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玉琅
Lin, Yu-Liang
論文名稱: 樂齡者學習成效與賦能關係之研究
A study in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arning effectiveness and empowerment in senior learners.
指導教授: 黃芳銘
Hwang, Fang-M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0
中文關鍵詞: 樂齡者學習成效賦能
英文關鍵詞: senior learner, learning efficiency, empowerment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3948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71下載:3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究樂齡者學習成效與賦能之關係,主要研究目的在瞭解樂齡者學習成效與賦能之現況,分析不同背景變項之樂齡者學習成效與賦能之差異情形,探討樂齡者學習成效對賦能的預測力。透過問卷調查的方式,以2016年度參與臺北市基督長老教會松年大學55歲以上之樂齡學員為研究對象,共發放正式問卷439份,回收有效問卷250份,有效回收率為57%,問卷調查結果採用:描述統計分析、因素分析、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多元迴歸等統計方式加以分析,得到下列幾項結論:
    一、樂齡者參與學習之整體學習成效呈中高以上程度,其中以「身體健康」
    構面學習成效最佳。
    二、樂齡者參與學習之整體賦能呈中高以上程度,其中以「意義」構面的賦
    能程度最佳。
    三、樂齡者健康狀況不同之學習成效有顯著差異,其中以健康狀況好者學習
    成效最佳。
    四、樂齡者健康狀況好者,「抉擇能力」表現較佳。
    五、樂齡者學習成效與賦能呈正相關。
    六、樂齡者參與學習後之學習成效是預測其賦能程度之重要因素。
    根據上述的研究結論,提供建議予相關單位與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

    This study aims to illustrate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arning effectiveness and empowerment in senior learners. By analyzing how variables of different backgrounds affect the difference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arning effectiveness and empowerment in senior learners.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predictive power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enior learners' learning effectiveness and the empowerment. This research applies questionnaires. That was based upon the senior learners who were enrolled in Taipei Sung-Nein University in the 2016. We delivered 439 questionnaires in total; 250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retrieved; the effective rate was 57%. The data were analized through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one way anova, factor analysis, independent sample T test,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isys.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were followings:
    1. Senior learners' learning efficiency ranked mid-high in “Health”growth level.
    2. Senior learners' empowerment ranked mid-high in “meaningfulness” growth level.
    3.Various health conditions in senior learners influence their learning efficiency. Senior learners with good health condition performed better in learning efficiency.
    4. Better health condition shows better selective ability.
    5. The learning effectiveness was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empowerment in senior learners.
    6. Learning efficiency is essential toward value prediction to senior learners empowerment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is comprehensive study, we will provide suggestions to related facilities and reference for future researches.

