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蕭子健
Siu, Tsz Kin
論文名稱: 明代四川西北的邊疆治理——以松潘為中心
Ruling in the Northwest Sichuan Frontier in the Ming Dynasty: A Case Study of Songpan
指導教授: 邱仲麟
Chiu, Chung-Lin
口試委員: 邱仲麟
Chiu, Chung-Lin
唐立宗
Tang, Li-Chung
謝忠志
Hsieh, Chung-Chih
口試日期: 2024/07/23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24
畢業學年度: 11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2
中文關鍵詞: 地緣政治邊政番亂松茂茂州
英文關鍵詞: Geopolitics, Border Area, Ethnic Rebellions, Song-Mao, Maozhou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401828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02下載:1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松潘等處位於四川西北部,是四川、陝西與朵甘思的交界之地,也是川西之門戶、守護成都平原的要衝。但由於當地險惡的自然環境與複雜的族群分布,歷代政權均難以實現對當地的直接控制和統治,遂成為明廷管治蜀地的棘手難題。本研究從地緣政治視角出發,論述朝廷為應對松潘等處番亂所落實的制度性建置與軍事行動的開展,以探析明代四川西北地緣因素、治理方略與番亂三者之互動關係。
      朝廷為加強對四川西北部的控制與治理,建立以松潘為中心,南聯威茂、東連龍州的四川西北軍防格局,以此鞏固四川西北部與陝西洮州、岷州一帶的軍防。朝廷在明前期除了沿襲前朝羈縻統治,通過土司制度籠絡松潘等處番酋,以確立明政權與番族之間的臣屬關係外,更於當地設置州縣及衛所,塑造四川西北流官體系的基本輪廓。隨著宣德二年(1427)朝廷與番族間的關係出現裂縫,朝廷臨時派遣總兵官等將領前往征剿及鎮守,隨後陸續增設巡撫、參將、兵備道、副總兵長期鎮守或提督軍務,奠定四川西北流官體系的基礎。
      明中期以降,番亂急劇惡化,松潘等處治理方略隨之進入調整期。朝廷除了秉持明前期以來撫剿兼施的治理方針,對生事番夷予以軍事打擊外,也因應番亂及當前局勢頻繁調整流官體系、軍兵安排、糧餉供應等各方面制度,以完善松潘等處治理方略,加強明政權對四川西北部的統治。至此,松潘等處的政治、軍事、經濟制度在明中期漸趨成熟並大致穩定下來。
      朝廷在明後期治理松潘等處時不斷面臨新興勢力的挑戰,增加朝廷的統治難度。隨著蒙古勢力在正德(1506-1521)年間南下西海,松潘在明後期不僅面對境內番夷作亂的問題,更須同時提防西海蒙古勾結境內外番夷入寇的威脅,陷入腹背受敵的處境。朝廷一方面密切關注蒙古動向,防範蒙古南犯,一方面改變過往以撫為主的對番方針,頻繁征剿境內叛亂番夷,加強對番夷的鎮懾與控制,避免松潘等處同時與蒙古、番夷兩面作戰,導致首尾難以兼顧的局面出現。但隨著天啟(1621-1627)、崇禎(1628-1644)年間的各地民變與遼東女真崛起,朝野把注意力集中於平定民變及抵禦女真,削弱松潘等處軍防力量,導致四川西北部在張獻忠與清軍的輪番進攻下易手,南明政權最終在永曆六年(1652)徹底失去對四川西北部的統治。

    Songpan, as a gateway and barrier to the Chengdu Plain, was located at the intersection of Sichuan, Shaanxi, and Dokham, in Ming China. Due to the harsh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the complexity of the ethnic groups, it was difficult for most Chinese regimes to control and govern northwest Sichuan directly. This became a thorny issue for the Ming court in ruling Sichuan. This study discusses, from a geopolitical perspective, the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and military actions implemented by the officials to address the rebellions caused by the ethnic groups in Songpan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s, analysing the interaction among geopolitical factors, ruling strategies, and ethnic turmoil in northwest Sichuan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To strengthen the control and governance over northwest Sichuan, the Ming court established a military defence structure centred on Songpan, connecting it with Wei(zhou)-Mao(zhou) and Longzhou. This reinforced the military defence of northwest Sichuan and the areas of Taozhou and Minzhou in Shaanxi. In the early Ming period, the court followed the Jimi 羈縻 system by recognizing the northwest Sichuan tribal leaders as native chieftains (tusi 土司), to create a subordin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ing regime and the ethnic groups. Moreover, the court established counties and garrisons, forming the basic structure of the bureaucratic system (liuguan 流官) in northwest Sichuan.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gime and ethnic groups began to fragment in 1427, the court temporarily dispatched commanders (zongbingguan 總兵官) to suppress the local rebellions and defend Songpan. Subsequently, the positions of grand coordinator (xunfu 巡撫), colonel (canjiang 參將), military defence circuit (bingbeidao 兵備道), and vice-commander (fuzongbing 副總兵) were gradually established as long-term officials, laying the foundation for the bureaucratic system in the northwest Sichuan.
