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世偉
Chen, Shih-Wei
論文名稱: 移民點心臺灣化:戰後臺北的福州糕點族裔經濟發展
Immigrant Food Localized: Fuchou Style Pastry Economy in Postwar Taipei
指導教授: 謝仕淵
Hsieh, Shih-Yuan
口試委員: 謝仕淵
Hsieh, Shih-Yuan
陳玉箴
Chen, Yu-Jen
曾齡儀
Tseng, Lin-Yi
口試日期: 2024/07/08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臺灣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24
畢業學年度: 11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8
中文關鍵詞: 福州移民小吃糕餅工會族裔經濟本土化
英文關鍵詞: Fuchou immigrants, Street food, Pastry craft union, Ethnic economy, Localization
研究方法: 生活史訪談歷史研究法民族誌法口述歷史研究深度訪談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401697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4下載: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臺灣各處都有福州人的活動紀錄,許多臺灣人熟知的飲食也宣稱有著福州根源,但始終缺少脈絡可循。本文以二戰後的「福州」試圖開啟討論的可能性:首先梳理在臺灣福州人的歷史脈絡、說明福州-臺灣的人物流動關係,再透過二戰後在臺北興起的福州移民糕點業,實際討論福州糕點70餘年間的本土化過程。
    本文論述一批戰後福州移民,因延續戰前移民的習慣而組成糕點族裔經濟,生活環境接近本土市街,是標準的「三把刀」以及「非典型的外省人」群體。1960年代左右,當面臨經濟困境時,福州糕點業運用勞保工會制度維護群體利益,進一步強化了族裔經濟。但從1980年代開始,福州糕點業遭遇人力老化問題而衰退,於是在本土化政策下進行轉型,並逐漸被認為是「台灣美食」的一員。
    整體而言,這段族裔經濟形成、強化、消解的過程,說明移民脈絡影響了族裔經濟的發展方向;而在移民店家謀生優先的選擇下,本就模糊的移民食物、人群的邊界也持續崩解,最終本土化論述取代了道地論述的位置,使移民、飲食成為了台灣。

    Records of Fuchou people's activities can be found all over Taiwan, and many familiar Taiwanese dishes also claim Fuchou origins, but there has always been a lack of context to follow.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open up the possibility of discussion with "Fuchou" after World War II: first, it traces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Fuchou people in Taiwan and explai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low of people between Fuchou and Taiwan. Then, through the Fuchou immigrant pastry business that emerged in Taipei after WWII, it discusses the localization process of Fuchou pastries over the past 70 years.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a group of post-war Fuchou immigrants, by continuing the habits of pre-war immigrants, formed an ethnic pastry business, lived in close proximity to local streets, and were standard "three-bladed" and "atypical mainlanders". Around the 1960s, when facing economic difficulties, the Fuchou pastry business used the labor insurance and union system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the group, further strengthening the ethnic economy. But starting in the 1980s, the Fuchou pastry business declined due to an aging workforce, and underwent a transformation under the localization policy, gradually being recognized as part of "Taiwanese cuisine".
