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馮昭翔 Feng, Chao-Hsiang |
---|---|
論文名稱: |
《博物志》的博物知識建構研究 A Study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Knowledge Construction in the Eastern Natural History- Bowuzhi |
指導教授: |
鍾宗憲
Chung, Chung-Hsien |
口試委員: |
殷善培
Yin, Shan-Pei 祁立峰 Chi, Li-Feng 鍾宗憲 Chung, Chung-Hsien |
口試日期: | 2023/05/23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23 |
畢業學年度: | 11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2 |
中文關鍵詞: | 張華 、《博物志》 、博物 、知識建構 |
英文關鍵詞: | Zhang Hua, Bowuzhi, Natural History, Knowledge Construction |
研究方法: | 歷史研究法 、 比較研究 、 敘事分析 、 內容分析法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300644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32 下載:19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博物志》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本以博物為名的著作,反映了當時博物之學的發展和成就,在中國博物之學中具有經典里程碑意義。本文以張華《博物志》為研究對象,研究其書如何建構博物知識系統。第一部分釐清《博物志》所在的學術脈絡,與西方自然博物概念區分,了解中國博物之學以認知世界,解除未知恐懼為宗旨的人文關懷,以及博物君子以廣博知識承擔穩定秩序的責任。第二部分考察《博物志》的成書背景,魏晉時期受到世變的刺激,使過去的知識的正確性備受質疑,對世界認知的失落使秩序面臨崩解,激起張華補全知識系統,以導正萬物位置的著書動機。為理解《博物志》的性質,必須區分志怪小說與博物小說的不同,了解《博物志》對前代學術的繼承,與專記怪異的志怪有一定的區別。第三部分探究《博物志》的書寫依據與原則,從其徵引的資料可知其以儒學為主要的知識來源,並發覺《博物志》的書寫受數術概念影響,逐漸脫離神治萬物的氛圍,因此強化博物的用物與文史傳統傾向,然後理解《博物志》命名類物的特色。第四部分探討《博物志》書寫的知識,了解其呈現的世界圖景,含藏著神話地理系統與人文地理系統的融會與角力。最後探究《博物志》的人文知識類型,重視物與人之間的交際,確立中國博物之學至《博物志》以人為核心繫聯萬物的知識建構原則。
一、古籍文獻
[春秋]老子著,朱謙之校釋:《老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春秋]列禦寇著,楊伯峻集釋:《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春秋]左丘明著,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組校點:《國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戰國]荀況著,李滌生集釋:《荀子集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年。
[戰國]韓非著,陳奇猷校注:《韓非子》,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戰國]墨家學徒撰,吳則虞集釋:《晏子春秋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戰國]呂不韋編,陳奇猷校注:《呂氏春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漢]賈誼:《新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1年。
[漢]董仲舒著:《春秋繁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漢]劉安著,劉文典集解:《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疏:《尚書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影印《南昌府學》刊本。
[漢]揚雄著,汪榮寶撰,陳仲夫點校:《法言義疏》,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漢]桓譚著,白兆臨校注:《桓譚新論校注》,合肥:黃山書社,2017年。
[漢]王充著,黃暉撰:《論衡校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4年。
[漢]班固著,[唐]顏師古注:《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6年。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文化,2016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影印《南昌府學》刊本。
[漢]劉熙著,[清]王謨輯:《釋名》,臺北:大化書局,1983年。
[漢]應劭著,王利器校注:《風俗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三國吳]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周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影印《南昌府學》刊本。
[晉]皇甫謐著,[明]吳琯校:《古今逸史》第44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十三經注疏》影印《江西書局》本。
[晉]張華著,唐久寵:《博物志校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0年。
[晉]張華著,唐久寵導讀:《博物志》,臺北:金楓出版社,1999年。
[晉]張華:《博物志》,揚州:廣陵書社,2010年,《士禮居黃氏叢書》影寫《連江葉氏》本。
[晉]張華著,范寧校證:《博物志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晉]張華著,[明]張溥閱:《張茂先集》,收於《漢魏六朝百三家集》(清光緒信述堂重刊本)。
