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瓊玟
論文名稱: 「中華兒童叢書」與國家認同形塑(1965-2002)
指導教授: 吳志鏗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3
中文關鍵詞: 中華兒童叢書國家認同土地認同文化認同歷史認同國族認同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52下載:4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筆者從事歷史教育工作,從授課教材及教學活動中體會到,現今的歷史教育已不同於早期的教學內容,也屢屢成為台灣社會討論的重要議題。對於歷史人物的介紹、特定事件、觀點及國家認同對象的不確定性,或是近年來歷史教科書的大幅更動,皆成為台灣社會爭議焦點。之所以如此受到重視且屢有爭議,主要的原因在於歷史教育可以培養一個國家的國民意識基礎,影響國民對社會、國家的價值觀,更觸及國家認同的問題。
    針對教科書與國家認同的探討已有不少相關研究。不過,目前兒童文學或童書仍缺乏由國家認同角度切入的研究。兒童文學學者洪文瓊調查台灣的兒童讀物中發現,兒童讀物具備民族文化的展現的功能,因此兒童讀物不僅可以娛樂,也具備文化傳承的功能,是以應同樣具備塑造國家認同的意識。
    本研究選定一套官方出版的兒童書—「中華兒童叢書」作為研究的對象。該套童書,自1965年開始出版,原由過去的省教育廳第四科成立編輯小組負責編纂,而後由教育部接手。「中華兒童叢書」不僅是一套官方主導的童書,並由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提供經費,協助印製出版,透過教育行政的管道,分送全國各國民小學,提供兒童閱讀。其發行的時間長達三十八年,歷經多個不同政治領導時期,應有其探討的價值。故本文透過分析「中華兒童叢書」,來了解官方如何利用兒童書達成國家意識的塑造,及其如何建構認同的對象,以求從研究過程中呈現「中華兒童叢書」的題材所顯現的意義。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01 第二節 研究方法及步驟-----------------------------13 第三節 研究回顧----------------------------------19 第二章 小學輔助教材「中華兒童叢書」的發行 第一節「中華兒童叢書」的發行-----------------------22 第二節 兒童讀物編輯小組---------------------------30 第三節「 中華兒童叢書」內容介紹--------------------33 第三章 兩蔣時代「中華兒童叢書」中的國家認同(1965.9-1986.6) 第一節 第一、二期--------------------------------53 第二節 第三期-----------------------------------71 第三節 第四期------------------------------------82 第四章 李登輝時代「中華兒童叢書」中的國家認同(1986.11-2001.6) 第一節 第五期------------------------------------96 第二節 第六期------------------------------------111 第三節 第七期------------------------------------125 第五章 陳水扁時代「中華兒童叢書」中的國家認同(2001.12-2002.6) 第一節 第八期------------------------------------138 第二節「中華兒童叢書」的結束-----------------------142 第六章 結論-------------------------------------153 徵引書目----------------------------------------157 附錄一------------------------------------------168

    一、專書
    1、Benedict Anderson,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 台北:時報,2000。
    2、Richard W.Wilson著,朱雲漢、丁庭宇譯,《中國兒童眼中的政治》,台北:桂冠,1984。
    3、司琦,《兒童讀物研究》,台北市:台灣商務,1983。
