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賴櫻雪
論文名稱: 某科技大學學生對導師角色期待與功能滿意度及導生互動關係之研究
The Homeroom Teacher Role & Task Satisfaction and Expectation of The Students in A Technology University
指導教授: 何進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7
中文關鍵詞: 導師導師角色期待導師功能滿意度導生互動關係
英文關鍵詞: homeroom teacher, role expectation, task satisfaction,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48下載:1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本研究旨在探討某科技大學學生對導師角色期待與功能滿意度、導生互動關係之現況,及其在不同背景變項的差異,以及導生互動關係與學生對導師角色期待與功能滿意度的相關情形。
本研究以北區某科技大學100學年度在學學生5,639名為研究對象,並以「學生對導師角色期待與功能滿意度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進行調查,共發放2,15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748份,回收率81.3%。研究工具「學生對導師角色期待與功能滿意度調查問卷」係參考國內學者之量表並依據研究對象特色加以修訂,其中學生對導師角色期待與功能滿意度面向為「課業輔導」、「生活輔導」、「情感輔導」、「生涯規劃輔導」;導生互動關係層面為「影響力」、「接近性」。
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案例學校學生對導師角色與功能具中上的期待度與滿意度,對導生互動關係具有中上程度;其中學生對「生涯規劃輔導」最為期待,但滿意度偏低,顯示此輔導面向為改善的重點;而導生互動關係以「低影響低接近型」與「高影響高接近型」的互動關係最常見。
二、學生對導師角色期待與功能滿意度研究發現:
(一)學生對導師角色期待度,林口校區、日間部、五專、住宿學校、實施雙導師制度、女性導師、導師為本科系導師、導師時間實施次數每月二、三次及四次以上的學生期待高於嘉義校區、進修推廣部、二技、非住宿學校、實施班級導師制度、男性導師、導師非本科系教師、導師時間實施次數每月不到一次的學生。
(二)學生對導師功能滿意度,進修推廣部、二、四技、三年級、非住宿學校、實施班級導師制度、導師有擔任行政職、導師有上導生班課程、導師時間實施次數每月一、二、三次及四次以上的學生滿意度高於日間部、五專、五年級、住宿學校、實施雙導師制度、導師未擔任行政職、導師未上導生班課程、導師時間實施次數每月不到一次的學生。
三、導生互動關係研究發現,進修推廣部、二、四技、非住宿學校、女性導師、導師為本科系教師、導師有擔任行政職、導師有上導生班課程、導師時間實施次數每月一、二、三次及四次以上的學生互動關係高於日間部、五專、住宿學校、男性導師、導師非本科系教師、導師未擔任行政職、導師未上導生班課程、導師時間實施次數每月不到一次的學生。
四、導生互動關係與學生對導師角色期待與功能滿意度有顯著正相關,且以導生互動關係與學生對導師功能滿意度呈現高度正相關,亦即導生互動關係程度愈高,則學生對導師功能滿意度越高。
本研究依據以上發現,提出對學校、導師、學生之有關建議,並提供案例學校作為推動導師制度之參考。

The aims of this thesis are: to understand “ the homeroom teacher role & task satisfaction and expectation of the students in a technology university”. The tasks of a homeroom teacher are: studying counseling, social counseling, relationship counseling, and career counseling. Out from 1,748 responsive available questionnaires,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ing:
A: The homeroom teacher task satisfaction
The students have 50% up expectation to their homeroom teacher, especially for the career counseling. However, it seems to have less than 50% satisfaction on the issue. The result is that career counseling needs the most improvement.
B: The homeroom teacher role satisfaction and expectation
The results varied because of two different student groups.
Group 1: Lin-Ko campuses, day school, 5-year school system, boarding students, etc.
Group 2: Chia-Yi campuses, weekend school, 2-year school system, non-boarding students,etc.
1.The homeroom teacher role expectation
Group 1 students would expect more than Group 2 to have Dual homeroom teachers, Female homeroom teacher, major-tutor homeroom and class-meeting more than 3 times a month. However, Group 2 students would prefer to have male homeroom teacher, non-major tutor homeroom teacher and less than once class meeting a month.
