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李寶鳳 |
---|---|
論文名稱: |
新北市社大學員社會資本與社區參與及其相關性之研究 The Study on Social Capital and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of |
指導教授: | 張德永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社會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2 |
中文關鍵詞: | 社區大學 、社會資本 、社區參與 |
英文關鍵詞: | community university, social capital,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81 下載:41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社大學員社會資本與社區參與的現況,並分析兩者對彼此的影響。主要目的在了解:一、社大學員社會資本的高低;二、不同背景變項的社大學員社會資本的差異情形;三、社大學員社區參與的情形;四、不同背景變項的社大學員社區參與的差異情形;五、社大學員社會資本與社區參與之間相互影響的情形。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社會資本量表」及「社區參與量表」
作為研究工具,新北市社大學員為對象,採取PPS 抽樣的方式,共取得有效樣本520 份。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及逐步多元迴歸等統計方法驗證本研究假設。
本研究得到的結論如下:
一、新北市社大學員的社會資本相當高。
二、新北市社大學員的社會資本會因年齡、教育程度、婚姻狀況、職業類別與社大學習年資的不同,在整體及各構面具有顯著差異。
三、新北市社大學員的社區參與未達積極水準。
四、新北市社大學員的社區參與會因年齡、婚姻狀況、職業類別與社大學習年資的不同,在整體及各構面具有顯著差異。
五、新北市社大學員的社會資本對其社區參與具有正向的解釋力。
六、新北市社大學員的社區參與有助於其社會資本的累積。
七、新北市社大學員的社會資本與社區參與兩者之間互為因果關係。
根據研究結果,針對如何促進社大學員的社會資本與社區參與提出若干建議,以供社區政策、社區大學、社大學員暨後續研究參考。
The main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explore the social capital and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of New Taipei City Community University learners and its relationship. This study adopted the questionnaire-survey approach. Samples were selected by proportional to population size sampling ( PPS ) and investigated by structure questionnaire. 520 learners from four New Taipei City Community Universities were randomly sampled by the researcher. The instrument for the study: “the Questionnaire of Community University Learners’ Social Capital and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were developed by the researcher and included two scales, one was “the Scale of Social Capital” and the other was“the Scale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The methods for data analysis were descriptives, t-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canonical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The study came to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through the statistic analysis:
1. New Taipei City Community University learners had high social capital.
2.The social capital of New Taipei City Community University learners differed in terms of personal variables.
3.New Taipei City Community University learners had showed overall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behavior below the positive level.
4.The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of New Taipei City Community University learners differed in terms of personal variables.
5.In general, the social capital of New Taipei City Community University learners has positive impacts on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
6.The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of New Taipei City Community University learners has promoted stock social capital as well .
