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美月 |
---|---|
論文名稱: |
台南神學院研究(1876-2007) |
指導教授: | 溫振華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畢業學年度: | 9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90 |
中文關鍵詞: | 台南神學院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28 下載:36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基督教在台灣的信仰繼荷蘭人短暫宣教中斷二百多年,後藉著英法聯軍簽訂的中英、中法、中俄條約,給予在中國內地傳教的權利,並在條約中開放台灣的安平、打狗、滬尾、雞籠通商,也給予外國人在通商口岸的居住權。此條款造成神職人員有權居住台灣,基督教再度傳入台灣。1865年英國長老教會(The Presbyterian in England)的外國傳道局(Foreign Mission Committee)派遣馬雅各醫生(Dr. J.L. Maxwell)至台灣的南部宣教。
1872年台灣設教七年,已經建立22處傳教地點,擁有784位受洗的信徒。信徒人數短時間內增加快速,宣教士人手不足,為了教會長久的發展,急須設立一間培養本地傳教人才的神學校,除了對本國人傳教之外,更可餵養造就信徒使其靈命成熟,讓教會穩定成長,故於1876年在府城設立「大學」,為台南神學院的前身。
本文架構如下:第一章緒論。第二章英國長老教會來台宣教的發展,英國長老教會是台灣南部長老教會的母會,因在清末英國長老教會來台宣教為在華宣教的延續,故擬從英國長老教會的起源、傳教背景以及傳教事業拓展論述,探討英國長老教會宣教士在台傳教的軌跡。第三章台南神學院的沿革,本章的重心主要為台南神學院的發展史,以事件為中心,分成清朝時期、日治時期、戰後時期探討。第四章傳道人的養成,台南神學院主要目的是培育教會傳道人才,本章的重點在於傳道人的養成內容、學生的來源與神學思想的探究。第五章台南神學院對長老教會的影響,本章主要探討從台南神學院對社會及教會有何影響。第六章結論。
Over several centuries, through the Dutch short-term propaganda; Christianity has had interruptions in proclaiming the death and resurrection of our Lord. Only until 1856 Qing dynasty was conquered by the England and France Allied armies and while Chinese government signed the treaty of unequally then the foreign powers had the right to preach the gospel in China and Taiwan; Taiwan being included as China. For this reason they had the housing right in An-Ping、Kao-Hsiung、Dan-Shuei and Chi-Lung which were and still are Taiwan’s commercial harbors. The missionaries were preaching the gospel in Taiwan.
In 1865 a Presbyterian minister, by the name of, Dr. James L. Maxwell was sent to Taiwan from England and made his way to the southern parts of our home and began to preach the word of God. By 1872 a great deal of progress was made in missionary work. Twenty two new churches were established, 784 people were baptized in the name of Jesus Christ and even with the faith growing much still had to be done; an urgent need for Theological schools and new ministers to preach the word were in desperate need; in 1876a new college Tainan Theological College was born.
Outline:
Chapter 1: Introduction
Chapter 2: Propagation of the Presbyterian Church in Taiwan, the Qing Dynasty; British evangelical ministers; Continuation of Christianity here at home; Four (4) aspects: 1. the beginning of the England Presbyterian Mission; 2. The background of evangelical mission; 3.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vangelical movement; 4. The path of the evangelical movement in Taiwan and the Presbyterian Church.
Chapter 3: The evolution of Tainan Theological College. I’ll focus on each event separately beginning from the Qing Dynasty then move to the Japan occupation and finally Post World War Two.
Chapter 4: Missionary Training: The purpose of the Theological College in training it’s missionaries to preach the gospel; I’ll focus on the details of the actual training the evangelical minister and the recruitment of new young and faithful students to carry on the work and the word.
Chapter 5: The influence of the College on the community at large; in this chapter we’ll discuss how the College has influenced our society and our churches.
