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淵智 Zhang, Yuan-Zhi |
---|---|
論文名稱: |
臺灣貪污判決的政治分析(2011-2014) An Analysis of Taiwan's Judicial Judgement on Political Corruption(2011-2014) |
指導教授: |
曲兆祥
Chu, Chao-Hsia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政治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
論文出版年: | 2015 |
畢業學年度: | 10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73 |
中文關鍵詞: | 貪污 、判決書 、輕重判 |
英文關鍵詞: | corruption, judgment, lenient sentence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81 下載:1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2014 年林益世案一審判決出爐「輕判」,引發輿論譁然,「黨證
說」甚囂塵上,即「持國民黨黨證可保貪污平安」,與昔年「法院是
國民黨的」論調相近。為回答「政治人物黨籍是否影響法院輕重判」
與「政治人物職位是否影響法院輕重判」之問題,本研究即運用
2011-2014 年之地方法院判決書為資料,以自然語言處理技術擷取關
鍵字,並以卡方檢定與多項式羅吉斯迴歸分析進行檢測,發現政黨因
素與職位因素皆無顯著。此若以派系政治角度分析,說明國民黨已無
法有效掌控地方法院,地方派系仍大多屬國民黨籍應為志願交換關係
下的結果,進一步將資料中,具黨中央關聯之四位被告比較,能發現
國民黨被告皆屬輕判,此應為「法院為國民黨的」印象來源,而法官
量刑基準不一致引發之「司法不公」觀感強化了該印象。
In 2014, the First Instance judgement of the Lin Yi-Shih (a KMT party member and the secretary-general of the Executive Yuan ) corruption case caused a public outrage over its lenient sentence. The speculation of using membership card as shield to the criminal investigation has reintroduced the notion that the judicial system is “owned” by the KMT in the past. This research is intended to explore that “when political figures committed crimes, would the party they joined affect to their sentencing” and “would their position in the government affect their sentencing.”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the judgement of the district courts from 2011 to 2014, using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NLP) to capture keywords. Examine these keywords with Pearson's chi-squared test and multipl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political party and government position has no significant effects in these judgements, which shows that the KMT can no longer influence the district courts’ judgement. The reason that local fraction is still loyal to KMT may be the result of voluntarily exchange of interest. A further analyze to the data indicated that four indicted crucial party member received lenient sentences, which resulted the notion that the judicial system is “owned” by the KMT, and the criterion for sentencing is varied by the judges induced unfair judgement which also enhanced such notion.
一、 中文文獻
于有慧(2013)。列寧式黨國體制與中國貪污問題的發展。中國大陸研究,第五十六卷,第一期,頁127-147。
王金壽(2006)。台灣的司法獨立改革與國民黨侍從主義的崩潰。台灣政治學刊,第十卷,第一期,頁103-162。
王金壽(2007a)。政治市場開放與地方派系的瓦解。選舉研究,第十四卷,第二期,頁25-51。
王金壽(2007b)。獨立的司法、不獨立的法官?民主化後的司法獨立與民主監督。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六十七期,頁1-38。
王金壽(2008a)。 台灣司法改革二十年:邁向獨立之路。思與言,第四十六卷,第二期,頁133-174。
王金壽(2008b)。司法獨立與民主可問責性:論台灣的司法人事權。台灣政治學刊,第十二卷,第二期,頁115-164。
王金壽(2012a)。解釋台灣法院改革和檢察改革之差異--一個政治機會結構的觀點。臺灣民主季刊,第九卷,第四期,頁1-43。
王金壽(2012b)。台灣司法政治的興起。台灣政治學刊,第十六卷,第一期,頁61-120。
王金壽、魏宏儒(2012)。台灣地方法院裁判評議制度之實證研究。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八十八期,頁127-169。
