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玫伸
Chen, Mei-Shen
論文名稱: 台北縣高中生社團參與態度及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
A Study on the interrelation between the attitude to extracurricular activity participation and self-efficacy among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pei County
指導教授: 顏妙桂
Yen, Miao-Kue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4
中文關鍵詞: 社團參與社團參與態度自我效能
英文關鍵詞: extracurricular activity participation, attitude to extracurricular activity participation, self-efficacy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26下載:18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研究旨在探討台北縣高中生社團參與態度及自我效能之關係,主要目的在了解:一、台北縣高中生社團參與態度及自我效能的現況;二、不同個人背景的高中生在社團參與態度及自我效能的差異情形;三、高中生社團參與態度及自我效能的相關情形;四、高中生背景變項與社團參與態度對自我效能的預測力。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社團參與態度量表」及「青少年多向度自我效能量表」為研究工具,台北縣高中生為研究對象,採用分層抽樣方式為原則,共取得有效樣本820份。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及逐步多元迴歸等統計方法驗證本研究假設。
    本研究得到以下結論:
    一、台北縣高中生展現中上程度的社團參與態度及中等程度的自我效能。
    二、台北縣高中生其社團參與態度會因家長支持度、社團參與職務、社團每週參與時數、社團參與年資、社團參與動機及社團參與滿意度的不同,在整體及分層面上具有顯著差異。
    三、台北縣高中生其自我效能會因性別、學校背景、學業成績、家長支持度、社團參與類別、社團參與職務、社團每週參與時數、社團參與年資、社團參與動機及社團參與滿意度的不同,在整體或者分層面上具有顯著差異。
    四、台北縣高中生社團參與態度及自我效能之間具有顯著正相關存在。
    五、台北縣高中生背景變項、社團參與態度對自我效能具有預測作用。
    根據研究結果,針對如何增進社團參與態度及自我效能提出若干建議,以供教育行政主管單位、學校行政、家長、學生及未來研究者之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interrelation between the attitude to extracurricular activity participation and self-efficacy among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pei County. The study looked into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1)the status quo of the attitude to extracurricular activity participation and self-efficacy among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pei County;2)the discrepancy in the attitude to extracurricular activity participation and self-efficacy among students of different personal backgrounds;3)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ents’ attitude to extracurricular activity participation and self-efficacy;4)the indication of self-efficacy from students’ personal backgrounds and attitude to extracurricular activity participation.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adopted in this study. The instruments used were “the Measurement Scale of Attitude to Extracurricular Activity Participation” and “the Multidimensional Scale of Perceived Self-Efficacy for Adolescent”. There were 820 students stratified and randomly sampled from senior high schools in Taipei County. The questionnaire data we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in terms of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one way ANOVA, 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present study has the following findings:
    1.In the present situation, the degree of the attitude to extracurricular activity participation among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pei County is above the average, and the degree of the self-efficacy is medium on the scales.
    2.Students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attitude to extracurricular activity participation, concerning parents’ support, the jobs they take in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the hours per week they spend participating in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the seniority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y participation, the motivation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y participation and the satisfaction with extracurricular activity participation.
    3.Students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attitude to extracurricular activity participation, concerning their gender, the backgrounds of their schools, their academic performances, parents’ support, the types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the jobs they take in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the hours per week they spend participating in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the seniority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y participation, the motivation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y participation and the satisfaction with extracurricular activity participation.
    4.There i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attitude to extracurricular activity participation and self-efficacy.
