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許維頴 Hsu, Wei-Ying |
---|---|
論文名稱: |
出境、混合體與疆域─許維頴創作論述 Out of Place, a hybrid and the territory― Creation Discourse of Hsu, Wei- Ying |
指導教授: | 林昌德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
論文出版年: | 2019 |
畢業學年度: | 10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85 |
中文關鍵詞: | 出境 、混合體 、疆域 、女性圖像 、絹印 、當代工筆 |
英文關鍵詞: | Out of Place, Hybrid, Territory, Female Image, Screen Printing, Contemporary Gongbi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DIS.NTNU.DFA.003.2019.A10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19 下載:3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由視覺藝術創作者所書寫,屬於創作論述型態之學位論文。它根據筆者的創作經驗值與實際產出作品為本源,以筆者的創作思維、行為與關懷作為引發議題的研究主體。主要涉及了筆者自身作為創作者的存在感,作品形式、內容,以及創作觀點與行為等。研究主體具有高度混雜、難以名狀的特性,在本論文中被筆者稱之為「混合體」。
此研究的形成,並非將對象視作一個完整主體來進行中心軸式的描述、分析、研究。而是將對象拆解成幾個部份,以碎裂的方式開展出一片論述場域。實際操作方式為:從自身作品的創作思維、形式與內容當中,提取幾個主要特徵作為研究對象。他們分別是關於人物作為創作主體、性別意識、工筆的當代意義、自然觀、線條與空間等不同「疆域」,屬於創作上的本質性探討。
撰寫的目的在於探究自身創作本質的思想與行為,這個探究的過程在本論文中被筆者稱之為「出境」。整個研究主要不是為了說明筆者現階段系列創作畫面的形式與內容而存在,而是以這些作品的實體存在為線索。認識筆者的創作行為從何而來、未來可以往哪裡去。透過開放、交錯、跨越的研究方式,成為本論文問題意識的技術支援,提供一個持續性離開原點的可能。
This dissertation is concerned with the creation process of the author and it was derived from author’s experience in visual arts creation and her art works. It discoursed the existence of the art creator, the styles and contents of her art works, creation perspective and behaviors. The study subject is highly complicate and beyond the description of language; therefore, the author referred it as a Hybrid in this dissertation.
The author decomposed the subject into several study concepts from which she developed a thesis statement respectively. From the creation perspective, styles and contents of her art works, the author chose some characteristics and expressive features as study subjects that are the creation subjects, gender awareness, Gongbi’s effect in contemporary paintings, the conception of nature, line and space which were referred as “Territory” in this research.
The dissertation is the pursuit of the study of perspectives and behaviors of art creation. The process of the study was referred as Out Of Place in this dissertation. The study is not intended to describe the style and content of the author’s current art works. Instead, it focused on the physical existence of these art works and discoursed the creation behaviors and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the author. The dissertation adopted an open, interchange and cross methodology, providing a possibility to help the author break the boundaries of her art creation behaviors.
圖書
BergerJohn. 《觀看的方式》(Ways of Seeing). 臺北: 麥田出版, 2005.
BrookerPeter. 《文化理論詞彙》. 譯者 王志宏 且 李根芳. 臺北: 巨流出版社, 2003.
CahillJames (美)高居翰. 《圖說中國繪畫史》. 譯者 李渝. 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4.
CastellsManuel. 《網絡社會之崛起》. 譯者 夏鑄九 且 王志弘. 臺北: 唐山, 1998.
CresswellTim. 《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Place:a Short Introduction). 譯者 王志弘 且 徐苔玲. 臺北: 群學, 2006.
Deleuze, Gilles; Guattari, Félix. 《資本主義與精神分裂:千高原》. 譯者 姜宇輝. 上海: 上海書店, 1980/2010.
Fernández-ArmestoFelipe. 《改變世界的觀念》(ideas that changed the world). 譯者 陳永國. 臺北: 聯經, 無日期.
GrosFrédéric. 《走路,也是一種哲學》(Marcher, une philosophie). 譯者 徐麗松. 新北市: 八旗文化/遠足文化, 2015.
GroszElizabeth. 《時間的旅行》. 譯者 胡繼華 且 何磊. 鄭州: 河南大學出版社, 2012.
GroutCatherine. 《重返風景:當代藝術的地景再現》(représentations et expérience du paysage). 譯者 黃金菊. 臺北市: 遠流, 2009.
