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月英 |
---|---|
論文名稱: |
離婚婦女生命意義及生命教育需求之相關研究 |
指導教授: | 林振春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社會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5 |
畢業學年度: | 9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37 |
中文關鍵詞: | 離婚婦女 、生命教育 、生命意義感 、教育需求 |
英文關鍵詞: | divorced woman, life education, the meaning of life, education needs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77 下載:49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離婚婦女生命意義及生命教育需求之相關研究
【 摘要 】
本研究旨在探討離婚婦女生命意義感及生命教育需求之現況及其關係。研究主要目的有五:(一)瞭解離婚婦女生命意義感之現況(二)瞭解離婚婦女對生命教育需求之內涵(三)瞭解離婚婦女生命意義感與生命教育需求之間的關係(四)歸納研究結果,提出離婚婦女生命教育之具體課程方案。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孩子就讀台北縣國民小學之離婚婦女為研究對象,以立意取樣方式進行樣本之選取,共發放問卷530份,有效樣本為421份。本研究之調查工具為「離婚婦女生命意義及生命教育需求調查問卷」,包含個人基本資料部份、生命意義感問卷、生命教育內涵需求問卷三個部份。所得資料以SPSS for windows 11.5版統計套裝軟體進行問卷之資料分析,所使用之統計方法包含描述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Sheffe事後比較法、Pearson積差相關及逐步多元迴歸分析(Linear Regression)等方法。
根據本研究發現,歸納結論如下:
一、在離婚婦女的生命意義感方面
(一)離婚婦女之生命意義感頗佳,以「求意義的意志」最好。
(二)不同年齡、不同子女數、有無監護權之離婚婦女,在「生命意義感整體」層面上無顯著差異。
(三)不同教育程度、就業狀況、收入、宗教信仰之離婚婦女,在「生命意義感整體」層面上
有顯著差異。
(四)有無監護權和不同子女數之離婚婦女,在「生命意義感分層面」無顯著差異。
(五)不同年齡、教育程度、就業狀況、收入、宗教信仰之離婚婦女,在「生命意義感分層面」上有顯著差異。
二、離婚婦女的生命教育需求方面
(一)離婚婦女之「生命教育需求整體」頗佳,以「生存素養」層面最好。
(二)不同收入、不同子女數、有無監護權之離婚婦女,在「生命教育需求整體」層面無顯著差異。
(三)不同年齡、教育程度、就業狀況、宗教信仰之離婚婦女,在「生命教育需求整體」層面有顯著差異。
(四)有無監護權之離婚婦女,在「生命教育需求分層面」無顯著差異。
(五)不同年齡、教育程度、就業狀況、收入、子女數、宗教信仰之離婚婦女,在「生命教育需求分層面」有顯著差異。
三、離婚婦女的生命意義感與生命教育需求之相關方面
(一)「生命意義感整體」與「生命教育需求整體」及全部分層面呈顯著正相關。
(二)生命意義感四個分層「求意義的意志」、「生命目的」、「生命控制」、「苦難
接納」與「生命教育需求整體」及全部分層面呈顯著正相關。
(三)生命意義感之「死亡接納」層面與「生命教育需求整體」及全部分層面無顯著正相關。
四、離婚婦女的生命意義感對生命教育需求之迴歸預測方面
(一)離婚婦女的生命意義感之「求意義的意志」與「苦難接納」對「生命教育需求整體」、「生存素養」、「生命歷練」、「新人生觀」、「生命倫理」、「宗教人生」層面有預測力。
(二)離婚婦女的生命意義感之「求意義的意志」。「苦難接納」與「生命控制」對「生死認知」層面有預測力。
根據本研究之結論提出下列建議:
一、對離婚婦女的建議
(一)參與生命教育課程,增強自我信心。
(二)學習第二專長,提升職業技能,增進生活適應能力。
(三)設定人生目標,開創有意義人生。
(四)暢通人際網路,資訊隨手易得。
二、對主管機關的建議
(一)發展生命教育課程,研發生命教育教材,建構完整的輔導機制。
(二)培訓優秀社工人員,提升生命教育的輔導效能。
(三)主動關心離婚婦女的就業問題,並優先輔導就業。
(四)離婚婦女的福利支持系統應做到訊息透明、資源易得。
(五)長期指導和主動協助民間團體推展離婚婦女之生命教育。
三、對民間慈善福利機構的建議
(一)捐助低收入、無工作之離婚婦女,協助解決其生活問題。
(二)培訓幹部,提升服務之效能。
四、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在研究對象上,可擴展至社會各層面的離婚婦女。
(二)在研究方法上,可採量化與質化並重的研究方式。
(三)在問卷方面,可考慮不要呈現離婚婦女四個字,以免造成二度傷害。
(四)在研究變項上,可再加入其他變項,使研究更加週延。
(五)在後續研究上,可加強離婚婦女生命教育課程實驗研究。
The Relevant Research between the Life Significance of a Divorced woman and the Demand of Her Life Education
Yueh-Ying Chen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e thesis is to probe into the life significance of a divorced woman and her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demand of her life educational intension. There are 5 main aims:(1) Understand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life significance of the divorced women.(2) Understanding the contents of the divorced women about the demands of their life educational intension. (3)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ife significance of a divorced woman and her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demand of her life educational intension. (4 ) Summing up the result of the research to put forward the concrete course program of the life education of the divorced women.
