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鈺文
LIN, YU-WEN
論文名稱: 新北市英語教師詮釋與執行多元活化課程政策之研究
The Study of English Teachers’ Interpret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Multi-Activation Curriculum in New Taipei City
指導教授: 王麗雲
Wang, Li-Yu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2
中文關鍵詞: 政策執行政策詮釋在地知識多元活化課程
英文關鍵詞: policy implementation, policy interpretation, local knowledge, Multi- Activation Curriculum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56下載:2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本研究旨在應用詮釋途徑探討新北市英語教師執行多元活化課程的現況與影響因素。研究者本身為現職新北市國小英語教師,親身體驗到基層官僚在辦理課程政策的過程中,其對政策的詮釋與本身的在地知識(local knowledge)皆難透過調查研究的數據展現,但這些因素卻影響實際辦理方式與成效,故採用詮釋途徑,藉此不同觀點以擴展社會大眾及利害關係人觀看、分析此政策的不同面向。
本研究從97學年度參與活化試辦的學校名單中,選取三間大、中、小不同類型的學校,以立意抽樣及滾雪球抽樣的方式,分別邀請並訪談校內願意進入本研究的英語教師、導師與行政人員共十二人。
本研究結果發現,英語教師認為多元活化課程除延續先前活化課程初衷,也為化解外界之批評。其實施方式分為「目標設定」與「課程規劃」,除評量方式外,教材、教學、人力等規劃均相當周詳。影響英語教師的詮釋與實施方式之因素為在地知識、背景經驗與政策脈絡,包括英語教師本身之專業能力、環境中的超額壓力、任教學生的家庭特質、組織恆常性與政策特性等,外界喧騰一時的爭議則不影響之。另外,英語教師以自由心證的方式肯定自己的實施方式具正向辦理成效,在辦理過程則遇到不易具體掌握成效、教學資源不足、消化政策時間不足等困境。研究者發現上述成效與困境均來自多元活化課程政策特性以及基層官僚專業自主性之發揮。最後,根據本研究之結果,對未來相關政策之走向、政策分析與後續研究提出改進建議,供教育決策當局參考之。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pretive method to policy research, in which the focus is on the current implementations of Multi-Activation Curriculum by English teachers in New Taipei City and their influential factors. Currently the researcher works as an English teacher in New Taipei City, and her experience is that street-level bureaucrats’ interpretations as well as their local knowledge to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ing policy are difficult to demonstrate through empirical research data. These factors, however, did affect the actual teachers’ implementations and results. Thus the interpretation method is applied to expand the public and stakeholders’ horizons to analyze this policy from different aspects.
In this study, three shools of different types were chosen from the list of schools that had participated in the previous English Enrichment Curriculum. Purposive Sampling and Snowball Sampling methods were used to interview twelve people including English teachers, homeroom teachers and administrative staff who were willing to participate in the study.
