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蕭睿君
Hsiao, Jui-Chun
論文名稱: 妖怪設計:如何為兒童設計妖怪?
“Yao Guai” as the Design: how to design contemporary “Yao Guai” for the children
指導教授: 梁桂嘉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設計學系
Department of Design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9
中文關鍵詞: 妖怪設計兒童恐懼
英文關鍵詞: Yao Guai, design, children, fear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95下載:1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人類的文明史上,充斥著各式各樣的妖怪。雖然妖怪造型五花八門,卻同樣反映出人類不同層級的恐懼。在科學昌明、妖怪也隨之銷聲匿跡的時代中,本研究企圖重拾人類對恐懼的原始想像,透過中國妖怪典籍的耙梳,以理解妖怪與其反映恐懼層級間的關係。本研究發現-人類對妖怪的想像,會隨著文明演進而改變;恐懼層級也會隨著對外在世界的了解而漸次提升,越接近現代的妖怪,所反映出的恐懼等級越高,顯見人們越能夠掌握外在環境,其恐懼也會逐漸個人化。此外,作者並以何觀洲所提出的妖怪造型原則,檢視中國不同時期的妖怪經典,結果發現增數、減數、易位為外型上的變化,類推、混合、神異則反映出先民認識世界的方式。運用此六大造型原則,便可針對不同族群、不同層級的恐懼設計出相應的妖怪。而作者並將該原則應用於為兒童妖怪設計,希望能適切反映兒童的恐懼,未來並可進一步思考如何運用於教學與輔導實務。藉由本研究可知,妖怪反映了人類的恐懼,因此設計妖怪時必須以「引起共鳴」為首要條件。而鑒於觀者的個體經驗有所差異,因此在設計恐懼等級越高的妖怪時,就越需將妖怪抽象化,所設計出的妖怪較能反映人類對恐懼的想像。

To turn over the leaves of the civilization, there were so many kinds of “monsters” being mentioned of. Although the monsters have a variety of appearances, they all reflected the fear of the human beings. The author, therefore, abides by which to examine the “Yao Guai (monsters)” in ancient Chinese books and records, consequently finds that the level of fear reflected by the “Yao Guai” arise as time went by. Besides, the author also uses rules to clasiify the Yao Guai. The rules are analogy, increasing, decreasing, position-changing, mixture, and magic. The former three is concerned with the appearances, and the later ones are about the ways how the ancients understand the world. The authors possess that if one could use the rules well, he/she could devise the Yao Guai for different ones from their fears. And he also takes pupils as the target audience to make a designing practice. From the work we know, the “Yao Guai” reflect the different level of human’s fear. Hence, how to make the people feel the same way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when design. In view of that the experience are quite varied between the audience, we need to make them more abstract when the level of fear is hign, and concrete, vise versa.