The research adopts the investigation method of the questionnaire. The subjects are the divorced women whose children are going to primary schools in Taipei County .Carrying on the choosing of the samples by way of purposive sampling ;sending out 530 questionnaires altogether, and getting returning 421effective samples. The research instrument is an investigation questionnaire for the life significance of a divorced woman and the demand of her life educational intension, including 3 parts:personal basic materials, questionnaires for the life significance, and the contents of the life educational intension. The final questionnaires are analyzed by SPSS for windows11.5 edition of software, which carries on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inclusive of one-way ANOVA, Sheffe posteriori comparison, Pearson relevance to accumulate difference and Linear Regression progressively etc.
Summing up the conclusion according to the discovering of the research, as follows:
I. The life significance of a divorced woman
(1) The life significance of a divorced woman is quite good , with ' the will of seeking the life significance ' the best.
(2) Different ages, numbers of the children, and whether having the right to guard with children, there is a clear difference showing on ' the aspect of the whole life significance ‘.
(3) Different education levels, different employment states, income, religious belief, there is no clear difference showing on ' the aspect of the whole life significance’.
(4) Whether the divorced women who have the rights to guard their children and different numbers of the children, there is no clear difference showing on ' the different aspects of the life significance’.
(5) Different ages, education levels, different employment states, income, religious belief of the divorced women, there is a clear difference showing on ' the different aspects of the life significance’.
2. The demand of the life educational intension of the divorced women.
(1) ' The aspect of the whole demand of the life educational intension’ of the divorced women is quite good, with the best aspect in ' surviving accomplishment’.
(2) Different ages, different numbers of the children, and whether having the right to guard with children, there is no clear difference showing on ' the aspect of the whole demand of the life educational intension ‘.
(3) Different ages, education levels, different employment states, religious belief of the divorced women, there is a clear difference showing on ' the aspect of the whole demand of the life educational intension ‘.
(4) Whether the divorced women who have the rights to guard their children, there is no clear difference showing on ' the different aspects of the demand of the life educational intension ‘.
(5) Different ages, education levels, different employment states, income, numbers of the children, and religious belief of the divorced women, there is a clear difference showing on ' the different aspects of the demand of the life educational intension ‘.
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ife significance of a divorced woman and the demand of her life educational intension.
(1) ' The aspect of the whole life significance’ and ' the aspect of the whole demand of the life educational intension ‘and all different aspects show positive correlation.
(2) There are four aspects of the life significance :' the will of seeking the life significance ', ' the will of seeking the life significance ', ' the life controls ', and' accepting suffering' all with ' the aspect of the whole demand of the life educational intension ‘and all different aspects show positive correlation.
(3) The aspect of 'accepting death ' of the life significance with ' the aspect of the whole demand of the life educational intension ‘and all different aspects don’t show positive correlation.
4. The predictive regression of the life significance of a divorced woman versus the demand of her life educational intension.
