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宗達
LIN, Tsung-Ta
論文名稱: 基督教與戰後臺灣地方社會之互動(1949-2014)―以嘉義信義宗教會為例
Christianity and Local Society in Postwar Taiwan (1949-2014) -- A Case Study of Chia-yi’s Lutheran Church
指導教授: 康豹
Paul R. Katz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8
中文關鍵詞: 嘉義地區信義宗福音機構嘉義基督教醫院協同中學
英文關鍵詞: Chia-yi region, Lutheran Church, evangelistic agencies, Chia-yi Christian Hospital, Concordia Middle School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90下載:2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基督教信義宗原為在中國發展之教會,二戰後受到國際局勢影響,轉向香港、臺灣發展。信義宗教會來臺後,一方面延續過去在中國的工作,差派具有中國傳教經驗的宣教士來臺,並在臺灣設置相同的機構。另一方面,差會評估臺灣社會的需要,發展適合地方的傳教策略。是時,信義宗教會選擇在嘉義地區透過「醫療」與「教育」機構與地方社會建立關係,以期開啟本地宣教工作之大門。教會機構具備兩面性,肩負「社會關懷」與「福音」使命,故將教會藉以讓世人知曉「福音」而成立之各種專業性機構,統稱為「福音機構」。
    用是,本論文旨在究明(一)國語教會在臺發展之斷裂與延續,釐清信義宗教會在臺灣之發展過程及其定位。(二)戰後教會發展與地方社會變遷之關係,聚焦信義宗教會在嘉義地區之發展,設法瞭解地區時空處境,進一步分析教會本土化所遇到的問題,試圖勾勒出戰後基督教與臺灣發展之圖像。(三)信義宗教會在嘉義地區傳教之策略,以及相關人物介紹。(四)福音機構發展的模式如何影響教會與地方社會。嘉義基督教醫院與基督教協同高級中學為本文之個案,透過「福音機構」與「教會」、「地方社會」三者之間的關係,釐清福音機構運作及其性質,以深究戰後基督教與臺灣社會之互動。
    據本論文研究結果,戴德森醫師(Marcy Ditmanson)致力於醫療服務,開啟臺灣信義會早期的臺語宣教工作。1960年代,嘉基在差會與政府政策支持下,逐漸成為當地醫療重鎮,進而支持該宗派一度低迷的教會事工。路德會重視地方教育工作,特派專家齊慕博(Robert Zimmer)來臺服務,並於1967年在嘉義成立協同中學,希望發展學校特色,並鼓勵畢業生接受神學教育。儘管該校未完全達成「宣教使命」,仍以英語教學與直升班獲得地方社會之認同。然社會服務終究無法取代宣教工作,機構的成長不一定有助於教會發展。嘉基和協同中學因其機構性質、教會傳教策略及社會環境之差異,呈現教會與社會互動之不同狀況。
    要之,信義宗教會藉由機構回應戰後臺灣社會對於醫療、教育需求,發展地方教會工作。隨著社會變遷,醫院和學校不斷發展專業功能,組織編制亦日益擴大,而教會與機構的關係則視地方社會需要演變出不同之合作模式。另一方面,教會宣教工作成為連結教會與機構資源之重要活動。近年來地區性與海外宣教工作突顯教會機構於信仰層面所具備之功能,亦即福音機構透過社會服務成為連結教會與社會之間的橋梁。

    The Lutheran Church had originally preached the gospel in China, but changes brought about by the Second World War prompted it to shift its mission to Hong Kong and Taiwan. In Taiwan, the Lutheran Church continued the work that had been done in China, sending experienced missionaries to establish agencies that had previously functioned in China while also assessing how it needed to adjust its strategies in light of local conditions. The Lutheran Church subsequently chose the Chia-yi region as one center for its development on Taiwan, and relied on medical as well as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s as a means of facilitating missionary work in the region by establishing close relationships with local communities. These church organizations constituted agencies with two main functions: social care and evangelism. Due to their role in spreading the gospel, this thesis defines them as evangelistic agencies.