    Overall, this process of the formation, strengthening, and dissolution of the ethnic economy shows that the context of immigration influenced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ethnic economy; and under the choices of immigrant shopkeepers prioritizing survival, the already blurred boundaries of immigrant food and people also continued to disintegrate. Eventually, the discourse of localization replaced the discourse of authenticity, making immigrants and food an integral part of Taiwan.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定義及研究回顧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限制 11 第四節 章節架構 12 第一章 戰爭移民的同鄉網絡與職業選擇 14 第一節 福州糕點的原鄉樣貌 16 第二節 戰後福州移民來臺背景與臺北的移民景況 18 第三節 地方的同鄉技術網絡形成 21 第二章 臺北市糕餅工會:族裔經濟具體化 34 第一節 戰後初期福州糕點業的勞動生活與社會保險 34 第二節 糕餅業的工會、福州人的工會 41 第三章 族裔經濟的消解 49 第一節 福州糕點產業困境 49 第二節 胡椒餅熱潮 54 第三節 福州糕點本土化 64 結論 75 參考文獻 79

    一、 檔案
    〈臺灣發達ニ關スル沿革調查ノ件(各縣廳)(二冊ノ一)〉,《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典藏號00000781001,1901年7月21日。
    《臺北市政府公報》,系統識別號:E1501789。臺北:國家圖書館藏。
    《總統府公報》,系統識別號:D4900027。臺北:國家圖書館藏。
    二、 專書
    方冠英,《福州采風錄》(臺北:羅星塔,1984)。
    未著撰人,《安平縣雜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吳文星,《日據時期在臺「華僑」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
    東方白,《浪淘沙之周明德家族》(臺北:草根,2006)。
    胡冀閩,《福州風味小吃》(福州:海潮藝術攝影,1995)。
    若林正丈,《戰後臺灣政治史:中華民國臺灣化的歷程》(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6)。
    陳玉箴,《臺灣菜的文化史》(臺北:聯經,2020)。
    陳師亮,《榕城點心集》(福州:福建科學技術,1987)。
    陳雲林主編,《館藏民國臺灣檔案彙編 第291冊》(北京:九州,2006)。
    曾齡儀,《沙茶——戰後潮汕移民與臺灣飲食變遷》(臺北:前衛,2020)。
    黃秀政等纂修,《續修臺北市志〈卷二・土地志 城市發展篇〉》(臺北:臺北市文獻會,2014)。
    黃微芬、張尊禎著,《甜蜜蜜:到臺南找甜頭》(臺中、臺南: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5)。
    福州市飲食公司等,《福建菜譜:小吃・素食》(福州:福建科學技術,1985)。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臺北市志〈卷四,社會:人口篇〉》 (臺北:臺北市政府,1991)。
    臺北市政府勞動局,《臺北工會故事》(臺北:臺北市政府勞動局,2021)。
    臺灣中華總會館特刊編輯委員會,《臺灣中華總會館十年紀念專刊》(臺北:臺灣中華總會館,1936),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第十五次 臺灣商工統計 昭和十年》(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1937)。
    編輯委員會,《臺北市三山善社百週年紀念特刊》(臺北:三山善社,2009)。
    鄭行泰,《臺北市福州同鄉會創會六十週年紀念特刊》(臺北:臺北市福州同鄉會,2006),頁4。
    鄭衍基,《逆.進 阿基師》(臺北:庫立馬,2013)。
    鄭衍基,《樂在廚中——阿基師》(臺北:文經出版社,2009)。
    鍾豔攸,《政治性移民的互助組織(1946-1995)——臺北市之外省同鄉會》(臺北:稻鄉,1999)。
    三、 學位論文
    李律鋒,〈臺北市中華路的歷史影像1960—1990:中華商場、南機場與外省族群〉(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2015)。
    陳雅華,〈傳統糕餅業師徒制養成教育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
    陳瑋全,〈戰後臺灣推廣麵食之研究(1945~1980)〉(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劉俐君,〈政治與食品-現代國家治理下的臺灣糕餅業(1895-1980)〉(國立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21)。
    蔣豔蓉,〈從餐飲版面探討臺灣飲食文化之變遷〉(臺北:銘傳大學傳播管理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1)。
    四、 期刊及論文集論文
    王志弘,〈族裔-文化經濟、謀生策略與認同協商:臺北東南亞風味餐飲店個案研究〉,《政治大學社會學報》39,2008,頁1-44。
    王惠玲,〈我國職業工會功能之探討〉,《政大勞動學報》6,1997,頁1-13。
    江韶瑩,〈兩岸傳統工藝交流的臺灣經驗〉,收於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編《傳統藝術研討會論文集:傳承‧交流‧成長》(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1998),頁487-510。