      During the mid-Ming period, the court modified its governance strategies as ethnic rebellions deteriorated. Besides maintaining the early Ming policy of combining appeasement with suppression, the court adjusted various systems, including the bureaucratic system, soldier arrangement, provisions supply, to improve the ruling strategies for Songpan and reinforce the Ming regime’s control over northwest Sichuan. Consequently, the political, military, and economic systems matured and stabilised during the mid-Ming period.
      In the late Ming period, the court faced new governance challenges from emerging powers. With the migration of the Mongols to Qinghai Lake during Zhengde 正德 reign, ethnic disturbances were not the only threat in Songpan; there were also offences from the Mongols. The court had to be aware of the Mongols and repel their offences. Meanwhile, the court focused on suppressing the rebellious tribes instead of maintaining its combined policy of appeasement and suppression, avoiding concurrent attacks from the Mongols and the ethnic groups. However, with the emergence of peasant rebellions and the Jurchen in Liaodong during Tianqi 天啟 and Chongzhen 崇禎 reign, the court prioritized its military efforts to suppress the peasant rebellions and repel the Jurchen offences, resulting in the weakening of the military forces in Songpan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s. As a result, the Southern Ming eventually lost its control of northwest Sichuan under the attacks of Zhang Xianzhong 張獻忠 and the Qing in 1652.

    緒論 1 第一章 明代前期的軍政制度建置 15 第一節 自然環境與族群分布 15 第二節 明代以前的羈縻統治 23 第三節 土流兼治的實踐 27 第二章 明代中期的治理方略與制度調整 47 第一節 成化初年的制度調整 47 第二節 松茂之役 50 第三節 成化十四年至正德九年的治邊方略 55 第三章 明代後期內憂外患之應對 67 第一節 正德十年至隆慶六年的征剿與治理 67 第二節 萬曆以降的攻防與邊防整治 86 結語 115 附錄 119 徵引書目 145

    一、文獻史料
    〔北齊〕魏收撰,《魏書》,臺北:中華書局,1974。
    〔唐〕王勃撰,何林天校注,《重訂新校王子安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
    〔唐〕杜佑著,王文錦等點校,《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
    〔唐〕張說,《張說之文集》,收入《叢書集成.續編》第123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據結一廬朱氏賸餘叢書本排印。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
    〔宋〕延一重編,《廣清涼傳》,收入《大藏經》史傳部第51冊,臺北:中華佛教文化館影印大藏經委員會,1957,據日本明治十八年大正新修大藏經為藍本影印。
    〔宋〕歐陽修、〔宋〕宋祁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
    〔元〕朱思本撰,羅洪先增纂,胡松刊補,《廣輿圖》,華盛頓: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明嘉靖三十七年南京十三道監察御史刻本。
    〔元〕同恕,《榘庵集》,收入〔元〕蕭㪺、〔元〕同恕、〔元〕楊奐著,孫學功點校整理,《元代關學三家集》,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14。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臺北:新興書局,1963。
    〔元〕劉岳申,《申齋劉先生文集》,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70,據清嘉慶間杭州趙氏星鳳閣鈔本影印。
    〔明〕胡廣等奉敕纂修,《明太祖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
    〔明〕楊士奇等奉敕纂修,《明太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
    〔明〕楊士奇等奉敕纂修,《明宣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
    〔明〕陳文等奉敕纂修,《明英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
    〔明〕劉吉等奉敕纂修,《明憲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
    〔明〕李東陽等奉敕纂修,《明孝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
    〔明〕費宏等奉敕纂修,《明武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
    〔明〕張居正等奉敕纂修,《明世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
    〔明〕張居正等奉敕纂修,《明穆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
    〔明〕葉向高等奉敕纂修,《明神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
    〔明〕于謙著,魏得良點校,《于謙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
    〔明〕王世貞,《弇州史料》,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史部第48-50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四十二年刻本影印。
    〔明〕王圻,《續文獻通考》,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185-189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據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明萬曆三十一年曹時聘等刻本影印。
