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徐毓襄
Yu-Hsiang Hsu
論文名稱: 不同規模學校之文化及教師資訊融入教學的現況差異-以臺北市公立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為例
An Investigation of Interactions among School Culture, School Size, and Teachers’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 at Junior High Schools in Taipei City
指導教授: 吳心楷
Wu, Hsin-Ka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科學教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cience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9
中文關鍵詞: 學校規模學校文化資訊融入教學
英文關鍵詞: school size, school culture, teachers’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 into instruc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54下載:3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目的為從學校文化的觀點,探討不同規模國民中學科學教師資訊融入教學的現況差異。透過問卷調查、半結構訪談、學校參觀、相關文件收集獲取研究資料。以班級數區分學校規模,抽取臺北市公立國中各規模學校總數的60%,共計36所進行問卷調查,並選擇其中9所國中進行訪談與參觀。
    研究之問卷主要用以探討不同規模學校教師資訊融入教學的差異情形,內容分為五個向度:「實務」、「態度」、「信念」、「需求」、「資源」。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顯示,五個向度整體為小規模學校高於大規模學校,(F.95(2, 397)=3.31, p<.05)。從質性資料來探討學校文化以瞭解規模間差異的可能原因,發現教師教學的價值觀與資訊融入教學有較直接的關連,強調課業表現的價值觀與教師不採行資訊融入教學有關連,以中、大規模學校較明顯。而在規模偏小的學校裡,重視學生學習困難的情形較普遍,考量資訊融入教學有助於學生學習,教師較樂於採行。然而不論學校規模大小,皆顯現對於學生輔導與管理的重視,並可對應教師的資訊融入教學實務,多數教師維持教師中心的模式。
    教師與同儕、行政人員之間溝通與支援的狀況也可能與其資訊融入教學實務有關,而不同規模學校在此議題上各有優勢。中、小規模學校教師同儕多樂於彼此溝通與支援,頻繁的互動行為有助於資訊媒材與教學經驗的分享。大規模學校教師同儕傾向彼此獨立的情況較普遍,而行政人員給予教師的支援較充分。行政人員的支援行為多為情緒上的鼓勵和技術上的支援,較少直接影響到教師的教學實務。行政支援教師的狀況亦反映在學校資訊設備的管理調配上。整體而言,規模偏小的學校有利的文化因素多於規模偏大的學校,與問卷結果相呼應。
    本研究中探討的資訊設備多寡與學校規模沒有明顯關連,由整體教師資訊融入教學實務和需求可以了解,現階段國中科學教師最迫切需要的資訊設備為單槍投影機。若能設置有定點資訊設備搭配普通教室課桌椅配置的多媒體教室,降低教師對資訊設備架設以及學生課堂秩序混亂的顧慮,可能有助於提升教師資訊融入教學的意願。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differences on school culture and teachers’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 at junior high schools with different school sizes. Multiple sources of data were collected including questionnaire data, interviews of science teachers and administrative staff, observations of school visits, and school documents.
    The ANOVA analyses of the questionnaire data showed that science teachers at small schools were more likely to use technology for instructional purposes. These teachers’ positive attitudes may be attributed to the school culture that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helping students overcome learning difficulties and encouraged communication and collaboration among teachers. On the other hand, science teachers at large and medium-sized schools tended to put more emphasis on students’ achievement on standardized tests and to view using technology as not useful and too time consuming. However, there were also cultural factors that supported teachers’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 into instruction at large schools. The teachers at large schools usually received more emotional encouragement and technical support from their administrative staff who were more responsive to the teachers’ needs, although the administrative support did not necessarily affect teaching practices. Together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school culture at small schools seems to encourage teachers to integrate technology into instruction.