    表次 III 圖次 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重要性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四節 研究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松年大學歷史沿革與現況 11 第二節 學習成效意涵與相關研究 18 第三節 賦能理論意涵與相關研究 3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63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架構 63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65 第三節 研究對象 66 第四節 研究工具 67 第五節 研究實施程序與步驟 76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79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81 第一節 樂齡者學習成效與賦能之現況分析 81 第二節 背景變項在學習成效與賦能之差異探討 88 第三節 樂齡者學習成效與賦能關係之探討 98 第四節 綜合討論 10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3 第一節 結論 113 第二節 建議 116 參考文獻 119 中文書目 119 英文書目 129 附錄 135 「樂齡者學習成效與賦能之關係調查問卷」135 表 次 表2-1-1 松年大學大學部課程一覽表 16 表2-1-2 臺北市十所松年大學名稱及其學生人數(2016年) 17 表2-2-1 學習成效的評量模式總彙表 23 表2-2-2 運用Kirkpatrick四層次評估模式於中高齡者研究實證 26 表2-2-3 學習成效內涵與 McClusky的需求理論對應表 32 表2-2-4 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彙整 36 表2-3-1 各領域賦能定義 39 表2-3-2 三個層次之賦能歷程與賦能結果 47 表2-3-3 賦能研究構面彙整表 57 表2-3-4 國內中高齡者賦能相關研究實證 59 表2-3-5 背景變項與賦能之相關研究彙整表 60 表3-4-1 因素分析之KMO值判斷規準表 69 表3-4-2「學習成效量表」KMO與Bartlett檢定結果70 表3-4-3 成效因素分析結果摘要表 71 表3-4-4 學習成效信度分析結果 72 表3-4-5「賦能量表」KMO與Bartlett檢定結果 73 表3-4-6 賦能因素分析結果摘要表 74 表3-4-7 賦能信度分析結果係數表 75 表4-1-1 樣本特徵敘述統計 83 表4-1-2 學習成效題項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85 表4-1-3 賦能題項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87 表4-2-1 性別變項對學習成效之差異摘要表 89 表4-2-2 性別變項對賦能之差異摘要表 89 表4-2-3 年齡變項對學習成效ANOVA摘要表 90 表4-2-4 年齡變項對賦能ANOVA摘要表 91 表4-2-5 教育程度變項對學習成效ANOVA摘要表 92 表4-2-6 教育程度變項對賦能ANOVA摘要表 92 表4-2-7 健康狀況變項對學習成效t檢定摘要表 94 表4-2-8 健康狀況變項對賦能t檢定摘要表 94 表4-2-9 婚姻變項對學習成效ANOVA摘要表 95 表4-2-10 婚姻變項對賦能ANOVA摘要表 96 表4-2-11 學習參與時間變項對學習成效ANOVA摘要表 97 表4-2-12 學習參與時間變項對賦能ANOVA摘要表 97 表4-3-1 學習成效與賦能之相關係數表 99 表4-3-2 學習成效各層面對賦能整體層面之迴歸摘要表 100 表4-3-3 學習成效對抉擇能力之迴歸摘要表 101 表4-3-4 學習成效對意義之迴歸摘要表 101 表4-3-5 學習成效對影響力之迴歸摘要表 102 表4-4-1 研究假設檢定結果表 111 圖 次 圖2-1 松年大學執行委員會之組織 12 圖2-2 心理賦能的理論網絡 49 圖3-1 研究架構圖 64 圖3-2 研究流程圖 78

    參考文獻
    一、 中文書目
    王秀珍(1999)。護理人員工作相關灌能之探討:比較護理人員實際感受與期望間
    之差異。台北醫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王宗斌。訓練方式、電腦自我效能及學習型態。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
    士論文,桃園市。
    王麗雲、潘慧玲(2000)。教師彰權益能的概念與實施策略。教育研究集刊,44
    ,173-199。
    王永琳(2001)。台北市政府公務人員授能認知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
    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王瑞宏(2004)。職業訓練機構辦理中高齡失業者再就業訓練方案規劃與成效之
    研究。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嘉義縣。
    王冠程(2010)。補習班教師教學型態、學生學習態度對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余民寧(1987)。考試焦慮、成就動機、學習習慣與學業成績之關係。國立政治
    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余采瑄(2011)。成人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以高級中等進修學校第
    二專長教育班為例。暨南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南投縣。
    何英奇(2001)。學習困難的診斷與補救教學。載於何英奇、毛國楠、張景媛、
    周文欽合著,學習輔導,223-274。台北:心理。
    何思涵(2009)。新移民草根組織之發展模式與充權策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
    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李怡娟(1999)。運用充能策略於社區衛生教育。榮總護理,16(3),237-241。
    李承翰(2000)。網際網路與社會運動團體及個人增權(empowerment)關係之研究。元智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博士論文,桃園市。
    李隆旼(2002)。綜合高中教師效能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
    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李麗美(2002)。松年大學學員自我導向學習傾向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國
    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李麗香(2004)。國小教師創意教學與學生自我概念學習動機學習策略及學習成
    效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李明晉(2005)。焦點解決諮商中當事人知覺賦能歷程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
    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市。
    李幸燕(2010)。護理人員的賦權感受與留任意願之相關性研究。長榮大學護理
    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南市。
    宋麗玉、曾華源、施教裕、鄭麗珍(2002)。社會工作理論處遇模式與案例分析。
    臺北:洪葉文化。
    宋麗玉(2006)。增強權能量表之發展與驗證。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0(2)
