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靖芬
論文名稱: 台灣女性肌膚保養的實踐及其社會意涵
指導教授: 蔡如音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大眾傳播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Mass Communi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3
中文關鍵詞: 肌膚保養女性身體
英文關鍵詞: skin care, women, body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92下載:2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這個研究源自於我對自己肌膚保養實踐經驗的反省,進一步擴大為對所有台灣女性肌膚保養實踐的關懷,這包括三個問題的思考:台灣女性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進行肌膚保養的實踐?肌膚保養的實踐如何成為台灣女性日常生活的一部份?肌膚保養實踐對於台灣女性有何意義?

    在回顧了台灣女性肌膚保養實踐的歷史背景及女性身體管理實踐(包含肌膚保養實踐)相關文獻後,本研究與二十位有肌膚保養實踐經驗的女性深度訪談,藉以全面與深入地探知台灣女性肌膚保養實踐的經驗、感受與想法。

    就第一個研究問題而言(台灣女性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進行肌膚保養的實踐?)根據本研究的定義,必須涵蓋三個面向的觀察:台灣女性如何進行肌膚保養、她們如何選擇與取得肌膚保養用品與美容服務,以及她們如何取得肌膚保養的資訊。結果發現,受訪者會採取的肌膚保養方式主要包括使用肌膚保養品、增減飲食、做臉、進行美容手術,以及看皮膚科醫生接受藥物治療五種。此外,肌膚保養的過程對受訪者來說也是一場感官的旅行。

    在肌膚保養用品與美容服務的選擇與取得上,受訪者挑選的肌膚保養用品與美容服務,可以從功能與品牌兩個面向觀察,以功能來說,受訪者都是以希望治療與預防的肌膚問題做為挑選準則;在品牌上,受訪者特別偏好外國品牌與具有一定品牌知名度的肌膚保養品,資生堂則是多位受訪者長期使用的品牌,另外,受訪者使用的肌膚保養品品牌還出現「品牌聯合國」的現象,而美容服務品牌的選擇則呈現相當不一致的狀況,受訪者通常都是依賴口碑進行選擇。受訪者取得肌膚保養品的方式有購買、自製、他人贈送及使用他人不用的四種,取得美容服務的方式則有購買及隨肌膚保養用品的購買贈送兩種。

    受訪者取得肌膚保養資訊的方式有取自個人的親身經驗與刻板印象、與他人溝通互動、觀察他人,及接觸媒體四種,她們對於各種資訊經常抱持懷疑的態度,因此會運用各種準則篩選與判斷。此外,在面對化妝品廣告時,部分受訪者還出現「第三人效果」的現象。

    第三個研究問題問的是肌膚保養的實踐對於台灣女性有何意義?透過訪談發現,受訪者會進行肌膚保養實踐,是因為肌膚保養實踐是她們為追求美麗、青春、健康、正常與自我控制這幾種現代社會普遍推崇的價值所進行的努力,並藉此尋求肯定與自信;做臉不只為了保養肌膚,還是受訪者放鬆身心、受到疼愛及犒賞自己的方式,同時也有邁入結婚這個人生階段的意涵;自製肌膚保養品,也不只是為了使用,還是成就感的來源。