    This thesis has four main goals. 1) Considering change and continuity in the spread of Mandarin-speaking churches in Taiwan, in this case the Lutheran Church. 2) Using the Chia-yi region as a case study for analyz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hristian churches and Taiwanese communities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3) Exploring the missionary strategies adopted by Lutheran Church and its followers. 4) Assessing the ways in which the development of evangelistic agencies shap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utheran Church and local society. The data for this study derive mainly from case studies of the Chia-yi Christian Hospital and Concordia Middle School, the operations of which can help us better understand the complex links between churches, the evangelistic agencies they operate, and the local communities where they work to preach the gospel.

    One of the main findings of this thesis is that Mandarin-speaking churches also devoted themselves to preaching the gospel in Taiwanese, which in the case of Chia-yi’s Lutheran Church was first undertaken by Dr. Marcy Ditmanson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missions. Due to the support of Lutheran missionaries as well as the impact of local politics, the Chia-yi Christian Hospital was not affected by the downturn of the Lutheran Church during the late 1960s, but gradually developed into one of the region’s most indispensable hospitals while also working to support the Lutheran Church. Another key finding is that, due to the Lutheran Church’s emphasis on local education, the missionary society sent educator Robert Zimmer to take charge of these affairs in the Chia-yi region, with his efforts culminating in the founding of the Concordia Middle School in 1967. However, while the Church had hoped that this school could develop into a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with Christian characteristics while also guiding students to attend theological colleges after graduation, Concordia Middle School did not end up fulfilling all of these goals, although its performance in English teaching and direct entry programs are highly regarded local society. These developments demonstrate the tensions caused by social service efforts, which in the end often prove unable to replace missionary work, result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agencies that may not always facilitate church development. Therefore, in contrast to the Chia-yi Christian Hospital, Concordia Middle School displays a different kind of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Lutheran Church and local society.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reveal that the Lutheran Church has responded to the medical and educational needs of Taiwanese society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working to spread the gospel locally through various evangelistic agencies. At the same time, however, social changes can impact the growth of agencies such as hospitals and schools, thereby reshap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urches, their evangelistic agencies, and local communities and prompting the rise of new modes of collaboration. It is also essential to note that missionary work remains a critical means of connecting churches to the resources of their agencies, a factor that in recent years has been highlighted by development in local and overseas missionary projects. As a result, evangelistic agencies such as hospitals and schools end up serving as bridges that link churches to communities through their social work.

    第一章 緒論 1 第二章 基督教信義宗在華之發展 19 第一節 信義宗之創建與演進 19 第二節 中國信義宗教會之開拓 23 第三節 戰後臺灣信義宗教會之延續與更新 30 第三章 嘉義地區信義宗教會之發展 51 第一節 戰後嘉義社會概況 51 第二節 信義宗教會之開拓 58 第三節 福音機構之本質與功能 66 第四章 醫療與社會:嘉義基督教醫院 75 第一節 成立與發展 75 第二節 醫院與教會之關係 85 第三節 社區關懷與醫療「宣教」 93 第五章 教育與社會:基督教協同高級中學 100 第一節 創建與發展 100 第二節 學校與教會之關係 106 第三節 「英語教學」與海外教育服務 111 第六章 結論 116 附錄一、嘉義基督教醫院大事紀要 119 附錄二、協同中學大事紀要 122 附錄三、1964年協同中學建校評估報告 123 附錄四、嘉基、協同中學資料目錄 136 附錄五、口述訪談資料 138 參引書目 139

    一、教會、機構文件
    1. 協同中學歷年來學生人數:原稿存放在協同中學,本文使用資料由協同中學提供之原稿影印本。
    2. 齊慕博(Zimmer, Robert)建議路德會建校評估報告書:手抄原稿存放在協同中學,本文使用資料由協同中學提供之原稿影印本。
    3. 嘉義基督教醫院董事會開會紀錄(Minutes of Chiayi Christian Hospital Board of Directors Meetings):會議記錄原稿存放於臺灣信義會,本文使用資料,由臺灣信義會提供之原稿影印本、電子檔。
    4. 臺灣信義會差會臺南區會會議紀錄(Tainan District Council):會議記錄原稿存放於臺灣信義會,本文使用資料,由嘉基提供之原稿影印本、電子檔。
    5. 臺灣信義會差會醫藥委員會開會紀錄(Minutes of Medical Committee Meetings):會議記錄原稿存放於臺灣信義會,本文使用資料,由嘉基提供之原稿影印本、電子檔。
    6. 臺灣信義會差會議報告(Minutes of TLC Committee Meetings):會議記錄原稿存放於臺灣信義會,本文使用資料,由臺灣信義會提供之原稿影印本、電子檔。
    7. 臺灣信義會總會會議紀錄:會議記錄原稿存放於臺灣信義會,本文使用資料,由臺灣信義會提供之原稿影印本。
    8. 中華基督教福音協進會歷年臺灣基督教會教勢統計資料:本文使用資料,由臺灣信義會提供之電子檔。