Chapter 6: Conclusions
一、檔案、方志、教會出版品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教務教案檔》,第二至五輯,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4-1977。
李添春等編纂,《台灣省通志稿》,人民志宗教篇,台北:台灣省文獻會,1956。
李汝和等編纂,《台灣省通志》卷二,人民志宗教篇,南投:台灣省文獻會,1971。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台灣教會公報》,創刊於1885年7月,初名為《台灣府城教會報》,後來屢次更改名稱。除第二次大戰末期停刊外,一直刊行至今。自發刊到1970年1月(1051號)前均使用「白話字」(以羅馬字母拼廈門音)。
台南神學院,《神學與教會》。
台南神學院,《南神月刊》。
台南神學院,《牧笛》。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南部中會會議事錄,1896年至1927年,手稿本。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年鑑編輯小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設教120週年年鑑》,台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1985。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法規會編輯,《台灣長老教會教會法規》,台南:人光出版社,1992。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與美麗島事件》,台北:永望文化,1999。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認識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台南:人光出版社,1986。
台灣教會公報週刊編,《台灣古早教會巡禮》,台南:人光出版社。
台灣教會公報週刊編,《臺灣古早教會巡禮》,台南:人光出版社,1996。
賴永祥等編纂,《台灣省通志稿》,卷三政事志外事篇,台北:台灣省文獻會,1960。
《英國宣教師財產的處分規定》(計兩頁),手稿本。(珍藏於長榮中學史料館)
二、專書、論文
中文神學教育促進會編輯,《中文神學教育研討會報告書》,香港:證道出版社,1973。
王憲治編,《台灣鄉土神學論文集》,台南:台南神學院,1988年初版。
甘為霖,《治理教會》(白話字),台南:聚珍堂印刷(今新樓書房),1905。
甘為霖,《闢邪歸正》(白話字),台南:臺南新樓聚珍堂,1913。
台灣教會公報印,《故謝緯牧師醫師紀念集》。
呂實強,《中國官紳反教的原因》,台北:中央研究院近史所,1966年初版,1985年三版。
呂理政,《傳統信仰與現代社會》,台北:道香出版社,1992。
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台北:正中書局,1992。
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師範教育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研究所,1983。
吳恩溥,《論洋教與祭祖》,臺北:聖文出版社,1994。
吳學明,《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傳教與三自運動》,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1,已刊。
吳學明,〈日治時期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收入林治平主編《台灣基督教史-史料與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台北:宇宙光出版社,1998。
吳昶興主編,《台灣浸信會神學院學術年刊 2005》,台北:台灣浸信會神學教育基金會,2005年。
李志剛,《基督教與近代中國文化論文集》,台北:宇宙光出版社,1992。
李智仁,《台灣基督教會與祖先崇拜》,台南:人光出版社,1992。
李約翰,《長老教會之歷史與信仰》,台北:長青文化,1884年。
周學普譯,《台灣六記》,台北:台灣銀行,1960。
林文慧,《清季福建教案的研究》,台北:台灣商務,1985。
松井真里江,《台灣基督教史之研究-以殖民地時期為中心》,台北: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未刊。
林治平,《理念與符號-基督教與現代中國論文集》,台北:宇宙光出版社,1988。
林素珍,《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對臺灣原住民之研究》,台中: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未刊。
林治平,《基督教與中國本色化》,台北:宇宙光出版社,1993。
林本炫,《台灣的政教衝突》,台北:稻香出版社,1990。
查忻,《皇民化運動與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學校》,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1,已刊。
唐遠華,《基督教會及其傳教方法在近代中國本土之發展》,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未刊。
連偉齡,《南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之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未刊。
