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賴嘉誼
論文名稱: 臺美高中教育階段家政課程之比較研究
A Comparative Study on Home Economics(Family & Consumer Sciences) Curriculum in Senior High School Between Taiwan and USA
指導教授: 饒達欽
Rau, Dar-Chin
周麗端
Chou, Li-Tua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工業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0
中文關鍵詞: 家政課程高中家政比較研究課程綱要課程標準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48下載:2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灣與美國高中教育階段家政課程標準暨綱要之異同,以期對臺灣今後高中教育階段家政課程有所助益。研究採文獻資料分析法與比較教育研究法。研究者廣為探討國內外相關文獻,建立本研究的三項比較基準:國家文化背景、家政課程標準暨綱要之設置理念、家政課程標準暨綱要之課程內涵,並應用貝瑞岱(Bereday)所建立的比較研究法,採「描述—解釋—並排—比較」的模式,探究臺灣與美國高中教育階段家政課程之異同,以瞭解臺灣高中教育階段家政課程之優勢與可發展方向。
    根據研究結果,主要發現如下:
    一、臺灣與美國社會背景與高中教育階段家政課程標準暨綱要之關係
    (一)臺灣自民族、家族、社會發展,建構起個人自我概念,同時呼應了高中家政課程增進家庭生活能力、創造能力,進而面對生活挑戰之目標;美國尊重個體自主性,強調個體自我實現,呼應到FACS課程的培養個人生活知識技能,以面對全球化生活,及增進個人、家庭、社區與社會福祉之目標。
    (二)從臺灣與美國教育政策來看,臺灣由訂定「課程標準」,改為「課程綱要」,讓課程的規劃更具彈性;美國以往「沒有」國家課程標準,至1990年老布希總統發表的教育政策後,開始發展供「參考」用的國家課程標準,提供各州有參考依據。
    二、臺灣與美國高中教育階段家政課程標準暨綱要之設置理念
    (一)臺灣的家政課程屬於必修課程,修習2~4學分;美國的FACS課程屬於選修課程,沒有最低學分限制,但是選修課程彈性較臺灣大。
    (二)臺灣家政課程,鼓勵各種議題融入家政課程的主題中;美國FACS課程,則鼓勵各種學科能力融入。例如:臺灣家政課程有新興議題「多元家庭生活文化」、「海洋教育」等概念與能力融入家政課程主題;美國部分則鼓勵「語言藝術」、「數學」、「科學」等學科能力融入FACS課程。
    三、臺灣與美國高中教育階段家政課程標準暨綱要之課程內涵
    (一)臺灣與美國的家政課程目標皆強調個人與家庭的互動與發展。
    (二)臺灣的課程核心能力的撰寫方式較廣泛,一項核心能力,可能包含數個美國的核心能力。
    (三)家政課程主題與內涵
    1.臺灣對於「家庭」相關主題,以衝突危機展現家庭韌性,同時將家庭的正反面經驗納入課程設計,為臺灣課程之特色。
    2.在「食品與營養」的主題,美國擴及「就業生涯」與「消費者教育」的概念。臺灣以議題融入鼓勵「消費教育」適時融入家政課程各主題,但教師的落實程度無法得知。
    3.對於「服飾」的主題,美國家政課程標準納入了「織物」的相關理論知識。
    4.臺灣家政課程的「家政與生活」、「家庭衝突與韌性」、「學習型家庭」、「性別的人我關係」、「擇偶與婚姻」等主題,並未見美國或俄亥俄州納入其FACS課程之中,可能設計於美國或俄亥俄州的其他課程之中。
    5.「生涯」、「嬰幼兒照顧」、「親職」、「設備管理與保養」、「家庭與社區服務」、「餐飲」、「休閒旅遊」、「人類發展」、「管理個人的轉變」,為美國與俄亥俄州所訂定的主題與內涵,可提供臺灣未來修訂家政課程主題與內容之參考。
    (四)家政課程實施方式
    1.對於教材編選,臺灣部分強調與國中階段課程的銜接;美國則強調為未來工作階段或學習階段做銜接。
    2.臺灣將高一至高三學生視為同一個發展階段;俄亥俄州將高中階段學生視為兩個發展階段,而有不同的層級的能力指標設計。
    3.臺灣與美國皆強調課程實施應以學生為核心。
    4.臺灣鼓勵多元的評量方式,美國對於家政課程之評量未明確指示。

    表次 I 圖次 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5 第三節 重要名詞釋義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課程之概念與課程發展基礎 9 第二節 臺灣高中教育階段家政課程概況 16 第三節 美國高中教育階段家政(FACS)課程概況 27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45 第一節 研究方法 45 第二節 研究架構 47 第三節 研究流程與步驟 49 第四節 研究範圍 51 第五節 研究工具 52 第四章 臺灣與美國高中教育階段家政課程比較分析 53 第一節 臺灣與美國的社會背景與高中教育比較 53 第二節 臺灣與美國高中教育階段家政課程比較 5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1 第一節 結論 81 第二節 建議 90 第三節 研究限制 93 參考文獻 95 附錄一 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總綱 100 附錄二 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家政」課程綱要 108 附錄三 美國國家FACS教材綱要對照表 120 附錄四 俄亥俄州FACS教材綱要對照表 125

