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怡廷
Tan, Yee-Lyn
論文名稱: 臺灣印尼語言談社群之研究
Speech Community Of Indonesian Language In Taiwan
指導教授: 楊聰榮
Yang, Tsung-Ro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華語文教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論文出版年: 2020
畢業學年度: 10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6
中文關鍵詞: 印尼語言談社群東南亞族群
英文關鍵詞: Indonesian, Speech community, Southeast Asia, Ethnic group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000952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05下載:2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主要研究臺灣印尼語言談社群。這幾年因為東協國家崛起,印尼語這個非本土語言,逐漸在我國語言環境中形成一股標準化的東南亞語言。對於印尼語的理解,若足以充分的觀念,賦予正確的解釋,能提供社會大眾對於這個語言的族群差異有足夠的理解。

    本研究目的在於跳脫以往的討論框架,藉由印尼語言談社群的形成,提出族群不應是建立在主觀的概括而論,應區分出其差異性為何。是此,檢討語言變化以及文化現象,必須以此為審視基點。來自印尼的群體,會因其不同時空的歷史和地區等因素,產生不同的社會網絡及互動模式。
    族群外語是屬於臺灣大部分新移民的語言,目前越南語、印尼語、泰語於我國屬語言大宗,若與美國、澳洲等西方國家相較,臺灣本身的非本土語言和共同語之間地位懸殊,非本土語言的處境明顯處於弱勢,這個現象在我國的語言環境當中,是不能被忽視的。

    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在於探究我國語言環境中的印尼言談社群,分析不同對象、不同場合所呈現的語言模式。透過綜上所述的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本節提出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以確立研究的主要方向。

    The study aims to analyze the Indonesian speech community in Taiwan, as ASEAN countries have seen significant rise and development in the recent years, and the Indonesian language, a language not native to Taiwan, has gradually become a standardized Southeast Asian language. If appropriate interpretations and correct explanations can be provided, the general public can be given an adequate understanding of its distinctness.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be free of past discussion frameworks and to promote the idea that reception of an ethnicity should not be based on subjective perception, but rather focus on the existing differences. It should be the basis for in which language and culture phenomenon can be reviewed. The ethnic group from Indonesia will develop different social networks and interaction methods due to different historical backgrounds and regions.

    Language of ethnic groups is the language used by majority of new immigrants, currently consisting of Vietnamese, Indonesian and Thai. Compared to USA, Australia or other Western countries, those who speak a foreign language and those who speak native languages experience astronomical differences in social status. Those who speak foreign language are distinctively disadvantaged, and this is a phenomenon in our nation’s language environment should not be neglected.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review Indonesian speech community within our nation’s language environment and through the aforementioned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motives, by analyzing the language modes of different subjects and scenarios, establishing a clear purpose of the study.

    摘要 ii Abstract iii 目錄 iv 表目錄 vii 圖目錄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名詞解釋 5 一、言談社群(speech community) 5 二、印尼語(Bahasa Indonesia) 5 第二章 文獻回顧 6 第一節 言談社群相關文獻 6 一、言談社群 6 二、言談社群的特色 7 第二節 印尼語的歷史發展 8 第三節 印尼華語文教育發展史 12 一、興盛期 12 二、衰敗期 1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18 第一節 參與觀察法(Field Observation) 18 第二節 文獻分析法(documentary analysis) 19 第三節 訪談法 19 第四節 研究架構及流程 20 第五節 研究對象 23 一、訪談對象基本資料 24 第六節 研究設計及實施流程 25 一、研究準備階段 25 二、研究執行階段 25 三、研究完成階段 27 第七節 研究倫理 28 一、向研究對象取得同意 28 二、確保研究對象的隱私權 28 三、不破壞研究現場 28 第四章 研究結果 29 第一節 言談社群觀察記錄 29 一、清真寺 29 二、印尼天主教臺北之家(KITA) 30 三、印尼餐廳 31 四、印尼歸僑協會 31 五、臺北車站 31 第二節 言談社群觀察分析 32 一、參與者 32 二、地區 34 三、場合 36 第三節 語言能力 40 第四節 語言使用及語言態度 41 一、語言使用 41 二、語言態度 4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49 一、原居地及教育程度 49 二、語言習慣 50 三、移民年代 51 四、場合 52 參考文獻 54 一、中文部分 54 二、外文部分 58 附錄一 訪談記錄 60

