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方麗琴
論文名稱: 打造金鷹傳奇-傑出身心障礙者的創造性人格特質與生活經驗探究
Create gold eagle legend-The creativity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 and life experience of outstanding disabled investigate
指導教授: 潘裕豐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
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Creativity Development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34
中文關鍵詞: 創造性人格生活經驗
英文關鍵詞: Creativity personality, life experience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38下載:7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打造金鷹傳奇-
    傑出身心障礙者的創造性人格特質與生活經驗探究
    方麗琴

    摘要
    本研究透過質性研究的方法,以五位傑出身心障礙者為研究主體,探討傑出身心障礙者的創造性人格特質與生活經驗,及詮釋系統理論對於傑出身心障礙者的影響與意義。
    在資料蒐集方面,主要以深度訪談、研究日誌及其他相關文件等方式進行;再配合反覆閱讀逐字稿、訪談紀錄,從中做紮根資料分析、組合及歸類,以理解並建構資料之間的意義及關係。
    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傑出身心障礙者的創造性人格特質之共同性為真誠,其他好奇、使命感、人格開放、自信等特質為人格特質之次要相同性;而在生活經驗方面分為領域、學門、個人等三要素,領域方面包括輔具、宗教、歧視和接納、誘因;學門包含了特殊體制、組織氣氛、楷模等因素;個人則受婚姻、人格特質、家庭氣氛、父母親等際遇所影響。可見系統論的互動形態對於傑出障礙者具有其特異性的影響。

    最後,根據本研究的發現,研究者提出若干建議,企盼在個人、家庭社會方面均對身心障礙者的未來有所幫助。

    Create gold eagle legend-
    The creativity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 and life
    experience of outstanding disabled investigate

    Li-Chin, Fang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method that this research studies through the quality, take five outstanding disabled as to study corpus, inquire into the creation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 and life experience of outstanding disabled, and explain the systematic theory the influence and the meaning toward outstanding disabled.
    Collect aspect in the data, main with the depth interview,
    research daily record and other relevant document etc. methods carry on; match with again to read repeatedly word by word a draft, interview record, do to radicated from it data analysis, combination and categorize, also construct the meaning and the relation of data by comprehension.
    The origin studies a main detection as follows:
    The intercommunity of the creation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 of outstanding disabled is a sincerity, other very strange, the sense of calling, personality open, self-confidence etc. the characteristic behave space characteristic of next in importance and same; and be divided into domain and field, personal etc. three main factors in the life experience, the domain includes to assist a , religion, bias and accepts, inducement; field includes a special system and organizes factors, such as atmosphere and model...etc.; Personal then be subjected to chances, such as marriage,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 family atmosphere and parents...etc. influence. It is thus clear that the interactive appearance of systematic theory for outstanding disabled has the influence of its particularity.