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謝向榮
論文名稱: 報紙建構電視新聞主播形象研究
指導教授: 胡幼偉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大眾傳播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Mass Communi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4
畢業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9
中文關鍵詞: 電視新聞主播形象研究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68下載:2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電視新聞主播在報紙的報導中,有多少是在專業表現的範疇,又有多少與專業形象無關?本研究探尋2003一整年,報紙對新聞主播的報導內容,加上報社記者、新聞主播及電視台公關人員的深度訪談,利用量化研究法的內容分析以及質化研究法的深度訪談找尋答案。
    本研究選取國內五家報紙為分析對象,分別為綜合性報紙的中國時報、 聯合報、蘋果日報,以及影劇報星報與大成報等五家。
    依照總則數1652則的報導分析,大成影劇報對新聞主播的報導則數最多,其次是星報,在綜合報中,聯合報多於中國時報及蘋果日報。兩家影劇報的988則高於綜合報總合的664則。
    就陳述類目而言,五報總合中的純新聞寫作比例高達91.4﹪,其次是
    人物專訪,4.7%,新聞評論跟讀者投書的比例都是1.8﹪,其他是0.2﹪。純新聞項目中,以星報為最高,其次為大成報。蘋果日報的新聞評論項目明顯高於其他四個報別。人物專訪部份,以聯合報為最高,
    中國時報第二高。中國時報的讀者投書,顯著高於其他四報。
    此外,綜合報在新聞評論、人物專訪與讀者投書都高於影劇報,影劇報在純新聞方面則高於綜合報。
    在方向類目上,各報都以中立面向的報導面向最多,中立面向有77.2﹪,正面的18.2﹪,負面的只有個位數4.6﹪。正面論述的報導以
    大成報為最高, 其次為聯合報,而中立論述的報導,則以星報為
    最高,至於負面報導則以中國時報最高,蘋果日報次之。綜合報在負面報導上顯著高於影劇報,而影劇報在正面報導上高於綜合報。
    主題形象類目的次數統計表當中,主播知名度宣傳佔13.1﹪,是2003年 5報對新聞主播報導最多的種類,其次是主播多元發展的10.6﹪,主播
    參與社會活動9.9﹪。
    就各報來看,中國時報以主播參與社會活動的則數最多,聯合報以主播 多元發展的報導,累計最高;蘋果日報最注意主播的興趣嗜好;星報
    大力幫忙主播的知名度宣傳;而大成報跟聯合報一樣,最關心主播的
    多元發展。
    研究發現 :
    1、2003年五家報紙對主播新聞的報導,非專業的部分遠高於專業表現部分。
    以形象類目前三項「主播專業表現+主播其他工作表現+主播專業訓練」為 專業形象訴求的話,其餘17項,與專業較無直接關聯的類目百分比統計,有80.4%,四捨五入後,有高達八成的比例跟主播專業並無直接
    相關。
    2、影劇報對主播專業的報導高於綜合報。
    例如:主播造型梳妝、主播居家生活、主播緋聞八卦負面消息等明星
    娛樂化指標的類目,影劇報的比例都小於綜合報。
    3、報社記者報導藝人及主播的心態上,有本質上的不同。因報社記者與新聞主播同為媒體人,基於同業、朋友情誼相互尊重的立場,互利互惠、依存共生,因此負面報導相對稀少,與採訪藝人明星,角色迥異,有極大差別。
    4、星報做過焦點團體調查發現:主播新聞在所有影劇新聞中的需求是
    最少的,因為讀者看影劇報較想得知藝人動向,所以星報從2004年5月
    撤掉主播版。
    5、在幾次有關新聞主播的重大爭議事件發生之後,「高道德標準」成了檢視主播的門檻條件,文獻資料中,通常只將恪守「新聞道德」列為
    基本要件,反觀國內,將「主播的私德」列為主播重要條件,是台灣
    特有的現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01 第二節 研究問題……………………………………………………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形象理論……………………………………………………13 第二節 傳播媒介塑造形象…………………………………………18 第三節 學者專家對新聞主播形象條件的研究……………………2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方法之選擇…………………………………………33 第二節 資料蒐集…………………………………………………38 第三節 資料處理…………………………………………………60 第四章 資料分析結果 第一節 報紙對新聞主播報導形式統計分析……………………64 第二節 報紙對新聞主播報導主題形象分析……………………68 第三節 受訪者訪談資料及內容分析……………………………71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討論……………………………………………91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101 參考文獻 一、 中文參考文獻……………………………………………105 二、 英文參考文獻……………………………………………110 三、 線上參考資料……………………………………………112 附錄一 編碼類目表…………………………………………………113 附錄二 受訪者個人基本資料與採訪摘要…………………………115 圖2-1 TVBS民調:新聞主播最重要的條件…………………………25 表2-1國內外各學者電視新聞台主播形象指標彙整表……………29 表3-1本研究之深度訪談對象………………………………………36 表4-1 2003年報紙主播新聞報導陳述、方向類目次數百分比統計表…65 表4-2 2003年報紙主播新聞報導形象類目次數、百分比統計表………69 表4-3報紙記者對電視新聞主播採取特定報導策略回應簡表…………75 表4-4電視新聞主播對報紙報導走向的解釋評析簡表…………………80 表4-5電視公關如何建構主播形象回應簡表……………………………87 表5-1受訪人評論主播新聞走向簡表……………………………………94 表5-2受訪者對主播明星化、娛樂化現象的看法簡表…………………96 表5-3受訪者對新聞主播重要資格條件的看法簡表……………………98 圖5-1影響報紙主播新聞報導因素之互動關係圖………………………99

    一、 中文參考文獻:
    王石番(1992)。《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台北:幼獅文化。
    丘彥明(1981)。《電視何報紙記者形象的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史順文 (1996)。《國軍形象之研究—一個公共關係策略初探》。政治作戰學校 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佳陵(2004)。《電視新聞台主播形象指標之建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慧君(2002)。《情境、形象維護策略效果之關聯性研究—以男性政治人物 性醜聞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天保 ( 2001/3/20)。《中央社》。