This research result shows that these English teachers believe that the objectives of Multi-Activation Curriculum not only continue the previous Activation Curriculum, but also to reconcile public’s criticism. The ways that these English teachers implement the policy could be divided into goal setting and curriculum planning. The latter includes the planning of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methods, staffing and assessment methods. Except for assessment methods, the rest are all concretely set and planned. The main factors that influence English teachers’ interpretations and implementations are their local knowledge, background experience and policy context including English teachers’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the pressure of being surplus teachers in campus, the students’ family characteristics, organizational constancy as well as the features of this policy. The prior controversies against this policy, however, did not affect English teachers’ interpret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Furthermore, by their own judgments, English teachers believe that their ways to implement this policy have positive effects. During their implementation processes, they have encountered problems including the difficulties in measuring the students’ outcome, the shortage of Government resources and the insufficient time for teachers to digest the policy. It is found that the above-mentioned effects and problems not only come from the policy itself, but also represent street-level bureaucrats’ professional autonomy. Eventually, based on the results, this study provides some suggestions to the policy authorities and policy analys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政策執行理論的發展 11 第二節 教師的課程詮釋 19 第三節 詮釋途徑與政策執行研究 27 第四節 多元活化課程的脈絡與現況 39 第五節 國內對於多元活化課程的相關研究 48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5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5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56 第三節 研究對象 61 第四節 研究工具 65 第五節 研究資料之分析 68 第六節 研究者角色與研究倫理 7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發現 71 第一節 英語教師對多元活化課程政策目標的詮釋 71 第二節 英語教師對多元活化課程政策的實施方式 87 第三節 英語教師對多元活化課程政策辦理成效之詮釋 120 第五章 結論、討論與建議 145 第一節 結論與討論 145 第二節 建議 155 參考文獻 157 壹、 中文部分 157 貳、 外文部分 164 附錄 167 附錄一 多元活化課程政策文本脈絡 167 附錄二 國內對於活化課程之相關研究論文 185 附錄三 97學年度參與活化課程試辦的48所學校 190 附錄四 訪談邀請函 192

壹、 中文部分
王彩鸝(2010,5月5日)。英語拼命加課 立委批「辦教育像軍備競賽」。聯合晚報。2012年3月8日,取自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
f_ART_ID=246879
吳怡蓁(2007)。從課程社會學的觀點探討課程決定。網路社會學通訊,66,2013年1月31日,取自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66/66-17.htm
吳俊憲(2006)。社會重建主義與課程改革。國教之友,57(1),48-57。
吳靖國(2000)。教育理論。臺北市:師大書苑。
李允傑、丘昌泰(2009)。政策執行與評估。臺北市:元照。
阮新邦(1993)。批判詮釋論的理論基礎。載於阮新邦(主編),批判詮釋論與社會研究(頁9-53)。香港:八方文化。
周淑卿(2002)。教室層級的課程設計:課程實踐的觀點。教育資料與研究,49,1-9。
周淑卿(2002)。誰在乎課程理論?-課程改革中的理論與實務問題。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5,1-16。
周淑卿(2004)。課程發展與教師專業。臺北市:高等教育。
林子倫、陳亮宇(2009)。重返民主的政策科學—審議式政策分析概念意涵與途徑之探討。臺灣民主季刊,6(4),1-47。
林如薇(2011)。班級閱讀環境、教師閱讀教學信念與學童閱讀態度-以新北市試辦「活化課程實驗方案」之國民小學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秀暖(2012)。實施英語繪本教學之行動研究:以新北市一所偏遠小學的英語活化課程為例。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進材(1999)。從形式課程到實質課程-論教師層面的課程實施及其對師資培育的啓示。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報,12,105-124。
林曉雲、胡清暉、曾德峰、蔡偉祺(2010,5月15日)。北縣英語活化課程 教部喊卡。自由時報。2010年4月10日,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