    ,49-86。
    沈慶鴻(2014)。婚姻暴力代間傳遞之分析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博
    士論文,彰化縣。
    沈孟筑(2015)。焦點解決短期諮商師引發當事人賦能經驗之研究。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碩士論文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呂武聰(2015)。澎湖縣長青學苑學員學習成效之探討-以自我實現與生活品質面
    向為焦點。國立澎湖科技大學服務業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
    文,澎湖縣。
    吳淑芳(2008)。臺北縣松年大學學員參與動機及學習困難之研究。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社會教育與文化行政碩士學位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臺北市。
    林秀聰(1998)。賦能策略應用於機關組織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
    碩士論文,臺北市。
    林麗惠(1997)。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建制之分析-組織重組理論的觀
    點。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林振春(2001)。學習型社區的推動策略與實施現況。成人教育,60,2 -10。
    林麗惠(2006)。臺灣高齡學習者成功老化之研究。人口學刊,33,133-170。
    林虹似(2007)。高齡者參與志願服務之動機與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以雲嘉南
    地區慈濟基金會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林秉毅(2008)。高齡學習方案規劃人員培訓成效評估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
    成人及繼續教育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林彥宏(2009)。民間社工員之增強權能感、自我效能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林宜真(2009)。內部行銷、心理賦能對服務導向組織公民行為與工作投入的影
    響。國立臺灣海洋大學航運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基隆市。
    林維良(2012)。高齡教育學習成效之研究--岡山區長青學苑為例。長榮大學高
    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臺南市。
    林佩瑾(2014)。短式增強權能量表之發展與驗證。聯合勸募論壇,3(1),51-69。
    林俊德(2015)。活力再現~高齡者參與園藝治療之賦能現象。中華輔導與諮商
    學報,43,95-126。
    松年大學(1998)。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松年大學十週年紀念文集(1989-1998)。
    新竹:松年大學。
    邱琡雯(2005)賦權與在台東南亞新娘的工作。性別與移動日本與台灣的亞洲新
    娘,6,221-253。
    侯冬芬(2004)。雲嘉地區資深榮民生命意義、死亡態度與生活品質之相關性探
    討。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祖靜萍(2005)。台北市松年大學學員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實踐大學
    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洪嘉鴻(2003)。國民小學教師增權與教師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
    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市。
    洪瑋齡(2012)。管理教練技能對員工工作投入之影響─以員工心理賦能為中介
    變項。國立中央大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桃園縣。
    馬家媛(2004)。員工對授權賦能的認知對其工作態度之影響。國立中山大學人
    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徐新逸、郭盈芝(2006)。中小學教師遠距進修之學習參與度及學習成效之相關
    研究。空中教學論叢,20,169-190。
    徐英哲(2011)。運用數位學習評估企業員工教育訓練之學習成效與學習滿意度
    -以X公司為例。萬能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桃園市。
    教育部(2006)。邁向高齡社會老人教育白皮書。
    教育部(2012)。教育部補助直轄市及縣(市)政府設置樂齡學習中心實施要點。
    2012年4月20。
    粘容慈(2004)。重新發現力量—高齡志工參與志願服務的充權經驗。國立政治
    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許碧珊(2001)。以充權觀點檢視更年期自助團體成員之經驗歷程。國立臺灣大
    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許淑婷、許純碩、王盈文(2008)。教師教學態度與學生學習成效之關係探討。
    立德學報,5(2), 62-77。
    許良仲(2010)。技藝競賽選手涉入程度、學習動機對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
    -以高中職商業類科餐旅群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台中市。
    許銘恩(2011)。我國老人教育政策與行政之研究。育達科大學報,29,107-
    135。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1981)。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4)。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鐸嚴(2000)。高齡化社會中高齡者的終身學習策略與規畫。社會科學學報,8,
    1-22。
    張麗春、李怡娟(2004)。賦權概念分析,護理雜誌,51(2),84-90。
    張麗春(2006)。公共衛生護理人員充能教育歷程與介入成效評價研究。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博士論文,臺北市。
    張麗春、顏婉娟、呂素英(2006)。員工充能模式於公共衛生護理之應用與省思.