徐謙信等主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台南:台灣教會公報社,1965年6 月初版,1995年3月三版。
徐敏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社會服務事工的發展》,嘉義:國立中正大學碩士論文,1998,未刊。
埔里基督教醫院,《埔里基督教醫院歷史》。
梁家麟,《福臨中華-中國近代教會史十講》,香港:天道書樓有限公司,1988。
許有才著,許聖姿譯,《奇妙恩寵-許有才牧師回憶錄》,台南:人光出版社,1998。
張義生,《基督教在臺初期所遭遇迫害事件的探討》,台南:台南神學院神學研究所畢業論文,1985,未刊。
張弘毅,《從政教關係論喀爾文的宗教思想與宗教改革》,台北:輔仁大學歷史所,1988,未刊。
張妙娟,《「台灣府城教會報」與清季台灣基督徒教育》,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2,未刊。
張伯笠,《美國台福神學院十週年紀念冊》,台福神學院出版,1999。
陳逸君譯,《發現老台灣》,台北:台原出版社,1994。
陳梅卿,〈清末台灣英國長老教會的漢族信徒〉,收入林治平主編《基督教與台灣》,台北:宇宙光出版社,1996。
陳孔立主編,《台灣研究十年》,台北:博遠,1991。
陳永興,《台灣醫療發展史》,台北:月旦出版社,1998。
章立生,《本土神學批判》,香港:基道書樓,1984。
黃武東,《台灣宣教》(白話字),台南:新樓出版社,1954。
黃武東、徐謙信合編,賴永祥增訂,《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歷史年譜》,台南:人光出版社,1959年初版,1995年增訂版。
黃武東,《黃武東回憶錄-台灣長老教會發展史》,台北:前衛出版社,1989年台二版。
黃伯和,《宗教與自決-台灣本土宣教初探》,台北:稻鄉出版社,1990。
黃伯和,《本土神學的倫理關懷》,台南:教會公報社,1996年初版。
黃伯和,《本土神學與本土宣教》,台南:人光出版社,1993。
黃伯和,《本土神學講話》,台南:教會公報社,1996。
黃富三編著,《美麗島事件》,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
教會更新研究發展中心,《基督徒與敬祖》,台北:中國福音出版部,1995年四版。
董顯光,《基督教在臺灣的發展》,台北:作者自印,1961。
董芳苑,《宗教與文化》,台南:人光出版社,1989。
楊士養,《南台教會史》(白話字),台南:台灣教會公報社,1963。
楊士養編著,林信堅修訂,《信仰偉人列傳》,台南:人光出版社,1989。
楊士養,《台灣信仰名人畧傳(二)》台南:台灣教會公報社,1969。
楊富森,《中國基督教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
楊富森,《中國風土與基督教信仰》,高雄:天啟出版社,1984。
劉忠堅,《長老教會史》(白話字),台南:新樓書房,1927。
劉慧華,《孫理蓮(Lillian R. Dickson,1901-1983)與基督教芥菜種(The Mustard Seed, Inc.1954-)》,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碩士論文,1997,未刊。
蔡啟恆譯,《台灣之現在與過去》,台北:台灣銀行,1972。
蔡主恩,《台灣基督教長老會的擴展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未刊。
蔡蔚群,《教案-清季台灣的傳教與外交》,台北:博揚出版社,2000。
認識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編輯小組,《認識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台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1986。
鄭仰恩,《信仰的記憶與傳承-台灣教會人物檔案(一)》,台南:人光出版社,2001。
鄭仰恩,《定根本土的台灣基督教》,台南:人光出版社,2005。
盧家駿,《那未完成的使命》,香港:宣道出版社,1985。
賴永祥,《台灣史研究-初集》,台北:三民書局,1970。
賴永祥,《教會史話》,第一輯,台南:人光出版社,1990。
賴永祥,《教會史話》,第二輯,台南:人光出版社,1992。
賴永祥,《教會史話》,第三輯,台南:人光出版社,1995。
賴永祥,《教會史話》,第四輯,台南:人光出版社,1998。
賴永祥,《教會史話》,第五輯,台南:人光出版社,2000。
賴志忠,《台灣醫療傳道史之研究-英國長老會與加拿大長老會之比較》,台北:輔仁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未刊。
賴澤涵,《美麗島事件》,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
戴寶村,《台灣政治史》,台北:五南圖書,2006年初版。
謝緯,《謝緯日記》,台南:人光出版社,2001。
謝大立,《謝緯和他的時代》,台南:人光出版社,2000。
三、期刊
王成章,〈神學教育體制的改進-總會的決議〉,《新使者》,11期(1992.8.10),頁13-17。
呂實強,〈晚清中國知識份子對基督教在華傳教目的的疑懼(一八六○-一八九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3期(台北,1975.2),頁147-158。
李緹源,〈中國人與基督教-商討中國人對基督教的反響〉,《文藝復興》,126期(台北,1981.10),頁58-62。
吳福蓮,〈台灣農村社會中的基督教徒-探討基督徒在民間信仰習俗中的調適情形〉,《台灣省立博物館科學年刊》,24卷(,1981.12),頁67-85。