    李天任、藍莘譯 ( Roger D.Wimmer & Joseph R. Dominick原著)(1995)。大眾傳播媒體研究。台北:亞太圖書。
    李金山(2000)。《許佑生同性婚禮新聞之框架,框架化及讀者詮釋分析》。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金銓(1982)。《大眾傳播學:社會、媒介、人》。台北:三民書局。
    李艷秋(1997)。《新聞背後,真相之前》。台北:皇冠出版公司。
    何榮幸 ( 2002)。<主播專業 難度高>。《中國時報》9月26日
    何臺明(1989)。《報紙內容與民意代表形象之研究》。國立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正桓(1992)。<新聞主播的形象與新聞品質之間>。《當代》,第63期。
    吳光中(2004)。<主播私德 要採高標準!?>。《民生報》3月12日。
    吳芳如(2002)。《消息來源、新聞框架與媒介真實之建構;以政黨輪替後之核四爭議案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東泰(1999)。《大眾傳播理論》。台北:師大書苑。
    林東陽(2003)。《我國警察風紀問題危機管理之探討》。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炳宏(2004)。《爭議性政治議題的新聞文本框架分析:以「林毅夫返臺奔喪」事件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所碩士論文。
    胡幼偉(2002)。<純主播的門面規範>。《中國時報》9月28日。
    胡淑裕(1987)。《大眾傳播媒介塑造政治人物形象之研究-孫運璿,林洋港,李登輝之個案分析》。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玉鳳 ( 2003)。《女性參政者形象塑造與政治行銷關係之研究》。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凌澤沛(1978)。「中央」、「聯合」兩報塑造之日本映象研究。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祝基瀅(1983)。《政治傳播學》。台北:三民書局。
    莊雪屏(1998)。《眷村意象之新聞再現與社會建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先隆(1995)。《報紙對民選台北市長候選人的形象塑造》。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孝凡 ( 1999)。<包裝女主播 陳剛信有一套>。《中國時報》10月19日。
    陳玫霖(2002)。《性別,政治與媒體: 報紙如何報導女性政治人物》。 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信助(2000)。《候選人形象研究:以兩千年總統大選候選人連戰、宋楚瑜、陳水扁為例》。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炳宏(2003)。《解/構媒體:媒體公民教戰守則》。台北:雙葉書廊公司。
    陳玲玲(2002)。《政黨電視競選廣告對政黨形象塑造之研究------以2001年立法委員選舉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憶華 ( 1996 )。《媒介與消息來源的意識型態建構媒介議題之研究---以報紙 報導千島湖事件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翁秀琪等 ( 1997 )。《新聞與社會真實建構-大眾媒體、官方消息來源與社會運動的三角關係》。台北:三民書局。
    郭及天(2002)。《我國第一夫人報紙形象研究》。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少梅(2003)。《前總統李登輝卸任後之媒體形象-以聯合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三報相關事件報導之分析》。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兆璽、黃志豪 ( 2003)。<誰殺了專業主播?>《星報》3月18日。
    黃兆璽、黃志豪 ( 2003)。<新聞應專業 葉樹姍開砲:主播脫離影劇版>《星報》12月5日。
    黃志豪( 2003)。<新聞台氾濫 主播出頭難>《星報》7月24日。
    黃美惠(2001)。《媒介建構之女性參政框架—以副總統呂秀蓮的新聞報導為例》。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黃新生(1994)。《電視新聞》。台北:遠流出版社。
    張淑綺(2000)。《我是誰?青少年的再現──以平面媒體為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勤(1983)。《電視新聞》。台北:三民書局。
    張秋康(2003)。《分析美國菁英媒體對「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的新聞報導─以紐約時報與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為例》。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張錦華 ( 1994 )。〈新聞的真實與再現:以李瑞環事件相關報導為例〉。臧國仁主編,《新聞「學」與「術」的對話》。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傅統先繹(Boring, E.G.著)(1969)。《心理學》。台北:商務圖書館。
    梁世武(1994)。<1994年台北市長選舉預測:「候選人形象指標」預測模式之驗證>,《選舉研究》,第一卷第二期,頁97-129。
    隋安德(1998)。<SNG出了什麼問題?>。《目擊者雙月刊第5期》
    姜如珮(2004)。《台灣電視中之客家意象:公視「客家新聞雜誌」之個案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芸(1986)。《政治傳播-理論與實務》。台北:巨流圖書。
    彭懷恩(2002)。《政治傳播與溝通》。台北:風雲論壇。
    喻靖媛 (1994)。《記者與消息來源互動關係與新聞處理方式關聯性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孝濚(1978)。《傳播媒介的社會功能》。臺北:聯經出版社。
    路境(1998)。《電子老虎邱復生和TVBS王國的故事》。台北:月冠文化出版社。頁123-124。
    鄭明樁(2003)。《換個姿勢看電視》。台北:揚智文化。頁36-37。
    鄭承嘉(2003)。《台灣職棒運動公關策略類型及實務問題之研究》。
    大葉大學工業關係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家慶(1991)。《媒介理論與現實》。台北:天下文化。頁253。