7.Between social capital and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of New Taipei City Community University learners are mutually reinforcing.
Finally , based on the study findings , some suggestions were raised to the implications for community policy, community university, the learners of community university, and future research.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卜長莉(2005)。社會資本與社會和諧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王中天(2003)。 社會資本:概念、緣起、及現況,問題與研究, 42(5):139-163。
王春勝(2008)。 居民社區參與行為之影響模式研究。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王保進(2006)。視窗版SPSS 與行為科學研究(第三版)。台北:心理出版社。
王培蓉、鄭欽龍(2006)。鄉村社區賦權問題之探討:以六龜鄉與茂林鄉為例。台灣鄉村研究,6:1-26。
丘昌泰(1998)。以社區主義破解公害糾紛的困境,台灣環境保護,20,9-15。
丘昌泰、洪鴻智、陳金貴,(2002)。建立市民導向的社區參與制度:北市經驗之評析。行政暨政策學報,35:,1-44。
全國社區大學促進會(2002)。社區大學全國通訊,2011 年10月15日取自http://www.fcu.org.tw/course/session04/syllabus/community/f-twcu.html。
江大樹、張力亞(2008)。社區營造中組織信任的機制建構:以桃米生態村為例。 東吳政治學報,26(1),87-142。
江明修(2001)。建立學習型的公民社會。社區大學全國通訊,2011 年10月15日取自http://apcu.taconet.com.tw/html/report/special/special12.htm。
江明修(2004)。充實社會資本之研究。台北市: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江明修、陳定銘(2001)。非營利組織與公民社會之建構—以社區大學運動為例。中大社會文化學報,12,15-43。
江明修、陳欽春(2005)。充實社會資本之研究。,收錄於《新世紀第二期國家建設計畫研擬‧專題研究系列三》,177-251。台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台灣社區通(2007)。健康社區六星計畫。2011年11月3日取自http://sixstar.cca.gov.tw/frontsite/lecturer/lecturerAction.do?method
=doDetailLectrurer&menuId=MTY=&memberId=NzY0MA==。
行政院文化建設會(2004)。新故鄉社區總體營造,文化白皮書,187-199。台北:行政院文建會。
吳仁鴻(2002)。社區大學的公民社會實踐—以文山社區大學為例。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吳宜蓁(1996)。有線電視公益頻道規劃與社區意識的提昇之研究。台北:文化總會電研會。
吳明宗(2001)。我國社區大學定位與實施策略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明烈(2001)。終身學習時代的知識管理。載於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知識社會與成人教育,313-331。台北:師大書苑。
吳明烈(2005)。UNESCO、OECD與歐盟推展終身學習之比較。終身教育,2005(2),29-38。
吳明烈(2009)。社區大學的再定位與永續發展策略。成人及終身教育雙月刊,21,34-43。
吳明儒(200)。從社會資本理論探討臺灣福利社區化之困境-以美國CDC與LISC為借鏡。非營利組織管理學刊,2,39-70。
吳眀隆(2005)。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臺北市:知城。
吳茂成(2008)。社會參與中的成人學習探究─以台南市安東庭園公寓大廈社區營造為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吳珮雯(2003)。高雄市居民社區意識、社區參與及對社區發展協會滿意度之關係研究。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吳瓊恩 (2004)。公共行政學。台北:智勝文化。
呂桂英(2003)。社區發展與文化重建--虎尾西安社區白鶴文化節與褒忠大部社區大部花鼓節的比較研究。中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宋念謙(1997)。都市居民社區意識與景觀管理維護態度關係之研究-以臺中市黎明住宅社區為例。東海大學景觀學系研究所,未出版,台中。
李丁讚〈2004〉。社會力的誕生與轉型:兼論社區大學當成一種公共領域,2004年社區大學學術研討會:知識解放與學習革命研討會手冊,51-66。
李小雲、邱國軍(2000),「社會資本、社會組織與公民社會」,第三屆國際民間組織合作研討會論文集,113-118,北京:中國國際民間組織合作促進會。
李秀玲(2006)。社區意識與社區休閒活動參與關係之研究-以台中市Q社區為例。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李其芳(2006) 。社區方案推動對社會資本創造之影響─以南投縣桃米社區為例。暨南國際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李宗勳(2009)。公民社會與社區參與─從心態期待到空間讓渡,公共行政學報,30,131-148,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
