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曾麗玉
Tseng, Li-Yu
論文名稱: 臺灣戰後男性小說家的母親書寫
Writings on Motherhood of Taiwan's Post-war Male
指導教授: 李勤岸
Li, Khin-Huan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臺灣語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 Culture,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27
中文關鍵詞: 臺灣文學鄉土小說男性小說家母親書寫
英文關鍵詞: Taiwan literature, nativist novelist, male novelists, writings on motherhood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3760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25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有別於女性小說家的母親書寫,本文主以臺灣戰後男性鄉土小說家的母親書寫為題,除了藉以反映男性作家心目中的母親形象,一方面也透過其對母親的抒寫,瞭解作家所處時代的母親意象,以及母親角色扮演中所反映的社會、文化與政治的演變。目前臺灣女性小說家的母親書寫有不少人研究,但男性小說家的母親書寫卻少見學位論文等專題論著。從文學史視角綜觀,臺灣於戰後歷經數度不同思潮、政經背景的衝擊,以及文藝流派的遞嬗,男性小說的母親形象是否也隨之變動?本研究藉由分析戰後半個世紀(1946至2000年代)以來,不同時期的男性小說家在母親書寫上不同的面向、特徵,及其所指涉的文化意涵。研究題材包含吳濁流、文心、鍾理和、黃春明、鍾肇政、王拓、王禎和、七等生、郭松棻、葉石濤、李喬與鄭清文等的作品為討論對象。研究方法以女性主義、母職理論互證詮解,並以弗洛伊德戀母情結理論為參照,以結構敘事學分析。研究預期貢獻,有別於女性小說家的母親書寫,本研究之貢獻在於提出男作家小說中母親角色在社會結構中的不同定位及生命意涵。

    There have been many studies on the topic of mother writing of Taiwan's post-war “female” novelists, but the studies on “male” novelists can be barely se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terary history, post-war Taiwan has experienced the impacts of politics, economics, and thought streams, as well as the transition of dominated literature schools. Was the mother writing by male nativist novelists thus changed? In this research, different from aspects,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referred cultural meanings in mother writing by male nativist novelists at different stages in half a century (1946 –2000) after the War will be investigated through the discussed materials including Zhuo-Liu Wu, Wen Xin, Li-He Zhong, Chun-Ming Huang, Zhao-Zheng Zhong, Tuo Wang, Zhen-He Wang, Qi-Deng- Sheng, Song-fen Kuo, Shi-Tao Ye, Qiao Li, and Qing-Wen Zheng’s “Mother’s Portrait”. Feminism and Motherhood theory will be used for co-verific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also, Freud's Oedipal theory as a reference, as well as Narrative for structural analysis. Unlike female novelists’ mother writing,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research is the proposition of different mother role positioning and life meaning in the social structure in male nativist novelists’ mother writing.