    〔明〕王廷相著,王孝魚點校,《王廷相集》,北京:中華書局,1989。
    〔明〕王崇慶撰,孔天胤編,《端溪先生集》,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89,據明嘉靖三十一年建業張蘊校刊本攝製。
    〔明〕王瓊撰,張志江點校,《晉溪本兵敷奏》,收入《山右叢書.二編》第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明〕尹守衡,《皇明史竊》,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316-31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據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明崇禎刻本影印。
    〔明〕方逢時選,李勤璞校註,《大隱樓集》,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9。
    〔明〕不著撰人,《土官底簿》,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9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明〕文徵明,《甫田集》,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68,據嘉靖間刊本影印。
    〔明〕包汝楫,《南中紀聞》,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94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據硯雲甲乙編本排印。
    〔明〕申時行,《綸扉簡牘》,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161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二十四年刻本影印。
    〔明〕丘濬著,周偉民等點校,《丘濬集》,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
    〔明〕江以達,《午坡文集》,臺北:國家圖書館藏,據明嘉靖末年撫州刊隆慶五年補刊序文本攝製。
    〔明〕江源,《桂軒續稿》,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33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據上海圖書館藏明弘治刻本影印。
    〔明〕朱廷立,《兩厓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清道光元年炯然亭重刊本。
    〔明〕朱廷立,《重鐫兩崖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84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據湖北省圖書館藏明朱之楫等刻本(卷五配鈔本)影印。
    〔明〕朱孟震撰,〔明〕吳國倫、〔明〕張九一等輯,《朱秉器全集》,收入《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明代善本别集叢刊》第14-17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據明萬曆刻本影印。
    〔明〕朱紈,《茂邊紀事》,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47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據首都圖書館藏明嘉靖吳郡袁氏嘉趣堂刻金聲振玉集本影印。
    〔明〕朱紈,《甓餘雜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78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據天津圖書館藏明朱質刻本影印。
    〔明〕朱睦㮮,《皇朝中州人物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0。
    〔明〕朱燮元撰,劉一鳴等整理點校,《少師朱襄毅公督蜀疏草》,北京:中國文化出版社,2014。
    〔明〕艾穆,《艾熙亭先生文集》,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第五輯第21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據明萬曆刻本影印。
    〔明〕任瀚,《任文逸稿》,收入《傅斯年圖書館藏古籍珍本叢刊.三編》第30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23,據明萬曆十九年王九德刊本影印。
    〔明〕余子俊,《余肅敏公奏議》,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史部第57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據上海圖書館藏明嘉靖刻本影印。
    〔明〕谷中虛,《少司馬谷公文集》,收入《明代詩文集珍本叢刊》第72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9,據明天啓元年谷遷喬、葛如麟刻本影印。
    〔明〕吳之皞、〔明〕杜應芳纂修,〔萬曆〕《四川總志》,收入《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叢書》第356-357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3,據明萬曆四十七年刻本影印。
    〔明〕吳用先,《撫蜀疏草》,上海:上海圖書館藏,清鈔本。
    〔明〕李化龍,《平播全書》,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50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據中山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影印。
    〔明〕李尚思撰,趙俊明點校,《督撫奏議》,收入《山右叢書.三編》第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據明萬曆十九年余一龍刻本點校。
    〔明〕李東陽等纂,山根幸夫題解,〔正德〕《大明会典》,東京:汲古書院,1989,據東京大学附属図書館藏刊本影印。
    〔明〕李東陽等奉敕撰,〔明〕申時行等奉敕重修,〔萬曆〕《大明會典》,臺北:國風出版社,1963。
    〔明〕李賢,《天順日錄》,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43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據上海圖書館藏明嘉靖十二年刻明良集本影印。
    〔明〕佚名,《綸扉笥草》,臺北:傅斯年圖書館藏,明萬曆間刊本。
    〔明〕佚名,《四川重刊賦役書冊》,收入《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史部第60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據明萬曆刻本影印。
    〔明〕易文,《籌邊一得》,收入《羅氏雪堂藏書遺珍》第8冊,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1,據清抄本影印。
    〔明〕林俊,《見素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5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明〕林熙春,《林忠宣公全集》,收入《中國古籍珍本叢刊.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卷》第50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5,據清康熙八年刻乾隆五十七年補刻本影印。
