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燕淑
論文名稱: 麥金塔風格式樣之研究 -以酒器設計為例
A study of 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s style -Taking Wine Utensils 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 梁桂嘉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設計學系
Department of Design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6
中文關鍵詞: 麥金塔風格式樣新藝術運動產品設計
英文關鍵詞: Mackintosh, style, product design, Art Nouveau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592下載:3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新藝術運動的蘇格蘭格拉斯哥學派代表人物-麥金塔受到英國美學評論家-約翰拉斯金崇尚自然的影響,加上日本文化傳入英國,使他的作品結合了東西文化的元素,獨特性高。因麥金塔的風格涵蓋新藝術運動至現代主義時期的設計特色,其價值可作為未來設計風格發展之參考,本創作研究欲探討預期達到歸納其作品所運用的創作元素與設計特色,作為實踐美學與未來的設計風格之運用。首先研究步驟分為三個部分:透過文獻追溯十九至二十世紀因社會環境、人文經濟等因素所形成的格拉斯哥設計潮流與麥金塔設計風格,並蒐集與麥金塔相關的史料和理論,對應出其設計風格的脈絡。第二階段以質性研究創作,將麥金塔的各類型作品分類集結後,作為本創作研究之案例分析,並結合文獻理論進行設計脈絡應證;針對造形、色彩、材質、比例與裝飾共五個風格形態建構要項,整合出麥金塔在設計上之表現方式,藉由酒器創作詮釋其風格的魅力。本創作研究透過風格形態分析,從式樣案例中進行線稿臨摹,且藉由模仿與體驗加注於創作設計理念。重要研究結論如下:(一) 設計風格的表現能夠呈現出社會的整體脈動,麥金塔經歷過維多利亞風格、新藝術運動、現代主義,其風格兼具柔美與剛強兩大對比特色,造就個人獨特的美學成就。(二) 融合理性與感性的設計特色,作品最精采的部分通常藏於簡單造形之細節中。(三) 麥金塔從繁複的新藝術與簡約的現代主義之設計中取得平衡,式樣分為兩個類型:其一是純裝飾表現,其二為裝飾與造形建立於機能簡化之基礎架構。 (四) 研究過程經歷模仿與體驗是容易獲得成就感的,臨摹式樣與親身體驗欲創作產品的使用情境,使整體研究與創作達到雙向的完美連結。

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 was the leading representative of the Glasgow school in Scotland of the Art Nouveau style. Due to the British art critic, John Ruskin, who advocated natural philosophy and aesthetic theories, Japanese culture had become more established in the UK, and this is reflected in his unique artwork that combines the essence of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 His style had the features of Art Nouveau to Modernism which can be referred to future design style`s developmen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summarize the creative elements and design features of Mackintosh`s works. This research is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First stage is a literature review of Mackintosh`s style and the Glasgow design trend will provide the context of the factors of the social, cultural, and economic environment in the late 19th and early 20th centuries. Second stage will be explained us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that using Mackintosh’s works as a case study to develop post-classification, which combines case analysis and literature theory by shape, color, texture, proportion and symbolic decoration. Third stage involves a creative interpretation of wine utensil design. Therefore, using morphological analysis and case studies of hand drawing convert to 3D products. The conclusions of the study are as follows: (1) Mackintosh was heavily influenced by Victorian, Art Nouveau and Modernism, creating a unique personal style with soft and strong aesthetic themes. (2) Combined emotion and sensibility into his design. The most exciting part of his work is hidden in the details of the simple styling. (3) Mackintosh held a fine balance between complicated Art Nouveau and Simple Modernist style; thus divided into two types: one is purely a decorative performance and the other is decorated with functional simplicity with the principles of functionality. (4) Through imitation of study and experience that is easy to get a sense of accomplishment to achieve the perfect two-way link within concept of product designs.