    二、個人信件、回憶錄
    1. 戴德森(Ditmanson, Marcy)私人信件:信件原稿存放於戴醫師家中、臺灣信義會,本文使用資料由嘉基及臺灣信義會提供之原稿影印本,根據日期排序。
    2. 齊慕博(Zimmer, Robert)的回憶錄,出版資訊如下:Zimmer, Robert J. Dreams Come True: Memories of A Prairie Boy. Privately printed, 2006.

    三、紀念集
    1. 中華基督教信義會成立卅周年感恩特刊編輯委員會,《中華基督教信義會成立30週年感恩特刊》,(新竹:中華基督教信義總會,1987年)。
    2. 中華基督教信義會成立卅周年感恩特刊編輯委員會,《中華基督教信義總會成立40年感恩特刊》,(新竹:中華基督教信義總會,1997年)。
    3. 吳建長編,《基督教臺灣信義會成立30週年紀念特刊》,(臺北:基督教臺灣信義會,1984年)。
    4. 協同中學校刊編輯委員會,《協同二十年》,(嘉義:協同中學,1987年)。
    5. 協同中學校刊編輯委員會,《協同中學:三十週年紀念特刊》,(嘉義:協同中學,1997年)。
    6. 協同中學校刊編輯委員會,《協同中學:恩典四十(1967-2007)》,(嘉義:協同中學,2007年)。
    7. 莊東傑編,《使萬民作主門徒:基督教臺灣信義會成立40週年紀念特刊》,(臺北:基督教臺灣信義會,1994年)。
    8. 基督教臺灣信義會嘉義基督教醫院編,《成立十周年紀念特刊》,(嘉義:嘉義基督教醫院,1972年)。
    9. 廖元威編,《基督教臺灣信義會救恩堂:歡慶成立教會60周年紀念特刊》,(臺北:道聲出版社,2013年)。
    10. 劉義文編,《基督教臺灣信義會25週年紀念特刊》,(臺北:基督教臺灣信義會,1979年)。
    11. The Taiwan Lutheran Mission,ed. The Years in Taiwan: The Lutheran Story.Taiwan: Taiwan Lutheran Mission, 1985.

    四、報刊雜誌
    1. 《臺灣信義會會訊》(1990.10迄今)。
    2. 《嘉基院訊》(1999.10迄今)。
    3. 《基督教論壇報》(1965.10迄今)。
    4. 《真理》(1959.11~1974.12)。
    5. 《真理之光》(1975.1~1983.12)。
    6. 《路德月刊》(1986.12~1990.2)。
    7. 《民生報》(1984.2.29~1988.4.29)。
    8. 《聯合報》(2010.9.21)。

    五、志書
    1. 花松村主編,《臺灣鄉土續志 第四冊》,(臺北:中一出版社,1999)。
    2. 李奉儒,《臺灣全志•卷八教育志•學校教育篇》(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9)。
    3. 鄭志明,《臺灣全志•卷九社會志•宗教與社會篇》(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6)。
    4. 賴子清、賴明初纂修,《嘉義縣志卷三政事志》(嘉義:羅印務館,1988)。
    5. 顏尚文總編纂,《嘉義市志卷一.自然地理志》(嘉義:嘉義市政府,2002)。
    6. 顏尚文總編纂,《嘉義市志•卷二•人文地理志》(嘉義:嘉義市政府,2002)。
    7. 顏尚文總編纂,《嘉義市志•卷三•經濟志》(嘉義:嘉義市政府,2005)。
    8. 顏尚文總編纂,《嘉義市志•卷十•宗教禮俗篇》(嘉義:嘉義市政府,2005)。
    9. 顏尚文纂修,《嘉義縣志•卷五•社會志》,(嘉義:嘉義縣政府,2007)。
    10. 顏尚文纂修,《嘉義縣志•卷九•宗教志》,(嘉義:嘉義縣政府,2009)。
    11. 瞿海源編纂,《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三•住民志宗教篇》(南投:省文獻會,1992)。