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detection of this research, the research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looking forward to at personal, the family social aspect all will have a help in the future to the disabled.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問題背景與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5 第三節 名詞釋義/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傑出身心障礙者之相關研究與實例/9 第二節 創造性人格特質相關研究/18 第三節 生活經驗探究/31 第四節 傑出身心障礙者之實徵性研究/3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設計/59 第二節 研究者角色/63 第三節 研究參與者/65 第四節 研究工具/67 第五節 研究歷程及步驟/69 第六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71 第七節 研究效度與信度/78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一節 創造性人格分析/81 第二節 生活經驗類別建構/92 第三節 故事敘述/137 第四節 系統論述/17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81 第一節 結論/181 第二節 建議/186 參考文獻/189 中文部分/189 西文部分/195 附錄 附錄一 訪談邀請函/200 附錄二 研究同意書/201 附錄三 研究問卷/202 附錄四 逐字稿檢核表同意函/205 附錄五 研究者薦送資料/207 附錄六 系統魚骨圖/220 附錄七 研究參與者A活動照片/221 附錄八 研究參與者B作品照片/22 附錄九 研究參與者C活動照片/223 附錄十 研究參與者D作品照片/224 附錄十一 研究參與者E作品照片/225 附錄十二 研究參與者A逐字稿檢核/226 附錄十三 研究參與者A研究參與心得感想/227 附錄十四 研究參與者B逐字稿檢核表/228 附錄十五 研究參與者C逐字稿檢核表/229 附錄十六 研究參與者C研究參與心得感想/230 附錄十七 研究參與者D逐字稿檢核表/231 附錄十八 研究參與者D研究參與心得感想/232 附錄十九 研究參與者E逐字稿檢核表/233 附錄二十 研究參與者E研究參與心得/234 表次 表2-1 國內外具高創造力之身心障礙者實例/12 表2-2 特質論觀點表/19 表2-3 創造力功能分類觀點彙整/21 表2-4 國內外學者對具創造力之人格特質所提出之主張/28 表2-5 國內傑出身心障礙者研究相關之實證性研究/42 表2-6 國外傑出身心障礙者研究相關之實證性研究/53 表3-1 研究參與者簡歷/66 表3-2 原始資料符號意義/77 表3-3 本研究效度檢核方式/80 表4-1 研究參與者人格特質選項/82 表4-2 研究參與者覺性圓滿建構表/134 圖次 圖2-1 創造力系統觀點/23 圖3-1 研究設計架構圖/62 圖3-2 本研究甘梯圖/70 圖3-3 資料整理與分析關係圖/72 圖3-4 傑出身心障礙者生活經驗關係圖/76 圖4-1 人格特質同心圖/89 圖4-2 研究參與者A系統互動圖/144 圖4-3 研究參與者B系統互動圖/150 圖4-4 研究參與者C系統互動圖/157 圖4-5 研究參與者D系統互動圖/164 圖4-6 研究參與者E系統互動圖/170

    中文參考文獻
    丁興祥(2007)。創造力的發展與教育:系統互動觀。2006年12月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碩士專班課堂講義。
    王國羽(2003)。身心障礙研究概念的演進:論障礙風險的普同特質。2005年4月15日,取tsa.sinica.edu.tw/old/2003meeting/112903_1.pdf。
    王慧萍(2006)。轉化生命的缺憾.驗出無憾的完美。慈濟月刊,476,1。
    王蕆真 譯(2003)。Asia創造力。台北:培生集團。
    文紹華 譯(2005)。超越困境的十五堂心理課。台北:人本自然。
    呂金燮(2003)。創造力教學的本質與陷阱。資優教育季刊,86,1-9。
    呂宗麟(1997)。從知識探討洛克的經驗說。興大人文社會學報,6,
    19-40。
    李平 譯(2004)。經營多元智慧。台北:遠流。
    李乙明、李淑貞 譯(2005)。創造力II運用。台北:五南。
    李翠玲(1989)。傑出肢體障礙人士生涯歷程及其影響因素之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翠玲(1990)。缺憾的超越。台北:聯經。
    李翠玲(1992)。殘障者之創造力。資優教育季刊,45,34-37。
    李雄揮(1989)。哲學概論。台北:五南。
    杜明城 譯(2003)。創造力。台北:時報。余玉照(2005)。創意
    是生活美學的沃土。未出版。
    吳武典(1995)。殘障者潛能發展方案芻議,資優教育季刊,55,1-7。
    吳武典、簡明建、王欣宜、陳俊隆(2001)。對殘障者的態度調查及20年前後的比較。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1,77-88。
    吳靜吉(1994)。人生的自我追尋。台北 : 遠流。
    吳靜吉(2002)。創造力研究取向之回顧與展望。發表於國立台北師範學院之創造能力課程開發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