    回到第二個研究問題,肌膚保養的實踐之所以成為現代台灣女性日常生活的一部份,一方面是諸多台灣社會脈絡的發展提供了所需的條件,另一方面則源自現代台灣女性希望藉著肌膚保養實踐追求美麗、青春、健康、正常與自我控制這幾種社會價值,以尋求肯定與自信的心理動機,女性的能動性正由此展現。然而,女性的能動性並非完全不受結構限制的能動性,女性仍然可能受到社會結構的壓迫而對自己的肌膚狀況感到沮喪及壓力,此時,肌膚保養的實踐或許可以成為女性的一項資源,讓她們展現與獲得自己的能動性。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緣起——女孩的成年禮╱02 第二節 肌膚保養的實踐:一項台灣女性普遍的實踐╱03 第三節 肌膚保養實踐的定義與內涵╱05 第四節 問題意識╱06 第二章 台灣女性肌膚保養實踐的歷史背景 第一節 台灣早期至日據時期╱08 第二節 1945年台灣光復至1950年代——保守與低調的肌膚保養實踐╱10 第三節 1960至1970年代——普遍化與多元化大環境的逐漸成形╱11 第四節 1980年代至今——普遍化與多元化條件的成熟╱13 第三章 女性身體管理社會理論 第一節 女性肌膚保養實踐的相關研究╱18 第二節 女性身體管理實踐的相關研究╱21 壹、女性受到社會結構的壓迫而進行身體管理的實踐╱22 貳、能動性與社會結構間的女性身體管理實踐╱26 第四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設計╱36 壹、資料蒐集方法——深度訪談法╱36 貳、訪談對象的選擇與抽樣方法╱36 參、訪談內容與訪談方式╱36 肆、訪談中的紀錄╱37 伍、研究者的角色以及與受訪者的關係╱37 陸、逐字稿及備忘錄的製作╱38 柒、資料整理與分析的方法╱38 第二節 研究進行的過程╱38 壹、尋找受訪者╱38 貳、訪談時間與地點的確定╱41 參、訪談形式的決定╱42 肆、訪談的進行╱43 伍、資料處理╱45 第五章 台灣女性肌膚保養的實踐 第一節 肌膚保養的進行╱48 壹、肌膚保養的方式╱48 貳、肌膚保養的感官旅行╱54 第二節 肌膚保養用品與美容服務的選擇與取得╱55 壹、選擇與取得的肌膚保養用品與美容服務╱56 貳、肌膚保養用品與美容服務的取得方式╱62 第三節 肌膚保養資訊的取得╱69 壹、取得肌膚保養資訊的方式╱69 貳、懷疑的資訊接收者╱74 參、化妝品廣告的「第三人效果」╱75 第六章 台灣女性肌膚保養實踐的社會意涵 第一節 四個女人的肌膚保養實踐╱78 第一個女人:筱雯——我想變漂亮╱78 第二個女人:美芳——讓青春永恆╱79 第三個女人:Irene——追求健康的本色╱80 第四個女人:雪芬——找回正常的我╱81 我的肌膚‧我來控制╱83 第二節 不只是肌膚保養——做臉╱84 第三節 不只為了使用——自製肌膚保養品╱86 第七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90 壹、肌膚保養實踐的日常生活化╱90 貳、肌膚保養實踐中的女性能動性╱91 參、誰是台灣女性?╱92 第二節 研究建議╱93 壹、進入田野╱93 貳、納入男性的經驗╱93 參考書目╱95 附錄一 受訪者基本資料表╱102 附錄二 訪談大綱╱103

    中文書目

    Beauty DIY牛爾愛美保養網。上網日期2006年5月2日,取自http://www1.payeasy.com.tw/diy/index.shtml

    BGO美集合美妝網。〈SHISEIDO品牌故事〉。上網日期:2006年5月2日,取自http://www.bgo.com.tw/contact/Logobrandinto.asp?LogoID=20010417142021

    王靜慧(2001)。《照鏡子的女人:從美容業的女體養護現象看女性╱女人的生活世界與身體知覺》。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史明(1998)。《台灣人四百年史》。台北:草根文化。

    民權社(1954年9月20日)。〈禁奢侈品有感〉。《聯合報》,5版。

    台灣資生堂網站。〈台灣資生堂沿革〉。上網日期:2006年5月2日,取自
    http://www.shiseido.com.tw/company4.asp

    台灣皮膚雷射美容中心網站。上網日期:2006年5月2日,取自
    http://www.taiwanlaser.com/index2.htm

    沈裕豐(1986)。《女性保養化粧品消費行為研究》。東海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李秀蓮(1996)。《中國化妝史概說》。台北:揚智文化。

    李剛(1953年12月6日)。〈奢侈品走私問題〉。《聯合報》,5版。

    李國貞(1995)。〈我國化粧品工業現況與展望〉。《化工資訊》,9(7) :51-55。

    李筱峰(1999)。《台灣史100件大事》。台北:玉山社。

    李漢昌(1993年8月29日)。〈晴光市場 賣舶來品 名利雙收〉。《聯合報》,15版。

    呂又綸(1995年12月7日)。〈《北市百貨商圈的昨日、今日、明日(上)》單打獨鬥到形成商圈 細數30年台北百貨史〉。《民生報》,27版。

    吳筱玫(2003)。《網路傳播概論》。台北:智勝。

    邱高生(2005年1月19日)。〈<2005市場報告-29>女為悅己容,臉部保養品使用行為分析〉。《東方線上》。上網日期:2005年5月21日,取自
    http://www.isurvey.com.tw/cgi-bin/big5/file/pu50?&q1=v2&q22=2655&q7=20&q8
    (需登入帳號密碼)

