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戴美慧
論文名稱: 戰後台灣文化政策與文化發展關係之研究--以文化多元主義為觀點
指導教授: 王定村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政治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論文出版年: 2003
畢業學年度: 9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6
中文關鍵詞: 台灣文化文化政策文化發展文化多元主義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14下載:6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研究目的係利用文化多元主義為觀點闡述分析戰後台灣文化政策與文化發展關係,並對未來台灣文化政策與文化發展關係提出看法,希望能對台灣文化朝正面發展有所助益。全文共計六章,前有緒論闡述本論文之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限制,後有結論提出本研究的發現與對未來的建議。
    在內容上,第二章首先綜述文化理論,由文化的衝突、融合,進而闡明文化多元理論,以此作為本論文的理論基礎。第三章從台灣的地理環境、族群、語言政策及宗教活動等四個面向分析台灣文化多元發展的環境背景。第四章乃就影響台灣多元文化發展的相關因素作一探討,內容重點包括中國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的影響、美國文化的衝擊、多元文化主體意識的覺醒,及以前瞻性角度探討全球化與台灣文化的發展,由文化全球化,分析其對台灣文化的影響,並對如何形塑台灣文化的主體性作一探討。第五章則將焦點置於戰後台灣多元文化發展歷程,從戰後、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時期、文建會成立、解除戒嚴、政黨輪替等作為時間切入點,依此一時間對台灣文化發展作一綜合性分析。
    研究發現文化多元主義已成普世價值,其「政治正確性」足以成為當權者「政權正當性」的來源,致易成為裝飾、象徵性的操作概念,因此,台灣文化應儘早建立主體性,方能避免成為統治者運用的工具。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7 第二章 文化多元理論 13 第一節 文化概述 13 第二節 文化的衝突與融合 21 第三節 文化多元主義概念 27 第四節 文化多元構成基礎 30 第三章 台灣多元文化的環境背景 37 第一節 地理環境 37 第二節 四大族群 42 第三節 語言政策 48 第四節 宗教活動 55 第四章 影響台灣多元文化發展的相關因素 61 第一節 中國文化的延續 62 第二節 日本文化的影響 66 第三節 美國等西方文化的衝擊 73 第四節 多元文化主體意識的覺醒 75 第五節 全球化的影響 79 第五章 台灣多元文化發展歷程 83 第一節 戰後到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時期(1945-1967) 84 第二節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時期(1967-1981) 89 第三節 文建會成立到第一次政黨輪替(1982-2000) 96 第四節 第一次政黨輪替後迄今(2000-2003) 111 第六章 結論 119 第一節 回顧與檢討 119 第二節 發現與建議 122 圖表目錄 表3-1:台灣人口成長概況表 40 表3-2:台灣戰後語言政策發展概況表 51 圖 1-1:研究架構圖 11 參考書目 127

    一、中文部分
    (一)書籍
    1. 《台灣省政府公報》,第63期,1990年。
    2. 二十一世紀基金會主編,《台灣人的文化觀》。台北:中華徵信所,1998年。
    3. 中國論壇編輯委員會主編,《台灣地區社會變遷與文化發展》。台北:中國論壇出版,1985年。
    4. 尹繼佐,《文化創新與城市發展:2002年上海文化發展藍皮書》。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年。
    5. 王逢振,《文化研究》。台北:揚智文化事業公司,2000年。
    6. 古鴻廷、黃書林合編,《台灣歷史與文化(三)》。台北:稻鄉出版社,2000年。
    7. 台灣研究基金會主編,《百年來的台灣》。台北:前衛出版社年,1995年。