    第一章 緒論 7 第一節 研究動機 9 第二節 研究目的 1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理論架構 15 第四節 「鄉土文學」與「母親」定義 26 第五節 文獻回顧 30 第六節 研究範疇 48 第七節 觀察與探討 52 第二章 戰後至五○年代的母親意象:以吳濁流、文心、 鍾理和為例 55 第一節 吳濁流〈先生媽〉(1946) 55 第二節 文心〈媽媽的雨鞋〉〈生死戀〉 57 一、〈媽媽的雨鞋〉(1954) 58 二、〈生死戀〉(1958) 63 第三節 鍾理和〈同姓之婚〉(1957) 70 第三章 六○年代男性小說中的母親意象:以鍾理和、 黃春明為例 74 第一節 鍾理和〈錢的故事〉(1960) 74 第二節 黃春明〈看海的日子〉(1967) 78 第四章 七〇年代男性小說中的母親意象:以鍾肇政、 王拓與王禎和為例 100 第一節 鍾肇政《插天山之歌》(1973) 100 第二節 王拓〈金水嬸〉(1975) 105 第三節 王禎和〈香格里拉〉(1979) 116 第五章 八〇年代男性小說中的母親意象:以七等生、郭松棻、葉石濤為例 129 第一節 七等生〈老婦人〉(1982) 129 第二節 郭松棻〈月印〉〈論寫作〉〈奔跑的母親〉(1983-1984) 146 第三節 葉石濤〈西拉雅族的末裔〉(1989) 180 第六章 九〇年代後男性小說中的母親意象:以李喬、 鄭清文為例 185 第一節 李喬〈母親的畫像〉(1994) 185 第二節 鄭清文《天燈‧我的母親》(2000) 199 第七章 結論 209 參考文獻 217

    (中文按字首筆畫順序,外文按字母順序)
    一、作家作品:
    七等生:〈老婦人〉,收入林瑞明、陳萬益編《七等生集》,台北市:前衛出版社,1993年12月初版第1刷,2010年1月初版第6刷,頁141-154。
    文心:〈媽媽的雨鞋〉、〈生死戀〉,收入彭瑞金編著《文心集》,臺北市:前衛出版社,1991年7月1日初版第一刷。
    王拓:〈金水嬸〉,收入施淑、高天生主編《王拓集》,台北市:前衛出版社,1992年4月15日初版第一刷。
    王昶雄著,賴錦雀譯:〈奔流〉(手改稿),收入許俊雅主編《王昶雄全集》第一冊‧小説卷,臺北縣板橋市:臺北縣政府文化局,2002年10月。
    王禎和:〈香格里拉〉,收入王禎和自選集《香格里拉》,臺北市:洪範,1980年10月初版,1986年3月八版。
    吳濁流:《先生媽》,台北市:遠流,2006年2月1日初版一刷。
    吳濁流:《亞細亞的孤兒》,台北市:草根,1995年7月初版一刷,2014年3月初版第22刷。
    李喬:〈母親的畫像〉,收入《李喬短篇小説全集10》,苗栗縣:苗栗縣文化中心,2000年1月出版,頁173-193。
    郭松棻:〈今夜星光燦爛〉,收入《奔跑的母親》,臺北市:麥田,2002年初版,頁217-276。
    郭松棻:〈月印〉,收入《奔跑的母親》,臺北市:麥田,2002年初版,頁13-112。
    郭松棻:〈奔跑的母親〉,收入《奔跑的母親》,臺北市:麥田,2002年初版,頁113-137。
    郭松棻:〈雪盲〉,收入《奔跑的母親》,臺北市:麥田,2002年初版,頁165-216。
    郭松棻:〈論寫作〉,收入陳萬益編《郭松棻集》,台北市:前衛出版社,1993年12月初版第一刷,頁391-516。
    黃春明:〈看海的日子〉,黃春明作品集1《看海的日子》,臺北市:聯合文學,2009年5月初版。
    黃春明:《鑼》,台北市:遠景,1974年3月初版,1979年3月十三版。
    葉石濤:〈西拉雅族的末裔〉,收入《西拉雅末裔潘銀花》,台北市:草根,2000年1月初版第一刷,頁11-42。最早發表於《臺灣春秋》(1989年8月號)
    葉石濤:〈野菊花〉,收入《西拉雅末裔潘銀花》,台北市:草根,2000年1月初版第一刷,頁43-64。最早發表於《中央日報》(1989年3月31日)
    鄭清文:《天燈‧母親》,臺北市:玉山社,2000年4月初版。
    鍾理和:〈同姓之婚〉,收入鍾怡彥主編《新版鍾理和全集》第一冊短篇小說卷(上),高雄縣岡山鎮:高雄縣政府文化局,2009年3月初版一刷,頁85-102。
    鍾理和:〈錢的故事〉,收入財團法人鍾理和文教基金會編製《鍾理和文選》,高雄市:春暉,2009年6月初版,頁47-59。
    鍾肇政:《臺灣人三部曲(三)插天山之歌》,台北縣中和市:遠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2月修訂重排初版。

    二、專書(含專書篇章、評論):
    [唐]李隆基注,[宋]邢昺疏,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孝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七等生:得獎感言,《第十四屆國家文藝獎頒獎典禮專刊》,臺北: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2010年10月,頁9。
    七等生:蕭義玲〈現代文學史上的七等生及其作品〉,收入蕭義玲編選《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七等生(1939~)》,2013年12月初版,台南市:國立台灣文學館,頁77-103。