2.The homeroom teacher task satisfaction
Generally speaking, Group 2 students have more satisfaction with their homeroom teachers, if their homeroom teacher is taking charge of administrative tasks or tutor them at the same time.
3.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tudents themselves
Group 2 students have more interaction than Group 1, especially when their homeroom teacher having administrative tasks, tutoring them at the same time and meeting them more than 3 or 4 times a month.
4.It is obviously to say that the mor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s the students have, the more satisfaction they have to their homeroom teacher.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9 第三節 名詞釋義--------------------------------------------10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3 第二章 文獻探討--------------------------------------------15 第一節 大學導師的角色與功能---------------------------------15 第二節 導生互動關係的內涵與理論模式--------------------------29 第三節 學生發展理論與輔導工作內涵----------------------------36 第四節 我國大學導師工作內涵及相關研究------------------------48 第五節 案例學校導師制度實施分析------------------------------57 第三章 研究方法--------------------------------------------63 第一節 研究架構--------------------------------------------63 第二節 研究假設--------------------------------------------66 第三節 研究對象--------------------------------------------67 第四節 研究工具--------------------------------------------71 第五節 研究流程--------------------------------------------94 第六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9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98 第一節 案例學校學生對導師角色期待與功能滿意度及導生互動關係 之現況分析------------------------------------------98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學生對導師角色期待之差異分析---------------111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學生對導師功能滿意度之差異分析-------------126 第四節 不同背景變項學生導生互動關係之差異分析----------------143 第五節 導生互動關係與學生對導師角色期待與功能滿意度之相關分析--15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66 第一節 結論----------------------------------------------166 第二節 建議----------------------------------------------175 參考文獻--------------------------------------------------180 壹、中文部份----------------------------------------------180 貳、西文部分----------------------------------------------187 附錄-----------------------------------------------------189 附錄一 專家效度學者名單------------------------------------189 附錄二 專家效度評定卷紀錄----------------------------------190 附錄三 預試問卷-------------------------------------------200 附錄四 正式問卷-------------------------------------------204

中文部份
方炎明等人(1987)。我國國民中學級任導師制度實施現況與興革之研究,教育部訓育委員會委託。台北:教育部訓育委員會。
方炎明(1993)。我國國民中學級任導師制度實施現況與興革之研究。教育部訓育委員會委託。臺北:教育部訓育委員會。
牛格正(1987)。大專院校學生輔導工作的意義與功能。諮商與輔導,20,2-7。
元智大學(2000)。北區大學院校導師工作現況調查報告。桃園:元智大學。
王立文(1994)。大學校園導師與導生互動關係研究。訓育研究,33,2,39-48。
王心蕾(2005)。從多元背景學生學習與發展需求建構大學導師制實施策略─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王宏志(1975)。大學導師制度所面臨之困難。訓育研究,13,4,8-9。