    何敦鑠,〈福州斗堂文化及流傳臺灣粗探〉,收於趙麟斌編《閩臺民俗論述》(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9),頁78-86。
    余舜德,〈夜市小吃的傳統與臺灣社會〉,收入張玉欣編《第九屆中華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2006),頁119-134。
    余舜德,〈食物的「道地」與跨國/跨文化脈絡〉,《臺灣人類學刊》14:1,2016,頁 1-6。
    周勝方、洪久賢,〈從「吃飽沒?」到「好吃嘸?」—臺灣飲食文化變遷與發展之探析〉,收於張玉欣編《第12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2011),頁525-555。
    林怡君,〈從他鄉到故鄉:以李渝小說為例談亂離人的味覺轉向〉,收於張玉欣編《第十二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2011),頁557-571。
    林國明,〈到國家主義之路:路徑依賴與全民健保組織體制的形成〉,《臺灣社會學》5,2003,頁1-71。
    林開世,〈什麼是「人類學的田野工作」?知識情境與倫理立場的反省〉,《考古人類學刊》84,2016,頁77-110。
    林開忠,〈跨界越南女性族群邊界的維持:食物角色的探究〉,《臺灣東南亞學刊》3:1,2006,頁63-81。
    林衡道,〈日據時期大稻埕的福州移民〉,《臺北文獻 (直字)》99,1992,頁109-111。
    洪致文,〈二戰時期臺北市之疎開空地帶 對戰後城市街道發展的影響〉,《臺灣文獻》62:1,2011,頁233-258。
    胡光夏,〈西方速食連鎖店在臺發展歷程與影響之研究:以麥當勞在臺發展為例〉,《傳播與管理研究》1:2,2002,頁239-253。
    徐華強,〈烘焙工業的回顧與瞻望(下)〉,《烘焙工業》92,2000,頁25-29。
    徐華強,〈臺灣烘焙工業面面觀〉,《食品市場資訊》8504,1996,頁2-6。
    翁佳音,〈近代初期北部臺灣的商業交易與原住民〉,收於黃富三, 翁佳音編《臺灣商業傳統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7),頁45-80。
    袁野璐,〈身份位移與音樂文化轉型:以臺灣禪和派的發展為例〉,《南藝學報》19,2019,頁23-41。
    章英華,〈臺北市的內部結構:區位的與歷史的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3,1988,頁1-62。
    莊建華,〈戰後來臺接收官員的分析——以鐵路交通為例的探討〉,《史穗》5,2012,頁129-160。
    許雪姬,〈臺灣中華總會館成立前的“臺灣華僑”,1895~1957〉,《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1991,頁99-129。
    許雪姬,〈臺灣中華總會館與日據時期的臺灣華僑(一九二七-一九三七)〉,《史聯雜誌》22,1993,頁67-94。
    郭中端、掘込憲二著、卞鳳奎譯〈從圓環小吃話圓環今昔〉,《臺北文獻》110,1994,頁145-153。
    陳元朋,〈「魯」、「滷」之間的文化建構-以臺灣特色小吃「魯(滷)肉飯」為主的討論〉,收於張玉欣編《第十三屆中華飲食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2013),頁211-213。
    陳玉箴,〈「道地」的建構:「臺灣料理」在東京的生產、再現與變遷〉,《臺灣人類學刊》14:1,2016,頁7-54。
    陳玉箴,〈漢餅、臺灣菓子、麵包:日治時期臺灣烘焙產業之形成與消費變遷〉,《臺灣史研究》28:1,2021,頁43-85。
    陳建龍、許碧芬、張明旭,〈以文化差異觀點探討烘焙業的師徒功能〉,《餐旅暨家政學刊》3:4,2006,頁553-568。
    陳美慧,〈政治環境異動下的臺灣主食文化發展變遷〉,收入張玉欣編《第十二屆中華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2011),頁149-166。
    曾品滄,〈戰時生活體制與民眾飲食生活的發展(1947–1960s)〉,收入呂芳上編《戰後初期的臺灣(1945–1960s)》(臺北:國史館,2015),頁 585-625。
    葉高華,〈從解密檔案重估二戰後移入臺灣的外省籍人口〉,《臺灣史研究》28:3,2021,頁211-229。
    臺北文獻館,〈「大稻埕的糕餅文化」口述歷史座談會〉,《臺北文獻》217,2021,頁3-58。
    臺北文獻館,〈「大稻埕的糕點文化」口述歷史座談會〉,《臺北文獻》217,2021,頁3-58。
    劉志偉,〈國際農糧體制與國民飲食:戰後臺灣麵食的政治經濟學〉,《中國飲食文化》7:1,2011,頁1-59。
    蔡如生,〈臺灣菓子〉,《臺關》18,1907,頁13-16。
    鄭陸霖,〈全球在地化的多重軌跡-臺北市異國餐飲的時空構成〉,《東吳社會學報》17,2004,頁1-40。
    蕭新煌、林開忠,〈家庭、食物與客家認同:以馬來西亞客家後生人為例〉,收入張玉欣編《第十屆中華飲食文化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2008),頁57-78。
    賴守誠,〈現代消費文化動力下族群飲食文化重構:客家菜當代的休閒消費轉型〉,《國家與社會》1,2006,頁167-212。
    謝國興,〈1949年前後來臺的上海商人〉,《臺灣史研究》15:1,2008,頁131-172。
    蘇沛琪、邱上嘉,〈日治時期嘉義市中國籍傳統工匠在臺職業脈絡研究〉,《建築學報》82,2012,頁143-162。
    Handler, Richard, “On Having a Culture: Nationalism and the Preservation of Quebec’s Patrimoine.” in George W. Stocking (ed.) Objects and Others: Essays on Museums and Material Culture, Madison, (Wisconsin: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85), p. 208-210.
