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高麗華
論文名稱: 大學商管學院學生實習經驗與就業力關係之研究—以北區大學校院學生為例
A Study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ship Experience of University Students from College of Management and Their Potential Competence of Employability-Take Students in Northern Taiwan Universities for Example
指導教授: 張雪梅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64
中文關鍵詞: 大學生就業力實習情形實習滿意度
英文關鍵詞: university students, competence of employability, internship experience, internship satisfactory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44下載:2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之目的主要在瞭解我國大學商管學院大學生之實習經驗、就業力情形;並比較不同個人背景變項之大學生其實習經驗之差異情形;不同個人背景變項之大學生其就業力面向之差異情形;接著進一步探討不同實習經驗之大學生其就業力面向之差異情形;最後探究大學生個人背景變項、實習經驗對就業力之預測力。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其問卷內容主要分為:實習經驗、就業力、個人基本資料及開放式問題四部份。研究樣本是以台北地區六所公私立大學商管學院日間部學生為對象,問卷共發出1 ,060份,回收948份,有效問卷945份。本研究主要結果如下:
    一、大學生實習狀況:大學期間曾有過校內外實習經驗的比例偏低,僅佔16.9%;大多數從事與本身大學主修領域相關之實習;實習的類型以參加企業實習佔多數;累積的實習時間以2個月(含)以上未滿6個月居多數;實習期間機構有給付薪酬者佔約7成;另有八成的實習機構會安排專人督導;對於實習機構所提供的工作內容、領導管理、實習所獲得的專業知識及實習所獲得的技能的滿意程度約有六成左右大學生感到滿意及非常滿意;實習工作時間的安排及實習經驗對個人職涯發展的幫助,則有近七成的大學生感到滿意及非常滿意;滿意程度最高者則是與實習機構同事的相處情況。
    二、大學生自認為本身具備整體的就業力,是介於「普通」與「充足」之間的程度;在就業力各面向,依大學生自認為具備之平均得分高低來排序,依次為「態度責任」、「組織適應」、「開創發展」、「情緒穩定」、「人際領導」。
    三、不同性別、年級、學校類型、不同實習動機及家庭社經地位的大學生的實習滿意度有差異。
    四、不同性別、年級、學校類型、不同實習動機及家庭社經地位的大學生在就業力「態度責任」、「開創發展」、「組織適應」、「人際領導」、「情緒穩定」各面向上都有差異。
    五、有無實習經驗、是否與主修領域相關、累積實習時間、實習機構是否給付薪酬、工作時間安排及對個人職涯發展幫助在就業力不同面向上有差異。
    六、實習單位滿意度對於整體就業力及就業力「情緒穩定」面向有解釋力;與主修相關、實習單位滿意度平均數對就業力「態度責任」面向有解釋力;性別、實習動機為累積相關工作經驗對就業力「開創發展」面向有解釋力;累積的實習時間對就業力「人際領導」面向有解釋力。
    七、依據開放式問題之填答內容,大學生肯定學校或業界重視大學生的實習理由以「學生可累積經驗、瞭解工作性質、適應職場、有助未來就業」及「學校積極促成」合佔持肯定理由的近七成為最高;另大學生肯定大學期間實習能增進就業所需能力以「累積工作經驗、培養就業能力、為未來作準備」及「了解就業環境、減少調適期」佔肯定理由的76.89%為最高。
    本研究依據研究結論,對學生、學校職涯輔導單位、政府相關單位及企業機構,與後續研究提出建議,以作為大學生參與實習及提升就業力之參考。

    The study aims to understand internship experience and competence of employabilit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from college of management in Taiwan by comparing the differences of above-mentioned issues under personal background
    variables, further discussion of different employability under different internship experience, and lastly, the prediction of personal background variables and internship
    experience towards employability, with a questionnaire divided into the situation of internship experience,competence of employability, personal information and open-ended questions. The objects are daytime students from public and/or private universities of college of management in northern Taiwan; while 948 copies of 1,060 copies are returned eventually and 945 copies of which are effective samples. The significant findings are shown as follows:

    A. The situation of internship experience: A low proportion of internship experience exists during the studies internally and/or externally; most of students have relevant internship experience to their majors. Enterprise internship is the main type of internship; periods of internship lasts mostly from two to less than six months and 70 perc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get paid during their internship. In addition, 80 perc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are taught and supervised by experienced staff from the enterprises; roughly 60 percent of them are fairly satisfied or satisfied with their job duties, leadership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skills they obtain from the internship. Nearly 70 percent of them are fairly satisfied or satisfied with the fact that internship experience benefits their personal career planning; experience gained from how to get along with colleagues during the internship receives the highest degree of satisfactory.

