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雅詩
Chen, Ya-Shih
論文名稱: 《金瓶梅詞話》宗教人物敘事功能研究
指導教授: 胡衍南
Hu, Yan-Na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9
畢業學年度: 10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1
中文關鍵詞: 金瓶梅詞話本宗教人物敘事功能
英文關鍵詞: The Plum in the Golden Vase, Huaben edition, Religious characters, Narrative functions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THE.NTNU.DCH.009.2019.A08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95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有「第一奇書」美譽的《金瓶梅》,自十六世紀末問世以來,如驚雷乍起,其文學與文化內涵是歷代大家關注與研究的重點。然而,透過宗教的角度切入,藉以探討金瓶梅之文學性質的研究稍嫌不足。也因此,本論文以宗教關照文學,以《金瓶梅詞話》中的宗教為焦點,希望藉由承載形而上宗教的形而下宗教人物之敘事功能,深刻了解宗教人物在《金瓶梅詞話》中所深化的全書意旨與建構的美學樣態。
    本論文從《金瓶梅詞話》中的宗教人物分類開始,將宗教人物依照其在書中的情節特點與作用,分為顯見欲望和揭示命運二類,以映照全書欲望與命運交織的省思。再分別以宗教人物對人物塑造的影響、對世情百態的展示、在結構布局的作用三大面向深入探討宗教人物的敘述功能:人物塑造以協助身份轉換、描寫外貌儀態、顯見內心世界、映照人物個性、展示命運走向,說明宗教人物對主要人物形象立體化的幫助;世情百態則是以宗教人物為橋梁,從宗教的財色腐敗、婦女的精神世界、男性的政治網絡,帶領讀者照見既廣且深的世態,並顯現其中的炎涼、罪惡與聚散;結構布局以建立架構、創造推力、完成收束分別說明建立情節的層層架構,提供構築事件場景、創造事件條件、干預改變命運的推力,幫助人物離場、事件落幕以收束。最後,透過重複、悖謬、諷刺、點睛四個寫作特色,探討宗教人物所營造的敘事美學。

    The Plum in the Golden Vase, or Jin Ping Mei, has been praised as the first of the four-classic masterpiece since its publication in 16th century and has been the focus of the critics in their times. However, probing into the work from the viewpoint of religious, a popular and intriguing perspective though, is not clear enough to explore the cultural meaning of the work. The study attempts to shed the light of narrative analysis on the religious context, by understanding the narrative function of the religious characters, which embodies the concept of religion and function as the narrative motivation, of the work. The study defines the religious characters in the Plum in the Golden Vase into two major kinds, one mirroring the desire and one revealing the destiny; that is the design of the author of the Plum in the Golden Vase to point out the theme of the work, a reflection on desire and destiny. The narrative motivation of the religious characters function in three ways: to create character, to represent the secular world, and to push the structural development. The character creation follows the steps of identity shifting, appearance description, inner world revealing, establish the character, and the final path to their own destiny, showing the way the author managed to create characters by borrowing the religious element.

    The religious characters also are windows to observe the secular world, showing the readers the sin and corruption of the world via the fall of faith, the inner world of female, and the political network of males. The structure of the work further provides spaces and environment for the characters to create the event and to cumulate the motivation to expand the plot, change their destinies, and fulfil their narrative function. In the end, the study concludes the style of repetition, paradox, irony, and highlight are tools utilized by the author to build the aesthetic atmosphere of the work.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9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14 第四節 研究步驟 18 第二章 宗教人物的情節特點與效用 20 第一節 顯見慾望 21 第二節 揭示命運 31 第三章 宗教人物對「人物塑造」的影響 40 第一節 協助身分轉換 41 第二節 描寫外貌儀態 43 第三節 顯見內心世界 47 第四節 映照人物個性 50 第五節 展示命運走向 54 第四章 宗教人物對「世情百態」的展演 59 第一節 群體生活樣態 60 第二節 現世炎涼世態 69 第五章 宗教人物在「結構布局」的作用 78 第一節 建立架構 79 第二節 創造推力 85 第三節 完成收束 90 第六章 宗教人物在「敘事美學」的特色 95 第一節 重複 96 第二節 悖謬 101 第三節 諷刺 104 第四節 點睛 108 第七章 結論 112 徵引文獻 116

