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孫以琳
Sun, Yi-Lin
論文名稱: 臺灣懶人包讀者之資訊行為研究
A Study of Aggregated Information Readers’ Information Behavior
指導教授: 邱銘心
Chiu, Ming-Hs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9
中文關鍵詞: 懶人包讀者資訊行為資訊需求資訊使用資訊素養Big6
英文關鍵詞: Aggregated Information, Readers, Information Behavior, Information Needs, Information Use, Information Literacy, Big6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14下載:8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這個資訊傳播方式不斷演進的時代,為了因應「省時、易懂」的資訊需求,「懶人包」成為一種新的資訊呈現方式。為了解公共議題懶人包讀者之資訊行為,本研究以Big6模式為基礎擬定訪談大綱,訪談曾閱讀公共議題懶人包的PTT使用者。

    研究發現,影響受訪者資訊尋求動機的因素,包括議題的熱門程度、人際互動、自身需要以及熟悉感四項。資訊尋求的時機取決於時間有限、取得資訊的方便程度,以及對議題的主觀理解。受訪者尋求的議題資訊,則可分為事件或議題相關資訊,以及資訊落差的彌補。

    歸納受訪者的公共議題資訊來源,分為網際網路、傳統媒體以及線下互動三項。受訪者獲取資訊的常見步驟包括瀏覽後搜尋、篩選資訊以及延伸閱讀。至於影響受訪者資訊篩選的因素,共有作者背景、內容優質、讀者回應、方便性四項因素。

    在懶人包讀者獲得議題資訊之後,主要的資訊使用方式分為三種:單純閱讀、社群分享、引用內容。是否參與後續行動,則多半視議題而定,例如對議題是否感興趣、認同議題訴求,或者對自己造成影響。可能的後續行動包括討論、表達意見、參加相關活動或連署。

    懶人包讀者在閱讀懶人包時遇到的困難,包括內容過度主觀、難以理解、缺乏資料出處。討論相關公共議題時,則會遇到沉默螺旋及協同過濾兩種狀況。懶人包讀者面對認知差異時,可能選擇審慎了解、接納不同觀點,或者選擇忽略等。並比較受訪者對於不同資訊來源的評價,包括新聞媒體的比較、新聞媒體的政治傾向,以及不同資訊吸收模式帶來的影響。

    最後闡述懶人包讀者對懶人包的概念定義、評估懶人包內容優劣的標準,以及受訪者對懶人包的評價、懶人包對社會及讀者帶來何種影響、對其他懶人包讀者的建議等,藉此得知懶人包讀者如何評估懶人包及其影響。

    To understand aggregated information readers’ information behavior, this paper used Big6 as foundation and interviewed PTT users who had read aggregated information.

    The information seeking factors include popular issu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users’ need and familiarity. Public issue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clude internet, traditional media and off-line interactivities. The typical steps to seek information is (1) Browse and then search. (2) Filtering information. (3) Further Reading.

    After reading aggregated information, readers may discuss with other, share to community, involve activities, or just reading and do nothing else. When facing cognitive differences, readers may try to understand cautiously, accept other point of view, or ignore. When discussing public issue, readers may facing spiral of silence or collaborative filtering. This paper also lists readers’ evaluation to different information sources and aggregated information.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6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一、 研究範圍 7 二、 研究限制 8 第四節 名詞解釋 9 一、 懶人包 9 二、 資訊行為 9 三、 資訊素養 9 四、 Big6資訊技能模式 10 第二章 文獻回顧 11 第一節 懶人包 11 一、 懶人包的定義 12 二、 資訊爆炸時代的新編輯文體 13 三、 懶人包的文獻 14 四、 懶人包的類型 16 五、 懶人包對公共議題的影響 24 第二節 資訊行為 26 一、 資訊行為概述 26 二、 資訊素養 30 三、 Big6資訊技能模式 34 第三節 PTT批踢踢實業坊 37 一、 BBS的起源與PTT的發展 37 二、 PTT的傳播特性 40 三、 PTT使用者的公共參與 41 第三章 研究設計 45 第一節 研究流程 45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7 第三節 資料蒐集 49 第四節 資料分析 51 第五節 研究倫理 5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5 第一節 資訊需求 56 一、 影響資訊尋求動機的因素 56 二、 資訊尋求的時機 59 三、 資訊尋求的內容 61 第二節 資訊尋求行為 64 一、 公共議題資訊來源 64 二、 獲取資訊之常見步驟 68 三、 搜尋公共議題懶人包之技巧 70 四、 影響資訊篩選的因素 75 五、 尋求資訊時的困難 81 第三節 資訊使用 83 一、 資訊利用 83 二、 後續行動 84 第四節 資訊評估 89 一、 認知差異處理 89 二、 閱讀懶人包的困難 93 三、 討論議題時遇到的困難 94 四、 資訊來源的評價與比較 96 第五節 懶人包現象評估與影響 100 一、 懶人包的定義要素 100 二、 評估懶人包內容優劣的標準 102 三、 懶人包的重要性 108 四、 懶人包對社會的影響 111 五、 給其他懶人包讀者的建議 114 第六節 綜合討論 116 一、 資訊評估 116 二、 PTT上的沉默螺旋 116 三、 懶人包的出現時機 117 四、 懶人包對社會的影響 118 五、 給其他讀者的建議 11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1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21 一、 懶人包讀者的資訊需求 121 二、 懶人包讀者的資訊尋求行為 122 三、 懶人包讀者的資訊使用 123 四、 懶人包讀者的資訊評估 123 五、 懶人包讀者對懶人包現象的觀察 124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27 一、 實務建議 127 二、 未來研究建議 128 參考文獻 131 附錄 研究參與同意書 139