HeideggerMartin. 《存在與時間》. 譯者 陳嘉映 且 王慶節. 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1987.
—. Sein und Zeit. Tübingen: Max Niemeyer Verlag, 1967.
JullienFrançois. 《大象無形:或論繪畫之非客體》. 譯者 張穎. 鄭州: 河南大學出版社, 2017.
Kafka, Franz; Glatzer, Nahum N. The Complete Stories. New York: Schocken Books, 1971.
KafkaFranz. 《卡夫卡短篇傑作選》. 編者 葉廷芳. 臺北: 志文出版社, 1996.
Merleau-PontyMaurice. 《眼與心:身體現象學大師梅洛龐蒂的最後書寫》. 譯者 龔卓軍. 臺北: 典藏藝術家庭, 2007.
SaidW.Edward. 《格格不入―薩義德回憶錄(Out of place: a memoir)》. 譯者 彭淮棟. 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04.
—. 《鄉關何處―薩依德回憶錄(Out of place : a memoir)》. 譯者 彭淮棟. 新北市: 立緒, 2000.
—. Out of place: a memoir. New York: Knopf, 1999.
SchwabKlaus. 《第四次工業革命》. 譯者 世界經濟論壇北京代表處. 臺北: 天下文化, 2017.
ThomasKeith. 《人類與自然世界》. 譯者 宋麗麗. 南京: 譯林出版社, 2008.
中華民國排球協會. 《2001-2004 國際排球規則》. 臺北: 中華民國排球協會, 2004.
方東美. 《原始儒家道家哲學》. 臺北: 黎明, 2005.
王宗英. 《中國仕女畫藝術史》. 南京: 東南大學出版社, 2009.
王萌. 《“來自水墨的新語境”實驗報告:寺上美術館實驗室計畫(第二回)》. 北京: 知識產權出版社, 2014.
—. 《圖像研究室:水墨進程中的一種顯像邏輯》. 北京: 知識產權出版社, 2015.
王璦玲. “〈以情造境-明清戲曲中之敘事與時空想像〉.” 《睹物思人》. 編者 熊秉真. 臺北: 麥田出版, 2003.
史作檉. 《純粹詩境:自然之中,美學之外》. 臺北: 典藏藝術家庭, 2012.
—. 《尋找山中的塞尚》(Looking for Paul Cézanne in the Mountain). 臺北: 典藏藝術家庭, 2007.
申少君. 《中國畫色彩的獨立語言》. 香港: 香港中和出版, 2015.
石, 玉翎; 文, 中言; 宋, 光智; 楊, 鋒. 《版畫》.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5.
石濤著 且 周遠斌點校纂注. 《苦瓜和尚畫語錄》. 2010年11月重印. 濟南: 山東畫報出版社, 2007.
朱曉蘭. 《文化研究關鍵詞:凝視》. 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13.
何, 麗; 陳, 太慶; 何, 穎. 《工筆人物畫技法)》. 北京: 人民美術出版社, 2011.
佟玉潔. 《中國女性主義藝術性修辭學》.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1.
吳超然等. 《記憶的交織與重疊:後解嚴臺灣水墨》. 編者 蔡昭儀. 臺中: 臺灣美術館, 2017.
吳道文. 《藝術的興味》. 臺北: 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988.
李峰 且 陳孟昕, 《工筆人物畫教程》.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汪民安, 編者 《文化研究關鍵詞》. 南京: 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7.
沈括; 馮錦榮、林學忠、陳志明 譯注. 《夢溪筆談》. 香港: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無日期.
周學信. 《可有一席為你?後現代情境下的神學反思》. 臺北: 中華福音學院, 2001.
杭春曉. 《幻象˙本質:當代工筆畫之新方向》. 編者 杭春曉. 合肥: 安徽美術出版社, 2008.
—. 《概念超越:2012新工筆文獻集》. 編者 杭春曉. 天津: 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 2012.
林尹註譯. 《周禮今註今譯》. 編者 王雲五.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2.
邵彥. 《中國繪畫欣賞》. 臺北: 五南, 2002.
俞劍華, 編者 《中國古代畫論類編》. 北京: 人民美術出版社, 2002.
—. 《中國歷代畫論大觀˙第一編,先秦至五代畫論》. 南京: 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 2015.
—. 《中國歷代畫論大觀˙第二編,宋代畫論˙一、二》. 南京: 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 2016.
朗文編輯部. 《朗文當代英漢雙解詞典》(Longman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香港: 朗文出版亞洲有限公司, 1994.