摘要 I ABSTRACT II 誌謝 III 目次 IV 表次 VII 圖次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1.2 研究目的與目標 4 1.3 研究方法 5 1.4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6 1.5 研究架構與流程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2.1 麥金塔生平背景介紹 8 2.2 新藝術運動之格拉斯哥學派的風格分析 9 2.2.1 跳脫歷史主義風格的框架 13 2.2.2 普金與拉斯金的美學觀點 16 2.2.3 現代主義與功能主義 19 2.2.4 日本的藝術風格與中華文化思維 21 2.2.5 小結 26 2.3 風格的定義 27 2.3.1 造形 32 2.3.2 色彩 33 2.3.3 材質 33 2.3.4 裝飾與比例 34 第三章 案例分析與研究結果 36 3.1 造形特色 36 3.1.1 線條裝飾 37 3.1.2 曲線與垂直線 38 3.1.3 線條的漸變 39 3.1.4 虛實正方形的運用 40 3.1.5 板材的結構變化 42 3.1.6 造形與機能性 44 3.2 裝飾式樣 45 3.2.1 方形式樣 46 3.2.2 玫瑰式樣 47 3.2.3 日本家徽 53 3.2.4 算盤與音符式樣 55 3.2.5 三角形式樣 56 3.2.6 卵形 57 3.3 色彩搭配 59 3.3.1 茶室的優雅色彩 62 3.3.2 強烈的黑與白 64 3.3.3 空間的色彩心理感受 65 3.4 比例配置 66 3.4.1 幾何三角之比例 66 3.4.2 方格式樣之比例 67 3.4.3 縱向比例 69 3.5 材質搭配 70 3.6 小結 72 第四章 設計創作 76 4.1 設計方向 76 4.2 概念發想過程 76 4.3 設計創作 81 4.4 創作設計結果呈現 82 4.5 小結 9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7 5.1 研究結論與探討 97 5.1.1 麥金塔風格以自然與功能並重的設計哲理為主 97 5.1.2 多元文化造就作品細節的可看性 98 5.1.3 前衛又創新的造形特色形塑出獨特的麥金塔風格 99 5.1.4 當今的衝突設計與簡單中帶變化的未來風格演變 100 5.1.5 觀察與體會有助於藝術與設計教育的養成 100 5.2 後續研究建議 101 參考文獻 102

中文
Charles Wallschlaeger & Cynthia Busic-Snyder (1996) 。設計基礎 (張建成,譯)。台北市:六合。(一版)。
Cole, Emily (2005)。世界建築經典圖鑑 (陳鐫、王方戟,譯)。台北市:三言社。
Hodges, F., Coad, E.d., Stone ,A., Sparke, P., & Hugh, A. (1992) 。新設計史(李玉
龍、張建成,譯)。台北市:六合出版社。
Roukes Nicholas (1995)。設計的表現形式 (呂靜修,譯)。台北市:六合。
(一版)。
拉克希米・巴斯卡藍 (2008) 。當代設計演化論 (羅雅萱,譯)。台北市:原點出版。大雁出版基地發行。
王受之 (1997) 。世界現代設計。台北市:藝術家出版。
丘永福 (1989) 。造形原理。台北市:藝風堂。(三版) 。
安迪・麥米倫(1983) 。世界建築 NO.49 格拉斯哥藝術學校 (王淳隆,譯)。台
北市:胡氏圖書出版社印行。
米勒、貝絲、雷哥、佩羅特 (2006) 。Art Nouveau世界珍品蒐藏圖鑑 (吳妍蓉,
譯)。台北市:貓頭鷹出版。家庭傳媒城邦分公司。
宋漾 (2005)。功能主義在現代設計運作中的變遷。山西大同大學學報(自然科
學版)。21(4) ,86-87。
李佩玲 (2002) 。和風浮世繪 。台北市:田園城市文化。
李佩玲 (2003) 。和風賞花幕:日本設計美學的演繹。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
司。
李佩玲 (2004) 。觀美如霧。台北市:田園城市文化。
李佩玲、楊裕富(2003)。格拉斯哥風格的式樣分析-以麥金塔的作品為例。師大學報。四十八卷第二期(人文與社會類) 。
邢莉 (1999) 。拉斯金的藝術教育思想與實踐。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版。 37- 41、51 。
和田師範專科學校學報 (2006)。拉斯金的藝術教育思想綜述。和田師範專科學
校學報,第02期。
哈代、葉娟如 (2005) 。新藝術鑑賞入門。台北市:果實。
施慧美 (1997)。日本近代藝術史。台北市:三民。
胡宏述 (2009)。基本設計。台北市:五南。
胡惠君 (2007)。具象與抽象之間保羅.克利的繪畫表現形式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術教育研究所。
胡鵬 (2013)。約翰拉斯金藝術美學思想之我見。吉林工程技術師範學院學報。
