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雅涵
Chang, Ya-Han
論文名稱: 《西遊記》之「趣」研究
指導教授: 李志宏
Li, Chi-Hu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20
畢業學年度: 10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3
中文關鍵詞: 西遊記演義諧讔世變人欲大道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000329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56下載:3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以《西遊記》之「趣」為研究對象,「趣」是一種美感形態,能引發審美客體進行聯想、玩味的興致,從中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在《李卓吾批評西遊記》中,評點者即針對小說人物情態與情節事件,以「趣」來批點其中令人發笑、生愉悅之情、值得細細品味處。因此,本文選擇以「趣」來指稱《西遊記》的遊戲意味。

    關於《西遊記》的遊戲式筆法和喜劇精神之前行研究所在多有,然而,或僅視之為「無微言大義」的包裝,或未更深入探討小說的敘事及其寓意之間的關聯,實為可惜之處。因此,本文擬從「寓言」角度出發,探討小說家在「濁世不可以莊語」、「道之言不可以入俗」的演義編創思維下,如何透過有「趣」的敘事手法借此喻彼,傳遞對人心與世變問題的思考,達到「通俗為義」、「寓莊於諧」的目的,表達對仁善大道的籲求。

    考察《西遊記》之「趣」,既可放在水平脈絡中,回歸至明代中葉以降,整體社會經濟結構發生變化,哲學思想和文藝思潮都傾向關注個人情性的發揚,講究真性所發的「趣」也成為晚明人重要的精神指標。同時,市民階層興起,帶動審美觀念趨於世俗化,喜談笑謔成了士人風氣。另一方面,若往垂直溯源,諧讔文學傳統強調「善為笑言,然合於大道」的精神,其實亦為《西遊記》在轉化中繼承。這兩種觀察角度,亦為本文著眼的重點。

    職是之故,本文關注的問題主要有三:如何更全面地統整小說之「趣」的內涵?如何從「寓言」閱讀的角度洞察小說以「趣」的筆法所乘載的寓意?以及如何從從橫、縱兩條脈絡定位小說之「趣」的文學史意義?

    本文內容分為五章,第一章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梳理前人研究成果,並確定研究方法,透過文本細讀和敘事分析,並結合西方的喜劇、幽默理論來解讀小說之「趣」。第二章主要探討「諧趣」,以《文心雕龍.諧讔》所論及「諧」的三種層次面向來分類論述小說之「趣」。第三章以「理趣」為核心,整理小說中具相同主題的事件,掘發在引人發笑之餘,其對世變處境下的人心事理所進行的思考。第四章以「機趣」為標,探討通篇小說對「人」、「道」的省思與寓意寄託。第五章為結論,總整研究成果,歸結《西遊記》之「趣」在文學史上的價值意義。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 14 一、《西遊記》主題研究 14 二、《西遊記》「遊戲說」研究 17 三、明代文藝思潮中的「趣」相關研究 2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25 第四節 研究步驟 26 第二章 諧趣 29 第一節 悅笑娛樂 30 一、動物性的展演 30 二、下半身思考:排泄 33 三、自信心的表現 37 四、推理的謬誤 40 第二節 諷人刺世 43 一、人格缺點 43 二、時事評議 47 第三節 匡正人主 51 一、有道君主:直言勸諫 51 二、無道君主:巧喻諷諫 51 第三章 理趣 57 第一節 真相不白 57 一、不辨真假 57 二、不識賢愚 64 三、不明表裡 71 第二節 欲望橫流 74 一、貪婪 74 二、好名 76 三、愛色 79 第四章 機趣 89 第一節 成人 89 一、人身難得 89 二、人禽之辨 91 第二節 成道 100 一、大道 100 二、修道 101 第五章 結論 109 參考文獻 113