王俊明主編(1993)。與你同行-專科學校導師手冊。台北:張老師。
王彩鸝(2011)。教育危機 50年後學生數腰斬。聯合晚報。2011年3月17日,取自http://www.aichibooks.com.tw/yuch_news_content.aspx?tp=1&id=282
王萬清(2000)。導師的角色與定位。演講於八十九學度東區大專院校新進導師輔導知能研習會。花蓮:慈濟技術學院。
王燦槐(2000)。大學導師功能之再定位與措施─中央大學導師制度的新方向。學生輔導,67,34-47。
石文宜(2006)。國中生人格特質、師生互動關係與偏差行為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朱玉葉(2002)。我國大專校院推展導師制度可行模式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朱建民(2000)。大學導師制度實施的現實條件。學生輔導,67,20-27。
宋家復(2006)。哈佛有導師制度嗎?中國時報(版A15),2006年1月17日。
李泰山(1994)。如何扮演好大專導師的角色。學生輔導,30,70-73。
李琪明(1997)。大學導師的角色與功能。師大校刊,303,31-33。
李玉嬋(2000)。大專教師與輔導工作。學生輔導雙月刊,71,10-15。
何進財(1977)。我國大專校院導師制度實施概況之調查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何福田(1990)。我國大專院校導師制度之研究。台北:教育部訓育委員會。
沈宛甄(不明)。大學導師知多少?導師在學校輔導工作中扮演的角色與功能。交通大學諮商中心,導師心知,第四期。取自http://coun.nctu.edu.tw/counsel/coun_chin/share/teacher_new/no4/Page-1.htm
吳懷遠(1989)。大專院校定向輔導工作的省思。學生輔導通訊,4,23-24。
吳銘達(1991)。實施雙導師制功能之探討。宜蘭農工學報,3,261- 279。
吳武典(1992)。學校輔導工作。台北:張老師。
吳武典(1994)。如何培養良好的班級氣氛。學生輔導,33,18-23。
吳明隆、涂金堂(2005)。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五南。
金方楨(1975)。導師輔導工作在台北工專。訓育研究,13,4,13-16。
林合懋(2004)。私立技職大學院校優質導師本位能力之探討。弘光學報,46,245-252。
林玉体(2002)。美國高等教育之發展。台北: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林淑玲(1989)。導師-導師之間關係的動力分析。學生輔導通訊,4,39-42。
林淑玲(1992)。大專院校績優導師遴選辦法研究摘要。訓育研究,31,3,68-83。
林清江(1987)。大學教師的角色。師友,223,6-9。
林海清(2008)。如何發揮導師功能。取自http://www.nkut.edu.tw/filectrl/%E5%A6%82%E4%BD%95%E7%99%BC%E6%8F%AE%E5%B0%8E%E5%B8%AB%E5%8A%9F%E8%83%BD-%E4%B8%AD%E5%8F%B0%E7%A7%91%E6%8A%80%E5%A4%A7%E5%AD%B8%E6%9E%97%E6%B5%B7%E6%B8%85%E5%AD%B8%E5%8B%99%E9%95%B7.doc
林曉雲(2009)。少子化效應/逾60所大專12年後會倒。自由時報。2009年10月13日,取自http://www.nownews.com/2009/10/13/327-2518738.htm。
林妤蓁(2009)。導生制度的內憂外患。台大意識報。2009年11月27日,取自http://cpaper-blog.blogspot.com/2009/11/blog-post_3040.html
林鑫琪、陳瑞玲(2005)。中華大學導師制之研究。教育暨外國語文學報,1,19-41。
邱皓政(200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市:五南。
胡黃德(1992)。大專校院導師制調查-私立元智工學院實施家族式導師制度成效之實驗研究,教育部訓育委員會委託。台北:教育部訓育委員會。
徐 欣(1975)。擔任五專一年級導師的一點感想。訓育研究,13,4,19-21。
高維洋(1994)。五專導師制度的探討。台灣教育,527,25-27。
洪正晏(2007)。舊瓶換新酒-以學生觀點探討大學生導師制度之研究。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菁惠,陳立言(2008)。大專院校實施導師制度的教育理念、輔助資源、及師生互動關係之研究—以文藻外語學院進修部輔導導師制度為例。第七屆台灣學者暨博士生教育經營與管理學術研討會,2008年11月15日,台灣台南,第5-1~5-28頁。
師大公訓系(1975)。北區大專導師制度訪問紀實。訓育研究,13,4,24-34。
許 阡(1999)。歐洲大學之教育理念。嘉義:南華管理學院。
教育部(1982)。各級學校導師制實施現況之分析研究。教育部秘書室。
教育部統計處(2011)。大專校院校數統計。2011 年2月,取自http://www.edu.tw/statistics/index.aspx
莊焜明(1991)。論抗戰時期中國大專院校導師制之創行。近代中國,83,87-93。
張立宇(2010)。特色突圍戰,技職動起來。載於2010最佳技職指南特刊。台北:天下雜誌出版社。
張定宇(1975)。當前導師制之檢討與改進。訓育研究,13,4,6-7。
張 珏(1982)。某醫學院師生對導師制度的看法。心理衛生,25,34-43。
張秀玉(1989)。提升輔導工作理念-七十八學年度大專院校導師工作研討會工作報告。學生輔導通訊,4,25-31。
張雪梅(1993)。良師益友大學院校導師手冊。台北:張老師。
張雪梅(1996)。學生發展:學生事務工作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張老師文化。
張酒雄、李長燦、許家驊、張鈺珮及鍾邦友(1999)。高雄地區大學校院導師制度之研究。教育學刊,15,261-315。