    B. University students assume that their competence of employability is between“average” and “sufficient”, while the mean score of “attitudes and responsibilities” is
    the highest of all dimensions and “adaptability”,“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emotional stability”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leadership” come in second, third, fourth and fifth respectively.

    C. The degree of satisfactory with internship is influenced by gender, grade, types of university, motive and family socio-economic status.

    D. The gender, grade, types of university, motive and family socio-economic status have a noticeable impact on “attitudes and responsibilities”, “adaptability”,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leadership” and“emotional stability.”

    E. The internship experience, major-related internship, periods of internship and whether salary is included or not affect the aspects of competence of employability.

    F. Interns’ satisfactory with the enterprises plays the major role of explanation for overall competence of employability and the aspect of “emotional stability”, while
    major-related internship and the average of interns’ satisfactory with the enterprises highly illustrate the aspect of “attitudes and responsibilities.” Gender and motive for gaining relevant job experience also play the major role of explanation for the aspect of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while periods of internship highlight the aspect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leadership.”

    G. Based on the answers to open-ended questions, university students agree the
    reason why universities or enterprises put emphasis on internship experience of
    university students; among the factors, nearly 70 percent of students approve of the reasons “students can gain experience, understand the duties of jobs, get used to
    work place and benefit their future career” and “universities promote internship positively.” Besides, university students consent to the facts that internship can
    enhance the competence of employability during college studies; “obtaining job experience, cultivating the competence of employability, preparation for the future”
    and “understanding the environment of work place, shortening the period of adaption” take the highest account, 76.89 perc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The study hereby proposes based on the results for students, universities career consulting units, relevant government entities and enterprises as well as further research in term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reference to internship and improvement on their competence of employability.