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麗娟
Chang,Li-Chuan
論文名稱: 臺北市公立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與新移民親師互動之研究
A study on parent-teacher interaction between and teachers of public kindergarten and newly immigrants in Taipei
指導教授: 黃明月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2
中文關鍵詞: 新移民親師互動
英文關鍵詞: newly immigrants, teacher-parent interac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38下載:2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臺北市公立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與新移民親師互動在互動內涵、互動方法、互動障礙與互動成效等四個層面之情形,並比較不同背景因素的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與新移民親師互動之差異情形。本研究以臺北市新移民子女就讀國小人數最多的五個行政區內公立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共計385人為受試對象,有效問卷為383份。研究工具為自編「臺北市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與新移民親師互動調查問卷」,採用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進行資料處理。從中發現下列研究結果:
    一、教保服務人員與新移民親師互動之內涵以談論「孩子表現的良好行為」為主。
    二、不同個人背景因素的受試者與新移民親師互動之內涵的差異比較:除因受試者擔任的職務、服務年資、婚姻狀況、對新移民瞭解的程度、與新移民互動的頻率不同親師互動內涵有顯著差異外;其餘均無顯著差異。
    三、教保服務人員與新移民親師互動之方法以「面對面溝通」為最常使用的互動方法。
    四、不同個人背景因素的受試者與新移民親師互動之方法的差異比較:除因受試者擔任的職務、服務年資、婚姻狀況、對新移民瞭解的程度、與新移民互動的頻率不同親師互動方法有顯著差異外;其餘均無顯著差異。
    五、教保服務人員與新移民親師互動之障礙以「新移民參與學校活動頻率低」為主要的互動障礙。
    六、不同個人背景因素的受試者與新移民親師互動之障礙的差異比較:服務年資1-5年的受試者親師互動障礙最高;婚姻狀況為未婚的受試者親師互動障礙有顯著差異外;其餘均無顯著差異。
    七、教保服務人員與新移民親師互動之成效以「建立彼此的信任」為主要的互動成效。
    八、不同個人背景因素的受試者與新移民親師互動之成效的差異比較:除因受試者擔任的職務、服務年資、與新移民互動的頻率及任教班級新移民子女數不同親師互動成效有顯著差異外;其餘均無顯著差異。
    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的建議,以作為教育相關單位及未來研究發展之參考。

    關鍵字:新移民、親師互動

    A study on parent-teacher interaction between and teachers of public kindergarten and newly immigrants in Taipei
    By Chang,Li-Chuan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understand the contents, methods, obstacles, and effects of parent-teacher interaction between and teachers of public kindergarten and newly immigrants in Taipei. The samples for this study were teachers from public kindergarten in Taipei by stratified cluster sampling. A questionnaire was developed for data collection and a total of 383 responses were valid for analyses. The findings were as follows:
    1.Contents communicated by teachers and newly immigrants were mainly about “positive behaviors of children”.
    2.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arent-teacher interaction contents in terms of different personal backgrounds.
    3.Interaction method used most frequently between teachers and parents was “face to face communication”. And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arent-teacher interaction methods in terms of different personal backgrounds.
    4.Main interaction obstacle between teachers and parents was that “newly immigrants participate in school activities less frequent”. And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arent-teacher interaction obstacles in terms of different personal backgrounds.
    5.Main effect of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newly immigrants was “linking each other with trust”. And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arent-teacher interaction effects in terms of different personal backgrounds.
    Based on the results, several suggestions were provided for relevant institutes and teachers.