    一、古籍
    〔漢〕許慎:《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
    〔魏〕王弼、韓康伯注,孔穎達正義:《周易正義》,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01年。
    〔宋〕朱熹註:《四書集註》,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年。
    〔明〕羅貫中著,〔明〕毛綸、〔明〕毛宗崗評改,袁士碩、伍丁整理:《三國志演義》,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7年。
    〔明〕施耐庵、羅貫中著,凌賡、恆鶴、刁寧校點:《容與堂本水滸傳》(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明〕施耐庵原著:《水滸傳》,長沙:岳麓書社,2008年。
    〔明〕張存紳:《增定雅俗稽言》四十卷,《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九七》,濟南:齊魯書社,1995年。
    〔明〕吳承恩原著,徐少知校,周中明、朱彤注:《西遊記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96年。
    〔明〕佚名著,郭俊峰、張菲洲譯評:《增廣賢文》,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年。
    〔明〕吳承恩著,李卓吾批評:《李卓吾先生批評本西遊記》,長沙:岳麓書社,2006年。
    〔明〕袁宏道著,錢伯城箋校:《袁宏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明〕陸隴其:《陸稼書先生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郭慶藩輯,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第三冊),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清〕陳士彬:《西遊真詮》,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1992年。
    〔清〕孫希旦著,沈嘯寰、王星賢點校:《禮記集解》(中冊),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二、近人論著(按姓氏筆畫排序)
    方志遠:《明代城市與市民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方毅等編校:《辭源》,上海:商務印書館,1915年。
    王齊洲:《四大奇書與中國大眾文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朱一玄、劉毓忱編:《《西遊記》資料匯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年。
    朱光潛:《詩論》,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90年。
    李志宏:《「演義」──明代四大奇書敘事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
    李興源:《晚明心學思潮與士風變異研究》,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年。
    李鵬飛:《唐代非寫實小說之類型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吳聖昔:《西遊新解》,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89年。
    巫仁恕:《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臺北:聯經出版社,2007年。
    余國藩著,李奭學譯:《余國藩西遊記論集》,臺北:聯經出版社,2003年。
    宋克夫:《宋明理學與明代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
    宋珂君:《明代宗教小說中的佛教「修行」概念》,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竺洪波:《四百年《西遊記》學術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
    佴榮本:《笑與喜劇美學》,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8年。
    胡范鑄:《幽默語言學》,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7年。
    胡 勝:《明清神魔小說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夏志清著,胡益民、石曉林、單坤琴譯:《中國古典小說導論》,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4年。
    夏咸淳:《晚明士風與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姚一葦:《美的範疇論》,臺北:臺灣開明書局,1985年。
    高全之:《重探《西遊記》:神佛妖魔人間事,三藏師徒取經歷險的重新發現》,新北市:聯經出版社,2018年。
    高桂惠:《追蹤躡跡:中國小說的文化闡釋》,臺北:大安出版社,2005年。
    第還寧、鮑鑫、李楠、于曉川著:《中國古典文藝美學範疇輯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
    陸 欽選編:《名家解讀《西遊記》》,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
    張維昭:《悖離與回歸──晚明士人美學態度的現代觀照》,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年。
    張靜二:《《西遊記》人物研究》,臺北:學生書局,1984年。
    張靈聰:《從衝突走向融通──晚明至清中葉審美意識嬗變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
    陳大康:《明代小說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年。
    陳文新、魯小俊、王同舟:《明清章回小說流派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年。
    陳孝英:《幽默的奧秘》,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9年。
    陳俊宏:《《西遊記》主題接受史研究》,臺北:萬卷樓,2012年。
    陳寶良:《飄搖的傳統──明代城市生活長卷》,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
    黃絢親:《明代擬話本中宗教義理與修行觀之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出版股份有公司,2018年。
    黃慶聲:《解頤編:中國古代笑話專題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9年。
    萬書元著,閻廣林、周寧主編:《幽默與諷刺藝術》,吉林:延邊大學出版社,1991年。
    梅新林、崔小敬主編:《20世紀《西遊記》研究》,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8年。
    賈尚軒:《《西遊記》之嘲諷架構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14年。
    楊晉綺:《晚明文化論述中「倫理」與「審美」論題之交涉及審美意識之開展》,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年。
    魯 迅:《中國小說史略》,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6年。
    薛 梅:《龍溪心學的傳播與《西遊記》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
    聶付生:《晚明文人的文化傳播研究》,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7年。
    譚君強:《敘事理論與審美文化敘述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蔡鐵鷹:《西遊記的前世今生》,北京:新華出版社,2008年。
    蔡鐵鷹編:《《西遊記》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鄭 凱:《先秦幽默文學論》,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2年。
    鄭明娳:《西遊記探源》,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
    潘知常:《美的衝突》,上海:學林出版社,1989年。
    鄧牛頓:《說趣》,重慶:重慶出版社,2005年。
    蔣玉斌:《明代中晚期小說與士人心態》,成都:巴蜀書社,2010年。
    薩孟武:《《西遊記》與古代政治》(重印二版),臺北:三民書局,2003年。
    羅中峰:《中國傳統文人審美生活方式之研究》,臺北:洪葉文化,2001年。
    羅宗強:《明代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羅筠筠:《靈與趣的意境:晚明小品文美學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
    閻廣林:《笑:矜持與淡泊──中國人喜劇精神的內在特徵》,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
    劉勇強:《《西遊記》論要》,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劉偉林:《中國文藝心理學史》,廣東:三環出版社,1989年。
    蕭颯、王文欽、徐智策合著:《幽默心理分析》,臺北:智慧大學出版社,1999年。