王振寰(1993)。臺灣新政商關係的形成與政治轉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十四期,頁123-163。
王振寰(1996)。誰統治台灣?轉型中的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台北:巨流。
王業立、蔡春木(2004)。從對立到共治: 台中縣地方派系之轉變。政治科學論叢,第二十一期,頁189-216。
王鼎銘(2004)。選民為什麼會支持黑金?一個理性交易的解釋。選舉研究,第十一卷,第一期,頁99-125。
王嘉州(2009)。固權與發展?胡錦濤反貪污邏輯分析。東亞研究,第四十卷,第二期,頁29-62。
全民司法改革行動聯盟(1997)。給施院長的一封公開信。司法改革雜誌,第十一期,頁29-30。
朱雲漢(1989)。寡佔經濟與威權政治體制。 壟斷與剝削 : 威權主義的政治經濟分析(蕭新煌等著)。台北:台灣研究基金會。
余致力、胡龍騰(2008)。拒絕貪污腐蝕台灣的民主成果。臺灣民主季刊,第五卷,第三期,頁157-166。
余致力、蘇毓昌(2011)。國家廉政體系與測量。廉政與治理(余致力編)。台北:智勝。
吳重禮、李伊婷、孫煒(2012)。政治因素對於法院審理之影響分析--以臺灣選舉毀謗司法案件為例。台灣民主季刊,第九卷,第一期,頁1-40。
吳重禮、陳慧玟(2000)。政治與司法:實然面的分析途徑。問題與研究,第三十九卷,第九期,頁1-12。
吳重禮、黃紀(2000)。雲嘉南地區賄選案件判決的政治因素分析:「層狀勝算對數模型」之運用。選舉研究,第七卷,第一期,頁87-113。
吳國卿、鄧伯宸(譯)(2013)。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權力、富裕與貧困的根源(原作者:Daron Acemglu & James A. Robinson)。臺北:衛城。
吳親恩(2008a)。地方議會金權政治的變化:司法判決書的分析。台灣政治學刊,第十二卷,第二期,頁165-212。
吳親恩(2008b)。政治力對金融體系的干預:台灣本土型金融風暴與重建。問題與研究,第四十七卷,第四期,頁33-75。
李聖瑋(2014)。應用語意分析於多名詞的詞句搜尋之研究-以圖書館資訊系統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中:嶺東科技大學。
李福鐘(2008)。威權體制下的國民黨黨營企業。國史館學術集刊,第十八期,頁189-220。
周志宏(2007)。司法獨立與民主轉型。臺灣民主季刊,第四卷,第三期,頁153-160。
周德宇(2007)。政商關係--企業營運的助力?經濟發展的阻力?。臺灣民主季刊,第四卷,第一期,頁187-194。
林吉輝(2010)。司法權「善治」之研究--以法院治理為中心(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台北:中國文化大學。
林向愷(2008)。貪污與民主。臺灣民主季刊,第五卷,第三期,頁167-176。
林志峰、周愫嫻(2013)。影響賄選行賄罪量刑之因素 。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第十六期,頁109-130。
林佳誼(譯)(2013)。黑錢的真相(原作者:Laurence Cockcroft)。台北:商周。
林宗弘、韓佳(2008)。政治貪污的制度理論:以亞洲各國為例的分析。台灣政治學刊,第十二卷,第一期,頁53-99。
林書楷(2014)。貪污治罪條例之適用與檢討。興國學報,第十五期,頁163-181。
法務部廉政署(2012)。101 年廉政民意調查及指標研究期末報告書。臺北:法務部廉政署。
法務部廉政署(2014)。102 年廉政民意調查及機關廉政評鑑工具研究案期末報告書。臺北:法務部廉政署。
邱瑞忠、吳幸怡(2007)。資料探勘應用於公共行政貪污的分類與分群模式之研究。計量管理期刊,第四卷,第一期,頁47-56。
柯耀程(2003)。貪污治罪條例在適用上的評估與檢討----貪污治罪條例與刑法相關規定之適用與競合。月旦法學雜誌,第九十四期,頁46-57。
禹良治(2008)。應用語意相依關係及超空間模擬語言模型於網頁文本探勘及資訊檢索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台南:國立成功大學。
紀致光(2007)。貪污治罪條例侵占罪與刑法業務侵占罪之判決分析。犯罪與刑事司法研究,第九期,頁55-84。
胡奇玉(2010)。公務員職務犯罪特性及歷程之研究--以利用職務上機會詐取財物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倪福華(2010)。台灣貪污犯罪與區域發展之關係:2004--2008年(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國立台北大學。
孫銘鴻、吳重禮(2012)。政治因素對於賄選訴訟案件的可能影響:司法專業人士的觀點分析。台灣政治學刊,第十六卷,第一期,頁121-190。
徐永明、陳鴻章(2004)。地方派系與國民黨:衰退還是深化?。台灣社會學,第八期,頁193-228。
徐振國(2013)。政治學改造運動的爭議和啟發:從「通則」到「脈絡」的轉向。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四十五期,頁1-61。
張佑宗、盧信宏(2014)。總統選舉、國家認同與侍從主義的消失?----2000年後雲林縣的個案研究。政治科學論叢,第六十一期,頁1-40。
張志堅(2014)。公務員採購犯罪原因類型及其防制對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台北。
張鐵志(2007)。台灣新民主的詛咒?----金權政治與社會不平等。思想,第七期,頁141-162。
張鐵志(2008)。台灣經濟自由化的政治邏輯:黨國資本主義的轉型與新政商聯盟1980-2000。台灣政治學刊,第十二卷,第一期,頁101-145。
莊文忠(2011)。非營利組織之治理與責信。廉政與治理(余致力編)。台北:智勝。
莊文忠、陳俊明、洪永泰、余致力(2011)。地方政府廉政指數。廉政與治理(余致力編)。台北:智勝。
許甘霖(1997)。政治支配或市場邏輯----「黨營事業」概念的再檢討。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二十八期,頁175-208。
許君強、洪敬宜、湯澡薰、楊哲銘(2008)。臺北市醫療爭議解決途徑之分析。北市醫學雜誌,第五期,第六卷,頁13-23。