    吳靜吉、林偉文、林士郁、王涵儀、陳秋秀、曾敬梅、徐悅淇(2002b)。
    國際創造力教育趨勢及其對我國創造力教育的啟示。
    學生輔導,79期,80-97。
    吳靜吉(2005)。現今台灣教育的省思-從創意談起。教育研究月刊,133(5),108。
    吳昆壽(1999)。資優殘障學生教育現況與問題調查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7,1-32。
    吳芝儀、廖梅花 譯(2004)。紮根理論研究方法。嘉義:濤石。
    林福雄(1996)。啄木鳥之歌-視障音樂家生涯發展歷程之詮釋性研
    究。
    邱睿儀(2004)。影響傑出視覺障礙者職業生涯發展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蘭(2003)。談多元智慧。教師天地,126,7-11。
    洪光遠、鄭慧玲(1995)譯。人格心理學。台北:桂冠書局。
    若水 譯(1992)。超個人心理學。台北:桂冠。侯禎塘(2002)。殘障資優教育。屏師特殊教育,4,35-43。
    徐宗國(1997):質性研究概論。台北:巨流圖書。
    馬振基(2002)。我國大專院校推展創造力教育之研究。學生輔導,79,48-59。
    馬國光(1988)。生活經驗與創作經驗之比較。藝術學報,43,143-182。
    真如 譯(1996),吉因.藍德倫著:天才方程式。台北:智庫文化。
    高敏惠(1994)。成功聽障人士生涯歷程及其影響因素之探討。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淑清 連雅慧 林月琴 譯(2005)。探究生活經驗。台北:濤石。姜文閔 譯(2001)。經驗與教育。台北:五南。
    莊淑惠、梁妙寬、曾美姬(2006)。沒有手用腳登上舞台。慈濟月刊,476,28-32。
    黃文慧(2002)。雙重特殊學生的研究沿流、特質與鑑定之啟示。資優教育季刊,83,10-20。
    黃麗莉(2003)。質性資料分析、詮釋與撰寫。教育研究資訊。11,
    159-172。
    張世彗(2001)。創造力發展的理論。創造力思考教育,11,1-11。
    張春興(2001)。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2004)。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淑品(1999)。傑出聽障人士成功因素之探討。資優教育季刊,73,20-28。
    張定綺 譯(1993)。快樂,從心開始。台北:天下文化。
    郭有遹(1992)。中國天才盛衰史。國立編譯館 主編。
    郭有遹(2001)。創造心理學。台北:正中。
    讀者文摘編譯中心(2004)。殘障不是障礙。讀者文摘,65-690。
    陳玉娟(2004)。經驗的意義及對教育研究的影響。教育資料與研究,
    61,14-21。
    陳向明(2004)。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台北:洪葉。
    陳昭儀(2000):傑出理化科學家之人格特質及創造歷程之研究。師大學報,45,27-45頁。
    陳昭儀(2001)。傑出表演藝術家個人特質之研究。資優教育季刊,1,(2),1-22。
    陳琴富 譯(2004)。達賴喇嘛-愛與自由的追尋。台北:立緒文化。
    陳秀娟 譯(1998)。生命的心流。台北:天下文化。
    彭震球(1998)。現代生活需要創意。創造思考教育,8,29-31。
    彭運石(2001)。走向生命的顛峰:馬斯洛的人本心理學。台北:貓頭鷹。
    傅佩榮 譯(2001)。創造的勇氣。台北:立緒文化。
    葉玉珠(2005)。創意發展:生育乎?養育乎?。教育研究月刊,133,
    63-76。
    葉志程、葉立誠(1999)。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文化。
    楊國樞、黃光國、楊中芳(主編)(2005)。華人本土心理學(上)。福台北:遠流。
    甄曉蘭(2003)。質性資料分析、詮釋與撰寫。教育研究資訊,11,
    159-172。潘裕豐(1994)。靈性與創造。創造思考教育,6,5-9。
    潘裕豐(2004)。學校創造力指標建構。創造思考教育,14,1-6。
    鄭晉昌(2006)。創新才能的人格特質評鑑表建構。檢索日期2005年4月15日取自www.ncu.edu.tw/~hr/new/conference/7th/pdf/5-2.pdf。
    鄭天任(2003)。由凡人變非凡人的阿水。讀者文摘,68-74。
    詹志禹(2005)。人類的創造力從何而來?科學人雜誌,45,39-41
    頁。
    劉翔平(2001)。尋找生命的意義:弗蘭克的意義治療學說。台北:
    貓頭鷹。
    劉子倩 譯(2005)。五體不滿足。台北:圓神。
    劉銘(2002)。劉銘勇於挑戰的生命故事。台北:圓神。
    謝金青(2005)。論創造力發展障礙的跨越。教育研究月刊,133,
    23-30。
    謝宏仁(2006)。教育學名詞彙編。台北:高點文化。
    顏上玲(1999)。浴火鳳凰--口足畫家的自我超越及其生涯發展歷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蘇建銘(2003)。一位後天失明者於失明前後的生命轉折及其在從事心理治療的自我展現。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碩士論文。
    蕭富元 譯(2000)。超凡心智-大師如何成為大師。台北:天下文化。

    西文參考文獻
    Amabile,T.M.(1988).A modle of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in organization. In B.M. Straw & L. L. Cummings(Eds.),Research in Organization Behavior, 10, Pp.123-167. Aldine Publishing Company.