    Richard R. Wilk, “Food and Nationalism: The Origins of ‘Belizean Food’”in W.J. Belas-co & P. Scranton, Food Nations: Selling Taste in Consumer Societies (New York: Routledge, 2002), p. 70.
    Yujen Chen, “Shaping Bread as “Modern Food”:The Changing Baking Industry in Postwar Taiwan”, The Korean 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44:2(2022), p.415-435.
    五、 報紙刊物
    《福州月刊》
    〈臺北市糕餅業職業工會 第十屆三次會員大會〉,《福州月刊》,1999年3月31日,第四版。
    《羅星塔》
    〈鄭時舜致力桑梓〉,《羅星塔》,1978年5月17日,第四版。
    〈食在福州(四)〉,《羅星塔》,1981年2月1日,第三版。
    〈臺北市三山善社七十年了〉,《羅星塔》,1981年11月1日,第五版。
    《閩聲》
    〈閩都小吃〉,《閩聲》,1966年9月1日,第二版。
    〈臺北福州店〉,《閩聲》,1967年7月1日,第三版。
    《和平日報》
    〈市府拆除違章建築 續於羅斯福路進行〉,《和平日報》,第三版。
    〈臺中福州十縣同鄉會籌備會通告〉,《和平日報》,1946年7月13日,第四版。
    〈南腔北調具備 糞臭菜香齊飛〉,《和平日報》,1948年6月7日,第三版。
    〈急賑福州災民 旅臺同鄉募款〉,《和平日報》,1948年6月18日,第三版。
    〈福州空前浩劫〉,《和平日報》,1948年6月20日,第一版。
    〈福州災情慘 林紫貴呼籲賑濟〉,《和平日報》,1948年6月24日,第三版。
    〈急賑福建水災 勸募會商討辦法〉,《和平日報》,1948年6月25日,第三版。
    〈聞說故鄉水災 趙小姐憂急成瘋〉,《和平日報》,1948年6月25日,第三版。
    〈廣告:福州 水深火熱〉,《和平日報》,1948年6月25日,第四版。
    〈社論二三事〉,《和平日報》,1948年7月23日,第二版。
    〈走單幫的人們〉,《和平日報》,1948年7月24日,第三版。
    〈樂園的賣布佬〉,《和平日報》,1948年7月26日,第三版。
    〈臺灣淘金真不易 滬侍應生傷腦筋〉,《和平日報》,1948年7月26日,第三版。
    〈市府拆除違章建築 續於羅斯福路進行〉,《和平日報》,1948年8月9日,第三版。
    〈臺北市府成立 攤販管理委員會〉,《和平日報》,1948年8月30日,第四版。
    《中央日報》
    〈福州公務員 生活極艱難〉,《中央日報》,1946年11月21日,第九版。
    〈福州吃飯難〉,《中央日報》,1947年2月16日,第六版。
    〈福州米價 七十四萬一石〉,《中央日報》,1949年4月17日,第二版。
    《聯合報》
    〈薇薇夫人專欄 唯利是圖〉,《聯合報》,1965年12月8日,07版。
    〈林大醫師的戲法〉,《聯合報》,1969年8月14日,10版。
    〈政府改善勞工生活 提高勞保疾病給付〉,《聯合報》,1973年7月9日,01版。
    〈豬油 何處去了〉,《聯合報》,1977年10月1日,09版。
    〈西式速食旋風 國內業者反攻 引進外來餐飲 大有正面效果〉,1989年7月29日,《聯合報》,06版。
    〈老字號食品 向年輕客層靠攏〉,《聯合報》,1996年12月5日,第34版。
    〈施公奇案再造古裝劇風潮〉,《聯合報》,1997年5月7日,第27版。
    〈南港老張 餅神 麵粉萬事通〉,《聯合報》,2003年6月22日,臺北版。
    〈胡椒餅三水二張 臺北三天王〉,《聯合報》,2003年6月22日,臺北版。
    〈光華商場旁 傳統美食嘉年華〉,《聯合報》,2003年8月1日,B5版。
    〈胡椒餅魅力 小馬哥怎麼比〉,《聯合報》,2004年4月29日,B3版。