    六、近人論著
    (一)專書
    1. 于可主編,《當代基督新教》(北京:東方出版社,1993)。
    2. 王新臺、卓志碇等主編,《不滅的火―教會醫院與社區關懷》(嘉義:戴德森教育事務基金會,2012)。
    3. 世界華人福音事工聯絡中心編著,《當代華人教會(第六冊:華人神學院與福音機構)》(香港:基道書樓,1986)。
    4. 史文森著(Swanson, Allen)著,盧樹珠譯,《臺灣教會面面觀─1980的回顧與前瞻》(臺北:臺灣教會增長促進會,1981)。
    5. 邢福增,《基督教在中國的失敗?:中國共產運動與基督教史論》(香港:道風出版社,2008)。
    6. 杜聖恩,《中國基督基督教信義會教會史略》(臺北:天恩出版社,1994)。
    7. 吳學明,《從依賴到自立―終戰前臺灣南部基督長老教會研究》(臺南:人光出版社,2003)。
    8. 吳義雄編,《地方社會文化與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9. 李志綱,《基督教與近代中國文化論文集(二)》(臺北:與宙光出版社,1993)。
    10. 李志綱,《基督教與近代中國文化論文集(三)》(臺北:宇宙光出版社,1997)。
    11. 李政隆,《臺灣基督教史》(臺北:天恩出版社,2001)。
    12. 李明仁,《嘉義的宗教信仰聚落與族群》(臺北:稻鄉出版社,2009)。
    13. 李榭熙著,雷春芳譯,《聖經與槍砲―基督教與潮州社會(1860~1900)》(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14. 林金水,《臺灣基督教史》(北京:九州島出版社,2003)。
    15. 柯文(Cohen, Paul A.)著,林同奇譯,《在中國發現歷史》(北京:中華書局,2002)。
    16. 張坦,《「窄門」前的石門坎:基督教文化與川滇黔邊苗族社會》(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1992)。
    17. 張珣、江燦騰合編,《臺灣本土宗教研究的新視野和新思維》(臺北:南天出版社,2003)。
    18. 馬丁路德(Luther, Martin)著,徐慶譽譯,《路德選集(上)》(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01)。
    19. 陳支平、李少明,《基督教與福建民間社會》(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2)。
    20. 陳梅卿,《高雄縣基督教發展史》(高雄:高雄縣政府,1997)。
    21. 陳梅卿,《宜蘭縣基督教傳教史》(宜蘭:宜蘭縣政府,2000)。
    22. 陳建明、劉家峰主編,《中國基督教區域史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8)。
    23. 焦大衛(Jordan, David K.)著,丁仁傑譯,〈戰後臺灣的變遷及其在民間宗教活動上的影響〉,《神.鬼.祖先:一個臺灣鄉村的民間信仰》(臺北:聯經,2012)。
    24. 黃新憲,《基督教教育與社會變遷》(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
    25. 黃妙婉,《衛理公會與臺灣社會變遷(1953-2008)》(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11)。
    26. 奧爾森(Olson, Roger E.)著,吳瑞誠、徐成德譯,《神學的故事》(臺北:校園出版社,2002)。
    27. 楊士範,《阿美族與都市社會:近五十年新北市都市原住民基督教信仰生活史》(臺北:唐山出版社,2011)。
    28. 趙天恩、莊婉芳,《當代中國基督教發展史(1949-1997)》(臺北:中福出版社,1997)。
    29. 鄭連明主編,《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臺北:臺灣基督長老教會,2000)。
    30. 鄭仰恩,《定根本土的臺灣基督教》(臺南:人光出版社,2005)。
    31. 嘉義市醫師公會、嘉義縣醫師公會著,《戰後嘉義醫療發展史》(臺北:記憶工程,2004)。
    32. 蔡篤堅,《臺灣外科醫療發展史》(臺北:唐山出版社,2002)。
    33. 蕭克諧,《認識信義宗教會》(香港:道聲出版社,1997)。
    34. 盧錦華,《香港基督教社會工作:信仰與社會服務結合》(香港:循道衛理書室,2001)。
    35. 盧秀賢著,《奇妙恩典:父親盧萬德長老的一生》(臺南:臺灣教會公報社,2003)。
    36. 賴德烈(Latourette, Kenneth S.)著,雷立柏等譯,《基督教在華傳教史》(香港:道風書社,2009)。
    37. 瞿海源,《臺灣宗教變遷的社會政治分析》(臺北:桂冠出版社,1997)。
    38. 譚雙泉,《教會大學在近現代中國》(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