    七等生自撰、張恆豪增補:〈七等生生平寫作年表〉,收入林瑞明、陳萬益編《七等生集》,台北市:前衛出版社,1993年12月初版第1刷,2010年1月初版第6刷,頁267-272。
    王之樵,張大春採訪:〈大河小說上游的長跑老兵──鍾肇政〉,收入《訪談集:台灣客家族群史總論》鍾肇政全集31,桃園市:桃園縣文化局,2004年3月初版。(原刊登於《中時晚報》「時代文學」,2001年4月13日)。
    王拓:〈我的人生 我的夢〉(新版自序),《金水嬸》,臺北市:九歌出版社,2005年9月10日(典藏新版)。
    王禎和:許俊雅編選《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49-王禎和(1940-1990)》,臺南市:臺灣文學館,2013年12月初版。
    王德威:〈冷酷異境裏的火種〉,收入郭松棻《奔跑的母親》,臺北市:麥田,2002年初版,頁3-9。
    王德威:〈尋找女主角的男作家〉,《從劉鶚到王禛和》,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86年。
    王德威:〈論「搗蛋鬼」─兼探兩種神話理論的交鋒〉,《從劉鶚到王禛和》,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86。
    卡門‧孔德(Carmen Conde)著,陳凱先譯:《我是母親》(Soy la Madre),根據西班牙Planeta出版社1986年第十二版譯出,江蘇:譯林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
    卡勒(Jonathan Culler):《文學理論:當代學術入門》(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年)。
    弗洛依德著,林塵等人譯:〈自我與本我〉,《弗洛依德後期著作選》,上海:上海譯文,1986年6月第1版。
    皮亞傑,泥連生、王琳譯:《結構主義》,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年11月第一次印刷。
    江寶釵、林鎮山主編:《泥土的滋味:黃春明文學論集》,臺北市:聯合文學,2009年3月初版一刷第一次。
    何欣:〈論黃春明〉,《當代台灣作家論》,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3年。
    佛洛伊德(Freud. S.)著,孫慶民、喬元松譯:〈作家與白日夢〉(1908),收入車文博主編《佛洛伊德文集》第四集,長春:長春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頁424-435。
    佛洛伊德著,孫名之譯:《釋夢》,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
    吳達芸:〈齎恨含羞的異鄕人──評郭松棻的小說世界〉,收入陳萬益編《郭松棻集》,台北市:前衛出版社,1993年12月初版第一刷,頁517-543。
    吳福助主編,林登昱副主編:《日華英雄傳‧散花天女謫降人間、勒馬臨崖不落情網》,收入《日治時期臺灣小說彙編》V.5,臺中市:文聽閣圖書,2008年4月,頁339-359,原載於《風月報》昭和12年7月20日第45期-昭和13年12月第76期。
    吳濁流:張恆豪編選:《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02-吳濁流》,臺南市:臺灣文學館,2011年3月初版一刷。
    李喬、錢月蓮編:〈李喬生平寫作年表〉,收入林瑞明編《李喬集》,台北市:前衛出版社,1993年12月初版一刷,頁349-357。
    李喬:《寒夜三部曲─〈1.寒夜〉》,台北:遠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1年2月初版,2001年7月六版。
    李喬:《寒夜三部曲─〈2.荒村〉》,台北:遠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1年2月初版,2001年7月五版。
    李喬:《寒夜三部曲─〈3.孤燈〉》,台北縣板橋市:遠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1年2月初版,2001年7月六版。
    李喬:彭瑞金編《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27-李喬》,台南市:國立台灣文學館,2012年3月初版一刷。
    李喬主講:《長篇小說自剖》,「臺大文學講座 ─ 洪游勉文學講座」,臺大臺灣文學研究所主辦,台北:臺大出版中心,2009年5月初版。
    李進益:〈根植臺灣‧追求自我:鄭清文硏究綜述〉,收入李進益編選《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26-鄭清文(1932-)》,臺南市:臺灣文學館,2012年3月初版,頁91-98。
    李勤岸:〈臺灣文學系所只是新瓶舊裝?〉,收入蔡金安主編《臺灣文學正名》,台南:臺灣海翁台語文教育協會,2006年3月,頁29-31。