(1)There is predictive validity in the life significance of a divorced woman between' the will of seeking the life significance ' and ' accepting suffering’ versus ' the whole demand of the life educational intension ‘, ' surviving accomplishment’, ' life experience ' , ' the view of new life ' , ' life ethics ',and ' religious life '
(2) The life significance of ' the will of seeking the life significance 'of a divorced woman. There is predictive validity in ' accepting suffering’ and ' the life controls’ versus the aspects of the cognition of ' life and death '.
Propose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 of this research:
1. The suggestions to the divorced women
(1) Participating in educational course of the life in order to strengthen self- confidence.
(2) Learning the second specialty, improving the vocational skills, and promoting the adaptive capacity of life.
(3) Establishing the goal in life, opening up a meaningful life.
(4) Unblocked an interpersonal network, having getting more easy information conveniently.
2. Suggestions to the authority
(1) Developing educational course of the life, producing the material of the life education, and constructing the intact coaching mechanism.
(2) Training the outstanding social workers, improving the coaching efficiency of the life education.
(3) Caring about the employment of the divorced women voluntarily, and giving them priority to coach their employment.
(4) The welfare support system of the divorced woman should accomplish information transparent and resource getting easily.
(5) Long term coaching and guiding the divorced women and helping the folk groups promote the life education for them.
3. Suggestions to the charitable welfare organization of the folks
(1) Offering to the divorced women who are low incomers and without work, helping to solve their life problem.
(2) Training the cadres, improving the efficient service.
4. The suggestion to the future research
(1) The subjects can expand to different aspects of the divorced women in the society.
(2) The research approach can adopt both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3) In the questionnaire, it should avoid appearing ‘divorced women’, so as not to cause the second degree of injury.
(4) In studying variables, it could add other variables to make the research more perfect.
(5) In the following up studying, it could strengthen empirical studies of the course of the life education of the divorced women.
Keywords: divorced woman; life education; the meaning of life;
education needs
參 考 書 目
一、中文部份
內政部(民93)。統計通報-台閩地區現住人口婚姻狀況、死亡率統
計。線上檢索日期:2004年 6 月 10 日。
網址:http://www.moi.gov.tw
毛淑芳(民92)。宜蘭國小實施生命教育課程之行動研究。花蓮師
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慧琦(民81)。離婚者生活適應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佩蓮(民90)。在自然科和環境議題教學中落實生命教育之理論與實務。教育資料集刊-生命教育專輯,26輯。
王俊明(民88)。問卷與量表的編製及分析方法。載於張至滿、王俊明主編:體育測驗與評量。台北: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朱容智(民90)。孔子的生命教育思想。載於教育資料集刊-生命教育專輯。第廿六集,頁81-82。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江慧鈺(民89)。國中生生命意義之探討:比較分析與詮釋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江翠燕(民80)。農村婦女參與農會家政推廣教育活動之研究。台灣大學農業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明清(民72)。我國青少年價值觀念及其相關因素。國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吳庶深、黃麗花(民90)。生命教育概論。台北:學富文化事業。
吳英璋(民88)。災後心靈重建-從人與社會結構整體出發。載於聯合報。第十五版。
吳清山、林天佑(民89)。生命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37,頁98。
吳季芳(民82)。男女單親家長生活適應其相關社會政策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淑英(民93)。生命教育方案對國小優生學童生命意義感影響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秀碧(民89)。師範校院死亡教育課程教學之探索。全國大專校院生死學課程教學研討會。國立彰化師大。
吳明隆(民89)。SPSS統計應用實務。台北:松崗。
李遠哲等(民88)。「享受生命-生命教育」。台北:寰宇。
李麗華(民90)。生命的價值。載於學生輔導雙月刊。第七十六期,頁29-31。台北:教育部訓育委員會。
