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玲偵
Chang, Ling-Chen
論文名稱: 專題式戶外學習應用於高中多元選修課程之行動研究
The Action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Project-Based Learning to Multiple Elective Courses in Senior High Schools
指導教授: 劉美慧
Liu, Mei-Hu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9
畢業學年度: 10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6
中文關鍵詞: 專題式學習素養導向實作評量戶外教學
英文關鍵詞: project-based learning, competency-based, hands-on assessment, outdoor pedagogy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THE.NTNU.ED.011.2019.F02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09下載:7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本研究旨在探討「專題式戶外學習應用於高中多元選修課程」對高中生核心素養能力的提升,發展出深化社會領域及資訊領域的校本選修課程,以及教師在課程實施歷程中的教學專業成長與省思。研究過程中以戶外教學、實察、實作等方式進行教學,並進行多元評量、實作評量、自評及互評等方式,分析學生的學習成效。本研究歸納如下結論:
一、應用專題式學習於高中多元選修課程,可統整學生的知識、技能與態度: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藉由跨科統整專題式學習,協助學生獲得更加完整、更有效的學習。此課程著重於人地互動、地理技能實踐、關懷鄉土等目標,是因應現代社會知識之生成與傳播形勢之需要,讓專題式學習可應用於高中多元選修課程。
二、 專題製作可培養學生多元的能力:學生對於專題製作的流程及撰寫報告的方式,慢慢的熟悉,必能提升對專題製作的能力。在學習新知能力的同時,對環境的適應力、處理資訊和運用資訊的能力以及學會溝通技巧和處理人際關係,更重要的是具備專長和執行工作的多元能力。
三、戶外教學提升學生對專題式學習的興趣及文化認同感:利用戶外教學時的真實體驗,以豐富學習內涵,透過感官與經驗,提升學生對專題式學習的興趣及認同感。戶外專題式學習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啟動學生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認識鄉土的過程中,認同鄉土並願意探究鄉土。
四、行動研究促進教師課程發展的能力:教師對於課程設計不斷的反思與修正,提升了教學專業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如何保持學生學習的動力與興趣、加強認知部分的課程設計及各種多元評量的方式,都必須從「做中學」、「行中思」的方式貫徹行動研究,這樣才能精進教學專業能力。
最後,依據研究的結論對教師及未來研究給予建議的方向。

This study aims at investigating how applying project-based learning to multiple elective courses in senior high schools may help improve the core competencies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develop school-based elective courses in the social and information fields, and enhance the teacher’s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reflection in the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process. During the research, teaching was conducted in the form of field trips, field observations, and hands-on activities and analyze students' learning outcomes through multiple assessment. This study summarize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
1.Applying project-based learning to multiple elective courses in senior high schools can integrate students’ knowledge, skills and attitudes: It is student-centered, which assists students to accomplish more complete and effective learning through cross-disciplinary, project-based learning. Moreover, teachers maintain good interaction with the community to improve the relevance of the curriculum and learn the integrity of culture. This type of learning focuses on the interaction of people and land, the practice of geography skills, and caring for the local community. It is in line with the generation of knowledge in modern society and meets the need of communication trends, so project-based learning is applicable in senior high school multiple elective courses.
2.Project-based production can cultivate students' different abilities: students will gradually get experience through the process of project-based production and the way of writing reports, and will be able to enhance their ability to produce themes. While learning new knowledge, students can get adaptability to the environment, the ability to process information and apply information, and learn communication skills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more importantly develop expertise and ability to perform work.
3.Learning from field trips increases students' interest in and acceptance of project-based learning: By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real experience of outdoor learning, students' interest in and acceptance of project-based learning can be enhanced with rich learning content and through perception and experience. Having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changed with project-based learning, field trips provoke students to think about ways to solve problems. From the gradual process getting to know the locals, they will identify the locals and further explore the locals.
4.Action research can promote teachers’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bility: The teacher’s continuous reflection on and revision of curriculum design enhance the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of teaching.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it is found out that the action research on how to maintain students' motivation and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on how to improve the curriculum design of the cognitive part and a wide variety of multiple assessments needs to be carried out through "learning by doing" and " thinking while doing," so that the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of teaching will be sharpened.

Finally, suggestions are provided to teachers and future research based on the conclusion of the study.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次 iv 表次 vi 圖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7 第三節 名詞解釋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專題式學習相關理論 11 第二節 戶外教學地理課程之理論與方法 23 第三節 核心素養、素養導向之教學設計模式 29 第四節 實作評量理念 40 第五節 小結 47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架構 49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49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參與人員 52 第三節 課程設計 54 第四節 資料收集與處理 62 第五節 研究倫理 64 第四章 研究歷程與結果 65 第一節 課程實施發展歷程 65 第二節 專題式學習的學習成效 87 第三節 行動研究的探索與反思 10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3 第一節 結論 113 第二節 建議 115 第三節 教師的省思 117 參考文獻 119 一、中文部分 119 二、西文部分 122 附錄 123 附錄一 研究進行家長同意書 123 附錄二 大稻埕專題單元學習教案一 124 附錄三 大稻埕專題單元學習教案二 128 附錄四 小組合作與人際溝通自評與互評表 133 附錄五 大稻埕專題製作自評及互評表 134 附錄六 小組專題報告(Rubric)教師評分規準表 135 附錄七 學生互評表修正版 136