    ffaarr(2012年8月23日)。懶人包【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pttpedia.pixnet.net/blog/post/40482830
    ptt鄉民百科(2012年6月24日)。萬人響應,一人到場【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pttpedia.pixnet.net/blog/post/14084487-%E8%90%AC%E4%BA%BA%E9%9F%BF%E6%87%89%EF%BC%8C%E4%B8%80%E4%BA%BA%E5%88%B0%E5%A0%B4
    Wenson(2014年3月20日)。用懶人包堆疊而成的公民意識【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wensonyeh.blogspot.tw/2014/03/blog-post_20.html
    卜小蝶主編(2013)。圖書資訊學學術研究。台北:五南。
    丁宛臻、李孟儒、莊惠琪、蘇俞璇(2013年12月13日)。【懶人包一目瞭然 宣傳活動效果好專題二】整理時事助澄清資訊。取自http://www.uonline.nccu.edu.tw/index_content.asp?sn=8&an=17234
    方念萱、蘇彥豪(1998)。網路傳播中的對話與對峙-以女性主義連線板的言說為例。新聞學研究,56,183-218。
    王若馨、黃郁青、夏媺婷、李怡芳(譯)(2007)。研究方法的基礎(原作者:David, M. & Sutton, C. D.)。台北:韋伯。
    王維菁、馬綺韓、陳釗偉(2013)。網際網路時代的社會運動:以台灣環境運動為例。資訊社會研究,25,1-22。
    朱則剛(2005)。加拿大媒體素養教育探討。圖書資訊學刊,3(1&2),1-13。
    李月蓮(2012)。邁向Web 3.0 的「傳媒資訊素養」。取自http://rthk.hk/mediadigest/20120613_76_122873.html
    李怡志(2007年1月18日)。懶人包的懶人包【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www.richyli.com/blog/2007/01/blog-post_18.html
    李紹良(2012)。十五萬人的BBS是如何煉成的:批踢踢實業坊技術演變歷程之研究(1995-2008)(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李德竹(2000)。資訊素養的意義,內涵與演變。圖書與資訊學刊,35,1-25。
    吳志潤(2014)。從熱點事件看高濃縮資訊“懶人包”的運用與監管。中國記者,2014, (7),76-77。
    吳美美(1996)。在新時空座標中的圖書館功能─談資訊素養教育。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22(2),29-52。
    吳美美(2004)。資訊素養與媒體素養--數位時代的素養與素養教育。臺灣教育,629,9-14。
    吳美美、楊曉雯(1999)。圖書館的利用:高中高職篇。國家圖書館。
    批踢踢實業坊,無日期。BBS。取自:https://www.ptt.cc/index.bbs.html。
    林近(2014)。社群媒體的沉默螺旋現象-以臉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台北市。
    林辰(2013)。挺什麼核啦反什麼核啦!!。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3eSt6UFnVY
    林菁(2007)。資訊素養融入國小四年級社會學習領域教學:小小古蹟解說員的培訓研究。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4(3),357-378。
    林菁(2008)。資訊素養融入大學生主題探究之研究。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6(2),233-266。
    林菁、謝欣穎(2013)。資訊素養與閱讀策略融入國小四年級[我們的水族箱]主題探究:以 Big6 模式為例。圖書資訊學刊,11(1),95-130。
    林意仁(2011)。網路群眾文化及其民主意涵-以PTT Gossiping看版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林意仁(2010)。由 PTT Gossiping看版看「網路公眾」。文化研究月報,108,52-70。
    林經家(2011)。大六教學融入社會領域影響資訊素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林鶴玲、鄭陸霖(2001)。台灣社會運動網路經驗:一個探索性的分析。台灣社會學刊,25,111-156。
    周佳儀(2007)。網路論壇的自我孤立與沉默螺旋現象-以PTT為例。傳播與管理研究,7(1),113-162。
    徐方清(2014)。臺灣的焦慮——反“服貿協議”背後。中國新聞週刊,2014(12),18-22。
    孫治本(2004)。網路是公共領域或言論叢林?。聯合新聞網,2004/06/26。取自:http://mag.udn.com/mag/digital/storypage.jsp?f_ART_ID=88659
    陳平軒(2011)。從網路到街頭:反國光石化的動員經驗、成效與反省。台灣社會研究季刊,85,437-450。
    陳育含(譯)(2010)。訪談研究法(原作者:Steinar Kvale)。台北:韋伯。
    陳順孝(無日期。檢索時間2014)。資訊爆炸時代的新聞編輯----以網路「懶人包」為例。取自https://sites.google.com/site/read328/Home/lan-ren-bao-zhi-zuo
    程潔媛(2010)。Big6技能融入國小社會學習領域專題報告之行動研究─ 數位典藏的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郭菀琪(譯)(2012)。 CURATION 策展的時代:「串聯」的資訊革命已經開始!(原作者:佐佐木俊尚)。台北:經濟新潮社。
    張子龍(2014年6月15日)。討論「懶人包文化有利/無利於了解公共議題」【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kstin0815.blogspot.tw/2014/06/blog-post_15.html