[晉]陳壽著,[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爾雅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影印《南昌府學》刊本)。
[晉]干寶著,胡懷琛標點:《新校搜神記》,上海:商務印書館,1957年。
[晉]葛洪著,王明校釋:《抱朴子內篇校釋》,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
[晉]葛洪著,楊明照校箋:《抱朴子外篇校箋》,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晉]王嘉著,[梁]蕭綺錄,齊治平校注:《拾遺記》,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南朝宋]范曄著,[唐]李賢等注:《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南朝宋]劉義慶編,劉正浩等注譯:《新譯世說新語》,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
[後魏]酈道元注,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點校,陳橋驛復校,《水經注疏》,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年。
[梁]劉勰著,王更生注譯:《文心雕龍讀本》,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
[梁]陶弘景著,尚志鈞輯校《名醫別錄》,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6年。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北齊]顏之推著,王利器集解:《顏氏家訓集解:增補本》,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唐]法顯:《法顯傳》,收於大藏經刊行會:《大正新脩大藏經》第51冊,臺北:新文豐,1983年。
[唐]陸德明著,[清]盧文弨考:《經典釋文》(清乾隆盧文弨輯刊本)。
[唐]姚思廉等撰:《梁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唐]房玄齡等撰,楊家駱主編:《晉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唐]魏徵等撰:《隋書》,臺北:鼎文書局,1986年。
[唐]玄奘撰,辯機編次,芮傳明譯注:《大唐西域記全譯》,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2008年。
[唐]道宣:《釋迦方志》,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1年。
[宋]李石著,[明]吳琯校:《續博物志》(明吳琯校刊逸史本)。
[宋]鄭樵:《通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宋]洪興祖撰,白化文等點校:《楚辭補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宋]朱熹:《詩經集註》,臺北:萬卷樓,1991年。
[宋]朱熹注,[清]吳志忠校:《論語集注》,臺北:新文豐,1996年。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上海:上海書店,2001年。
[明]艾南英:《禹貢圖註》([清]曹溶輯,陶越增訂六安晁氏排印本)。
[清]馬驌:《繹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清]嵇璜、劉墉等撰:《續通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清]永瑢等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年。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清]嚴可均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清]錢熙祚校:《尹文子》,臺北:世界書局,1991年。
[清]郭慶藩撰,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清]孫詒讓著,孫以楷點校:《墨子閒詁》,臺北:華正書局,1987年。
王根林等校點:《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侯仁之主編:《中國古代地理名著選讀(第一輯)》,北京:科學出版社,1959年。
袁珂校注:《山海經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二、近人論著
(一)專書
毛漢光:《兩晉南北朝士族政治之研究》,臺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66年。
王永平:《從「天下」到「世界」:漢唐時期的中國與世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
王孝廉:《中原民族的神話與信仰》,臺北:時報文化,1987年。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臺北:允晨文化,1997年。
王國良:《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
王國良:《六朝志怪小說考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
王國維:《觀堂集林》,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王媛:《張華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
余欣:《中古異相:寫本時代的學術、信仰與社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余嘉錫:《四庫提要辨正》,北京:科學出版社,1958年。
李零:《中國方術續考》,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年。
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9年。
李豐楙:《山海經:神話的故鄉》,臺北:時報文化,1981年。
李豐楙:《不死的探求:抱朴子》,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81年。
李豐楙:《探求不死》,臺北:久大出版社,1987年。
段義孚著,周尚意等譯:《逃避主義:從恐懼到創造》,新北:立緒文化,2014年。
侯忠義《中國文言小說史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姚名達:《中國目錄學史》,上海:上海書局,1984年。