    中文參考文獻:
    王仁癸(2000)。教育在知識經濟時代的因應與挑戰。新世紀的教育願景,中國教育學會 主編,209-223。臺北:臺灣書店。
    王家通(1998)。比較教育論叢。高雄:復文。
    王振寰(2003)。臺灣的威權制度與民主轉型。臺灣社會,王振寰主編。臺北:巨流。
    方德隆(譯)(2004)。Allan C. Ornstein & Francis P. Hunkins著。課程基礎理論。臺北:培生教育。
    方德隆(2005)。課程理論與實務。高雄:麗文文化。
    江芳盛(1998)。從政策研究觀點看美國教育改革。暨大學報,2(1),253-271。
    朱敬先(1995)。教學心理學。臺北:五南。
    羊憶蓉(1994)。教育與國家發展—臺灣經驗。臺北:桂冠。
    杜祖貽、劉述先 合編(2006)。哲學、文化與教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李坤崇(2007)。高中新課程綱要總綱修訂的理念與特色。教育研究月刊,159,106-120。
    李智威(2000)。臺北日本與美國僑校小學社會科教學比較研究。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吳和堂(2002)。沒有學習落後的孩子—簡介美國2002年簽署的教育法。師友,418,0-3。
    吳清山(2000)。教育發展研究。臺北:元照。
    吳清鏞(2008)。高中新修訂課程配套措施。教育研究月刊,166,71-79。
    吳慧子、張鈿富、吳舒靜(2007)。美國中等教育改革與發展趨勢。教育資料集刊,34,109-136。
    林天佑(1997)。美國一九九0年代「標準本位」的教育政策。國教月刊,43(5/6),15-20。
    林立樹(2005)。美國文化史。臺北:五南。
    林秋山、林春植(譯)(1981)。李奎浩 著。教育與政治。臺北:幼獅文化。
    林彥仲(2006)。從美國聯邦政府K-12階段教育政策的變遷論國家角色的轉移。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林寶山(1991)。美國教育制度及改革動向。臺北:五南。
    邱兆偉(1993)。美國教育改革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邱兆偉(2003)。當代教育哲學。臺北:師大書苑。
    邱錦昌(1993)。美國教育政策之演變及其影響。教育研究雙月刊,32,18-24。
    周淑卿(2002)。課程政策與教育革新。臺北:師大書苑。
    洪久賢(1994)。高中家政課程標準修訂之研究。臺北: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
    洪雯柔(2000)。貝瑞岱比較教育研究方法之探析。臺北:揚智。
    施良方(1997)。課程理論。高雄:麗文文化。
    高義展(2004)。比較教育概論。臺北:鼎茂。
    孫震(2001)。臺灣發展知識經濟之路。臺北:三民。
    陳玉娟(2005)。美國重要教育政策法案回顧與啟示—以「將每個小孩帶上來法案」為例。中等教育,56(5),152-163。
    教育部(2007)。修訂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家政」Q&A。2008/04/07。取自:http://140.116.223.225/98course/08/08-15-domestic_Q&A.pdf
    教育部(2008)。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臺北:教育部。2008年1月24日,台中(一)字第0970011604B 號令發布。
    教育部中教司(2001)。世界主要國家高級中學課程發展之研究期末報告。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中教司(2002)。美國高中課程考察報告。臺北:教育部。
    黃炳煌(2002)。課程理論之基礎。臺北:文景。
    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臺北:東華。
    黃政傑(2005)。課程改革新論—教育現場虛實探究。臺北:冠學文化。
    黃俊傑(1991)。孟學思想史論(卷一)。臺北:東大圖書。
    黃俊傑(2006)。孟子。臺北:東大圖書。
    黃迺毓(1988)。家庭教育。臺北:五南。
    黃漢昌(2002)。一個美國高中課程的啟示。師友,416,52-56。
    葉乃嘉(2006)。研究方法的第一本書。臺北:五南。
    葉至誠、葉立誠(2003)。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商鼎文化。
    曾春海(1992)。儒家的淑世哲學-治道與治術。臺北:文津。
    彭懷恩(2006)。政治學-全球化時代的觀點。臺北:風雲論壇。
    楊思偉、王如哲(2004)。比較教育。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楊思偉、沈姍姍(2000)。比較教育。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心理。
    劉慶仁(2000)。美國教育改革研究。臺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劉慶仁(2005)。美國新世紀教育改革。臺北:心理。