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2 第三節 研究重要性 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第五節 名詞釋義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6 第一節 資訊融入教學 6 第二節 學校規模 16 第三節 學校文化 22 第四節 相關教育政策 3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0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0 第二節 研究情境 41 第三節 研究對象之選取 45 第四節 資料收集 49 第五節 資料分析 52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研究結果 60 第一節 資訊融入教學現況調查問卷分析 60 第二節 教師的教學價值觀與資訊融入教學的關連 71 第三節 溝通、支援與教師資訊融入教學的關連 100 第四節 學校資訊設備與教師資訊融入教學實務 13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64 第一節 結論 164 第二節 討論 167 第三節 建議 172 參考文獻 177 一、 中文部分 177 二、 西文部分 179 附錄 182 附錄一:資訊融入教學現況調查問卷 182 附錄二:教師與資訊人員訪談大綱 186 附錄三:教師訪談逐字稿舉例 187 附錄四:學校參觀紀錄 193 附錄五:不同學校規模與問卷五向度表現 197 圖 次 圖2-3-1 Hargreaves(1995)的四種學校文化類別 25 圖2-3-2 Schein(1985)的文化層次理論架構圖 29 圖 2-3-3 教師同儕之分享與融入層級演進關連 32 圖2-4-1優質學校指標圖像 38 圖3-1-1 研究流程圖 41 圖4-1-1 學校規模與資訊融入教學現況調查問卷五向度比較圖 63 圖4-1-2 大規模學校典型學校問卷五向度與組平均趨勢比較 67 圖4-1-3 中規模學校典型學校問卷五向度與組平均趨勢比較 68 圖4-1-4 小規模學校典型學校問卷五向度與組平均趨勢比較 68 圖4-2-1 學校規模與對學生學習價值觀人次總計長條圖 72 圖4-2-2不同規模學校教師教學價值觀總次數比較圖 86 圖4-2-3 九所典型學校近七年班級數變化趨勢圖 94 圖4-2-4 不同規模學校親師互動感受比較圖 96 圖4-3-1 不同規模學校自然領域教師溝通與支援廣度比較圖 101 圖4-3-2 不同規模學校溝通與支援價值觀之比較圖 102 圖4-3-3 校長鼓勵資訊融入教學的相關行為次數總計長條圖 117 圖4-3-4資訊人員給予教師的輔助內容次數長條圖 127 圖4-4-1 資訊設備不足的原因類別長條圖 133 圖4-4-2 自然領域教師使用資訊媒材及工具類別長條圖 152 圖4-4-3 自然領域教師資訊媒材來源類別長條圖 154 圖4-4-4 自然領域教師資訊融入教學的理由及評價類別長條圖 157 圖4-4-5 教師需求、資訊設備、行政管理調配三者的關連圖 163 表 次 表2-1-1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定義整理 7 表2-1-2 影響教師資訊融入教學的因素 15 表3-3-1 各規模學校總數與抽樣比例之間的關係 45 表3-3-2 問卷發放學校資料整理表 46 表3-3-3 訪談文件編碼表 48 表3-4-1 資訊融入教學現況調查問卷五向度例題簡介表 50 表3-4-1 待答問題與收集資料之間的關係 52 表3-5-1 訪談資料編碼表 57 表4-1-1 問卷填答教師背景資料 61 表4-1-2 不同規模學校在資訊融入教學現況調查問卷五向度之表現 62 表4-1-3 問卷五向度在學校規模表現之單因子變異數摘要 64 表4-1-4 各校資訊融入教學現況問卷調查五向度平均 65 表4-2-1 各校教師教學價值觀人次總計表 72 表4-2-2 教師教學的價值觀與教師教學實務的關連 82 表4-2-3教學價值觀與可能差異因素對照表 87 表4-2-4 學校規模與學生素質對照表 88 表4-2-5 學區遷動、減班壓力與教學價值觀的關連表 91 表4-2-6家長參與和不同規模學校教學價值觀的關連 95 表4-3-1 各校自然領域教師溝通與支援廣度次數表(包含數學教師) 101 表4-3-2 各校自然領域教師溝通與支援價值觀人次表 102 表4-3-3 溝通與支援的廣度和價值觀之關連表 103 表4-3-4 溝通與支援價值觀及支援項目比對表 107 表4-3-5 不同規模學校溝通與支援價值觀差異可能因素 111 表4-3-6 各校教師座位分配方式整理 113 表4-3-7 座位分配與教師溝通與支援價值觀之關連比較表 113 表4-3-8 各校校長對於資訊融入教學的影響比較表 118 表4-3-9 教師對與行政人員溝通與支援的感受 121 表4-3-10 有利於資訊融入教學之學校文化對應表 131 表4-4-1 教師與資訊組長對學校資訊設備充足與否的感受表 133 表4-4-2 各校筆記型電腦、單槍投影機之數量與教師人數、班級數比較表 135 表4-4-3 各校資訊設備借用規範比較表 137 表4-4-4 各校自然與生活科技專科教室與教師人數比較表 140 表4-4-5 自然領域教師常進行資訊融入教學的地點配置簡介 142 表4-4-6 各校教師對於資訊融入教學地點的選用概況 143 表4-4-7 各校教師資訊融入教學階段比較表 151

    一、 中文部分
    王全世(1999)。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雜誌,80,23-31。
    丁美枝(2001)。不同教學媒體對國中學生學習「原子結構」之成效。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美雪(2005)。運用資訊科技融入國中數學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郁文(2004)。南區國小初級資訊種子教師創新接受度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關注之相關研究。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筱涵(2004)。台北市國民小學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古鈞元(2002)。教師教學信念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國中地理教師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卉雯(2004)。資訊種子學校教師實施資訊融入教學現況分析及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榮桂(1999)。教育部「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與北高兩市「資訊教育白皮書」簡介。資訊與教育雜誌,70,2-8。
    牟中原(1995)。中小學小班小校制議題初探。2008年1月5日,取自:網址:http://www.sinica.edu.tw/info/edu-reform/farea8/j13/17.html.
