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楊尚青
論文名稱: 社區大學教師專業能力指標建構之研究
指導教授: 林振春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2
中文關鍵詞: 社區大學專業能力能力指標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00下載:4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在建構我國社區大學教師專業能力指標,透過文獻分析就社區大學、成人教育、社區教育、師資專業等領域進行社區大學教師專業能力相關之文獻進行探討,接著採用德惠法彙整30位專家學者意見,歷經問卷預視暨兩回合問卷彙整而得社區大學教師專業能力指標之建構。
    本研究目的有三:
    一、分析社區大學教師專業能力內涵。
    二、建構社區大學教師專業能力指標。
    三、提供相關單位提昇教師專業素質之參考。
    主要研究結論為本研究依CIPP模式建構出「信念與價值觀」、「教學規劃知能」、「教學實施知能」、「解放知識及社會參與」等四項能力主構面暨15項次構面及61項社區大學教師專業能力內涵為社區大學教師之專業能力指標。
    並提供相關研究建議如下:
    一、對政府的建議部分
    (一)建立對社區大學教師證照之認證。
    (二)發展社區大學教師培訓課程。
    二、對社區大學的建議部分
    (一)以社區大學教師專業能力指標為基礎規劃教師聘任辦法。
    (二)定期辦理教學研討會工作坊,提升教師專業能力。
    (三)辦理教師教學評鑑,建立教學回饋制度。
    (四)建立教師人力資源庫共同分享。
    三、對後續研究者的建議
    (一)研究對象上樣本數的增加。
    (二)研究工具上的擴充與延伸。
    (三)對於不同類型的社區大學作比較分析。
    (四)針對社區大學各類課程作進一步教師專業能力指標項目的 增減。
    (五)研擬社區大學師資培訓課程。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問題背景與重要性--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目的與待答問題-- 6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8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2 第五節 名詞解釋--1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社區教育的探討---15 第二節 社區大學的發展--32 第三節 社區大學教師專業化之探討--60 第四節 社區大學教師專業能力相關研究--80 第五節 小結--103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架構--108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施測步驟--111 第三節 研究工具設計--114 第四節 資料分析與處理--118 第四章 調查結果分析 第一節 背景指標「信念與價值觀」構面結果分析--119 第二節 投入指標「教學規劃知能」構面結果分析--124 第三節 過程指標「教學實施知能」構面結果分析--129 第四節 結果指標「解放知識及社會參與」構面結果分析--133 第五節 討論--13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發現--145 第二節 建議--148 參考書目: 中文書目--151 英文書目--161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份
    王文科(1994)。課程與教學論。台北:五南。
    王文科 (2001)。教育研究法(6版)。台北市:五南出版有限公司。
    王如哲(1988)。澳洲高等教育經費補助機制之探討。教育研究資訊,6期,頁147-160。
    王保進(1988)。載於簡茂發、李琪明主編:當代教育指標—國際比較觀點。台北:學富文化,頁185-219。
    王政彥(1988)。社區成人教育的社會學分析。成人教育雙月,30期。
    王政彥,(2004),「變遷社會中成人教育的變與不變」,成人教育,77期,頁12-22。
    王秋絨(1997)。我國國中師資培育學程之建構。台北:師大書苑。
    王梅玲(2000)。二十一世紀圖書館與資訊服務新角色以及專業人員能力初探。玄奘學報,2期,頁193-230。
    全國法規資料庫。終身學習法。http://law.moj.gov.tw/。
    台北市(2000)。台北市試辦社區大學實施要點。台北市:作者。
    台北市(2000)。台北市試辦理社區大學委託大專院校或民間體辦理實施計畫。台北市:作者。
    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1998)。文山社區大學87學年度第一季教學方法與課程設計研討會手冊(未出版)。
    台北市社區大學民間促進會(1999)。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87學年度第二季期末教學方法與課程設計研討會會議手冊(未出版)。
    台北市教育局(1988)。台北市社區大學89學年度評鑑報告。台北市:編者。
    台北縣政府教育局(2000)。台北縣政府推廣終身學習社區大學設立與獎助要點。台北縣:作者。
    何福田(1992)。教育改革與教師專業化。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育專業。臺北:師大書苑。
    余佩珊譯、彼得‧克拉克著(2000)。非營利機構的經營之道。台北:遠流出版社。
    呂生源(2000)。國民小學行政組織再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呂亞力(1986)。政治學。台北:三民書局。
    李丁讚、范雲(2004)。社會力的誕生與轉型兼論社區大學當成一種公共性領域。載於教育部,文建會、衛生署、環保署、農委會青輔會、原民會 、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主辦,第6屆社區大學研討會2004台灣社區大學導覽。頁64。
    李重志(2000)。社區大學設置運動的社會定位。教育研究,72期,頁76-80。
    李遠哲(1996):創造新世紀的老師,天下,176期,頁204-208。
    李賢華(2003)。高雄市新興社區大學。載於社團法人社區大學促進會:台灣社區大學導覽,頁91。
