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姜琇翠
Hsiu-Tsui Jiang
論文名稱: 社教志工個人背景變項、社會支持、自我效能來源與其自我效能關係研究
指導教授: 李良哲
Lee, Liang -Je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6
中文關鍵詞: 社會支持自我效能
英文關鍵詞: Social Support, Self- efficacy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70下載:10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台灣地區社會教育館志工個人背景變項、社會支持、自我效能來源與其自我效能的關係。為達上述目的,本研究以新竹、台南、台東及北高兩市社會教育館的志工為研究對象,使用社會調查法,以郵寄問卷的方式蒐集樣本資料,共得有效樣本316份。問卷內容包括「社會支持」、「自我效能」及「自我效能來源」三項主要概念,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t考驗、積差相關考驗、多元迴歸分析檢視主要概念間的關係後,獲得以下結論:
一、社教館志工認為其志願服務機構所給予的社會支持,以實質性社會支持最高,其餘依序為情感性支持、訊息性支持。
二、社教館志工對其自我效能的表現,以目標達成層次較高,其次是堅持努力。
三、社教館志工的「性別」、「年齡」、「服務年資」、「服務時間」、「過去的志工經驗」、「工作性質」等六項背景變項在社教館志工的自我效能有顯著的差異。
四、社教館志工各層面與整體社會支持愈高,則各層面與整體自我效能也愈高。
五、社教館志工在「成功經驗」層面的自我效能來源愈高,則自我效能愈高;但在「失敗經驗」層面則自我效能來源愈低,自我效能愈高;而「行為楷模」與自我效能強弱無相關性。
六、.志工的個人背景變項、社會支持、自我效能來源對其自我效能整體層面、目標達成層面及堅持努力各層面具有預測力。
依據上述結論,本研究提出幾點建議以供志願服務機構及未來相關研究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investigate the issue about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ocial education volunteer’s personal background, social supports, sources of self-efficacy and self-efficacy based on data collected in Social Education Center. To target at the aim mentioned above, the researcher makes use of the method of social survey. We recruited the volunteers of Social Education Center in Hsinchu, Tainan, Taitung, Taipei and Koashiung to fill out the questionnaires sent to them by mail and mailed back with 316 copies. The content of questionnaires included three main variables: social support, self-efficacy and sources of self-efficacy. The data was analyzed with One-way ANOVA, t-test, Pearson’s product moment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1.The volunteers of Social Education Center pointed out that tangible supports are highest, the following is emotion at support and informational support.
2.The volunteers’ self-efficacy revealed that mission achievement is better than persistence of hard-working.
3.Self-efficacy showed differences in six personal background variables. The six variables are gender, age, service years, weekly service hours, past volunteer experiences, and type of volunteer work.
4.The more social supports the volunteers receive, the more self-efficacy they have.
5.The more successful experiences sources or the less failed experiences sources the volunteer encountered, the more self-efficacy they built in. However, there is no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efficacy and behavior model sources.
6.The overall self-efficacy and mission achievement, persistence of working-hard, self-efficacy can be predicted by some volunteers’ personal backgrounds, social supports and sources of self-efficacy.