    護理雜誌,53(2),11-17。
    張宏生 劉芷伶(2009)。旅館業工作授權設計與員工工作態度之探討-工作價值
    觀之干擾效果。餐旅暨家政學刊,6(4),307-325。
    張欽星(2009)。從增能賦權觀點探究新移民女性參與志願服務的學習經驗。國
    立暨南國際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南投縣。
    張文隆(2010)。賦權。臺北:商周。
    張朝琴(2012)。樂齡老年培力動能--以臺灣老人需求及社會支持服務為例之探
    討。慈惠通識學術專業期刊,2,177-196。
    郭素玲(2006)。賦權氣候對個人績效之跨層次影響---自我效能之干擾效果。國
    防管理學院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郭盈芝(2007)。數位學習混成方式對學習成效影響之探討:以「教育部離島及
    偏遠地區遠距教學培訓計畫」為例。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班碩士論
    文,新北市。
    郭俐彣(2013)。樂齡大學參與者學習成效評估之研究-以實踐樂大為例。實踐大
    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北市。
    陳李綢(1993)。教育測驗與評量,臺北市:五南。
    陳國恩(1997)。空中大學學生學習風格與學習滿意、學習成就關係之研究。國
    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陳清惠(2000)。老年人的靈性護理-於中華民國護士福音團契編著,靈性護理
    的理論與實務,41-47。臺北:護福。
    陳燕禎(2000)。臺灣地區公立安養機構老人婚姻生活品質之研究。玄奘學報,
    2,23-44。
    陳沁怡(2005)。如何評估T&D 成效---專業化訓練成果評鑑。T&D飛訊,29,
    1-9。
    陳慧平(2009)。論心理賦能和員工投入對員工工作滿足與組織認同之影響:心
    理氣候知覺調節作用之探討。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
    論文,桃園市。
    陳宇德(2011)。探討社區中高齡長者其充能程度與生活品質之相關。臺北醫學
    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陳安秀(2012)。雙因子理論對高職生職場實習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產學攜手合
    作計畫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陳宛如(2013)。航空公司運務人員雇用型態對心理賦能、工作滿足及情緒耗竭
    響之研究。世新大學觀光學研究所(含碩專班)碩士論文,臺北市。
    陳至柔、吳如娟、吳有諒(2014)。授權賦能與組織信任對服務導向組織公民行
    為影響之研究-以公立社福機構為例。服務業管理評論,12,40-66。
    莊雅婷、魏惠娟、黃錦山(2008)。台灣地區高齡教育的現況分析。載於魏惠娟
    (主編),高齡教育政策與實踐,121-178。臺北:五南。
    黃富順(1995)。老化與健康。台北:師大書苑。
    黃品全(2003)。顧客接觸人員與上司、同事關係對賦能及服務工作之影響-社
    會交換的觀點,管理評論,22(4),57-80。
    黃品全(2004)。旅館餐飲人員賦能認知與服務導向組織公民行為之關聯-從領導
    者與成員交換理論的觀點,觀光研究學報,10(4),19-37。
    黃哲彬(2004)。國民小學校長賦權增能行為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南大
    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南市。
    黃富順(2004)。高齡學習。台北市:五南。
    黃 洲(2006)。雲林縣社區大學成人學習者學習風格與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
    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黃富順(2008)。高齡教育學。臺北:五南。
    黃富順(2009)。高等教育待開發的新領域—高齡學習者。臺北:師大書苑。
    黃哲彬(2010)。國民中學校長賦權增能領導行為、組織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關
    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臺北市。
    黃素貞(2010)受暴婦女使用公立就業服務資源之經驗探討—以充權觀點為例。
    長榮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南市。
    黃富順(2011)。高齡期的工作、休閒、退休與居住安排。臺北:五南。
    黃秀如(2012)。賦權領導與服務導向組織公民行為之關係-賦權氛圍的中介效
    果。國立中興大學高階經理人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臺中市。
    溫典寰(2006)。身心障礙者的網路使用對賦權與生活品質影響之研究-以肢體障
    礙者為例。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馮琬婷(2008)。桃園縣國中教師彰權益能與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中原大學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市。
    葉秀菊(2010)。岡山松年大學學員參與學習動機與學習障礙之研究。國立高雄
    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曾仁杰(2013)。增強權能之助人關係的形成歷程與策略:以優勢觀點為基礎的
    處遇模式,嘉南學報,人文類,39,185-201。
    詹涵雯(2008)。桃園縣高齡者學習需求與參與意願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
    政治經濟與政策研究所在職碩士專班碩士論文,桃園縣。