目次 V 表次 VI 圖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讓妖怪回到地球上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方法 2 第二章 何謂妖怪 4  第一節 妖怪的定義 4  第二節 妖怪的發展史 7  第三節 妖怪與人類的關係 9  第四節 造成恐懼的外在環境 13  第五節 造成恐懼的內在需求 17  第六節 恐懼與妖怪的類比 21 第三章 妖怪造型研究與創作策略 24  第一節 妖怪造型探討 25  第二節 太平廣記之妖怪造型探討 39  第三節 聊齋誌異之妖怪造型探討 49  第四節 妖怪造型原則統計分析 61  第五節 兒童的恐懼事由調查分析 62  第六節 兒童的恐懼設計要素 66 第四章 設計妖怪 73  第一節 作品一:家暴與性侵害的妖怪 73  第二節 作品二:不安全的妖怪 79  第三節 作品三:得不到愛與歸屬感的妖怪 83  第四節 作品四:窺視的妖怪 89  第五節 作品五:束縛的妖怪 96 第五章 結論 102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02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方向 104  第三節 結語 106 參考書目 107 表次 表2-1《太平廣記》中以妖為名之故事篇數 22 表2-2《白話聊齋誌異》中之故事篇數 23 表3-1《山海經》妖怪第一表 類推的變化 27 表3-2《山海經》妖怪第二表 增數的變化 30 表3-3《山海經》妖怪第三表 減數的變化 31 表3-4《山海經》妖怪第四表 混合的變化 32 表3-5《山海經》妖怪第五表 易位的變化 36 表3-6《山海經》妖怪第六表 神異的變化 36 表3-7《太平廣記》妖怪第一表 類推的變化 41 表3-8《太平廣記》妖怪第二表 增數的變化 44 表3-9《太平廣記》妖怪第三表 減數的變化 45 表3-10《太平廣記》妖怪第四表 混合的變化 45 表3-11《太平廣記》妖怪第五表 易位的變化 46 表3-12《太平廣記》妖怪第六表 神異的變化 47 表3-13《聊齋誌異》妖怪第一表 類推的變化 50 表3-14《聊齋誌異》妖怪第二表 增數的變化 58 表3-15《聊齋誌異》妖怪第三表 減數的變化 58 表3-16《聊齋誌異》妖怪第四表 混合的變化 59 表3-17《聊齋誌異》妖怪第五表 易位的變化 59 表3-18《聊齋誌異》妖怪第六表 神異的變化 60 表3-19 山海經、太平廣記與聊齋誌異妖怪外型構成原則統計表 61 表3-20 兒童恐懼之具體事由、原因,場域與關係對象 66 表3-21 兒童恐懼之具體事件與設計要素 71 表4-1 家暴與性侵害的妖怪試繪作品一號與分析 74 表4-2 家暴與性侵害的妖怪試繪作品二號與分析 74 表4-3 家暴與性侵害的妖怪試繪作品三號與分析 75 表4-4 家暴與性侵害的妖怪試繪作品四號與分析 76 表4-5 家暴與性侵害的妖怪試繪作品五號與分析 76 表4-6 家暴與性侵害的妖怪定稿作品與分析 77 表4-7 不安全的妖怪試繪作品與分析 80 表4-8 不安全的妖怪定稿作品與分析 81 表4-9 缺乏愛與歸屬感的妖怪試繪作品一號與分析 83 表4-10 缺乏愛與歸屬感的妖怪試繪作品二號與分析 84 表4-11 缺乏愛與歸屬感的妖怪試繪作品三號與分析 85 表4-12 缺乏愛與歸屬感的妖怪試繪作品四號與分析 85 表4-13 缺乏愛與歸屬感的妖怪試繪作品五號與分析 86 附表一 太平廣記妖怪九篇故事反映恐懼類型之整理 109 附表二 聊齋誌異故事反映恐懼類型之整理 113 附表三 中國妖怪典籍發展流變整理 121 圖次 圖2-1 人類需求的層次關係 18 圖2-2 人類恐懼的層次關係 19 圖2-3 恐懼金字塔 20 圖 3-1 研究架構 24 圖 3-2 第一層妖怪之設計要素聯想圖 67 圖 3-3 第二層妖怪之設計要素聯想圖 68 圖 3-4 第三層妖怪之設計要素聯想圖 69 圖 3-5 第四層妖怪之設計要素聯想圖 70 圖 3-6 第五層妖怪之設計要素聯想圖 71 圖4-1 家暴與性侵害的妖怪 78 圖4-2 不安全的妖怪創作流程圖 80 圖4-3 不安全的妖怪 82 圖4-4 得不到愛與歸屬感的妖怪 88 圖4-5 窺視的妖怪 95 圖4-6 束縛的妖怪 101

1.干寶 (1997)《搜神記》。遼寧:新世紀萬有文庫。
2.干寶 (1982)《新校搜神記》。臺北:世界書局。
