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思傑
Chen,Szu-chieh
論文名稱: 體操技術報告_以2013全國運動會陳思傑選手為例
Szu-chieh, Chen’s Performance in 2013 National Games
指導教授: 俞智贏
Yu, Chih-Y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運動競技學系
Department of Athletic Performance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6
中文關鍵詞: 訓練策略男子體操國內賽會
英文關鍵詞: strategy of training, men`s artistic gymnastic, domestic competi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14下載:1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我國體操近年在國際場賽一直有不錯的成績,2010年廣州亞運黃哲奎、陳智郁獲得銅牌後,2012年天津東亞運徐秉謙也相繼獲得銅牌,這也說明競技體操項目在國際水準上的實力是不容小看的。本報告旨在透過陳思傑選手參加102年全國運動會之訓練及參賽過程進行分析紀錄與檢討,希望藉此報告從中找出優缺點,作為往後選手教練訓練之依據。本報告分為四個章節,如第壹個案描述:陳思傑選手六歲接受體操訓練,教練為王源宏老師,國中、國小時期培養基本動作,高中開始進入專項化訓練,並在大學及研究所成績巔峰。第貳章學理基礎:體操運動為磷化物與乳酸系統,因此訓練計劃須針對此能量系統做規劃。在體能部分以上肢、下肢與核心訓練以及專項體能的有效方法。在心理訓練部分包括念動訓練、模擬比賽等。在技術部分:分為單動作、聯合動作和成套動作訓練等訓練方式。第參章訓練及參賽計畫:本計畫以雙峰週期結構劃分,在訓練計畫安排前先針對內外部S.W.O.T分析及訓練特殊性分析,透過第一次體能、心理、技能檢測後,開始擬定訓練計畫。訓練計畫如下:體能部分需提升一般體能與專項體能,心理部分以念動訓練、模擬訓練為主,技術部分:增加整套難度和成功率降低實施扣分。參賽計畫安排三天訓練,賽台練習和正式比賽。第肆章訓練及參賽成果與建議:第二階段全國運動會最終獲得雙槓第一名,鞍馬項目獲得第三名。建議:選拔部分應提早確認名單;訓練部分應建立完整制度;參賽部分建議加強心理與模擬比賽提高致勝機會。

    Resent remarkable competition reward which our country has received in international Gymnastics Competition indicates that Gymnastics is worthy of prioritizing. For example, Zhi-Yu, Chen and Zhe-Kui, Huang get bronze medal in 2010 Asian Games and so did Bing-Qian, Xu in 2012 ; thus technical report aims to provide future reference and basis for training programs afterwards, through the record, analysis, and review of the process in which Si-Jie,Chen was trained for, and performed in the 2103 National Games. This report consists of four chapters. Chapter One, Case Description: Si-Jie,Chen, the author as well as case subject, started his gymnastics training at the aged of 5.He has received professional training program through his education life. He accessed to apex during his university and graduated. Chen subsequently received a systematic and periodical long-term training program and eminently progressed i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s. Chapter Two, Theoretical Foundation: Several dimensions involved in training for gymnasts are considered. Firstly, up to 90% of the energy for gymnastics derives from both ATP-PC & Lactic Acid system; Energy system for this reason should be the focus in the training program. Secondly, using upper and lower limbs training, core training and special physical training enhanced the athlete’s physical part particularly. Thirdly, image simulation and routine establishment constitute the course of psychological training. In addition, technical skill training comprises trainings of single elements, combinative elements, and choreographic routines. Chapter