    5.The students’ background variables and the attitude to extracurricular activity participation are the indication of self-efficacy.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the research proposed several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attitude to extracurricular activity participation and self-efficacy. Hopefully, these suggestions could also be applied to the educational authorities, schools, parents, students and further studie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7 第三節 名詞解釋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社團活動參與的意涵及相關研究 9 第二節 社團參與態度的意涵及相關研究 26 第三節 自我效能的意涵及相關研究 37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49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假設 49 第二節 研究對象 52 第三節 研究工具 54 第四節 研究步驟 64 第五節 資料分析 6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9 第一節 有效樣本背景資料分析 69 第二節 高中生社團參與態度及自我效能之現況分析 74 第三節 高中生背景變項與社團參與態度之差異分析 81 第四節 高中生背景變項與自我效能之差異分析 110 第五節 高中生社團參與態度及自我效能之相關分析 144 第六節 高中生背景變項與社團參與態度對自我效能之預測力分析 14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53 第一節 結論 153 第二節 建議 157 參考文獻 163 附錄一 「青少年多向度自我效能量表」使用同意書 176 附錄二 台北縣高中生社團參與態度調查問卷(預試問卷) 177 附錄三 台北縣高中生社團參與態度及自我效能調查問卷(正式問卷) 181

    天下雜誌(2006)。海闊天空的一代—教改十年後【影片】。上網日期:2006年12月15日,取自:http://www.cw.com.tw/media/media.jsp?superID=n101&subID=1570
    井敏珠(1982)。我國大學生社團參與、人格特質及其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井敏珠(1991)。從青少年心理談中學社團活動。師友月刊,284,8-9。
    王建華(1991)。在社團中創造自己-論國民小學實施社團活動的成效。師友月刊, 284,10-12。
    王美芬、熊召弟(1995)。國民小學自然科教材教法(初版)。台北:心理。
    王保進(2002)。視窗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台北:心理。
    王淑敏、邱美秀、柳玉清等譯(1997)。Kubiszyn T. & Borich G.著。教育測驗與評量。台北:五南。
    王誕生(2002)。大專學生社團組織發展之因素。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二輯(林至善主編,頁115-128),台北:東吳大學課外活動組。
    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1985)。台北市國民中學聯課活動實施成效研究。台北: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台北縣教育局學校資料。上網日期:2006年11月5日,檢自:http://sol.tpc.edu.tw/edu/index0/data.asp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91)。高中(職)團體活動教學參考資料(一)。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出版。
    台灣省國民教師研習會(1998)。國民中小學團體活動實施狀況調查研究。台北: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江玉卉(2003)。實施休閒教育影響國中學生自我效能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台北市。
    多元發展,美少女拼才藝上台大(2007)。TVBS網站新聞,上網日期:2007年4月27日,檢自: http://www.tvbs.com.tw/news/news_list.asp?no=arieslu20070427194241
    多數大學生不參加社團(2006)。聯合報,2006年10月23日,取自http://www.studentking.com.tw/htm/news-2.asp?msg_id=346
    何佩玲(2004)。台北市某完全中學學生運動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何富財(2004)。高中學生自我概念、社團參與態度與社會行為發展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學校行政碩士,高雄市。
    何進財(2000)。亦師亦友的貴人。高中教育,10,4-6。
    何進財(2001)。亦師亦友的社團老師。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林至善主編,頁21-34)。台北市:東吳大學課外活動組。
    何福田(1991)。大專院校學生參與社會服務之研究。行政院青輔會委託研究。青年輔導研究報告之七十四。
    何麗君(2005)。國中學生自我效能、集體效能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市。
    吳幼妃(1976)。我國大學生次級文化之調查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吳明隆(2005)。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台北:知城。
    吳英璋(1997)。從教與學的內在歷程談理想的教育。學校衛生,30,3-22。
    吳劍雄(1997)。專科生職業認知、生涯自我效能和生涯決定程度關係之研究-以雲嘉南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嘉義縣。
    吳聰賢(1984)。態度量表的建立。社會及行為科學法(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主編,頁439-491)。台北:東華書局。
    吳麗君(1987)。國民中小學師生對視覺障礙學生接納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呂雅燕(2005)。大學社團參與經驗對其畢業後生涯發展影響之研究-以東吳大學畢業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台北市。
    宋美妹(2001)。大專學生社團組織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研究所,彰化市。
