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鄭紹辰
Juann-Chen Cheng
論文名稱: 隱喻使用與國中學生對科學文本閱讀理解之相關性的探討--以「聖嬰現象」為例
Investigat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se of Metaphors and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Understanding when Reading the Science Text— The Example of the 〝El Nino〞
指導教授: 楊文金
Yang, Wen-G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科學教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cience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3
畢業學年度: 9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4
中文關鍵詞: 隱喻科學文本閱讀理解
英文關鍵詞: Metaphor, Science Text, Comprehens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73下載:2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在科學文本中加入隱喻的使用,對有無聽聲閱讀及不同讀圖能力之國中學生閱讀「聖嬰現象」之閱讀理解的影響。
    以桃園縣某國中二年級124位學生為對象,並發展「文本自由回憶測驗」與「閱讀理解測驗」作為測量學生閱讀理解的工具,以瞭解不同讀圖能力學生在不同條件(有無聽聲)下,閱讀不同文本後,其對文本內容的記憶、理解及其長期的學習成效;另外再晤談23位學生,深入了解學生對科學文本中加入隱喻使用的看法與感受。最後將所蒐集之資料編碼計分,以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方式進行統計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隱喻的使用的確有助於學生對科學文本的閱讀理解。除了能增進學生對文本內容之正確命題的回憶,並減少對錯誤命題的回憶之外,隱喻對閱讀理解的影響更顯現在它長期的效應上。就長期而言,閱讀有隱喻文本學生對文本內容有較多且正確的回憶,對文本所呈現訊息亦有較佳的正確理解。反之,聽聲閱讀與讀圖能力的影響則顯現在短期成效上,隨著時間的延長,兩者對學生閱讀理解的影響將會隨之減少。由此可知,學生在對科學文本的閱讀歷程中,似乎能藉由隱喻提取已存的認知基模映射在文本的抽象概念上。藉此,學生對文本概念的記憶與理解能因此保留的更久。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students’ understanding when reading the "El Nino" science text which metaphors were added. Two factors were also considered: reading with/without playing the audiotape which read aloud the science text by the researcher, and students’ ability of reading science diagram.
    In this study, one hundred and twenty four 8th graders were sampled from one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o-Yuan county. Utilized “Free recall test”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 test” to assess the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ability of reading science diagram at two conditions(with/without playing the audiotape)who their memory , understanding, and the results of their long-term learning about the text contents after reading different text (with/without the metaphors). In addition, 23 students were selected for individual interview to further comprehend their opinions and feelings about metaphors used in science text.
    In this research, it is clearly revealed that metaphors used in science text really can improve th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when they are reading the science text.
    The metaphors were found not only to enhance the students’ recalls of correct-propositions but also to decrease the students’ recalls of wrong-propositions about the science text contents. In addition, the influences of metaphors on the students’ reading comprehension were getting significant with time. After a long period of time, the students who read the text with metaphors were still possessed of more and correct recalls as well as better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information in text. In contrast, the effects of reading with the audiotape and ability of reading science diagram on students’ reading comprehension were short-term and getting less and less with time. Therefore, for students in the period of reading science text, the existent cognition templates can be recalled by metaphors and then projected on the abstractive concepts of text. As a result, the students can keep their memory and understanding for text contents for a long time.