    〔明〕胡世寧,《胡端敏奏議》,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2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明〕范嵩撰,〔明〕張雲漢編,《衢村集》,東京:國立公文書館藏,明刊本。
    〔明〕姜寶,《姜鳳阿文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27-128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影印。
    〔明〕袁子讓,《全蜀邊域考》,收入《傅斯年圖書館藏未刊稿鈔本.方志》第13-14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6,據明鈔本影印。
    〔明〕徐元太,《撫蜀奏議》,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6。
    〔明〕徐紘,《皇明名臣琬琰錄》,東京:國立公文書館藏,明嘉靖四十年刊本。
    〔明〕徐溥,《徐文靖公謙齋文錄》,收入《中國古籍珍本叢刊.天津圖書館卷》第42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3,據明刻本影印。
    〔明〕徐敷詔撰,〔明〕徐紹吉編,《重鐫徐定菴先生文集》,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據明萬曆四十四年胡繼升校刊本攝製。
    〔明〕徐學聚,《國朝典彙》,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264-266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據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明天啓四年徐與參刻本影印。
    〔明〕倪岳,《青谿漫稿》,收入《叢書集成.續編》第139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據光緒庚子年嘉惠堂重琱本影印。
    〔明〕唐順之著,馬美信、黃毅點校,《唐順之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
    〔明〕高儀,《高文端公奏議》,收入《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叢書》第220-221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3,據明萬曆二十九年高氏家刻本影印。
    〔明〕孫應鰲著,趙廣升點校,《孫應鰲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6。
    〔明〕陳子龍等選輯,《明經世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62。
    〔明〕陳全之,《蓬窗日錄》,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110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據臺灣中央圖書館藏明嘉靖四十四年祁縣知縣岳木刻本影印。
    〔明〕張四維撰,張志江點校,《條麓堂集》,收入《山右叢書.二編》第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明〕張居正,《新刻張太岳先生詩文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13-114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據私藏明萬曆四十年唐國達刻本影印。
    〔明〕張時徹,《芝園別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82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據四川省圖書館藏明嘉靖刻本影印。
    〔明〕張時徹,《芝園定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81-82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據四川省圖書館藏明嘉靖刻本影印。
    〔明〕張棟,《張可菴先生疏稿》,收入《傅斯年圖書館藏古籍珍本叢刊.續編》第16-17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22,據明萬曆四十一年家刊本影印。
    〔明〕張儉,《圭山近稿》,收入《叢書集成.續編》第143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據仙居叢書本排印。
    〔明〕張瓚,《征夷雜記》,收入《傅斯年圖書館藏古籍珍本叢刊》第5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21,據明刊本影印。
    〔明〕梁材,《梁端肅公奏議》,東京:國立公文書館藏,明萬曆三十七年刊本。
    〔明〕崔廷槐撰,〔明〕王時濟選,《樓谿先生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7,據明萬曆間東萊胡來貢校刊本攝製。
    〔明〕敖英,《東谷贅言》,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102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據南京圖書館藏明嘉靖二十八年沈淮刻本影印。
    〔明〕康海,《對山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52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據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明嘉靖二十四年吳孟祺刻本(卷八卷九配鈔本)影印。
    〔明〕陸釴,《少石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76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據原北平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影印。
    〔明〕陸深撰,廖可斌主編,林旭文整理,《陸深全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22。
    〔明〕章潢著,〔明〕岳元聲訂,《圖書編》,臺北:成文出版社,1971,據萬曆四十一年刊本影印。
    〔明〕曹學佺,《蜀中廣記》,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91-59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明〕曹學佺撰,楊世文校點,《蜀中廣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
    〔明〕郭應聘,《郭襄靖公遺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34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據上海圖書館藏明萬曆郭良翰刻本影印。
    〔明〕郭應聘,《威茂邊防紀實》,收入《傅斯年圖書館藏古籍珍本叢刊》第16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21,據明刊本影印。
    〔明〕程本立,《巽隱程先生文集》,收入《明代詩文集珍本叢刊》第9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9,據明嘉靖吳德翼刻本影印。