    宋家慧(2001)。危機邊緣少年自我效能團體工作方案之績效評估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台中市。
    巫雅菁(2001)。大學生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高雄市。
    李怡璇(2006)。社會支持課程對學習適應、人際關係與自我效能之實驗研究-以外籍配偶子女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班,屏東市。
    李旻樺(2002)。高中學生之自我效能、成功期望、學習任務價值與課業學習動機調整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彰化市。
    李明憲(1997)。國小、國中學生體能活動、健康體能相關影響因素之調查研究
    -花蓮縣宜昌國民小學、宜昌國民中學二所學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台北市。
    李美枝(1991)。社會心理學。台北:大洋。
    李美蘭(2005)。大學生社團參與、社團運作及社團評價之研究-以淡江大學社團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台北市。
    李茂興、余柏泉(譯)(1995)。Elliot Aronson,Timothy D. Wilson,Robin M. Akert著。社會心理學。台北:揚智。
    李雅淑(2003)。探討國小學童自然科學習自我效能及其對小組教學中同儕互動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自然碩士學位班,台南市。
    李惠加(1997)。青少年發展。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李詠秋(2002)。原住民大學生生涯發展狀況、生涯自我效能與其生涯阻礙因素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新竹市。
    李憶微(1996)。「大學社團參與對我的生涯影響」座談會紀錄。訓育研究,35(3),13-28。
    周甘逢(1985)。不同制握大學生社團參與態度對行為適應之影響。教育學刊,6,140-202。
    周甘逢、蔡武志、羅志明(1988)。社團理念。台北:復文。
    周煥臣、蔡阿鶴、周立勳(1994)。師範學院社團活動及通識教育功能之探討。嘉義師院學報,10,1-36。
    呂根益、紀明德(民86)。大專院校運動性社團功能之探討。大專體育,30,91-93。
    林至善(2000)。學生社團之輔導與發展。訓育研究,39(1),6-5。
    林至善(2001)。從美國校園活動標準及指導原則探討課外活動組經營與運作。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林至善主編,頁233-270),台北:東吳大學課外活動組。
    林至善(2002)。大學生發展理論-社團負責人研習方案之運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二輯(林至善主編,頁75-94),台北:東吳大學課外活動組。
    林至善(2003)。由定向輔導概念淺論大一新生高中職時代社團經驗之調查與回應。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四輯(林至善主編,頁484-508),台北:東吳大學課外活動組。
    林國泰、洪國峰(2003)。高職學生社團活動之教育功能探討。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73, 47-51。
    林義男(1990)。大學生的學習參與、學習形態與學習成果的關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報,13,79-128。
    邵俊德(1995)。高中音樂資優生自我效能與生涯決定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邱卉綺(2005)。高中生生涯決定困難、生涯自我效能與焦慮憂鬱情緒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在職碩士班,台北市。
    邱艾貞(2005)。中等教育學程學生自我效能與生涯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邱皓政(1996)。大學社團活動與學生的心性發展--一個發展心理學的觀點。訓育研究,35(3),37-42。
    姜淑華(2003)。台東師院學生社團參與及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台東市。
    柯慧貞等(2003)。南區大專院校學生之社團活動參與程度及其與憂鬱、自殺之關係。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四輯(林至善主編,頁247-252),台北市:東吳大學課外活動組。
    洪國峰(2002)。職業學校社團活動與潛在課程之關係探討。商業職業教育季刊,87,21-28。
    胡心怡(2002)。大學社團帶動國小社團之實施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胡益進、呂秋慧(2001)。大學生學生社團自我期許與自我實現之研究-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九十學年度社團負責人為例。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三輯(林至善主編,頁259-282),台北市:東吳大學課外活動組。
    孫允寬(1996)。自尊心。台北:遠流。原書Branden, N. [1994] . The six pillars of Self-Esteem. USA: Bantam Books.
    孫志麟(1991)。自我效能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教育研究雙月刊,22,47-54。
    徐昊杲、邱佳椿(2002)。技職教育研究教戰手冊-SPSS基礎篇。台北:師苑。
    徐彩淑(2005)。社團參與態度、社團凝聚力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以台北縣參與社團國中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教學碩士班,台北市。
    袁麗卿(2006)。探討英語學習策略輔導方案對國小英語科低成就學生之學習表現、學習策略運用及自我效能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高春申(2001)。人性輝煌之路: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台北:貓頭應出版。
    高德瑞(2000)。社團活動的實務建議。北縣教育,36,16-20。
    張仁彰(2000)。發展以社團活動為主的學校本位課程。北縣教育,36,21-25。
    張同廟(2004)。大專教師對社團活動態度之分析—以台南女子技術學院為例。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三輯(林至善主編,頁411-435),台北市:東吳大學課外活動組。
    張同廟、施慧君(2003)。台南女子技術學院大一學生社團選擇偏好之研究。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三輯(林至善主編,頁283-305),台北市:東吳大學課外活動組。