    楊淳浩(1998)。協助老年人在社區中開展生涯。輔導季刊,34(2),31-39。
    楊雅雯(2009)。焦點解決團體督導對高中職輔導教師之賦能內涵研究。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北市。
    廖運楨(2002)。台灣地區公立國民小學教師賦權增能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
    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教育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新竹市。
    趙善如(1999)。增強力量觀點的社會工作處遇模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刊,1,
    231-262。
    趙安娜(2002)。鄉村社區老年人生命意義、健康狀況與生活品質及其相關因素
    之探討。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慧廣法師(2001)。生命的真相。摘自 http://a112.com/4a.htm。
    潘慧玲、王麗雲(2001)。學校彰權益能組織之研究—以教師會為例。行政院國
    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未出版,臺北市。
    劉興郁、蔡瑞敏(2006)。組織變革知覺、學習動機對學習成效之影響。朝陽商
    管評論,5(S),63-88。
    劉淑芬(2007)。企業教育訓練評鑑方法應用之研究:Kirkpatrick四層次模式理
    論分析的觀點。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嘉義縣。
    劉美吟(2008)。第二型糖尿病個案情緒困擾、賦權感受、自我照顧行為與生活
    品質關係之探討,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劉彥慧(2009)。訓練品質系統評核指標之研究-以國家訓練品質系統(TTQS)為
    例。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人力資源發展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鄭明韋(1999)。國立空中大學嘉義地區學生學習方式、學習參與程度與學習成
    效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鄭麗珍(2003)。增強權能理論與倡導,宋麗玉、曾華源、施教裕和鄭麗珍(編),
    社會工作理論—處遇 模式與案例分析頁,407-440。臺北:洪葉文化。
    鄭玉杏(2007)。運用合作學習於高職學生專題製作課程之學習成效及學習滿意
    度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北
    市。
    鄭文仁(2008)。終身學習•終身教育-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松年大學。新使者
    105,17-19。
    鄭窈窕(2014)。樂齡大學學員人際關係、知覺教師教學型態與學習成效之研
    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北市。
    蔡華華、張雅萍(2007)。學習動機對學習成效之影響-以領導行為為干擾變數。
    中華管理學報,8(4),1-17。
    賴怡帆(2008)。彰權益能評鑑取徑之應用:兩所國民中學的實踐經驗。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盧宸緯(2011)。高齡學習者數位賦能過程及其課程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博士論文,臺北市。
    謝金青(1998)。國民小學學校評鑑指標與權重體系之建構。新竹師院學報,11,
    454-455。
    謝明珠(2003)。教育訓練對護理長授權賦能之成效探討。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
    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謝慧賢(2007)。ROI評估模式於管理才能發展訓練成效評估之應用-以公務訓
    練機構為例。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人力資源發展系碩士班碩士論文,高雄
    市。
    薛曼娜(2004)。社區權能激發過程量表之建構--以老人社區參與為例。國立台
    北護理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薛曼娜、葉明理(2006)。社區老人權能激發過程之概念分析。護理雜誌,53(2),
    5-10。
    薛文惠(2008)。基督長老教會松年大學老年人休閒參與、休閒滿意與幸福感相
    關之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大學休閒產業經營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桃園市。
    薛淑玲(1998)。老人教育現況。載於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主編,松年大學十週年
    紀念文集(1989-1998)。新竹:松年大學。
    鍾任琴(1997)。國小教師權能感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嘉義師院學報,11,
    157-186。
    鍾任琴(1997)。國民小學教師權能之調查分析,教師之友,38(2),20-27。
    鍾任琴、黃增榮(1998)。國民中學教師權能之分析,朝陽學報,3,1-31。
    鍾任琴(2000)。教師專業權能之研究。台北市,五南。
    鍾秀琴(2010)。大臺南市樂齡者學習成效及幸福感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
    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鍾翠芬(2008)。中高齡失業者參加職業訓練學習態度、學習遷移與學習成效關