    參考資料
    一、 中文部分
    專書
    王東。《社會結構與客家人教育》。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孔遠志。《印度尼西亞文體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孔遠志。《印度尼西亞語發展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丘正歐。《蘇加諾時代印尼排華史實》。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叢刊,1995。
    甘於恩。《先達國語與周邊語言(方言)的關係》。北京:世界圖書出版社,2016。
    庄國土。《二戰以後東南亞華族社會地位的變化》。中國:廈門大學出版社,2003。
    李壬癸。《珍惜臺灣南島語言》。臺北:前衛出版社,2010。
    李恩涵。《東南亞華人史》。臺北:五南出版社,2003。
    周聿峨、陳雷。〈東南亞的印尼華文教育〉。收於《東南亞華文教育》。中國:暨南大學出版社,1995。
    周德禎。《排灣族教育─民族誌之研究》。臺北:五南出版社,2001。
    徐大明、陶紅印、謝天蔚。《當代社會語言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陳美如。《臺灣語言教育政策之回顧與展望》。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8。
    鈕文英。《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2014。
    游汝杰、鄒嘉彥。《社會語言學教程》。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
    黃純敏。《語言與多元文化論述:台灣當代語言教育的實踐與經驗》。台北:高等教育,2005。
    黃宣範。《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臺北:文鶴出版社,1995。
    廖正宏。《人口遷移》。臺北:三民書局,1985。
    廖建裕。《現階段的印尼華族研究》。新加坡:教育出版社,1987。
    謝國平。《語言學概論》。臺北:三民書局,2014。
    期刊論文
    王遠新。〈多語言、多方言社區和諧的語言生活──湖南省城步縣長安營鄉大寨村語言使用、語言態度調查〉。《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08。28:4。46-54。
    李全壽。〈印度尼西亞華僑教育史〉。《南洋學報》。1959。15:1。1-14。
    迪德.吳托摩。〈印尼華人的多元語言和種族性徵〉。《八僑桂史》。楊啟光(摘譯)。1995。1。42-46。
    耿紅衛。〈印度尼西亞華文教育的歷史沿革與現狀〉。《雲南師範大學學報》。2007。5:3。67-70。
    陳松岑。〈新加坡華人的語言態度及其對語言能力和語言使用的影響〉。《語言教學與研究》。1999。81-95。
    楊榮華,〈英國華人言語社區的結構模式研究〉,《華文教學與研究》(2011,43)23-30。
    博、碩士與研討會論文
    王昱。《原住民的臺語經驗——以臺東地區的四大族群為例》。臺東:國立臺東大學華語文學系臺灣語文教師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
    吳孟曄。《苗栗縣公館鄉東南亞新住民語言使用與語言態度調查》。苗栗:聯合大學客家語言與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
    邱英哲。《語言流失與復振:以高中村 Hla’alua 人為例》。臺東:國立臺東大學南島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林憶秋。《大臺北地區民眾對國語與臺語及其使用之態度調查》。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
    張毓仁。〈臺東縣家長雙語使用態度之調查研究——以馬蘭國小為例〉。國立臺東大學語文教育學系主辦,「語言人權與語言復振學術研討會」,臺東,2004年12月18日。
    曾子容。《東南亞華語文教育市場之探討——以印度尼西亞為例》。臺北:東吳大學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廖惠蓮。《印尼華語教育與教材研究——以印尼出版之初級華語教材為例》。桃園:開南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廖錦梅。《1930 年代梅州客家人移民海外歷史印記—以印尼客屬華僑華人際遇為例》。中壢: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4。
    鄭安秀。《臺灣語言使用與態度初探──以高雄、臺北兩地為例》。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文化及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魏愛妮。《印尼華人的文化認同與同化政策下的華語教育研究—以雅加達華族大學生為例》。高雄:文藻外語學院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網路資料
    原教界編輯部。〈南島語系爪哇語支諸民族〉。《原住民族教育情報誌》<https://web.alcd.tw/uploads/2017/12/02/519ce7568cbf72d04fc7451877c4f922.pdf>。2019.1.2下載。
    教育部WIKI。〈詞條名稱:研究倫理〉。《教育百科》<https://pedia.cloud.edu.tw/Entry/Detail/?title=%E7%A0%94%E7%A9%B6%E5%80%AB%E7%90%86>。2019.2.3下載。
    台北清真寺。〈歷史沿革〉。《台北清真寺》<https://www.taipeimosque.org.tw/History.html>。2019.2.3下載。
    維基百科。〈台北聖家堂〉。《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F%B0%E5%8C%97%E8%81%96%E5%AE%B6%E5%A0%82>。2019.2.3下載。
    Yi Ying。〈淺談印尼漢文化中常見的文化共同點和差異〉。<http://d.researchbib.com/f/fnpzImMJSlL2tgMTSmnTWiLKWxYzWcoaImYzSwYzyxY3IjoT9uMUZipTSjMKViMT9wqJ1yoaDipUIvoTywLKEco24iHUWiL2IyMTyhMl9VqJ1uozyipzRiIz9fWGVjAFHlZT5iWGVjZvHlZR9eqT9vMKVyZwNlZQR0YmH1K0AVGy9MnFHlZSycozqso2fhpTEz.pdf>。2018.10.10下載。
    梅慧玉。〈島嶼東南亞田野記事專題編語〉。<https://www.rchss.sinica.edu.tw/capas/publication/newsletter/N27/2701.pdf>。2019.1.2下載。

    二、 外文部分
    Alisjahbana, S. Takdir.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Indonesian Language in Practic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onesia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Indonesia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Two Essay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1962.
    Gardner, Robert. C. and Lambert, Wallace. E.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Rowley, MA: Newbury House Publishers, 1972.
    Moeliono, Anton M. Language Development and Cultivation: Alternative Approaches in Language Planning. Canberra: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1986.
    Moeliono, Anton M. “The First Efforts to Promote and Develop Indonesian.” The Earliest Stage of Planning: The “First Congress” Phenomenon. Ed. Joshua A. Fishman.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1993. 117-26.
    Paauw, Scott. “One land, one nation, one language: An analysis of Indonesia’s national language policy.”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Working Papers in the Language Sciences. Ed. H. Lehnert-LeHouillier and A.B. Fine. New York: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2009. 1-16.
    Sri Sudarmiyatun, S. Pd. Makna Sumpah Pemuda. Jakarta: PT Balai Pustaka(Persero), 2012.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