    〈人氣小吃 周末集合〉,《聯合報》,2005年6月22日,C5版。
    〈挑「豆」饕客 知名攤販齊聚〉,《聯合報》,2006年8月6日,C2版。
    〈逛逛八大夜市 玩真實版大富翁〉,《聯合報》,2012年5月8日,B2版。
    〈AKB48:臺北好吃!〉,《聯合報》,2013年7月3日,18版。
    〈東莞嘉年華 玩布袋戲吃蚵仔煎〉,《聯合報》,2015年3月17日,E1版。
    〈《去哪鵝》限量羊肉胡椒餅 蘊含炭火香〉,《聯合報》,2015年12月18日,B3版。
    〈2016澳門米其林小吃出頭天〉,《聯合報》,2015年12月23日,C8版。
    〈米其林必比登推薦 夜市小吃入列〉,《聯合報》,2018年3月7日,A6版。
    《中國時報》
    〈水缸裡烤出香味來 萬華的胡椒餅〉,《中國時報》,1982年8月22日,第12版。
    〈「元祖胡椒餅」排隊等出爐!〉,《中國時報》,1989年9月9日,家庭17。
    〈印象最深3件事:北市高中生、音樂會聽眾、夜市胡椒餅〉,《中國時報》,2010年4月8日,A4版。
    〈兄妺當海外志工 《遇見新故鄉》 新二代越南尋根 有家的感覺〉,《中國時報》,2016年12月19日,A5版。
    其他
    〈三山華鞋工友會發會式〉,《臺灣日日新報》,1926年11月3日,第四版。
    〈省令公布 工資標準 平均月增千餘元〉,《徵信新聞》,1965年12月13日,第二版。
    〈北市理髮師 每人月繳四十一元 即可享受勞保及工會福利〉,《經濟日報》,1971年4月1日,09版。
    〈烘焙食品提高品質 製售過程均須小心〉,1986年9月6日,《經濟日報》,05版。
    〈連鎖加盟新浪潮顛覆商場生態〉,《經濟日報》,1997年8月14日,第41版。
    〈臺灣小吃 秘密武器〉,《經濟日報》,2011年10月26日,A17版。
    〈飛越星期天 明年影劇圈走勢大預言〉,《民生報》,1996年12月29日,第13版。
    〈到總統府大吃小吃〉,《民生報》,2003年10月4日,A7版
    〈本周解讀:黨同志選總統黨都擋不住〉,《聯合晚報》,1995年5月14日,第17版。
    〈7大夜市 乎你呷飽飽〉,《Upaper》,2011年5月4日,1版 。
    六、 網路資源
    2023萬華大鬧熱,〈2023萬華大鬧熱 #市集 #什錦百匯〉,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RoarNowBangkah/posts/pfbid09CgJRcfg7cTB7Hu9XfDfLcxjaS4vi7CSUoWapVreJ8LwtimFfQvdknomfA2bzTdXl。
    CNN travel,〈40 of the best Taiwanese foods and drinks〉, 網址:https://edition.cnn.com/travel/article/40-taiwan-food/index.html。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美軍航照影像(1945/4/1攝)〉,網址:臺灣百年歷史地圖https://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
    中華商場的二十四小時 1988,〈信段2樓59號的興隆餅店一早正為開店做準備 1988 藍仁智 攝影〉,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13938686997-0952/photos/a.139465089963130/161892357720403/。
    交通部觀光署觀光統計資料庫,〈歷年來臺旅客按居住地分(1956-2023)〉,網址: https://stat.taiwan.net.tw/statistics/year/inbound/residence。
    行政院主計處,〈中華民國臺灣地區國民所得統計摘要〉,網址:https://ebook.dgbas.gov.tw/News_Content_Ebook.aspx?n=3786&s=208332。
    阿寶師福州點心,〈關於我們〉,網址:https://www.abaomaster.com.tw/-pages/brand-story。