    8.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編,《文化白皮書》。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8年。
    9.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編,《第二屆全國文化會議實錄》。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8年。
    10. 吳國亮,《族群融合跨越世紀:「新台灣人主義」大家談》。台中:台灣省新聞處,1996年。
    11. 李涵宇,《遠離中國文明危機》。台北:商業周刊出版。
    12. 李喬,《台灣文化造形》。台北:前衛出版社,1995年。
    13. 李喬,《台灣運動的文化困局與轉機》。台北:前衛出版社,1989年。
    14. 李惺嶽,《台灣美術風雲40年》。台北:自立晚報社,1991年。
    15. 沈清松,《台灣精神與文化發展》。台北:商務出版社,2001年。
    16. 周婉窈,《台灣歷史圖說(史前至1945年)》。台北:聯經出版社,1998年10月。
    17. 林信華,《文化政策新論-建構台灣新社會》。台北:揚智文化公司,2002年5月。
    18. 邵玉銘主編,《理念與實踐:當前國內文化發展之檢討與展望》。台北:聯經出版社,1994年。
    19. 金耀基,《從傳統到現在》。台北:時報文化,1980年。
    20. 胡友鳴、馬欣來,《台灣文化》。台北:洪葉文化,2001年。
    21. 韋政通,《自由民主的思想與文化》。台北:自立晚報社,1990年。
    22. 唐納原著,馬康莊譯,丁庭宇主編,《社會學原理的結構》。台北:桂冠圖書,1985年。
    23. 酒井.亨著,王淑華、鄭伊玲、李宏澤譯,《台灣新論》。台北:玉山社,1979年。
    24. 高棣民著,胡煜嘉譯,《從國家與社會的角度觀察-台灣奇蹟》。台北:洞察出版社,1987年。
    25. 莊錫昌、顧曉鳴、顧雲深,《多維視野中的文化理論》。台北:淑馨出版社,1991年。
    26. 許極燉,《台灣近代發展史》。台北:前衛出版社,1996年。
    27. 郭洪紀,《文化民族主義》。台北:揚智文化,1997年。
    28. 郭為藩,《科技時代的人文教育》。台北:幼獅文化,1993年。
    29. 陳水源,《台灣歷史的軌跡(下)》。台中:晨星出版社,2000年。
    30. 陳光興,《文化研究在台灣》。台北:巨流,2000年。
    31. 陳光興作,唐維敏編譯,《文化研究:霍爾(Stuart Hall)訪談錄》。台北:元尊文化,1998年。
    32. 陳奇祿,《文化與生活》。台北:允晨叢刊,1994年。
    33. 陳奇祿,《民族與文化》。台北:黎明文化,1982年。
    34. 彭懷恩,《台灣政治文化的剖析》。台北:風雲論壇,1997年。
    35. 曾逸昌,《文化發展與建設史綱》。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
    36. 黃俊傑,《台灣意識與台灣文化》。台北:正中,2000年9月。
    37. 黃俊傑、何寄澎主編,《台灣的文化發展:世紀之交的省思》。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0年。
    38. 黃美美,《文化的抗爭與儀式》。台北:前衛出版社,1995年。
    39. 黃美英,《台灣文化斷層-現象評析》。台北:稻香出版社,1990年。
    40. 葉永文,《宗教政治論》。台北:揚智文化,2000年。
    41. 葉啟政,《進出「結構-行動」的困境:與當代西方社會學理論述對話》。台北:2000年。
    42. 葛永光,《文化多元主義與國家整合:兼論中國認同的形成與挑戰》。台北:正中,1991年。
    43. 葛永光等著,《資訊化與文化發展:以台灣地區為例的探討》。台北:幼獅文化,1989年。
    44. 劉敏中,《文化學學˙文化學及文化觀念》。黑龍江: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
    45. 蔡明哲,《社會發展理論—人性與鄉村發展取向》。台北:巨流圖書,1987年。
    46. 鄭欽仁,《歷史文化意識對我國政策之影響》。台北:業強出版社,1997年。
    47. 蕭新煌,《新台灣人的心:國家認同的新圖像》。台北:月旦出版社,1999年。