    周志宏(1999)。社區大學的理想及其實踐的難題—社區大學的法令與制度問題。載於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籌備會等主編:第1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手冊(1999年3月7日),頁33-42。
    林孝信(1988)。成人教育傳統中的知識解放。載於楊碧雲、蔡傳暉、李鴻瓊主編:台北市社區大學教學理念與實務運作(一)。台北市政府教育局編印,頁1-11。
    林孝信(2003)。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的意義。載於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主辦第5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研討手冊,頁7-18。
    林孝信(2004)。社大出路何在。載於教育部,文建會、衛生署、環保署、農委會青輔會、原民會 、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主辦,第六屆社區大學研討會2004台灣社區大學導覽,頁41-59。
    林孝信(2004)。社區大學導覽。載於教育部,文建會、衛生署、環保署、農委會青輔會、原民會 、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主辦,第六屆社區大學研討會2004台灣社區大學導覽,頁14。
    林孝信(2004)。豐收的一年。2004台灣社區大學導覽。台北: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頁14。
    林振春(1988)。社區成人教育者的培育與運用。成人教育雙月30期。
    林振春(1992)。社會調查。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林振春(1993)。當前台灣地區成人教育需求評估方法之回顧與展望。成人教育雙月刊,11期,頁31-38。
    林振春(1995)。形形色色讀書會─談讀書會的隱憂與前景。書香雙月刊,44期,頁8-11。
    林振春(1997)。台灣地區成人教育需求內涵的德惠法研究。成人教育學刊,1期,頁43-82。
    林振春(1997)。社區營造的教育策略。台北:師大書苑。
    林振春(2000)。認識讀書會。災區讀書會領導人培訓研習會實錄。國立台中圖書館。
    林振春(2000)。營造新家園。台北市:光寶基金會。
    林振春(2001)。讀書會召集人的職責。學習型社區之鑰─讀書會指導人員手冊。台北市教育局。
    林振春(2002)。儘速開辦社區大學師資培育學程。社教雙月刊,106期,頁37-40。
    林振春(2003)。社區大學師資學程的前瞻。台北市信義社區大學92年度第2期選課手冊,頁A2-A4。
    林振春(2003)。社區大學與學習型社區。
    http://www.napcu.org.tw/Napcu/。
    林振春(2003)。政府對社區大學經費補助助問題之看法。社教雙月刊,112期,頁38-42。
    林振春(2004)。社區大學的自我定位與發展願景。載於教育部,文建會、衛生署、環保署、農委會青輔會、原民會 、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主辦,第6屆社區大學研討會2004台灣社區大學導覽,頁38-40。
    林振春、王秋絨(1995)。團體輔導工作。台北:師大書苑。
    林清江(1977)教育社會學。臺北:臺灣書店。
    林清江(1995)。多元與卓越。師資培育評鑑國際學術研討會。教育部主辦。
    林清江(1995)。籌設社區性成人及繼續教育學院可行模式之研究。台北:教育部社會教育司。
    林清江、黃富順、胡夢鯨、楊國德等(1995)。籌設社區性成人及繼續教育學院可行模式之研究。教育部委託、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專案研究報告(未出版)。
    林清江等(1992)。成人教育師資培育及進修制度之研究。教育部委託。嘉義:國立中正大學。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教育部、文建會、新聞局、青輔會、宜蘭縣政府、時報文教基金會(1988)。第3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會議手冊。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教育部、高雄市政府、時報文教基金會(2000)。第2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會議手冊。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籌備處、教育部、新竹市政府、時報文教基金會(1998)。第1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會議手冊。
    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2003)。臺灣社區大學導讀。台北市:作者。
    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2006)http://www.napcu.org.tw/Napcu/News/Default.aspx
    吳永猛、余坤東、陳松柏(1999)。企業倫理。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吳明宗(2002)。我國社區大學定位與實施策略之研究。未出版。
    吳英長(1996):談教師的教學知識,國語日報85.06.04 13版
    吳雅玲(1999)。中等教育學程中兩性平等教育課程內涵之德懷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胡幼慧(1998)。質化研究。台北:巨流,頁138。
    胡夢鯨(1988)。學習社會發展指標之建構與應用。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報告。計畫編號:NSC89-2413-H-194-055。
    胡夢鯨(2000)。學習社會發展指標之建構研究。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88-2413-H-194-011。
    胡夢鯨等(2000)。學習型補校及進修學校專案策略規劃。教育部委託專案研究報告。
    范德芬(1996) 。美國社區學院:東岸模式—北卡羅萊州社區學院系統概述。輯於台灣省政府教育廳主編:美國社區學院系統研習報告(85年度獎助績優教育人員短期出國研習報告)。
    高強華(2000)。教育機會均等的理想。陳奎等編著:教育社會學,頁187-194。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張氏心理學辭典(1989)。台北:東華書局。
