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謝欣芸
論文名稱: 原鄉部落社工專業實踐經驗-以台灣東部Pinaski部落為例
指導教授: 劉曉春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ocial Work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0
中文關鍵詞: 部落社工族群身份配對文化能力
英文關鍵詞: tribal social worker, ethnic identity matching, cultural competence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207下載:5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本研究是以漢人研究生的身分進入原鄉部落,並探討三種不同族群背景的部落社工為主軸,分別是原住民籍社工員、在地的原住民籍社工員、漢籍社工員,理解不同族群身分的社工員在原鄉部落的工作經驗,因此,透過本研究想要探討以下幾個關於原鄉部落社會工作實踐的現象:不同族群身分社工員的部落社會工作實踐經驗、不同族群身分社工展現的助人關係和社工實務樣貌、族群背景與社工員展現的文化能力樣貌。

在文獻部份,先探討原住民族在日據時代和國民政府時代所遭受的壓迫和剝削,從過去的族群歷史導致原住民族對漢族的不信任,轉移在原住民案主對漢籍社工員的身上,因此漢籍社工員不容易獲得原住民案主的信任,衍生出族群身份配對的觀點,意旨以同種族的社工員服務同種族的案主,認為可減少彼此的語言和文化的隔閡,且人們普遍認知,只要是與案主為同種族的社工員,其文化能力應該比較高,在種種的考量下,族群身份配對的觀點被認為是較好的服務方式配對,但過度強調族群身份配對卻有可能導致原漢二元主義,讓人們掉入族群身份配對的美好想像。

  本研究以深度訪談和參與式觀察法進行資料收集,一共訪談了七位原住民籍社會工作者和四位漢籍社會工作者,以現有或曾經擁有原住民部落社會工作實務經驗,並修習過20學分的社工專業知識訓練,或是社會工作相關科系畢業者為主要訪談對象,訪談結果顯示,不同族群身份的部落社工,其文化能力各有不同的表現,且刻意的強調以同族群的社工服務同族群的案主,容易讓社工員產生文化(服務)盲點,此外,在地的原住民籍社工員因為居住於服務的部落裡,令工作時間難以切割、擔心自己的人身安全、原住民案主的過度依賴。最後研究者發現,儘管不同族群背景的部落社工有其優點和缺點,但彼此是相互協助的夥伴關係。

The aim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to enter the Aboriginal Tribe as the Han people's graduate student, and inquires into three kinds of different ethnicity background of tribal social work, comprehend their different working experience is the major purpose, they are Aboriginal social workers, Social Workers of Aboriginal Tribe and Han people's social workers. Therefore, by this research, discusses some issues of social work in Aboriginal
Tribe: different ethnicity of social workers and their social working experience of tribe in practice, their relationship in helping others and their cultural competence, Ethnic background and social workers to show the faces of cultural competence. Through historical study, first of all, in the era of Japanese occupation and R.O.C government ruling, Aboriginal people were under oppression and suffered by the local regime. That is the reason why the indigenous people mistrust of the Han, and mistrust
of the Han social workers, either. Therefore, the Han social
workers is not easy to get the client's trust, derived from the views of ethnic identity matching, to service the same race, a social worker's case the same race, that can reduce each other's language and cultural barriers. And people believe, that is ,as long as the client and the social worker with the same race, the cultural competence should be highert. The ethnic identity matching service is considered to be a better way to match. However, too much emphasis on ethnic identity may lead to the original pair of Chinese dualism, so that people fall into the ethnic identity to imagine a better pairing or matching. In this study, depth interviews and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method
