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簡楷倩 |
---|---|
論文名稱: |
傅抱石與林風眠仕女畫之風格比較研究 |
指導教授: | 曾肅良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畢業學年度: | 9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9 |
中文關鍵詞: | 傅抱石 、林風眠 、仕女畫風格比較 、保守與創新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08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二十世紀初期,中國不少畫家赴國外留學,並引進西方美術的制度觀念,希望促使中國文明的進步並邁向現代化發展。因此中國近代美術之發展,形成「保守」與「創新」兩條路線。在所謂「藝術改革」的路線中,傅抱石與林風眠兩者在中國傳統繪畫的改革方法與作品所呈現出來的畫面中,傅氏偏向傳統所使用的創作技法,並將其建構在中國傳統筆墨之基礎上;林氏則屬融合中西繪畫的筆墨技法來進行創作,雖然兩者的改革方式不同,但皆與中國傳統繪畫有所切割。傅抱石與林風眠因所處的時代背景與個人經歷兩大因素,直接影響其藝術思想與風格發展,其中藝術思想又直接影響到他們的畫風發展,因此傅氏與林氏分別所代表的時代意義主要建構於其繪畫風格之上。
本文將從傅抱石與林風眠仕女畫造型、技巧與構圖等方面的藝術風格與表現分析著手,藉此了解傅、林各自的仕女畫創作與個人風格特色後,再由各自的藝術涵養出發,對兩者之創作理念、圖像表現與技法風格等方面進行整體的分析比較。筆者將傅抱石、林風眠仕女畫作一系統化歸納整理,更明確建立起兩者的仕女畫所具備的獨特風格之圖式語言後再進行兩者的比較研究。此篇論文因有將仕女畫的各部分作單一元素處理的整理圖表,因此讓讀者得以在最短的時間內,了解傅抱石、林風眠兩者仕女畫的特色與異同,也對日後進行傅抱石或林風眠仕女畫的鑑定或鑑別上有一定的助益。
一、專書
Clive Bell著,周金環、馬鍾元譯(2000),《藝術》,台北︰商鼎文化。
山谷(2005),《筆落世所稀》,大象出版社。
王伯敏等編(1988),《中國美術通史》,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
王國維(1998),《人間詞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頁66。
王靖憲、令狐彪編(1990),《現代國畫家百人傳》,台北:台灣中華書局。
王慶生(1992),《繪畫-東西方文化衝擊》,台北:淑馨出版社。
艾中信著(1998),《讀畫論畫》,中國深圳。
朱伯雄、曹成章主編(1997),《中國書畫名家精品大典》,浙江教育出版社。
朱樸(1988),《現代美術家畫論‧作品‧生平──林風眠》,上海:學林出版社。
朱樸(1998),《林風眠話語》,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朱樸(1999),《林風眠藝術隨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伍霖生(1987),《傅抱石談藝錄》,四川:四川美術出版社。
伍霖生編錄(1991),何懷碩校對,《傅抱石畫論》,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何懷碩(1998),《近代中國書畫家論─大師的心靈》,台北:立緒文化。
谷流、彭飛(1999),《林風眠談藝錄》,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
李渝譯,高居翰著(1973),《中國繪畫史》,台北:雄獅出版社。
李澤厚(1987),《美的歷程》,(台北:金楓出版社),頁112。
李諍(1999),《林風眠畫論》,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沈柔堅等編(1989),《中國美術辭典》,台北:雄獅圖書公司。
邱定夫(1984),《中國畫近代各家宗派風格與技法之探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阮榮春、胡光華(1997),《中國近代美術史(1911~1949)》,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宗白華(2005),《美學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
林風眠(1936),《藝術叢論》,上海:正中書局。
周林生(2004),《近現代繪畫》,湖南:河北教育出版社。
邵彥編(2002),《中國繪畫欣賞》,台北:五南出版社。
洪惠鎮2000),《中西繪畫比較》,河北:河北美術出版社
郎紹君(1988),《論中國現代美術》,江蘇美術出版社。
郎紹君(1996),《林風眠》,台北:台灣麥克股份有限公司。
郎紹君(2004),《林風眠》,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俞劍華(1977),《中國繪畫史─下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席德進(1982),《改革中國畫的先驅者》,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胡志亮(1994),《傅抱石傳》,南昌市: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徐敬東編(1991),《中國美術家的故事》,台北:謙謙出版社。
唐勇剛(2005),《現代書畫投資:傅抱石卷》,北京:北京出版社。
陳英德(1987),《海外看大陸藝術》,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陳屢生編(1999),《傅抱石畫論》,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陳兆復(1986),《中國畫研究》,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
陳傳席(1996),《巨匠與中國名畫--傅抱石》,台灣麥克股份有限公司。
陳傳席(2000),《中國名畫家全集:傅抱石》,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陳傳席(2001),《中國山水畫史》,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
陳傳席(2001),《中國名畫家全集—傅抱石》,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陳惠黛(1999),《林風眠百年紀念專輯》,大未來藝術有限公司。
陳菊秋編(2000),《林風眠研究文集I II III》,台北:閣林國際圖書有限公司。
陳秉璋、陳信木(1983),《藝術社會學》,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許禮平編(1992),《中國近代名畫家圖鑑》,台北:中華商務。