    張捷隆(1988)。社區大學實務工作者的檢討。載於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教育部、文建會、新聞局、青輔會、宜蘭縣政府、時報文教基金會主編:第3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會議手冊,頁12-14。
    張惠媚(2002)。醫學圖書館員專業能力需求評估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鈿富(1988)。當代教育指標—國際比較觀點。台北:學富文化,頁1-26。
    張鈿富(1995)。教育政策分析—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張德永(1988)。社區大學:理論與實踐。台北:師大書苑。
    張德永(1999)。我國推動社區學院策略規畫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張德永(2000)。社區學院的策略規劃。台北:師大書苑。
    張蕙雯(2003)。北縣九所社大預算遭刪,北縣社大仍努力不懈中。台北:社大開學,2期,頁25。
    張瓊瑩(1991)。邁向二十一世紀的教育新境界-終身教育理念的倡導。空中教學論叢,第6集,頁201-212。
    教育部(1988)。90年度教育部補助社區大學及其相關團體要點。台北:教育部編印。
    教育部(1993)。中華民國教育統計。台北:教育部編印。
    教育部(1995)。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邁向廿一世紀的教育遠景。台北:教育部編印。
    教育部(1998)。邁向學習社會—推展終身教育,建立學習社會。台北:教育部編印。
    教育部(1998)社區學院設置條例總說明。台北:教育部(未出版)。
    教育部(2003)。國語辭典。http://140.111.1.22/clc/dict/newsearch.cgi。
    莊宗憲(1998):天下雜誌1998教育特刊──跨世紀希望工程師,頁84-90。
    許世雨(1999)。非營利組織與公共行政。載於江明修主編:第三部門經營策略與社會參與。台北:智勝,頁155-190。
    許育典(2003)。社區大學法制化的探討。第五 屆社區大學研討會手冊。台北: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頁107-130。
    許錦雄(2003)。政府對社區大學經費補助組織機制與指標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玉霞(1988)。教育專業地位的維護與師資素質的提高。師範校院定位與發展研討會發表之論文。
    陳志豪(1999)。業務人員職能需求分析—以某壽險公司為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
    陳定邦(1988)。社區大學課程統整策略之探討。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台灣師大社會教育系主辦:2001台灣社區文化教育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頁75-111。
    陳奎(1988)。教育社會學導論。台北:師大書苑。
    陳奎、高強華、張鐸嚴(1995)。教育社會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陳奎(1987)教育社會學。臺北:三民。
    陳美玉(1997):實踐智慧導向的師資培育研究。教育研究資訊,5期,頁1-14。
    陳美玉(1999)。實現成為教師的夢想-專業學習與發展。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振淦、楊志彬、葛淑玲(2003)。社區大學立法運動時代來臨,側記「2003社區大學法制化新情勢」討論會。社大開學,4期,頁13-20。
    陳惠邦(2003)。德國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陳寶慧(1995)。國小補校教師在職進修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傅麗英(1999)。非營利組織與公民參與:民間教育改革團體的個案研究。載於江明修主編:第三部門經營策略與社會參與。台北:智勝,頁325-423。
    單文經(1990)。教育專業知識的性質初探。載於師範教育政策與問題。台北:師範學院
    彭明輝(2000)。社區大學與現階段的社會改革。載於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教育部、高雄市政府、時報文教基金會主編:第二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會議手冊,頁31-34。
    曾世虹、許錫銘(1998)。二一世紀高職教是應具備的能力。職教園地,22期,27-29。
    曾志朗(2000):新世紀教育風貌-網路人、創意人、文明人,聯合報89.01.05 第15版。
    曾志朗(2003)。社區大學---高等教育宏觀規畫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第5屆社區大學研討會手冊。台北: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頁26-27。
    湯堯、鄭玉萍(1988)。載於簡茂發、李琪明主編:當代教育指標—國際比較觀點。學富文化,頁221-268。
    黃明月、楊國賜、張雅燕、黃雅玲(1998)。教育指標系統整合型研究—子計畫六(成人教育指標I)。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87-2411-H-003-016-F16。
    黃武雄(1997)。台灣教育的重建--面對當前教育的結構性問題。台北:遠流。
    黃武雄(1999)。我們要辦什麼樣的社區大學?--地方政府設置社區大學計畫通案。載於教育部、新竹市政府、時報文教基金會、全國社區大學促進會籌備處主辦:第1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會議手冊,頁2-18。
    黃武雄(1999)。社區大學為什麼要發大學文憑?。載於教育部、新竹市政府、時報文教基金會、全國社區大學促進會籌備處主辦:第一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會議手冊,頁19-22。