    48. 龍應台,《百年思索》。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9年。
    49. 謝長廷,《謝長廷新文化教室》。台北:月旦出版社,1995年。
    50. 蘇昭英等編,《台灣縣市文化藝術發展-理念與實務》。文建會委託文化環境工作室主編,〈文化生活圈之研究調查-縣市文化藝術發展計畫〉規劃研究報告,2001年。
    (二)期刊、論文
    1. 尹章中,〈認識文建會〉。《文訊雜誌》,第112期,1995年2月,頁50-54。
    2. 尹章義,〈吉娃斯‧阿麗版的台灣原住民史綱〉。《歷史月刊》,2002年10-11月號,頁98-105。
    3. 王甫昌,〈光復後台灣族群意識的形成〉。《歷史月刊》,第131期,1998年12月,頁30-40。
    4. 王思迅記錄,〈重建文化中國座談會-從文化認同化解兩岸分歧〉。《交流》,第24期,1995年11月,頁25-34。
    5. 王振寰,〈出現中的市民社會及其限制〉。《二十一世紀評論》,第5期,1991年6月,頁85-90。
    6. 王寧,〈全球化與當代中國文化政治〉。《世界中國哲學學報》,第4期,2001年7月,頁81-104。
    7. 王灝,〈期待文化的親民政策〉。《文訊雜誌》,第112期,1995年2月。頁28-29。
    8. 史華慈(Benjamin. Schwartz)。〈全球主義意識型態和比較文化研究〉。《二十一世紀評論》,第52期,1999年4月,頁16-21。
    9. 朱馬傑,〈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中的文化因素〉。《中國評論》,2002年8月號,頁64-67。
    10. 江仁傑,〈殖民者與被殖民者眼中的鄭成功-日本殖民統治下台灣的文化霸權與抗爭〉。《史匯》,第3期,1999年4月,頁165-180。
    11. 何聖芬,〈我的鄉愁.我的愛-林懷民專訪〉,《幼獅月刊》,410期,1987年,頁10。
    12. 何懷碩,〈台灣文化現象與檢討〉。《二十一世紀評論》,第5期,1991年6月,頁90-94。
    13. 吳漢,〈中國的現代化取向與中國統一〉,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年7月。
    14. 吳聰敏,〈美援與台灣的經濟發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卷,第1期,1988。
    15. 李易蓉,〈台灣弱勢語族語言反抗運動之解析〉。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16. 李瑛策劃,〈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實踐〉。《社教雙月刊》,2000年12月,頁9-17。
    17. 李劍生,〈憲改:被糟蹋的文化契機〉。《中國論壇》,第31卷第9期,1991年6月,頁7-10。
    18. 杜武志,〈皇民化運動與台灣文化〉。《台北文獻直字》,第139期,2002年3月,頁211-213。
    19. 沈清松,〈台灣文化發展五十年-從前現代、現代到後現代〉。《交流》,第24期,1995年11月,頁11-16。
    20. 沈清松,〈歷史性、文化空間與文化產業〉。《哲學雜誌》,第38期,2002年5月,頁26-36。
    21. 沈清松、傅佩榮,〈新世紀青年應有的文化觀與道德觀〉。《哲學雜誌》,第38期,2002年5月,頁38-47。
    22. 周志文,〈維持人的價值․重建人的尊嚴〉。《文訊雜誌》,第112期,1995年2月,頁34-35。
    23. 周鳳五,〈文化的本土與傳統〉。《文訊雜誌》,第133期,1996年11月,頁27-28。
    24. 杭之,〈台灣社會的歷史性挑戰〉。《二十一世紀評論》,第5期,1991年6月,頁42-52。
    25. 林本炫,〈對我國文化政策的省思〉。《國家政策雙周刊》,第78期,1994年1月25日,頁2-3。
    26. 林永芳,〈海峽兩岸文化交流及文化發展政策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6月。
    27. 林玉體,〈台灣文化的特色及展望〉。《北縣教育雙月刊》,第2期,1994年5月,頁35-39。
    28. 林安梧,〈論「文化的休閒消費」與「文化的生長創造」〉。《文訊雜誌》,第112期,1995年2月,頁31-32。
    29. 林谷芳,〈「文化」與「教育」之辨〉。《文訊雜誌》,第112期,1995年2月,頁33-34。