李瑞全(民91)。儒家生命倫理學。2002年12月17日。取自http://ipx.edu.tw/
李嘉莉(民89)。高雄縣市離婚婦女生活適應及其復原現況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文英(民78)。當前社會中離婚問題之探討。台北: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雅惠(民88)。單親婦女離婚歷程之探討。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但昭偉(民90)。生命教育的生命。載於教育資料集刊-生命教育專輯。第廿六集,頁15-17。
何英奇(民79)。大專學生之認證危機與生命意義追尋之研究。台北:南宏。
何張沛然(民91)。失婚之路:從困難中學習成長。(http://noah.ccim.org)。
何郁玲(民87)。中小學教師職業倦怠,教師效能感與生命意義感關係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呂寶靜(民68)。台北市婦女離婚後社會調適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宋秋蓉(民80)。青少年生命意義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邱皓政(民89)。社會與行為科學的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五南。
林振春(民82)。當前台灣地區成人教育需求評估研究方法之回顧
與展望。成人教育雙月刊第11期,31-38頁。
林振春(民84)。社會教育需求評估。載於台灣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中心-社會教育活動規劃參考手冊,18-42。
林振春(民85)。社區總體營造與文化發展。中等教育,47(1),66-77。
林瑞明(民90)。台中縣國民小學教師對生命教育課程意見調查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思伶(民89)。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寰宇出版公司。
林舜文(民89)。一個離婚女性在諮商中自我改變的歷程之分析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佳慧(民91)。國民中學生命價值教學模式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生物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柳吟(民90)。社區老人生命意義、死亡態度與生活品質之相關性探討。長庚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美和、黃富順、郭麗玲等(民78)。我國成人學習需求研究。台北:
教育部。
岳玉玲(民92)。生命教育對中途之家不幸少女生命意義感影響之探
討。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周玉真(民81)。單親父親的生活適應探討。學生輔導通訊,23,20-27。
胡月娟譯(民84)。Sueann Robinson Ambron。Dabid M.Brodzinsky & Anne V. Gormly著。
胡幼慧(民85)。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出版社。
洪杏杰(民91)。高雄市國民中學生命教育實施現況與相關因素之
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孫效智(民89)。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哲學基礎。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頁2-3)。台北:寰宇出版公司。
孫效智(民91)。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2002年3月21日。http://mail.iges.tpc.edu.tw/
孫敏華(民78)。離婚:雙方都是輸家。載於揚國樞、張春興主編,感情、婚姻、家庭(頁197-217)。台北:桂冠。
畢恆達(民85)。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研究實例(頁30)。台北:巨流出版社。
高迪理譯(民88)。服務方案之設計與管理/Peter M.Kerrner,Rovert
M.Moroney, Lawrence L.Martin著。台北:楊智文化。
徐欣瑩(民91)。兒童生命教育網路學習素材之研發與評鑑研究。
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福濱(民89)。生命教育的倫理基礎。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頁23-36)。台北:寰宇出版公司。
陳德光(民89)。小學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頁245-246)。台北:寰宇出版公司。
陳均姝(民81)。小團體諮商對離婚婦女影響效果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瑛治(民87)。離婚前諮商之當事人改變歷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佩君(民90)。我喜歡我自己-生命教育融入健康教育課程對國中學生自尊、學業成就之影響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俊輝(民93)。生命哲學vs生命科學。台北:揚智。
陳珍德(民83)。癌症病人生命意義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
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嬿靖(民90)。設置社區大學需求評估之調查研究-以台南科學園區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國雄(民91)。國小生命教育課程實施現況與困境之研討-國小
教師觀點。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順成(民91)。北高兩市社區大學學員學習需求、學習現況及繼續進修意願之比較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玉安(民91)。學校女性義工學習需求評估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明昌(民91)。國小實施生命教育之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進吉(民93)。台北市發展遲緩兒童家庭支援及其家庭需求調查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陸娟(民90)。生死教育對綜合高中學生生命意義感教學成效之探
討。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淨公上人(民83)。生命的價值。93年10月23日取自http://www.chingou.org.tw
郭為藩(民61)。價值理論及其在教育學上的意義。國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14輯。
郭永華(民92)。單親兒童對父母離婚歷程知覺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素蓉(民85)。社會網絡在離婚男性生活滿意狀況中的角色。彰化師大輔導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惠婷、張淑敏(民86)。當前台灣社會離婚問題之初探。社會科教育學刊,7,75-95。