    Key words: newly immigrants, teacher-parent interaction.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11 第三節 名詞釋義 ………………………………………………………………………13 第四節 研究流程 ………………………………………………………………………16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1 第一節 親師互動的意涵 ………………………………………………………………21 第二節 親師互動之理論與類型 ………………………………………………………32 第三節 新移民親師間的互動 …………………………………………………………43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5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5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 ………………………………………………………………57 第三節 研究工具 ………………………………………………………………………62 第四節 實施程序 ……………………………………………………………………73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75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 77 第一節 受試者基本資料分析 ……………………………………………………… 77 第二節 臺北市公立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與新移民親師互動之內涵及差異分析… 82 第三節 臺北市公立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與新移民親師互動之方法及差異分析…100 第四節 臺北市公立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與新移民親師互動之障礙及差異分析…118 第五節 臺北市公立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與新移民親師互動之成效及差異分析…13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49 第一節 結論 …………………………………………………………………………149 第二節 建議 …………………………………………………………………………155 參考文獻 ……………………………………………………………………………………163 附 錄 一、 訪談題綱 ………………………………………………………………………167 二、 訪談記錄 ………………………………………………………………………168 三、 臺北市公立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與新移民親師互動調查(專家效度)………171 四、 臺北市公立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與新移民親師互動調查(專家意見)………177 五、 臺北市公立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與新移民親師互動調查(預試問卷)………179 六、臺北市公立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與新移民親師互動調查(正式問卷) ………184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王光宗(2004)。臺南縣東南亞外籍母親在子女入學後母職經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王宏仁(2001)。社會階層下的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動市場:以越南新娘為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41,99-127。
    王泰茂(1999)。原住民學校的親師互動-以玫瑰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市。
    王靜珠(2012)。王靜珠文集(下)-幼兒教育篇。臺北:五南。
    內政部戶政司(2013)。人口統計資料(1987年1月至2013年2底止)。取自http://www.ris.gov.tw/zh_TW/346
    內政部統計處(2011)。一OO年第十七週內政統計通報(99年移民照顧輔導成果)。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news_content.aspx?sn=5151&page=2
    民法(2012年12月26日修正)。
    幼兒教育及照顧法(2013年5月22日修正)。
    伍鴻麟(2002)。桃園縣國小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及親師互動情形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吳和堂(2010)。教育論文寫作與實用技巧(三版)。臺北:高等教育。
    吳明隆(2010)。論文寫作與量化研究(二版)。臺北:五南。
    李美枝(2002)。社會心理學-理論研究與應用。臺北:文笙。
    李姿慧(2009)。幼稚園教師對親互動看法、作法與轉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錫津(1997)。有講不一定會通?親師溝通的理論與實務。班級經營,2(1) ,10-14。
    周秀潔(2005)。外籍配偶子女的學校適應:教師的覺知與應對(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周淑惠(1999)。親師合作之個案研究-以北市某國小五年甲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林建銘和吳姈娟(1999)。學校教師會的角色功能— 從M. Archer 教育互動理論剖析。初等教育學刊,7,108。
    林美琪(2011)。屏東縣國小新住民家長親師溝通及相關問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林振春(2011)。社會教育專論。臺北:師大書苑。
    林振隆(2005)。外籍配偶親職勝任感及親職教育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金慶怡(2008)。金門縣公立幼稚園親師互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侯世昌(2002)。國民小學家長教育期望、參與學校教育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洪于婷(2007)。從多元文化教育觀點研究教師教導新移民子女之經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市。
    洪明珠(2005)。國小普通班自閉症學生家長與教師親師合作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洪麗玲(1999)。臺北市國小學生家長參與學校事務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院,臺北市。
    孫立葳(2000)。幼兒教師工作壓力之研究。新竹師院學報,13,265-279。
    時蓉華(1996)。社會心理學。臺北:東華。
    黃明月、林宜穎和葉書秀(2008)。外籍配偶子女教養方式及其轉化學習之方案發展研究。課程與教學季刊,11(4),75-108。
    黃政傑(1977)。團體歷程理論及其在教學上的應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22,563-567。
    黃政傑和張嘉育(1998)。多元文化教育的問題與展望。教育研究資訊。 6(4),69-81。
    黃迺毓(1989再版)。家庭教育。臺北:五南。
    黃淑華(2006)。國民小學低年級教師親師關係與溝通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夏曉鵑(2000)。資本國際化與國際婚姻-以臺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39,45-92。
    國民教育階段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事務辦法(2012年4月24日修正)。