    30. 林谷芳,〈超越中心與邊陲、中原與本土的二分思考〉。《文訊雜誌》,第133期,1996年11月,頁39-44。
    31. 林信華,〈台灣文化政策與當代社會科學的對話〉。《理論與政策》,第48期,1998年12月,頁191-205。
    32. 林炳進,〈台灣地區原住民教育文化政策之研究-以少數民族理論觀點為基礎〉。國立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6月。
    33. 林振豐,〈社區總體營造再社區主義形成過程的瓶頸與願景-以苗栗縣社區為觀察重點〉。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專班,2002年12月。
    34. 林積萍紀錄整理,〈釐清文化、經絡,掌握活動脈象「什麼是『台灣文化』座談會實錄」〉。《文訊雜誌》,第134期,1996年12月,頁54-60。
    35. 邵玉銘,〈從西方對中國文明之評價談我民族振興之道〉。《理論與政策》,第12卷第1期,1998年2月,頁119-127。
    36. 邱坤良,〈台灣與全球化的文化競爭與交流〉。《藝術家》,第54卷第5期,2002年5月,頁256-259。
    37. 金耀基,〈全球化、現代性與世界秩序〉。《二十一世紀評論》,第52期,1999年4月,頁4-7。
    38. 亮軒,〈以學術深耕文化〉。《文訊雜誌》,第112期,1995年2月,頁36-38。
    39. 封德屏,〈移風易俗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李瑞騰專訪文建會新任主委鄭淑敏〉。《文訊雜誌》,第112期,1995年2月,頁21-27。
    40. 胡藹若,〈台灣原住民母語教育政策之研究〉。《三民主義學報》,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第24期,2002年6月,頁153-175。
    41. 韋政通,〈是文化危機、抑是文化重建?「台灣文化主體性問題」初探〉。《中國論壇》,第31卷第7期,1991年5月,頁97-102。
    42. 徐正光,〈一個研究典範的形成與變遷:陳紹馨「中國社會文化研究的實驗室-台灣經驗」一文的重探〉。《中國社會學刊》,第15期,1991年12月,頁35-39。
    43. 徐碧華,〈細數半個世紀成長的腳印-台灣經濟發展五十年〉。《交流》,第24期,1995年11月。
    44. 高大威,〈當前文化建設工作芻議〉。《文訊雜誌》,第112期,1995年2月,頁39-41。
    45. 張保民,〈中日台現代化進程之比較〉。《歷史月刊》,第138期,1999年7月,頁110-119。
    46. 張樹倫,〈台灣地區五十年來的社會變遷〉。《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第9卷第2期,1998年8月,頁37-52。
    47. 張樹倫,〈當前台灣文化現象的省思〉。《人文及社會科學教學通訊》,第11卷第2期,2000年8月,頁60-77。
    48. 莊華堂,〈傳承、突破與發展-從當前客家文化的危機看客家文化的再生〉,第三屆台北市客家文化節系列活動-客家發展研討會議論文集。
    49. 許時珍,〈心靈改革與文化政策〉。《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6卷第1期,1998年6月,頁77-129。
    50. 許倬雲,〈台灣文化發展軌跡-寫在台大「跨世紀台灣文化發展研討會」之前〉。《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大同盟盟訊》,第94期,1999年4月,頁5-8。
    51. 郭文般,〈台灣宗教場域與宗教性的變遷〉。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第三期第五次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研討會,2001年2月23-24日。
    52. 郭姃姃,〈台灣文化現代化的歷程〉。《菁莪》,第7卷第4期,1995年12月,頁56-62。
    53. 陳光興,〈文化研究與國際化政治〉。《當代》,第122期,1997年10月,頁52-65。
    54. 陳宏賓,〈解嚴以來(1987~)台灣母語教育政策制定過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
    55. 陳良潮,〈台灣產業與族群文化發展關係試析-以客家文化為例〉。第三屆台北市客家文化節系列活動-客家發展研討會議論文集。