    三、外文譯著(按英文姓氏筆劃排序)
    (美)浦安迪(Andrew H. Plaks)講演:《中國敘事學》(Chinese Narrative),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美)浦安迪(Andrew H. Plarks)著,沈亨壽譯:《明代小說四大奇書》(The Four Masterworks of the Ming Novel: Ssu Ta ch’i –shu),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年。
    (希)亞里斯多德(Aristotle)著,羅念生譯:《詩學》(修訂本)(The Poetics),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6年。
    (法)喬治.巴代伊(Georges Bataille)著,賴守正譯注:《情色論》(L'Érotisme),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法)昂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著,徐繼曾譯:《笑:論滑稽的意義》(Le Rire. Essai sur la signification du comique),臺北 : 商鼎文化,1992年。
    (德)康德(Immanuel Kant)著,彭笑遠編譯:《判斷力批判》(Kritik der Urteilskraft),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年。
    (美)黃衛總(Martin W. Huang)著,張蘊爽譯:《中華帝國晚期的欲望論述》(Desire and Fictional Narrative in Late Imperial China),南京:江蘇人民 出版社,2010年。
    (日)溝口雄三著,龔穎譯:《中國前近代思想的屈折與展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年。

    四、學位論文(按年份先後排序)
    朱可鑫:《《西遊記》修辭現象研究》,嘉義:私立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胡建次:《中國古代文論「趣」範疇研究》,上海:上海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年。
    許春慧:《明代醫德觀之研究──以醫病關係為線索》,新北市:淡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5年。
    李嘉珣:《《西遊記》反諷意識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2007年。
    陳婷婷:《明清啟蒙美學的「趣」論》,昆明:雲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
    白琬綺:《《杜騙新書》之騙行解析》,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所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林芹竹:《《詩經》諷刺詩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黃玲貴:《《李卓吾先生批評西遊記》評點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1年。
    臧慧遠:《《西遊記》詮釋史論》,濟南:山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年。
    劉宜達:《《西遊記》奇幻敘事研究》,臺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
    廖彥顥:《世德堂本《西遊記》與晚明宗教折衷運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6年。
    陳品元:《《西遊記》宗教元素的拼貼與戲仿》,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6年。
    張 檀:《《西遊記》「三趣」論》,長春:東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8年。
    李瑞芬:《魏晉南北朝的諧趣風尚》,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9年。

    五、專書論文(按年份先後排序)
    李辰冬:〈《西遊記》的價值〉,收於李辰冬著:《文學欣賞的新途徑》,臺北:三民書局,1970年,頁88-107。
    胡 適:〈西遊記考證〉,收於胡適著:《西遊記考證》,臺北:遠流出版社,1986年,頁39-84。
    柳存仁:〈全真教和小說西遊記〉,收於柳存仁著:《和風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頁1319-1382。
    歐陽健:〈《西遊記》的玩世主義和現實精神〉,收於歐陽健著:《明清小說采正》,臺北:貫雅文化,1992年,頁45-63。
    蘇 興:〈《西遊記》對明世宗的隱寓批判和嘲諷〉,收於陸欽選編:《名家解讀《西遊記》》,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頁121-140。
    袁世碩:〈說《西遊記》〉,收於袁世碩著:《文學史學的明清小說研究》,濟南:齊魯書社,1999年,頁125-146。
    余國藩著,李奭學譯:〈朝聖行──論《神曲》與《西遊記》〉,收於《余國藩西遊記論集》,臺北:聯經出版社,2003年,頁139-180。
    余國藩著,李奭學譯:〈宗教與中國文學──論《西遊記》的玄道〉,收於《余國藩西遊記論集》,臺北:聯經出版社,2003年,頁214-220。
    蔡鐵鷹:〈整合的歷程:論唐僧形象的演變──兼及中國小說演變過程的理論意義〉,收於梅新林、崔小敬主編:《20世紀《西遊記》研究》(下卷),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8年,頁574-582。
    楊 義:〈《西遊記》:中國神話的大器晚成〉,收於梅新林、崔小敬主編:《20世紀《西遊記》研究》(下卷),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8年,頁698-714。
    張錦池:〈宗教光環下的塵俗治平求索──論世本《西遊記》的文化特徵〉,收於梅新林、崔小敬主編:《20世紀《西遊記》研究》(下卷),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8年,頁715-727。
    鍾 嬰:〈論《西遊記》與宗教的關係〉,收於梅新林、崔小敬主編:《20世紀《西遊記》研究》(下卷),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8年,頁728-740。
    (日)戶倉英美:〈變身故事的變遷──由六朝志怪小說到《聊齋誌異》〉,收於辜美高、王枝忠主編:《國際聊齋論文集》,北京: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1992年,頁161-197。