梁竹記(民92)。中年離婚男性生活經驗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梁鳳儀(民92)。再婚者對離婚的反省實踐與婚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莊麗卿(民92)。生命教育之實踐-以國小二年級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輔導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青惠(民85)。八位離婚女性離婚歷程之分析研究-由依賴婚姻走向獨立生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輝道(民91)。生命教育體驗活動對國小學童攻擊行為與自我概念的影響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美蘭(民88)。國民中學生命教育課程目標之發展。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春興(民86)。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德永(民90)。社區大學:理論與實踐。台北:師大書苑。
傅佩榮(民87)。生命中心在何處。台北:九歌出版社。
黃富順(民85)。終生學習的意義、源起、發展與實施。載於中華民國成人教育主編:終生學習與教育改革(頁1-32)。台北:師大書苑。
黃堅厚(民88)。人格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國城(民92)。高雄市醫院志工幸福感、死亡態度與生命意義感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淑真(民78)。自我與他者:晚晴協會離婚婦女之研究。國立台
灣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麗花(民90)。生命教育方案對學童攻擊行為與生活適應影響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秀美(民92)。智能障礙者之家長生命意義之研究。南華大學生
死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琝仍(民92)。國小生命教育統整課程設計與實施成效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輔導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富順(民78)。成人心理與學習。台北:師大書苑。
黃德祥(民89)。小學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寰宇出版公司。
黃群豪(民92)。高雄市高中職教師生涯發展與進修需求之探討。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單亞麗(民84)。台南市單親家長生活現況與社會支持需求之研究。社區發展季刊,68,171-190。
彭懷真(民85)。婚姻與家庭。台北:巨流。
彭駕騂(民83)。婚姻輔導。台北:巨流。
普力絲、麥肯力(Price,S.J.& McKenry)徐蓮蔭譯(民86)。離婚。台北:揚智。
游恆山譯(民80)。生存的理由。台北:遠流出版社。
聖經(民74)。馬二十二。頁37-40。香港聖經公會。
詹棟樑(民93)。生命教育。台北:師大師苑出版。
詹明欽(民92)。不同取向生命教育對國小中年級學童自我概念、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南華大學生死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鄔昆如(民78)。人生哲學。台北:五南出版。
葛蕙容(民92)。高級中學生命教育教師教學知能之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董文香(民91)。生死教育課程對職校護生生命意義影響之研究。南華大學生死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翟本瑞、尤惠貞。(民90)。基督教「愛觀」與佛教「慈悲觀」的比較。載於普門學報2。佛光山文教基金會。
劉君(民86)。離婚男性生活適應之研究。台灣性學學刊,4(1),1-15。
劉欣懿(民92)。「生命的彩虹」-高中生死取向生命教育課程介入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香妏(民92)。不同取向生命教育課程對高中生自我概念、人際關係及生命意義影響之研究。南華大學生死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修吟(民92)。大學生命教育課程設計與實施之研究-以花蓮某大學為例。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輪文。未出版。
趙安娜(民90)。鄉村社區老年人生命意義、健康狀況與生活品質
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金川(民90)。生命教育沿革。生命教育全球資訊網。
黎建球(民89)。生命教育的意義價值與內容。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頁37-48)。台北:寰宇出版公司。
蔡文輝(民87)。婚姻與家庭。台北:五南出版。
蔡群瑞(民91)。復原力對離婚後個人適應之影響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長衡(民92)。生死取向之生命教育研究-以國小五年級學童對死亡概念與態度之時證分析。國立新竹師院國教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維民(民81)。基督教對生命的看法。93年10月23日取自
http://wwws.au.edu.tw
蔡坤良(民92)。小琉球漁村老人生命意義感、死亡態度與幸福感之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錢永鎮(民90)。中等學校生命教育課程內涵出探。載於林思伶主
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頁128)。台北:寰宇出版公司。
賴怡妙(民86)。死亡教育團體對台灣師大學生死亡態度及生命意
義感之影響。國立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
出版。
謝麗紅(民79)。離婚事件對離異者的影響及輔導策略。諮商與輔導,80,35-38。
蕭燕萍(民88)。高職學生生命教育課程內容之分析。淡江大學教
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蕭佳純(民89)。台南市社區大學需求評估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韓貴香(民89)。離婚婦女之生活資源與適應。國立政治大學碩士
論文。未出版。
顏倩榕(民92)。老人生死教育課程內容與教學研究。南華大學生死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釋慧開(民90)。少年十五二十時-青少年的成長課題。載於台灣地區國中生死教育研討會論文集,頁28-34。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顏淑慧(民90)。台灣地區護專學生死亡態度與生死教育需求之探討。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二、英文部份
Annells,M.(1996).Hermeneutic Phenomenology: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 and Current Use in Nursing Research.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23,705-713.