    張元力(2005)。虛擬社群之價值共創活動 -- 以BBS社群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國立清華大學服務科學研究所(2014)。探討網路懶人包對社會運動參與的影響-以服貿為例。取自http://www.mysurvey.tw/quizresult.htm?id=7dabc423-1017-45cd-abce-115e4a2dfb8d
    黃上銓(2013)「鄉民」的誕生:線上論壇中認同語意及娛樂功能之歷史考察(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
    黃貝鈴(譯)(2012)。為什麼搜尋將被淘汰:在內容被淹沒的網路世界,策展才是王道(原作者Steven Rosenbaum)。台北:麥格羅.希爾。
    黃金正(2008)。從網路kuso的言談情境論網路的政治參與(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黃厚銘、林意仁(2013)。流動的群聚(mob-ility):網路起鬨的社會心理基礎。新聞學研究,115,1-50。
    黃維明(譯)(2002)。網路會顛覆民主嗎?(原作者:Cass Sunstein)。台北:新新聞。
    黃慕萱(1994)。情境模式在解釋資訊尋求行為之適用性探討。圖書館學刊(臺大),9,49-70。
    黃慕萱(2001)。成人讀者之資訊尋求行為。臺北市立圖書館館訊,19(2),8-23。
    傅彥儒(2013)。新北市平溪區銀髮族居民資訊需求及資訊行為特性(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葉乃靜(2005)。多元文化下的資訊行為研究。台北:文華。
    葉乃靜(2011)。日常生活中的資訊人。台北:文華。
    楊孝先(2013)。如何製作懶人包(一) Late 2013。獨立媒體學院資訊視覺化課程。取自http://www.slideshare.net/nchild/late-2013
    楊孝先(2013)。懶人包之何謂懶人包。2013聯合勸募數位應用輔導推展講座。取自http://www.slideshare.net/nchild/ss-28953850
    楊孝先(2014)。真・懶人包的懶人包 Early 2014。玄奘大學符號學與資訊圖設計讀書會。取自http://www.slideshare.net/nchild/ss-32522002
    楊曼瑜(2014年7月13日)。太陽花學運後民主問卷小調查:參與現場的確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力量。取自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55004/
    翟本瑞(2002)。網際網路能否成為公共領域?。網路社會學通訊,26。取自: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26/social/26-19.htm
    鄭伊廷(XDite)(2007年1月20日)。請別濫用「懶人包」!【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wp.鄭伊廷(XDite).net/?p=262
    熊淑惠(2011)。從社會資本觀點探討災難事件的網路集結-以PTT鄉民救災團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台北市。
    趙偉妏、陳晏茵、陳秉逵(譯)(2008)。媒介、文化與社會理論(原作者:Nick Stevenson)。台北:韋伯。
    劉久清(2004)。網路民主與網路公民。哲學與文化,31(6),63-80。
    劉文楨(2015)。「懶人包」的媒體擴散研究-以服貿議題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台北市。
    劉祐銘(2012)。台灣大學生BBS流行語文化現象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運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盧秀琴、戴文雄(2012)。國小師資生應用 Big6 技能於自然領域探究式教學的學習與改進。Chinese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20(2),171-192。
    賴苑玲(2013)。資訊素養和公共圖書館。臺北市立圖書館館訊,31(2),9-25。
    賴鼎銘、黃慕萱、吳美美、林珊如編著(2001)。圖書資訊學概論。台北:空大。
    蕭蘋(2014年3月24日)。是公民?還是暴民?新媒體的公民政治【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twstreetcorner.org/2014/03/24/hsiaoping/
    謝合勝(2010)。線上共識動員研究─以2008年野草莓學生運動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台北市。
    謝佑欣(2015)。從數位內容策展觀點探討懶人包製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魏玓(2011)。網路與社運:趨勢、機會與課題專題前言。台灣社會研究季刊,85,415-421。
    懶人包這樣做就對了(2013/1a)。了解更多「懶人包」【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whatzlazybag.blogspot.tw/2013/01/blog-post_6562.html
    懶人包這樣做就對了(2013/1b)。文字型懶人包製作要點【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whatzlazybag.blogspot.tw/2013/01/blog-post_7531.html
    懶人包這樣做就對了(2013/1c)。什麼是懶人包?【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whatzlazybag.blogspot.tw/2013/01/blog-post_5035.html
    懶人包這樣做就對了(2013/1d)。從〈網易“數讀”資訊圖表設計的啟示〉看資訊圖表製作要點【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whatzlazybag.blogspot.tw/2013/05/blog-post_2413.html
