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春美
Wang, Chun-Mei
論文名稱: 姚瑩的生平與思想
指導教授: 李國祁
Lee, Kuo-Ch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畢業學年度: 63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歷史地理
英文關鍵詞: HISTORY, GEOGRAPHY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3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第一章 家世與早年。
    第二章 游幕與初任。
    第三章 在臺灣與淮南的政績。
    第四章 臺灣道任內的表現。
    第五章 被貶著述與復起。
    姚螢(一七八五-一八五三),安徽桐城人,清代嘉道年間人。為清初名臣姚
    文然之後。曾祖父姚範,從祖姚鼐,皆是桐城派名學者。此學派擁護道統,堅守程
    朱,並主張以經術文章經世。姚瑩直接受學於姚鼐,自幼便以經世濟人為己任。姚
    家到姚瑩這一代已經沒落,境況很窮困,家無恆產,全賴其文在外游幕維持家計,
    姚鎣在艱苦中發憤向學,希望有朝一日能中試出仕以興家,同時一展其經世的抱負

    他於嘉慶十三年(一八0八年)中進士,僅二十四歲。中進士後,並未得官,
    他只好應兩廣總督百齡之邀,參與其幕中,在廣東居住五年,是他一生最不得志的
    時期,本來天性豪放,行動積極的姚瑩,也變得十分多愁善感。嘉慶十八年(一八
    一三年),他的座師趙慎珍出任惠潮嘉道,他上書趙氏,分析治粵的方法,趙氏甚
    為激賞,立刻予以提拔,不久,他使出任福建平和縣,一年多後又調往龍溪。
    平和與龍溪二縣皆是繁劇難治之地,易械鬥、多盜賊、多訴訟,他親自聽訟、
    訪巡民隱、動於捕盜、嚴管胥吏,以恩威信為施政原則,以雷厲風行的手段鎮壓豪
    強與盜賊,因而政聲遠播。
    道光元年(一八二一年),他被調往臺灣縣。臺灣縣人民較循良,他使以循撫
    為事,無事不擾民,努力興教化。由於姚鎣遇事奮發,對地方事務的建設從不後人
    ,因而與當時臺灣道葉世倬發生衝突,葉氏對其不滿,將他調到噶瑪蘭為通判。在
    噶瑪蘭,他對融合漢番情感,下了很大工夫。
    在噶瑪蘭一年,又因一件意外事件而遭革職。由於他對臺灣之事甚熟習,倘的
    朋友方傳穟於調臺灣府時,邀他入幕。他在方幕中,建樹甚多,如反對廢除班兵、
    反對取銷商運臺穀、籌劃噶瑪蘭之定制、禁開埔里蕃社、協助平定許尚、楊良斌之
    亂。
    道光五年(一八二五),他辭方內渡,在江南一帶遊歷,一面訪友,一面查考
    民情。同時參與陶澍改革淮北票鹽的工作。不久,便調署淮南監掣同知,十六年(
    一八三六年)兼護運司。對於兩淮鹽政。有許多興革和建議,在任期間,淮南奏銷
    無缺額,是陶澍手下得力助手之一。
    由於他卓越的表現,於道光十八年(一八三八)得以升任臺灣道。判亂與盜賊
    是臺灣難以解決的問題,姚瑩上任,首嚴捕盜之令,又鑑於游民多,是亂源之所在
    ,於嘉義、彰化二處多亂之地,令各莊富人收養游民,給以飯食,令其看守本莊,
    表面為收養,實是禁其外出為盜為亂。
    道光二十年(一八四0),因禁煙與英起衝突,姚瑩負責籌劃臺灣防務,他在
    沿海一帶擇定十七日,按其重要性分配防禦兵丁,添置防禦工事,由於水師不夠分
    配,又著手募鄉勇,除林則徐外,他是當時最踏實備戰的守疆官吏。
    在戰爭期中,不斷有英船在臺灣周圍遊弋,臺灣地方官於道光二十一年八月及二
    十二年正月,二次虜獲英船,逮捕百餘名俘虜,姚瑩並奏請在臺正法,是為殺俘事
    件,戰爭結束後,殺俘事件形成嚴重的交涉問題,後來姚瑩被朝廷懲處,事得息。
    道光二十四年(一八四四),他被貶至四川,在四川期間,曾二次奉命出使乍
    雅(今西康省境內),往返萬里,於途中閒暇之時,著成康輶紀行十六卷。內容包
    括:乍雅使事始末、剌麻及諸教源流、外國山川形勢風土、入藏諸路道里遠近、古
    今學術政治利弊得失之論述。是一部以地理知識為經,學術宗教見解為緯的著述。
    由於中英戰爭的激發,在書中,倘示意學者要將眼光放遠,要勤求世務,不當再閉
    關自守,茫昧自安,否則將被西人訕笑輕視,以致啟其侵略之心。除了魏源、徐繼
    畬,姚瑩也是一位提倡注意世界事務,研究世界地理的先驅。
    道光二十八年(一八四八),姚瑩自西陲歸里,不久,又參與陸建瀛改革淮南
    鹽政的工作,他對南鹽的改革,採較保守的態度,不主張招來散商,只主張減緝私
    之費以收場竄之鹽,撤銷楚西岸店。後來陸氏採魏源理論改革南鹽,但在實際上是
    融合姚魏二者的意見,淮南所行,並非純粹之票鹽制。
    道光三十年,姚瑩再度被起用,派至廣西贊理軍務,協助剿太平軍,由於年老
    從戎,坐臥畦壟之間,日受濕氣侵襲,加以焦勞憂慮,遂病不起,於咸豐二年十二
    月(一八五三年一月),卒於軍中。年六十八歲。
    姚瑩一生可作為我國學者從政的一種典型,懷為民之志,為國服務。動於政事
    ,亦動於著述,更動於教化士人。惜由於過分局限於傳統觀念,致而對當時的時代
    變遷及西方文化精神,不能有所體認,因之,其成就無法與同時之林則徐、魏源與
    日後之曾國藩、張之洞諸學者相比。

    無法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