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潘俊英 Pan,Chun-Ying |
---|---|
論文名稱: |
台灣農民運動初探(1895-2005) The Preliminary Study of Taiwan Peasants-Movement(1895-2005) |
指導教授: |
陳延輝
Chen, Yen-Hui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政治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
論文出版年: | 2005 |
畢業學年度: | 9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98 |
中文關鍵詞: | 農民 、農民運動 、農民組合運動 |
英文關鍵詞: | peasant, peasant movement, peasant combination movement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64 下載:163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論文摘要:
本研究是以農民運動為主要之研究內涵,探討台灣農民運動之演進脈絡,了解1895-2005年間,各階段農民運動發生的原因,並分析其影響,期能掌握農民運動之發展趨勢,提供規劃農業政策之參考。主要研究目的有五:
一、了解台灣農民運動的演變過程;
二、探討日治時期至2005年農民運動發生的原因;
三、分析台灣各階段農民運動之發展與影響;
四、評析台灣農民運動實際運作面;
五、前瞻台灣農民運動的發展趨勢。
研究使用之方法主要係採用歷史研究法、內容分析法、訪談法和文獻分析法。蒐集自日治時代起,迄2005年台灣農民運動既有的資料,分析從日治時期以來,各階段農民運動的時代背景和演進、農民運動的本質,以及農民運動的發展等,包含有書籍、期刊、立法院公報及學位論文,並訪談該時期農運的代表性人物,以輔助文獻之不足,並進一步詮釋和分析,深入了解農民運動的演進與發展。
研究所獲致之發現臚列於下,並提出建議,供主政者參考。
一、農民運動係社會運動的一種,從日治台灣、國民黨政府到民進黨政府之演進歷程,反應當時代的政治、經濟與社會背景。
二、日治時期的台灣農民運動具殖民色彩。
三、國民黨執政時期的台灣農民運動受政治力干預與知識份子操弄。
四、民進黨執政時期的台灣農民運動深繫於政治力的趨向,扮演在野的角色批判執政黨,亦與執政黨互補抵禦外侮。
五、近代各階段農民運動特性與發展趨勢
(一)農民運動的訴求,基本上來自於經濟層面,為爭取農民權益而發起。
(二)農民運動之發起與結束,通常都有農業知識份子、民意代表、農會組織幹部及政治人物從中策劃與支持。
(三)台灣農民運動的形成,剛開始由地方性的抗爭,逐漸發展到區域性,若未能有效解決,才會促成全國性的抗爭活動。
(四)農民運動的模式取決於問題爆發之後,延伸為政治問題,再擴大為情緒性的訴求,將不滿、挫折的感受,導向希望與理想的目標,進而採取和平理性之遊行或示威抗議,以達成訴求。
(五)農業政策影響社會安定,未來應周延的規劃:從計畫性的生產、農民的公平利益、土地的有效運用、環保措施的兼顧,以及外銷農產品的配套等都必須同步思維,應特別考量變遷性和制度化。
The main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are to discuss the movement of the Taiwan peasants and to know the causes and the consequences of different stages of Taiwan peasant movement. Therefore, one could understand the trend of the peasant’s movement and provide valuable suggestions for the agriculture planning policies. The five main research purposes are:
A.To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easant movement
B.To discuss the causes of the peasant movement from the Japanese colonial era to year 2005
C.To analyze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Taiwan peasant movement
D.To evaluate the practices of the Taiwan peasant movement
E.To predict the trend of the Taiwan peasant movement
The research methods are mainly based on historical research, content analysis, interview and document analysis. All the documents are collected from the Japanese colonial era to year 2005. Documents, regarding the background of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Taiwan peasant movement, the natur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easant movement, are from publications, periodicals, the Legislation Department bulletin and theses. In addition, the interviews of the some important people from the peasant movement not only make up the inadequate information but also provide more information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easant movement.
The findings and suggestions from this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A.The peasant movement is one form of the social revolution. It reflects th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backgrounds under the Japanese colonial era, the Kuomingtang government and Democratic Progress Party government.
