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魏建達 Wey, Chen-Da |
---|---|
論文名稱: |
石谿(髡殘)<報恩寺圖> 研究 Study on Shixi's (K'u-Ts'an) < Pau-En Temple > |
指導教授: |
郭禎祥
Kuo, Chen-Hsia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
畢業學年度: | 82 |
語文別: | 中文 |
中文關鍵詞: | 石谿,髡殘,報恩寺 |
英文關鍵詞: | Shixi, K'u-Ts'an, Pau-En Temple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526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以石谿於一六六三年十月所作的<報恩寺圖>為主題,分析其藝術內
容形式,以及探討石谿如何根據實景客體『報恩寺』,創作成藝術本體<
報恩寺>的主要因素。然後根據此主體創作的模式及方法,製作具有傳統
精神內涵,以『實景』為出發的『繪畫作品』,實踐筆者『以古為新』的
創作目標。全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緒論:說明本文之研究動機及目
的,有關石谿的研究文獻,及石谿生平略述。 第二章,<報恩寺圖>
的內容與形式分析:敘述畫面上呈現的圖象內容,應用的繪畫形式,款題
的內,書法的風格等。 第三章,<報恩寺圖>的創作淵源:敘述<報
恩寺圖>的藝術形式受了沈周﹑吳鎮﹑黃公望﹑王蒙等的具體影響。並承
襲了心學及非物質性描繪的繪畫特徵。 第四章,石谿作畫目的與<報
恩寺圖>的表現意圖:敘述石谿以筆墨作佛事的功用,及針對『報恩寺』
的內在精神,發出其『廓爾無私,自強不息』的超俗性意會。 第五章
,結論:說明『報恩寺』與<報恩寺圖>之間的非形似描寫,是建立在『
自我修行』﹑『利益眾生』的超俗性繪畫功能。透過上述研究,本論文得
到兩項結果:(一)藝術品的價值源自創作者個人內心獨特的體悟。自然
界的一切都在生﹑老﹑病﹑死的無情循環中,對於個人來說,一切存在都
是非真實的,只有藝術家自己的生命體驗才是最可貴,唯有把握個人的存
在價值,才能凸顯藝術品的價值。(二)以超俗性的繪畫理想提升人的存
在價值。在今日多元的工商社會,以『名利』為爭逐的環境中,類似石谿
的『廓爾無私,自強不息』的這樣超俗性的人生理想更應得到重視,以提
升人類的存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