Based on the above conclusions, this study provides several useful suggestions for the voluntary organizations and the future researche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問題背景與動機…………………………………………2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6 第三節 名詞解釋…………………………………………………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9 第二章 文獻探討……………………………………………………11 第一節 志願服務工作之意涵及相關研究………………………11 第二節 社會支持之意涵及相關研究……………………………20 第三節 自我效能之意涵及相關研究……………………………29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40 第一節 研究架構…………………………………………………40 第二節 研究假設…………………………………………………41 第三節 研究對象…………………………………………………42 第四節 研究工具…………………………………………………43 第五節 實施程序及資料處理……………………………………5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55 第一節 受試對象基本資料分析…………………………………55 第二節 受試者社會支持的情況…………………………………60 第三節 受試者不同背景變項在自我效能的差異分析…………62 第四節 受試者社會支持、自我效能來源與自我效能的相關分 析…………………………………………………………78 第五節 受試者個人背景變項、社會支持與自我效能來源對自 我效能的迴歸分析……………………………………...8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90 第一節 結論…………………………………………………...…90 第二節 建議……………………………………………………...93 參考文獻………………………………………………………………98 附錄……………………………………………………………………110 附錄一:預試問卷…………………………………………………110 附錄二:正式問卷…………………………………………………114

中文部分
王麗容(1992)。婦女參與志願服務工作模式研究。建立「臺灣地區婦女參與志願服務之網絡及工作模式計劃」實錄。台北市政府社會局。
井敏珠(1992)。已婚職業婦女生活壓力與因應策略、社會支持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1995)。認識志願服務。訓育研究,34(2),11-14。
內政部(2006)。志願服務法。http://vol.moi.gov.tw/rule/law3.htm。檢索日期:95年10月20日。
內政部(2006)。志願服務股工作報告。http://vol.moi.gov.tw/now.aspx。檢索日期:95年10月29日。
石樸(1991)。企業界員工工作滿足、工作投入與離職傾向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田秀蘭(2003)。社會認知生涯理論之興趣模式驗證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4(2),247-266。
李玉惠(1998)。國小女性校長工作壓力與社會支持需求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怡璇(2006)。社會支持課程對學習適應、人際關係與自我效能之實驗研究-以外籍配偶子女為例。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李英蘭(2005)。托兒所保育人員工作價值觀、社會支持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以高高屏地區為例。私立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洸玫(2006)。某醫院癌症病患出院前之症狀困擾疾病不確定感社會支持與自我效能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呂又慧(1994)。社會福利機構管理及運用志工方案之評估研究-以台北市心路文教基金會為例。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幸宜譯(1996),M. E. Gredler原著。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Theory into practice)。台北市:心理。
吳坤良(2006)。社教志工的參與動機、服務學習、參與程度與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吳美慧等人(1995)。義工制度的理論與實施。台北:心理。
邱和仁(2005)。高雄縣國小鄉土語言教師教學態度、社會支持與教師自我效能感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邱書璇(1993)。已婚職業婦女之社會支持、內外控與壓力適應方式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邱瓊慧(1988)。社會支持與國中生的生活壓力及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宋世雯(1999)。成人參與志願服務之工作投入與滿足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乃慧(1999)。高雄市職業婦女生涯發展、教育需求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世娟(2004)。工作動機與自我效能之研究-以市立醫院員工與志工為例。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明灴(2002)。臺灣地區中等學校體育教師自我效能之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振春(2006)。社區文教與志願服務 (上)。http://vol.moi.gov.tw/ScholarArticle_1.aspx?NO=29&ClickNo=1&CurPageNo=1。檢索日期:95年10月20日。
林勝義(1994)。國內志願服務的整體規畫—全國性義工調查綜析。社區發展季刊,65,11-16。
林萬億(1993)。現行公務機構志(義)工人力運用情形之探討。行政院研考會專案研究。台北:紅螞蟻。
林慧卿(2005)。外籍女性配偶母職自我效能與社會支持之相關研究:以臺中縣市識字班學員為例。私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施孋娟(1984)。志願服務人員工作動機與工作滿足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洪淑文(2005)。參與結核病論質計酬個案社會支持、自我效能、服務滿意度之探討。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馬慧君(1997)。志願服務工作者參與類型初探-埔里鎮五個團體的志工為例。國立暨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孫志麟(1991)。自我效能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教育研究雙月刊,22,47-54。
徐靜芳(2003)。研究生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身心健康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高春申(2001)。人性輝煌之路:班度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台北市:貓頭鷹出版。
張月芬(2004)。家庭教育中心志工參與動機、內外控信念與其組織承諾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張笠雲(1985)。「社會變遷中各類社會支持系統功能的討論」。加強家庭教育促進社會和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41-151。
張偉賢(2001)。志工對地方政府推動志願服務團隊績效評價之研究-以新竹市為例。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秀玉(2003)。人事人員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身心健康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文教行政人員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若琳(2006)。研究自我效能對師徒制功能與研究產出關係之影響。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盈潔(2004)。客服員工之自我效能、組織文化與訓練遷移成效關係之研究-以金融業為例。私立大葉大學工業關係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陳馨蘭(1997)。教師人格特質、自我效能、學生行為信念與班級經營風格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莊石瑛 (2004)。英文寫作自我效能、目標導向與自我調整學習策略之探討。屏東科技大學科技及職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屏東縣。