of data collection, seven interviews with the aboriginal social workers and four interviews with Han social workers totally. The main object of interviewing with social workers, who are: Existing or have had experience in Aboriginal social work practice, and attend more than 20 credits of social work expertise in training, social work or related field. Results show: Social workers of different tribal ethnic identity, cultural competence have different performance and deliberate emphasis on social work services with the same ethnic group of the client, easy to let social workers have blind spots. In addition, Social Workers of Aboriginal Tribe live in the service, so difficult to cut working hours, worry about their personal safety, the client's overreliance on indigenous people. Finally, the researchers found that although the tribes of different ethnic backgrounds, social workers have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but each is a partnership of mutual assistance.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 3 第二章 文獻回顧 10 第一節 原漢族群歷史與社工專業 10 壹、 原住民部落的社會問題 12 貳、 專業社工的進入 15 第二節 原鄉部落社工的圖像 18 壹、 原鄉部落的社會福利機構 18 貳、 公部門的社工 21 参、 私部門的社工 25 第三節 原鄉社工實務與族群配對 27 壹、 族群配對的定義 27 貳、 族群配對的相關討論 28 參、 族群配對隱含的議題 32 第四節 文化能力與文化敏感度 36 壹、 文化敏感度 36 貳、 文化能力 37 參、 部落社工的文化能力 38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方法 42 第一節 研究概念框架 42 第二節 研究方法 44 壹、 質性研究方法 44 貳、 資料收集方法 47 參、 研究田野 52 肆、 研究對象的選取 59 第三節 研究者與研究田野的關係 62 壹、 我與研究對象的關係 63 貳、 研究限制 66 參、 研究倫理的考量 67 第四章 Pinaski部落的社工專業實踐 71 第一節 Pinaski部落的社會工作者 71 壹、 漢籍部落社會工作者—受訪者G的故事 71 貳、 在地的原住民籍社會工作者—受訪者E的故事 76 參、 原住民籍社會工作者—受訪者A的故事 83 第二節 Pinaski部落社工的族群身分與部落關係 87 壹、 漢人社工在Pinaski部落 87 貳、 原住民籍社工在Pinaski部落 92 参、 部落關係與助人關係 97 肆、 部落社工的文化能力 105 第三節 部落社工展演的專業社會工作 110 壹、 族群背景與部落社工實務的展演 110 貳、 部落社工展現的社會工作 112 參、 結合原住民和漢人社工的文化能力 113 第五章 結論 116 壹、 在地與非在地身分 116 貳、 不同種族的部落社工 117 参、 部落社工的文化能力 119 肆、 從事原住民相關研究建議 121 伍、 結論 124 研究後記 127 附件一 訪談大綱 130 附件二 觀察大綱 133 參考文獻 134

一、中文部分
王增勇(2001a)我國原住民社會工作教育之初探。社會工作學刊,7,49-70。
王增勇(2001b)建構以部落為主體的原住民家庭暴力防治體系-加拿大經驗。社會工作學刊,8,53-69。
王增勇(2002)從原鄉經驗看社會救助政策與原住民文化的相容性。中大社會文化學報,14,131-166。
王增勇(2003)原住民婦女與家庭暴力社工員的相遇。性別平等教育季刊,37,36-45。
台東縣卑南鄉戶政事務所(無日期)。「台東縣卑南鄉各村戶口數與人口數統計表」。民國100年6月9日,取自:
http://www.peina-house.gov.tw/page12-12.php
田哲益(2002)台灣的原住民:卑南族。臺北:臺原。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9)原住民族家庭暨婦女服務中心實施計畫。取自http://www.apc.gov.tw/main/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民國100年5月13日)。「99年原住民經濟狀況調查」。民國100年6月9日,取自:http://www.apc.gov.tw/main/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無日期)。「台灣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民國100年5月18日,取自:
http://www.tipp.org.tw/formosan/tribe/tribe_detail3.jspx?id=20071217000004
全國成(1996)台灣世界展望會在偏遠山的的社會工作。社區發展季刊,76,120-131。
金長驊(2009)農村再生計畫與原住民部落:下賓朗部落的個案研究。國立台東大學區域政策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明政(1999)台灣原住民族社會福利服務建構的理念初探。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報。5,71-88。
李明政(2003a)文化福利權。台北:雙葉。
李明政(2003b)族群與社會福利政策。國家政策季刊,4,127-143。
林盈秀(2007) 四位原住民籍社會工作者之生命故事。輔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建忠、萬育維、王增勇(2001) 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建構原住民社會救助之研究。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孫大川(1988)活出歷史-原住民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中國論壇評論,317,63-69。
孫大川(1995)狹縫中的族群建構-泛原住民意識與台灣族群問題的互動。山海評論,91-104。
陸詩薇(2010)「一步一腳印,太魯閣族原住民還我土地運動」。民國一○○年六月八日,取自:http://tw.myblog.yahoo.com/jw!gsUu5PuREQXheAoOOo7kzDRGaqw-/article?mid=7319
馬宗潔(2001)非原住民研究原住民-「原住民兒童福利需求之調查」研究過程的反思。東海社會科學學報,21,45-53。
馬宗潔(2003)當非原住民遇到原住民:原住民接受服務者和非原住民服務提供者的接觸經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1-2412-H-031-005,1-30。
馬宗潔(2004)當非原住民遇到原住民。東吳社會工作學報,10,35-72。
馬宗潔(2002)「我」和「多元文化與社會工作」。社區發展季刊,99,279-285。
