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曹瑋珊 Tsao, Wei Shan |
---|---|
論文名稱: |
高中社區地理實察課程發展與教學實踐之行動研究 A Study o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Teaching Practice of Community Geography Fieldwork at Senior High School in Taiwan |
指導教授: |
黃純敏
Huang, Chuen-Min |
口試委員: |
黃純敏
Huang, Chuen-Min 謝雨潔 Hsieh, Yu-Chieh 劉蔚之 Liou, Wei-Chih |
口試日期: | 2024/12/28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25 |
畢業學年度: | 11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8 |
中文關鍵詞: | 地方感 、地方認同 、地理實察 、埤塘景觀 、環境識覺 |
英文關鍵詞: | sense of place, place identity, geography fieldwork, ponds,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
研究方法: | 行動研究法 、 半結構式訪談法 |
論文種類: | 代替論文:專業實務報告(專業實務類) |
相關次數: | 點閱:9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環境基本法(20021211)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O0100001
王文科(1988)。課程論。五南。
王文科(1994)。課程與教學論。五南。
王志文(2003)。桃園台地龍潭地區塊塘消長的地理意義-以納莉颱風水患為例。華岡地理學報,第十六期,133-156。
王洪文(1980)。地理科教學之理論與實際。五南。
王洪文(1988)。地理思想。明文書局。
王洪文(1991)。地理思想。明文書局。
王新日(2016)。海洋教育融入國中社會領域地理科之研究 ~~以彰化縣芳苑國中為個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王鑫(1998)。戶外教學概論。臺北縣國教輔導團,7,7-12。
申士芳(2003)。桃園縣虎頭山地區高中地理實察課程教學資源的分析與應用---以一年級通論地理課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劉蔚之、彭森明(2008)。歐盟「關鍵能力」教育方案及其社會文化意涵分析。課程與教學刊,11(2),51-78。
謝雨潔(2014)。初探「教育地理學」:教育主體、學習空間及鄰里社群。地理研究,第60期,87-106。
黃純敏(2014)。轉化的力量:多元文化課程與教學研究。學富文化。
任國晏、盧詩欣、曾慈慧(2010)。兒童的旅遊經驗、地理知識與地方感之研究,《區域與社會發展研究期刊》,1:267-303
江慧玲(2013)。桃園縣南感地區居民居住滿意度與地方認同之研究﹝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何致中(2002)地方與認同──宜蘭地區地方特質與認同政治間的關連[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吳岡旆(2016)。偏鄉特色遊學的環境教育意涵與地方感形塑。[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吳冠霆(2022)。東吳大學外雙溪校區地方感之營造:《找東溪》地方誌實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
吳星怡(2017)。遊客環境識覺、遊憩涉入、地方依戀與體驗之相關研究-以哈瑪星鐵道文化園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
呂怡儒(2001)。台北近郊森林地方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巫孟珊(2003),集集地震後埔里居民的災害識覺及生活調適[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李月雲(2009)。地理實察景點資源之調查與評估--以苗栗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李佩茹(2018)。實察教學模式在地理科之運用—以核心素養為導向之課程設計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
李佳佩(2022)。發展108課綱中學社會領域跨科田野課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李承鴻(2022)。臺北市北投區番仔厝居民地方感的形塑與地方認同的轉變[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
李淑萍(2012)。新北市新莊區新住民之環境識覺與地方認同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李凱茜(2023)。學校本位地方教育學研究:北大高中三峽學課程實踐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沈玫姿(2015)。從觀光到探究--探究式地理實察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
周鴻騰(2007)。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推動戶外體驗學習的意義與實例。科教館學刊,2:44-74。
林心捷(2013)。地景特質評估在高中地理教學之應用---以基隆市和平島公園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林生傳(2007)。教育研究法:全方位的统整與分析。心理。
林貝珊、張長義(2009)。纜車觀光衝擊之研究一台北市文山區貓空地區居民識覺之個案,中國地理學會會刊,43,33-48。
林宜臻(2022)。國小高年級學生對城市意象、環境識覺與地方認同之研究-以新北市板橋區某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
林郁欽(2005)。台北都會區加油站設置對生活環境影響之環境識覺[未出版之博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林麗君(2007)。地方本位教育課程設計之探討-以泰雅民族植物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
邱宴君(2009)。臺北縣溼地學校教師環境覺知與環境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姚誠(1996)。人與土地的思考一論「族群意識」與「鄉土意識」。花蓮師院國際人文年刊,5,159-173。
姚誠(2000)。從「意識」到「認同」一論台灣鄉土教育的建構。課程與教學季刊,33,1-16 ㆍ
施旭真(2006)。戶外鄉土教學之行動研究--以鹿港市街發展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段義孚(1977)。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潘桂成譯,1998〕。國立編譯館。(原著出版年:1977)
洪如玉(2013)。地方教育學探究:Sobel, Theobald 與 Smith 的觀點評析。課程與教學, 16(1),115-138。
洪振斌(2015)。東臺灣探索之旅-高中地理實察課程設計與實施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
洪毓珊(2013)。環境識覺對居民地方感影響之研究-以臺北市民生社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
胡金印 (1985)。鄉土地理野外實察教學法簡介。地理教育,11,59–64。
學。
胡金印 (1999)。我國中學地理實察教學之困境與可行之道─校園附近之實察教學。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9(6),87–115。
倪進誠(1992)外在作用力形塑下觀光空間的遊客行為之研究--─以澎湖離島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孫青雯(1993)。台中市生活環境品質評估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
徐南號(1978),當代教育思想,三民。
徐美玲、王秋原。(1990)。影響基隆河流域居民對其住家環境之識覺及因應行為因子之研究,中國地理學會會刊,18,23-39。