    賴志峰(2002)。美國中小學教育改革新趨勢之評析及啟示:2001年No Child Left Behind Act。美國教育學報,9,273-297。
    賴春金(1999)。美國「家政」改名與課程趨向及其意涵。國立編譯館通訊,12(1),55-57。
    歐用生(1994)。課程發展的基本原理。高雄:復文。
    簡成熙(譯) (1995)。George R. Knight著。美國教育哲學導論。臺北:五南。

    西文參考文獻:
    Bereday, G. Z. F. (1964). Comparative Method in Education. New York:Holt, Rineehart and Winston.
    Card, B. (2004). No Child Is Left Behind Family and Consumer in the Sciences Classroom. Journal of Family and Consumer Sciences. 96(1), 8-10.
    Feir, R. E. (1995). Political and social roots of education reform: A look at the states in the mid-1980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Association. San Francisco, CA.
    First, P. F. (1992). Educational policy for school administrator. Allyn & Bacon.
    Hill, P. T., & Bonan, J. (1991). Decentralization and accountability in public education. Santa Monica, CA: Rand.
    Kennedy, M. J. (2004). Today’s FCS Classroom Prepares Youth for Life. Journal of Family and Consumer Sciences. 96(1), 92.
    Montgomery, B. & Davis, S. (2004). Building Strong Families and Communities: A Critical Science Rationale for FCS. Journal of Family and Consumer Sciences. 96(1), 52-56.
    Newell, B. A. (2004). An Overview: How FCS Integrates the Core Academics. Journal of Family and Consumer Sciences. 96(1), 13-14.
    Ohio Department of Education.(2007). Family and Consumer Sciences Content Standards. Retrieved June, 18, 2007, from http://www.ode.state.oh.us/GD/Templates/Pages/ODE/ODEDetail.aspx?page=3&TopicRelationID=1120&ContentID=27030&Content=45569
    Richards, M V. (2000). The Postmodern Perspective on Home Economics History. Journal of Family and Consumer Sciences. 92(1), 81-84.
    Smith, B. P & Hall, H. C & Jones, K. H & Cory, J. A. & Ethridge T. L. (1998). Journal of Family and Consumer Sciences. 90(4), 15-17.
    The Congress of the United State. (1993). The federal role in improving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New York: 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
    U. 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1998). National Standards for Family and Consumer Sciences Education.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tate Administrators for Family and Consumer Sciences.
    U. 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1987). What works: Schools that work: Educating disadvantaged children. 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Wild, P. (2004). National Standards Shape Today’s FCS Curriculum. Journal of Family and Consumer Sciences. 96(1), 11-12.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