    懶人包這樣做就對了(2013/1e)。影片型懶人包製作要點【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whatzlazybag.blogspot.tw/2013/01/blog-post_2224.html
    懶人包這樣做就對了(2013/1f)。簡介文字型懶人包【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whatzlazybag.blogspot.tw/2013/01/blog-post_17.html
    懶人包這樣做就對了(2013/1g)。簡介投影片型懶人包【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whatzlazybag.blogspot.tw/2013/01/blog-post_685.html
    懶人包這樣做就對了(2013/1h)。簡介影片型懶人包【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whatzlazybag.blogspot.tw/2013/01/blog-post_6064.html
    懶人包這樣做就對了(2013/1i)。投影片懶人包製作Tips【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whatzlazybag.blogspot.tw/2013/01/tips_17.html
    懶人包這樣做就對了(2013/1j)。從【Newsy China】看剪輯型影音懶人包怎麼做【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whatzlazybag.blogspot.tw/2013/01/newsy-china.html
    懶人包這樣做就對了(2013/6)。從【先別管立場了啦~你聽過核廢料嗎?】自製型影片懶人包怎麼做【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whatzlazybag.blogspot.tw/2013/06/blog-post.html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1989).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Presidential Committee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Final report.
    Brown, C., & Krumholz, L. R. (2002). Integrating information literacy into the science curriculum. 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 63(2), 111-123.
    Eisenberg, M., & Berkowitz, B. (2001). A Big6 skills overview. Retrieved April,26, 2008.
    Grassian, E. S., & Kaplowitz, J. R. (2001). Information Literacy Instruc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Information Literacy Sourcebooks. New York: Neal-Schuman Publishers.
    Grover, R. (1993). A Proposed Model for Diagnosing Information Needs. School Library Media Quarterly, 21(2), 95-100.
    McClure, C. R. (1994). Network literacy: A role for librari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libraries, 13(2), 115-25.
    Rheingold, H. (1993). The virtual community. Retrieved from http://www.rheingold.com/vc/
    Taylor, R. S. (1968). Question-negotiation and information seeking in libraries.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 29(3), 178-194.
    The official YouTube blog (2013/5/19). Here’s to eight great years. Retrieved from http://youtube-global.blogspot.tw/2013/05/heres-to-eight-great-years.html
    Todd, R. J. (1999). Back to our beginnings: Information utilization, Bertram Brookes and the fundamental equation of information scienc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 35(6), 851-870.
    UNESCO(2013). Media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From http://www.unesco.org/new/en/communication-and-information/media-development/media-literacy/mil-as-composite-concept/
    Wilson, T. D. (1997). Information behaviour: an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 33(4), 551-572.
    Wilson, T. D. (1999). Models in information behaviour research.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55(3), 249-270.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