    李瑞整理:〈永恆的尋求(代序)〉,收入王禎和《人生歌王》前序(臺北市:聯合文學,1987年4月1日初版,1987年5月25日二版)。本篇原為王禎和1983年8月17日《中國時報》第三屆文學週講稿,後經李瑞整理刊登於1983年8月18日《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李瑞騰:〈筆尖所及正在社會的脈動上——我看黃春明的小說〉,收入於《從四0年代到九0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時報文化公司,1994年。
    李赫:《母親的壓歲錢》,臺北市:聯經,1987年10月初版,1988年元月第二次印行。
    李歐梵:〈一支小調譜成的文學新曲──評王禎和的〈香格里拉〉〉,《中國時報》,1979年10月24日第8版。
    杜聲鋒:《拉康結構主義精神分析學》,臺北:遠流,1997年。
    周志建:《故事的療癒力量:敘事、隱喻、自由書寫》,臺北市:心靈工坊文化,頁171。
    周金波,許炳成 譯:〈水癌〉,收入《周金波集》,臺北市:前衛,初版,2002年10月初版第一刷,頁12。〈水癌〉原載《文藝台灣》第二卷第一期,1941年3月1日發行。
    周金波:〈我走過的道路──文學、戲劇、電影〉,收入《周金波集》,臺北市:前衛,初版,2002年10月初版第一刷。
    拉康著,褚孝泉譯:《拉康選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1年1月第1版,2001年1月第1次印版。
    林文義:〈奔跑的母親導讀〉,收入向陽主編《二十世紀台灣文學金典‧小說卷‧戰後時期‧第一部》,台北市: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6年1月,頁378-379。
    林瑞明:〈以生命的熱情觀察人生──鄭淸文集序〉,收入林瑞明編《鄭淸文集》,台北市:前衛出版社,1993年12月初版第一刷,頁9-14。
    林耀德:〈現實與意識之間的蜃影:初窺一九八〇年以前王禎和小說創作〉,收入許俊雅編選《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49-王禎和(1940-1990)》,臺南市:臺灣文學館,2013.12初版,頁139-151。
    邱貴芬:〈當代台灣女性小說裡的孤女現象〉,收入《仲介台灣‧女人:後殖民女性觀點的台灣閱讀》,臺北市:元尊文化,1997年9月1日初版一刷。
    施懿琳:〈1065黃石輝(1900~1945)〉,收入林礽乾等編《台灣文化事典》,臺北市:師大人文中心,2004年12月初版。
    施懿琳:〈鍾理和作品中所表現的人道主義精神〉,收入應鳳凰編選《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11-鍾理和(1915-1960)》,臺南市:臺灣文學館,2011年3月初版,頁97-118。
    段義孚(Tuan, Yi-Fu)著,潘桂成譯:《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Space and Place: 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ce),臺北市:國立編譯館,1998年3月初版。
    洪米貞整理:〈文心生平寫作年表〉,收入彭瑞金編著《文心集》,臺北市:前衛出版社,1991年7月1日初版第一刷。
    洪醒夫:〈偉大的同情與大地的鄉愁:李喬訪問記〉,收錄於彭瑞金編《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27-李喬》,台南市:國立台灣文學館,2012年3月初版一刷,頁153-165。
    珍妮特‧榭爾絲(Helene Deutsch, Karen Horney, Anna Freud, Melanie Klein),劉慧卿譯:《母性精神分析》(Mothers of Psychoanalysis),臺北市:心靈工坊文化,2001年10月,初版一刷。
    胡錦媛:〈母親,妳在何方?——被虐狂、女性主體與閱讀〉,收入楊澤編《閱讀張愛玲——張愛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麥田,1999年10月。
    范銘如:〈台灣新故鄉──五○年代女性小說〉,收入梅家玲編《性別論述與臺灣小說》,臺北市:麥田,2000年10月出版。
    郁永河:《裨海紀遊》臺灣文獻叢刊第四四種,收入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七輯,臺北市:臺灣大通書局,1987年。
    高全之:〈平等與同情——王禛和/黃春明小說的娼妓態度〉,《王禛和的小說世界》,臺北:三民書局,1997年。
    高全之:《王禎和的小說世界》,臺北市:三民書局,1997年2月初版。
    張良科編著:〈老舍之母:做孩子「真正的老師」〉,《母親的影響力》,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
    張誦聖作,古佳艷譯:〈袁瓊瓊與八○年代台灣女性作家的「張愛玲熱」〉,收入梅家玲編:《性別論述與臺灣小說》,臺北市:麥田,2000年10月初版一刷,頁93-116。