(第29 卷第4期),58 。
唐耀華、李耿瑩 (2001)。蘇格蘭。台北縣汐止:協和國際多媒體。
徐雅楓、鄭有利 (1996)。英國深度旅遊指南-蘇格蘭、威爾斯篇。台北市:萬象。
高繼海 (1998)。約翰拉斯金的藝術批評。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8
卷第1期) ,41-45。
莊安祺、愛克曼 (1993)。感官之旅 。台北市:時報文化。
陳世良、莊育振 (2007)。英國,這玩藝 !。台北市:東大。
陳炎鋒 (2003) 。日本浮世繪簡史。 臺北市:藝術家出版。藝術圖書總經銷。
陳書惠 (2012) 。手感設計風格之創新設計探索與創作。(碩士論文)。台北市: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朝倉直已 (1985)。藝術設計的平面構成 (呂清夫,譯)。台北:梵谷設計叢書。
楊伯達 (1988)。郎世寧在清內廷的創作活動及其藝術成就。故宮博物院院刊,
2, 3-26。
楊祖賜 (2006)。年輕消費者對MP3隨身聽造形要素於價值感認知差異之研
究。(碩士論文)。台北:大同大學。
楊銀巧 (2008)。再論約翰•拉斯金的藝術教育思想。(甘肅高師學報),(第13 卷
第4 期) 合作民族師範高等專科學校藝術系。
鄧成連 (2003)。市場形設計風格之塑造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
研究計畫成果報(報告編號:NSC91-2411-H-130-005-SSS),未出版。2、3。
英文
Billcliffe, R (1986) .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 London :J. Murray. (3rd)
Billcliffe, R (1993).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 : textile designs. San Francisco:
Pomegranate Artbooks.
Brett, D. (1992). C. R. Mackintosh:the poetics of workmanship. London: Reaktion
Books.
Buchanan, W. (1989). Mackintosh's masterwork.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Books.
Checkland, O. (2002). Japan and Britain after 1859: Creating Cultural. Bridges
Routledge.
Crawford, A. (1995). 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 New York: Thames and Hudson.
Cumming, E., & Gogh, R. V. (1992). Glasgow 1900. Zwolle : Waanders Publishers.
Howarth, T. (1977). 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 and the modern movement. London : Routledge & Kegan Paul. (2d).
Jones, A. (1990). 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 London : Studio Editions.
Macaulay, J. (2010). 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 New York: W.W. Norton & Co.
Mather, M. (2003). John Ruskin (4th). Whitefish, MT : Kessinger Publishing.
Chen, K. S.(陳國祥) (1997)。Style Recognition and Description.Journal of Design. 2, 123-143.

網路
78derngate. Retrieved from http://www.78derngate.org.uk/.(2013, November 25)。
Austin, D.C.H. Roses .David Austin Roses Limited. Retrieved from http://en.wiki
pedia.org/wiki/David_C.H._Austin.(2013, November 25)。
Brocklehurst, S. (2014). Living up to a 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 classic.