    張哲生,〈1993年,臺北市和平西路三段111號,即將進行拆除的萬華戲院...〉,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ZhangZheSheng/photos/a.1015214-4402114531/10152490634824531/?type=3。
    張哲生,〈1993年12月20日,艋舺龍山寺對面的萬華12號公園地上物拆遷...〉,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zhangzhesheng/photos/ a.10151511331044531.1073741847.124164094530/10151883398759531/?type=1&theater。
    勞動部勞工保險局,〈歷史沿革〉,網址:https://www.bli.gov.tw/0000103.html。
    漁夫,〈藏在臺北飲食中的福州菜,刈包、鐤邊趖、佛跳牆,在地廚師巧手調出臺式風情〉,網址:https://smiletaiwan.cw.com.tw/article/4709。
    臺北市勞動局,〈工會法〉,「全國法規資料庫」,2023年10月21日閱覽,網址: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N0020001。
    臺北市勞動局,〈商業團體法〉,「全國法規資料庫」,2023年10月21日閱覽,網址: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50100。
    臺北市勞動局,〈臺北市糕餅業職業工會故事(上)〉,網址:https://bola.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7A3C3FFB6914D。
    臺北城市散步,〈曾經的戲窟大稻埕:消失的13間戲院、劇場〉,網址:Medium https://medium.com/@service_29401/曾經的戲窟大稻埕-消失的13間戲院-劇場6b5b7742126e。
    七、 口述訪談
    吳秉錟口述,〈戰爭無情、和平無價〉,2022年10月26日閱覽,網址:https://www.mocsr.com/storyview.php?ID=51。
    陳世偉訪問,〈「三山善社秘書」魏貽平先生〉,2023年5月18日、2023年5月24日。
    陳世偉訪問,〈「寧夏王胡椒餅」王邱金合女士〉,2023年8月25日、9月12日。
    陳世偉訪問,〈三水餅店池曉芳女士訪談〉,2023年11月9日。
    陳世偉訪問,〈三水餅店楊明華先生訪談〉,2023年11月9日。
    陳世偉訪問,〈大稻埕佳興魚丸店鄭東雄先生訪談〉,2023年5月10日。
    陳世偉訪問,〈大橋頭胡椒餅林王爽女士訪談〉,2023年9月10日。
    陳世偉訪問,〈民星食品廠賴貴玉女士訪談〉,2023年7月26日。
    陳世偉訪問,〈永樂市場興化食品行陳老闆訪談〉,2023年8月13日。
    陳世偉訪問,〈阿寶師福州精緻點心唐楷相先生訪談〉,2023年7月14日。
    陳世偉訪問,〈前三山善社理事長潘愛玉女士訪談〉,2023年10月12日。
    陳世偉訪問,〈黃艋舺元祖胡椒餅黃桂英女士訪談〉,2023年7月12日、9月11日。
    陳世偉訪問,〈新味軒餅店劉潤標先生訪談〉,2023年8月11日、9月12日、11月1日。
    陳世偉訪問,〈興南路一段117巷胡椒餅林先生訪談〉,2023年5月11日。
    黃炳森口述,〈正宗福州菜的傳人〉等篇,2022年10月26日閱覽,網址:https://lov.vac.gov.tw/zh-tw/oralperson_c_0_7.htm?11。
    八、 其他史料
    〈臺北市糕餅業職業工會建購會所奠基銘記〉
    〈臺北市糕餅職業工會創會匾〉
    臺灣省糧食局委託,中興大學廖士毅等執行,《臺灣地區主要糧食消費調查研究》(臺中:中興大學,1986)。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