    黃武雄(1999)。套裝知識與經驗知識—兼談社區大學學術課程的定位。載於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主辦:八十七學年度期末教學方法與課程設計研討會手冊(1999年7月24日至25日),頁5-13。
    黃武雄(2000)。社區大學的核心任務—建立屬於自己的世界觀。載於教育部、高雄市政府、時報文教基金會、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主辦:第二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社區大學與社會發展手冊,頁10-12。
    黃武雄等(1998)。地方政府設置社區大學計畫通案。台北:台北市文山區社區大學第一季招生入學與選課手冊(未出版)。
    黃政傑(1991)。成人基本教育的課程設計。載於教育部社教司主編:成人基本教育。台北:台灣書店,頁133-162。
    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台北:東華。
    黃政傑、李隆盛等(1988)。中小學基本能力指標之綜合規劃研究。教育部委託專案研究。
    黃政傑等(1993)。成人教育課程規劃模式與原則之研究。教育部委託。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黃富順(1988)。比較成人教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黃富順等(1995)。成人教育師資專業培訓課程規劃之研究。教育部委託。嘉義:國立中正大學。
    黃甯(1999)。德國民眾高等學校作為終身教育機構之研究。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瑞琴(1991) 。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出版社,頁109。
    楊國德(1995)。成人教師的專業培育與訓練。載於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有效的成人教學,頁409-442。台北:師大書苑。
    楊碧雲、蔡傳暉、李鴻瓊主編(2000)。台北市社區大學教學理念與運作實務(一)。台北市政府教育局編印。
    葉重志(2004)。教育研究法。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詹棟樑(1982)。西德社區教育。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各國社區教育。台北:幼獅。
    賈馥茗(1979)。教育概論。臺北:五南。
    蔡秀美(1997)。社區學習需求評估之探討。成人教育學刊第1期,頁229-252。
    蔡秀美(1999)。學習型社區理念的探討。社會教育學刊,28期,頁1-19。
    蔡傳暉(1988)。社區大學的歷史發展。台灣社區大學導覽。台北:社團法人全國社區大學促進會。
    蔡傳暉(2002)。社區大學評鑑制度之規劃。台北: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蔡傳暉(2004)。社區大學的內在困境與願景。載於教育部,文建會、衛生署、環保署、農委會青輔會、原民會 、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主辦,第六屆社區大學研討會2004台灣社區大學導覽,頁36-37。
    蔡傳暉、楊碧雲、李鴻瓊主編(2000)。台北市社區大學教學理念與運作實務(一)。台北市政府教育局編印。
    蔡傳暉、鄭秀(2002)。社區大學評鑑制度之規劃。台北: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蔡傳暉、鄭秀娟(1988)。社區大學評鑑制度之規劃。教育部委託研究計畫。台北市:作者。
    蔡傳暉、顧忠華、黃武雄等(1999)。台北市設置社區大學規劃研究暨試辦計畫。台北市政府教育局委託人本教育基金會研究專案報告(未出版)。
    鄧運林、林博文、歐志華、黃淑惠(2002)。國科會「提升私立大學院校研發能量」專案。學習型家庭指標建構與發展策略之研究報告。計畫編號:NSC89-2745-P-364-001。
    戴維.賈里、朱莉亞.賈里著;周業謙、周光淦澤(1998)。社會學辭典。台北市:貓頭鷹出版公司。
    謝文全(1989)。得懷術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教育行政論文集。台北:文景。
    謝文全等(1993)。教育問題研究。臺北:國立空中大學印行。
    謝臥龍(1997)。優良國中教師特質之德懷分析。教育研究資訊。6期頁,14-28。
    謝瑞智(1988)。教育法學。台北市:文笙書局。
    簡茂發、李琪明(2001)。當代教育指標。台北: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簡茂發/李琪明主編(1988)。當代教育指標-國際比較觀點。台北:學富文化。
    簡茂發等(1997)。中小學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素養。教育研究資訊,3期,頁1-13。
    羅清水(1998)。回流教育與教師專業成長。師友月刊,376期,頁12-15。
    饒見維(1988)。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
    顧忠華(2000)。台灣「第三部門」的形成及其對「社會自治」的影響。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摘要(未出版)。
    顧忠華(2003)。社區大學的時代意義。http://www.napcu.org.tw/Napcu/。
    顧忠華(2004)。風險社會中的知識解放。載於教育部,文建會、衛生署、環保署、農委會青輔會、原民會、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主辦,第六屆社區大學研討會2004台灣社區大學導覽,頁53-59。

    (二)英文部份
    American Nurses’ Association(1976).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nursing: Guidelines for staff development. Kansas: ANA.
    American nurses’ Association(1978). Self-directed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nursing. Kansas: ANA.
    Baratz-Snowden, J. (1992). National Board for Professional Teaching Standards.