2010/new/may/15/today-life5.htm
邱欣如(2012)。活化課程實施後新北市國小教師的工作壓力與情緒管理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施淑君(2012)。國小教師對活化課程工作滿意度之研究。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殷偵維(2010年,5月17日)。家長反抗爭 挺英語活化課程。中國時報。2012年3月8日,取自http://life.chinatimes.com/2009Cti/Channel/Life/life-article
/0,5047,100304+112010051700113,00.html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市:麗文文化。
國民小學與國民中學班級編制及教職員員額編制準則(2011)。
張善培(1998)。課程實施程度的測量。教育學報,26(1),149-170。
張嘉育(2007)。改進課程研究:爭議、問題與省思。課程與教學季刊,10(3),63-74。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英語教學手冊。2012年4月1日,取自http://teach
.eje.edu.tw/resource/resource_edu.php?login_type=
梁均紘(2011)。新北市國民小學行政人員對爭議性教育政策之認知與執行策略研究-以「活化課程實驗方案」為例。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未出版,新北市。
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27-45)。臺北市:巨流。
郭美玉(2011)。新北市國民小學「活化課程實驗方案」之現況分析。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教育行政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未出版,臺北市。
郭曉茵(2013)。新北市多元活化課程現況探討:以英語課程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伯璋(2003)。新世紀的課程研究與發展。國家政策季刊,2(3),149-168。
陳秀玉(1999)。國小教師的課程詮釋與課程運作經驗之分析-以一年級社會科教學觀察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東升(2006)。審議民主的限制—臺灣公民會議的經驗。臺灣民主季刊,3(1),77-104。
陳美吟(2010)。英語活化課程與學習經驗對國小學童之英語學習態度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未出版,新北市。
陳桂蓮(2009)。臺北縣國小試辦「活化課程」實驗方案之研究-以英語教學為例。國立花蓮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陳淑容(2012)。多元活化課程對國小教師工作壓力影響之研究。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鏗任(2011,10月)。以科學課程實踐通識教育:Joseph Schwab在芝加哥大學的半世紀貢獻。論文發表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舉辦之「新世代的大學定位與價值」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市。
彭渰雯(2006)。後實證政策分析的理論與應用。載於余致力(主編),新世紀公共政策理論與實務(頁51-71)。新北市:世新大學。
彭渰雯(2008)。基層員警取締性交易的執行研究:批判詮釋途徑之應用。公共行政學報,28,115-151。
曾靜萍(2011)。新北市活化課程實驗方案之政策論證與審議。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游婉琪(2010年,7月1日)。活化課程補件 北縣決心踩紅線。臺灣立報。2012年4月10日,取自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40219
黃武雄(2003)。教改怎麼辦。載於學校在窗外(頁282-367)。新北市:左岸文化。
黃政傑(2004)。課程設計。臺北市:東華。
黃福其(2010,4月16日)。英語活化課程 家長:教師會免驚啦!聯合報。2010年4月10日,取自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
244214
黃瑩甄(2007)。E.Husserl現象學思想對教育啟示之探究。網路社會學通訊,
61。2013年1月31日,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61/61_51.htm
黃瓊慧(2011)。新北市國小全面辦理「活化課程」實驗方案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2011)。新北市公立國民小學多元活化課程實驗計畫(修正草案)。2012年4月1日,取自https://esa.ntpc.edu.tw/central/019999/
uploadfile/c_announce/29914/0607教審會審議計畫.zip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2011)。新北市國民中小學英語課程綱要。2014年1月5日,取自http://tesag.ntpc.edu.tw/mediafile/1380004/fdownload/186/80/
2012-2-8-19-21-26-80-nf1.pdf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2013)。新北市102學年度公立國民小學英語精進方案。2013年5月22日,取自https://esa.ntpc.edu.tw/jsp/c_announce/parent/eduanno
uncelist2_all.jsp#
新北市教育局(2013)。新北市公立國民小學教育實驗課程計畫。2013年5月22日,取自ttps://esa.ntpc.edu.tw/jsp/c_announce/parent/eduannouncelist2_
all.jsp#
楊振富(譯)(2002)。P. Senge著。工業時代的教育系統。載於楊振富(主編),學習型學校(上)(School that Learn)(頁49-107)。臺北市:天下文化。
楊智雄(2010)。從基模理論分析學校層級政策執行問題。學校行政雙月刊,66,169-187。
溫明麗(2010)。詮釋典範與教育研究。載於潘慧玲(主編),教育研究方法論:觀點與方法(頁155-186)。臺北市:心理。
甄曉蘭(2001)。中小學課程改革與教學革新。臺北市:元照。
甄曉蘭(2004)。課程理論與實務—解構與重建。臺北市:高等。
管貴貞、連秀鸞(2005)。詮釋學方法在質性研究中之探究。輔導季刊,41(3),1-10。
臺北縣各家長團體(2010)。「教師會,不必怕」為了孩子的國際競爭力~我們支持臺北縣活化課程實驗方案。2012年3月8日,取自http://tw.