姚際恆:《古今偽書考》,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姜亮夫:《張華年譜》,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
姜劍雲:《太康文學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施錡:《宋元畫史中的博物學文化》,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8年。
胡秋原:《古代中國文化與中國知識份子》,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唐曉峰:《從混沌到秩序:中國上古地理思想史述論》,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徐公持:《魏晉文學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馬昌儀:《古本山海經圖說》,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1年。
張春生:《山海經研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張國剛、吳莉葦:《中西文化關係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張鄉里:《唐前博物類小說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重慶:中華書局,1944年。
許倬雲:《我者與他者──中國歷史上的內外分際》,臺北:時報文化,2009年。
郭永吉:《融通與新變──世變下的中國知識分子與文化》,新北:華藝,2013年。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歷史編》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郭郛等著:《中國古代動物學史》,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年。
陳文新:《六朝小說》,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
陶磊:《從巫術到數術:上古信仰的歷史嬗變》,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2008年。
湯用彤:《魏晉玄學論稿及其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葉舒憲:《中國古代神秘數字》,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年。
葉舒憲、蕭兵、[韓]鄭在書:《山海經的文化尋蹤──「想像地理學」與東西文化碰觸》(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七世紀前中國的知識、思想與信仰的世界》,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年。
葛兆光:《歷史中國的內與外──有關「中國」與「周邊」概念的再澄清》,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7年。
葛兆光:《宅茲中國:建立有關「中國」的歷史論述》,新北:聯經,2020年。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字典》,四川:四川辭書出版社,2010年。
劉師培著,張先覺編:《劉師培書話》,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劉華杰:《博物學文化與編史》,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4年。
劉葉秋:《古典小說筆記論叢》,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5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新北:新潮社,2011年。
錢大昕:《廿二史考異》,北京:商務印書館,1937年。
錢穆:《國史大綱》,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7年。
謝明勳:《六朝小說本事考索》,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
謝明勳:《六朝志怪小說研究述論:回顧與論釋》,臺北:里仁書局,2011年。
[日]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萬卷樓,2020年。
[加]卜正民(Timothy James Brook)主編,[美]陸威儀(Mark Edward Lewis)著,李磊譯,周媛校:《分裂的帝國:南北朝》,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年。
[法]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著,莫偉民譯:《詞與物》,上海:上海三聯書局,2002年。
[美]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編,杜繼東譯:《中國的世界秩序──傳統中國的對外關係》,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美]彼得.L.伯格(Peter L. Berger)、托馬斯.盧克曼(Thomas Luckmann)《現實的社會建構:知識社會學論綱》,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年。
[美]范發迪(Fa-ti Fan)著,袁劍譯:《知識帝國:清代在華的英國博物學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年。
[英]J. G. 弗雷澤(James George Frazer)著,汪培基等譯:《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臺北:五南出版社,2021年。
[德]馬丁.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著,孫中興譯:《林中路》,臺北:時報出版,1994年。
[羅]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著,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臺北:桂冠圖書,2001年。