    〔明〕程正誼著,程朱昌、程育全編,《程正誼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明〕游朴撰,魏高鵬等點校,《游朴詩文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5。
    〔明〕焦竑編,《國朝獻徵錄》,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5,據國立中央圖書館珍藏善本影印。
    〔明〕童軒,《枕肱亭文集》,收入《明代詩文集珍本叢刊》第23-24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9,據明成化六年萬僖刻本影印。
    〔明〕曾省吾,《重刻確庵曾先生西蜀平蠻全錄》,收入《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史部第9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據明萬曆九年張一鯤刻本影印。
    〔明〕彭韶,《彭惠安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4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明〕項德楨編,《名臣寧攘要編》,東京:國立公文書館藏,明萬曆刊本。
    〔明〕黃瓚,《雪洲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43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嘉靖黃長壽刻本影印。
    〔明〕楊一清著,唐景紳、謝玉傑點校,《楊一清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
    〔明〕楊思震纂,〔嘉靖〕《保寧府志》,收入《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叢書》第357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3,據明嘉靖二十二年刊本影印。
    〔明〕楊博撰,張志江點校,《楊博奏疏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
    〔明〕楊慎編,劉琳、王曉波點校,《全蜀藝文志》,北京:線裝書局,2003。
    〔明〕賈三近輯,《皇明兩朝疏抄》,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46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十四年蔣科等刻本影印。
    〔明〕葉向高,《四夷考》,收入《筆記小說大觀.四編》第6冊,臺北:新興書局,據民國十一年刊本影印。
    〔明〕虞懷忠、〔明〕郭棐等纂修,〔萬曆〕《四川總志》,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199-200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據北京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影印。
    〔明〕熊相纂,〔正德〕《四川志》,收入《四川大學圖書館館藏珍稀四川地方志叢刊續編》第1-4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5,據明正德刻嘉靖增補本抄錄。
    〔明〕趙時春,《趙浚谷文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87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據首都圖書館藏明萬曆八年周鑑刻本影印。
    〔明〕劉大謨、〔明〕楊慎等纂修,〔嘉靖〕《四川總志》,收入《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42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據明嘉靖刻本影印。
    〔明〕劉春,《東川劉文簡公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33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明〕鄭岳,《鄭山齋先生文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70,據中央圖書館藏明萬曆十九年莆田鄭氏家刊本影印。
    〔明〕鄭曉,《吾學編》,收入《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史部第12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據明隆慶元年鄭履淳刻本影印。
    〔明〕蔣信,《蔣道林先生文粹》,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96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四年姚世英刻本影印。
    〔明〕戴鱀,《戴中丞遺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74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據北京圖書館藏明嘉靖三十九年戴士充刻本影印。
    〔明〕瞿九思,《萬曆武功錄》,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史部第35-36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影印。
    〔明〕魏文焲,《石室私抄》,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10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據北京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影印。
    〔明〕羅洪先,《念菴羅先生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89-90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嘉靖四十二年劉玠刻本影印。
    〔清〕丁映奎,〔乾隆〕《茂州志》,收入《故宮珍本叢刊》第221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據清乾隆五十九年抄本影印。
    〔清〕文棨等修,〔清〕伍肇齡等纂,〔同治〕《直隸綿州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四川府縣志輯》第16冊,成都:巴蜀書社,1992,據清同治十二年刻本影印。
    〔清〕李元,《蜀水經》,北京:學苑出版社,2009。
    〔清〕李翀霄等纂修,〔康熙〕《四川總志》,東京:國立公文書館藏,清康熙十二年刊本。
    〔清〕李錫書,〔嘉慶〕《汶志紀略》,收入《重慶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第34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4,據清抄本影印。
    〔清〕姜炳璋纂修,〔乾隆〕《石泉縣志》,收入《故宮珍本叢刊》第207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據清乾隆三十三年刻本影印。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
    〔清〕張穆,張正明、宋舉成點校,《蒙古游牧記》,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
