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香吟
論文名稱: 幼兒同儕衝突因應策略之研究-高語言能力幼兒與低語言能力幼兒的比較
指導教授: 張鑑如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Department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Family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2
中文關鍵詞: 語言能力同儕衝突因應策略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28下載:24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的目的主要在探討幼兒在同儕互動中,衝突因應策略的使用情形,並了解不同語言能力之幼兒其衝突因應策略之使用,是否會因情境或對象而有所不同。研究樣本取自於臺北市某公立附設幼稚園大班之五足歲幼兒,共計18名,其中男生9名、女生9名。先以「兒童口語表達能力測驗」與「修訂畢保德圖畫詞彙測驗」進行個別施測,以選取兩位男性幼兒作為觀察之主要目標幼兒。一位代表高語言能力,另一位則代表低語言能力。之後便進入教室實地觀察、並進行語料之蒐集、轉譯、編碼與分析。
    本研究結果顯示,高低語言能力幼兒在同儕衝突中,最常使用的因應策略均包含說明、單純反駁、優越的宣示和訴諸權威。但是高語言能力幼兒較低語言能力幼兒會使用較多的要求策略,而低語言能力幼兒較高語言能力幼兒使用較多的批評策略。
    而面對不同性別之同儕,高低語言能力幼兒對於男性幼兒傾向以說明、單純反駁、優越的宣示、訴諸權威和批評來因應。但是對於女生,高語言能力幼兒除了說明、簡單反駁及優越的宣示策略以外,還傾向使用要求以及服從或退讓策略。而低語言能力幼兒則是較常使用說明、簡單反駁、澄清、批評、優越的宣示及禁止等。
    在不同的情境下,幼兒會使用不同的策略來因應衝突。不過高語言能力幼兒由於語言溝通能力較佳的緣故,所以在某些情境下(如益智角)較能夠達成自身的目標。而低語言能力幼兒則是受限於語言的關係,較容易使用負向的批評策略以及消極表達策略(肢體攻擊、迴避、忽視或離開)來面對衝突。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1 第二節 研究目的…………………………………………………………5 第三節 研究問題…………………………………………………………5 第四節 名詞釋義…………………………………………………………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衝突的內涵與理論基礎…………………………………………7 第二節 衝突因應策略的內涵…………………………………………..20 第三節 語言能力與同儕衝突因應策略相關研究……………………..34 第三章 研究方法…………………………………………………39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程序………………………………………………..39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對象………………………………………………..41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工具………………………………………………..43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4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65 第一節 幼兒在同儕衝突中因應策略之分析………………………….65 第二節 不同對象同儕衝突因應策略之分析………………………….72 第三節 不同情境下同儕衝突因應策略之分析……………………….9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5 第一節 結論………………………………………………………….115 第二節 研究限制…………………………………………………….117 第三節 研究建議…………………………………………………….118 參考文獻…………………………………………………………121 中文部分……………………………………………………………….121 西文部分……………………………………………………………….124 附錄………………………………………………………………127 附錄一 幼兒同儕衝突語料編碼範例……………………………….127 附錄二 幼兒人際問題解決策略分類表…………………………….129 附錄三 家長同意書………………………………………………….130 附錄四 幼兒衝突經驗問卷………………………………………….131

    一、中文部分
    于麗萍(1999)。國小學生同儕調解方案之實驗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方金鳳(2004)。自由遊戲時間同儕互動策略之研究-以一個幼稚園大班為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王 琳、林美貞、陳皎眉(2002)。母親教導衝突解決策略之內容與孩子知覺的關係。教育與心理研究,25,225-250。
    王亦榮、杞昭安、李乙明、李永昌、胡永崇、洪榮照、徐享良、陳政見、陳訓祥、黃世裕、張昇鵬、錡寶香、謝健全(2000)。特殊兒童鑑定與評量(增訂版)。台北市:師大書苑。
    呂翠夏(譯)(1994)。查理斯‧史密斯(Charles A. Smith)著。兒童的社會化發展-策略與活動。台北市:桂冠。
    李佳穗(2006)。學齡前幼兒之人際衝突研究-社會地位、衝突解決目標與策略之探討。私立中原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李佩元(1996)。學齡前兒童氣質與同儕互動、人際問題解決策略關係之研究。私立文化大學生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英瑄(2003)。衝突情境中的幼兒社會互動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谷瑞勉(譯)(2004)。L. E. Berk & A. Winsler著。鷹架兒童的學習-維高斯基與幼兒教育(Scaffolding and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台北市,心理。
    林亮吟(2003)。幼稚園教師處理幼兒人際衝突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林麗卿(2000)。跟你玩,不跟你玩:從言談分析的觀點看幼兒同儕衝突。載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舉辦之「第五屆華人心理行為科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17),台北市。
    范見星(譯)(1998)。G. G. Scott著。楊國樞(主編)。如何解決衝突(Resolving conflict)。台北市,桂冠。
    孫淑琴(1999)。學童依附關係、內在運作模式和同儕衝突處理策略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心理與輔導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世慧、藍瑋琛(2005)。特殊教育學生鑑定與評量(第三版)。台北市:心理。
    張春興(1998)。教育心理學(修正版)。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2)。張氏心理學辭典(修正版)。台北市:東華。
    莊淑玲(2003)。幼稚園教師面對合班搭檔衝突之詮釋、因應。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幼兒教育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郭靜晃、吳幸玲(譯)(2001)。P. Newman & B. Newman著。兒童發展-心理社會理論與實務(Developmental through life-A psychosocial approach)。台北市,揚智。
    陳東陞(1994)。兒童口語表達能力測驗指導手冊。台北市,中國行為科學社。
    陳淑琴(1999)。幼兒衝突行為的化解與輔導實務探討。幼兒教育年刊,11,19-32。
    陸莉、劉鴻香(1988)。修訂畢保德圖畫詞彙測驗(國語版)。台北市:心理。
    章淑婷(1989)。幼兒人際問題解決能力與其同儕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游淑雲(2006)。這個班級怎麼這麼多衝突~幼兒園同儕衝突情境的幼兒次文化。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馮淑慧(2000)。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兒童人際問題解決能力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黃文琦(2005)。幼兒衝突策略使用的心智運作過程。國立台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黃安邦(編譯)(1992)。D. O. Sears, J. L. Freeman & L. A. Peplau著。社會心理學(Social psychology)。台北市:五南。
    黃慧真(譯)(1994)。D. E. Papalia & S. W. Olds著。兒童發展(Child Development)。台北市:桂冠。
    黃囇莉(2006)。人際和諧與衝突-本土化的理論與研究。台北市:揚智。