    教育部綜合規劃司(2006)。95年度施政方針。取自http://www.edu.tw/pages/list.aspx?Node=2040&Type=1&Index=9&WID=45a6f039-fcaf-44fe-830e-50882aab1121
    教育基本法(2011年11月9日修正)。
    教育部統計處(2013)。新移民子女就讀人數。取自http://www.edu.tw/pages/detail.aspx?Node=3378&Page=14083&Index=5&WID=31d75a44-efff-4c44-a075-15a9eb7aecdf
    曹常仁(1992)。幼稚園教師與家長溝通之途徑。國教之聲,26(1),10-16。
    曹常仁(1994)。親師關係之經營。國教之聲,27(3), 8-17。
    陳素捷(2002)。臺中市國民中小學親師衝突原因及教師因應方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陳慧玲(2008)。新移民家庭教養態度與親子關係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憶芬(2001)。師資培育中的多元文化教育課程探究。中等教育,52(4),84 -97。
    張建成(2000)。文化與課程。研習資訊,17(2),20-28
    張德銳(1996)。淺談建立親師合作關係的幾個作法。學生輔導,45,84-89。
    張慶勳(2010)。論文寫作手冊(四版)。臺北:心理。
    莫藜藜和賴珮玲(2004)。臺灣社會「少子化」與外籍配偶子女的問題初探。社區發展季刊,105,55-65。
    曾玉娣(2010)。輔導新手教師親師溝通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董玉如(2008)。妳瞭解我幾分─學前教師與新移民女性家長對親師溝通的看法(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科技大學,屏東市。
    齊君蕙(2005)。新住民家庭母親對子女教養與子女園所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臺北市政府民政局資訊室(2012)。新移民名稱由來。取自:http://www.nit.taipei.gov.tw/ct.asp?xItem=38277408&ctNode=57181&mp=102161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13)。新移民子女就讀臺北市高級中等以下學校人數分布概況。取自:http://www.doe.taipei.gov.tw/ct.asp?xItem=47289748&ctNode=33665&mp=104001
    蔡奇璋(2004)。外籍配偶參與國小子女學習的障礙及其解決途徑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市。
    蔡榮貴和黃月純(2004)。臺灣外籍配偶子女教育問題與因應策略。臺灣教育,626,33-37。
    劉芳玲(2005)。新移民女性子女的學業成就與家長參與之關聯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縣。
    劉秀燕(2003)。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市。
    劉慈惠(2007)。幼兒家庭與學校合作關係理論與實務。臺北:心理。
    鄭青青和宋明君(2004年6月)。外籍新娘及其子女教育之研究分析生態系統論觀點。「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研討會」,國立嘉義大學,92-107。
    趙聖秋(1998)。國民小學家長與教師親師溝通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趙麗玲(2005)。都市原住民親師互動之研究-以臺北縣桐花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賴怡珮(2007)。學前教師的多元文化素養及其與外籍配偶家長親師互動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蕭如芬(2008)。東南亞裔新移民女性家長參與及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之關聯(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蕭昭娟(2000)。國際遷移之調適研究:以彰化縣社頭鄉外籍新娘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盧秀芳(2004)。在台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謝慶皇(2004)。外籍配偶子女學業成就及其相關因素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謝鴻隆(2003)。國民小學親師互動之個案研究-以彰化縣一所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謝靜蕙(2001)。危機到轉機-由溝通理論談親師溝通衝突的化解方法與具體策略。學生輔導,72,64-77。
    錢球(2010)。國立故宮博物院兒童學藝中心非人員互動式解說效果之評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藍瑞霓(2005)。親師溝通。國教天地,162,54-57。
    顧瑜君(2006)。談教育工作者如何正視新弱勢群體學生處境。教育研究月刊,141,37-49。
    貳、英文部分
    Brofenbrenner,U.(1979).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ronfenbrenner,U.(1986).Ecology of the family as a context for human development: Research perspective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2(6),723-742.
    Burns,B. J.(1994).The challenges of child mental health services research.(ERIC Document Reporduction Service No. EJ493036)
    Eamon,M.K.(2001).The effects of poverty on children,s socioemotional development: An ecological systeme analysis .Social Work,46(3).256-267.
    Fisher, P. (1999). Teachers ’ views of the nature of multicultural literacy and implications for preservice teacher preparation. Journal of Reading Education, 27(1), 14 -23.
    Power,T.J.,& Bartholomew,K.L.(1987).Family-school relationship patterns: An ecological assessment. School Psychology Review,16(4),498-512.
    Ramsey, P. G.(2007).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a diverse world:multicultural education for young children,2nd ed.(多元世界的教與學:兒童的多元文化教育)。臺北:心理。
    Selnow,G.W. (1988). Using interactive computer to communicate scientific information.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32, 124-135.
    Swap,S.M.(1993).Developing home-school partnerships: From concepts to practice.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Wiener, N. (1948). Cybernetics. New York, NY: Wiley.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