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孟欣
Lin, Meng-Hsin
論文名稱: 冒險教育對弱勢家庭學生挫折容忍力影響之研究-以桃園某團體自行車環島活動為例
The Study of the Influence of Adventure Education Activities on 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Students' Frustration Tolerance-A case of a Cycling Tour Hold by a Nonprofit Organization
指導教授: 蔡居澤
Tsai, Ju-Tse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論文出版年: 2019
畢業學年度: 10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3
中文關鍵詞: 冒險教育活動挫折容忍力
英文關鍵詞: Adventure education activities, Frustration Tolerance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THE.NTNU.DCEL.021.2019.F02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50下載:3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冒險教育活動對弱勢家庭學生挫折容忍力之影響 ,以參與某社福團體自行車環島活動的25位學生為研究對象 ,活動實施為期十七天的自行車環島之旅, 並以「學童挫折容忍力量表」(包含業、人際)進行前後測 「學童挫折容忍力量表」(包含業、人際)進行前後測調查, 探討冒險教育活動對弱勢家庭學生的挫折容忍力是否有影響,並結合觀察筆記、學生所寫之反思單與質性訪談,討論影響學員挫折容忍力的關鍵因素 為何。
    研究發現不同性別的學生在冒險教育活動過後其挫折容忍力的表現,分數表現皆有所提升,不同性別間則沒有差異 。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生於冒險教育活動後,其在挫折容忍力量表的得分皆有所提升,國小、中及高中生在冒險教育活動後,挫折容忍力沒有因不同學習階段而有不同表現。

    The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adventure education on 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students’frustration tolerance. Twenty-five subjects participated in a 17-day cycling tour hold by a nonprofit organization. The “Student Frustration Tolerance Measurement” (including academic and interrelationship frustration) were applied to explore whether adventure education had impact on 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students’ resilience. Observations, worksheets, and discourse analysis were adopted to gain deep understanding on the students’ resilience. The research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First, students of different genders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frustration tolerance after the adventure education.
    Second, students of different grades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frustration tolerance after the adventure education.
    Third, students in elementary school, junior high school, and senior school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frustration tolerance after the adventure education.

    謝誌 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iv 目次 v 表次 vii 圖次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3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4 第四節 名詞解釋 5 第五節 研究範圍及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冒險教育內涵與相關理論 9 第二節 挫折容忍力內涵與相關理論 18 第三節 冒險教育與挫折容忍力相關研究 29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3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5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方法 36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7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42 第五節 研究程序 44 第六節 研究倫理 45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47 第一節 研究樣本現況分析 47 第二節 挫折容忍力結果分析 48 第三節 實施冒險教育活動對弱勢家庭學生挫折容忍力之影響分析 53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63 第一節 結論 63 第二節 建議 65 參考文獻 68 附錄一 72 附錄二 75 附錄三 76 附錄四 93 附錄五 95 附錄六 96 附錄七 97 附錄八 108

    一、中文文獻

    王克威(2013)。冒險教育長期營隊對於青少年效益及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國立體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王玟惠(2016) 。國中生知覺父母心理控制、情緒調節與挫折容忍力知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田羚玉(2010)。冒險教育活動方案對大學生逆境自我評估之影響,台北市立體育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江瓊美(2007)。高雄縣市國中生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挫折容忍力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未出版,高雄市。

    呂天福(2010)。探索教育活動對國中生挫折復原力影響之研究-以台北市某國中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呂至晏(2010)。冒險教育活動方案對大專運動員逆境反應能力之影響,台北市立體育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余紫瑛(1999)。探索教育活動影響國中生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實驗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義男(2005)。探索教育與諮商治療。臺北市:水牛。

    李政賢(2014) 。質性研究從開始到完成。臺北市:五南。

    周怡蕙(2016)。 國小學童的學業挫折容忍力、學業自我效能及學業拖延之關係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未出版,新竹市。