    蘇瑞仁(1988)。《電視新聞播報人專業形象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逸洪(2000)。《心聞主播台-蘇逸洪採訪手記》。台北:英特發公司。頁29-30。
    簡琬璧(2002)。《李登輝的報紙形象—以聯合報、自由時報為例》。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文輝(1993)。《新聞理論與實證》。台北:黎明書局。
    羅燦煐(1982)。《記者形象及關聯因素之研究》。政治大學新聞所碩士論文。
    二、 英文參考文獻:
    Benoit, W. L., & McHale, J. P. ( 1999 ). Kenneth Starr's image repair discourse viewed in 20:20.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47(3), 265-280.
    Benoit, W. L., & Brinson, S. l. ( 1999 ). Queen Elizabeth’s Image Repair Discourse: Insensitive Royal or Compassionate Queen? Public Relation Review, 25(2), 45-156.
    Breed, W.( 1955 ). Social control in newsroom:A functional analysis. Social Forces, 33:326-335.
    Choi, H. C. & Becker, S. L. ( 1987 ). Media Use, Issue, Image, Discriminations and Voting.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4(3), 267-291.
    CNN News Standards and Practices Policy Guide.
    Crabtree, B. D., & Miller, W. L. ( 1992 ). Do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Newbury Park: Sage Publication.
    Dawson, Jr. H. G. ( 1961 ). Original and Changed Attitudes, Impressions and Perception as Related to the Mass Media Experience of News,
    Foreign Students at the University of Iowa. Iowa: PhD.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Iowa.
    Dichter,E.,1985. “What's In An Image,” The 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 Vol. 37, No. 4.
    Kerlinger, F. N. ( 1973 ). Foundation of Behavioral Research. New York: Holt,Rinehart and Winston.
    Krans, S. & Daves, D. ( 1976 ). The Effects of Mass Communication on Political Behavior. University Park: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Lippmann, W. ( 1922 ). Public Opinion. New York: MacMillan.
    Lofland, J. ( 1971 ). Intensive Interviewing. In Analyzing Social Setting: A Guide to Qualitative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4, 75-93.
    Malhotra, N.K.( 1993 ), Marketing Research, Library of Congress Cataloging.
    Markham, J. W. ( 1967 ). International Image and Mass Communication Behavior.Iowa City: University of Iowa.
    Morse, Margaret ( 1986 ). “The Television News Personality and Credibility:Reflections on the News in Transition," in: Studies in Entertainment: Critical Approaches to Mass Culture. Bloomington: University of Indiana Press,pp. 55-79.
    Morse, Margaret ( 1983 ). The Television News Personality and Credibility: Reflections on the Network News Anchor. Boston: Houghton Miffin.
    Nimmo, D. & Savage, R. L. ( 1976 ). Candidates and Their Images: Concept, Methods and Findings. Pacific Palisades. California: Goodyear Publishing
    Company Inc.
    Robert Goldberg and G. Jay Goldberg ( 1990 ). Anchor. New York: Carol Publishing Group.
    VOGUE( 2002 AUG ).Keeping It Real.
    Wimmer & Dominick ( 1983 ). Mass Media Research: An Introduction. Wadsworth,Belmont: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Zain Verjee ( 2003 ).CNN International Professional Program.
    三、線上參考資料:
    1、Anchor 資料2004年2月12日,取自:
    http://www.museum.tv/archives/etv/A/htmlA/anchor/anchor.htm
    2、Barbara Walters 2004年2月12日,取自:
    http://www.museum.tv/archives/etv/W/htmlW/waltersbarb/waltersbarb.htm
    3、Douglas Edwards 2004年2月12日,取自:
    http://web.sbu.edu/friedsam/archives/Edwards/biography.html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