    六、期刊論文(按年份先後排序)
    張天翼:〈西遊記札記〉,《人民文學》1954年第2期,頁61-68。
    樂蘅軍:〈中國原始變形神話試探(下)〉,《中外文學》第2卷第9期,1974年2月,頁24-40。
    方 瑜:〈論西遊記──一個智慧的喜劇(上)〉,《中外文學》6卷5期,1977年10月,頁17-26。
    方 瑜:〈論西遊記──一個智慧的喜劇(下)〉,《中外文學》6卷7期,1977年12月,頁66-72。
    朱式平:〈試論《西遊記》的思想政治傾向〉,《山東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78年第6期,頁45、53-61。
    吳達芸:〈天地不全──西遊記主題試探〉,《中外文學》10卷11期,1982年4月,頁80-109。
    呂健忠:〈花燈與禪性──論西遊記的一則主題寓言〉,《中外文學》第14卷第5期,1985年10月,頁126-132。
    楊 俊:〈豬八戒形象的喜劇性〉,《明清小說研究》1986年第1期,頁191-198。
    吳聖昔:〈涉筆成趣 妙在自然──論《西遊記》的詼諧性〉,《文學遺產》1987年第3期,頁107-112。
    吳聖昔:〈《西遊記》──遊戲筆墨的藝術結晶〉,《貴州文史叢刊》1988年第3期,頁122-128。
    梅家玲:〈〈毛詩序〉「風教說」探析:兼論其與六朝文學批評之關係〉,《臺大中文學報》第3期,1989年12月,頁489-526。
    林麗月:〈從《杜騙新書》看晚明婦女生活的側面〉,《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3期,1995年8月,頁3-20。
    徐碩方:〈評〈全真教和小說西遊記〉〉,《文學遺產》1993年第6期,頁97-100。
    阮芝生:〈滑稽與六藝──《史記.滑稽列傳》析論〉,《臺大歷史學報》第20期,1996年11月,頁341-378。
    王 成:〈趣:晚明新派文士一種重要的審美追求〉,《淮北煤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1期,頁111-114。
    樊美筠:〈明代的審美世俗化運動及其啟示〉,《浙江月刊》第109期,1998年3月,頁92-95。
    王永場:〈《西遊記》的逗樂語言〉,《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0卷第2期,1999年3月,頁79-84。
    呂妙芬:〈儒釋交融的聖人觀:從晚明儒家聖人與菩薩形象相似處及對生死議題的關注談起〉,《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2期,1999年12月,頁165-207。
    王文景:〈明宦官心態與現象之分析〉,《通識教育年刊》第2期,2000年10月,頁57-87。
    李 旭:〈論「趣」的美學特徵和表現形態〉,《學習與探索》第129期,2000年第4期,頁107-111。
    寧宗一:〈史裡尋詩到俗世咀味──明代小說審美意識的演變〉,《天津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59期,2001年12月,頁60-66。
    方本新、張寧:〈《西遊記》的遊戲筆法與人物形象藝術〉,《淮北煤師院學報》第22卷第5期,2001年12月,頁103-105。
    王國英:〈神韻悠長與肆意灑脫:嚴羽袁宏道「趣」之比較〉,《東岳論叢》第23卷第3期,2002年5月,頁126-128、131。
    陳永革:〈圓融與還原:晚明佛教復興的思想主題及其特質〉,《哲學與文化》第29卷第5期,2002年5月,頁426-444。
    吳光正:〈西遊故事系統中的色欲考驗〉,《明清小說研究》2003年第3期,頁84-96。
    陳寶良:〈晚明社會的新動向〉,《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9期,頁42-49。
    王處輝、胡翼鵬:〈論傳統「大同」與「小康」的理想社會秩序觀〉,《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2期,頁93-98、123。
    麻天祥:〈向來枉費推移力,今日水中自在行──宋詩中禪的理趣〉,《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8卷4期,2005年7月,頁135-138。
    歐麗娟:〈《紅樓夢》中的「狂歡詩學」——劉姥姥論〉,《臺大文史哲學報》第63期,2005年11月,頁71-104。