    吳沂木(1999)。淺談資訊教育融入學科教學。班級經營,4(1),47-52。
    吳易靜(2005)。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對國中教師創新教學能力之影響--以臺北縣、市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吳秀宜(2001)。大學與國中合作促進電腦融入教學的成效與影響因素-以國中社會科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清山(1996)。學校行政。臺北市:心理。
    李忠義(2005)。個案分析資訊科技融入傳統教室之教學-以兩位國中理化科教師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航申(2004)。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豐展(2005)。台北市國小教師教學信念、學校環境因素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實施成效之相關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信榕、陳斐卿(2006)。符應資訊科技進展之學校文化研究。(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No. NSC94-2520-S-008-006-):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林信榕、劉子鍵、楊永芬與李欣慧(2003)。影響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實施成效之相關因素研究。(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No. NSC91-2520-008-012):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姜禮能(2002)。國小教師對於資訊融入教學之變革關注與相關因素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國立教育資料館(2007)。小班小校發展計畫。2007年12月9日,取自:網址:http://192.192.169.108/2d/citizan/policy/policy_0101.asp
    崔夢萍(2001)。國小教師電腦融入教學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2,169-194。
    邱貴發(1996)。如何塑造國民中小學電腦輔助教學環境。教師天地,31,21-24。
    張國恩(1999)。資訊融入各科教學之內涵與實施。資訊與教育雜誌,72,2-9。
    陳文進(2001)。教師在職進修遠距教學成效評估。師說,155,43-47。
    教育部(1997)。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內容概要。2008年6月8日,取自:網址:http://rs.edu.tw/information/infpln/bascont.htm
    教育部(2000)。九年一貫課程資訊教育課程綱要。2007年4月28日,取自:網址:http://teach.eje.edu.tw/B-list/B-main-2.htm.
    教育部(2001)。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2008年6月8日,取自:網址:http://masterplan.educities.edu.tw/conference/total.shtml.
    教育部(2003)。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2008年6月8日,取自:網址:www.phy.ntnu.edu.tw/nstsc/doc/class/000001.doc.
    教育部(2007)。教育部96年度台灣中區優質學校經營研討會。2008年6月8日,取自:網址:http://epaper.edu.tw/e9617_epaper/news.aspx?news_sn=1140.
    許鈺鈴(2005)。解嚴後台灣國民教育政策發展之研究—以小班小校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添財(1992)。學校經營規模。臺北市:師大書苑。
    郭添財(1995)。臺灣省國民小學規模經濟之研究─學校與班級最適規模之衡量。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郭慶發(2001)。國民小學學校規模、組織鬆散組合程度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志偉(2002)。台北市國民小學資訊教育實施策略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秀才(1985)。國民小學規模與教學環境之關係:台北市國民小學的規模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怡婷(2006)。人口少子化對國民小學教育發展影響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1998)。臺北市資訊教育白皮書。2007年4月26日,取自:網址:http://www.edunet.taipei.gov.tw/.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4)。精緻教育臺北市優質學校經營手冊:優質學校指標。臺北市: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7)。2007優質學校。2008年1月5日,取自:網址:http://tpqs.tp.edu.tw/newslist.asp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1)。臺北市資訊教育白皮書第二期計畫。2008年1月20日,取自:網址:http://www.edunet.taipei.gov.tw/public/public.asp?SEL=51.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2)。資訊教育現況與未來展望。2007年7月11日,取自:網址:http://www.edunet.taipei.gov.tw/edu2/2-10/ecity/.
    蔡俊男(2000)。高雄市國小教師運用資訊設施教學意願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良諭(2003)。國中九年一貫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資訊素養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炳輝(2004)。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探討分析-以臺北市國中自然科教師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譚光鼎(2007)。學校文化。優質學校卓越經營研討會: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顏明仁、李子建(2007)。教師對資訊科技教育的改革認同感與學校文化。2007年10月21日,取自:網址http://www.ied.edu.hk/cric/jqse/chi/content/vol2/paper2.pdf
    二、 西文部分
    Baker, E. L.(2001). Technology: How do we know it works? In W. F. Heinecke & L. Blasi (Eds.), Methods of evaluating education technology (pp. 125-146). Greenwich: CT:IAP.
    Barker, R. G., & Gump, P. V.(1964). Big School, Small School. High School size and Student Behavior.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Becker, H. J.(1994). How Exemplary Computer-Using Teachers Differ From Other Teachers: Implications for Realizing the Potential of Computers in Schools. Journal of Research on Computing in Education, 26(3), 291-321.
    Cavanagh, R. F.(1997). The Culture and Improvement of Western Australian Senior Secondary Schools. Curt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ustralia.