莊媜夙(1998)。角色壓力、社會支持與工作投入之關聯性研究—以資訊從業人員為例。私立長庚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常繼步(2003)。志工能做什麼事—簡介中華民國弘道志工協會。志工北縣,2,20-22。
莫正義(1992)。志願服務工作的職責與專業精神。社會福利,12,7-9。
湯大緯(2002)。自我效能與工作績效之關聯性探討。人事月刊,34(4),5-13。
游秋真(2001)。探討台北市結核病個案的社會支持和自我效能對其遵從服藥治療之影響。國立陽明大學社區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游璧如(2005)。資優生自我效能與社會支持對於情緒適應之預測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明慧(1987)。志願服務機構組織環境與其志願工作者工作滿足之研究─以「張老師」為例。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黃春長(1984)。志願服務工作者機構認同和工作滿足之研究。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社會工作組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蒂(1988)。生命線志願工作人員工作價值與工作滿足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曾秀卿(1998)。高齡者非理性信念、社會支持與情緒困擾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曾華源、曾騰光(2004)。志願服務概論。台北:揚智文化事業。
曾華源(1998)。志願服務工作發展趨向─以祥和計畫志願服務之推動為基礎。內政部社會司。
葉俊偉譯(2005)。人力資源發展。台北:五南。
董純如(2004)。成年觀護人因應策略、自我效能與其工作困擾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廖泰雄(1987)。電信研究所員工個人屬性與其工作滿足與工作投入之關聯性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劉威德(1994)。國中教師教學成敗歸因、社會支持與教學自我效能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劉惠美(2003)。非營利組織志願工作人員組織承諾相關因素之研究—以慈濟功德會嘉義地區志工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鄭及宏(2004)。花、東地區國小體育教師自我效能與工作壓力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鄭如安(1993)。國小輔導人員之社會支持、輔導自我效能與輔導成效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鄭秀足(2000)。已婚男女研究生學習與家庭衝突、因應策略及社會支持需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鄭讚源(2005)。志願服務之法律環境:新世代志工運用與管理的衝擊與挑戰。http://vol.moi.gov.tw/ScholarArticle_1.aspx?NO=13&ClickNo=1&CurPageNo=1。檢索日期:96年5月6日。
蔡立旭(2004)。組織氣候、組織學習與自我效能之關係。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蔡美玉(2002)。高齡志工服務學習經驗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蔡漢賢(1990)。志願服務的理論與實務。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
蔣美惠(2004)。探討保全人員生涯管理、人格特質及組織氣候對工作滿足、自我效能與工作績效之間關聯性研究-以台北市保全公司為例。私立南華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潘中道(1997)。志服務人力的組織與運作。社區發展季刊,78,48-53。
盧俊澄(2000)。非營利組織策略性志工管理模式之研究-以慈濟功德會為例。私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謝菊英(2002)。高屏區國小女性校長工作壓力與社會支持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總統府(2001)。志願服務法。華總一義字第9000011840號令。
鍾任琴(1990)。救國團基層社會團務組織氣氛與義務工作同志工作滿足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蘇建文(1978)。親子間態度一致性與青少年生活適應。教育心理學學報,11,25-35。
蘇信如(1985)。志願服務組織運作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嚴幸文(1993)。醫院志願服務人員人格特質和工作滿意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西文部分
Bandura, A. (1977).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84(2), 119-215.
Bandura, A. (1982). Self-efficacy mechanism in human agency. American Psychologist, 37(2), 122-147.
Bandura, A. (1986). Differential engagement of self-reactive influences in cognitive motivatio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38, 92-114.
Bandura, A. (1989). Regulation of cognitive processes through perceived self-efficacy.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5, 729-735.
Bandura, A. (1993). Perceived self-efficacy in cognitive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ing.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28, 117-148.
Bandura, A. (1997). Self-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 New York: Freeman.
Barker, R. L. (1988). The social work dictionary. New York: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
Barrera, M., Sandler, I. N. & Ramsay, T. B. (1981). Preliminary development of a scale of social support: Studies on college students.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9, 435-447.
Bennett, D., & Morris, I. (1983). Support and rehabilitation. In Watts, F.N.& Bennett, D. H.(Eds.), Theory and practice of psychiatric rehabilitation, John Wiley and Sons.
Betz, N. E., & Hackett, G. (1981). The relationship of career-related self-efficacy expectations to perceived career options in college women and men.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28, 399-410.
Bottger, P. C. & Woods, M. A. (1988). Different determinants of task persistence and growth satisfaction: Affective responses to performance planning and job characteristics. Australian Journal of Management, 13, 303-317.
Caplan, G.. (1974). Support system and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Lecture on concept development. New York: Basic Books.