Du Halde, J.-B. (Jean-Baptiste): Description géographique, historique, chronologique, politique et physique de l`empire de la Chine et de la Tartarie chinoise (Paris: Le Mercier, 1735).
(二)期刊論文
王媛:〈《博物志》的成書、體例與流傳〉,《中國典籍與文化》2006年第4期(2006年12月),頁58-67。
于翠玲:〈從「博物」觀念到「博物」學科〉,《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3期(2006年5月),頁107-112。
王孝廉:〈夸父考──中國古代幽冥神話研究之一〉,《大陸雜誌》第46卷第2期(1973年6月),頁59-77。
朱淵清:〈魏晉博物學〉,《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2卷第5期(2000年9月),頁43-51。
朱慈恩:〈論清末民初的博物學〉,《江蘇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6卷第2期(2016年6月),頁19-23。
余欣:〈中國博物學傳統的重建〉,《中國圖書評論》2013年第10期(2013年10月),頁45-53。
吳冰心:〈博物學雜誌序例〉,《博物學雜誌》第1卷第1期(1914年10月),頁1-5。
吳冰心:〈博物學雜誌發刊詞〉,《博物學雜誌》第1卷第1期(1914年10月),頁7-9。
吳汝鈞:〈知識論的重要概念與問題:量論之一(上)〉,《鵝湖月刊》第353期(2004年11月),頁22-27。
吳修安:〈先秦「九州」說及其對後世的影響──從兩漢刺史部到唐代地理文獻編纂〉,《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55期(2016年6月),頁1-46。
吳國盛:〈自然史還是博物學?〉,《讀書》2016年第1期(2016年1月),頁89-95。
吳蕙芳:〈酒井忠夫,《中國日用類書史の研究》〉,《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74期(2011年12月),頁187-191。
李婕:〈論《博物志》地理敘述的價值與意義〉,《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1期(2006年1月),頁39-42。
李零:〈說數術革命──從龜卜筮占到式法選擇〉,《中國文化》第45期(2017年5月),頁66-77。
李楠、姚遠:〈《博物學雜誌》辦刊思想探源〉,《編輯學報》第23卷第5期(2011年10月),頁398-400。
李豐楙:〈不死的探求──從變化神話到神仙變化傳說〉,《中外文學》第15卷第5期(1986年10月),頁36-57。
杜正勝:〈古代物怪之研究(上)〉,《大陸雜誌》第104卷第1期(2002年1月),頁1-14。
胡頎:〈植物與帝國:《南方草木狀》與魏晉時期的嶺南記憶〉,《臺大中文學報》第76期(2022年3月),頁49-92。
孫輝:〈魏晉博物學興起原因探析〉,《許昌學院學報》第26卷第4期(2007年7月),頁29-33。
高莉芬:〈垂直與水平:漢代畫像石中的神山圖像〉,《興大中文學報》第23期(2008年11月),頁123-161。
高莉芬、謝秀卉:〈山與物:《山海經.五臧山經》「物」記述〉:《長江大學學報(社科版)》第39卷第8期(2016年8月),頁1-12。
張鄉里:〈《博物志》的博物學體系及其博物學傳統脞論〉,《蘭臺世界》2016年第3期(2016年2月),頁130-132。
陳元朋:〈傳統博物知識裡的「真實」與「想像」:以犀角與犀牛為主體的個案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33期(2010年5月),頁1-81。
陳軍、孫輝:〈先秦、秦漢博物學初探〉,《樂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4卷第2期(2009年2月),頁100-102。
陳槃:〈秦漢間之所謂「符應」論略〉,《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6本(1947年1月),頁1-67。
彭兆榮:〈此「博物」抑或彼「博物」:這是一個問題〉,《文化遺產》2009年第4期(2009 年 10 月),頁 1-8。
彭兆榮:〈「詞與物」:博物學的知識譜系〉,《貴州社會科學》第294期(2014年6月),頁33-38。
曾聖益:〈「數術」與「術數」之名義辨析〉,《輔仁國文學報》第30期(2010年4月),頁65-80。
趙強:〈中國古代哲學「物」之概念的誕生及其意義〉,《哲學與文化》第46卷第5期(2019年5月),頁149-162。
劉苑如:〈雜傳體志怪與史傳的關係──從文類觀念所作的考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8期(1996年3月),頁365-400。
鄭毓瑜:〈類與物──古典詩文的物背景〉,《清華學報》第41卷第1期(2011年3月),頁3-37。
薛鳳昌:〈中華博物學源流篇〉,《博物學雜誌》第1卷第1期(1914年10月),頁11-23。
謝秀卉:〈創傳:郭璞與《山海經》的經典化〉,《國文學報》第63期(2018年6月),頁41-74。
(三)研討會論文
廖蔚卿教授八十壽慶論文集編輯委員會:《廖蔚卿教授八十壽慶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
臺北大學民俗藝術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編:《中華古典博物學與文化資產論壇會議論文集》,新北:國立臺北大學民俗藝術與文化資產研究所,2019年。
(四)學位論文
李子煌:《張華詩歌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4年。
李芳:《《博物志》研究》,重慶:西南大學中國碩士論文,2009年。
杜昊:《張華及其作品研究》,上海:復旦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郝敬:《《博物志》與博物空間觀研究》,重慶:西南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許聖和:《「博物思維」與六朝文學》,花蓮:東華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馮華君:《處有存無──由張華看西晉士人的處世典型》,臺南:國立成功大學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12年。
廖秀倩:《《博物志》博物書寫研究》,臺北: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14年。
蔡慧瓊:《張華研究》,臺中:東海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魏建軍:《張華文學研究》,山東:山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