胡幼慧(2004)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許夢芸譯(2008)文化研究:民族誌方法與生活文化。台北:韋伯。
許添明、張琦琪(2002)原住民學校推動社區本位教育之研究。教育研究集刊,48(4),103 - 134。
張耀宗(2007)文化差異、民族認同與原住民教育。屏東教育大學學報26,195-214。
黃源協、詹宜璋(2000)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建構山地原住民社會工作體系之研究。台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黃宣衛(1992)書評謝世忠(1987)<認同的汙名:台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台北自立報社。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2,141-150。
黃盈豪(2003)社會工作在原住民部落之實踐與反思:我在大安溪流域泰雅部落工作站之經驗。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傅仰止(1994)台灣原住民困境的歸因解釋-比較漢人觀點與原住民觀點。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7,35-87。
莊曉霞(2009)原住民社會工作之反思。台灣社會工作學刊,6,147-168。
莊靜雯(2005)原住民籍社會工作者對原住民社會工作的想法-一位漢籍研究生的初探。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詹宜璋(2009)專業知識與文化知識之衝突與轉化:原住民族社會工作者專業實踐的反思。社區發展季刊,127,113-119。
廖秀玲(2005)原住民部落社區工作者工作經驗之研究-以中華至善社會服務協會大安溪部落工作站為例。慈濟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萬育維、曾梅玲、鄭惠美(2009)從部落工作經驗建構原住民社會工作教育的內涵。社區發展季刊,127,89-97。
潘淑滿(2009)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潘英海(1997) 文化識盲與文化糾結:本土田野工作者的“文化”問題。本土心理學研究,8.37-71。
陳向明(2009)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淑妃(2005)災變社會工作重建模式之研究-大安溪部落工作站的案例分析。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依潔(2008)跨文化社會工作者的服務經驗與反思。國立師範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穆儀(2001)從社工員的實務經驗思考原住民社會工作叫學內涵。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文德(2010)卑南族。臺北:三民。
朝巾玲(2008)在花蓮地區執業之原住民公費醫師的服務經驗及影響他們續留與否之因素:八名醫師的經驗。慈濟大學原住民健康研究所碩士論文。
夏曉鵑(2006)新移民運動的形成―差異政治、主體化與社會性運動。臺灣社會研究。61,28-29。
簡春安、鄒平儀(1998)社會工作研究法。台北:巨流。
鍾美玲(2009)非原住民社會工作者文化能力之研究-以原鄉地區公部門社會工作者為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世忠(2004)族群人類學的宏觀探索:台灣原住民論集。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二、英文部分
Carole B. Cox,Paul H. Ephross(1998) Ethnicity and Socail Work Pratice. N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harlotte Williams & Haluk Soydan(2005)When and how does ethnicity matter?A cross-national study of social work responses to ethnicity in child protection cases. British Journal of Socail Work,35,901-920.
Carlton T.Pyant & Barbara J.Yanico(1991)Relationship of racial identity and gender-role attitudes to black women’s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38,315-322.
Eichstedit,J. L.(2001)Problematic white identities and a search for racial justice.Sociological Forum.16(3),455-470.
Hilary N. Weaver(1998)Indigenous People in a Multicultural Society:Unique Issues for Human Services. National Associateion of Social Workers,203-211.
Hilary N. Weaver(1998)Indigenous People in a Multicultural Society:Unique Issues for Human Services. National Associateion of Social Workers,203-211.
Hilary N. Weaver(1999) Indigenous People and the Social Work Profession:Defining Culturally Competent Services. Social Workers,44,3,217-225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2001)NASW Standards for Cultural Ccmpetence in Social Work Practice. Retrieved form http://www.naswdc.org/practice/standards/NASWCulturalStandards.pdf
Ronnie Leah(1995)Aboriginal women and everyday racism in alberta:from lived experiences of racism to strategies for personal healing and collective resistance. The Journal of Human Justice,6(2),10-26.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