李金桂(2009)。運用社會資本自組都市更新會實施更新之研究。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俊豪(2010)。台灣居民之社區意識一系統模式之分析,都市與計劃,37(2),209-231。
李柏諭(2010)。實效社區治理模式的重組與實踐:以社區大學為例。東吳政治學報,28(1),33-87。
李貞宜(2002)。從社會資本觀點探討非營利組織資源連結過程之研究--以「財團法人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附設中區服務中心」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李惠斌、楊雪冬(2000)。社會資本與社會發展。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李維真(2001)。我國社區大學經營及其發展之研究:以南部地區為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李瑋琪(2006)。單車旅遊者之社會資本與深度休閒關係研究。逢甲大學景觀與遊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阮小芳(2000)。社區大學與社區經營理念。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周紅雲 (2007)。社會資本與中國農村治理改革。中國:中央編譯出版社。
周聖心(2006)。從個人學習到公共參與的轉化歷程--以永和社區大學公共性社團學員為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周德育(2008)。臺灣公民資質之論述--以社區大學場域為焦點 。師範大學公領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周麗芳(2003)。關係與人際網絡,載於鄭伯壎、姜定宇、鄭弘岳主編:組織行為研究在臺灣:三十年回顧與展望 。台北:桂冠圖書。
周新富、王財印(2006)。社會資本在家庭代際人力資本傳遞作用之探討。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學報,19(2),281~306。
林水波、王崇斌(1999)。公民參與與有效的政策執行。公共行政學報,3,175-202。
林玉燈(2007)。社區居民參與社區營造與其社會資本關係之研究-以宜蘭蘇澳鎮白米社區為例。逢甲大學建築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林孝信(2004)。成人教育傳統中的知識解放,93 -101,收錄於黃武雄等著,顧忠華主編,2004,《 成人的夏山一社區大學文獻選輯》。台北:左岸。
林育建(2005)。族群、產業與社會資本:以屏東檳榔業「行口」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林佩璇(2005)。以社會資本理論探討影響社區產業發展因素之研究—以八翁社區為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林信廷(2009)。Making Community Work:社會資本與社區參與相關性之研究。暨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林南(2001)。社會資本:爭鳴的範式和實證的檢驗。香港社會學學報,2,1-38。
林南(2007)。社會資本理論與研究簡介。社會科學論叢,1( 1 ), 1-32。
林振春(1994)。如何凝聚社區意識,整建社區社會。理論與政策,32,25-39。
林振春(1995 )。社區意識:建構社區文化。社區發展季刊,69,25-29。
林振春(1999)。社區營造的教育策略。台北:師大書苑。
林振春(2006 )。社區大學與台灣社區學習文化的深耕。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社區學習新思維,45-74。台北:師大書苑。
林祐聖、葉欣怡譯(2005)。社會資本,(原著:林南,2001),台北:弘智文化。
林暉月(2001)。居民的社區意識與社區公共事務參與態度及方式關係之研究─以台南市為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林瑞欽(1983)。參與即享受,訓育研究,22(2),17。
林瑞欽(1994 )。社區意識的概念、測量與提振策略。社會發展研究學刊,1,1-21
林瑞欽(1995 )。社區意識凝聚之道。社會福利,118,8-17。
林雅真(2008)。民眾參與與社會資本之研究-以彰化縣伸港鄉泉厝社區營造口
袋公園為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蔭廷(2010)。領導者的社會資本對社區發展的影響—以台中市 S 社區為例。
亞洲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邱天助(1998)。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姜振華(2008)。論社會資本的核心構成要素,首都師範大學學報,184,70-74,中國。
孫春在(2000)。社區大學的實踐意義。師友,395,15-19。
徐家楓(2006)。從社會資本觀點探討社區文化資產保存之影響因素研究-以鹽水 鎮橋南社區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徐震(1995 )。論社區意識與社區發展。社會建設,90,4-10。
徐震(2002)。社區與社區發展。台北:正中書局。
袁鶴齡(2008)。全球化趨勢中的公民參與,研考雙月刊,31(5)。
張玉泓(2002)。公民意識的實踐邏輯:台灣社區大學歷史發展與個案比較研究。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秀雄(1999)。建構適合台灣社會的公民資格觀。公民訓育學報,8,99-122。
張良蕙(2001)。社區公共生活之形成:以文山社區大學為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則周(2008)。社大回顧與前瞻:社大應與社會進步力量結合積極參與社會改革,載於2008社區大學十年有成:社大運動十人的回顧與前瞻研討會論文集。台北:編者。
張美惠譯 (2000)。跨越斷層:人性與社會秩序重建。Francis Fukuyama 原著。台北:時報文化。