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第二節 研究動機...5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9 第四節 重要名詞釋義 ...10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15 第一節 大學生實習相關概念...15 第二節 就業力相關概念與調查...31 第三節 實習與就業力的關係研究...45 第四節 大學校院的實習及就業力提昇輔導措施...50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61 第一節 研究架構...61 第二節 研究假設..62 第三節 研究對象及抽樣方法...64 第四節 研究工具...66 第五節 研究步驟...77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7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81 第一節 研究樣本現況分析...81 第二節 個人背景變項與實習經驗之差異分析...99 第三節 個人背景變項與就業力面向之差異分析...125 第四節 實習經驗與就業力面向之差異分析...136 第五節 個人背景變項、實習經驗對就業力 預測力分析...155 第六節 大學生對實習與就業力的看法...17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89 第一節 研究結論...189 第二節 研究建議...203 參考文獻...211 中文部分...211 西文部分...221 附錄 225 附錄一、「專家效度」專家學者名單...225 附錄二、專家效度評定問卷...226 附錄三、學者專家審查意見彙整...235 附錄四、正式問卷...248 附錄五、開放式問題意見彙整表...253

    中文部分
    104人力銀行(2003)。別給「7年級生」貼負面標籤!2012年12月30日,取自http://www.104.com.tw/cfdocs/2000/pressroom/104news920918.htm
    Career就業情報雜誌(2012)。企業最愛大學生調查。2012年12月29日取自http://topic.cheers.com.tw/issue/2012/college/pg5_article02-1.aspx
    大紀元電子報(2010)。另類大學生展現新世代公民力量。2010年5月25日,取自http://tw.epochtimes.com/10/5/25/139413.htm
    王如哲(2008)。評鑑大學績效的新指標—就業力。評鑑雙月刊,15,22。
    王淑嬿(2009)。大學生工讀及其與受聘能力關係研究—以台北地區八所公私立大學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保進(2007)。中文視窗版SPSS 與行為科學研究。台北市:心理。
    今日新聞網(2009)。就業?!救業!掌握大學四年關鍵就業力。2009年3月12日,取自http://wenews.nownews.com/news/2/news_2838.htm
    石滋宜(2003)。石滋宜觀點:從校園到企業的最後一哩學程。總裁學院電子報。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2010)。大專校院提升青年就業力99年度年終成果分享會-北區。2011年6月1日,取自http://www.nyc.gov.tw/341.php?forewordID=3751&secureChk=90aae0bbdb09c74a6e3c52256ead9358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2010)。大專畢業生赴非營利組織實習之成效及影響評估調查報告。16-17。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2011)。青年就業工讀實習。2011年4月13日取自http://www.nyc.gov.tw/1016-5.php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大專畢業生就業力調查小組(2006)。大專畢業生就業力調查報告。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2009)。98年大專畢業生就業力現況調查報告(摘要)。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2009)。98青年及少年趨勢調查報告。2012年12月6 日取自www.nyc.gov.tw/getFileName.php?ext=ext&efile.pdf
    李筑音(2009)。找工作不必等畢業!Cheers快樂工作人雜誌,102。
    李雪莉(2008)。啟動對學習的熱情:青春,鍊石成金。天下雜誌,特刊,410,1-4。
    李開復(2006)。21世紀所需要的人才。台北,聯經。
    李啟誠,江建良(1998)。專科學校企業管理科校外實習之研究。正修學報,11,197-216。
    李俊賢(2010)。大專畢業生赴非營利組織實習之成效及影響評估調查報告。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李誠(2009)。98年大專青年就業力現況調查成果發表暨座談會。聯合人力網2011年4月9日,取自http://pro.udnjob.com/mag2/pro/printpage.jsp?f_ART_ID=51089
    李姵築(2007)。我國金融保險學群學生就業力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保險金融管理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吳芝儀(1999)。從建構論觀點看犯行青少年之生涯發展與選擇。學生輔導,61,66-75。
    吳芝儀譯(1996)。生涯發展的理論與實務。台北:揚智。
