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曾仁甫
論文名稱: 在現實、虛幻間游移-曾仁甫水墨專題我的母親創作自述
Drifting between Reality and Illusion: The Statement of Tseng Jen-Fu’s My Mother Ink Paintings Series
指導教授: 莊連東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52
中文關鍵詞: 水墨肖像畫母親兩面性妄想
英文關鍵詞: Ink Painting, Portrait, Mother, Duality, Hallucina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3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筆者母親因長期受疾病折磨、之後甚至因腦中風而造成某種感知上的異常,幻聽與幻視、妄想,而其幻覺的存在往往造成筆者及家人某種程度上的困擾,因而觸發筆者想以此題材作為創作的動機,母親原是筆者相當熟悉而親密的對象,因疾病的影響卻讓筆者體會到、看到一個不一樣、不熟悉的母親形象,有時,她彷彿存在一個筆者所不理解的世界裡,與之搏鬥;有時,她會無助的祈求幫忙,但對於筆者母親妄想中的世界,當然筆者無能為力給予任何協助,帶給筆者一種虛幻不真切的感受,但大部分的時間裡,筆者的母親和筆者一起作息生活、互動又是真切的存在。基於此筆者想藉由創作描繪出筆者母親種種形象,來傳達筆者內心對於人的感知與存在之間的想法。

    關於理論依據,筆者分析中西學理論中關於存在的本質、事物的兩面性,及表現主義克羅齊與柯林伍德關於創作的直覺、表現、想像與情感等諸多觀點。事物的兩面性又分為:從存在主義列維納斯提出人有真實的表象與為偽善的內在、及老子的有無說加以論述。

    筆者提出「滲印法」配合潑墨、潑彩和白描等技法進行創作,並列述創作形式的選定與畫面規劃及創作進行的轉折。並逐件針對筆者的作品創作,加以分析創作當下筆者內心的感受和想法,及畫面的安排、位置經營、技法的運用……等,及企圖傳達的意象。

    My mother suffers from disease for a long time. A stroke deprived her of normal perceptions, creating illusion in the world she sees, hears, and thinks about. On the one hand, her condition causes some disturbances to our lives. On the other hand, I am inspired to artistic creation by her condition. My mother used to be a familiar figure for me. Disease, however, makes her different and gives me a unfamiliar mother figure. She exists and struggles in a world I could not understand. Sometimes she asks for help, yet I am helpless in dealing with her illusory world and everything feels unreal to me. In other times, however, we are living together, having normal daily interactions; everything feels real then. This situation forms the basis of this ink painting series. I want to portray aspects of my mother as a means of expressing my ideas of human perception and existence.

    The theoretical ground of my works comes from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philosophies, especially those about the essence of existence and the duality of things. I find inspiration from Expressionist’s Croce and Collingwood and refer to their discussions about intuition, expression, imagination, and sentiments of artistic creation. In terms of duality of things, I will adopt Lao Tzu’s discussion of “being and non-being” as well as the Existentialist view of Lévinas about the external authenticity and internal hypocrisy.

    For my creative works, I adopt the techniques of “ink diffusion” with splash ink, splash color, and ink drawing. By “ink diffusion,” I mean the technique of painting on two pieces of rice paper stacked together. The paper on the upper layer will capture the complete image, while the image on the lower layer will be presented in diffused and blurred ink. Then I will describe the selection of creative forms, the design of composition, and the twists in the actual creative process. I will also describe my feelings and thoughts about individual works and analyze their arrangement of image, the management of locations, the use of techniques, and the images I attempt to portray.

    謝誌 ……………………………………………………………………… Ⅰ 中文摘要 ………………………………………………………………… Ⅱ 英文摘要 ………………………………………………………………… Ⅲ 目次 ……………………………………………………………………… Ⅴ 圖次 ……………………………………………………………………… Ⅵ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創作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創作方法與內容 ………………………………………… 2 第二章 關於現實與虛幻 ……………………………………………… 4 第一節 創作靈感的觸發-找尋真實與虛幻 …………………… 4 第二節 存在與兩面性之探討 …………………………………… 5 第三節 創作的表現、直覺、想像與情感 ……………………… 8 第四節 創作的呈現-虛實並存的意象 ………………………… 11 第三章 創作進行的方法與歷程 ……………………………………… 19 第一節 作品的詮釋 ……………………………………………… 19 第二節 創作的技法 ……………………………………………… 20 第三節 形式的選定與畫面規劃 ………………………………… 24 第四節 創作進行的轉折 ………………………………………… 25 第四章 作品論述 ……………………………………………………… 27 第五章 結論 …………………………………………………………… 47 參考書目 ………………………………………………………………… 50