    邱淑宜(1993年10月18日)。〈消費廣場 晴光市場 走過繁華〉。《聯合晚報》,10版。

    林美雅、向倩儀、蔡維鴻(2005)。〈瘦身廣告的第三人效果〉。中華傳播學會2005年年會,中華傳播學會主辦,2005年7月14-16日。

    東森新聞網(2004年10月4日)。〈百貨週年慶/上流人家一出手!主婦刷100萬買化妝品〉。《東森新聞網》。上網日期:2006年5月2日。取自
    http://www.ettoday.com/2004/10/04/1138-1694535.htm

    洪偉章、李金枝、陳榮秀(1997)。《化妝品原料及功能》。台北:藝軒。

    胡幼偉(1998)。《傳播訊息的第三人效果—理論探源與實證研究》。台北:五南。

    胡幼慧(1996)。〈轉型中的質性研究:演變、批判和女性主義研究觀點〉。胡幼慧(編)《質性研究》。台北:巨流。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如何收集資料、登錄與分析〉。胡幼慧(編)《質性研究》。台北:巨流。

    范麗娟(2004)。〈深度訪談〉。王雅各(編)《質性研究》,頁81-126。台北:心理出版社。

    紀佩宏(1995)。《女性化妝品通路零售端點選擇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姜汝祥、雷洪敏(2003年11月4日)。〈名牌廣告戰經典實例:化妝品大戰(一)〉。上網日期:2004年12月18日,取自
    http://www.sxad.com.cn/pinpai/Details.asp?Detail_ID=768

    翁雯柔(2003)。《聰明御膚術—翁雯柔的美麗研究室》。台北:時報。

    海關總稅務司署編(1982年7月)。《中華民國海關進口稅則》,海關總稅務司署。

    ------------------------(1984年1月)。《中華民國海關進口稅則》,海關總稅務司署。

    ------------------------(1985年1月)。《中華民國海關進口稅則》,海關總稅務司署。

    ------------------------(1986年2月)。《中華民國海關進口稅則》,海關總稅務司署。

    ------------------------(1987年1月)。《中華民國海關進口稅則》,海關總稅務司署。

    ------------------------(1988年2月)。《中華民國海關進口稅則》,海關總稅務司署。

    財政部海關總稅務司署、經濟部國際貿易局編(1989年1月)。《中華民國海關進口稅則》,財政部海關總稅務司署及經濟部國際貿易局。

    ------------------------------------------------------------(1989年8月)。《中華民國海關進口稅則》,財政部海關總稅務司署及經濟部國際貿易局。

    陳子鈺(2004年10月7日)。〈海洋拉娜 漲價了 人少人 賣光了〉。《聯合晚報》,3版。

    陳正茂編著(2003)。《臺灣經濟發展史》。台北:新文京。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淑芬(2000)。《她們的美麗與哀愁—女性雜誌的美貌建構與讀者使用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廣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惠惠(2002年10月13日)。〈中山北路百年紀 曾經,晴光就等於名牌〉。《聯合報》,19版。

    張錦華(2002)。《女為悅己者瘦?媒介效果與主體研究》。台北:正中。

    張曉琴(1984年7月2日)。〈國外名牌化粧品也「搶灘」?〉。《經濟日報》,10版。

    黃尹青(1990年5月21日)。〈化粧品 國際分工 國產、進口之分 已無意義〉。《民生報》,19版。

    黃金財(1998)。《台灣懷舊之旅》。台北:時報文化。

    黃淑麗(1982年11月17日)。〈採購要訣 進口化粧品仿冒贗品多 包裝產期香味分辨偽劣〉。《經濟日報》,10版。

    葉立誠(2001)。《台灣服裝史》。台北:商鼎文化。

    葉惠欽(1994年5月1日)。〈彩虹賓館 美景了無痕〉。《聯合晚報》,6版。

    甯應斌(2004)。〈「減肥瘦身」的女性主義標準答案錯在哪裡?〉。甯應斌(編)《身體政治與媒體批判》,頁140-195。桃園縣中壢市: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

    曾俊明(2004)。《美容經營管理》。台北:華立。

    曾清嫣(1988年11月13日)。〈苦茶籽 老祖母的美容聖品〉。《聯合報》,17版。

    馮金桁(1997年2月3日)。〈晴光市場小檔案〉。《聯合報》,3版。

    詹三源(1998年4月12日)。〈晴光市場 洋洋得意五十年〉。《聯合報》,14版。

    經濟日報(1982年8月9日)。〈大拍賣 市場漫步 化粧品水貨威脅國產品〉。《經濟日報》,10版。

    經濟日報(1989年6月20日)。〈國產化粧品紛改打「國際牌」〉。《經濟日報》,19版。

    楊塵(1990年5月12日)。〈進口貨和國產品愈來愈難區分 化妝品市場走向無國籍〉。《經濟日報》,18版。

    廣源良實業有限公司網站。〈關於廣源良〉。上網日期:2006年5月2日,取自
    http://www.cucumber.com.tw/html/about.asp

