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朱路莉
論文名稱: 透視張大千觀音畫的歷史淵源
Insights of the historical origin of Chang Dai-chien's Kuan-yin paintings
指導教授: 陳淑華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3
中文關鍵詞: 張大千觀音畫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595下載:7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論 文 摘 要

觀音為中國佛教徒信任依靠的重要神祇,觀音信仰隨佛教傳入中國後,因時代的動亂與征戰,人心渴求精神上慰藉與超脫,觀音菩薩以尋聲救難為己任,獲得百姓的信任,促成觀音信仰在中國的普及。觀音畫在庶民百姓的需求下,日漸重要,於是歷代藝術家逕相投入創作觀音畫。觀音菩薩在印度佛教信仰裡,地位無甚重要,甚至佛經中對觀音的記載也很稀少,因此給予藝術家創造想像的空間。
本論文主要在探討張大千觀音畫,由其畫作進一步深入探尋中國歷代觀音畫之外在形式、內在精神性和美學觀的演進與蛻變,將歷代觀音畫與張大千的觀音畫之差異,做縝密的比對與歸納分析,目的在探究張大千觀音畫的價值。
張大千在1941~1943年曾到敦煌鑽研、臨摹敦煌壁畫,尤其是隋唐、魏晉時期的壁畫對大千先生藝術境界的精進是不可否認的。張大千敦煌摹本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佛像畫,其中最為突出的是以『觀世音』為主題的畫作,這些觀音畫像有男相有女相,造型豐富多姿多采,讓人嘆為觀止,除了敦煌的觀音作品外,張大千在敦煌之行前後共二十年間創作了許多觀音畫。
張大千的觀音畫從創作年代依序編列,呈現出其學習歷程、師承關係,因而將研究範圍擴大到歷代觀音畫,以便與其觀音畫相互比對分析,瞭解其傳承。深入研究中國藝術史資料,如宣和畫譜、歷代名畫記、……等許多古代書畫記錄,始發現從佛教傳入中原之際,各朝代藝術家之畫作以『觀世音』為主題的作品,畫史上記載竟然不在少數,但所遺存下來的畫作僅為少數。隋唐之前的觀音畫屬人物畫中道釋畫的範疇,隋唐之後觀音轉變為女相,此時在技巧範疇上應從屬於仕女畫。因此在研究觀音畫時,也將張大千的仕女畫與歷代畫家的仕女畫列入探討之列。
本文除了探究張大千觀音畫的形式技巧外,也從其著作、題畫、詩文集、與弟子朋友中的話語錄,探索其創作觀音畫的美學觀、文人心態及其內心對人性所抱持的觀點。
本研究論證張大千觀音畫在學術上的價值在於透過畫作得以一窺其集歷代觀音畫之梗概。從張大千觀音畫的研究,深知一個偉大藝術家之能成其造詣之浩瀚,乃是窮其畢生之精神專心一致在藝術的範疇奮力不懈。

目 錄 第一章 緒 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4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假設……………………………………………………6 第三節 研究方法……………………………………………………………7 一、 歷史研究法…………………………………………………………8 二、 文獻研究法…………………………………………………………8 第四節 文獻探討……………………………………………………………10 一、 張大千觀音畫、仕女畫相關文獻…………………………………11 二、 中國美術觀音畫、仕女畫理論的相關資料………………………13 三、 中國仕女畫、觀音畫的研究論文…………………………………15 第二章 中國歷代觀音畫之研究…………………………………………………17 第一節 張大千之前的歷代觀音畫…………………………………………19 一、 觀世音是誰…………………………………………………………20 二、 觀音信仰之傳播……………………………………………………22 三、 觀音崇拜歷史探源…………………………………………………23 第二節 歷代觀音像之演變…………………………………………………24 一、 觀音造型之演變因素………………………………………………24 二、 歷代觀音像之演變過程……………………………………………26 第三節 觀音畫與仕女畫之關係……………………………………………28 一、 歷代觀音畫之介紹…………………………………………………29 二、 觀音形象與仕女畫遞變的線索……………………………………46 第三章 張大千觀音畫之研究……………………………………………………50 第一節 張大千仕女畫之分析………………………………………………50 一、 張大千仕女畫的探源………………………………………………51 二、 歷代畫家對張大千仕女畫風格的影響……………………………56 第二節 張大千觀音畫的歷史探源…………………………………………68 一、 張大千觀音畫的風格分析…………………………………………68 二、 歷代觀音畫對張大千之影響………………………………………76 第三節 張大千觀音畫之形式分析…………………………………………85 第四章 張大千觀音畫作品之心理探索…………………………………………93 第一節 張大千觀音畫『唯美』之藝術理念分析…………………………95 一、 張大千觀音畫形貌上的『唯美』…………………………………96 二、 張大千觀音畫精神上的『唯美』…………………………………99 第二節 張大千觀音畫『浪漫』之心理層面探討…………………………102 一、 摩鄧女浪漫情懷的影響……………………………………………102 二、 藝術家心底深處孤獨的情懷………………………………………104 三、 佛教經典影響下通俗文學的浪漫故事……………………………106 四、 「維摩詰」文人思想的影響………………………………………109 第三節 觀音畫在張大千整體創作中之『人性』地位……………………110 第四節 張大千觀音畫在歷史上的價值與定位……………………………113 結論……………………………………………………………………………116 參考文獻……………………………………………………………………………120 附件 附件(一)、歷代觀音畫列表..………………………………………………………124 附件(二)、張大千觀音畫列表..……………………………………………………131 附件(三)、中國歷代畫家畫作『觀世音』代表性作品取樣比較分析表…………133 附件(四)、張大千觀音畫……………………………………………………………137