    梅家玲編:《性別論述與臺灣小說》,臺北市:麥田,2000年10月初版一刷。
    盛鎧:〈多元聲音並存的世界──王禎和《嫁妝一牛車》中的複調性〉,收入許俊雅編選《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49-王禎和(1940-1990)》,臺南市:臺灣文學館,2013.12初版,頁333-354。(原發表於盛鎧編《多元共生:第五屆苗栗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苗栗:苗栗縣政府國際文化觀光局,2007年12月)
    莊紫蓉訪談:〈逍遙自在孤獨行--專訪李喬〉,《台灣文學家訪談錄【二】》,臺北市: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2001年4月11日9:30 a.m. ~ 2:30 p.m,訪問地點:苗栗縣公館鄉玉泉村李喬宅。
    莎拉‧布萊弗‧赫迪(Sarah Blaffer Hrdy),薛絢譯:《母性:解開母親、嬰兒與天擇之間的歷史糾葛》(Mother Nature : A History of Mother, Infants, and Natural Selection,1946-),臺北市:新手父母出版,2004.4初版。
    許俊雅:〈日據時期臺灣小說中的婦女問題〉,收入國立編譯館主編《臺灣文學論──從現代到當代》,臺北:南天,1997年。
    許俊雅:〈真實的聲音,嘲弄的人生──王禎和硏究評述〉,收入許俊雅編選《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49-王禎和(1940-1990)》,臺南市:臺灣文學館,2013.12初版,頁53-76。
    許素蘭:〈在修羅的道場:雙面壹闡提〉,收入彭瑞金編《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27-李喬》,台南市:國立台灣文學館,2012年3月初版一刷,頁139-146。
    許素蘭:〈流亡的父親‧奔跑的母親─郭松棻小説中性/別烏托邦的矛盾與背離〉,收入郭松棻《奔跑的母親》(臺北市:麥田,2002年初版),頁277-301。
    許素蘭:〈埋在泥土裡的落花生─試論文心的短篇小說〉,收入彭瑞金編著《文心集》,臺北市:前衛出版社,1991年7月1日初版第一刷,頁235-246。
    郭松棻:張恆豪編選《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46-郭松棻(1938-2005)》,臺南市:臺灣文學館,2013年12月初版一刷。
    陳玉玲:〈農村的烏托邦:鄭清文的童話空間〉,收入李進益編選《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26-鄭清文(1932-)》,臺南市:臺灣文學館,2012年3月初版,頁237-253。
    陳明柔:《我的勞動是寫作-葉石濤傳》,台北:時報文化,2004年。
    陳柔縉:《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臺北市:麥田出版,2005年7月初版,2008年6月20日十一刷,頁182。
    彭瑞金等:《臺灣文學史小事典》,臺南市:台灣文學館,2014年11月初版一刷。
    黃俊傑:《臺灣意識與臺灣文化》,臺北:正中書局,2006年。
    黃春明:〈再見吧!母親節〉,黃春明作品集07《九彎十八拐》,台北市:聯合文學,2009年5月初版,2009年5月15日初版三刷。原載20005年6月19日《自由時報‧自由副刊》
    黃春明:李瑞騰、梁竣瓘編選《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42-黃春明》,臺南市:臺灣文學館,2013年12月初版一刷。
    黃錦樹、張錦忠編:《重寫臺灣文學史》,台北市:麥田,2007年9月1日初版一刷。
    葉石濤:〈府城之星‧舊城之月:日據時期文壇瑣憶〉,收入彭瑞金編選《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15-葉石濤(1925-2008)》,臺南市:臺灣文學館,2011年3月初版,頁117-121。
    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高雄市:春暉,2010年9月初版第一刷。
    葉石濤:彭瑞金編選《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15-葉石濤(1925-2008)》,臺南市:臺灣文學館,2011年3月初版。
    葉石濤著,彭萱譯:〈我的臺灣文學六十年〉,收入彭瑞金編選《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15-葉石濤(1925-2008)》,臺南市:臺灣文學館,2011年3月初版,頁137-143。
    董維良:〈小說初讀九則‧奔跑的母親〉收入陳萬益編《郭松棻集》(台北市:前衛出版社,1993年12月初版第一刷),頁553-604。
    廖炳惠編著:《關鍵詞200》,台北市:麥田出版,2003年9月初版一刷,2012年12月初版十六刷。
    廖輝英:〈勇敢一生做母親〉,《愛情原來是這樣》,臺北:皇冠,1992年。