    一 專書
    1. Aaron Ridley(阿宏•黎德雷),李志成譯,《柯靈烏(Robin George Collingwood: A Philosophy of Art)》,台北:麥田出版,2000年8月。
    2. Benedetoo Croce(克洛查),Dauglas Annslie原譯,中正書局編審委員會重譯,《美學原理》,台北:中正書局,1985年。
    3. Robin George Collingwood(柯林伍德),王至元、陳華中譯,《藝術原理(The Principles of Art)》,台北:五洲出版社,1987年7月。
    4. (春秋)老子,王弼注本,《道德經》。引載曾昭旭,《老子的生命智慧》,台北:健行文化,2002年10月。
    5. (唐)朱景玄,《唐朝名畫錄.逸品三人》,《商務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商務印書館,1984年。
    6. (唐)李白,馬里千選注《李白詩選.秋浦歌其十五》,台北:遠流,2000年。
    7.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引載俞劍華,《中國古代畫論類編上》,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57年12。
    8. (宋)郭若虛,《圖畫見聞誌敍論》。引載俞劍華,《中國古代畫論類編上》,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57年12。
    9. (宋)郭熙,《林泉高致》,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0年8月。
    10. (清)沈宗騫,《芥舟學畫編論傳神人物.傳神總論》。引載俞劍華,《中國古代畫論類編上》,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57年12。
    11. 田川流、劉家亮,《藝術學導論》,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10月。
    12. 朱立元主編,《當代西方文藝理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4月。
    13. 余德慧,《中國人的自我蛻變-破繭與超越》,台北:張老師出版社,1991年。
    14. 林泰史監修、陳玉華譯,《圖解失智症.阿茲海默症》,新店:世茂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1月。
    15. 李醒塵,《西方美學史教程》,台北:淑馨出版社,1996年10月。
    16. 張啟亞,《中國畫的靈魂-哲理性》,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年12月。
    17. 梅墨生,《中國名畫家全集 李可染》,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0年11月。
    18. 雄獅中國美術辭典編輯委員會,《中國美術辭典》,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4月7。
    19. 潘天壽,《潘天壽美術文集》,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7年1月。
    20. 潘天壽,《潘天壽畫論》,台北:華正書局,1986年。
    21. 龍應台,《百年思索》,台北:時報出版社,1999年8月。

    二 論文期刊
    22. 何宗益,〈自畫像-自我的超越〉,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美術研究所西畫創作組碩士論文,2011年。
    23. 李素月,〈本質•禪機-「舞動中的張力」水墨創作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學院美術學系美術創作班碩士論文,2011年。
    24. 胡以誠,〈自然、水墨、時代性 寫生與心象的創作剖析〉,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美術學系博士班美術創作理論組(水墨畫)博士論文,2010年。
    25. 徐婉禎,〈現代化水墨的自由鬥士:劉國松〉,《新觀念》223,2007年。
    26. 莊連東,〈真實與虛幻之間-與中國園林對話的繪畫創作試探〉,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27. 陳麗美,〈心牆的建構與突破-陳麗美的心靈意念彩墨創作〉,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學院美術學系國畫創作組碩士論文,2011年。

    三 網路
    28. 《paperhouse》,http://www.paperhouse.com.tw/index.php?option=com_virtuemart&Itemid=78,2012/5/25。
    29.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巧藝第二十一》。引載《大紀元>文化網>文海暢游>小說大觀》,http://www.epochtimes.com/b5/1/9/2/c4810p.htm,2012/5/25。
    30. (宋)蘇軾,《蘇東坡集下.書吳道子畫後》。引載《翰林院網》,http://inspier.com/detial.php?id=69059&catid=14&catname=%E5%8F%A4%E5%85%B8%E8%A9%A9,2012/5/25。
    31. (元)湯垕,《畫鑑》。引載〈中國歷代畫論合輯〉,《語文資源網》,http://www.eywedu.com/hualun/hl042.htm,2012/5/25。
    32. (清)方薰,《山靜居畫論》。引載〈中國歷代畫論合輯〉,《語文資源網》,http://www.eywedu.com/hualun/hl092.htm,2012/5/25。
    33. (清)笪重光,《畫筌》。引載〈中國歷代畫論合輯〉,《語文資源網》,http://www.eywedu.com/hualun/hl072.htm,2012/5/25。
    34. (清)鄒一桂,《小山畫譜.繪實繪虛》。引載〈中國歷代畫論合輯〉,《語文資源網》,http://www.eywedu.com/hualun/hl103.htm,2012/5/25。
    35.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541852.htm,2012/5/25。
    36. 《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zh-tw/%E4%BA%8C%E5%85%83%E8%AB%96,2012/5/20。
    37. 陳建華,〈人性理解之探究〉,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論文,http://www.tve.yuntech.edu.tw/web/dissertation/93tve/9343718_01.htm,2012/5/20。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