    楊秋燕(1992)。青少年親子衝突來源、衝突情感經驗及衝突解決策略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梅芝(譯)(n.d.)。Larsen S. C.著。評量語言精熟度的一般考慮(General Considerations in the assessment of linguistic proficiency)。論文發表於教育部、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聯合舉辦之「國際特殊兒童評量」學術研討會,彰化市。
    葉蜚聲和徐通鏘(2001)。語言學綱要。台北市,書林。
    廖雅蘭(2005)。幼兒扮演遊戲中衝突歷程的溝通。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幼兒教育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趙居蓮(譯)(1995)。A. L. Weber著。衝突。載於楊國樞(主編)。社會心理學(Social psychology)(頁229-244)。台北市:桂冠。
    蔡明若(1994)。國小學童人際衝突因應策略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春美、張翠娥、陳素珍(2000)。幼教機構行政管理-幼稚園與托兒所實務。台北市,心理。
    蔡敏玲、陳正乾(譯)(2005)。L. S. Vygotsky著。M. Cole, V. John-Steiner, S. Scribner, & E. Souberman(主編)。社會中的心智-高層次心理過程的發展(Mind in society-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台北市,心理。
    賴淑芬(2006)。幼兒如何面對與處理爭議事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薛國忠(2003)。幼兒衝突行為及教師的處理策略之個案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謝怡珮(2000)。國小一年級衝突歷程研究-一種敘說分析。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出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謝惠君(2004)。幼兒心智理論與衝突情境下協商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鍾婷婷(2004)。幼稚園教師因應親師衝突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蘇建文、林美珍、程小危、林惠雅、幸曼玲、陳李綢、吳敏而、柯華葳、陳淑美(1998)。語言的發展。載於發展心理學(頁221-266)。台北市:心理。

    二、西文部分
    Black, B., & Hazen, N. (1990). Social status and patterns of communication in acquainted and unacquainted preschool childre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6, 379-387.
    Brenneis, D. & Lein, L. (1988). “You fruithead”: A sociolinguistic approach to children’s dispute settlement. In S. Ervin-Tripp & C. Mitchell-Kernan (Eds.), Child discourse (pp. 49-65).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Cromdal, J. (2004). Building bilingual oppositions: coding-switching in children’s disputes. Language in Society,33, 33-58.
    Dunn, J. & Herrera, C. (1997). Conflicts Resolution with friends, siblings, and mothers: 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Aggressive behavior, 23, 343-357.
    Eisenberg, A. R. & Garvey, C. (1981). Children’s use of verbal strategies in resolving conflicts. Discourse Process, 4, 149-170.
    Fabes, R. A., & Eisenberg, N. (1992). Young children’s coping with interpersonal anger. Child Development, 63, 116-128.
    Gleason, J. B. (Ed.). (2005). The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6th Ed.). New York: Pearson Education.
    Hartup, W. W., Laursen, B., Stewart, M. I., & Eastenson, A. (1988). Conflicts and the friendship relationship of young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t, 59, 1590-1600.
    Killen, M. (1995). Preface to the special Issue: Conflict resolution in early social development. Early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6(4), 297-302.
    Leung, S. (2001). Conflict Talk: A discourse analytical perspective. 1-19. Retrieved March 18, 2005, from http://journals.tc-library.org/index.php/tesol/article/viewFile/20/27
    MacWhinney, B. (2000). The CHILDES project: Tools for analyzing talk.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Pan, B., & Snow, C.E. (1999). The development of conversational and discourse skills. In M. Barrett (Ed.), The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pp. 229-250). East Sussex, UK: Psychology Press.
    Rose, A. J. & Asher, S. R. (1997, April). Children’s goal and strategies in response to conflicts within a friendship. In S. R. Asher (Chair), Competence in peer relationships: A social tasks perspective. Symposium conducted at the biennial meeting of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 Washington, D. C..
    Rose, A. J. & Asher, S. R. (1999). Children’s goal and strategies in response to conflicts within a friendship.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5, 69-79.
    Shantz, C. U. (1987). Conflicts between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t, 58, 283-305.
    Shantz, C. U., & Shantz, D. W. (1985). Conflicts between children: sociall-cognitive and sociometric correlates. In M. W. Berkowitz (Ed.), Peer conflict and Psychological Growth: New Directions for child development (pp.3-21).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Shockley-Zalabak, P. (1988). Assessing the Hall Conflict Management Survey. Management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1(3), 302-320.
    Wheeler, E. J. (1994). Peer conflict in classroom. Retrieved April 05, 2005, from http://search.epnet.com/login.aspx?direct=true&db=eric&an=ED372874&lang=zh-tw
    林妙徽(2000)。Communication differences of Taiwanese children in social pretend play related to social status and sex。台南師院學報,33,367-427。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