Bursik,K.(1991).Correlates of Women´s Adjustment During the Separation and Divorce Process.Journal of Divorce&Remarriage.16,137-162.
Booth,A.,& Amato,P.(1991).Divorce and Psychological Stress.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32,396-407.
Barker, R. L. (1988). The Social Work Dictionary. New York: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
Carson,R.C., Butcher,J.N. & Mineka,S.(2000).Abnormal Psychology and Modern Life.Boston:Allyn Bacon.
Crosby,J.F.,Gage,B.A.& Raymond,M.C.(1983).The Gtief Resolution Process in Divorce.Journal of Divorce,7(1),3-18.
Demo,D.H.,&Acock,A.C.(1996).Singlehood,Marriage,and Remarriage:The Effects of Family Structure and Family Relationships on Mothers’Well-being.Journal of Family Issues,17,388-407.
Dixon,W.A.& Reid,J.L.(2000).Positive Life Events as a Moderator of Stress-Relation Depression Symptoms.Journal of Counseling &Development,78,343-347.
Doherty,W.J.,Su,& Needle,R.(1989).Marital Disruption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Journal of Family Issues,10,72-85.
Frankl,V.E.(1986).The Doctor and the Soul:From Psychotherapy and Logotherapy.New York:Vintase Books.
Fabry,J.(1980).Use of The Transpersonal in Logotherapy. In S.Boorstein,Transpersonal Psychology.Plao Alto,CA:Science and Behavior Books.
Froiland,D.J.&Hozman,T.L.(1977).Conseling for Constructive Divorce.Personnel and Guidance Journal.55.524-525.
Goode,W.J.(1956).After divoce.N.Y:Free Press.
Hull, C.O.(1964). Primary motivation. In R.C.Teevan and R.C.
Kessler,S.(1975).The American Way of Divorce:Prescriptions for Change.Chicago:Nelson Hall.
Kitson,G.C.&Morgan,L.A.(1990).The Multiple Consequences of Divorce:A Decade Review.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52,913-924.
Knowles, M.S.(1980). The modern practics of adult education:Andragogy versus Pedagogy. New York:Association Press.
Knowles, M. S.(1980). The Modern Practice of Adult Education.Englewood Cliffs, N. J. : Prentice-Hall.
Melichar,J.&Chiriboga,D.A.(1985).Timetables in the Divorce Process.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44,427-440.
Maslow,A.H.(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Harper&Row.
Martin, J.H.,& Eleanor, W. L. (1989). Early intervention :Implementing Child and family.
Meier,A.& Edwards,H.(1974).Purpose in life test:Age and sex differences.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30,384-386.
Nam,J.S.(1994).Predictors of drug/alcohol abuse and sexual
promiscuity of college students.(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380746)
Namkung,D.(1981).A Study of The Purpose in Life Among Kouean High School Seniors.(Doctoral Dissertation,Oreagon State University).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mation,41,4326.
Olson,D.H.L.,&DeFrain,J.D.(3rd)(2000).Marriage and Family and Strengths.CA,Mountain View:Mayfield.
Song,Y.I.(1991).Single Asian American Women as a Result of Divorce:Depressive Affect and Change in Social Support.Journal of Divorce and Remarriage,14,219-230.
Thomas,S.P.(1982).After Divorce:Personality Factors Related to the Procrss of Adjustment. Journal of Divorce,5,19-36.
Wang,H.&Amato,P.R.(2000).Predictor of Divorce Adjustment: Stressor, Resources, Definition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62,655-668.
Weiss,R.S.(1975).Marital Separation.New York:Basic Books.
Yalom,I.D.(1980).Existential Psychotherapy.New York:Basic 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