參考文獻
一、中文書目
1. 王守仁著,《中國大百科全書》〈哲學II〉,錦繡出版社,1993。
2. 王家誠,《畫壇奇才張大千》,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6。
3. 王衛明著,《大聖慈寺畫史叢考》,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
4. 巴東,《張大千研究》,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1996。
5. 《中國文物精華大全。書畫卷》〈繪畫篇〉,台灣商務印書館出版,1994。
6. 《中國大百科全書》〈美術II〉,錦繡出版社,1993。
7. 《元代書畫論》,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
8. 石守謙著,《風格與世變》台北,允晨文化事業,1996。
9. 江亦麗、羅照輝譯 Radmila Moacanin著,《榮格心理學與西藏佛教》,臺灣商務印書館 ,2001 第四版。
10. 朱敬先,《兩性差異心理學》,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發行,1998。
11. 朱景玄,《唐朝名畫錄》,湖南美術出版社,1997。
12. 米芾,《畫史》,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發行,1977。
13. 西上青曜著,《胎藏曼荼羅圖像寶典》,庵阿哞出版社,1998。
14. 佘城,《中國書畫1人物畫》,台北:光復書局,1981。
15. 李英豪著,《觀音珍藏》台北:台灣藝術圖書公司,1993。
16. 李醒塵,《西方美學史教程》,叔馨出版社,台北市:1996。
17. 李永翹編,《張大千畫語錄》,海南攝影美術出版社,1992。
18. 宋《宣和畫譜》〈卷五‧人物敘論〉,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2,台二版。
19. 宋‧李昉,《太平御覽》,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20. 沈以正,《敦煌藝術》〈第三章敦煌藝術的內容〉,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21. 吳立民,《妙相觀世音》,台北市:張崇文發行,2002。
22. 明‧汪珂玉,《珊瑚網》,收錄於《中國畫論類編》,臺北:華正書局,1975。
23. 岳仁譯注,《宣和畫譜》,湖南美術出版社,2004。
24. 林福春,〈論觀音形相之遞變〉,宜蘭農工學報第8期。
25. 林建同編,《大千璀璨錄》,大道美術叢書,大同印物有限公司,1989。
26. 茅一相《繪妙》《明代畫論》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
27. 南朝 梁 劉勰,,《文心雕龍》,錦繡出板社,1992。
28. 俞劍方,《中國繪畫史》,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
29. 唐‧朱景玄,《唐朝名畫錄》,湖南美術出版社,1997。
30. 《唐五代畫論》湖南美術出版社,1999。
31. 骨國意著,《中國繪畫美學史稿》,台北:木鐸出版設社,1986。
32. 馬書田著,《中國佛教諸神》,台北:國家出版社,2001。
33. 馬書田著,《觀音菩薩》,藝緣唐出版社,2004。
34.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4。
35. 徐建融,《菩薩造像》,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
36. 凌嵩郎,《中國美術發展史》,1978。
37. 高居翰,《中國繪畫史》,李渝譯 ,雄獅美術印行,1984年。
38. 高木森,《中國繪畫思想史》,台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92。
39. 高嶺梅,《張大千畫》,台北市:藝術圖書公司,1988。
40. 袁枚,《袁枚全集》,南京市:江蘇古籍,1993。
41. 《唐五代畫論》,湖南美術出版社,1999。
42. 《海外中國名畫精選》,台北市:錦繡出版社,2001。
43. 殷登國,《中國名畫家列傳》,世界文物出版社,1984。
44. 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
45. 張強,《中國人物畫學》,河南美術出版社,鄭州市,2005。
46. 《張大千》,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1998。
47. 副島正光,《釋迦---其人與其思想》,〈釋迦-的一生〉,李映荻譯,牧童出版社,1979。
48. 許麗雯編,《你不可不知道的畫家筆下的女人》,臺北市:高談文化,2004。
49. 郭若熙,《圖畫見聞誌》,湖南美術出版社,2000年。
50. 梁曇無纖譯,《悲華經》,台北市:佛教,1977。
51.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發行,1981。
52. 陳履生,張蔚星主編,《中國人物畫》,廣西南寧:市廣西美術出版社,2000。
53.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東大圖書公司,1997。
54. 陳引馳‧林曉光注譯,《新譯維摩詰經》,三民初版社,2005。
55.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上、下),駱駝叢刊16,1988。
56. 啟功主編,《中國歷代繪畫精品─人物卷》,濟南市:山東美術出版社,2003。
57. 黑格爾,《美學》第1卷,商務印書館,1997年。
58. 程郁,張和聲,《畫說中國─文采與悲愴的交響》,上海文藝出版社,2004。
59. 黃永川,《六朝時代新興美術之研究》,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1995。
60. 黃天才,《五百年來一大千》,羲之堂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8。
61. 《詩經》,台北市:金楓出版社,1986。
62. 萬青力,《十九世紀中國繪畫史》,台北市: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
63. 馮振凱,《中國美術史》,藝術圖書公司出版,1986年。
64. 黃光男,《宋代繪畫美學析論》,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1993年。
65. 潘運告編著,《漢魏六朝書畫論》,湖南省新華市:湖南美術出版社,2004。
66. 潘運告編著,《宋人畫評》,湖南省新華市:湖南美術出版社,1999。
67. 趙杏根,《佛教與文學的教會》,臺灣學生書局,2004。
68. 鄧椿,《畫繼》見《中國大百科》〈美術I〉李公麟,錦繡出版社,1993。
69. 鄭昶,《中國畫學全史》,台北市:臺灣中華書局,1982。
70. 黎蘭,《牧溪繪畫研究》,台北市: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8。
71. 樂恕人,《張大千詩文集》,台北市:黎明書局,1984。
72. 劉詠聰,《女姓與歷史─中國傳統觀念新探》,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
73. 劉方,《宋型文化與宋代美學精神》,成都市: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04。
74. 劉安,《淮南子》,台北市: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
75. 劉芳如,《群芳譜─女性的形象與才藝》,台北市:1988。
76. 歐陽修,《新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國立故宮博物院,1995。
77. 賴船鑑,《佛像藝術》,〈第九章變化的佛─觀世音〉,藝術家出版社,1986。
78. 盧禺光繪,吳綠星編,《中國一百神仙圖》,文帥出版社,1990。
79. 薛永年,趙力,尚剛著,《中國美術‧五代至宋元》,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80. 戴東尼,《五百年來一大千》,時報出版社,1998。
81. 顏素慧,《觀音小百科》,台北市:橡樹林文化,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台北市,2005。
82. 譚天邊著,《中國美術史綱要》,台北:五洲出版社,1988。
83. 羅伯特‧麥克艾文,《夏娃的種子》,王祖哲譯,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市,2005。
84. 蘇立文著,《中國藝術史》,曾堉,王寶連譯,南天書局有限公司,台北市,1992。
85. 《觀音寶典》,佛教小百科11,全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