    (二)期刊論文、會議論文、專書論文
    1. 土肥昭夫著,楊啟壽譯,〈地方教會史的研究方法〉,《玉神之音》4(1986),頁6-8。
    2. 王順民,〈戰後臺灣宗教福利服務模式的探討-西方宗教與本土宗教的對比〉,《思與言》36:2(1988.6),頁19-54。
    3. 王立新,〈19世紀在華基督教的兩種傳教政策〉,《歷史研究》,3(1996),頁70-81。
    4. 王成勉,〈臺灣基督教史料之研究〉,收入林治平主編《臺灣基督教史─史料與研究回顧論文集》(臺北:宇宙光出版社,1998),頁237-272。
    5. 王文基,〈生活方式的移植:戴仁壽、癩病防治與醫療宣教〉,收入《臺灣醫療四百年》(臺北:經典雜誌,2006),頁84-91。
    6. 邢福增,〈香港基督教史研究現況〉,收入林治平主編,《從險學到顯學-二00一年海峽兩岸三地教會史研究現況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宇宙光出版社,2002),頁273-338。
    7. 李明仁,〈雲嘉地方研究概述〉,《臺灣史學雜誌》14(2013.6),頁25-46。
    8. 林娟芬,〈從臺灣老人問題與福利政策的反省來探索老人問題〉,《神學與教會》1(1996),頁111-131。
    9. 林治平,〈基督教在中國本色化之必要性與可行性―從中國教會歷史發展觀點檢討之〉,收入林治平主編,《基督教與中國本色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宇宙光出版社,1990),頁103-136。
    10. 李榭熙,〈西方研究中國基督教歷史的新方向〉,《歷史人類學學刊》,2:2(香港,2004.10),頁131-142。
    11. 李雲裳,〈臺灣地區早期社會福利工作回顧:臺灣基督教會福利會1964~1974年工作紀實〉,《社區發展季刊》,109(2005.3),頁245-255。
    12. 李建興,〈嘉義市木材業與城隍廟、地藏庵研究〉,《嘉義市文獻》18(2006.12),頁153-173。
    13. 查時傑,〈一百七十年來的基督教〉,收入林治平主編,《基督教入華百七十年紀念集》(臺北:宇宙光出版社,1977),頁1-28。
    14. 查時傑,〈臺灣光復前後的基督教會(一九四0-一九四八)〉收入林治平主編《基督教與臺灣》(臺北:宇宙光出版社,1996),頁135-156。
    15. 查時傑,〈四十年來的臺灣基督教會〉收入林治平主編《基督教與臺灣》(臺北:宇宙光出版社,1996),頁157-182。
    16. 陳震東,〈嘉義縣人口特質之研究〉,《嘉義文獻》15(1985.3),頁69-75。
    17. 陳明晃,〈上帝的醫院 社區的祝福-嘉義基督教醫院的社區工作〉,《新使者雜誌》66(2001.10),頁20。
    18. 徐以驊,〈大陸中國基督教會史研究之再評介〉,收入林治平主編,《從險學到顯學-二00一年海峽兩岸三地教會史研究現況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宇宙光出版社,2002),頁65-86。
    19. 張翹林、黃正雄,〈基督教與社會服務-全人關懷〉,收入《宗教輔導論述專輯〔一〕社會服務篇》(臺北:內政部,1994),頁1-30。
    20. 張妙娟,〈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史研究之回顧與展望-以近二十年來學位論文為中心〉,《史耘》6(2000.9),頁133-150。
    21. 康鈺瑩,〈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博碩士論文研究趨勢之回顧與展望〉,《思與言》37:2(1999.6),頁155-172。
    22. 梁家麟,〈香港基督教會在八0年代以後所關注的社會及神學課題〉,收入林治平主編,《從險學到顯學-二00一年海峽兩岸三地教會史研究現況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宇宙光出版社,2002),頁339-430。
    23. 傅大為,〈臺灣的半殖民醫療〉,收入《臺灣醫療四百年》(臺北:經典雜誌,2006),頁58-65。
    24. 黃健庭,〈嘉義六斗厝的玄天上帝信仰與聚落變遷〉,《嘉義研究》5(2012.3),頁97-130。
    25. 游鑑明,〈日據時期的臺籍護士〉,《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3(1994.6),頁396-404。
    26. 董芳苑,〈論長老教會與臺灣的現代化〉,收入《臺灣近百年史論文集》(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1996),頁183-211。
    27. 葉香秀,〈基督教在六堆地區之傳播與發展〉,《大仁學報》34(2009.03),頁51-68。
    28. 鄭仰恩,〈臺灣基督長老教會與臺灣社會:一世紀以來的歷史回顧〉,《臺灣神學論刊》22(2000),頁1-22。
    29. 廖元威,〈臺灣信義宗教會之研究〉,收入林治平主編《從險學到顯學-二00一年海峽兩岸三地教會史研究現況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宇宙光出版社,2002),頁459-483。
    30. 廖元威,〈雅貴柯拉:芬蘭信義宗教家〉,《臺灣信義會會訊》66(2012),頁20-24。
    31. 蔡瑞益,〈中華基督教浸信會之研究〉,收入林治平主編《從險學到顯學-二00一年海峽兩岸三地教會史研究現況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宇宙光出版社,2002),頁435-457。
    32. 潘是輝,〈嘉義縣義竹鄉南部區域村莊體系之研究〉,《嘉義縣文獻》32(2005.12),頁122-149。
    33. 潘淑滿,〈外勞政策:外籍家事工受暴現象的社會意義〉,《社區發展季刊》119(2007.12),頁103-117。
    34. 賴明初,〈嘉縣瘠壤發展為優良工業區〉,《嘉義文獻》6(1975.12),頁197-201。
    35. 賴子清,〈嘉義縣各方建設立民(之一)〉,《嘉義文獻》13(1982.6),頁198-199。
    36. 盧龍光,〈宗教與社區:香港教會及其社會服務的歷史經驗與反思〉,收入《基督宗教研究第六輯》(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頁186-218。
    37. 瞿海源,〈臺灣與中國大陸宗教變遷的比較研究〉,收入林治平編譯《宗教與社會變遷》(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3),頁383-401。
    38. 聶資魯,〈百餘年來美國的基督教在華傳教史研究〉,《近代史研究》,3(北京,2000.6),頁255-296。
    39. 顏尚文,〈清代以來嘉義市觀音信仰寺廟類型之研究〉,《佛學研究中心學報》8(2003.7),頁187-212。