B.There is the colonial effect on the peasant movement under Japanese colonial era.
C.There is political involvement and intellectuals’ manipulation on the peasant movement under Kuomingtang government era.
D.The peasant movement under DPP’s government attaches the political power, plays the opposition role to judge the ruling party and parts with ruling party to resist outside aggression.
E.The recent characteristics and trends of the different peasant movements are:
i.The peasant movement is mainly from economic concern with an aim to fight for the farmer’s benefits.
ii.The origin and the end of the peasant movement are usually planned and backed by agricultural intellectuals, public opinion representatives, the cadre members from the agricultural organizations and politicians.
iii.The Taiwan peasant movement starts from local to regional protests. The national protests only occur when the local and regional protests could not bring positive results.
iv.The evolvement of the peasant movement starts from the issue explosion, political issues, emotional appeals to turn the frustration, dissatisfaction to a hope and ideal objective, to a peaceful march or protest.
v.The agricultural policy will affect social stabilization. Therefore, it should be planned rigorously including planned land production, a fair farmer’s benefit plan, effective land utilization, considera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safety policy and the back-up plan for the exporting farmer products. One should especially take the transforming and systematic factors into accounts.
一、中文部份
(一)專書期刊
王文科、王智弘(2004年),《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第8
版)
王乃信等譯(1989),《台灣社會運動史》,台北:創造出版。
王曉波編(1985),《台灣的殖民地傷痕》, 台北:帕米爾書店。
王振寰(1993),《國家、資本與勞工》,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季
刊。
王泰升(1999),《台灣日治時期的法律改革》,台北:聯經。
尹章羲(1986),《台灣近代史論》,台北:自立晚報社。
史明(1987),《台灣人四百年史》, 台北: 自由時代。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1979),《台灣史》,台北:眾文圖書公司。
左野邊著、謝森展譯(1996),《台灣代誌》(下),台北:創意文化
事業有限公司。
吳文星(1992),《日據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台北:正中
書局。
吳文星(1983),《日據時期台灣師範教育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史研究所專刊8: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矢內原忠雄著 周憲文譯(1985),《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台
北:帕米爾書店。
白秀雄等著(1978),《現代社會學》,台北:巨流出版社。
台灣省文獻委員(1953),《台灣省通誌》,台中:台灣省文獻會。
李筱峰(2000),《新世紀智庫論壇》,第12期。
李筱峰(2003),《60分鐘快讀台灣史》,台北:玉山出版事業股份有
限公司。
李筱峰(1987),《台灣民主運動40年》,台北:自立晚報。
宋國誠(1997),《認識社會》,台北:台灣書店。
宋鎮照 (1997),《社會學》,台北:五南圖書有限公司。
周憲文譯(1985),《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 台北:帕米爾書
店。
吳田泉(1993),《台灣農業史》,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社。