許恒達(2014)。主管職務圖利罪之罪質與犯罪結構的分析反省。台大法學論叢,第四十三卷,第三期,頁719-769。
陳又新、林志潔(2013)。賄賂罪對價關係之實證研究--兼評最高法院相關判決。法令月刊,第六十四卷,第十期,頁54-84。
陳尚懋(2007)。台灣金融改革的政治分析:ACTA模型的檢驗。東吳政治學報,第二十五卷,第一期,頁115-160。
陳怡君(2010,。受賄罪之量刑實證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國立政治大學。
陳明通(2001)。派系政治與臺灣政治變遷(二版)。台北:新自然主義。
陳明通、朱雲漢(1992)。區域性聯合獨占經濟、地方派系與省議員選舉:一項省議員候選人背景資料的分析。國科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第二卷,第一期,頁77-97。
陳俊明(2008)。循證型的廉政政策研究:台灣地區廉政指標民意調查。公共行政學報,第二十九期,頁133-152。
陳師孟、林忠正、朱敬一、張清溪、施俊吉、劉錦添(1991)。解構黨國資本主義--論台灣官營事業之民營化。台北:翰蘆。
陳朝政(2010)。從李以廷案省思賄選認定之問題。東吳政治學報,第二十八卷,第二期,頁97-151。
陳鴻章、王金壽(2013)。首次政黨輪替對檢察體系影響:以陳定南法務部長時期一、二審檢察長調動為例。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二十五卷,第四期,頁599-645。
彭文正、蕭憲文(2006)。犯罪新聞報導對於司法官“認知”、“追訴”及“判決”的影響。台大法學論叢,第三十五卷,第三期,頁107-193。
彭文正、蕭憲文(2007)。犯罪新聞描述手法與影響認知之實證研究。東吳法律學報,第十九卷,第二期,頁27-68。
彭立忠、張裕衢(2007)。華人四地貪污程度之比較--以「貪污成因」為分析途徑。公共行政學報,第二十四期,頁103-135。
彭立忠、張裕衢(2008)。跨國研究的指標爭議:以貪污印象指數為例。慈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刊,第七期,頁66-88。
曾子紜(2012)。企業倫理有助於反貪?一個跨國分析。商管科技季刊,第十三卷,第三期。頁257-279。
游美惠(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之運用。調查研究,第八期,頁5-42。
湯京平、吳重禮、蘇孔志(2002)。分立政府與地方民主行政:從台中縣「地方基層建設經費」論地方派系與肉桶政治。中國行政評論,第十二卷,第一期,頁37-76。
湯京平、黃宏森(2008)。民主化與司法獨立:台灣檢察改革的政治分析。台灣政治學刊,第十二卷,第二期,頁67-113。
黃宗昊(2013)。 陳水扁時期的台灣政商關係----少數政府、個人化網絡與金融改革。台灣民主季刊,第十卷,第三期。頁41-90。
廖元豪(2007)。司法與台灣民主政治----促進、制衡,或背道而馳?。臺灣民主季刊,第四卷,第三期,頁161-172。
廖興中(2014)。全球貪污傳染之空間分析:以世界銀行貪污控制指數為例。公共行政學報,第四十六期,頁1-28。
廖興中、呂佩安(2013)。臺灣縣市政府貪污現象之空間自相關分析。臺灣民主季刊,第十卷,第二期,頁39-72。
監察院(2010)。貪瀆案件定罪率之探討專案研究報告。台北:監察院。
蔣易翰(2013)。應用詞彙量化及潛藏語意分析於口語敘述檢索醫療文件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高雄醫學大學。
鄭善印(2003)。貪污治罪條例在立法上評估與檢討。月旦法學雜誌,第九十四期,頁58-68。
蕭宏宜(2013)。賄賂罪的「職務上行為」概念----兼評最高法院99年度台上字第7078號判決。東吳法律學報,第二十四卷,第一期,頁1-33。
瞿宛文(1995)。國家與台灣資本主義的發展----評論《解構黨國資本主義》。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二十期,頁151-175。
瞿宛文(2004)。後威權下再論「民營化」。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五十三期,頁29-59。
羅紹平(2007)。台東縣地方派系競合對地方建設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東:台東大學。
蘇毓昌、胡龍騰(2013)。誰能容忍貪污?。台灣民主季刊,第十卷,第二期,頁1-38。
二、 英文文獻
Khatri, N., Eric W. K. Tsang, and Thomas M. Begley (2006). Cronyism: A Cross-Cultural Analysi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Vol. 37, No. 1, pp. 61-75.
Mauro, Paolo(1995). Corruption and Growth.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 110, No. 3, pp. 681-712.
Chang, Eric C. C. and Yun-han Chu. Corruption and Trust: Exceptionalism in Asian Democracies?. The Journal of Politics, Vol. 68, No. 2, pp. 259-271
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2009). The Anti-Corruption Plain Language Guide. Berlin: International Secretariat.
Saisana, Michaela & Andrea Saltelli (2012). Corruption Perceptions Index 2012 Statistical Assessment. Berlin: International Secretariat.
Sachs, Stephen E.(2011). Corruption, Clients, and Poltical Machines: a Response to Professor Issacharoff. Harv. L. Rev. F., No. 124, pp. 6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