    〔清〕陳克繩纂修,〔乾隆〕《保縣志》,收入《故宮珍本叢刊》第221冊,海口市:海南出版社,2001,據清乾隆十三年修抄本影印。
    〔清〕黃本驥編,《歷代職官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清〕費密撰,唐鴻學校記,《荒書》,收入《中國野史集成》第29冊,成都,巴蜀書社,1993,據怡蘭堂藏板影印。
    〔清〕彭遵泗,《蜀碧》,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126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據浙江圖書館藏清乾隆刻本影印。
    〔清〕鄧存詠等纂修,〔道光〕《龍安府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四川府縣志輯》第14冊,成都:巴蜀書社,1992,據清道光二十一年刻本影印。
    〔清〕顧山貞,《客滇述》,收入《中國野史集成》第30冊,成都,巴蜀書社,1993,據痛史影印。
    〔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稿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明清史料辛編》第5本,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
    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縣志編纂委員會編,《松潘縣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
    四川省茂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茂縣志:1988-2005》,北京:方志出版社,2010。
    李根源輯,《明滇南五名臣遺集》,收入《叢書集成.續編》集部第179冊,上海:上海書店,1994,據雲南叢書本影印。
    孟凡松編著,《明代衛所選簿校注.四川卷》,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2。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阿壩州志》上冊,北京:民族出版社,1994。
    徐元龍修,張超南、林上楠纂,〔民國〕《永定縣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福建府縣志輯》第36冊,上海:上海書店,2000,據民國三十八年連城文化印刷所石印本影印。
    祝世德等纂修,〔民國〕《汶川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據民國三十三年鉛印本影印。
    傅崇榘修,徐湘纂,〔民國〕《松潘縣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7,據民國十三年刊本影印。
    傅崇榘,《松潘遊記》,收入《中國西南地理史料叢刊》第17冊,成都:巴蜀書社,2014,據民國四年鉛印本影印。
    萬明、徐英凱,《明代《萬曆會計錄》整理與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
    楊鈞衡等修,黃尚毅等纂,〔民國〕《北川縣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8,據民國二十一年石印本影印。
    錢海岳,《南明史》,北京:中華書局,2006。
    邊政設計委員會,〔民國〕《松潘概況資料輯要》,收入《川康邊政資料輯要》,收入《民國邊政史料匯編》第28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據民國二十九年鉛印本影印。

    二、近人專書
    王明珂,《羌在漢藏之間:一個華夏歷史邊緣的歷史人類學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
    王毓銓,《明代的軍屯》,北京:中華書局,2009。
    李文君,《明代西海蒙古史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8。
    李新峰,《明代衛所政區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肖立軍,《明代省鎮營兵制與地方秩序》,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
    何炳棣,《中國歷代土地數字考實》,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5。
    林冠群,《唐代吐蕃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
    周振鶴主編,李曉杰、張莉著,《中國行政區劃通史.秦漢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7。
    周振鶴主編,胡阿祥、孔祥軍、徐成著,《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三國兩晉南朝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7。
    周振鶴主編,牟發松、毋有江、魏俊杰著,《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十六國北朝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7。
    周振鶴主編,施和金著,《中國行政區劃通史.隋代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7。
    周振鶴主編,郭聲波著,《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唐代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7。
    周振鶴主編,李昌憲著,《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宋西夏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7。
    周振鶴主編,郭紅、靳潤成著,《中國行政區劃通史.明代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7。
    馬大正主編,《中國古代邊疆政策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馬戎,《民族社會學導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耿少將,《羌族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孫振聲編著,《易經今譯》,海口:海南人民出版社,1989。
    陸俊元,《地緣政治的本質與規律》,北京:時事出版社,2005。
    張哲郎,《明代巡撫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
    張雲,《元代吐蕃地方行政體制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
    張顯清、林金樹,《明代政治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
    許湘濤,《地緣政治學》,臺北:元華文創股份有限公司,2022。
    彭勇,《明代北邊防禦體制研究:以邊操班軍的演變為線索》,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9。
    曾維益,《色爾藏族》,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12。
    靳潤成,《明朝總督巡撫轄區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