    吳芷儀(2005)。從學習自我效能探討學業冒險取向與學習失敗容忍力對學業成就的影響-以台北市國中生之國文及數學為例,銘傳大學,未出版,台北。

    吳崇旗(2006)。建構戶外冒險教育效益機轉之模式—以繩索挑戰課程為例,國立體育學院博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張昀(2009)。戶外冒險教育對參與者復原力之影響研究,國立體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張春興(2006)。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陳祝筠(2010)。探索教育活動對國中生團隊建立影響之研究-以臺北市某國中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宥蓁(2014)。台中市國小高年級學童解釋風格與挫折容忍力之關係,東海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陳姿璇(2007)。運用冒險式學習建構青少年復原力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彭瓊慧(2007)。實施探索教育課程對國中生欺凌行為影響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未出版,花蓮縣。

    詹一心(2013)。戶外冒險教育對原住民青少年復原力之影響,國立體育大學,未出版,桃園市。

    劉怡婷(2014)國中音樂資優班學生完美主義與學業挫折容忍力、人際挫折容忍力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未出版,高雄市。

    蔡居澤(1985)。探索教育與心理治療活動之探討。公民訓育學報,4 期,409-432。蔡居澤(2003)。戶外教育的通用模式-經驗學習圈。 教師天地,127,23-25。

    蔡居澤、廖炳煌(2007)。將探索教育帶回學校。桃園:中華探索教育發展協會。

    蔡居澤、廖炳煌(2007)。探索教育引導技巧培訓手冊。桃園:中華探索教育發展協會。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謝智謀、王貞懿、莊欣瑋(2007)。體驗教育─從 150 個遊戲中學習。桃園:台灣亞洲體驗教育學會。

    謝毓雯(1998)。青少年挫折經驗與挫折容忍度之關係研究建設性思考與社會支持的角色,國立政治大學,未出版,台北市。

    鍾啟暘(2003)。探索教育活動對高中學生自我概念與失敗容忍力影響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未出版,彰化市。

    兒童福利聯盟(2014)。 2014年弱勢家庭生活現況調查報告,上網日期20140421,資料出處https://www.children.org.tw/news/advocacy_detail/1192

    勞動部(2015)。2015年基本工資,上網日期20170912,資料出處https://www.mol.gov.tw/topic/3067/5990/13171/19154/

    齊柏林(2016)。青春愛讀書 島嶼奏鳴曲大愛電視台節目訪問片段,上網日期20160515,資料出處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wGPZaW6EAk。

    二、英文文獻

    Beightol, J., Jevertson,J., Gray, S., Carter, S., & Gass, M. (2008). The effect of an experiential, adventure-based ”anti-bullying initiative” on levels of resilience: a mixed methods study. The Journal of Experience Education, 31, 420-424
    Clifford, M. M. (1984). Thoughts on a theory of constructive failure.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 108-120. doi:10.1080/00461528409529286
    Ewert, A. (1989). Outdoor adventure pursuits: Foundations, models, and theories. Colum bus, Ohio: Pub. Horizons.
    Ewert, A. &Yoshino, A.(2008) An initial exploration of the influence of short-term adventure-based experiences on levels of resilience (abstract). Abstract from the Coalition for Education in the Outdoors Ninth Biennial Research Symposium, (p.18-20). Martinsville, IN.
    Gass, M. A.(1990). Transfer of le arning in adventure education. In J. Miles & Priest, Adventure Education (pp. 199-207).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Grotberg, E.H. (1995). The international resilience project: Promoting resilience in children. University of Alabama at Birmingham, Civitan Inter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Kolb, D. A. (1984). 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Neill, J. T., & Dias, K. L. (2001). Adventure Education and resilience: The double-edged sword. Journal of Adventure Education and Outdoor Learning, 1(2), 35-42.
    Neill, J. T. (2002). Meta-analytic research on the outcomes of outdoor educa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6th Biennial Coalition for Education in the Outdoors Research Symposium, Bradford Woods.
    Skehill, C. M. (2001). Resilience, coping with an extended stay outdoor education program, and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Unpublishe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anberra, Australia.
    Strumpfer, D. (2003). Resilience and burnout: A stitch that could save nine. 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33, 69-79
    Shellman, A., & Ewert, A. (2010). A multi-method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empowerment processes and outcomes of adventure education program experiences. The Journal of Experience Education, 32, 275-279.
    Ungar, M., Dunond, C., & Mcdonald, W. (2005). Risk, resilience and outdoor programs for at-risk children. Journal of Social Work, 5(3), 319-338.
    Weiner, B. (1985). An attributional theory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nd emotion.Psychological Review, 92(4), 548-573.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