吳添財發行(2005),〈海峽評論月刊〉,台北:海峽評論雜誌社。
葉榮鐘(1993),《台灣民族運動史》,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
社。
林柏維(1993),《台灣文化協會滄桑》,臺原出版,第一版。
林有土(1997),《中華民國立國精神 》,台北:國立空大。
林嘉誠(1992),《社會變遷與社會運動》,台北:黎明文化事業有
限公司。
林義男譯(1988),《社會學》,台北:巨流出版社。
東嘉生著,周憲文譯(1985),《台灣經濟史概說》 ,台北:帕米爾
書店。
翁仕杰(1994),《台灣民變的轉型》,台北:自立晚報社。
唐詩等編著(2000),《社會學講義》台北:揚智文化出版。
徐正光 (1990),《台灣新興社會運動》台北:巨流出版。
徐正光、宋文里合編(1989),《台灣新興社會運動》,台北:巨流
出版社。
涂照彥著,李明俊譯(1993),《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台北:人
間出版社 。
陳國鈞(1981),《中外社會運動比較之研究》,台北:
中央文物出版。
陳俐甫(1996),《日治時期台灣政治運動之研究》,台北:稻鄉出
版社。
陳碧笙(1993),《台灣人民歷史》,台北:人間出版社 。
連溫卿著,張炎憲、翁佳音編校(1988),《台灣政治運動》,台北:
稻鄉出版社。
范珍輝、江亮演、江林英基、黃維憲編著(1998),《社會運動》,台
北:國立空中大學。
梁懷茂著1984),《社會學》,台北:黎明文版社。
郭敏學(1977),《多目標功能的台灣農會》,台北:台灣商務印書
館。
郭廷以(2000),《台灣史事概說》,台北:正中書局。
張家鳳(1973),《吧年慘史》,台灣文獻。
張勝彥、吳文星、溫振華、戴寶村(1996),《台灣開發史》,台北:
國立空中大學。
張素玢(2001),《台灣的日本農業移民—以官營移民為中心》,台
北:國史館。
張茂桂(1989),《社會運動與政治轉化》,台北:國家政策資料研
究中心。
張炎憲總編輯(2005),〈台灣史料研究〉第24號,台北:財團法人
吳三連基金會。
許木桂、黃美英(1988),《520事件調查報告書》,台北:社會運動
觀察小組。
彭懷真 (2001),《社會學概論》,台北:洪葉文化出版。
傅家雄(2000),《台灣經濟變遷與發展》,台北:華立圖書公司。
黃俊傑(1995),《戰後台灣的轉型及其發展》,台北:正中書局。
黃秀政(1992),《台灣史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黃昭堂,(1994)《台灣總督府》,台北:前衛出版社。
黃昭堂著、黃英哲譯(1989),《臺灣總督府》 ,台北:自由時代出
版社。
黃春木、施立菁、姜淑慎(2000),《高中現代社會 》下冊,台
北:龍騰文化事業公司,頁75-76。
黃靜嘉(1960),《日據時期之台灣殖民地法制與殖民統治》,台北:
社會科學叢刊社。
農會訓練課程編纂委員會主編(1988)《農會業務經營要覽》,南
投:台灣省政府農林廳編印。
詹火生等著(1987),《社會學》下冊,台北:空中大學。
詹火生等編著(1990),《當代社會變遷與問題》,台北:國立空中
大學。
詹火生(1991),《當代社會變遷與問題》,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詹火生(1992),《社會學概論》,台北:匯華圖書公司。
詹朝立(2003),《天黑黑莫落雨:十二萬農漁民大遊行傳真》,台
北:台灣社會科學出版社。
齊光裕(1996),《中華民國的政治發展》,台北:揚智文化出版。
劉淑玲,(1992)<台灣農民對日籍退職官員放領土地的抗爭>,
《台灣風物》,卷四二,期一,頁140-193。
劉雲德譯(1992),《社會學》,台北:五南書局。
劉育嘉(2003),《台灣史文獻析論》,台北:洪葉文化出版。
盧修一 (1990),《日據時代台灣共產黨史(1928-1932)》,台北:
前衛出版社。
鍾孝上(1996),《台灣史論文精選》(下)台北:玉山出版社。
鍾孝上(1982),《台灣先民奮鬥史》,台北:台灣文藝社。
鍾倫納(1914),《應用社會科學研究法》,台北:商務印書館。
蔡宏進1994<台灣農會組織結構與功能的演變啟示>《強化農民團體
服務功能—改進農會組織之研究》,台北:台灣大學農業推廣系。
蔡文輝 (1995),《社會變遷》,台北:三民書局。
蔡文輝(1982),《社會學理論》,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蔡文輝(l996),《不悔集-日據時代台灣社會與農民運動》,台北:
簡吉陳何文教基金會。
鍾孝上(1996),《台灣史論文精選》(下)台北:玉山出版社。
韓嘉玲(l997),《播種集-日據時期台灣農民運動人物誌》,台北:
簡吉陳何文教基金會。
蕭新煌(1989),《台灣新興社會運動的剖析─自主性與資源分
配》,台北:台灣研究基金會。
蕭新煌(1989),<新興社會運動的分析架構>《 新興社會運
動 》,台北:巨流,頁21-46。
蕭國和(1988),《台灣農業興衰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
出版部。
薛化元(1999),《台灣開發史》,台北:三民書局。
戴國煇(1985),《台灣史研究》,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
司。
簡後聰等編(2000),<福爾摩沙傳奇>:《台灣的歷史源流》,行政
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中部辦公室。
羅世宏、郭正亮著(1994、1998年),民進黨社運部工作報告資
料。
(二)論文部分
余福恭(1996),《日本殖民帝國統治下台灣的民族運動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汝英(1997),《日治時期──台灣人在中國反日活動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戴旭璋(1998),《從社會運動觀點分析我國民族主義之發展-----