耿劉同. 《中國古代園林》.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98.
荀況, 王忠林 注譯 且 張孝裕 注音. 《新譯荀子讀本》. 臺北: 三民, 2009.
張安治. 《墨海精神—中國畫論縱橫談》. 臺北: 東大圖書公司, 1995.
張君玫. 《後殖民的陰性情境:語文、翻譯與欲望》. 臺北: 群學, 2012.
張敢.《當代工筆畫與中國藝術精神》 2015.
曹, 小鷗; 陳, 彥青. 《藝舟雙楫:丹青與墨韻》. 香港: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2018.
曹子建著, 曹海東註譯 且 蕭麗華校閱. 《新譯曹子建集》. 臺北: 三民書局, 2003.
盛天曄. 《百卷神品大系-歷代名畫錄·仕女佳人》. 編者 盛天曄. 南昌: 江西美術出版社, 2014.
莊,周; 張, 松輝 注譯. 《新譯莊子讀本》. 臺北: 三民, 2012.
陳從周. 《中國園林鑑賞辭典》. 編者 陳從周. 上海: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0.
陳傳席. 《六朝畫論研究》. 臺北: 臺灣學生, 1991.
陸蓉之. 《台灣(當代)女性藝術史1945-2002》. 臺北: 藝術家出版社, 2002.
傅抱石. 《中國繪畫變遷史綱中國的人物畫和山水畫》. 上海: 上海書畫出版社, 2017.
彭永馨 且 陳茂華, 《工筆畫技法》. 長沙: 湖南人民美術出版社, 2012.
彭修銀 且 喻穎. 《中國畫線條鈎玄》.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7.
馮民生. 《中西傳統繪畫空間表現比較研究》.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7.
葉宗鎬, 編者 《傅抱石美術文集》.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葉青. 《應物傳神--中國畫寫實傳統研究》. 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4.
葉朗. 《中國美學的開展(上)》. 臺北: 金楓出版有限公司, 1987.
葉維廉. 《葉維廉文集》. 第 1 冊.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2.
雷子人. 《人跡於山:明代山水畫境中的人物、結構與旨趣》.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0.
廖炳惠. 《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 臺北: 麥田, 2003.
劉千美. 《差異與實踐:當代藝術哲學研究》. 新北市: 立緒, 2001.
劉永仁, 編者 《黃盒子:臺灣當代書畫展》. 譯者 張頌仁, 等. 臺北: 臺北市立美術館, 2005.
劉其偉. 《現代繪畫基本理論》. 臺北: 雄獅圖書, 1991.
劉思量. 《中國美術思想新論》. 臺北: 藝術家出版社, 2001.
劉殿爵, 陳方正 且 何志華, 《曹植集逐字索引 (魏晉南北朝古籍逐字索引叢刊集部第九種)》. 香港: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01.
鄭撰午昌 且 陳導讀佩秋. 《中國畫學全史》.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1.
薛書琴. 《當代水墨人物畫語言研究》.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14.
羅淑敏. 《對焦中國畫:國畫的六種閱讀方法》. 香港: 三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2009.
篇卷
(唐)張彥遠. “〈歷代名畫記〉卷一 敘畫之源流.” 《欽定四庫全書考證》. 編者 (清)王太岳等纂輯. 第 《文淵閣四庫全書》八一二 冊. 臺北: 臺灣商務, 1983-1986. 第 一百卷,總目一卷 冊.
(唐)張彥遠. “〈歷代名畫記〉卷二 敘師資傳授南北時代.” 《欽定四庫全書考證》. 編者 (清)王太岳等纂輯. 第 《文淵閣四庫全書》八一二 冊. 臺北: 臺灣商務, 1983-1986. 第 一百卷,總目一卷 冊.
(唐)張彥遠. “〈歷代名畫記〉卷六.” 《欽定四庫全書考證》. 編者 (清)王太岳等纂輯. 第 《文淵閣四庫全書》八一二 冊. 臺北: 臺灣商務, 1983-1986. 第 一百卷,總目一卷 冊.
(清)王太岳等纂輯, 編者 《欽定四庫全書考證》. 第 一百卷,總目一卷 冊. 臺北: 臺灣商務, 1983-1986.
杭春曉. 〈新東方繪畫:幻象與精神表達的重建---中國工筆畫“語意結構”轉變中的“當代性”〉. 《幻象˙本質:當代工筆畫之新方向》. 編者 杭春曉. 合肥: 安徽美術出版社, 2008.