    4、台灣主權論述資料選編編輯小組編,《台灣主權論述資料選編(上)》,台北:國史館,2001。
    5、江宜樺,《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市:揚智文化,1998。
    6、羊憶蓉,《教育與國家發展:台灣經驗》,台北:桂冠,1994。
    7、行政院陸委會編,〈李總統登輝特殊國與國關係:中華民國政策說明文件〉,台北:行政院陸委會,1999。
    8、李登輝、中嶋嶺雄著,駱文森、楊明珠譯,《亞洲的智略》,台北:遠流,2000。
    9、李毓澍,《外蒙撤治問題》,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1。
    10、李筱峰,《青少年台灣文(歷史讀本5)》,台北:日創社文化事業,2006。
    11、李緒武,《社會科教材教法》,台北:五南出版,1997。
    12、李慕如,《兒童文學綜論》,高雄:復文圖書出版,1996。
    13、林文寶,《兒童文學工作訪問稿》,台北:萬卷樓,2001。
    14、林文寶、趙秀金,《兒童讀物編輯小組的歷史與身影》,台北:萬卷樓股份有限公司,2003。
    15、林文寶主編,《兒童文學論述選集》,台北市:幼獅文化,1989。
    16、林昌華,《來自遙遠的福爾摩沙》,台北:日創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17、邱各容,《兒童文學史科初稿1945-1989》,台北市:富春文化,1990。
    18、洪文瓊,〈國內外兒童讀物發展概況〉,《慈恩兒童文學論叢(一)》,台北:慈恩出版,1985。
    19、洪文瓊,《台灣兒童文學史》,台北:五南出版社,2005。
    20、高雄縣立文化中心,《鍾理和全集5˙鍾理和日記1950年5月10日》,高雄縣:高雄縣立文化中心,1997。
    21、張茂桂,《族群與國家認同》,台北市:業強,1993。
    22、莊紫蓉,《面對作家-台灣文學家訪談錄(二)》,台北市: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7。
    23、莊紫蓉《面對作家-台灣文學家訪談錄(一)》,台北市: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7。
    24、陳君愷,《狂飆的年代-1920年代台灣的政治、社會與文化運動》,台北:日創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25、覃怡輝,《羅福星抗日革命事件之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1981。
    26、董群廉,陳進金訪問紀錄整理,《陳梅生先生訪談錄》,臺北:三民,2000。
    27、劉美華,《歌仔戲概論》,台北縣:學海出版,1999。
    28、蔡尚志,《兒童故事原理》,台北:五南,1989。
    29、蔡錦堂,《戰爭體制下的台灣》,台北:日創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30、戴寶村,《藍布衫油紙傘-台灣客家歷史文化》,台北:日創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31、薛化元,《自由化民主化-台灣通往民主憲政的道路》,台北:日創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32、施正鋒,《台灣政治建構》,台北:前衛,1999。
    二、童書
    1、王漢倬,《開荒的孩子》,台北市:台灣書店,1974。
    2、白慈飄,《樹影泥鄉》,台北市:台灣書店,1983。
    3、石萬壽,《台灣早期雲嘉南地區》,台北:台灣書店,1991。
    4、吉承進,《更高更遠更快》,台北:台灣書店,1968。
    5、宇平,《鈔票上的名勝古蹟》,台北:台灣書店,1974。
    6、呂福和,《尋松到金門》,台北:台灣書店,1980。
    7、宋龍飛,《雅美族的船》,台北:台灣書局,1966。
    8、李雲嬌,《草鞋墩的故事》,台北:教育部兒童讀物出版資金管理委員會,2001。
    9、李潼,《羅東---一個原名猴子的小鎮》,台北:台灣書店,1995。
    10、孟瑤,《大宋帝國》,台北市:台灣書店,1975。
    11、孟瑤,《大明帝國》, 台北市:台灣書店,1975。
    12、林保寶,《飛翔的島嶼-馬祖》,台北:教育部兒童讀物出版資金管理委員會,2001。