    Clark, R. E.(1983). Reconsidering Research on Learing from Media.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3(4), 445-459.
    Cotton, K.(1996). School Size, School Climate, and Student Performance [Electronic Version]. Retrieved 2007/12/10 from www.nwrel.org/scpd/sirs/10/c020.html.
    Cuban, L., Kirkpatrick, H., & Peck, C. (2001). High access and low use of technologies in high school classroom: Explaining an apparent paradox.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38(4), 813-834.
    Cresswell, J. W. (1994).Research design: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Thousand Oaks, CA:Sage.
    Czerniak, C. M., Haney, J. J., Lumpe, A. T., & Beck, J. I.(1999). Teacher’s beliefs about usi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 the science classroo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1(2).
    Erickson, F. (1998).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for science education. In B. J. Fraser & K. G. Tobin (Eds.).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Science Education (pp. 1155-1173).
    Gamoran, A., Secada, W. G., & Marrett, C. B. (2006). The organizational context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M. T. Halliana (Ed.), Handbook of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pp. 37-63). New York: Springer.
    Hargreaves, D. (1995). Helping Practitioners Explore Their School's Culture. In J. Prosser (Ed.), School culture (pp. 48-65). Landon: Paul Chapman Press.
    Kozma, R. B. (1994). Will Media influence Learning?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3(4), 445-459.
    Krajcik, J. S., Czerniak, C. M., & Berger, C. (1999). How Can Learning Technologies Be Used to Support Investigations? In Teaching children science: A project-based approach. (pp. 168-197). Boston: MA:McGraw-Hill College.
    Lee, V. E. (2000). School Size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s. In M. T. Hallinan (Ed.), Handbook of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pp. 327-344). New York: Springer.
    Lee, V. E., Bryk, A. S., & Smith, J. B. (1993). The organization of effective high schools. Review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 19, 171-262.
    Lee, V. E., & Loeb, S. (2000). School Size in Chicago Elementary Schools: Effects on Teachers' Attitudes and Students' Achievement.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37(1), 3-31.
    Lee, V. E., & Smith, J. B. (1997). High School Size: Which Works Best and for Whom?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 19(3), 205-227.
    Linn, M. C. (1998). The Impact of Technology on Science Instruction: Historical Trends and Current Opportunities. In B. J. Fraser & K. G. Tobin (Eds.),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Science Education (pp. 265-294). Great Britai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Little, J. W. (1990). Teachers as Colleagues. In A. Lieberman (Ed.), School as Collaborative Cultures: Creating the Future Now. (pp. 165-193). New York: The Falmer Press.
    Maslowski, R. (2006). A review of inventories for diagnosing school cultur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Vol. 44(1), 6-35.
    Sandholtz, J., Ringstaff, C., & Dwyer, D. C.(Eds.).(1996). Teaching with technology : creating student-centered classrooms. 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
    Schein, E. H. (1985).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Leadership.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Songer, N. B. (1998). Can Technology Bring Students Closer to Science? In B. J. Fraser & K. G. Tobin (Eds.),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Science Education. (pp. 333-347). Great Britai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Stoll, L. (2000). School culture [Electronic Versio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rom http://www.leadspace.govt.nz/leadership/pdf/stoll_article_set3_2000.pdf.
    Cognition and Technology Group at Vanderbilt. (1996). Multimedia environments for enhancing learning in mathematics. In S. Vosniadou, E. D. Corte, R. Glaser & H. Mandel (Eds.),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on the psychological foundations of technology-based learning environments (pp. 285-305). Mahwah: 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White, B. Y., & Schwarz, C. V.(1998).Alternative Approaches to Using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Tools for Teaching Science. In W. Feurzeig & N. Roberts (Eds.), Computer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in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 (pp. 226-256).New York: Springer.
    Windschitl, M., & Sahl, K.(2002).Tracing Teachers' Use of Technology in a Laptop Computer School: The Interplay of Teacher Beliefs, Social Dynamics, and Institutional Cultur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39(1), 165-205.
    Wu, H.-K., Hsu, Y. S., & Hwang, F. K.(2008).Factors affecting Teachers’ adoption of technology in classrooms: Does school size matt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 6(1), 63-85.
    Wu, H.-K., Krajcik, J. S., & Soloway, E.(2001).Promoting understanding of chemical representations: Students’ use of a visualization tool in the classroom.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38(7), 821-842.
    Strauss, A., & Corbin, J. M. (1998).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echniques and procedures for developing grounded theory. Thousand Oaks, CA:Sage.
    Zhao, Y., Pugh, K., Sheldon, S., & Byers, J. L. (2002). Conditions for classroom technology innovations.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104(3), 482-515.
    Zhao, Y., & Frank, K. A. (2003). Factors Affecting Technology Uses in Schools: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40, 807-840.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