張榮輝(2005)。社區大學社團課程實施成效與社區意識之相關研究 -- 以台北市、台北縣為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菀珍(2004)。社區大學成為社區學習體系的發展動機。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所主辦,2004年兩岸社區大學經營理念與運作實務研討會論文集,95-106。
張德永(2001)。社區大學:理論與實踐。台北:師大書苑。
張德永(2003),社區成人學習:從社會資本論探討成人學習。收錄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社區學習文化,1-20,台北:師大書苑。
張德永(2008)。社區學習的成效評估----社會資本的觀點探討。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社區學習方法,27-45。台北:師大書苑。
張德永、黃芳銘、陳儀蓉(2008)。學習動機與社會資本對社區大學成人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成人及終身教育學刊,10,1-45。
張慧東、姚莉、劉倫、吳京芳、申小玲譯(2005)。社會資本—一個多角度的觀點。Dasqupta, P. and Serageldin, I.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張磊譯(2005)。社會資本─關於社會結構與行動的理論。Nan Lin 原著。中國:上海人民出版社。
教育部(1995)。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邁向二十一世紀的教育願景。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8)。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2)。90年度學習型社區執行成果報告書。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7)。建立社區教育學習體系計畫。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0)。99終身學習行動年331。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0)。終身學習法。台北:教育部。
曹議鐸(2004)。宜蘭社區大學公民社會之建構。佛光人文社會學園社會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
許文傑(2000)。公民參與公共行政之理論與實踐-「公民性政府」的理想型建 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許鳳娥(2011)。社區意識如何凝聚?:以「竹田驛園」社區營造為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謝俊義(2001)。機會或威脅--全球化對政府行政的衝擊。競爭力評論,4,37-67。
謝俊義(2002)。社會資本、政策資源與政府績效,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6,87-22。
韓榮姿(1998)。社區發展政策中民眾參與情形之研究-以台北市社區發展協會為例,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威程(2003)。社區大學參與及非參與社團活動課程學員社區意識及其相關因
素之研究。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郭書馨(2010)。社區大學經營公共論壇方案規劃之研究─以宜蘭縣社區大學為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郭殊妍(2001)。台北縣社區大學成立經過之研究。政治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郭瑞坤、王春勝、陳香利(2007)。居民社區培力與社會資本、社區意識關聯性之研究:以高雄市港口社區為例。公共事務評論,8(2),97-129。
郭瑞坤、徐家楓(2008)。社區文化資產保存之影響因素研究:從社會資本觀點探討,都市與計劃,5(3),253 -268。
徐昊杲、邱佳樁(2002)。技職教育研究教戰手冊 SPSS基礎篇。台北,師苑。
陳天馨(2011)。社區參與都市空間改善機制探討-以台南市田寮社區參與好望角計畫為例。逢甲大學都市計畫與空間資訊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陳志維(2010)。從社會資本觀點論白土社區營造動力之積累與消耗。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陳秀筑(2008)。社區學習:從個人學習到社區參與-台南社區大學台江分校「一同打造社區花園」課程之個案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孝庭(2004)。「社會資本與公民參與關係之研究:以臺北市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其南(1995)。「社區總體營造的意義與使命」。建築與環境,42,頁14-16。
陳其南(1996)。終身學習與社區總體營造。社區成人教育研討會,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陳其南(2005)。文化公民權之理念與實踐。國家政策季刊,4(3),77-88。
陳定銘(2002)。台灣社區大學之研究—公民社會建構與終身學習政策的實踐。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怡如(2000)。社區成人教育活動參與及其社區意識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姿月(2010)。社會資本與社區組織/社區發展:以苗栗縣南庄鄉東河社區發展協會為例。東華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陳建寧、馬群傑、汪明生(2008)。台北市與高雄市民眾社會責任認知之比較研究:社會資本的觀點。中國行政評論,16(2),P1-48。