吳學明,〈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入台初期的一個文化面相-「靠番仔勢」〉,《台南師院鄉土文化研究所學報》1期(臺南:1999)。
吳文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本土化之研究〉,《台灣神學論刊》,28期。
林治平,〈回應與面對-五十年來的台灣基督教〉,《亞洲研究》,14期(台北:1999.12),頁8-33。
林瑞隆,〈從課程設計看長老教會的神學教育〉,《新使者》,11期(1992.8.10),頁18-21。
洪惟仁,〈杜嘉德(廈英大辭典)及麥都思以來基督新教的閩南語研究(1831-1873)〉,《台灣風物》,41:2(台北,1991.6),頁190-206。
查時傑,〈民國基督教會史(一)(1911-1917)〉,《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8期(台北,1981.12),頁109-145。
查時傑,〈民國基督教會史(二)(1917-1922)〉,《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9期(台北,1982.12),頁109-145。
翁佳音,〈室藏「台灣府城教會報」介紹〉,《台灣史田野研究通訊》,17期,(台北,1990),頁47-49。
翁佳音,〈府城教會報所見日本領台前後歷史像〉,《台灣風物》,41:3(台北,1991.9),頁83-100。
莊士華,〈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外交檔案有關台灣史料介紹-從總理衙門檔案看清季對外關係〉,《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22期(台北,1996.6)。
康鈺瑩,〈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博碩士論文研究趨勢之回顧與展望〉,《思與言》,37:2(台北,1999.6),頁155-172。
張妙娟,〈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史研究之回顧與展望-以近二十年來學位論文為中心〉,《史耘》,6期(台北,2000.9),頁133-150。
張妙娟,〈從廈門到臺灣-英國長老教會在華傳教事業之拓展〉,《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學報》,31期(高雄,),頁479-509。
張立夫,〈神學研究所不必寫畢業論文〉,《新使者》,11期(1992.8.10),頁22-23。
張典齊,〈神學生實習的檢討〉,《新使者》,11期(1992.8.10),頁33-37。
商正宗,〈以一個地方教會牧師的立場看神學教育〉,《新使者》,11期(1992.8.10),頁39-40。
葉振輝,〈英國外交部有關臺台灣文件簡介〉,《台灣文獻》,36:3-4(台北,1995.12)。
莊吉發,〈清代台灣基督教教堂分佈及其活動〉,《台灣文獻》,52:4(台北,2001.12),頁41-63。
陳梅卿,〈清末英國長老教會的漢族信徒〉,《東方宗教研究》,新3期,(台北,1994),頁219-220。
陳梅卿,〈清末英國長老教會在台之教區〉,《台灣史料研究》,6期,(台北,1996.8),頁53-68。
陳志榮,〈台灣基督教研究:問題與方法〉,《台灣宗教學會通訊》,2期(台北,1999.12),頁57-70。
陳俊宏,〈但開風氣不為師-略記台灣現代化歷史記錄的第一人物〉,《台灣文學評論》,2:4(台北,2002.12),頁131-140。
董芳苑,〈就台灣民間信仰之認識論基督教宣教的場合化〉,《台灣神學論刊》,3期(台北,1981.3),頁31-66。
楊士養,吳新榮譯,〈南部台灣基督教會史略〉,《南瀛文獻》,2:3-4(台南,1955.5)。
楊士養著,雷一鳴譯,〈清末宣教台灣之英人〉,《台灣文獻》,7:3-4(台北,1956.12)。
楊森富,〈五十年來之台南基督教〉,《台南文化》,38期(台南,1995.2),頁4-76。
楊約拿,〈把至好的獻給神〉,《新使者》,11期(1992.8.10),頁8-12。
道明會著,蔣宜譯,〈台灣開埠初期的傳教士(1859-1869)〉,《見證月刊》,139期。
蕭文、顏裕庭,〈台灣早期的基督教醫院〉,《台灣史料研究》,14期(台北,19997.2),頁182-188。
蔡信安,〈談我們神學院的人事〉,《新使者》,11期(1992.8.10),頁24-30。
賴永祥,〈有關台灣基督教文獻目錄初輯〉,《文獻專刊》,5:1-2(台北,1965.6),頁37-46。
賴慧真,〈清季晚期台灣教案(咸豐九年-光緒十一年一八五九.一八八五)〉,《史學會刊》,41期(台北,1997.6),頁60-67。
謝秀雄,〈因應時代需求的七年制神學教育〉,《新使者》,11期(1992.8.10),頁4-7。
蘇希宗,〈神學教育門外人的異想〉,《新使者》,11期(1992.8.10),頁31-32。
四、外文資料
“Prebyterian Church of England Mission Archive,1847-1950,” London
Campbell William. “Handbook of The English Prebyterian Mission in South Formosa”
Edward Band. “Working His Purpose Out : the History of the English Presbyterian Mission 1847-1947”London : the Presbyterian church of England.
Hastings:F.J.Parsons,LTD,1910
J.Johnston. “China and Formosa”New York:Fleming H. Revell Company,1898.
Prebyterian Church of England. “The English Presbyterian Messen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