二、本國期刊論文
1. 王方宇,〈張大千先生與八大山人〉,《張大千學術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1988。
2. 巴東,〈張大千的文化傳承與治藝態度〉,《張大千紀念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1988。
3. 全永淑,〈唐代敦煌壁畫的內容與風格研究─墨香、佛緣、禪機〉,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4. 朱忠勇,〈現代神話─以佛教造像之美感體驗為創作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5. 佘城,〈繁富之美─談宋代人物畫的欣賞〉,《故宮文物月刊》六:十二,(台北,1989)。
6. 吳曉晴,〈觀世音信仰及其圖像研究─以千手千眼觀音為例〉,輔仁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7. 李清源,〈慈悲喜捨─觀音鈐記創作研究〉,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學系在職進修美術創作碩士論文,2003。
8. 李英豪《觀音珍藏》〈觀世音是男是女〉,藝術圖書公司,1993。
9. 林福春《論觀音形象之遞變》〈宜蘭農工學報第八期〉,1994。
10. 洪千玉,〈戲與迷思─女性圖像之心理意涵探究〉,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11. 施秀貴,〈兩漢人物畫像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12. 莊素娥,〈從女姓主義的觀點看清代仕女畫〉,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13. 郭秀容,〈晚明女性繪畫研究〉,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14. 張大千,〈談敦煌壁畫〉,《張大千紀念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1988。
15. 張惠玲,〈臺北市佛寺中的觀音像研究〉,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16. 張目寒,〈從美人畫看女性美〉,何恭上主編,《歷代美人畫選》台北:藝術圖書公司,1984。
17. 莊申,〈張大千與無皴畫〉,《張大千學術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1988。
18. 黃士純,〈唐代繪畫中婦女造形與審美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19. 湯順禎,〈史實與理想─元代人物畫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20. 單國強,〈中國仕女畫概論〉,《中國歷代仕女畫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21. 單國強,〈試論古代肖像畫性質〉,《故宮博物院學術文庫》,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2。
22. 單國強,〈古代仕女畫瑣談〉,《故宮博物院院刊》1981:2。
23. 蕭百芳,〈《宣和畫譜》研究─宋徽宗御藏畫目的史學精神、道教背景,與繪畫美學〉,1992。
24. 蘇瑩輝,〈大風堂舊藏隋代佛畫初探〉,《張大千紀念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1988。
25. 蘇瑩輝,〈張大千先生與敦煌畫藝〉,《張大千學術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1988。

三、網路論文
1. 陳星橋,《觀音菩薩在中國》,oldchild.nbc.net.cn/oldhappy/life/gsyps.htm-21k。
2. 郭祐孟,《台灣早期觀音圖像與觀音信仰》,空大宗教藝術專題演講大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