    參考文獻
    一、 《金瓶梅》
    明.蘭陵笑笑生(著),梅節(校訂),陳詔、黃霖(注釋):《夢梅館校本金瓶梅詞話》,臺北:里仁書局,2009年2月。
    明.蘭陵笑笑生(著),閻昭典、王汝梅、孫言誠、趙炳南(校點):《新刻繡像批評金瓶梅》,香港:三聯書店,2009年7月。
    清.李漁(著),清.張竹坡(評):《第一奇書 一百回》,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1月。
    清.張竹坡(著),田秉鍔、康明超(編):《金瓶梅評點》,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7年1月。

    ​二、 古籍
    明.袁中道:《遊居柿錄》,臺北:臺北書局,1956年4月。
    明.袁宏道(著),錢伯城(箋校):《袁宏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7月。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0月。
    清.劉廷璣(撰),張守謙(點校):《在園雜志》,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5月。

    三、 近人著作(依作者姓氏筆畫數排列)
    中國金瓶梅學會編:《金瓶梅研究.第二輯》,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7月。
    中國金瓶梅研究會編:《金瓶梅研究.第十一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年7月。
    王景琳、徐匋:《金瓶梅中的佛蹤道影》,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1年11月。
    尹恭弘:《金瓶梅與晚明文化:金瓶梅作為笑書的文化考察》,北京:華文出版社,1997年2月。
    石昌渝、尹恭弘:《金瓶梅人物譜》,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 年8月。
    田曉菲:《秋水堂論金瓶梅》,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
    吉林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編:《金瓶梅藝術世界》,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1991年7月。
    朱一玄(編):《金瓶梅資料彙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2年5月。
    杜維末、劉輝:《金瓶梅研究集》,濟南:齊魯書社,1988年1月。
    余岢、解慶蘭:《金瓶梅與佛道》,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7月。
    吳蕙芳:《萬寶全書:明清時期的民間生活實錄》,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01年7月。
    祁連休:《中國古代民間故事類型研究》,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2月。
    李桂奎:《元明小說敘事形態與物欲世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4月。
    李志宏:《金瓶梅演義────儒學視野下的寓言闡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4年9月。
    吳光正:《神道設教:明清章回小說敘事的民族傳統》,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年5月。
    吳敢:《金瓶梅研究史》,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年6月。
    吳敢(編著):《金學索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5年6月。
    孫秋克:《孫秋克金瓶梅研究精選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5年6月。
    孟昭連、寧宗一:《中國小說藝術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10月。
    胡衍南:《金瓶梅到紅樓夢────明清長篇世情小說硏究》,臺北:里仁書局,2009年2月。
    孫述宇:《金瓶梅的藝術》,臺北:時報文化公司,1985 年1 月。
    孫志剛:《金瓶梅敘事形態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5月。
    徐朔方(編),沈亨壽等(譯):《金瓶梅西方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1987年7月。
    徐光國:《社會心理學》,臺北:五南圖書公司,1996年7月。
    徐志平:《明清小說敘事研究》,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14年9月。
    夏志清:《中國古典小說》,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8 年4月。
    夏志清:《中國傳統小說》,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16年10月。
    荀波:《道教與明清文學》,成都:巴蜀書社,2010年10月。
    馬炤榮:《中國宗教文學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4月。
    張健:《文學概論》,臺北:五南圖書公司,1983年11月。
    黃霖(編):《金瓶梅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3月。
    黃霖:《中國小說研究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7月。
    黃霖:《黃霖說金瓶梅》,臺北:大地出版社,2007年6月。
    黃霖、李桂奎、韓曉、鄭百意:《中國古代小說敘事三維論》,上海:上海書店,2009年7月。
    商偉:《明代文化史》,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7年5月。
    陳玉女:《明代的佛教與社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1月。
    陳葆文:《酒色財氣金瓶梅》,臺北:聯合百科電子,2015年10月。
    楊義:《中國敘事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5月。
    萬晴川:《宗教信仰與中國古代小說敘事》,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年12月。
    趙毅衡:《當說者被說的時候────比較敘述學導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10月。
    魯歌、馬征:《金瓶梅人物大全》,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7月。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臺北:風雲時代出版社,2010年4月。
    鄭小江:《中國神秘術大觀》,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3年4月。