    目錄 摘要 摘要(英文)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4 第三節 研究問題………………………………………………………….4 第四節 名詞解釋………………………………………………………….5 第五節 研究假設與限制………………………………………………….6 一 研究假設……..…………………………………………………….6 二 研究限制……..…………………………………………………….7 第二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 科學文本的形式與特性………………………………………….9 第二節 科學文本的結構與命題分析…………………………………..11 第三節 科學文本的閱讀理解…………………………………………..13 第四節 隱喻的特性……………………………………………………..18 第五節 隱喻與科學……………………………………………………..21 第六節 隱喻與科學文本的閱讀理解…………………………………..24 第七節 語音、插圖與科學文本的閱讀理解…………………………..25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29 第一節 研究設計………………………………………………………..29 第二節 研究樣本………………………………………………………..30 第三節 研究工具………………………………………………………..33 一 「聖嬰現象」文本…..…………………………………………...33 二 先備知識測驗……..……………………………………………...36 三 閱讀理解測驗…………………………………………………….36 四 讀圖能力測驗…..………………………………………………...40 五 個別晤談………..………………………………………………...41 第四節 研究程序………………………………………………………..42 一 發展研究工具…………..………………………………………...42 二 實施程序…..……………………………………………………...44 (一)實驗研究部份…………………………………………………..44 (二)個別晤談部份…………………………………………………..46 第五節 資料蒐集………………………………………………………..48 一 實驗研究的資料蒐集與處理………..…………………………...48 二 個別晤談資料的蒐集……..…………………………….………..48 第六節 資料分析…………………………………………………………49 一 實驗研究之資料分析…………………………………………….49 二 個別晤談之資料分析…………………………………………….50 第四章 研究結果……………………………………………………… ….51 第一節 實驗研究之分析結果…………………………………………..51 一 先備知識測驗結果分析……..…………………………………...51 二 後測結果分析…..…………………………………………….…..51 (一)「隱喻」對有聽聲閱讀與否學生之閱讀理解影響之分析. …52 (二)「隱喻」對不同讀圖能力學生之閱讀理解影響之分析…. …55 三 延後測結果分析…..………………………………………….…..59 (一)「隱喻」對有聽聲閱讀與否學生之閱讀理解延後測之分析..59 (二)「隱喻」對不同讀圖能力學生之閱讀理解延後測之分析.… 63 第二節 個別晤談研究結果分析………………………………………..67 一 晤談學生對所讀文本的第一印象及感受………..……………...67 二 晤談學生對不同文本的看法…..………………………………...6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75 第一節 結論……………………………………………………………..75 一 實驗研究測驗結果………..………………………………….…..75 (一)後測方面………………………………………………………..75 (二)延後測方面……………………………………………………..76 二 個別晤談結果………..…………………………………………...78 第二節 建議……………………………………………………………..78 第三節 未來研究建議…………………………………………………..80 參考文獻 …………………………………………………………………..81 附註…………………………………………………………………………..85 附錄一 有聽聲閱讀之研究指導語…………………………………..…….87 附錄二 無聽聲閱讀之研究指導語………………………………………..88 附錄三 實驗組題本………………………………………………………..89 附錄四 對照組題本………………………………………………………..92 附錄五 文本回憶干擾之笑話……………………………………………..95 附錄六 自由回憶記錄……………………………………………………..97 附錄七 閱讀理解測驗試題………………………………………………..98 附錄八 讀圖能力測驗試題……………………………………………….102 附錄九 半結構式晤談問題……………………………………………….103 附錄十 巨命題列表……………………………………………………….104 表目錄 表一 實驗組與對照組「後測」樣本人數統計……… ………………….30 表二 聽聲閱讀有無之實驗組與對照組「後測」樣本人數統…….……..31 表三 不同讀圖能力之實驗組與對照組「後測」樣本人數統計….……..31 表四 實驗組與對照組「延後測」樣本人數統計…………..…………….32 表五 聽聲閱讀有無之實驗組與對照組「延後測」樣本人數統計.……..32 表六 不同讀圖能力之實驗組與對照組「延後測」樣本人數統計.……..32 表七 個別晤談樣本………………………………………………….……..33 表八 實驗組文本與對照組文本內容的比較……………………………..34 表九 實驗組文本與對照組文本的字數統計……………………..……….35 表十 閱讀理解測驗雙向細目表…………………………………………..37 表十一 閱讀理解測驗專家評閱結果……………………………………..37 表十二 讀圖能力測驗專家評閱結果……………………………………..41 表十三 先備知識測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51 表十四 聽聲有無學生閱讀不同文本之閱讀理解後測分析摘要表.…..…52 表十五 聽聲有無學生閱讀不同文本之總回憶量分析摘要表……….….53 表十六 聽聲有無學生閱讀不同文本總回憶量之事後比較…..………….53 表十七 聽聲有無學生閱讀不同文本之正確命題回憶總量分析摘要表..53 表十八 聽聲有無學生閱讀不同文本正確命題回憶總量之事後比較..…54 表十九 聽聲有無學生閱讀不同文本之正確命題回憶量分析摘要表…..54 表二十 聽聲有無學生閱讀不同文本正確命題回憶量之事後比較……..54 表二十一 聽聲有無學生閱讀不同文本之錯誤命題回憶量分析摘要表.…55 表二十二 聽聲有無學生閱讀不同文本錯誤命題回憶量之事後比較.