    吳明隆(2006,2007)。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 : 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台北市:知城數位科技。
    吳青樺(譯)加拿大安大略省社區學院制度之探討。取自http://www.comnet.ca/~moecult/ontario%20college%20education.doc
    吳京玲、陳正專(2009)。大學生核心能力的培養。台灣高等教育研究電子報,
    32。2009 年5 月7 日,取自
    http://info.cher.ed.ntnu.edu.tw/epaperi/topics/nindex2.php?no=58
    吳思華(2004)。高等教育因應全球化的策略。我國高等教育的美麗境界研討會。取自2004年12月18日高等教育的發展策略論壇三.pdf
    巫佳靜(2008)。校外實習對高職餐飲科學生職涯規劃影響之研究─以台北市高職學生為例。世新大學觀光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何志峰、高玉芬(1999)。產學合作之控制機制設計。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53,25-27。
    何政光(2009)。學生參與服務學習之反思能力與其就業力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技術學院通識教育學報,3,129。
    宋廣英(2008)。大專生工讀參與動機及工作表現對就業力影響之研究-以暑期社區產業工讀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佩怡(1999)。二專餐飲管理科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振雄(2001)。高職教師電機科學生基本能力之分析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佩冠、林保成(2007)。學界與業界對職場能力之看法:工作能力之重要性與實際表現。高應科大人文社會科學學報,(4),207-246。
    林生傳(2005)。社會階層化與教育。教育社會學(增訂四版)41-81。台北市:巨流。
    林佳蕙(2008)。高等教育就業養成與第一份薪資之關聯性?符合人力資本論或篩選理論?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林宜玄(2008)。推動高等教育實習制度強化專業人才培育。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12年10月5日,取自http://plan5.erp.moe.gov.tw/proposal.php
    柯淑屏(2003)。高職餐飲管理科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以桃園地區為例。世新大學觀光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胡慧嫈(1992)。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實習機構安置條件現況調查--以八十學年度實習機構為例。當代社會工作學刊,2,126-189。
    胡蘭沁(2006)。大學生兼職及其工作價值觀關聯性之探討。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7(1),35-37。
    施秀青、張素惠、饒達欽(2009)。日本高等學校技職教育課程改革。教育資料集刊,43,143。
    洪良志、馮莉雅(2006,11月)。校外實習學生意見調查之研究。載於高雄餐旅學院師資培育中心舉辦之「中等教育課程與相關議題」研討會論文集,155-176,高雄。
    唐智(1986)。建教合作通論,1 版,國立編譯館。
    孫仲山(1994)。以發展的觀點詮釋職業的概念:舒伯的生涯發展理論評述。技術及職業教育,20,25-29。
    高玉芬、何志峰(1996)。從策略聯盟剖析建教合作。技術與職業教育雙月刊,35 ,51-55。
    徐璧君(2006)。實習成效評估之研究。載於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南。2012年10月11日取自http://nutnr.lib.nutn.edu.tw/handle/987654321/7020
    徐慧芝(2010)。家庭背景、學校類型與畢業後就業情形之關聯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2008)。大學教育對學生就業與學習之成效。台灣高等教育研究電子報,28,2012年12 月25日,取自https://www.cher.ntnu.edu.tw/tk_epaper_show.php?eid=56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2008)。畢業生畢業後一年對找工作或創業主客觀條件的評估情形。台灣高等教育研究電子報,70,2012年12 月25日,取自https://www.cher.ntnu.edu.tw/?p=652&page=2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2008)。畢業生就學時的經驗對其找工作或創業的幫助情形。台灣高等教育研究電子報,55,2012年12 月26日,取自https://www.cher.ntnu.edu.tw/?p=515&page=1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2009)。96學年度男、女大專畢業生畢業後一年,取得最主要工作或實習機會的方法為何?台灣高等教育研究電子報,60,2013年2 月17日,取自https://www.cher.ntnu.edu.tw/?p=557
    連廷誥(1996)。專科學生生涯發展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曹勝雄、容繼業、劉麗雲(2000)。專科餐旅教育三明治教學制度實施之認知研究:從教師觀點。高雄餐旅學報,3,53-68。