    56. 陳延輝,〈從平埔族的漢化看台灣當前多元文化的發展--以平埔族自我認同運動為例〉。《第二屆海峽兩岸孫中山思想之研究與實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0年6月1-10日,頁191-206。
    57. 陳凌,〈台灣文化變遷的獨特體系〉。《淡水牛津台灣文學研究集刊》,創刊號,1998年12月,頁119-130。
    58. 陶東風,〈在什麼意義上談多元文化主義〉。《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第55期,1999年10月,頁121-125。
    59. 喬健,〈多元族群、多元文化與文化諮詢〉。《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集刊》,第89期,2000年6月,頁81-91。
    60. 曾昭旭,〈論中國文化性格與未來文明〉。《鵝湖月刊》,第23卷第9期,1998年3月,頁52-55。
    61. 曾健民譯,〈談台灣文化的前途〉。《水筆仔》,第5期,1998年6月,頁3-7。
    62. 湯郁純,〈九0年代台灣文化產業生態之研究〉。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63. 黃正彥,〈原住民與台灣族群之關係及其在台灣文化中之特色〉。《台南文化》,第44期,1997年12月,頁16-23。
    64. 黃光男,〈文化秩序重建與政府角色〉。《研考雙月刊》,第20卷第6期,1996年12月,頁35-40。
    65. 黃定華,〈台灣文化發展的地理基礎〉。《新竹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報》,第1期,1998年6月,頁1-16。
    66. 黃俊傑,〈戰後台灣文化變遷的主要方向:個體性的覺醒及其問題〉。《歷史月刊》,第86期,2000年1月,頁86-92。
    67. 新境界文教基金會主辦,〈「台灣文化與華人文化的辯證」座談會會議記錄〉。《中國事務》,第9期,2002年7月,頁6-67。
    68. 楊永妙,〈打拼文化產業〉。《遠見雜誌》, 2002年12月,頁74-86。
    69. 楊國樞,〈台灣社會的開放性與多元性〉。《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第5期,1991年6月,頁53-56。
    70. 葉永文,〈台灣政教關係之研究(1949-1999):一種統治觀點之分析〉。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年。
    71. 葉春榮,〈從文化的發展看台灣族群的融合〉。《歷史月刊》,第131期,1998年12月,頁41-50。
    72. 葉海煙,〈台灣文化發展的哲學意義考察〉。《哲學雜誌》,第38期,2002年5月,頁70-78。
    73. 葉啟政,〈從文建會看文化建設〉。《中國論壇》,第12卷第10期,1981年8月,頁25-27。
    74. 詹棟樑,〈文化發展過程的控制問題探討〉。《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4卷第12期,1981年12月,頁40-45。
    75. 管麗莉,〈與魁北克離合的抉擇〉。《歷史月刊》,第129期,1998年10月5日,頁50-58。
    76. 趙怡,〈體認自身特質,全面建立文化視野〉。《文訊雜誌》,第132期,1996年10月,頁29-31。
    77. 劉大和,〈全球化下之文化問題〉。《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4卷第6期,2001年6月。
    78. 劉亮,〈論我國文化與文化發展〉。《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7卷第9期,1984年9月,頁35-41。
    79. 劉述先,〈中華文化在多元文化中的位置〉。《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第52期,1999年4月,頁12-17。
    80. 劉新園,〈政府應積極振興文化產業〉。《國家政策論壇》,2001年5月,頁121-122。
    81. 蔡英文,〈多元與統一:多元主義與自由主義的一項政治議題〉。《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9卷第3期,1997年9月,頁45-84。