林, 木; 王, 錦霞;. 〈中國意象繪畫體系中的工筆畫特徵〉. 《當代工筆畫與中國藝術精神》 2015.
孫曉彤. 〈亟待積極意義的當代水墨:由「記憶的交織與重疊一後解嚴臺灣水墨」所衍生的觀察與思考〉. 吳超然等. 《記憶的交織與重疊:後解嚴臺灣水墨》. 編者 蔡昭儀. 臺中: 臺灣美術館, 2017.
徐悲鴻. 〈中國畫改良論〉. 《近代中國美術論集:藝海鈎沈》第五集 革新˙人物畫˙書法. 編者 何懷碩. 臺北: 藝術家出版社, 1991. 53.
秦修平. 〈製作性與設計性〉. 《圖像研究室:水墨進程中的一種顯像邏輯》. 編者 王萌. 北京: 知識產權出版社, 2015. 142.
盛天曄. 〈三生石上舊精魂〉. 《百卷神品大系-歷代名畫錄·仕女佳人》. 編者 盛天曄. 南昌: 江西美術出版社, 2014.
陳從周. 〈中國的園林藝術與美學(代前言)〉. 《中國園林鑑賞辭典》. 編者 陳從周. 上海: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0. 代前言頁2.
單德興. 〈流亡‧回憶‧再現―薩依德書寫薩依德〉. SaidW.Edward. 鄉關何處―薩依德回憶錄(Out of place : a memoir). 譯者 彭淮棟. 新北市: 立緒, 2000.
童書業. 〈中國山水畫起源考〉. 《近代中國美術論集—藝海釣沈》第三集 山水畫˙南北宗. 編者 何懷碩. 臺北: 藝術家出版社, 1991. 27.
廖新田. 〈推薦序—解放風景:自然的新人文思索〉. GroutCatherine. 《重返風景:當代藝術的地景再現》(représentations et expérience du paysage). 譯者 黃金菊. 臺北市: 遠流, 2009. 15.
簡子傑. 〈純粹與不純:我看「記憶的交織與重疊—後解嚴臺灣水墨」〉. 吳超然等. 《記憶的交織與重疊:後解嚴臺灣水墨》. 編者 蔡昭儀. 臺中: 臺灣美術館, 2017.
羅淑敏. 〈傳統與現代〉. 羅淑敏. 《對焦中國畫:國畫的六種閱讀方法》. 香港: 三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2009.
期刊
EscandeYolaine. 〈中西「景觀」之「觀」的美學問題初探〉. 《山水、風景與美學專題》 2012, 第 革新號第462期 版.
牛克誠. 〈工筆―語言的意義〉. 《當代工筆畫與中國藝術精神》. 編者 張敢.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15. 14-17.
王大智. 〈支離與弔詭--論「老莊」藝術思想的兩種複雜性格〉. 史學彙刊 2009.
林錦濤. 〈書畫相關論說之異同考察〉. 《書畫藝術學刊》 2015.
常燕燕. 〈古今工筆人物畫意象空間語境差異〉. 湛江師範學院學報 2010年2月.
梁占岩. 〈水墨人物畫的精神指向及文化意義〉. 《美術》 2016: 72-77.
陳池瑜. 〈張彥遠《歷代名畫記》的畫史體系與史學理論〉. 《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 2009: 30-40.
黃昌誠. 〈存在主義思潮在後現代社會中之教育義涵〉. 《崑山科技大學學報》 2008: 71.
黃冠閔. 〈出入山水間:風景現象學的一條通道〉. 《山水、風景與美學專題》 2012, 第 革新號第462期 版: 41.
廖雯. 〈“閨閣畫”與“新閨閣畫”—中國婦女繪畫的藩籬〉. 《文藝研究》 2003: 111-119.
劉千美. 〈閱讀山水:文本與圖像之間〉. 《山水、風景與美學專題》 2012, 第 革新號第462期 版.
劉笑敢. 〈老子之自然與無為―古典意含與現代意義〉.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1997.
蔡哲修. 〈北宋「市易之獄」淺探—西寧政爭研究之二〉. 《中興史學》 2007: 27-44.
學位論文
吳宥鋅. 《從文化研究到流行時尚的創作視域-吳宥鋅創作論述與實踐》. 博士學位論文. 臺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博士班, 2011.