Cassel, J. (1976).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social environment to host resistance.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104, 107-123.
Cobb, S. (1976). Social support as a moderator of life stress. Psychosoinatic Medicine, 38, 300-314.
Cohen, S., & Wills, T. A. (1985).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the buffering hypothe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8, 310-357.
Coleman, P. K., & Karraker, K. H. (1998). Self-efficacy and parenting quality: Findings and future applications. Developmental Review, 18(1), 47-85.
Coleman, P. K., & Karraker, K. H. (2003). Maternal self-efficacy beliefs, competence in parenting, and toddlers’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al status. Infant Mental Health Journal, 24(2), 126-148.
Comrey, A. L. (1973). A first course in factor analysi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Cutrona, C. E., & Suhr, J. A. (1992). Controllability of stressful events and satisfaction with spouse support behavior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9, 154-176.
De Weert-Van Oene GH, Breteler MH, Schippers GM, Schrijvers AJ.(2000). The validity of the self-efficacy list for drug users (SELD). Addict Behav, 25(4), 599-605.
Dean, A., & Lin, N. (1977). The stress-buffering role of social support: Problems and prospects for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 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es, 165, 403-417.
Dunn, P.C. (1995). Volunteer management. In Encyclopedia of Social Work (19th), 2843-2490.
Ellis, S.J. & Noyes, K. K. (1990) By the people: A history of Americans as volunteers (revised ed.).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
Gay, L.R., Mills, G. E., & Airasian, P. (2006). Educational research: Competencies for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8th ed.). Merrill/Prentice Hall.
Gottlieb, B. H. (1983a). Social support strategies: Guidelines for mental health practice. London, Sage Publication.
Gottlieb, B. H. (1983b). Social support as a focus or integrative research in psychology. American Psychologist, 38, 278-287.
Gorsuch, R. L. (1983). Factor analysis.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baum.
Greenwood, G. F., Olejink, S. F. & Parkey, F. W. (1990). Relationships between four teacher efficacy belief patterns and selected teacher characteristics.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 23(2), 102-106.
Hallam, R. A. (2000). Maternal self-efficacy in mothers of toddlers enrolled in an early head start program. University of Delaware, Ph.D. Dissertation.
Heiderich, K. W. (1991). Working with volunteers. In employee services and recreation programs. Champaign, IL: Sagamore Publishing, lnc.
House, J. S. (1981). Work stress and social support eading. MA: Addison-Wesley.
House, J. S., Kahn, R. L. (1985). Measures and concepts of social support in S. In Cohen & S. L. Syme (Eds.), Social support and health (pp. 83-108). Orlando, FL: Academic.
Hutchins, R. M. (1968). The learning society. New York: Praeger.
Jocobson, D. E. (1986). Types and timing of social support. Journal of Health Behavior, 27, 250-264.
Kahn, R. L., D. M. Wolfe, R. P. Quinn, & J. D. Snoek, (1964). Organization stress: Studies in role conflict and ambiguity. John Wiley & Sons, Inc.
Masten, A. S., Best, K. M., & Garmezy, N. (1990). Resilience and development: Contributions from the study of children who overcome adversity.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 2, 425-444.
McCurley. S. & Lynch. R. (1989). Essential volunteer management. Downers Grove, Illinois: VMSystems and Heritage Arts Publishing.
Murphy, S. A. (1987). Self-efficacy and social support mediators of stress on mental health following a natural disaster. Western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 9(1), 58-85.
Pearlin, L.I., & Schooler, C. (1978). The structure of coping.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19, 2-21.
Pinneau, S. R. (1975). Effects of social support on psyc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stress. Ann Arbor,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Ross, J.A., Cousins, J.B., & Gadalla,T. (1996). Within-teacher predictors of teacher efficacy.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12(4), 385-400.
Sarason, I. G., Levine, H.M., Basham, R.B., & Sarason, B. R. (1983). Assessing social support: The social support questionair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4(1), 127-139.
Sherer, M., & Adams, C. H. (1983). Construct validation of the self-efficacy sacle. Psychological Reports, 53, 899-902.
Sherer, M. & Maddox, J.E., (1982). The self-efficacy scale: Contruction and validation. Psychological Reports, 51, 663-671.
Watt, S. E., & Martin, P. R. (1994). Effect of general self-efficacy expectancies on performance attributions. Psychological Reports, 75, 951-961.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