    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著,王蓁譯;約翰‧斯圖爾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著,汪溪譯:《女權辯護;婦女的屈從地位》(A 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of Woman,1792;The Subjection of Women,1869),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
    劉亮雅:〈後現代與後殖民〉,收入邱貴芬編《臺灣小說史論》,臺北市:麥田,2007年3月15日初版一刷,頁317-401。
    劉春城:《愛土地的人──黃春明前傳》,臺北市:劉廣元發行,1985年10月初版。
    歐陽子:〈魔女〉,收入柯慶明主編《現代文學精選集:小說(Ⅱ)》,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9年12月,頁77-98。(原載於《現代文學》,第33期,1967年12月)
    鄭淸文、洪米貞編,方美芬增訂:〈鄭淸文生平寫作年表〉,收入林瑞明編《鄭淸文集》,台北市:前衛出版社,1993年12月初版第一刷,頁361-367。
    鄭清文:李進益編選《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26-鄭清文(1932-)》,臺南市:臺灣文學館,2012年3月初版。
    黎湘萍:〈時代的遊魂:「放逐」母題〉,收入張恆豪編選《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02-吳濁流》,臺南市:臺灣文學館,2011年3月初版一刷,頁231-232。
    應鳳凰:〈一曲悠揚的土地戀歌──《台灣人三部曲》推薦序〉,收入鍾肇政《臺灣人三部曲(三)插天山之歌》,台北縣中和市:遠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2月修訂重排初版,前文序頁1-3。
    鍾言新:〈訪問王拓〉,收入《街巷鼓聲》附錄,台北市:遠景出版社,1977年9月初版。
    鍾理和:應鳳凰編選《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11-鍾理和(1915-1960)》,臺南市:臺灣文學館,2011年3月初版。
    鍾肇政:彭瑞金編《鍾肇政集》,台北市:前衛出版社,1992年9月初版第二刷。
    鍾肇政:彭瑞金編選《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14-鍾肇政(1925)》,臺南市:臺灣文學館,2011年3月初版。
    鍾肇政主講,莊華堂主編:《鍾肇政口述歷史:「戰後台灣文學發展史」十二講》,台北市:唐山出版社,2008年7月。
    鍾鐵民:〈作家的心願〉,收入財團法人鍾理和文教基金會編製《鍾理和文選》,高雄市:春暉,2009年6月初版,頁7-9。
    簡義明:〈郭松棻訪談〉,收入張恆豪編選《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46-郭松棻(1938-2005)》,臺南市:臺灣文學館,2013年12月初版一刷,頁89-133。
    蘇峰山:〈七等生的夢幻──兼論社會學的實在論〉,《一紙相思:七等生全集》,臺北:遠景出版公司,2003年10月,頁295—312。
    蘭西.雀朵洛 (Nancy J. Chodorow),張君玫譯:《母職的再生產》,臺北市:群學,2003年10月,一版。
    Barthes, R.: Introduction to the Structural Analysis of Narrative. In Image-Music-Text (Ed.), (S. Heath, Trans.) New York: Hill and Wang, 1977, pp.79-124
    Harrell, Stevan & Huang, Chun-chieh: Introduction: Change and Contention in Taiwan's Cultural Scene, in Stevan Harrell and Chun-chieh Huang, eds., Cultural Change in Postwar Taiwan,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1994, pp. 1-18.
    Kayser, Wolfgang: “Qui raconte le roman?”, Poetique du recit, Paris, Seuil, Points Essais, 1977, p.72.
    Piaget, J.: Structuralism(1968),p. 17。
    Wollstonecraft, Mary: A 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of Woman with Strictures on Political and Moral Subjects. London: J. Johnson, 1792.