    鄭汕,《中國邊疆學概論》,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12。
    劉祥學,《明朝民族政策演變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蔡嘉麟,《明代的衛學教育》,宜蘭:明史研究小組,2002。
    謝忠志,《明代兵備道制度:以文馭武的國策與文人知兵的實練》,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1。
    龔蔭,《中國土司制度》,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1992。
    〔日〕清水泰次,《明代土地制度史研究》,東京:大安株式会社,1968。
    〔日〕奧山憲夫,《明代軍政史研究》,東京:汲古書院,2003。
    Xiaofei Kang (康笑菲) and Donald S. Sutton (蘇堂棣), Contesting the Yellow Dragon: ethnicity, religion, and the state in the Sino-Tibetan borderland, Leiden: Brill, 2016.

    三、近人論文
    于志嘉,〈論明代的附籍軍戶與軍戶分戶〉,收入《文集》編委會編,《顧誠先生紀念暨明清史研究文集》,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頁80-104。
    王文光、施芳,〈中國西南邊疆的土兵〉,《思想戰線》,36:2,昆明,2010.3,頁101-104。
    方澤,〈明朝川甘毗鄰地區的建設與發展研究〉,《西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0:3,拉薩,2015.9,頁107-114。
    方鐵,〈土司制度與元明清三朝治夷〉,收入李朝暉、李世愉主編,《土司制度與土司文化論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頁16-27。
    冉光榮,〈略述明王朝在松潘藏區的統治措施〉,《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1986,北京,1986.6,頁79-84、126。
    安介生,〈歷史民族地理之「界域」研究──以地處川、青(藏)、甘之交的松潘地區為核心〉,收入安介生、邱仲麟主編,《有為而治:前現代治邊實踐與中國邊陲社會變遷研究》,太原:三晉出版社,2014,頁3-26。
    吉俊洪,〈試論明代岷江上游的「番」與「羌」〉,《西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拉薩,2011.3,頁140-144。
    任樹民,〈元代脫思麻宣慰司吐蕃社會狀況略考〉,《西藏研究》,1998:4,拉薩,1988.11,頁45-49。
    任樹民,〈明代松潘衛「番人」略考〉,《西藏研究》,2001:1,拉薩,2001.2,頁80-84。
    呂士朋,〈明代西南地區統治政策之研究──從「土流合治」到「改土歸流」〉,《東海學報》,1992:33,臺中,1992.6,頁29-38。
    吝成璋,〈明帝國松潘經略嬗變——以洪武朝為研究對象〉,《攀枝花學院學報》,35:3,攀枝花,2018.5,頁89-93。
    何孝榮,〈論明武宗崇奉藏傳佛教〉,《世界宗教研究》,2010:2,北京,2010.4,頁61-68。
    沈定平,〈明代宣德年間松潘藏族人民起義述論〉,《社會科學研究》,1984:4,成都,1984.8,頁79-82、89。
    李國祁,〈明清兩代地方行政制度中道的功能及其演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72:3(上),臺北,1972.7,頁139-187。
    李龍華,〈明代的開中法〉,《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4:2,香港,1971.12,頁371-493。
    杜常順,〈明正德至嘉靖中期在青海活動的蒙古部族〉,《青海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9:2,西寧,1989.7,頁113-118。
    佘貽澤,〈明代之土司制度〉,收入包遵彭主編,《明代土司制度》,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8,頁5-16。
    邱仲麟,〈邊緣的底層:明代北邊守墩軍士的生涯與待遇〉,《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8:3,北京,2018.9,頁147-182、215-216。
    胡簫白,〈明代中後期川西北地區的軍防系統與軍事改革〉,《民族研究》,2022:5,北京,2022.9,頁90-106。
    胡簫白,〈土官政治與邊防機制:明代前期川西北地區的國家治理〉,《中國歷史地理論叢》,39:1,西安,2024.1,頁36-45、68。
    胡簫白,〈族類標籤與王朝拓邊:明代中後期川西北地區的社會分類和國家治理〉,《社會》,2024:1,上海,2024.1,頁126-148。
    胡簫白,〈「真番不多,漢居其半」:明代中後期川西北地區的跨境流動、族群關系與國家治理〉,《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9:4,北京,2024.7,頁53-66、229。
    耿少將,〈明代羌族地區兵備道考〉,《阿壩師範學院學報》,34:2,汶川,2017.6,頁20-23。
    徐泓,〈明代中期食鹽運銷制度的變遷〉,《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1975:2,臺北,1975.6,頁139-164。
    高春平,〈論明代的提刑按察使司〉,《晉陽學刊》,1992:3,太原,1992.6,頁92-97。
    陳一石,〈有關金牌制的幾個問題——兼與左書諤解秀芬同志商榷〉,《民族研究》,1990:1,北京,1990.1,頁71-76。
    陳文石,〈明代衛所的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8:2,臺北,1977.6,頁177-203。
    陳宗祥,〈明季《松潘邊圖》初探——試證圖中黑人、白人為兩大部落群體〉,《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9:2,成都,1979.5,頁48-59。
    陳梧桐,〈明人文集的史學價值〉,《明代研究通訊》,2000:3,臺北,2000.10,頁17-35。
    陳婉瑩、史力柯,〈明清時期岷江上游地震時空分布特徵〉,《文史雜誌》,2023:3,成都,2023.5,頁72-76。
    陳潘、彭陟焱,〈論明朝對川西北地區土司的層級管理與差序格局〉,《西藏研究》,2022:6,拉薩,2022.12,頁8-18。
    陳慶英,〈明代甘青川藏族地區的政治述略〉,《西藏研究》,1995:2,拉薩,1999.5,頁28-37。
    雀丹,〈瓦寺土司歷史沿革簡介〉,《中國藏學》,1994:4,北京,1994.11,頁120-125。
    張哲郎,〈《新編明代總督.巡撫年表》松潘巡撫〉,收入何孝榮、龐乃明主編,《明清史探研:南炳文先生八秩華誕文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23,頁442-449。
    彭勇,〈明代旗軍經濟生活探研——以班軍為線索〉,收入田澍、王玉祥、杜常順主編,《第十一屆明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頁163-174。
    賀祥明,〈《明史.四川土司傳一.松潘衛》考誤〉,《牡丹江大學學報》,24:5(牡丹江,2015.5),頁34-36。
    黃盛璋,〈清代四川西北省界及其引起的黃河流經四川問題〉,收入黃盛璋編,《歷史地理論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頁363-390。
    黃彰健,〈明史纂誤再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7下,臺北,1967.6,頁511-575。