myblog.yahoo.com/tpc-patc/article?mid=242
臺北縣政府教育局(2008)。臺北縣政府教育局試辦「活化課程實驗方案」實施計畫。2010年12月20日,取自http://www.sips.ntpc.edu.tw/mediafile/
586005/fdownload/37/1/2010-10-9-10-57-30-1-nf1.pdf
臺北縣政府教育局(2008)。臺北縣國中小英語課程97暫行綱要。2014年1月5日,取自http://tesag.ntpc.edu.tw/fdownload/fdlist.asp?a=1&PageNo
=2&id={A766F7F9-07D2-4509-B409-4555E9C2B7AA}
臺北縣政府教育局(2010)。臺北縣99學年度「活化課程實驗方案」修正計畫。2010年12月20日,取自http://www.whies.ntpc.edu.tw/mediafile/754/
news/19/2010-8/2010-8-27-10-5-48-nf1.pdf
潘慧玲(2009)。緒論:轉變中的教育觀點。載於潘慧玲(主編),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頁1-34)。臺北市:高等。
蔡迪偉(2012)。國民小學教師對教育政策行銷知覺之研究:以新北市推行「活化課程實驗方案」為例。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賴彥全(2010)。地方政府教育課責系統之研究--以臺北縣活化課程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薛荷玉(2010,5月17日)。反加課學英語 6000師生上街頭。聯合報。2012年3月8日,取自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MAIN_ID=
13&f_SUB_ID=104&f_ART_ID=248533
鍾延威(2010,5月13日)。英語活化課程/問卷表態怕排擠 家長不敢「不反對」。聯合晚報。2010年4月10日,取自http://mag.udn.com/mag/campus/
storypage.jsp?f_ART_ID=248118
簡紅珠(2005)。對臺灣中小學教學文化的幾點思考。課程與教學季刊,8(3), 1-13。
蘇文賢、江吟梓(譯)(2010)。M. Lipsky著。基層官僚:公職人員的困境(Street-level bureaucracy: Dilemmas of the individual in public services)。臺北市:學富文化。

貳、 外文部分
Atkins, E. (1988). Reframing curriculum theory in terms of interpretation and prac-tice: A hermeneutical approach. Curriculum Studies, 20(5), 437-448.
Ben-Peretz, M. (1990). The teacher-curriculum encounter: Freeing teachers from the tyranny of texts.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Brown, H. D. (2007). Teaching by principles: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 New York: Pearson.
Greene, M. (1971). Curriculum and Consciousness.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73(2), 253-270.
Holland, J. H. (2010). Investig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olicy implementa-tion process and the utiliz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a constitutional repub¬lic: The case of I-269 NEPA proces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Mis¬sissippi State University, MS.
Petković, K. (2008). Interpretive policy analysis and deliberative democracy: Must we politicize analysis? Croatian Political Science Journal, 45(2), 27-53.
Shulman, Lee S. (1987). 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57(1), 1-22.
Snyder, J., Bolin, F., & Zumwalt, K. (1992).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In M. C. Wittrock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pp. 363-401). New York: Mac¬millan.
Tee, N. P. (2008). Education policy rhetoric and reality gap: A reflec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anagement, 22(6), 595-602.
Van Meter, D. S., & Van Horn, C. E. (1975). The policy implementation proces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Administration and Society, 6(4), 445-488.
Yanow, D. (1993). The communication of policy meanings: Implementation as interpre¬tation and text. Policy Science, 26, 41-61.
Yanow, D. (2000). Conducting interpretive policy analysis. Thousand Oaks, CA: Sage.
Yanow, D. (2003). Assessing local knowledge. In M. A. Hajer & H. Wagenaar (Eds.), Deliberative policy analysis (pp. 228-246).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Yanow, D. (2005, March). Cognition meets action: Metaphors as models of and mod¬els for.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workshop of the European Consor-tium for Political Science on Metaphors in Political Science, Granada, Spain.
Yanow, D. (2007). Qualitative-interpretive methods in policy research. In F. Fischer, G. J. Miller & M. S. Sidney (Eds.), Handbook of public policy analysis: The¬ory, politics, and methods (pp. 405-415). Boca Raton, FL: CRC Press.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