    Beal, G. M., R.C. Blount, R.C. Powers, W. J. Johnson(1966). Social action and interaction in program planning. Ames: Iowa University Press.
    Boone, E. J.(1985). Developing programs in adult education N. J.: Prentice-Hall.
    Boyle, P. G.(1981). Planning better programs. N. Y.: McGraw-Hill.
    Byham, W. C. & Moyer, R. P. (1996). Using competencies to build a successful
    Carnegie Commission on higher education (1973) . Towards a learning society--Alternative channels to life, work, and service. N.J.: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Dave, R. H.(1976). Foundations of lifelong education. Oxford: Pergamon Press.
    Elias, J. L. & Merriam, S.(1980) .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of adult education. Malabar, Florida: Robert E. Krieger.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 Hall Regents.
    Fisher, R. & Kling, J. (1993). Mobilizing the community: Local politics in the era of global city. C.A.: Sage Publications Press.
    Hannigan, John A.(1985). “Alain Touraine, Manuel Castells & Social movement theory: A critical appraisal”, The Sociological Quarterly, Vol. 26, No. 4, 1985,435-454.
    Hasan, A.(1996). Lifelong learning. In A. C. Tuijnman (Ed.).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adult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xford: Pergamon,33-40.
    Hoy,W. K.* Miskel,C.G.(1991).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Jarvis, P. (1990) An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N.Y.: Routledge.
    Jennings, J, G. (1981). Needs assessment and the planning process: Three needs assessment methodologies on the local level. Unpublished doctorical dissertation, Columbia University.
    Knowles, M. S. (1970). The modern practice of adult education : Andragogy vs.pedagogy. New York: Association Press
    Knowles, M. S. (1980). The modern practice of adult education.
    Knowles, M. S. (1984). Andragogy in action.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Langenbach, M.(1988). Curriculum models in adult education. Malaban, Florida: Robert E. Krieger Publishing Company.
    Mauss, A. L.(1975). Social problems as social movement. J. B. Lippincott Co.
    organization. Pittsburgh, PA: Development Dimensions International Inc.
    Peters M. & Marshall, J. (1996). Individualism and community: Education and social policy in the postmodern condition. London: Falmer.
    Stubblefield, H.W. (1988) Towards a history of adult education in America. N.Y.: Croom Helm.
    Thoory,research,andpra ctice. NewYork: McGraw- Hill.
    Uhl, N. P. (1990). Evaluation model and approaches─Delphi technique.In Walberg, H. J., & Haertal, G. D.,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 Oxford: Pergamon.
    Warden, J. W. (1979). Process perspectives: Community education as process. Charlotesville: Mid-Atlantic Community Education Consortium.
    Warren, R. & Lyon, L. (1988). New perspectives on American community. Chicago: Rand Mcnally.
    Washington, DC: Teacher Educ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51336).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