    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鍾幼玩(2010)。通例課程方案對智能障礙學生職業技能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
    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戴淑媛(2001)。中高齡者職業訓練成效評估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
    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簡素枝(2004)。嘉義縣市高齡學習參與者與非參與者在人際關係、生活滿意度
    之比較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魏千金(2001)。授權賦能與工作態度之研究-以護理人員為例。逢甲企業管理
    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市。
    魏銀河(2003)。台南市社區大學學員學習滿意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中
    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魏惠娟主編(2009a)。樂齡學習資源中心初階培訓工作手冊(第二年培訓)。
    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高齡教育研究中心。
    魏惠娟主編(2009b)。樂齡學習資源中心進階培訓工作手冊(第二年培訓)。
    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高齡教育研究中心。
    魏惠娟、胡夢鯨、蔡秀美、黃錦山、許亞文(2010)。樂齡學習系列教材2-高齡
    心理。台北市:教育部。
    魏惠娟、胡夢鯨、陳冠良(2010)。臺灣樂齡學習中心課程之分析:McClusky需求幅度理論的應用。成人及終身教育學刊,15,115-150。
    魏惠娟、胡夢鯨、陳玉樹、林秉毅(2010)。高齡教育工作者方案規劃能力培訓
    之成效評估:Kirkpatrick模式的應用。成人及終身教育學刊,14,001- 032。
    魏惠娟(2012)。台灣樂齡學習。臺北:五南。
    魏雅璇(2013)。成人學習動機、學習策略、學習行為與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
    —以台東地區護理人員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屏東市。
    蕭玉芬(2013)。Kirkpatrick模式在中高齡者退休準備教育方案成效評估的應
    用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嘉義縣。
    釋自淳、夏曉鵑(2003)。識字與女性培力-以「外籍新娘識字班」為例。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3(2),41-84。

    二、英文書目
    Adams, R. (1990). Self-help. Social Work & Empowerment. London: Macmillan
    press.
    Bower, G. H., & Hilgard, E.R. (1981). Theories of Learning(5th ed).NJ:Prentice-Hall.
    Boswell, J. J., Mocker, D. W., & Hamlin, W.C. (1986). Telelecture: Anexpriment in
    remote teaching. Adult Leadership, 16(9), 321-338.
    Brinkerhoff, R. O. (1987) Achieving Results from Training.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Bushnell, D. S. (1990). Input, process, output:A model for evaluating training.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Journal, 44(3), 41-43.
    Bolton, B., & Brookings, J. (1996). Development of a multifaceted definition of
    empowerment. Rehabilitation Counseling Bulletin, 39(4), 256-264.
    Baldwin, T. T., & Ford, J. K. (1998). Transfer of Training: A Review and Direction for
    Future Research. Personnel Psychology, 41, 63-105.
    Barrett, A. E. 1999. Social support and life satisfaction among the never married: Examining the effects of age. Research on Aging, 21(1): 46-72.
    Becker, BE, Huselid, MA & Ulrich D.(2001). The HR Scorecard, HBS Press,
    Boston, MASS.Comprehensive resource on embedding HR processes and
    initiatives including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into the business and strategy of
    the organisation. Very useful tools for ensuring alignment and relevance.
    Conger, J., & Kanungo, R. (1988). The empowerment process: Integr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3(3), 471-428.