……55 表二十三 高低讀圖能力學生閱讀不同文本之閱讀理解後測分析摘要表.56 表二十四 高低讀圖能力學生閱讀不同文本閱讀理解後測之事後比較.…56 表二十五 高低讀圖能力學生閱讀不同文本之總回憶量分析摘要表.……56 表二十六 高低讀圖能力學生閱讀不同文本總回憶量之事後比較……….57 表二十七 高低讀圖能力學生閱讀不同文本之正確命題回憶總量分析摘 要表……………………………………………………………….57 表二十八 高低讀圖能力學生閱讀不同文本正確命題回憶總量之事後比 較….…………………………………………………………..…..57 表二十九 高低讀圖能力學生閱讀不同文本之正確命題回憶量分析摘要 表………………………………………………….……………...58 表三十 高低讀圖能力學生閱讀不同文本正確命題回憶量之事後比 較………………………………………………………………...58 表三十一 高低讀圖能力學生閱讀不同文本之錯誤命題回憶量分析摘要 表………………………………………………………………....59 表三十二 高低讀圖能力學生閱讀不同文本錯誤命題回憶量之事後比 較………………………………………………………………....59 表三十三 聽聲有無學生閱讀不同文本之閱讀理解測驗(延後測)分析 摘要表……………………………………………………………60 表三十四 聽聲有無學生閱讀不同文本閱讀理解測驗(延後測) 之事後 比較.……………………………………………………………...60 表三十五 聽聲有無學生閱讀不同文本之總回憶量(延後測)分析摘要 表…………………………………………………………………61 表三十六 聽聲有無學生閱讀不同文本總回憶量(延後測)之事後比較…61 表三十七 聽聲有無學生閱讀不同文本之正確命題回憶總量(延後測) 分析摘要表…………………...………………………………….61 表三十八 聽聲有無學生閱讀不同文本正確命題回憶總量(延後測) 之 事後比較….……………………………………………………...62 表三十九 聽聲有無學生閱讀不同文本之正確命題回憶量(延後測)分析 摘要表…………………………………………………………....62 表四十 聽聲有無學生閱讀不同文本之正確命題回憶量(延後測)之事 後比較…………………….………………………………….…..62 表四十一 聽聲有無學生閱讀不同文本之錯誤命題回憶量(延後測)分析 摘要表…………………..………………………………………...63 表四十二 高低讀圖能力學生閱讀不同文本之閱讀理解(延後測)分析摘 要表…………………………………………………………….....63 表四十三 高低讀圖能力學生閱讀不同文本閱讀理解(延後測)之事後比 較 ………………………………………………………..……..64 表四十四 高低讀圖能力學生閱讀不同文本之總回憶量(延後測)分析摘 要表………………………………………………………….…...64 表四十五 高低讀圖能力學生閱讀不同文本之總回憶量(延後測)之事後 比較…………………………………………………….………...64 表四十六 高低讀圖能力學生閱讀不同文本之正確命題回憶總量(延後 測) 分析摘要表…………………………………………………65 表四十七 高低讀圖能力學生閱讀不同文本正確命題回憶總量(延後測) 之事後比較…………………………………………………..….65 表四十八 高低讀圖能力學生閱讀不同文本之正確命題回憶量(延後測) 分析摘要表……………………….……………………………..66 表四十九 高低讀圖能力學生閱讀不同文本正確命題回憶量(延後測) 之事後比較………………………………………………..…….66 表五十 高低讀圖能力學生閱讀不同文本之錯誤命題回憶量(延後測) 分析摘要表………………………………………………….…..66 表五十一 晤談學生對所讀文本的第一印象及感受………………….…..68 表五十二 對照組學生對「有隱喻」和「無隱喻」文本的看法………...70 表五十三 實驗組學生對「有隱喻」和「無隱喻」文本的看法………...70 表五十四 學生對不同文本的選擇………………………………………...73 表五十五 學生閱讀理解測驗得分之平均數與平均數差………………...76 表五十六 晤談學生對插圖的看法………………………………………...85 表五十七 晤談學生對聽聲閱讀的看法…………………………………...86 圖目錄 圖一 訊息處理心理歷程…………………………………………………15 圖二 知識延伸發展的喇叭形模型………………………………………20 圖三 科學進展的歷程……………………………………………………23 圖四 本研究之研究程序…………………………………………………38 圖五 後測實施程序………………………………………………………45 圖六 個別晤談實施程序…………………………………………………47 圖七 「隱喻」、「聽聲閱讀」、「讀圖能力」對學生閱讀理解之變化 曲線…………………………………………………………………77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汪榮才(民84):國小學生之後設認知與科學文章閱讀理解。國立台南師
    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集刊,第1期,81-139。
    李怡嚴(民91):隱喻 — 心智的得力工具。當代,第一七七期,56-141。
    李美滿(民91):探討高二學生對生物課本圖片詮釋之相關因素。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建平(民81):隱喻在認知教學理論上的應用。創造思考教育,第4期,18-22。
    洪文東(民86):科學文章的閱讀理解。屏師科學教育,第5期,14-22。
    施郁芬(民85):多媒體課程軟體中語音和文字的使用及教學效果。視聽教育雙月刊,38卷第3期,5-15。
    翁秀玉、段曉林(民85):科學本質在科學教育上的啟示與作法。科學教育月刊,第201期,2-13。
    涂金堂(民88):閱讀理解的推論歷程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研究,第7期,129-141。
    張春興(民80):現代心理學。東華書局。
    郭人仲(民82):類比教學的現況與類比教學模式。科學教育月刊,第16期,2-11。
    張春興(民83):教育心理學。東華書局。
    許良榮 (民83):科學課文的特性與學習。科學教育月刊,第170期,23-33。
    教育部(民83):國民中學課程標準總綱。國立編譯館。
    郭實渝(民85):教育活動中語言隱喻特性的再探討。東吳哲學學報,第1期,173-201。
    郭重吉(民85):建構論:科學哲學的省思。教育研究雙月刊,第49期,16-23。
    許良榮(民86):科學課文結構對於科學學習的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郭實渝(民86):探討研究語言隱喻與教育關係的理論基礎。歐美研究,第27卷,第4期,21-52。
    教育部(民90):國民中學九年一貫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暫行綱要。
    陳淑敏(民89):兒童隱喻理解能力之發展。屏東師院學報,第十三期,163-182。
    陳綱佩(民89):科學文本的隱喻使用與讀者理解初探。國立交通大學傳
    播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明仁(民91):語音唸題對紙筆測驗結果之影響—以國小四年級自然科