    Amabile,T.M.(1997).Entrepreneurial creativity through motivational synergy.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31,p.18-31.
    Ashi,M.M.(2005).A descriptive and critical evaluation of the career development of women with visual impairments and/or blindness using a cognitive, social, and cultural constructivist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as a framework of analysis.Retrieved July 6,2005,from Loyola University Chicago:http://wwwlib.umi.com/dissertations/fullcit/3174230
    Csikszentmihalyi,M.(1996). Creativity:Flow and the psychology of discovery and invention. New York:Harper Collins.
    Csikszentmihalyi, M.(1999)Implications of a systems perspective for the study of creativity. In R. J. Sternberg(1999), Handbook of Creativity. Pp.318-338.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siksentmihalyi,M.(1996)---資料來源:95年3月取自 http://tanet98.ndhu.edu.tw/TANET98/HOMEPAGE/paper/7b_1/7b_1.htm
    Gerber, P.J.; And Others(1992).Identifying alterable patterns in employment success for highly successful adul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25
    (8),475-87.
    Golub,D.B.(2005).Factors contributing to a successful work
    experience for employees who are blind or visually
    impaired. Retrieved July 6,2005,from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http://wwwlib.umi.com/dissertations/fullcit/3162669
    Hutto, M. D.,&Hare, D.(1997).Career Advancement for Young
    Women with Visual Impairments.Journal of visual impairment
    & blindness, 91(2), 280-296.
    Jamison, K.R.(1993).Touched with fire : manic depressive
    illness and the artistic temperament.New York: Free Press.
    Lindstrom,L.E.,&Benz,M.R.(2002)Phases of Career
    Development:Case Studies of Young Women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Exceptional Children 69(1)p67-83.
    Mitias, M. H.(1986). Possibility of the aesthetic
    experience. Dordrecht:Martinus Nijhoff.
    Ng Aik Kwang(2001)。Why Asians are less creative than
    westerners.Singapore:Prentice-Hall.
    Noonan,B.M.,&Gallor,S.M.,&Hensler-McGinnis, N. F.,&
    Fassinger, R.E.,&Wang,S.,&Goodman,J(2004). challenge
    and success: a qualitative study of career development of
    highly achieving women with physical and sensory
    disabilities.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51
    (1),68-80.
    Robert J. Sternberg & Todd I. Lubart(1995)。 Defying the crowd :
    cultivatig creativity in a culture of conformity.New York:
    Free Press.
    Siegel,S.,& Gaylord-Ross,R.(1991).Factors Associated with
    Employment Success among Youths withLearning
    Disabilities.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24,(1),40-47.
    Strauss, A.,& Corbin, J.(1990).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techniques and procedures for developing grouped theory.(2ed.). Thousand Oaks, Ca:Sage publication,Inc.
    Sternberg,R.J.(1985).Beyond IQ: A triarchic theory of human intelligence.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ternberg,R.J.(1988).The nature of creativity:Contemporary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ternberg,R.J.,& Lubart,T.I.(1995).Defying the crowd—Cultivating creativity in a culture of conformity. New York:The Free Press.
    Simonton,D.K.(1988).Creativity,leadership,and chance.In R.J.Sternberg(Ed),the nature of creativity. (Pp.)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hitmore,J.R.,& Maker,C.J.(1985).Intellectual giftedness in disabled persons. Rockville, Maryland:Aspen Systems.
    Woods,C.(1988).Nursing research theory and practice. St,Louis,MO:C.V. Mosby Company.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