    四、翻譯作品(依作者姓氏筆畫數排列)
    【加】卜正民(著),陳時龍(譯):《明代的社會與國家》,北京:商務
    印書館,2014年11月。
    【加】卜正民《為權力祈禱────佛教與晚明中國士紳社會的形成》,南京:江蘇人民,2008年4月。
    【日】小野忍(著),黃霖、王國安(譯):《日本研究金瓶梅論文集》,濟南:齊魯書社,1989年10月。
    【英】佛斯特(E. M. Forster)(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臺北:志文出版社,1973年9月。
    【美】浦安迪(著),《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3月。
    【美】浦安迪(著),沈亨壽(譯):《明代小說四大奇書》,北京:三聯書店,2006年9月。
    【日】荒木猛:〈關於崇禎本《金瓶梅》各回的篇頭詩詞〉,中國金瓶梅學會(編),《金瓶梅研究》第四輯,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7 月,頁204-221。

    五、期刊學報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數排列)
    孔繁華:〈金瓶梅與宗教〉,《徐州師範大學學報》1999年第1期,總第96期,頁77-80。
    田秉鍔:〈金瓶梅佛道人性論〉,《徐州師範學院學報》第2期1994年2
    月,頁55-51。
    朱越利:〈論金瓶梅詞話中的佛道教描寫〉,《金瓶梅研究集》,濟南:齊魯書社,1988年1月,頁172-196。
    成曉輝:〈試論金瓶梅的佛教主題〉,《求索》2005年第5期,總第153
    期,頁151-152。
    李延年、邵麗光:〈金瓶梅喪葬描寫的多重功用淺探〉,《現代語文》學術綜合版2013年第2期,總第114期,頁15-19。
    吳慕雅:〈由「悟色入空」的宗教意識談金瓶梅之生命觀〉,《止善》第6期,2009年6月,頁111-136。
    施曄:〈玉皇廟、永福寺在金瓶梅中的作用及其宗教文化因緣〉,《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版),2006年第3期,總第168期,頁54-58。
    胡衍南:〈兩部《金瓶梅》────詞話本與繡像本對照研究〉,《中國學術年刊》第29期,2007年3月,頁115-144。
    陳東有:〈相面與中國古代小說藝術的審美關係────從金瓶梅詞話相面情節說起〉,《中國典籍與文化》1995年第3期,總第15期,頁94-101。
    梅新林、葛永海:〈金瓶梅研究百年回顧〉,《文學評論》2003年第1期,總第199期,頁60-70。
    馮文樓:〈障蔽的破除與身位的開顯────金瓶梅宗教倫理話語的剖式與辨析〉,《陝西師範大學繼續教育學報》,第20卷第2期,2003年6月,
    頁41-45。
    賀佳歡:〈依道點石 借佛揚波────金瓶梅超情節人物分析〉,《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4卷第12期,2015年12月,頁2157-2162。
    楊志平:〈堪輿對小說技法論之影響〉,《南海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6期,2009年12月,頁672-679。
    廖肇亨:〈晚明情愛觀與佛教交涉芻議────以金瓶梅為中心〉,《欲掩彌彰: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私與情────私情篇》,台北:漢學研究中心,2003年9月,頁159-178。
    劉桂秋:〈壓鎮.同心結.魘勝────金瓶梅風俗漫談之二〉,《東南文化》1994年第5期,總第105期,頁39-43。
    劉勇強:〈一僧一道一術士────明清小說超情節人物的敘事學意義〉,《文學遺產》,2009年第2期,頁104-116。
    劉汭嶼:〈論金瓶梅中三姑六婆的文學功能〉,《南京師範大學學報》2012年第2期,總第54期,頁51-57。
    蔡國梁:〈金瓶梅在寶卷中〉,《河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1年第1期,頁138-141。
    趙甜甜:〈金瓶梅慈悲情懷之我見〉,《安徽文學》2009年第6期,總第35期,頁218-219。
    顏清祥:〈金瓶梅中的民間宗教行為〉,《明史研究專刊》第13期2002年3月,頁225-255。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