    張良漢、蘇士博(民89)。大專院校學生社團經營管理之探討─以運動性社團為例。大專體育,51, 140-147。
    張芬芬(1984)。師大結業生分發實習前後教學態度與任教意願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張沂浴(2005)。高職學生社團參與程度與學習成就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研究所,彰化市。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
    張淑珺(2006)。「公民養成方案」影響國中學生自我效能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教學碩士班,台北市。
    張淑筵(2004)。英語學習策略教學對國中生的學習表現與自我效能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花蓮市。
    張雪梅(1996)。學生發展--學生事務工作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張老師文化。
    張雪梅(1999)。大學教育對學生的衝擊—我國大學生校園經驗與學習成果之實證研究。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張雪梅(2003)。介入或放手—大學生參與課外活動問題與輔導對策。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四輯(林至善主編,頁350-366),台北:東吳大學課外活動組。
    張禎(1998)。青少年的人際關係與群育觀。訓育研究,37(3),47-50。
    張輝政(2000)。從新新人類看社團活動的價值。高中教育,10,21-25。
    張瓊瑩(1986)。國民中學聯課活動實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張麗春、黃淑貞 (2003)。巨觀與微觀-充能與自我效能之概念分析。醫護科技學刊,5(3),194-207。
    教育部中辦室(2003)。中區「國立暨台灣省私立高級中等學校休閒旅遊安全講習研討會」研習手冊。南投。
    教育部中部辦公室高級中等學校。上網日期:2006年11月5日,檢自:http://www.tpde.edu.tw/index.htm
    梁滄郎、張沂谷、陳銀崇(2004)。高職學生參與社團活動之現況探討。師說,181,57-59。
    莊富源(2000)。淺談學生社團活動的基本素養。高中教育,10,15-20。
    莊嘉坤(1991)。科學態度的評量。國教天地,90,76-86。
    許龍君(2003)。大學生社團參與及其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研究所在職進修專班,彰化市。
    郭生玉(1996)。心理教育研究法。台北:京華書局。
    郭維夏、林政憲(1994)。影響學生社團組織、運作、發展之相關變項研究。教育部訓委會。
    陳芮淇(2000)。新竹市某高職學生運動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台北市。
    陳佩雯(2005)。技職校院學生生涯自我效能、生涯阻礙因素與其生涯發展狀況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台北市。
    陳雪貞(1987)。北區五專學生社團參與、人格特質及其相關之研究。文山報導。
    陳雅玲(2005)。我的哈佛孩子。商業週刊,931。2006年10月3日,取自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article.php?id=21096
    陳新轉(1993)。桃園縣國中學生團體活動參與情形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陳銘仁(2003)。大學生參與社團意願初探—以海洋大學為例。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四輯(林至善主編,頁383-390),台北:東吳大學課外活動組。
    傅木龍(2000)。校園學生社團活動之發展與輔導。訓育研究,39(1),16-24。
    曾漢榮(1991)。彰化地區國民中學社團活動實施現況調查研究。輔導學報,14, 1-33。
    游璧如(2006)。資優生自我效能與社會支持對於情緒適應之預測。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教學碩士,台北市。
    黃 玉(2000)。大學學生事務的理論基礎-台灣大學生心理社會發展之研究。公民訓育學報,9,161-200。
    黃玉(2000)。在團體中成長-團體動力運用與社團活動指導。高中教育,10,7-14。
    黃玉(2001)。大學學生事務的倫理與應用、大學生發展理論與應用再探。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林至善主編,頁35-80),台北:東吳大學課外活動組。
    黃春枝(2002)。大學生價值觀與學校服務性社團經驗之相關研究。學生事務,41(2),62-75。
    黃淑芬(1982)。大學生自我統整與職業成熟及自我確認的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台北市。
    黃雪瑛(2003)。焦點解決短期諮商生涯團體對大學生生涯自我效能輔導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南投縣。
    黃惠卿(2004)。國中數學教室目標結構、成就目標、自我效能、不適應學習行為及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專業發展研究所,彰化縣。
    黃煜峰、雷靂(1995)。國中生心理學。林崇德主編。台北:五南。
    黃麗玲、徐新逸(1999)。學業成就自我效能影響因素之探討。諮商與輔導,160, 2-5。
    楊永森(2002)。社團經驗對初任教師班級經營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台東市。
    楊昌陸(2000)。學校對學生社團輔導之策略。訓育研究,39(1),25-30。
    楊素卿(2006)。師院生社團參與態度與教學自我效能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台北市。
    楊國樞,(1989)。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上)(下)。台北:東華。
    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1989)。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上)(下)。台北:東華。
    楊國賜(1989)。校園活動的社會學分析。當前校園活動與教育(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術研究委員會主編,頁)。台北:文笙。
    楊淑娥(1996)。大學生社團參與及其心理社會發展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彰化市。
    楊景堯(1981)。新竹師專學生志趣、生活及學習態度之研究。新竹師專學報,6,95-145。
    楊極東(1976)。我國大學院校學生課外活動現況調查研究。台北:正中。
    溫明晶(2003)。青少年偏差行為與整體學業自我效能及主觀人際環境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台北市。