    (三)學位論文
    1. 王正宇,〈社區發展與社區認同的建構:以嘉義某地方教會社區為例〉(嘉義: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2. 王正,〈居家服務使用滿意度評估研究-以嘉義基督教醫院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3. 李欣芬,〈基督教與臺灣醫療衛生的現代化:以彰化基督教醫院為中心之探討(1896-1936)〉(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89)。
    4. 李佳儒,〈整合的醫療體系:以全民健保的誘因作為改革支點的分析―以嘉義醫療區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5. 李宜靜,〈戴德森與早期嘉義基督教醫院發展之研究-以戴德森私人信函的史料為中心〉(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系,2004)。
    6. 李倖惠,〈一切從使命開始:基督教傳播福音機構發展之個案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7. 余璱,〈基督教門諾會在臺傳教歷程(1948-2003)之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8. 林明珠,〈信義宗教會在臺發展史〉(臺南:臺灣神學院道學碩士畢業論文,1988)。
    9. 胡茹涵,〈臺灣戰後初期的中學教育(1945-1952)〉(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2004)。
    10. 范美翠,〈志工管理—以財團法人嘉義基督教醫院為例〉,(嘉義: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11. 孫慧敏,〈嘉義教區天主教教堂之空間與文化研究〉(嘉義: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12. 徐敏雄,〈臺灣基督教長老教會社會服務事工的發展〉,(嘉義: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所碩士論文,1997)。
    13. 張麗華,〈協同中學英語教材之研究:以Green Books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外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14. 陳嘉冕,〈臺灣醫療傳道之宣教模式探討—以恆春基督教醫院為例〉(臺南:臺南神學院碩士論文,2006)。
    15. 廖海全,〈中華福音道路德會在臺灣佈道史略〉(嘉義:臺灣協同神學院歷史神學課目論文,1964)。
    16. 鄭維瑄,〈基督教社會關懷在臺灣社會福利發展中角色之探討〉(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17. 鄭睦群,〈淡水基督長老教會對時代的因應—以「二二八事件」與「美援時代」為研究中心〉,(臺北:淡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7)。
    18. 劉淑貞,〈老人福利與人口老化之研究—以臺灣本島22縣市為例〉(臺北:世新大學管理學院經濟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1)。
    19. 賴志忠,〈臺灣醫療傳道之研究:英國長老教會與加拿大長老教會之比較〉(臺北:輔大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20. 鍾善文,〈鄉村宗教傳佈之策略分析-以嘉義東石基督教會為例〉(臺北: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傳播碩士論文,1998)。