    13、施懿琳,《鹿港之旅》,台北:台灣書店,1988。
    14、柯明雄,《悠遊台灣》,台北:台灣書局,1996。
    15、馬雨辰,《布農族的獵隊》,台北:台灣書局,1967。
    16、尉天驄,《中國思想淺話》,台北:台灣書店,1991。
    17、康原,《漢寶村之歌》,台北:教育部兒童讀物出版資金管理委員會,2001。
    18、張信吉,《虎尾溪傳奇》,台北:教育部兒童讀物出版資金管理委員會,2001。
    19、張劍鳴,《從黑夜到天明》,台北:台灣書店,1965。
    20、許常惠,《中國的音樂》,台北:台灣書店,1991。
    21、郭清雲,《花生棉襖》,台北市:台灣書店,1974。
    22、陳千武,《富春的豐原》,台北:台灣書局,1982。
    23、陳伯州,《溫泉的故鄉---礁溪》,台北:台灣書店,1997。
    24、陳長華,《台灣美術家李石樵》,台北:台灣書店,1995。
    25、陳長華,《台灣美術家陳進》,台北:台灣書店,1994。
    26、陳長華,《臺灣美術家洪瑞麟》,台北:台灣書店,1996。
    27、陳長華,《臺灣美術家黃土水》,台北:台灣書店,1997。
    28、陳國彥,《中國大地》,台北:台灣書店,1991。
    29、陳澄波,《臺灣美術家---陳澄波》,台北:台灣書店,1997。
    30、曾喜城,《陽光的故鄉---屏東》,台北:台灣書店,1997。
    31、黃春秀,《海的故鄉》,台北:台灣書局,1982。
    32、黃富三,《台灣早期開發中部地區》,台北:台灣書店,1991。
    33、催玖,《中國的醫學》,台北:台灣書店,1991。
    34、楊仁江,《先民的遺跡》,台北:台灣書店,1989。
    35、溫振華,《台灣早期開發-總論》,台北:台灣書店,1992。
    36、廖風德,《台灣早期開發宜蘭地區》,台北:台灣書店,1991。
    37、劉震慰,《天府之國》,台北:台灣書店,1968。
    38、潘小雪,《綠島遊蹤》,台北:台灣書店,1987。
    39、鄭清文,《新莊-失去龍穴的城鎮》,台北:台灣書局,1984。
    40、謝國興,《傳統中國》,台北:台灣書店,1992。
    41、鍾淑敏,《台灣早期開發花東地區》,台北:台灣書店,1991。
    42、鍾肇政,《茶香滿地的龍潭》,台北:台灣書局,1982。
    43、羅秋昭,《抗日英雄羅福星》,台北:台灣書店,1981。
    44、蘇尚耀,《台灣歷史上的名人》,台北:台灣書局,1967。
    45、蘇樺,《黃帝》,台北市:台灣書店,1974。

    三、論文
    1、王振勳,《三十年來台灣地區兒童讀物出版發展史》,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歷史所,1985。
    2、余剛式,《台灣與大陸小學社會科教科書國家認同教育模式之分析比較》,屏東: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2005。
    3、張期玲,《國家認同的塑造:以國中的歷史教科書為焦點》,台北: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公共政策碩士論文,2004。
    4、許毓峰,《解嚴前後國小社會科教科書中的臺灣圖像》,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5。
    5、蔡佩如,《中華民國中學歷史教科書的後殖民分析──以台灣論述為核心》,台北: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四、期刊論文
    1、Peter Hollindale著,劉鳳芯譯,〈意識型態與兒童書〉,《中外文學》,27:11(台北:1999.4),頁4-24
    2、Renan ,Ernest著,李紀舍譯,〈何謂國家?〉,《中外文學》,24:6(台北,1995.11)頁4-17。
    3、王仲孚,〈黃帝制器傳說試釋〉,《中國上古史專題研究》,台北:五南,1996,頁233-275。
    4、王仲孚,〈歷史認同與民族認同〉,《台灣中學歷史教育的大變動:歷史教育論集二編》,台北:海峽學術,2003。
    5、王前龍,〈國民中學《認同台灣(社會篇)》教科書中之國家認同論述—從自由主義與民族主義的觀點來解析〉,《教育研究集刊》,45(台北:2000),頁139-171。
    6、何思瞇、朱美珍、游惠婷,〈介紹一套為青少年編選的台灣文學讀本—《青少年台灣文庫—文學讀本》〉,頁94-104。