    溫貴琳(2000)。從社團活動中吸取成長的養分。高中教育,10,26-29。
    董祥智(1985)。論課外活動。課外校外活動(瞿葆奎主編,頁223-227)。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雷敏君(2001)。多元智慧教學對學生自然科學習自我效能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廖真瑜(2005)。國中學生自我效能、目標導向、課業任務價值與學業延宕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彰化市。
    廖運榮(2003)。我國大專院校學生體育性社團發展困擾與評鑑要素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縣。
    劉艾華、張文智、李美蘭(2003)社團幹部與學業成績—社團護照資料分析。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三輯(林至善主編,頁334-345),台北:東吳大學課外活動組。
    劉坤宏(2002)。彰化縣國中生運動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台北市。
    劉信雄(1992)。國小學生認知風格、學習策略、自我效能、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劉惠琴(1994)。臺北地區大學生參與課外活動對通識教育相關之研究。國科會八十三年度「科學教育專題研究計畫」成果討論會。
    劉翠薇(1995)。北縣某商專學生運動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蔡順良、陳李綢(2006)。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教育部委託專案報告。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鄭志宗(2005)。團體探究法對國小五年級學童社會科學習成就、自我效能與合作技巧的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屏東市。
    鄭和鈞、鄧京華等(1995)。高中生心理學。台北:五南。
    鄭慧蘭(2001)。高中生公民參與態度與行為之研究 : 以台北市公立高中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學系,台北市。
    鄧清如(2005)。國中生社團參與態度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教育碩士,花蓮市。
    蕭詠琴(2005)。大學社團參與經驗與心流經驗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台北市。
    賴綉哖(2000)。學校社團--培育新世紀領袖的搖籃。北縣教育,36,46-47。
    薛凱方(2005)。大學生學習社群互動與生活適應、生涯決策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謝政諭(1996)。體驗有益的大學社團活動-以達認識與充實生涯規劃。訓育研究,35(3),29-32。
    謝海平、龔充文、黃世爭、(1992 )。我國大學學生參與社團活動現況之探討。訓育研究,31(3),39-56。
    鍾予廷(2003)。「問思-解釋」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後設認知、自我效能、與數學成績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花蓮市。
    黛恩(2004)。改變態度就能改變形勢。台北:普天。
    顏妙桂(2000)。學生社團之輔導與發展。訓育研究,39(1),31-33。
    顏映馨(1999)。大學生的生活風格、人際親密和幸福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顏若映(1988)。影響大學生校園疏離感變項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羅健榮(2006)。同儕個別教學法對國中數學低成就學生學習成效與數學自我效能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班,雲林縣。
    羅麗雲(2001)。大學生社團參與態度及其評價之研究-以逢甲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研究所,新竹市。
    竇希皓(2005)。大學社團領導人心理社會發展之探究-以服務性社團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台北市。
    蘇貞昌(2000)。落實社團活動開發潛能學習。北縣教育,36,6-7。
    蘇家瑩(2001)。大學女生社團領導經驗與心理社會發展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台北市。
    蘇荷(1990)。怎樣建立人際關係。台北:國家圖書館。
    蘇瓊慧(2005)。台北縣國中生休閒參與及情緒調整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台北市。
    龔玉春(2003)。國小教師認知教學策略與學生數學成就、數學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屏東市。

    Ajzen, I., & Fishbein, M. (1980). Understanding attitudes and predict social behavior. Englewood Cliffs, N.J. : Prentice-Hall.
    Allport, G. W. (1935). Attitude.In C.Murchison(ed.). A 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 Worcester, Mass:Clard University Press.
    Bandura, A. (1982). Self-efficacy mechanism in human agency. American Psychologist, 37, p.122-147.
    Bandura, A. (1986).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Bandura, A. (1997). Self-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 New York: W.H. Freeman.
    Bandura, A. (1977). Social Learning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Bandura. A. (1997). Self-efficacy.Harvard Mental Health Letter,13(9), 4.
    Baron, R. A. & J. Greenbery (1990). Behavior in organization:understanding and managing the human side of work (3re ed). Boston, MA:Allyn and Bacon.
    Baxtor-Magolda, M. B.(1992). “Cocurricular influence on college students´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33, 203-213.