    三、期刊論文、報刊:
    文心:〈命運的起點〉,《自由談》第11卷第3期,1960年3月。
    余光中:〈狼來了〉,《聯合報》12版聯合副刊,1977年8月20日。
    李雪麗:〈黃春明:只要很善良,就是幸福〉,《天下雜誌》307期,2004年9月15日。
    李喬:《母親的畫像》,《台灣時報副刊》,1994年4月12-14日。
    林芳玫、洪萬生:〈數學小說初探:以結構主義敘事分析比較兩本小說〉,《科學教育學刊》,17卷6期(2009年),頁536-537。
    林衡哲:〈懷念郭松棻─一位永遠望鄉的理想主義臺灣作家〉,《自由時報》副刊,2005年8月8日。
    邱雅芳:〈以母親之名──皇民化時期台灣男性作家作品的女性呈現〉(1937- 1945),《台灣文學學報》第三期,2002年12月,頁229-269。
    俞肇福:〈重返母校八斗國小 王拓導讀童書〉,《自由時報》,2014年11月12日。
    洪金珠調查採訪:〈台北大空襲50年〉,《中國時報》第23版,1995年5月31日。
    馬岳琳:〈黃春明 雖然傷口還有痕跡〉,《天下雜誌》435期,2009年11月18日,頁256-257。
    高全之:〈王禎和小說的母親形象〉,《聯合報》34版聯合副刊,1996年1月25日。
    高禎臨:〈黃春明小說中的場域變遷〉,《東海中文學報》18期,2006年7月,頁217-238。
    陳惠齡:〈「鄉土」語境的衍異與增生-九O年代以降台灣鄉土小說的書寫新貌〉,《中外文學》39卷1期,2010年3月,頁85-127。
    彭瑞金:〈以八斗子為文學原鄉的王拓〉,《民報》,2016年2月29日。
    彭瑞金:〈臺灣文學的戰鬥士吳濁流〉,《臺灣新聞報》13版,1998年7月27日。
    黃石輝:〈怎樣不提倡鄉土文學〉,《伍人報》9-11號,1930年8月16-18日。
    黃春明:〈黃春明 文學與一個不良少年的成長〉,《天下雜誌》341期,2006年3月1日,頁202。
    黃錦樹:〈未竟的書寫 閱讀郭松棻〉,《自由時報》副刊,2005年8月8日。
    楊芳芷:〈一位母親的痴想〉,《世界副刊》,2011年5月6日。
    蔣勳:〈臺灣寫實文學中新起的「道德力量」〉,《仙人掌雜誌》,1977年10月1日。
    賴美惠:〈台灣文學的點燈人:葉石濤先生專訪(上)〉,《國文天地》18卷2期,2002年7月,頁80-86。
    賴美惠:〈台灣文學的點燈人:葉石濤先生專訪(下)〉,《國文天地》18卷3期,2002年8月,頁61-66。

    四、學位論文:
    甘玉霜:《屏東地區外籍母親親職角色知覺與親職教育需求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吳芷維:《交纏與共生:九○年代以來女性小說中的母女關係》,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施足珠:《雲林縣婦女母職角色知覺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嘉義大學家庭教育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張佩珍:《台灣當代女性文學中的母女關係探討》,南華大學文學所碩士論文,2000年。
    郭美萍,《廖輝英小說中的母親書寫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回流中文碩士班碩士論文,2009年。
    陳靜宜:《逆寫慈母──台灣戰後女性小說的母親書寫研究》,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2009年。
    盧乙欣:《從精神分析探論郭松棻現代主義小說──以〈奔跑的母親〉、〈論寫作〉、〈今夜星光燦爛〉為例》,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簡君玲:《若即若離──八、九○年代台灣女性文學中的「母女角色」探討》,清華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2年。

    五、網路、資料庫:
    彭瑞金:李喬「作家導讀」,台灣客家文學館,2013年1月18日取自: http://cls.hs.yzu.edu.tw/hakka/default_study.htm
    〈黃春明佛大演講:體驗生活 用心創作〉,《CAN中央通訊社》2013年8月9日,2016年8月3日取自:http://www.cna.com.tw/postwrite/Detail/131299.aspx#.V6D_69J95D8
    吳思睿:〈黃春明分享「生活與閱讀」〉,《大公網》2012年7月25日,2016年8月3日取自:http://news.takungpao.com.hk/hkol/education/2012-07/819622.html
    教育部:《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2016年8月4日取自http://twblg.dict.edu.tw/holodict_new/index.html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