一、中文部分
王金國(2018)。中小學實施專題式學習的策略。臺灣教育教評論月刊,7(5),275-278。
王金國(2018)。以專題式學習法培養國民核心素養。臺灣教育教評論月刊,7(2),107-111。
王鑫、朱慶昇(1995)。戶外教學的範疇。教師天地,75,2-11。
余民寧(2011)。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第三版)。台北:心理。304-307。
余安邦、林民程、張經昆、陳烘玉、陳淅雲、郭照燕、劉台光、周遠祈、趙家誌(2002)。社區有教室:學校課程與社區總體營造的遭逢與對話。台北:遠流。
吳清山(2009,9月)。培養學生核心能力 建立終生受用資產。臺北市教育 e 週報,383。取自
http://enews.tp.edu.tw/paper_show.aspx?EDM=EPS20090204164012NUF
吳清山(2014)。專題導向學習。教育研究月刊,241,157-158。
李佩茹(2018)。實察教學模式在地理科之運用—以核心素養為導向之課程設計 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李坤崇(2006)。教學評量。台北:心理。
李坤崇(2012)。實作評量的編製步驟及實例。教育研究月刊,214,92-109。
洪榮昭、林展立(2006)。問題導向學習課程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師大書苑。
胡金印(1985)。鄉土地理野外實察教學法簡介。地理教育,11,59-64。
韋煙灶(2002)。鄉土教學及教學資源調查。台北:師大地理系。
徐秋鐶(2012)。應用網路專題導向教學於戶外踏查之學習成效的多元評量(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徐新逸(2001)。如何利用網路幫孩子成為研究高手?網路專題式學習與教學創新。台灣教育,607,25-34。
徐翊鳳(2017)。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核心素養為依據設計音 樂課程之行動研究—以國中一年級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陳新轉(2003)。課程統整—理論與設計解說(增修第二版)。台北:商鼎文化。
陳麗華(2018)。中小學教材教法的現況觀察與改革契機 素養導向觀點。教科書研究。2,111-119。
陳豐祥(2009)。新修訂布魯姆認知領域目標的理論內涵及其在歷史教學上的應用。歷史教育。15,1-54。
教育部(2014a)。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臺北:作者。
教育部(2014b)。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領域課程綱要核心素養發展手冊。臺北:國家教育研究院。
教育部(2018a)。面向未來的能力:素養導向教學教戰手冊。臺北:作者。
教育部(2018b)。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 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學校社會領域。臺北:作者。
國家教育研究院(無日期)。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彚、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取自http://terms.naer.edu.tw/
許雅惠(2015)。社會學習領域實施多元評量之行動研究 以臺北市南港國小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黃月君(2002)。以大六技能教學法為鷹架運用於專題式學習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黃茂在、曾鈺琪(2015)。戶外教育實施指引。台北:國家教育研究院。
黃美瑤(2017)。專題導向學習促進體育師資培育學生的 創意教學行為與創造力。大專體育學刊,(19)3,212-228。 doi:10.5297/ser.1903.002
黃音萍(2018)。UbD核心素養導向課程設計之行動研究—以國小社會領域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黃朝恩(1994)。地理科戶外環境教學之實驗研究,地理研究報告,21,173-208。
黃朝恩(1991)。地理科教學資源的意義和運用。地理教育,17,51-59。
楊千儀(2017)。專題式學習應用於高中地理實察課程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楊俊鴻(2018)。解析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之核心素養與學習重點。台灣教育,709,71-81。
溫子欣(2014)。Rubric評分表編製與使用。台北醫學大學教師發展中心。取自 https://www.slideserve.com/kynton/rubric
鄒慧英(2000)。另類的統整主題教學—專題學習。國教之友,52,3-11。
劉妙佳(2016)。以專題學習實施於戶外教育課程對提升國小學童問題解決能力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劉佩雲、簡韾瑩(譯)(2003)。Beau Fly Jones,Claudette M. Rasmussen, Mary C. Moffitt著。問題解決的教與學。台北:高等教育。
蔡政言(2009)。利用實作評量探究國小四年級學生問題解決能力表現之個案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鄭夙伶(2004)。學校本位的地理實察教學設計與實施:以高雄市立鹽埕國中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鄭麗玉(1993)。認知心理學-理論與應用。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賴佳穗(2005)。Big技能應用在國小社會領域專題式學習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賴苑玲(2001)。如何將BigSix技能融入國小課程。書苑季刊,48,25-38。
蘇奕娟(2017)。臺灣與大陸高中課程核心素養內涵之比較。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6),37-44。


二、西文部分
Donaldson, G. E., & Donaldson, L. E. (1958). Outdoor education: A definition. Journal of Health, Physical Education and Recreation, 29(17).63.

David Moursund (2016). Project-based learning Us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trieved from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47276594_Project-based_learning_using_information_technology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