    7、吳乃德,〈省籍意識、政治支持與國家認同〉,《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1996。
    8、吳英長,〈中華兒童叢書價值內容分析〉,《台東師專學報》,9期(台東:1981),頁189-263。
    9、吳鼎,〈從古籍中發掘兒童讀物的資源-建設「中國兒童文學」路線之一〉,《兒童讀物研究》,(台北市:小學生雜誌社,1965),頁81-92。
    10、吳鼎,〈優良兒童讀物的特質及其發展〉,《兒童讀物研究》,台北:小學生雜誌社,1965,頁283-292。
    11、沈松僑,〈振大漢之天聲── 民族英雄系譜與晚清的國族想像〉,《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3(台北市:2000),頁77-158。
    12、周蓮清,〈新舊之間-談社會科課程之轉型〉,《國教輔導》,40:4(台北:2001),頁12-16。
    13、林守為,〈談兒童讀物〉,張雪門等合編《兒童讀物研究》,台北市:小學生雜誌社,1965。
    14、林佳龍,〈台灣民主化與國族形成〉,《民主主義與兩岸關係:哈佛大學東西方學者的對話》,台北:新自然主義,2001。
    15、林武憲,〈兒童文學的「掌門人」〉,《文訊》,43期(台北:1989.5),頁106-108。
    16、林武憲,〈簡介中華兒童叢書〉,《中國語文》,30:4(台北:1972.4),頁44-47。
    17、林海音,〈給孩子一個親切的世界-讀「讓路給鴨寶寶們」後的一些話〉,《兒童讀物研究》,頁121-126。
    18、林麗月,〈國中歷史教學的變局與因應〉,《國立編譯館通訊》,14:3(台北,2001),頁6-10。
    19、邱雅芳,〈越界的神話故事-吳鳳傳說從日據末期到戰後初期的承接過程〉,《台灣文獻》,56:4(南投:2005),頁121-153。
    20、洪文珍,〈談兒童讀物的評鑑〉,《兒童圖書與教育》,2:5,(台北:71.5),頁21-25。
    21、洪文瓊,〈三十年來國內兒童讀物量的分析〉,《書評書目》,84期,(台北:1980),頁28-42。
    22、張茂桂,〈談「身份認同政治」的幾個問題〉,《民主鞏固或崩潰:台灣二十一世紀的挑戰》,台北:月旦,1998。
    23、張嘉驊,〈台灣童話的詩性話語〉,《台灣兒童文學100研討會論文集》,(台東: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2003),頁99-157。
    24、張耀宗,〈文化差異、民族認同與原住民教育〉,《屏東教育大學學報》,26期(屏東:2007),頁195-214。
    25、梁一萍,〈在西與南之間:美國西南部的地理論述與族群認同〉,《中外文學》,25:6(台北:1996.11),頁27-51。
    26、陳惠玲〈從中華兒童叢書談-我國兒童讀物的開拓〉,《師友月刊》,215期(台北:1985.5),頁6-8。
    27、童欣載,〈一座兒童的知識寶庫-中華兒童叢書〉,《書評書目》,23期(台北:1975),頁51-57
    28、趙建民、劉文斌,〈從中華民國到中華民國(台灣):自制度面解釋國家認同問題〉,《台灣國家認同》,台北:國家展望基金會,2005。
    29、蔡英文,〈認同與政治---一種理論性之反省〉,《政治科學論叢》,8(台北:1997),頁51-84。
    30、鄭榮璋,〈兒童閱讀中華兒童叢書意見調查〉,《研習通訊》,150期,(台北,1972),頁23-38。
    31、蕭淑華,〈從裁撤兒童讀物編輯小組談起-創意花不了多少錢〉,《出版界》,64期(台北:2002),頁8。
    32、戴寶村,〈歷史教育與國家認同〉,《國家認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稻鄉,1993),頁115-138。
    33、戴寶村,〈玉山地景與台灣認同的發展〉,《國家認同論文集》,台北:稻香,2000,頁123-144。
    34、藍順德,〈二十年來國內博碩士論文教科書研究之分析〉,《國立編譯館館刊》,32:4(台北,2004),頁2-25。
    35、羅融,〈教育部錯估當前童書市場〉,《新台灣新聞週刊》,318(台北:2002)。

    五、報紙
    1、〈日日談」談『兒讀小組』存廢問題〉,《國語日報》(台北),2002年4月13日。
    2、〈兒童讀物編輯小組明舉行惜別茶會〉,《民生報》,2002年12月26日,A13版。
    3、〈教部回應:不能讓小朋友支付他們薪水〉,《中國時報》(台北),2002年12月28日,14版。