    鄒立波,〈歷史記載與祖源記憶——對瓦寺土司兩種祖源歷史文本的解讀〉,《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2,成都,2009.3,頁136-142。
    鄒立波,〈明代川西北的衛所、邊政與邊地社會〉,《西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7:1,拉薩,2012.3,頁102-107。
    楊建新,〈明代中期「西海」蒙古述略〉,《青海社會科學》,1982:4,西寧,1982.8,頁96-104。
    撰人不詳,〈松潘歷代民變簡表〉,《邊疆通訊》,1:7,重慶,1943,頁17-20。
    蔡亞龍,〈明代設置的軍民指揮使司考論〉,《中國歷史地理論叢》,31:4,西安,2016.10,頁94-101。
    蔡亞龍,〈明代軍民指揮使司建置標準考論〉,《中國歷史地理論叢》,33:1,西安,2018.1,頁66-76。
    蔡亞龍,〈明代西南邊疆民族地區的靈活編民〉,《江西社會科學》,2022:6,南昌,2022.6,頁111-121。
    劉振仁,〈明代軍事領導機制組成與變化之研究〉,《軍事史評論》,2006:13,臺北,2006.6,頁1-30。
    賴銳,〈再議《松潘邊圖》中的「黑人」與「白人」〉,《形象史學》,2021:1,北京,2021.2,頁174-189。
    謝國先,〈土司制度的根本性質:論多民族國家間接統治的必然性與普遍性〉,收入李朝暉、李世愉主編,《土司制度與土司文化論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頁28-44。
    曠天全、黎小龍,〈明代松潘的「黑人」和「白人」〉,《民族研究》,2017:2,北京,2017.3,頁98-106、125-126。
    譚其驤,〈釋明代都司衛所制度〉,收入譚其驤,《長水集》上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頁150-158。
    譚英華,〈明代西南邊疆之茶馬市易〉,收入吳智和主編,《明史研究論叢(第一輯)》,臺北:大立出版社,1982,頁593-612。
    嚴耕望,〈括地志序略都督府管州考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5,臺北,1964.9,頁301-319。
    顧誠,〈明帝國的疆土管理體制〉,《歷史研究》,1989:3,北京,1989.6,頁135-150。
    龔蔭,〈西南諸省土司設置及演變概說〉,《民族研究》,1993:1,北京,1993.1,頁49-58。
    〔日〕佐久間重男,〈明代の茶業と国家統制〉,《北海道大学人文科学論集》,1962:1,札幌,1962,頁1-44。
    〔日〕佐伯富,〈明清時代の民壮について〉,收入佐伯富,《中國史研究》第1冊,京都:京都大學文學部東洋史研究會,1969,頁616-661。
    〔日〕谷光隆,〈明代茶馬貿易の研究(上):茶法を中心として〉,《史林》,49:5,京都,1966.9,頁83-101。
    〔日〕濱下武志,〈亞洲地域史研究與地緣政治論再考〉,《新史學》,23:4,臺北,2012.12,頁1-5。
    Morris Rossabi, “The Tea and Horse Trade with Inner Asia during The Ming,” Journal of Asian History, 4:2, 1970, pp. 136-168.
    Yu Wen (聞宥), “Black and White People in the Legends of The Kuang Yü T’u,” 《華西協合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集刊》第9卷,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景印,1979,頁66-67。

    四、學位論文
    王蕾,〈明中央對川西北岷江上游藏區的治理〉,北京:中央民族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朴永煥,〈漢藏茶馬貿易對明清時代漢藏關係發展的影響〉,成都:四川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3。
    殷叔鵬,〈明代松潘衛研究〉,蘭州:西北民族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康苗苗,〈明政府對川西羌族的管理及其關係研究──以洪武至萬曆年間為中心〉,重慶:重慶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郭書林,〈明代土兵述略〉,西寧:青海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陳晨,〈明代松潘衛研究〉,西寧:青海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陳曉敏,〈明代的土官與土司制度──以《土官底簿》之記載為中心〉,上海:復旦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賈霄鋒,〈藏區土司制度研究〉,蘭州:蘭州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
    劉振仁,〈明代總督巡撫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鍾振林,〈明朝四川政區建置沿革及管理模式研究〉,西安:陝西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
    Xiaobai Hu (胡簫白), “Unruly Mountains: Competing Visions for China’s Inner Asian Highland, 1368–1600,” A Dissertation in History of PhD Degree of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五、地圖及工具書
    〔明〕繪者不詳,〈明繪四川省四路關驛圖〉,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平圖020801。
    史為樂主編,《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4冊,北京:地圖出版社,1982。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5冊,北京:地圖出版社,1982。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7冊,北京:地圖出版社,1982。

    六、網絡資源
    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GMTED(全球多解析度地形高度資料)資料集2010年版」,網址:https://earthexplorer.usgs.gov/
    美國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中國歷史地理信息系統(CHGIS)資料集第6版(2016)」,網址:https://chgis.fas.harvard.edu/data/chgis/v6/
    美國國會(United States Congress),「國會圖書館(Library of Congress)」,網址:https://www.loc.gov/
    香港中文大學人文電算研究中心,「漢語多功能字庫」,網址:https://humanum.arts.cuhk.edu.hk/Lexis/lexi-mf/chinaPlaces.php?pid=0722
    國立公文書館,「国立公文書館デジタルアーカイブ」,網址:https://www.digital.archives.go.jp/
    國立故宮博物院,「古籍輿圖檢索系統」,網址:https://rarebooks-maps.npm.edu.tw/index.php
    國家圖書館,「古籍與特藏文獻資源」,網址:https://rbook.ncl.edu.tw/NCLSearch/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