    82. 蔡錦堂,〈台灣文化中的日本因素〉。《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第7期,1999年12月,頁43-55。
    83. 鄭春鴻,〈對文化要有疼惜之情〉。《文訊雜誌》,第112期,1995年2月,頁44-45。
    84. 鄭貞銘,〈對文化建設寄厚望〉。《文訊雜誌》,第112期,1995年2月,頁42-43。
    85. 鄭淑敏,〈從小處著手,為文化增添新生機〉。《文訊雜誌》,第132期,1996年10月,頁25-27。
    86. 鄭雪花,〈徐復觀對於台灣文化問題的省思-以文化表現為主〉。《鵝湖月刊》,第23卷第7期,1998年1月,頁3-9。
    87. 蕭新煌,〈社會指標在台灣-另一個台灣經驗〉。《中國論壇》,第31卷第9期,1991年6月,頁96-104。
    88. 閻振瀛,〈文建會的國建生態角色〉。《文訊雜誌》,第112期,1995年2月,頁45-46。
    89. 謝冕,〈多元秩序與文化整合〉。《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第6期,1991年8月,頁8-9。
    90. 蘇顯星,〈戰後台灣文化政策變遷歷程研究-歷史結構分析〉。國立台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
    91. 饒曉明,〈建設一個有文化力的社會〉。《文訊雜誌》,第112期,1995年2月,頁40-47。
    92. 龔鵬程,〈村民的祈禱〉。《文訊雜誌》,第112期,1995年2月,頁48-49。
    (三)報紙
    1. 〈台灣文化應在全球化潮流發聲〉。《聯合報》,2002年3月21日,14版。
    2. 〈否定鄉土文學就是篡改台灣歷史〉。《聯合報》,2002年12月29日,2版。
    3. 〈國語政策小轉彎教育部決定教母語〉。《中國時報》,1993年4月7日,7版。
    4. 王長坤,〈經濟全球化當中的文化衝突與整合〉。《光明日報》,2000年11月8日。
    5. 朱宗慶,〈振興文化環境考驗朝野智慧〉。《中國時報》,2003年5月6日,13版。
    6. 林新輝,〈五千津貼斲傷頭目文化〉,《聯合報》,2003年7月27日2版。
    7. 林懷民,〈文化產業救百年而非救一時〉。《中國時報》,2003年5月6日,13版。
    8. 俞力工,〈評陳水扁的台灣文化論〉。《聯合早報》,2000年6月7日。
    9. 南方朔,〈用能力與善良來代替權謀機詐〉。《中國時報》,2002年11月25日,2版。
    10. 殷偵維,〈拼經濟推觀光-營造多元產業結構、開發特色帶動發展〉。《自由時報》,2002年12月15日,13版。
    11. 曹銘宗,〈太魯閣正名搭上選舉特快車〉,《聯合報》,2003年7月27日,2版。
    12. 莊萬壽,〈一百年台灣文化的新出發-台灣對原鄉漢文化關係的歷史新探〉。《民眾日報》,1995年4月17日,3版。
    13. 葉娜慧,〈衛武營國家音樂劇場〉。《民眾日報》,2003年7月17日,4版。
    14. 劉大和,〈文建會施政重點應在培養人才〉。《中國時報》,2003年5月6日,13版。
    15. 潘罡,〈台灣文化產業的前瞻與探索〉。《中國時報》,2003年5月6日,13版。
    16. 潘罡,〈變調的文化政策與思維〉。《中國時報》,2003年6月3日,4版。
    17. 嚴長壽,〈台灣文化及人文素養是競爭利器〉。《中國時報》,2003年5月6日,13版。
    二、英文部分(含中譯本)
    1. Alexander, J. C.、Seidman, S. ,吳潛誠編校,《文化與社會》 (Culture and Society )。台北:立緒文化,2002年。
    2. Banks, J.A. Multiethnic education:Theory and practice,Boston:Allyn and Bacon,1988。
    3. Hanson ,F. A.,孫振輕譯,《文化的意義》。台北:茂昌圖書,1979年。
    4. Hatch ,E. ,黃應貴、鄭美能譯,《人與文化的理論》。台北:桂冠圖書,1984年。
    5. Jenks, C.,余智敏、陳光達、王淑燕譯,《文化》 (Culture)。台北:遠流出版社,1998年。
    6. Jenks,C.Culture,London/N.Y,Routledge,1994。
    7. Loun 著,陳貽寶譯,《文化研究》。台北:立緒文化,1998年。
    8. Massella , A. J.等著,任鷹、沈毅、黃平、陳剩勇譯,《文化與自我》。台北:遠流出版社,1990年。