    Conger, J. A. (1989). Leadership: The art of empowerment others.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 11(1),17- 24.
    Deming, B.(1984). Empowerment: A vehicle to peace. In M. S. White & D. Van
    Soest(Eds.), Empowerment of people for peace,8 Minneapolis, MN: Women
    Against Military Madness.
    Dunst, C., Trivette, C., & Deal, A.(1988). Enabling and empowering families. Cambridge, MA: Brookline.
    Draft, R. L. (2001). Organization theory and design (7th ed.). Ojio,OH:South-Western.
    Erikson, E. H. (196). Eight ages of man. In E. H. Erikson (Ed.), Childhood and
    society. 2, 247-274. New York : Norton.
    Empowerment in social work practice: a sourcebook. US: Brooks/Cole. Eylon, D.
    (1998). Understanding empowerment and resolving its paradox, Journal of
    Management History, 4(1), 16-28.
    Freire, P. (1970). 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New York : The Seabury Press.
    Freire, P. (1994). 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New York: Continuum.
    Fetterman, D. (1996). Empowerment evalu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practice. In D. M. Fetterman, S. J. Kaftarian, & A. Wandersman.
    (Eds),Empowerment Evaluation: Knowledge and Tools for
    Self-assessment & accountability.,3-46.
    Fuhrman, S.H. (2003). Redesigning accountability systems for education. CPRE
    policy briefs. Retrieved February 24, 2010, from http://www.cpre.rg/Publications
    /rb38.pdf.
    Gagné, R. M. (1985). The condition of learning and theory of instruction. NY: Holt, Rinehert & Winston.
    Gutiérrez, L.M(1990).Working with women of color : An empowerment perspective.
    Social Work , 35(2), Pp.149-153.
    Gutiérrez, L.M., Parsons, R.J., & Cox, E.O. (1998). Creating opportunities
    for empowerment-oriented programs. In Gutiérrez, L.M., Parsons, R.J., & Cox,
    E.O. (eds.),
    Gutiérrez, L. M., Parsons, R. J., & Cox, E. O.(1998). Empowerment in Social
    Work Practice: A Sourcebook. CA: Wadsworth Pub Co.
    Gibson, C.H.(1991). “A concept analysis of empowerment”,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16(3),354-361.
    Greasley, K., Bryman, A., Dainty, A., Price, A., Naismith, N., & Soetanto, R.
    (2008). Understanding empowerment from employee perspective: What
    does it mean and do they want it, Team Performance Management, Vol.14,
    1(2), 39-55.
    Hawks, J. H.(1992). “Empowerment in nursing education: Concept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to philosophy, education: Concept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to
    philosophy,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17(6)
    ,609-618.
    Hiltz, S. R., & Wellman, B. (1997). Asynchronous Learning Networks as a Virtual Classroom.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40 (9), 44-49.
    Jung, D., & Sosik, J. (2002).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in work groups: The role of empowerment cohesiveness, and collective-efficacy on perceived group
    . Small Group Research, 33(3), 313-336.
    Kirkpatrick, D. L. (1959a). Techniques for evaluating training program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Training Directors, 13, 3-9.
    Kirkpatrick, D. L. (1959b). Techniques for evaluating programs:Part 2-Learning.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Training Directors, 13(12), 21-26.
    Kaiser H. F.(1974). An index of factorial simplicity. Psychometrika, 39,31-36.
    Kanter, R. M. (1968). Commitment and social organization: A study of commitment
    mechanisms in utopian communitie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33,
    499-517.
    Kaufman, P., & Keller, J. M. (1994). Levels of evaluation model.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Quarterly, 7, 5-21.
    Kieffer, C. H. (1984). Citizen empowerment: A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in human services, 3, 9-36.
    Kreisberg, S. (1992). Transforming power: Domination, empowerment, and education. Albany,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Kraiger, K., Ford, J. K., & Salas, E. (1993). Application of cognitive, skill-based, and affective theories of learning outcomes to new methods of training evaluation.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8, 311-328.