Retrieved from http://www.bbc.com/news/uk-scotland-26852488.(2013, October
20) 。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2014). Glasgow. Retrieved from http://ahrp.ntua.edu.tw:
2151/default.aspx.(2013, December 15)。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2014). Mackintosh, Charles Rennie. Retrieved from
http://ahrp.ntua.edu.tw:2151/default.aspx.(2013, December 15)。
Nelson Robert, (2006, March 1). The Age Company Ltd. T. A. C.. Retrieved from
http://www.theage.com.au/news/arts-reviews/charles-rennie-mackintosh/2006/03/01/1141095779040.html?page=fullpage(2014, March 15)。
Macaulay, J. [ca.2008]. Mackintosh, Charles Rennie. Retrieved from http://ahrp.
ntua.edu.tw:2058/subscriber/article/grove/art/T052901?q=Charles+Rennie
+Mackintosh &search=quick&pos=1&_start=1#firsthit(2014, March 15)。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4, Junuary 8). Japanese prints. Retrieved from
http://www.oxfordartonline.com/subscriber/article/opr/t4/e934(2014, May 3)。
Wikipedia (2014). Catherine Cranston. Retrieved from http://en.wikipedia.org/
wiki/Catherine_Cranston(2014, May 3)。
Wikipedia (2014). 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 Retrieved from http://en.wikipedia.
org/wiki/Charles_Rennie_Mackintosh(2014, April 17)。
Wikipedia (2014). Christopher Dresser. Retrieved from http://en.wikipedia.org
/wiki/Christopher_Dresser(2014, February 9)。
Wikipedia (2014).George Gilbert Scott. Retrieved from http://en.wikipedia.org
/wiki/George Gilbert_Scott (2014, February 16)。
Wikipedia (2014).John Ruskin. Retrieved from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
%BA%A6%E7%BF%B0%C2%B7%E6%8B%89%E6%96%AF%E9%87%91
(2014, February 12)。
Wikipedia (2014). Tower house. Retrieved from http://en.wikipedia.org/wiki/Tow
er_House(2014, February 12) 。
Wikipedia (2014).葛飾北齋. Retrieved from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91%
9B%E9%A5%B0%E5%8C%97%E6%96%8B(2014, March 17)。
Williams, D. (2014)The Glasgow Guide. Retrieved from http://www.glasgow-
guide.co.uk/ (2014, March 15)。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 (2012)。功能主義。[部落格文字資料]。上網日
期:2014年03月15日。取自http://www.baike.com/wiki/%E5%8A
%9F%E8%83%BD%E4%B8%BB%E4%B9%89?prd=so_1_doc。
Baidu (2014)。維多利亞時代。[部落格文字資料]。上網日期:2014年05月10
日。取自http://baike.baidu.com/view/165737.htm#4。
Fred (2011)。浮世巨浪。[部落格文字資料]。上網日期:2014年05月05日。取
自http://chyang313.blogspot.tw/2011/03/blog-post.html。
國立中央大學藝文中心 (2001)。日本浮世繪特展。[展覽官網]。上網日期:2014
年05月05日。取自http://www.ncu.edu.tw/~ncu7195/exhibit/90/ex3/picture/
index.htm。
曾翔姿 (2004)。零壹試點之建築寫作現代建築。[部落格文字資料]。上網日期:
2014年03月22日。取自http://teacher.yuntech.edu.tw/yangyf/pdo/pp15.html。
楊裕富 (無日期)。後現代設計藝術:E行銷品味論!N世代流行戰![部落格文
字資料]。上網日期:2014年03月15日。取自http://home.educities.edu.tw
/lingyf/aa/index.html。
藍齊兒 (無日期)。藍齊兒的玫瑰花園。[部落格文字資料]。上網日期:2014年
03月30日。取自http://chome.idv.tw:8080/rose/show.asp?area=4&RecordNo=
330。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