陳思慎(2008)。社區營造的治理模式。收錄於王春勝等編,社區營造學/社區營 造的理論與實踐:旗津社造的經驗。高雄:高市人發局。
陳恆鈞(2002)。政策執行與治理互賴。台北:商鼎文化。
陳茂祥(2007)。學校資源與社區終身學習之研究。第六屆非營利事業管理研討會。
陳香利(2005)。居民社區培力與社會資本、社區意識關聯性之研究。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敏麗、施春合、施國正(2003)。社會資本與社區健康營造。台灣醫學,7(5),780-785。
陳淑敏(2006)。公民身份與學習社群之構成—對當代社區學習的思考。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協會主編社區學習新思維,139-157。台北:師大書苑。
陳雪雲(1999)。學習型社區:全球化與終身學習的新視野。社會教育學刊,28, 21-46。
陳欽春(2000)。社區主義在當代治理模式中的定位與展望,中國行政評論,10(1),183-215。
陳欽春(2004)。民主治理與社會資本:台灣地區公民信任實證研究。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雯萍(2005)。1999-2004年國內以社區大學為研究主題之碩博士論文內容分析。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翠娥(2001)。社區大學建構公民意識之研究:以台北市四所社區大學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錦煌、翁文蒂(2003)。以社區總體營造推動終身學習、建構公民社會國家。政策季刊,2(3),63-90。
陳靜誼(2007)。社區居民社區意識及對社區總體營造認知關係之研究─以高雄 市河堤社區為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嬿靖(2001)。設置社區大學需求評估之調查研究—以台南科學園區為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陳瓊如(2000)。我國社區大學的發展及其定位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麗華(1997)。社區參與學習的理念和實施,國教月刊,43(7),44-53。
陳麗萍(2011)。公民行動取向全球議題課程設計模式與實踐案例。臺灣民主季刊,8 (1):47-82。
彭連煥(2006)。社區民眾參與社區成人教育活動及社區意識關係之研究。台東 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曾鈺琪(2005)。逃不開的人情關係網絡?--以客家婦女的志願性服務工作探討 社區參與和溝通中的社會資本與人情關係網絡。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洪貞玲(2008)。當偏鄉社區遇見科技資源:以社會資本檢視九二一重建區數位 機會中心的運作。新聞學研究,951,45-182。
汪浩(2003)。網絡性邊緣組織的社會資本--以台灣儲蓄互助社的經驗研究。台灣社會學年會暨『邁向新世紀的公平社會—族群、風險與不平等』研討會」。
游欣儀(2004)。台北市社區大學學員公民意識、公民參與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黃伯威(2001)。丹麥民眾高等學校與台灣社區大學課程之比較研究。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黃克先、黃惠茹譯(2008)。David Halpern(2005)著。社會資本。國立編譯館與巨流圖書合作翻譯,台北。
黃宜雯(2003)。社區大學教師教學實踐歷程之研究。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武雄(1998)。社區大學為什麼要發文憑?2011年9月30日取自http://60.248.72.82/bboard/html/04/94.htm。
黃武雄(1999)。我們要辦什麼樣的社區大學。教育研究資訊,7 ( 3 ) , 59 - 77 。
黃富順(1994)。我國社會教育發展現況與評估之研究。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黃武雄(1999)。套裝知識與經驗知識—兼談社區大學學術課程的定位。2011年 9月11日取自http://tw.myblog.yahoo.com/jw!soL1wluBEwN8LmRA03xFvw
--/article?mid=44。
黃武雄(2002)。獨立思考與主體經驗—比較通識教育與社區大學的理念。教育研究月刊,100,32-45
黃美傳(2001)。社會網絡與地方產業文化發展─白河蓮花節與官田菱角節之比較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素慧(2005)。社區大學學員社區參與之研究--以屯區社區大學及員林社區大學為例)。逢甲大學公共政策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黃富順(1996)。推展社區成人教育加強社區意識。成人教育,30,5 一11 。
黃富順(2002)。台灣地區社區大學的發展與省思。成人教育,69,29-42。
黃富順(2004)。台灣地區社區學習體系的發展、特色與問題。成人及終身教育雙月刊,4,27-37。
黃英忠(2006)。台灣地區社會資本量表的建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94-2416-H-390-007。
黃源協、莊俐昕、劉素珍(2011)。社區社會資本的促成、阻礙因素及其發展策略:社區領導者觀點之分析。行政暨政策學報,52,87-130。
黃源協、劉素珍(2009)。社會資本對台灣社區發展之政策意涵。行政暨政策學報,48,155-192。
黃源協、劉素珍、莊俐昕、林信廷(2010)。社區社會資本與社區發展連性之研究,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34,29-75。
黃源協、蕭文高、劉素珍(2007)。社區意識及其影響因素之探索性研究。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1(2),1-33。