    康自立(1985)。建教合作教育之探討。師大學報,30 ,179-206。
    郭志文、宋俊虹(2007)。就業能力研究:回顧與展望。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4(6),86-91。
    郭德賓、莊明珠(2005)。學生校外實習就業意願影響之研究:衝突理論觀點。2005餐旅館業經營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6-49,台北市。
    郭德賓(2004)。餐飲技職教育校外實習學生滿意度之研究:以國立高雄餐旅學院餐飲管理科系為例。餐旅暨家政學刊,3(2)。2012年8月28日,取自http://www.nkhc.edu.tw/journal93/journals/Vol3-NO2/(3)餐飲技職教育校外實習學生滿意度之研究:以國立高雄餐旅學院餐飲管理科系為例.pdf。
    許雅雯(2009)。大學生社團經驗及其與就業力關係研究:以台北縣市大學社團學生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許繼峰(2009)。美國振興經濟計畫中創造與維持就業措施評析。臺灣勞動評論,1(1),48-66。
    梁朝雲(2010)。如何培養青年適應社會所需的「軟實力」及其對社會責任的承諾?99年青年政策論壇地方論壇。
    教育部技職司(2002)。產學合作相關制度報告以研發制度為主。全國研發主管會議,2011年5月10日,取自http://www.tve.edu.tw/Affair.asp?catid=186&item=1
    教育部(2007)。大專校院職涯輔導策略之研究。教育部96年度計畫成果報告,25-26。
    教育部統計處(2010)。大專校院校別學生數。2011年6月2日,取自http://www.edu.tw/statistics/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25760
    教育部(2010)。培育優質人力促進就業計畫修正計畫(核定本)。2012年10月5日,取自http://plan5.erp.moe.gov.tw/proposal.php
    陳嘉彌(1998)。自情境教學探討師徒式教育實習。教育研究資訊6(5),21-41。
    陳嘉彌(1999)。師徒式教育實習理念與實務之分析。教育研究資訊7(6),144-169。
    陳欣怡(2000)。依附關係與生涯探索、 生涯不確定源、生涯定向狀態之相關研究— 以大學三、四年級學生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陳紫玲、沈進成、辛采宸(2009)。 觀光旅遊相關學系畢業生就業力之研究。餐旅教育課程、教學與學習學術研討會。
    陳書偉(2007)。台灣大專畢業青年就業力之結構方程式模型分析。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陳源林(2007)。大專校院職涯輔導策略之研究。台北:教育部。
    陳清燿、劉建宗(2006)。技專校院「最後一哩」的具體實踐-以學界觀點對「Topping」教學與「三明治」教學效能之差異探討。2010年10月5日取自http://prospect-bearing.com.tw/stu/20060501.doc
    陳英豪、汪榮才、劉佑星、歐滄和、李坤崇(1987)。工作價值觀量表報告。台南師專學報,20,1-33。
    張媛甯、郭重明(2008)。產學合作教育實施成效之個案研究。屏東教育大學學報—人文社會類,(31),129。
    張雪梅(2006)。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大學評鑑:大學生能力及其與大學評鑑結果關係初探。教育政策論壇,9(4),49-76。
    曾華源(1995)。社會工作實習教學原理及實務。台北:師大書苑。
    曾慧青(2010)。大專畢業生至企業職場實習方案展延之評析。國政分析。
    曾國華(2009)。政院規劃全國人才培育會議,高教轉型成未來趨勢。中央廣播電台電子新聞報。2009年9月1日,取自http://news.rti.org.tw/index_newsContent.aspx?nid=208594
    黃慧珠(2009)。98年大專青年就業力現況調查成果發表暨座談會。聯合人力網。2011年4月9日,取自http://pro.udnjob.com/mag2/pro/printpage.jsp?f_ART_ID=51089
    黃英忠、黃培文(2003)。實習工作價值觀的建構及其與工作投入的關係—以大專觀光、休閒、餐旅相關科系學生為例。觀光研究學報,10(1),63-78。
    黃韞臻、林淑惠(2010)。中部大學生打工、實習經驗與工作價值觀之相關探討。台灣心理諮商季刊。2,2,36-57。
    葉紹國(2009)。大一學生的需要,從他們的需求談起。臺灣高等教育研究資料庫,36。
    楊淑娥(1996)。大學生社團參與及其心理社會發展之分析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楊雅文(1998)。台南市國中技藝教育班學生職業成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成大教研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楊美賞(2006)。就業力的養成策略。全國青年人力資源發展會議,2011年5月23日,取自http://sec.kmu.edu.tw/ezcatfiles/b002/img/img/730/95-01D.ppt
    楊朝祥(1984)。生計輔導—終生的輔導歷程。台北市:行政院青年府輔導委員會。
    楊朝祥(1985)。技術職業教育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三民。
    遠見雜誌(2007)。2007最新大學入學指南。台北市:遠見。