3.王受之 (1997)《世界現代設計》。臺北:藝術家出版社。
4.王新禧 (2008)《從九頭蛇到九尾狐》。臺北;蓋亞文化。
5.王慧萍 (2006)《怪物考─中世紀的幻想文化誌》。臺北:如果出版。
6.朱天順 (1986)《中國古代宗教初探》。臺北:谷風出版。
7.何彬譯 (1989)《中國的妖怪》。河南:黃河文藝出版社。中野美代子(1983),《中国の妖怪》。東京:岩波新書。
8.何觀洲 (1937)〈山海經在科學上之批評與時代作者考〉,《燕京學報》第7期。
9.吳佩俞譯 (2007)《世界妖怪事典》。臺中:晨星。水木しげる (1985)《水木しげるの世界妖怪事典》。東京:東京堂。
10.吳俞嫺 (2006)《地方˙性別˙記憶--《聊齋誌異》中的鬼魅考察》。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
11.李舫 (1961)《太平廣記》。臺北:中華書局。
12.沈翠蓮 (2005) 《創意原理與設計》。臺北:五南。
13.林珮熒 (2006)《怪裡怪氣怪可愛》。臺北:遠流。
14.俞筱鈞譯 (1996)《適應與心理衛生》。臺北:揚智文化。Douglas H. Powell(1983)《Understanding Human Adjustment:normal adaption through the life cycle》。New Jersey,Scott Foresman & Co。
15.袁珂 (1992)《古神話選釋》。臺北:長安出版社。
16.張春興 (2000)《心理學》。臺北:東華書局。
17.張草 (2003)〈中國三千年妖怪興衰史〉,《誠品好讀》第35期。
18.張嘉惠 (2002)《聊齋誌異:女妖故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碩士論文。
19.郭璞 (2002)《山海經》。臺北:台灣古籍。
20.曾凱怡 (2004)《聊齋誌異與閱微草堂筆記狐精故事之敘事藝術研究》。國立中山大學碩士論文。
21.楊伯峻 (1991) 《春秋左傳注》。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22.楊義 (1993)《中國歷朝小說與文化》。臺北:業強出版。
23.楊夢茹譯 (2003)《恐懼的原型》。臺北:商務。Fritz Riemann(1961),《Grundformen der Angst: Eine tiefenpsychologische Studie》。Munchen:Emsr Reinhardr Verlag。
24.葉怡君 (2006)《妖怪玩物誌》。臺北:遠流。
25.蒲松齡 (1982)《聊齋誌異》。臺北:陽明書局。
26.蒲松齡 (1991)《聊齋誌異三會本》。臺北:里仁。
27.銀色快手 (2003)〈怪談百物語〉,《幼獅文藝》第588期。
28.銀色快手 (2003)〈何謂神隱〉,《幼獅文藝》第589期。
29.銀色快手 (2003)〈存在於庶民幻想的妖怪風物誌〉,《幼獅文藝》第590期。
30.銀色快手 (2003)〈何謂妖怪學〉,《幼獅文藝》第591期。
31.劉其偉 (2002)《藝術人類學:原始思維與創作》。臺北:雄獅圖書。
32.潘桂成等譯 (2008)《恐懼》。臺北:立緒。段義孚 (1979) 《Landscapes of Fear》。New York:Random House。
33.蔡元培譯 (1987)《妖怪學講義》。北京:國立北京大學中國民俗學會民俗叢書。井上圓了 (1898)《妖怪学講義》。東京:哲学館。
34.魯迅 (2001)《中國小說史略》。香港:三聯書店。
35.謝家貴譯 (2001) 《揭開神祕妖精之謎》。臺北:臺灣實業文化。
井上君江 (1990)《妖精Who’s Who》。東京:筑摩書房。
36.蘇阿亮譯 (2007)《中國妖怪事典》。臺中:晨星。水木しげる (1985)《水木しげるの中国怪事典》。東京:東京堂。
37.蘇敏如 (2006)《中國水界神異動物象徵研究 ── 以《太平廣記》魚、龜、蛇、龍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碩士論文。

網頁資料
1.妖怪 - 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6%96%E6%80%AA
2.妖怪年代記,http://www.geocities.com/changchao.geo/psi-monster0308.htm
3.妖怪鍊成陣,http://youkai.wikia.com/wiki/%E5%A6%96%E6%80%AA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