    Brown, B. B. (1999). “Noninstructional influences on adolescent engagement and achievement ” . Final report : Project 2. ERIC ED 340641.
    Camp, W. G. (1990). “Participation in student activities and achievement :A covariance structural analysi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83(5), 272-278.
    Cooper, D. L., M. A. Healy, and J. Simpson(1994). “Student development through involvement : specific changes over time”.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35, 99-102.
    Craig, H. , & Gary H. (1991). “Extracurricular participation and achievement:School size as possible mediator of SES influence among individual students”. ERIC ED336247.
    Eagly, A. H., & Chaiken, S. (1993). The psychology of attitudes. Fort Worth, TX: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Gagne, R. M.(1988). Principle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3rd ed.).New York:Holt, Rinehart & Winston.
    Gist, M. E., & Mitchell, T.R. (1992). Self-efficacy: A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its determinants and malleability. Academy of Management Science, 17(2), 183-211.
    Godbey, G..(1990).Leisure in your life: an exploration. State College, PA:Venture Publishing.
    Herbert, D. A. (1990). ”Involvement in the collegiate as a predictor of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enrolled in smal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southwest”.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Athens, GA: University of Georgia.
    Hood, A. B., Riahinejad, A. R., & White, D. B.(1986). Changes in ego identity during the college years.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Personnel,27, 107-113.
    Katz, D. (1967). The funcational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attitude. In M. Fishbein(Ed.). Reading in attitude theory and measurement, NY:John Wiley & Sons.
    Kim, A. & Park, I. (2000). Hierarchical structure of self-efficacy in terms of generality levels and its relations to academic performance: General , Academic, Domain-Specific , and Subject-Specific Self-Efficacy. ( ED 446119 ).
    Krech, D., Crutchfield, R.S., & Ballackey, E.L.(1962). Individual in society. New York: McGraw Hill.
    Kuh, G.. D.(1993). In their own words: What students learn outside the classroom.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Vol.30, No.2, 277-307.
    Landine, J. & Stewart, J. ( 1998 ). Relationship between metacognition , motivation, locus of control, self-efficacy,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Canadian Journal of Counselling, 32(3), 200-212.
    Lent, R. W., Brown, S. D., & Larkin, K. C. (1984). Relation of self-efficacy expectations to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persistenc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31, 356-362.
    Marchese, T. J. (1990). A new conversation about undergraduate teaching : Interview with Prof. AAHE Bulletin, 42(9), 3-8.
    Monroe, C. C.(1999). “Prediction of adolescent alienation”.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39,(9), 5-16.
    Moor, R. W. & Sutman, F. X. (1970). The development field test and validation of an inventory of scientific attitude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7, 85-94.
    Mruk, C. (1995). Self-esteem :Research, theory, and practice. New York, NY: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Inc.
    Pajares, F. (1996). Self-efficacy beliefs in academic setting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6, 548-578.
    Pajares, M. F. (1995). Self-efficacy in academic setting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San Francisco.
    Sample Size Calculator .Retrieved November 9, 2006, from http://www.surveysystem.com/sscalc.htm
    Schunk, D. H. (1996). Learning Theories: an Educational Perspective.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Inc.
    Schunk, D. H., & Zimmerman, B. J. (1994). Self-regulation of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 Issues and educational applications. Hills dale, NJ: Erlbaum.
    Secord, P. F., & Backman, C. W. (1964). Social psychology. New York : McGraw-Hill.
    Self-efficacy information .Retrieved September 22, 2006, from http://www.des.emory.edu/mfp/self-efficacy.html
    Shrigley, R. L. (1990). Attitude and behavior are correlate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7(2), 97-113.
    Simpson, R. D. & Oliver, J .S. (1990). A summary of major influences on attitude toward science and achievement in science among adolescent student. Science Education, 74(1), 1-18.
    Tafarodi, R. W., & Swann, W. B. (1995). Self-liking and self-competence as dimensions of global Self-esteem : initial validation of a measur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65(2), 322-342.
    Weber, A. L. (1991). 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 Harper Collins College New York.
    Williams, M.& Roger, B. W. (1984/1985). Participation in Organized Student Activities and Work: Differences in Developmental Task Achievement of Traditional Aged College Students. NASPA Journal, 22(3), 52-59.
    Williams, M. E., & Winston, R. B., Jr.(1985). Participation in organized student activities and work; differences in developmental task achievem ent of traditional-aged college students. NASPA Journal,22.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