張酒雄(2000)。發揮導師功能及班級經營策略培養學生優質班風。發表於建立學生輔導新體制學術研討會-航向二十一世紀教育新里程碑。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張瑞雄(2010)。品格與人權。演講於2010年12月24日以品格迎向未來系列-「品格教育的全面視野-確立核心價值」研討會。台北:品格教育推展聯盟。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生輔導中心(1982)。大專導師手冊。台北:天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陳若玲(1995)。美國的生涯教育與諮商輔導。諮商與輔導,119,34-37。
陳容香(1996)。哈佛-世界頂尖學府魅力導讀,台北:張老師。
陳昭雄等人(2003)。全國私立技職大學院校導師工作執行問題之探討。弘光學報,42,65-70。
陳聰明(2007)。大專院校導師工作之研究—以明新科技大學為例。明新學報,33,169-194。
陳鴻雁(2003)。輔仁大學導師工作之研究。台北:輔仁大學。
陳佳如(2009)。導師人格特質、導師制度及班級凝聚力關係之研究-以國立臺北科技大學為例。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為藩(1993)。導師的時代使命。載於張雪梅主編良師益友:大學院校導師手冊。台北:張老師。
郭維夏(2002)。以學生觀點探究輔大導師工作實務之現況。台北:輔仁大學。
郭明德(2009)。正面管教法:建構正向師生關係之有效策略。研習資訊,26,6,119-123。
郭榮澤(1985)。國中高、低成就學生師生互動關係之分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曾心怡(1999)。性別、班級組成型式、師生互動與學習動機:以高三自然組物理科為例。國立花蓮師範教育學院國民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曾昭旭(2000)。從生命實踐觀點談導師制度的重新設計。學生輔導,67,28-33。
曾奉紅(2000)。從「傳道、授業、解惑」到「期末聚餐、請假簽章」─談大學生對導師功能的看法。學生輔導,67,34-41。
黃玉(2001)。大學生發展理論與應用。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35-80。台北:東吳大學。
黃玉(2005)。大學學生事務的理論與應用。載於陳伯璋、蓋浙生主編:新世紀高等教育政策與行政,395-470。台北:高等教育文化出版公司。
黃坤錦(1999)。美國大學的通識教育-美國心靈的攀登。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昌主編(2007)。大學導師輔導工作實務。台北:心理。
黃欽成(1997)。英國牛.劍大學教育之特質--兼論其與柴契爾主義之關係。未出版之,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
黃乃隆(1975)。舊制度、新面貌-導師制及其改進。訓育研究,13,4,10-12。
黃廣志(1993)。大專院校導師的角色與功能。南區大專導師輔導之能研習會。
彭駕騂(1990)。教師的心理衛生。台北:五南。
楊國賜(2001)。大學教育政策白皮書。臺北:教育部。
楊國賜(2006)。新世紀高等教育政策規劃與改革動向。教育資料集刊,31。
楊極東(1984)。對當前大學教育中學生輔導工作的看法。載於大學教育與訓育論文集。台北:教育部訓育委員會。
楊 琪(1989)。人師之思-大專院校導師輔導工作研討會側記。學生輔導通訊,4,32-34。
楊 瑩(1994)。英國大學的導師制。台灣教育,527,15-18。
楊極東等人(1996)。我國大專院校導師制度實施現況與興革意見之研究,教育部訓育委員會委託。台北:教育部訓育委員會。
楊國樞(2000)。大學校園導師工作的困境、突破與展望。演講於2000年北區大學院校「導師工作」研討會。桃園:元智大學。
楊振富(2001譯)。學術這一行。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楊昌裕(2002)。大學生發展理論應用與方案設計-大學新生定向輔導方案。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二輯。台北:東吳大學。
溫春福(1994)。技職教育教育院校實施實務專題式導師制之可行性。訓育研究,33,2,51-58。
溫春福(1994)。導師制在通識教育方面之角色功能。教育資料文摘,206,117-134。
劉騰昇(1975)。應否設立導師制。訓育研究,17,2,25-26
劉春榮(2000)。發揮導師功能培養優質班風。發表於建立學生輔導新體制學術研討會-航向二十一世紀教育新里程碑。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劉焜輝(1982)。大專導師手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生輔導中心。
劉明松(1997)。師生互動模式探討及其對突破現階段國中班級經營困境之啟示。教育資料文摘,239,136-152。
潘正德(1991)。與你同行-中原大學輔導工作手冊。桃園:中原大學。
潘正德(1993)。如何建立良好的師生互動關係。學生輔導通訊,25,24-31。
鄧宜男(2000)。導師制度對大專軍校新生學業成績與心理健康的影響--以中正理工學院為例。中正嶺學術研究集刊,171-199。
鄭崇趁(2000)。經營一個具有輔導文化的學校—教訓輔三合一方案的時代任務。學生輔導雙月刊,70,4-11。
蔡秀玲(2005)。我國大學相關人員對於優良導師評選看法之研究∼以銘傳大學為例。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賴保禎(1994)。空中大學實施導師制之績效研究,教育部訓育委員會委託。台北:教育部訓育委員會。
蕭文、林杏足(1991)。大學生對導師工作之意見調查評估。學生輔導通訊,13,51-65。
蕭秋祺(2002)。建立良好師生互動關係的技巧。南一書局教學快訊,創刊號。
薛德愍(1975)。導師制之我見。訓育研究,13,4,22-23。
謝海平(1990)。如何與導生相處。國立勤益技術學院導師會議講詞。