    4、〈塗抹、扭曲、詆毀:部分媒體如何看待台灣文史〉,《自由時報》(台北),2006年12月3日。
    5、丁文玲,〈如果裁撤了兒童讀物小組〉,《中國時報》,2002年5月12日,21版。
    6、丁文玲,〈自由的心靈才能真正的閱讀〉,《中國時報》(台北),2002年5月19日,開卷版。
    7、朱孟庠,〈為「兒童讀物編輯小組」請命〉,《自由時報》,2002年4月30日,15版。
    8、江昭青,〈教部回應:不能讓小朋友支付他們薪水〉,《中國時報》,2002年12月28日,A14版。
    9、何政廣,〈第三屆中華兒童叢書獎〉,《國語日報》(台北),1982年9月19日,第3頁
    10、李仁,〈怎樣活用中華兒童叢書〉,《國語日報》(台北),1974年12月1日,第3頁。
    11、李如蕙,〈教育部下月裁撤兒童讀物編輯小組關上一道門,是否再開一扇窗?〉,《聯合報》,2002年12月28日,15版。
    12、李俊賢,〈兒童讀物小組不宜裁撤〉,《中國時報》,2002年4月28日,15版。
    13、林淑慧,〈全國小學生怕挨「棟」省教育廳「中華兒童叢書」去?留?〉,《中國時報》,1997年10月23日,46版。
    14、邵那,〈充分利用中華兒童叢書〉,《中央日報》(台北), 1981年4月15日,第10頁。
    15、邱阿塗,〈評介「林琳」-最受歡迎的一本中華兒童叢書〉,《國語日報》(台北),1977年1月9日,第3頁
    16、施沛琳,〈教長:兒讀小組「沒有存在價值」〉,《聯合報》,2002年4月11日,14版。
    17、徐開塵,〈兒童讀物編輯小組加油打氣電話不斷〉,《民生報》,2002年4月12日,A13版。
    18、徐開塵,〈兒童讀物編輯小組未來之窗昨關閉〉,《民生報》,2002年4月11日,A13版。
    19、徐開塵,〈兒童讀物編輯小組生機已失善後複雜〉,《民生報》,2002年4月13日,A13頁。
    20、徐開塵,〈從物資匱乏到屢獲金鼎獎!〉,《民生報》,2002年4月11日,A13版。
    21、徐開塵,〈教廳兒童出版部前途茫茫〉,《民生報》,1999年7月2日,A7版。
    22、徐開塵,〈曾志朗留下兒童讀物編輯小組〉,《民生報》,2000年11月4日,A7版。
    23、徐開塵,〈搶救兒童讀物編輯小組立委質詢教長未正面回應〉,《民生報》,2002年4月27日,A12版。
    24、張錦弘,〈兒讀出版終止台灣書店明年底併入教育部〉,《聯合報》,2002年4月11,14版。
    25、教育廳兒童讀物編輯小組,〈第三期中華兒童叢書得獎作品評語〉,《國語日報》,1982年9月26日,第3頁。
    26、曹俊彥,〈圖畫:兒童讀物的先頭部隊〉,《中央日報》(台北),1986年4月4日,12版
    27、曹銘宗、許峻彬,〈兒童讀物編輯小組裁撤教長被批〉,《台灣日報》,2002年12月30日,7版。
    28、許敏溶,〈兒童讀物編輯小組將轉型〉,《中央日報》,2002年4月29日,14版。
    29、陳文芬,〈挽救兒童讀物文化界吶喊〉,《中國時報》,2002年4月27日,14版。
    30、陳文芬,〈教部裁撤兒童讀物出版部〉,《中國時報》,2002年4月11日,13版。
    31、陳文芬,〈遭教育部裁撤近百位作家辦惜別私茶會〉,《中國時報》,2002年12月28日,14版。
    32、曾忠平,〈再談中華兒童叢書的運用〉,《國語日報》(台北),1981年1月18日,第3頁
    33、曾門,〈如何善用中華兒童叢書〉,《國語日報》(台北),1972年12月24日,第3頁。
    34、曾義芳,〈書香伴童年金書獎鼓勵傳承〉,《中央日報》,1998年12月11日,10版。
    35、貴美,〈三年級兒童叢書簡介〉,《國語日報》(台北),1977年1月9日,第3頁
    36、貴美,〈四年級中華兒童叢書閱讀調查〉,《國語日報》(台北),1977年10月2日第3頁
    37、黃寶萍,〈作家畫家童書小組告別兒童的雜誌話別心情沈痛不捨〉,《民生報》,2002年12月28日,A13版。
    38、顧美芬,〈兒童讀物編輯小組學者爭取生機〉,《人間福報》,2002年4月19日,4版。
    39、戴寶村,〈台灣站起來-建立台灣的認同圖像〉,《自由時報》(台北),2001 年8月22日,自由廣場。
    六、英文
    Anthony D. Smith,National Identity.Reno, Nevada:university of Nevada Press,1991。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