    9. Turner, G.,唐維敏譯,《英國文化研究導論》。台北:亞太圖書,1998年。
    10. Wuthnow, R.等著,王宜燕、戴育賢譯,《文化分析》。台北:遠流出版社,1994年。
    11. 尚-皮耶‧瓦尼耶(Jean-Pierre Warnier),吳錫德譯,《文化全球化》 (La Mondialisation de la culture)。台北:麥田出版,2003年。
    12. 哈瑞森(L.E. Harrison)、杭廷頓(S.P. Huntington),李振昌、林慈淑譯,《為什麼文化很重要》 (Culture Matters-How Values Shape Human Progress)。台北:聯經出版社,2003年。
    三、電子文獻部分
    1. 台灣地理網站,〈台灣地理總論〉,http://twgeog.geo.ntnu.edu.tw/chinese/general/general.htm。
    2. 李敏勇,〈形塑一個新而美麗國家的文化視野〉。「台灣文化的重建」研討會專題演講,2002年12月21日。http://waiwanncf.org.tw/ttforum/21/21-04
    3. 李勤岸,〈語言政策與台灣獨立〉。1999年7月11日。http://www.ncku.edu.tw/~waiwan/taioan/hak-chia/1/I-khin-hoann/rol-10.htm
    4. 林深靖,〈多元文化主義架構下的權力關係-再談「失竊的世代」〉。南方電子報,2000年10月,http://iwebs.edirect168.com/main/html/south/118.shtml
    5. 施正鋒,〈台灣族群政治〉。2000年11月7日。http://www.wufi.org.tw/ethnic.htm
    6. 施正鋒,〈原住民族的歷史重建〉。2002年2月10日。http://www.wufi.org.tw/twabo2.htm
    7. 張家麟,〈國家對宗教的控制與鬆綁--論台灣的宗教自由〉。「人文、社會、跨世紀」學術研討會,2003年6月3日。http://www1.au.edu.tw/ox-view/edu/religious/college/3paper5.htm
    8. 莊萬壽,〈台灣文化困境與國民異事建構之芻議〉。1999年11月9日。http://taup.yam.org.tw/announce/9911/docs/24.html
    9. 陳燕榖,〈文化多元主義與馬克思主義〉。2001年12月17日。http://intermargins.ncu.edu.tw/intermargins/tculturalworkshop/culturestudy/theory/2001jul-dec/20011224b.htm
    10. 黃富三,《台灣簡史-麻雀變鳳凰的故事》,台北:行政院新聞局,2000年。http://www.gio/gov-tw/info/taiwan/。
    11. 黃瑞田,〈台灣語言政策演變之研究-以1895年至2001年為例〉。《西子灣副刊》,2001年1月31日。http://www.tainews.com.tw/draft/2002/1991/9101/0131-3.htm
    12. 楊惠南,〈台灣民間宗教的中國意識〉。海內外台灣人國是會議論文。1999年11月12-14日。http://taup.yam.org.tw/announce/9911/docs/11.html
    13. 漢寶德,〈國家文化政策之形成〉,《國家政策論壇》,第1卷第7期,2001年9月,http://www/npf.org.tw/monthly/00107/theme-137.htm
    14. 戴正德,〈文化運動與台灣語言〉。海內外台灣人國是會議論文。1999年11月12-14日。http://taup.yam.org.tw/announce/9911/docs/26.html
    15. 饒穎奇,〈文化多元主義政策與邦聯體制〉。2000年10月2日。http://www.ncn.org/zwginofo/0011b/53-03b.htm
    16. 〈海洋文化〉,2001年10月17日。 http://cmp.nkhc.edu.tw/homepage/teacher/t0015/history/h4.htm
    17. 閩南人網站,2003年3月13日。http://www.fg.edu.tw/~d1352409/taiwan/fethnos/north.htm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