謝州融(1984)。國民中學導師角色的研究。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西文部份
Allen, J. (2004). The tensions of creating a good first-year experience program the alpha seminar. Journal of NASPA,8(6).D.C.
Brammer, L. M. (1988). The helping relationship- process and skills, prentice hall. New York.
Delworth, U., & Hanson, G. R. (1980). Student service-A5 handbook for the profession. Jossey-Bass Publishers.
Egan, G. (1982).The skilled helper. Brooks-Cole Publishers Co.
Flanders, N.A. (1970).Analyzing teaching behavior. Reading, Mass: Addison- Wesley.
Kohlberg, L. (1976). Stages of moral developmental as a basis for moral education. In Munsey, B.(Ed), Moral development, moral education, and Kohlberg. (pp.15-100). Birmingham, Alabama: Religious Education Press.
Moore,W.G.(1968).The tutorial system and its future. Oxford:Pergamon Press.
Nancy, J .Evans. (2003). Psychosocial, cognitive, and typologial perspectives on student development. In S.R. Komives, D. B. Woodard Jr., & Associates, Student Services: Handbook for the Profession (4rd ed., pp. 179-202).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erigo,D.J. &Upcraft,M.L. (1989).Orientation Programs. In M.L. Upcraft, J.N.Gardner,&Associates(Eds.). The Freshman year experience:Helping students survive and Succeed in College.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erry, W. G., Jr. (1968). Forms of intellectual and ethical development in the college years: A scheme.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Position on statements of the california school counselor association as developed and adoped by the American school counselor association,(2001).http://www.ca-school counselor.org,American school counselor association ASCA.
Rentz,A.L.(1996).Orientation.In A. L. Rentz & Associates(Eds.),Student Affairs Practice in Higher Education(2nd ed.).Springfield:Charles C Thomas.
Shertzer, E.F., & Stone, S.C. (1981). Fundamentals of guidance,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Boston.
Upcraft,M.L.,Gardner,J.N.,& Barefoot, B. O.(2005).Challenging and supporting the first-year student: A handbook for imporving the first year of college.San Francisco:Jossey-Bass.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2006). Division of student affairs. Retrieved from November 10, 2006, from http://www.sa.psu.edu/sadepts.shtml
Wubbels, T., Jack L., & Mieke, B.(1997). Paying attention to relationships.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4(7), 82-86.
Wubbels, T., Creton, H. A., & Hooymayer, H. P. (1985). Discipline problems of beginning teachers, interact ional teacher behavior mapped ou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260 040)
Wubbels, T.,and Levy, J.(1993). Do you know what you look like? Educational Leadership,49(1), 65-68.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