黃鈺樺(2001)。汐止社區大學實施現況暨學員改變之研究。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楊弘任(2007)。社區如何動起來—黑珍珠之鄉的派系、在地師傅與社區總體營 造。左岸文化,13-16,台北。
楊國德(2004)。以全球在地化觀點規劃開放的社區學習體系。成人及終身教育,1(1),3-10。
楊雪冬譯(2001)。D.Held,McGrew,D.Goldblatt&J.Perraton 著,全球大變革-全球化時代的政治、經濟與文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楊紫苑(2004)。社區大學學員對公共論壇 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 -以宜蘭社區大學及永和社區大學為例。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楊舜涵(2007)。公民參與社區發展之實踐—以台北市績優社區發展協會為對象。東海大學行政管理暨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楊舒蓉(2006)。從社會資本觀點論非營利組織如何協助兒童脫貧—以「台灣兒
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為例,T&D 飛訊,48:1-18。
桂勇、黃榮貴(2008)。社區社會資本測量:一項基於經驗數據的研究,社會學研究,2008(3)。2012年2月28日。取自社會學人類學中國網(www.sachina.edu.cn)。
葉至誠(2009)。社區教育的理念與實踐-大學推動社區學院的作為芻議,實踐大學民生學院民生論叢,4,63-94。
詹中原(1998)。河川整治與民眾參與-新公共管理的政策再造趨勢,河川污染整治與民眾參與學術研討會。
詹雪梅(2004)。永樂社區發展協會推動社區總體營造之參與學習研究。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廖俊松(2004)。社區營造與社區參與:金鈴園與邵社的觀察與學習。社會發展季刊,107,133-146。
劉少杰(2002)。中國社會轉型中的感性選擇。江蘇社會科學,2,中國。
劉逸雅(2008)。社區營造與社會資本關係之探討—以大稻埕歷史風貌特定專用 區都市再生計畫案為例。淡江大學公共政策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
劉毓玲譯(1993)。新政府運動:Osborne & Gaebler(Reinventing Goveroment),
台北:天下文化公司。。
蔡必焜、王俊豪(2003)。社會資本與永續社區發展:概念探討與研究議題。台
灣大學,國科會補助研究計畫。
蔡必焜、王俊豪、卓正欽(2004)。社會資本與永續社區發展。台灣鄉村研究,3,53-76。
蔡宏政(2006)。論社區大學之「知識解放」如何可能?一個知識論原則的分析教育與社會研究,10,31-64。
蔡宏進(1983)。社區研究的重要性、要義與性質。中國論壇,16,44-49。
蔡宏進(1985)。社區原理。台北:三民書局。
蔡秀美(2003)。全民終身教育思潮與社區大學未來發展之省思。第五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社會變遷下的全民教育:社區大學的使命與挑戰」,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台北。
蔡秀美(2004)。以社會資本觀點分析社區營造中的行動學習。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舉辦:2004終身學習國際學術研討會「終身學習:社群、文化與知識建構」論文集,104-114。
蔡佳霖(2010)。以社會資本觀點探討淡水社區大學重建街工作坊參與社區營造之研究,東海大學行政管理暨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蔡怡華(2007)。社區大學參與建構社區終身學習體系之研究-以平鎮市民大學為例。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蔡承家(2004)。社區大學整合社區終身學習資源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蔡素貞(2006)。社區營造、社會參與與社區大學之三角關係。2011年11月06日。取自http://tw.myblog.yahoo.com/jw!38KI0FmBEwOb57sf7wSLyU6SfQ--
/article?mid=75&prev=76&next=72。
蔡培村(2000)。成人高等教育的發展與省思。成人教育雜誌,57,2-10。
蔡傳暉(2000)。社區大學的基本理念與發展現況。楊碧雲、蔡傳暉、李鴻瓊主編,33。
蔡傳暉(2003)。社區大學的內在困境與願景。載於第六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 -社會變遷下的全民教育--社區大學的使命與挑戰。台北: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蔡翼如(2003)。社會資本、地方發展網絡與空間組織之研究-以烏來鄉為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蔣玉嬋、林振春(2006)。社區學習體系的內涵與推動策略。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社區學習新思維,19-43。台北:師大書苑。
鄭敏惠(2009)。臺北市社區大學績效指標建立之探討:由下而上途徑的觀點。公共行政學報,32,105-142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
燕繼榮(2006)。投資社會資本--政府發展的一種新制度。中國:北京大學出版社。
盧禹總(2005)。社會資本之分散與整合。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蕭佳純(2004)。以公民社會角度論社區大學的發展。教育與社會研究,6,1-25。
蕭佳純(2008)。社區大學轉型區域性終身教育中心之芻議。教育政策論壇,11(3),83-111。
顏雅華(2010)。社區大學學員修讀在地化課程與其社區意識關係之研究。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羅秀華(2001)。社區充權的實踐研究-以木新永安組織經驗為例。台大社會工作學刊,5,153-195。