以辛亥及五四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
文,未出版。
廖美(1992), 《台灣農民運動的興盛與衰落-對20年代與80年代
的觀察》,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光華(1998),《日據時期台灣農民組合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
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旻倉(1991),《台灣農民運動的形成與發展(1945-1990) 》,國
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凌子楚(1994),《台灣八○年代社運的政經分析》,國立台灣大學
三研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羅文國(1993),《日本殖民政策與台灣農民運動的形成(1895〜
1931)》,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順旭(2002),《從台灣光復後之政治發展探討政府原住民政策之
演變》,東海大學政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曾金玉(2000),《台灣客家運動之研究(1987~2000)》國立台灣
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未出版。
二 、外文部分
(一)日文部分
矢內原忠雄 (1956) ,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台北:台灣銀行。
若林正丈(1983),《台灣抗日運動史研究 》,東京:研文出版
社。
淺田喬二(1972),《日本帝國主義下民族革命運動一台灣、朝鮮、「滿州」抗日農民運動展開過程》,東京:未然社。
陳逢源(1944),《台灣經濟農業問題》,台北:萬出版社。
宮川次郎《台灣農民運動》,台北:拓殖通信社支社,1913年12
月。
宮川次郎《台灣社會運動》,台北:台灣實業界社營業所,1915
年10月。
泉風浪《台灣民族運動》,台中:台灣新聞社,1914年12月。
謝春木《台灣人要求》,台北:台灣新民報社,1917年1月。
台灣總督府警務局《台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二編,領台以後治安狀況(中卷)》,台北:台灣總督府警務局,1925年7月。
伊藤重郎《台灣製糖株式會社史》,東京:台灣製糖株式會社,1925
年9月。
涂照彥《日本帝國主義下台灣》,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75年
6月。
若林正丈《台灣抗日民族運動》(收錄於野澤豐、田中正俊編《講
座中國現代史》,卷6,抗日戰爭),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
1978年9月。
(二)英文部分
Chen Ching-chin,”The Japanese Adaptation of the Pao-chia
System in Taiwan,1895-1945”Journal of Asian Studies,34
(2),1975。
Romon H.Myers,”Taiwan as Imperial Colony of Japan:1895-
1945”,
Journal of the institute of Chinese Studie,6(2),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1973。
Olson,Marvin(1965),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melser,Neil J.(1984),Sociology,Cambridge,Mass.:
Blackwell Publishers。
Smelser,Neil J.(1962),Theory of Collective Behavior.New
York:Free Press of Gienco.
Tilly,Louise A.and Charles Tilly(eds)(1981),Class Conflict and Collective Action Beverly Hills,London:Sage
Publication
Hopper,Rex D.(1950),”The Revolutionary Process:A Frame
of Reference for the Stude of Revolutionary
Movements,”Social Forces, pp.207-279.
Davies, James.1962,”Toward A Theory of Revolution.”
Americam Sociological Review 27:5-19.
McAdam, Doug. 1982, Political Process and the Dovelopment
of Black Insurgency,1930-1970.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McCarthy,John D.,and Mayer N.Zald,1973, the Trend of Social
MovementsIn America:Professionalization and Resource Mobilization. Morristown.N .J.:General Learning Pr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