孫翼華. 《幽微裡的象徵:當代水墨創作意象中的陰柔氣質與指涉意涵》. 博士學位論文. 臺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博士班, 2010.
梁妃儀. 《從女性主義的觀點看清代仕女畫》. 碩士學位論文. 臺北: 國立藝術學院美術學系碩士班, 2000.
莊連東. 《穿透.游移──時間感應中圖像與空間對話的水墨創作思考》. 博士學位論文. 臺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博士班, 2010.
蘇旭妍. 《台灣不同世代女藝術家水墨創作研究──以女性主義藝術論述觀之》. 碩士學位論文. 臺中: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 2009.
蘇孟鴻. 《塑膠射出成型機器:資本主義中的藝術生產》. 博士學位論文. 臺南: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 2012.
龔義昭. 《否定之路—尼采、馬庫色、阿多諾到傅科:關於一種等待美學的創作倫理與自我技術》. 博士學位論文. 臺南: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 2009.
雜誌
SullivanRachel著 且 王潔譯. 〈生物界建築大師〉. 《探索頻道雜誌國際中文版》 27 (2015): 32.
吳怡靜. 〈下一件大事:第四次工業革命〉. 《FinTech大衝擊》 590 (2016): 20.
陳泰松. 〈繪畫,死了?但從它的邊緣開始〉. 典藏今藝術 207 (2009).
訪談
林昌德. 博士論文指導課程 許維頴. 臺北, 2018年5月17日.
林昌德. 博士論文指導課程 許維頴. 臺北, 2018年8月6日.
網路資源
〈Definition of hybrid noun from the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無日期. 2013年11月10日 <http://oald8.oxfordlearnersdictionaries.com/dictionary/hybrid>.
〈十八描〉. 2013年9月22日. <http://www.twword.com/wiki/%E5%8D%81%E5%85%AB%E6%8F%8F>.
〈混合動力車輛〉. 無日期. 2013年11月10日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7%B7%E5%90%88%E5%8B%95%E5%8A%9B%E8%BB%8A%E8%BC%9B>.
〈說文解字〉. 無日期. 2018年5月19日 <http://www.zdic.net/z/swjz/>.
SchwabKlaus. The Fourth Industrial Revolution: What It Means and How to Respond. 2015年12月12日. 2018年5月20日 <https://www.foreignaffairs.com/articles/2015-12-12/fourth-industrial-revolution>.
余尹倫. 〈第4次工業革命來臨 準備好迎接機器人時代了嗎?〉. 無日期. 2016年4月11日 <http://www.storm.mg/article/82156>.
佚名. 〈論二十世紀初期“美術革命”思潮〉. 編者 世忠. 無日期. 2018年5月2日 <http://www.chinashj.com/ysll_ysllsy/9156.html>.
李, 寧; 張, 鵬. 〈中國繪畫理論〉. 編者 胡從經. 無日期. 2018年3月1日 <https://hk.chiculture.net/0511/html/b12/0511b12.html>.
李, 寧; 張, 鵬;. 〈宗教宣傳與文化交流〉. 編者 胡從經. 無日期. 2018年4月1日 <https://hk.chiculture.net/0511/html/c08/0511c08.html>.
李輝, 陳健行 且 等. 〈中國古典園林的構景方法〉. 2004年5月19日. 2012年5月7日 <http://big5.china.com.cn/zhuanti2005/txt/2004-05/19/content_5568159.htm>.
張海濤. 〈現代藝術、後現代藝術和當代藝術的關係〉. 無日期. 2015年3月9日 <http://www.artda.cn/view.php?tid=9493&cid=39>.
梁, 江; 梁, 志欽;. 〈在中國畫的現代轉型中,「徐蔣體系」貢獻很大〉. 2018年4月15日. 2018年5月2日 <https://www.xuehua.us/2018/04/15/%E5%9C%A8%E4%B8%AD%E5%9B%BD%E7%94%BB%E7%9A%84%E7%8E%B0%E4%BB%A3%E8%BD%AC%E5%9E%8B%E4%B8%AD%EF%BC%8C%E5%BE%90%E8%92%8B%E4%BD%93%E7%B3%BB%E8%B4%A1%E7%8C%AE%E5%BE%88%E5%A4%A7/zh-tw/>.
陳慶坤. 《論蘇東坡「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 無日期. 2018年3月3日 <http://enews.open2u.com.tw/~noupd/book_up/3312/18414.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