高淑玲(2010)。文化空間、集體記憶與地方感形塑過程研究--以北投七虎新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張彤萱(2011)。不同學習風格學生應用數位學習工具於高中地理學習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張長義(1977)。環境識覺與自然災害之研究。中國地理學會會刊,5,56-60
張長義(1984)。基隆市山坡地居民對災害調適行為及因應措施之研究。工程環境會刊,5,1-12。
張長義(1993)。蘭陽平原洪患區土地利用害識覺及環境調查之研究(三)。國家圖書館期刊文獻資訊網https://tpl.ncl.edu.tw/NclService/JournalContentDetail?SysId=A97003004
張姿雯(2023)。臺中市草悟道觀光意象與地方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張春興(1997),教育心理學,東華。
張玲偵(2019)。專題式戶外學習應用於高中多元選修課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張淑華(2024)。臺中市綠空鐵道閒置空間再利用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曹勝雄、孫君儀(2009)。建構地方依附因果關係模式。地理學報,(55),43-63
梁琪琬(2006)。台中縣梧棲漁港地理實察課程設計與其評估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梁寧恩(2015)。民眾對景美溪自行車道的環境識覺及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陳吉文(2009)。地方本位科學課程對國小學童科學學習成就與地方感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
陳佳儀(2011)。恆春鎮居民對核三廠影響之環境識覺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陳怡伶(2023)。地理探究與實作課程中情意目標的達成-以地方創生形塑地方感的課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陳怡婷(2019)。文學地景在中學地理實察之應用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陳枋諴(2015)。同儕教學應用於地理實察教學活動之成效研究—以花蓮慈大附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
陳信實(2022)。走讀他鄉課程對學生以地方為家的啟發-臺北醫學大學「生態社區營造」通識課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陳秋璉(2010)。動態評量輔助高中地理實察行動學習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陳紀秀(2021)。臺北市胡適國小高年級學生地方感與文化認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
陳國章(1981),地理教材設計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師大書苑。
傅明奭(2015)。新北市三峽舊市區居民對北大特區與原居地環境識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
喻肇青(2001)。向孩子學習:一個「人與空間」關係的環境教育行動研究。藝術教育研究,(1),43-78。
曾秉希(2003)。地方居民對台中市梅川親水公園依附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
游佳穎(2020)。遊戲式學習融入高中地理實察課程培養核心素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黃文樹(2018)。高中土壤地理實察教學活動之行動研究。中等教育,69(4),105-121。https://doi.org/10.6249/se.201812_69(4).0045
黃芃(2015)。護城河的重建或再造? 宜蘭舊城水綠渠道民眾環境識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
黃柏菁(2010)。國外旅遊對台中縣市國中地理教師教學影響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黃珮珍(2008)。應用社區資源進行高中地理實察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黃培雯(2015)。山野教育融入高中地理實察之歷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黃進福(2008)。小琉球居民的日常生活與地方感的形塑[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黃瑞琴(1995)。質的研究方法。心理。
楊千儀(2017)。專題式學習應用於高中地理實察課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葉小慧(2002)。台南市小吃之地方感詮釋與地理實察路線設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詹玫芳(2009)九年一貫學校本位課程的行動研究-以屏東縣崁頂鄉的鄉土地理教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廖宏哲(2017)。高中地理實察選修課程之學生學習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
廖宏域(2011)。坪林金瓜寮溪生態旅遊環境識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廖財固(2006)。高中地理實察教學實踐之研究--以高一地理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廖學誠、林宏忠、林香利(2008)。社區居民對附近森林步道的環境識覺之研究-以宜蘭縣為例。臺灣大學生物資源縣農學院實驗林之研究報告,22(4), 277-296。
蒲思穎(2011)。基隆市國中生海洋環境識覺與行為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劉柯薇(2009)。認同的文化認知模式─台灣岡山劉厝里與眷村居民在地「生活經驗」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
歐資瑜(2000)。都市社區居民空間識覺形成之研究—以台北市成功國宅婦女的活動空間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
蔡小慧(2002)。臺南市小吃之地方感詮釋與地理實察路線設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蔡文川(2005)。鄉土地理與地方感。地理教育,31,157-162。
蔡文川(2007)。情意、環境、故事塑造人地關係的重要因素。中國地理學會會刊,39,87-102。
蔡文川(2009)。地方感:環境空間經驗、記憶與想像。麗文文化。
蔡文川(2009)。自我身分認同與生活環境的關係。中國地理學會會刊,42,63-81。
蔡怡玟(2019)。五感知覺的地理─心理:試以大學通識教育課程「環境、地理與心理」之課程實踐為初探。慈濟通識教育學刊,(12),50-102。
蔡英明(2009)。國立大里高中鄉土地理實察教學設計與實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蔡進富(2008)竹南鎮國小六年級學童校園環境識覺及其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鄧伊棋(2017)。地方永續發展教育對高中生地方感之形塑—以南投高中環境解說隊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鄭夙伶(2004)。學校本位的地理實察教學設計與實施:以高雄市立鹽埕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鄭如琬(2012)。應用八堡圳水利設施進行彰化縣立田中高中國中部地理實察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鄭梅如(2019)。國小教師環境識覺與地方認同之研究 —以新北市北大特區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
盧佳琳(2014)。桃園縣埤塘的環境識覺研究-以高中生及其父母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蕭曉虹(2010)。衛星影像於國中戶外教學之應用︰以彰化縣大同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賴宇寅(2023)。從環境識覺與地方認同探討在地居民與綠能設施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