蘆葦洋(2004)。社區大學組織能力及其成效之研究-以宜蘭社區大學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顧忠華(1999)。社會信任、社會資本與非營利組織。非營利組織與社會信任研討會,中研院社會所與政治大學社會系。
顧忠華(2001)。社區力量的躍升從在地學習開始。第三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社區大學從普及到深化」,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宜蘭。
顧忠華(2008)。社大十年成果豐收。台北市: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楊雪冬(2005)。社會資本:對一種新解釋範式的探索。2011年11月10日取自http://www.rnd.ncnu.edu.tw/hdcheng/org/social%20capital.doc。
二、英文部分
Balatti, J. & Falk, I. (2002). Socioeconomic Contributions of Adult Learning to Community: A Social Capital Perspective. Adult Education Quarterly, 52(4),281-298.
Brehm,J.,(2003).Ssocial capital and Poor Community , Contemporary Scilology.132(3),pp.345-346.
Chavis,D. and Wandersman,A.,(1990),Sense of Community in The Urban Environment:A Catalyst for Particiption and Community evelopment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18,55-81.
Coleman, James S.(1990).Foundation of Social Theory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ward University Press , Cambridge , Massachusetts and London,England.
Kay, A.(2006). Social capital the Social economy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Community Development Journal, 41(2): 160-173.
Lin, Nan.(2004). Social Capital: A Theory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Ac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ttessich, P. W., & B. Monsey (1997). Community building: What makes it work –Areview of factors influencing successful community building.Minnesota:Amherst H. Wilder Foundation.
Nahapiet, j.Ghoshal,S. (1998) Social Capital,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th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3(2).242-266
Onyx, Jenny & Paul Bullen (2000).Measuring Social Capital in Five Communities. The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al Science,36 (1), pp.23-42.
Paul.S.(1987).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Development Project:The World Bank experience (The World Bank discussion paper 6).Washington D.C.:The World Bank.
Putnam, R. D. (2000).Blowing alone: Civic disengagement in America.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Rothstein, Bo, & Dietlind Stolle (2002). How Political Institutions Create and Destroy Social Capital: an Institutional Theory of Generalized Trust. Paper prepared for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Boston, August 29-September1.
Wilson , G. & M. Baldassare (1996) Overall “Sense of Community “ In a Suburban gion :The Effects of Localism , Privacy , and Urbanization .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 28(1):27-43
Zhang, W. & Chia. S. C. (2006). The Effects of Mass Media Use and Social Capital on Civic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Communication Studies, 57(3),277-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