    鄭群輝:〈「趣」說──古代文藝理論範疇研究之一〉,《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22期,2006年5月,頁133-137。
    張天星:〈論《李卓吾先生批評西游記》的評語與李贄思想的矛盾──兼論該評本的評者歸屬問題〉,《江淮論壇》2007年第1期,頁142-147。
    劉志鳳:〈從《西遊記》看晚明小說「以趣為美」的審美特徵〉,《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1期,2007年2月,頁27-28。
    鄭敏華:〈袁中郎小品的性靈天地──以「趣」為中心的考察〉,《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第3期,2007年9月,頁67-100。
    王紀人:〈成長與救贖──《西遊記》主題新解〉,《江西社會科學》2007年12期,頁56-62。
    馬啟紅:〈《西遊記》中的俗語探析〉,《忻州師範學院學報》第23卷第6期,2007年12月,頁36-40。
    陳怡良:〈謝靈運在佛法上之建樹及其山水詩的禪意理趣〉,《漢學研究》第26卷第4期,2008年12月,頁33-66。
    謝明勳:〈《西遊記》修心歷程詮釋:以孫悟空為中心之考察〉,《東華漢學》第8期,2008年12月,頁37-62。
    李莉亞:〈幽默背後的厚重──淺議《西遊記》中幽默手法的應用〉,《現代語文》 2010年第7期,頁52-54。
    樊彥慶:〈孫悟空的名號與《西遊記》的主旨〉,《淮海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8卷第1期,2010年1月,頁13-17。
    劉瓊云:〈聖教與戲言──論世本《西遊記》中意義的遊戲〉,《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6期,2010 年3月,頁1-43。
    楊晉龍:〈經學對通俗文學的滲透──論《西遊記》的「引經據典」〉,《漢學研究》第28卷第3期,2010年9月,頁63-97。
    楊國學:〈世德堂本《西遊記》儒釋道心學觀異同辨析〉,《運城學院學報》第29卷第6期,2011年12月,頁1-6、13。
    張瓊霙:〈色戒──析論《西遊記》之唐僧〉,《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學報》第31卷第1期,2012年9月,頁89-100。
    高在錫:〈大同之夢,儒家的理想社會〉,《鵝湖月刊》第454期,2013年4月,頁46-54。
    岑澤麗:〈《西遊記》幽默詼諧的語言風格及其審美內涵〉,《湖南第一師範學院學報》第13卷第4期,2013年8月,頁104-108。
    徐禎苓:〈醫者意也──《西遊記》的醫療表述〉,《中外文學》第42卷第3期,2013年9月,頁147-173。
    楊玉如:〈鐵漢柔情淚──孫悟空淚滴《西遊記》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28期,2014年4月,頁159-186。
    林婉婷:〈《西遊記》白骨精形象構成與象徵意義探析〉,《朝陽人文社會學刊》第12卷第1期,2014年6月,頁63-94。
    徐禎苓:〈試論馮夢龍《笑府》中醫藥笑話的編輯策略和文本閱讀〉,《輔仁國文學報》第39期,2014年10月,頁65-87。
    楊家真:〈從《西遊記》探索孫悟空的悲劇形象〉,《遠東學報》第32卷第3期,2015年12月,頁193-204。
    王雪卿:〈神聖與褻瀆:《西遊記》諧謔書寫下的宗教觀〉,《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第19期,2016年3月,頁105-126。
    楊曉越、余新忠:〈醫生也「瘋狂」:明清笑話中的庸醫形象探析〉,《安徽史學》2017年第1期,頁61-67。
    蓋立濤:〈道治與禮治之間──《禮記.禮運》篇大同小康關係新論〉,《哲學動態》2017年第5期,頁50-55。
    陳柏言:〈《西遊記》的倫理閱讀:以「家」為中心的考察〉,《中國文學研究》第47期,2019年2月,頁1-40。
    (美)浦安迪(Andrew H. Plarks)著,孫康宜譯:〈《西遊記》、《紅樓夢》的寓意探討〉,《中外文學》8卷2期(1979年7月),頁36-62。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