    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文金(民86):從「社會認同」探討「科學家意像」的意義。一九九七
    年中華民國物理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彙編。
    蔡銘津(民84):文章結構理論探討及其在閱讀教學上的啟思。師說,第84期,27-31。
    鄭婉敏(民87):訊息處理模式取向的學習研究對教學的啟示。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國民教育研究集刊,第6期,65-79。
    鄧育仁(民89):隱喻、圖象與科學探究。哲學與科學方法—第四屆人文社會科學哲學基礎研討會論文,台北市,政治大學。
    謝琇玲(民85):插圖對學生閱讀學習的影響研究。高雄工學院學報,第三期,305-315。
    錡寶香(民88):國小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之分析。國教學報,第11期,100-133。
    謝添裕(民91):國小學童對不同型式以及不同圖文配置之科學文章其閱讀理解與閱讀觀點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戴浩一(民91):隱喻與科學概念的形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語言與科學學習研討會手冊,20-25。
    藍嘉淑(民89):圖片在國中生物科教學的角色及其對學生圖片理解的影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Mayer(1987):教育心理學 — 認知取向。林清山譯,遠流出版社。
    Gagn’e、W . Yekovich & R . Yekovich(1993):教育心理學 — 學習的認知基礎。岳修平譯,遠流出版社。
    Thomas S. Kuhn(1994):科學革命的結構。王道還等人譯,遠流出版社。
    【英文部分】
    Chingkwei Adrienne Lee(1994):Metaphors:From Signs of
    Displacement to Reflections of Conceptual Systems.中興大學,
    文史學報,第24期,27-35.
    David W. Allbritton、Gail McKoon & Richard J. Gerrig(1995):Metaphor-Based Schemas and Text Representations:Making Connections Through Conceptual Metaphors.Journal of Exper-
    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 Cognition, Vol.21,
    No.3,612-625。
    Haberlandt, K. & Grasser,A.C.(1985):Component Processes in Text Comprehension and Some of Their Interaction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General,114,351-364.
    Gregory P.Thomas & Campbell J. McRobbie(1999):Using metaphor
    to probe students’conceptions of chemistry learn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Vol21,No.6,
    667-685.
    Kameenui E.J. & Simmons D.C.(1990):Designing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Ohio:Merrill.
    Lakoff,George & Johnson,Mark(1980):Metaphor We Live By.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Michael R. Matthews(1994):The Role of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Science Teaching,205-208。
    Millar,R,Driver,R.,Leach,J.,&Scott,P.(1996):Young People’s
    Images of Science.Buckingham:Open University Press.
    Reinder Duit(1991):On the Role of Analogies and Metaphors in
    Learning Science.Science Education,75(6),649-672.
    Steven W. Gilbert(1989):An Evaluation of The Use of Analogy,
    Simile,and Metaphor IN Science Texts.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Vol26,No4,315-327。
    Su Lily I-Wen(1990):Mapping In Thought and Language as Evidenced in Chinese.漢學研究第18卷特刊,395-424.
    Walter Kintsch & Teun A.van Dijk(1978):Toward a Model of Text Comprehension and Production.Psychological Review,Vol85,No5,
    363-394.
    Yore L.D.(1987):A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f grade five students’ as a function of gender,reading vocabulary,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ERIC Document Reproductuion Service ED282728.
    Yore L.D.(1990):A preliminary report:An assessment of what grade 5 students know about science text and science reading. ERIC Document Reproductuion Service ED319589.
    Yore L.D. & Shymansky J.A.(1991):Reading in science:Developing and aperational conception to guide instruction.Journal of Science Teacher Education,2(2),29-36.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