    經建會(2007)。強化實習制度,提升青年就業力 。取自網址http://www.cepd.gov.tw/encontent/m1.aspx?sNo=0008910
    經建會(2008)。推動高等教育實習制度強化專業人才培育。取自網址http://www.cepd.gov.tw/dn.aspx?uid=6622
    新華社(2010)。約200名臺灣大學生將赴大陸臺商企業實習。2010年6月6日取自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www.fj.xinhuanet.com/hxla/2010-06/06/content_19994930.htm
    輔大《大學入門》課程委員會(主編)(1998)。大學入門—開創成功的大學生涯。台北市:遠流。
    齊學平、曹維光(2004)。產業實習學習成效影響因素之研究以某大學資管系為例。大葉大學第五屆資訊管理研討會論文集,彰化。
    趙育玄(2005)。大學生的職業生涯決策模式。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簡瑞佑(2005)。醫管實習效能提升之研究。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商務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蔡融潤(2010)。企業實習生師徒制之發展研究—以外商企業為例。國立台灣科技企業管理係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蔡翠娉(2008)。台灣大專畢業青年就業力之調查分析。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劉孟奇(2006)。調整教學方法以提升學生就業力英國Skills Plus計畫。2011年6月3日取自http://www.news.high.edu.tw/monthly187/content06.htm
    劉麗雲(2000)。專科餐旅教育三明治教學之效能評估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盧信昌(2008)。如何提升青年就業力以因應高失業的年代。97年分區青年政策論壇。2012年10月15日取自http://www.youthhub.tw/
    盧錫瑩(2004)。高職教師對職校課程綱要一般能力認同度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鄭夙珍、林邦傑、鄭瀛川(2009)。「大學生職能量表」之發展研究。測驗學刊,56(3),400-401。
    鄭筱瑜(2010)。企業實習與就業力及自我效能關聯性之探討—以參與「大專畢業生實習方案」的雇主與實習生為對象。國立嘉義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勝耀、宏志成、侯雅雯(2008)。畢業即就業:大學應屆畢業生成功謀職相關因素之研究。台灣高等教育研究電子報,22,2012年12 月22 日,取自https://www.cher.ntnu.edu.tw/tk_epaper_show.php?eid=56
    聯合報知識庫(2009)。提升就業力 大學實習成風潮。2011年5月20日取自http://udndata.com/library/
    謝曉雯、廖昭銘、林琬馨、蔡沛婕(2001)。選擇—大四畢業生生涯選擇之心路歷程。社會科學學報,9,153-180。
    謝明玲(2008)。行行出狀元,新達人精神再現。天下雜誌,410,146-149。
    謝佩姍(2009)。大專院校餐旅觀光科系學生進行海外實習對未來職涯規劃意向之影響。臺中技術學院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戴曉霞(2008)。失業與就業,臺灣高等教育新議題。論文發表於淡江大學教育研究學院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主辦之「高等教育的發展與轉型」,學術研討會,臺灣台北。
    戴曉霞(2000)。新世紀高等教育的展望:回顧與前瞻。教育研究集刊,44,
    35-59。
    蕭文(2007)。提升就業力與競爭力的就業輔導。香港中文大學學生事務論壇「高校學生事務的展望:轉變與機會」。
    蕭錫錡(1999)。技職教育與職業訓練的理念與實務。台北:師大書苑。
    蘇鈺婷(2002)。在學青少年生涯發展之相關因素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西文部分
    Association for Sandwich Education & Training (ASET) (2006a). Benefits of work
    placements. Retrieved October 11, 2006, from http://www.asetonline.org/.
    Association for Sandwich Education & Training (ASET) (2006b). The placement and employability professionals’ body. Retrieved October 11, 2006, from http://www.asetonline.org/
    Blair, B. F., & Millea, M. M. (2004). Quantifying the benefits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 Journal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 38(1), 67-72.
    Braunstein, L. A., & Stull, W. A. (2001). Employer benefits of, and attitudes toward
    postsecondary cooperative education. Journal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 36(1).