    Klakovich, M. D.(1995). “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evaluation of the reciprocal
    empowerment scale”, Journal of Nursing Measurement, 3(2), 29-35.
    Lee, J. A.B. (1994). The empowerment approach to social work practice. N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Lightfoot, S. L.(1986). “On goodness in schools: Themens of empowerment”, Peabody Journal of Education, 63, 435-466.
    McClusky, H. Y.(1971). Education: Background and issues。Washington, D. C.:White House Conference on Aging.
    McWhirter, E. H. (1991). Empowerment in counseling.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69, 222-227.
    Morris, J. (1997). Care or empowerment ? A disability rights perspectives. Social
    Policyand Administration,31(1),54-60.
    Newstrom, John W. (1978). “Catch-22: The Problems of Incomplete Evaluation of Training,” Journal of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Nov.), 22-24.
    Parsons, R.J.(1994). Empowerment-oriented social work practice with the elderly. A Division of Wadsworth, Inc.
    Phillips, J. J. (1997). Handbook of training evaluation and measurement methods (3rd ed.). Houston, TX: Gulf Publishing.
    Proulx, C. M., Helms, H. M., & Buehler, C. (2007).Marital quality and personal
    well-being: A metaanalysis.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69, 576-593.
    Rappaport, J. (1987). Terms of empowerment/examples of prevention: toward a theory for community psychology.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5(2), 121-145.
    Rodwell,C. M. (1996). An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of empower-ment. Coronary,Care Nursing/Health Promotion, 23(2),305-313.
    Rogers, E. S., J. Chamberlin, M. L. Ellison and T. Crean (1997). A Consumer-
    Constructed Scale to Measure Empowerment among Users of Mental
    Health Services, Psychiatric Service, 48(8), 1042-1047.
    Solomon, B. (1976). Black empowerment: Social work in oppressed communit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Stufflebeam, D. L. (1974). The CIPP model for program evaluation. In G. F. Madaus, M. S. Scriven, & D. L. Stufflebeam., Evaluation models: Viewpoint on educational and human services evaluation 117-141. Kluwer-Nijhoff Publishing.
    Stiggins, R. J. (1994). Student-centered classroom assessment. NewYork: Macmillan College.
    Spreitzer,G.M.,(1995).”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 in the workplace
    :Dimensions, Measurement”. And valid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nal, 38(5),1442-1435.
    Spreitzer, G. M. (1995). 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 in the workplace: Dimensions, measurement, and valid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8(5), 1442-1465.
    Spurgeon, P., & Barwell, F. (2000). Personal responsibility, empowerment and medical utilization: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considering counseling and offset costs. Psychotherapy, Counseling & Health, 3(2), 229-244.
    Torre, D. (1985). Empowerment: Structure conceptualization and instrument
    development.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Cornell University, Ithaca, NY.
    Thomas, K. W., & Velthouse, B. A. (1990). Cognitive elements of empowerment: An “interpretive” model of intrinsic task motiv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5 (4), 666-681.
    Whisman, M. A. (2001).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depression and marital
    dissatisfaction. In S. R. H. Beach (Ed.), Marital and family processes in
    depression: A scientific foundation for clinical practice , 3-24,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WHO (2002). Active Ageing: A Policy Framework. Madrid, Spain: Ageing and LifeCourse Program,Second United Nations World Assembly on Ageing Press.
    Windsor, T. D.,Anstey, K. J.(2008). A longitudinal investigation of perceived control and cognitive performance in young, midlife and older adults. Aging, Neuropsychology and Cognition, 15, 744-763.
    Zimmerman, M. A., & Rappaport, J. (1988). Citizen participation, perceived control,
    and 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6, 725-750.
    Zimmerman, M.A. (1990). Taking aim on empowerment research: on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individual and psychological conceptions.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18(1) ,169-177.
    Zimmerman, M. (1995). 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 Issues and illustr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23, 581-599.
    Zimmerman M. A. & Warschausky S. (1998). Empowerment theory for rehabilitation research: 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 Rehabilitation Psychology, 43(1), 3-16.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