    輕鬆美膚網。上網日期:2006年5月5日,取自
    http://www.ezskin.com.tw/

    輕鬆美膚網。〈肝斑〉。上網日期:2006年5月4日,取自
    http://www.ezskin.com.tw/SkinDoctor/Message.asp?ArtID=223&Mno=2&Sno=8

    熊麗青(1954年11月15日)。〈家常話 用什麼洗頭髮?〉。《聯合報》,6版。

    趙妍如(1982年6月29日)。〈名牌化粧品在台稱霸(上)〉。《經濟日報》,12版。

    趙妍如(1982年6月30日)。〈名牌化粧品在台稱霸(中)〉。《經濟日報》,12版。

    鄭嘉蕙(2004年10月29日)。〈化妝品、精品帶路 乳霜、名牌包5分鐘搶光 信義區週年慶 大戶也瘋狂〉。《民生報》,A7版。

    閻鳳婷(1992年10月12日)。〈蓬萊名產 南投苦茶油 老祖母時代的瑰寶〉。《經濟日報》,19版。

    賴珮如(1994)。《女性雜誌與女性價值變遷相關性之探析》。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介華(2002年8月12日)。〈甜蜜梳妝檯 楊芸馨 天天敷臉 多層次照顧美麗〉。《民生報》,A4版。

    ---------(1996年3月3日)。〈《美容錦囊》 要有效保養 先要了解自己的膚質 新春護膚周全計畫〉。《民生報》,31版。

    戴月芳、羅吉甫編(1990)。《台灣全記錄》。台北:錦繡。

    蕭春雷(2004)。《我們住在皮膚裡:人類身體的人文細節》。台北:三言社。

    聯合報(1952年2月19日)。〈特許商店線存奢侈品 即日起公開出售〉。《聯合報》,3版。

    ---------(1954年7月11日)。〈總統明令公布 貨物稅條例修正條文〉。《聯合報》,2版。

    ---------(1954年9月14日)。〈厲行節約 奢侈物品 又將禁售〉。《聯合報》,3版。

    ---------(1961年6月16日)。〈禁止奢侈品買賣令 政院決予廢止〉。《聯合報》,5版。

    ---------(1962年5月19日)。〈現行禁止進口分類 當局決定取消〉。《聯合報》,5版。

    ---------(1971年4月11日)。〈香水花露水面霜圖畫等一六四項貨品 昨起開放進口〉。《聯合報》,8版。

    ---------(1978年7月15日)。〈千餘項日用品 開放自由進口〉。《聯合報》,2版。

    羅秀華(2004)。《台灣的老行業》。台北:遠足文化。

    嚴嘉蕙(2004)。《化妝品概論》。台北:新文京。

    英文書目

    Bartky, Sandra(1990). Femininity and domination: Studies in the phenomenology of oppression. New York: Routledge.

    Bocock, Robert(1993/1995)。《消費》(張君玫、黃鵬仁譯)。台北:巨流。

    Bordo, Susan(1993). Unbearable weight: Feminism, western culture, and the bod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rumberg, Joan Jacobs(1997). The body project: An intimate history of American girls. New York: Vintage Books.

    Davis, Kathy(1995/1997)。《重塑女體:美容手術的兩難》(張君玫譯)。台北:巨流。

    Grogan, Sarah(1999/2001)。《身體意象》(黎士鳴譯)。台北:弘智。

    Miller, Daniel(1998). A Theory of Shopping. Cambridge: Polity Press.

    Morgan, Kathryn(1991). Women and the Knife: Cosmetic Surgery and the Colonization of Women’s Bodies. Hypatia, 6: 25-53.

    Ogden, J.(1992). Fat chance: The myth of dieting explained. London: Routledge.

    Peiss, Kathy(1996). Making Up, Making Over. In Victoria de Grazia, & Ellen Furlough (Eds.), The sex of things: Gender and consumption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Berkeley, Calif.: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Ritzer, George(1992/1995)。《社會學理論(上冊)》(馬康莊、陳信木譯)。台北:巨流。

    Wolf, Naomi(1991/1992)。《美貌的神話》(何修譯)。台北:自立晚報。

    日文書目

    石田かぉり(2000/2005)。《美麗是妝出來的—為什麼女人不化妝就不出門?》(沈美雪譯)。台北:時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