    Breen, H., & Hing, N. (2001). Improving competitiveness through cooperation: Assessing the benefits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 partnerships in gaming management. UNLV Gaming Research & Review Journal, 6(1), 57-72.
    Canadian Association for Co-operative Education (CAFCE) (2005). Co-operative educational manual: A guide to planning and implementing co-operative education programs in post-secondary institutions. Retrieved September 23, 2006, from http://www.cafce.ca/download.php?id=56.
    Crebert, G, Bates, M., Bell, B., Patrick, C-J., & Cragnolini, V. (2004). Developing Generic Skills at University, during Work Placement and in Employment: Graduates' Perceptions.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3(2),147-165.
    Deane, R. T., Rankel, S., & Cohen, A. J. (1978). An analysis of co-op students
    employment costs and benefits. Journal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 14(2), 5-53.
    DiLorenzo-Aiss, Janet, and Richard E. Mathisen.(1996)Marking higher education: Models of marketing internship programs as tools for the recruitment and retention of undergraduate majors. Journal of Marketing for Higher Education, 7(1), 71-84.
    Dressler, S., & Keeling, A. E. (2004). Student benefits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 In R.K. Coll & C. Eames ( Eds.), International handbook for cooperative education (pp. 217-236). Boston, MA: World Association for Cooperative Education.
    Erikson, E. H. (1963). Childhood and Society. New York: Norton.
    Freeland, R. M., Marini, R. C., & Weighart, S. (1998). Moving partnerships between co-op institutions and co-op employers into the next century. Journal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 33(2), 17-27.
    Hayes, R. A. (1978). Employer experiences with the work performance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 employees. Journal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 14(2), 93-103.
    Hurd, J., & Hendy, M. (1997). What we know about employer’s perceptions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 A synthesis of research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 Journal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 32(2), 55-62.
    Johnson, D. (2001). The opportunities, benefits and barriers to the introduction of work-based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Innovations i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ternational, 38(4), 364-368.
    Harvey, L., Locke, W., & Morey, A. (2002). Enhancing employability, recognising diversity. London: Universities UK.
    Junghagen, S. (2005). Working with business and industry to enhanc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student employability, New Directions for Institutional Research, Vol. 2005: 69-81: John Wiley & Sons, Inc. / Education
    Lawrence, T. (2002). Teaching and assessing employability skills through Skills USA.
    Rainsbury, E., Hodges, D., Burchell, N., & Lay, M. (2002). Ranking workplace competencies: Student and graduate perceptions. Asia-Pacific Journal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 3(2), 8-18.
    Mihail, D.M.(2006). Internships at Greek Universities: An exploratory study. Journal of Workplace Learning,18(1),28-41.
    National Commission for Cooperative Education (NCCE) (1994). The cooperative education model. Retrieved October 5, 2006, from http://www.co-op.edu/aboutcoop.htm.
    New Zealand Association for Cooperative Education (NZACE) (2001). Benefits of work-integrated learning. Retrieved October 10, 2006, from http://www.nzace.ac.nz/cbenefit.htm.
    Sweeney, M., & Twomey, P. (1997). Preparing graduates for 2020: The role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 In L. V. Engelbrecht, (Ed.), Proceedings of the 10th world conference on cooperative education (pp. 297-305), Cape Town.
    Thiel, G. R., & Hartley, N. T. (1997). Cooperative education: A natural synergy between business and academia. SAM Advanced Management Journal, 62(3), 19-24.
    United Nations (2003). Towards a Global A1liance for Youth Employment - the Next Five Steps, http://www.un.org/esa/socdev/unyin/documents/yeninfopack.zip
    Wessels, W., & Pumphry, G. (1996). The impact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 on wages. Journal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 32(1), 36-52.
    Wilson, J. W., Stull, W. A., & Vinsonhaler (1996). Rethinking cooperative education. Journal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 31(2), 154-165.
    World Association for Cooperative Education(WACE)(2000). Membership Directory. Boston: World Association for Cooperative Education.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