錢宛鈺(2014)。水資源對地方感形塑之影響—以淡水水源里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鍾育容(2014)。我們不是異鄉客:非在地人的地方依附與地方認同形塑歷程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聯合大學。
韓菊美(2012)。臺灣西南部泥岩區農民生活世界與環境識覺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簡韶慧(2015)。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鄉土環境識覺與鄉土認同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
蘇揚期、王柏山,2005。地方感研究觀點的探討-從人本主義地理學、行為地理學到都市意象學派。社會科教育研究,10,頁109-136。
Casey, Edward S. (1993). Getting Back Into Place: Toward a Renewed Understanding of the Place-World.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Downs, R. M.(1970). Geographic Space Perception: Past Approaches and Future Prospects.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2, 68-81.
Golledge, R.G. & Stimson. R.J. (1987) . Analytical behavioral geography. London :Croom Helm.
Hwang, S. N., Lee, C., & Chen, H. J. (2005).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ourists' involvement, place attachment, and interpretation satisfaction in Taiwan's national parks. Tourism Management, 26(2), 143-156.
Job, D. (1996).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 exploration of perspectives and strategies. In A. Kent, D. Lambert, M. Naish & F. Slater (Eds.), Geography in education: Viewpoints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orgensen, B. S., & Stedman, R. C. (2001). Sense of place as an attitude: Lakeshore owners attitudes toward their propertie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21(3), 233-248.
Kirt, W. (1952). Historical Geography and the Concept of the Behavioral Environment. India Geographical Journal, Silver Jubilee, 122-160
Reviewer, Lowenthal.D.(1967). Enviromment perception and behavior ( Review of the book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and Behavior: An Inventory and Prospect )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University Chicago.
Malpas, J. (1999). Place and experience: A philosophical topograph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ixon, W. (1998). How nature shapes childhood: personality, play, and sense of place. Amicus Journal, 19, 31-35.
Peng J., Strijker.D. & Wu. Q.(2020). Place Identity: How Far Have We Come in Exploring Its Meaning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1(294).
Proshansky, H. M. (1978). The city and self-identity.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10(2), 147-169.
Sanger, M. (1997). Sense of place and education.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9(1), 4-8.
Seamon, D. (1980). Body-subject, time-space routines, and place-ballets. The Human Experience of Space and Place, 148, 65.
Semken, S., Butler Freeman, C., Bueno Watts, N., Neakrase. J.I and Escobar Dial, (2009).Factors that influence sense of place as a learning outcome and assessment measure of place-based geoscience teaching. Electronic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13(2),136-159.
Smith G. (2002). Place-based education: Learning to be where we are. Phi Delto Kappon,83(8), 584-594.
Sonnenfeld, J.(1968) Geography, Perception, and the Behavioral Environment, in Man, Space, and Environment: Concepts in Contemporary Human Geography, eds. P.W. English and R.C. Mayfiel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44-251.
Sotomayor, S. (2021). Long-term benefits of field trip participation: Young tourism management professionals share their stories. Journal of Hospitality, Leisure, Sport & Tourism Education, 29, 100285.
Stedman, R. C. (2002). Toward a social psychology of place: Predicting behavior from place-based cognitions, attitude, and identity.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34(5), 561-581.
Tuan, Y. F. (1974). Topophilia: A study of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attitudes, and values. Englewood Cliffs, N.J.: Princeton Hall.
Tuan, Y. F. (1977). Space and place: 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ce. U of Minnesota Press.
Williams D.R. and S.I. Stewart (1998) : Sense of place: an elusive concept that is finding a home in ecosystem management. Journal of Forestry, 96(5): 18-23.
Wright. J. K. (1947) Terrae Incognitae: The Place of Imagination In Geography, A.A.A.G., 37: 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