    四、口述訪談記錄
    1. 〈林錫麟訪談記錄〉,2013.12.20,於民雄榮光堂,未刊稿。
    2. 〈陳啟愷訪談記錄〉,2013.12.23,於協同中學教職員宿舍,未刊稿。
    3. 〈萬良心訪談記錄〉,2013.12.24,於嘉義摩斯吳鳳店,未刊稿。
    4. 〈萬德樹訪談記錄〉,2013.12.24,於嘉義摩斯吳鳳店,未刊稿。
    5. 〈羅恆理訪談記錄〉,2014.02.28,於中華信義神學院教職員宿舍,未刊稿。
    6. 〈任治平訪談記錄〉,2014.04.16,於任氏自宅,未刊稿。
    7. 〈宜仁揚訪談記錄〉,2014.06.17,於臺北迦南堂,未刊稿。
    8. 〈任樂德訪談記錄〉,2014.06.21,於電話訪談,未刊稿。

    五、西文論著
    1. Bachmann, Theodore. Lutheran Churches in the World: A Handbook. Minnesota: Augsburg Fortress, 1989.
    2. Bays, Daniel H. A New History of Christianity in China. Malden: Wiley-Blackwell, 2012.
    3. Carlberg, Gustav. The Changing China Scene: The Story of the Lutheran Theological Seminary in its Church and Political Setting over a Period of Forty-five Years,1913-1958. Hong Kong: Lutheran Literature Society, 1958.
    4. Grant, David G. Lutherans on the Yangtze: A Centenary Account of the Missouri Synod in China: Volume II 1949-2013. Portland: One Spirit Press, 2014.
    5. Hager, C. R., “The Basel Mission.” The Chinese Recorder, 17 (March 1886), pp. 112-116.
    6. Jonson, Jonas. Lutheran Mission In A Time of Revolution: The China Experience 1944-1951. Sweden: Tvåväga Förlags, 1972.
    7. Kohl, David G. Lutherans on the Yangtze: A Centenary Account of the Missouri Synod in China: Volume I 1912-1952. Portland: One Spirit Press, 2013.
    8. Lee, Kathryn Ann Smithers. American Lutheran Church Women in World Mission: An Oral History and Archives Project. Minneapolis: The American Lutheran Church, 1989.
    9. Rubinstein, Murray A. The Protestant Community on Modern Taiwan: Mission, Seminary, and Church. New York: M E Sharpe Inc, 1991.
    10. The Lutheran World Federation. “The Lutheran World Federation 2011 Membership Figures.” Lutheran World Information, 1 (2012), pp. 1-24.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