黃苗子(1998),《畫壇師友錄》,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黃士龍(2007),中國服裝史略,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頁68。
黃丹麾、劉曉陶(2002),《徐悲鴻與林風眠》,瀋陽:遼寧美術出版社。
黃鴻儀(1997),《現代中國畫名家研究論集》,江蘇省新華書店。
曾堉、王寶蓮譯(1985),《中國藝術史》,台北:南天書局。
馮葉(2000),《林風眠的世界》,台北:民生報。
馮葉(2000),《走近林風眠》,台北:閣林國際圖書有限公司。
傅抱石(1976),《中國美術年表》,台北:中華藝林文物出版社。
傅抱石(1998),《傅抱石談藝術》,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
傅抱石(2000),《中國繪畫理論》,台北:里仁書局。
傅抱石(2003),《傅抱石美術文集》,江蘇:江蘇文藝出版社。
傅抱石(2007),《中國山水人物技法》,上海:上海書店。
傅抱石著,葉宗鎬編(2003),《傅抱石美術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出版社。
傅抱石紀念館(2004),《其命維新:傅抱石百年誕辰紀念文集》,鄭州:河南出版社。
葉宗鎬(2004),《傅抱石年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管彥波(2006),中國頭飾文化,呼和浩特市:內蒙古大學出版社。
萬青力、李鑄(2001),《中國現代繪畫史─民初之部1911-1949》,台北:石頭出版社。
楊大年(2005),《中國歷代畫論采英》,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張少俠,李小山(1986),《中國現代繪畫史》,江蘇美術出版社。
張元茜等著(1989),《中國—巴黎—早期旅法中國畫家研究》,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張國英(1991),《傅抱石研究》,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潘天壽(1987),《潘天壽‧美術文集》,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
廖陽(2000),《中西美術題材比較》,河北,河北美術出版社。
楊新、班宗華等(1999),《中國繪畫三千年》,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楊新主編(2005),《中國近現代書畫真偽鑑別:傅抱石》,大象出版社。
廖建欽、施淳惠編(2001),《近現代十五大家名畫選》,台北:羲之堂文化。
鄭朝(1990),《林風眠論》,杭州:浙江美術學院出版社。
蔣健飛(1980),《中國民初畫家》,台北:藝術圖書公司。
劉曦林(1994),《中國巨匠美術週刊--傅抱石》,台北:錦繡出版社。
謝里法(1988),《我的畫家朋友們》,台北:自立晚報出版社。
謝立中、孫立平主編(2002),《二十世紀西方現代畫理論文選》,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魏美月譯,鈴木敬著(1987),《中國繪畫史》,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蕭平(2002),《鑑識傅抱石》,福建美術出版社。
顧祝君編輯(1993),《中國近現代名畫家集 林風眠》,台北:錦繡文化企業。
二、論文
吳俊明(1992),《林風眠繪畫事業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秀玲(2005),《林風眠繪畫作品之構形表現》,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淑嫦(2005),《從二十世紀前葉論旅法畫家的中西文化交流林風眠及潘玉良的女體畫作》,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美術組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蔡俊旭(2006),《傅抱石與李可染山水畫風格比較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宜芳(2006),《心摹而手追──傅抱石人物畫研究》,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芳如(1983),《民初中國人物畫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顏國華,《傅抱石美學思維與其作品之意境(1939-1965)》,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三、期刊
巴東(1994),〈冷境一格的畫家傅抱石〉《歷史文物》,4 卷1 期。
巴東(2003),〈近代中國繪畫脈絡發展論析—「傳統」與「創新」的美
學觀察與省思〉,《歷史文物》,13 卷10 期。
郎紹君(1994),《中國巨匠美術週刊—林風眠》5 期,台北: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許禮平總編輯(1995),《名家翰墨》8號,香港:翰墨軒出版有限公司,1995 年。
許禮平總編輯(1995),《名家翰墨》9號,香港:翰墨軒出版有限公司,1995 年。
許禮平總編輯(1995),《名家翰墨》10號,香港:翰墨軒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
許禮平總編輯(2002),《名家翰墨》24號,香港:翰墨軒出版有限公司,2002 年。
許禮平總編輯(2004),《名家翰墨》34號,香港:翰墨軒出版有限公司,2004 年。
邱秀惠譯,鶴田武良著(1999),〈留日美術學生─近百年來中國繪畫史研究〉,《藝術家》285期。
張昕著,王宏健議(1981),中西美術在觀念與表現上的異同,雄獅美術127。
戴桂芳(2000),百世風流入畫來──讀傅抱石的人物畫,東南文化131。
四、畫冊
《傅抱石精品畫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中國現代名家作品選粹 傅抱石》,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年。
《林風眠繪畫展》,東京:西武百貨店,1986年。
余毅主編(1981),《傅抱石畫集1、2》,台北:中華書畫出版社。
杜滋齡(1994),《林風眠全集(上卷)》,天津人民出版社。
杜滋齡(1994),《林風眠全集(下卷)》,天津人民出版社。
林千鈴(2004),《傅抱石在紙上呼風喚雨》,時報文化出版。
梁白泉主編(1988),《傅抱石畫集》,文物出版。
葉宗鎬(2004),《傅抱石的世界》,時報文化出版。
鴻禧藝術文物基金會編(1990),《三石選集》,鴻禧藝術文物基金會出版。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1989),《林風眠畫集》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