Three: Training and attending Program for Competition: S.W.O.T Analysis of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condition and the analysis of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of training should be completed prior to the target training program, which was schemed based on double-peak structure. Training program as followed: Upgrading regular and special physical fitness respectively was needed. Give priority to imagery, simulation, and autosuggestion training on mental part. Increasing the success rate of difficulty of whole movement and reducing the marking were adopted for technique of subject. The eight-day competition was scheduled as three-day training, one-day adaption, and three-day competition. Chapter Four: Suggestion. The subject got the gold prize in the team event and in the Parallel Bars event. Pommel Horse resulted in bronze medal. It is suggest that earlier confirming the list of contestants and regular testing were necessary. The training program must including the off-site training and establish the system for training. More opportunities to win the competition may attribute to improving the mentality and increasing the simulation training.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謝誌iv 目次v 表次vii 圖次ix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前言1 第二節 個案描述2 第三節 個人體能、心理、技術檢測排3 第四節 個人體能分析5 第五節 個人心理分析7 第六節 個人技術分析9 第貳章 學理基礎15 第一節 體操發展簡史15 第二節 項目特性分析17 第三節 體能訓練方法19 第四節 心理訓練方法31 第五節 技術訓練方法32 第參章 訓練及參賽計畫48 第一節 內外部環境SWOT分析48 第二節 訓練特殊性分析49 第三節 訓練計畫64 第四節 參賽計畫65 第肆章 訓練及參賽結果與建議67   第一節 選拔、訓練、參賽過程之描述67   第二節 選拔、訓練、參賽過程之檢討71   第三節 選拔、訓練、參賽過程之建議82 引用文獻 中文部分83   附錄 個人小傳86 表次 表1-1 年度計畫雙峰週期訓練時間表4 表1-2 年度計畫雙峰週期檢測時間表4 表1-3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適能中心的一般體適能檢測表5 表1-4 專項體能檢測表6 表1-5 第三代渥太華心理技能量表題目7 表1-6 一般準備期I(12月28日)鞍馬新動作檢測表9 表1-7 特殊準備期I(3月1日)鞍馬半套動作檢測表9 表1-8 賽前期I(4月17日)鞍馬整套動作檢測表10 表1-9 特殊準備期II(7月27日)鞍馬整套動作檢測表11 表1-10賽前期II(9月22日)鞍馬整套動作檢測表12 表1-11一般準備期I(12月28日)雙槓新動作檢測表13 表1-12特殊準備期I(3月1日)雙槓半套動作檢測表13 表1-13 (賽前期I特殊準備期II賽前期II)雙槓整套動作檢測表14 表2-1 能量系統的界定表17 表2-2 體能的相關文獻表19 表2-3 各階段週期體能劃分表20 表2-4 體能訓練的內容表21 表3-1 一般準備期I(12月28日~1月21日)訓練週結構表50 表3-2 一般準備期I(12月28日~1月21日)訓練日結構表51 表3-3 一般準備期I(1月22日~2月28日)訓練週結構表52 表3-4 一般準備期I(1月22日~2月28日)訓練日結構表53 表3-5 特殊準備期I(3月1日~4月16日)訓練週結構表54 表3-6 特殊準備期I(3月1日~4月16日)訓練日結構表55 表3-7 賽前期I(4月17日~4月27日)訓練週結構表56 表3-8 賽前期I(4月17日~4月27日)訓練日結構表57 表3-9 主要比賽期I(4月27日 ~ 5月1日)訓練日結構表58 表3-10 特殊準備期II(7月27日 ~ 9月21日)訓練週結構表59 表3-11 特殊準備期II(7月27日 ~ 9月21日)訓練日結構表60 表3-12 賽前期II(9月22日~10月18日) 訓練週結構表61 表3-13 賽前期II(9月22日~10月18日) 訓練日結構表62 表3-14 主要比賽期II(10月19日~10月24日)訓練週結構表63 表3-15 各階段比賽劃分表64 表3-16 102年全國運動會比賽賽程表65 表3-17 裝備檢查表65 表4-1 102年全國運動會賽前行程表69 表4-2 102年全國運動會鞍馬決賽成績表70 表4-3 102年全國運動會雙槓決賽成績表70 表4-4 一般體適能檢測結果表71 表4-5 心理測驗結果表73 圖次 圖2-1 比賽用鞍馬規格16 圖2-2 比賽用雙槓規格16 圖2-3~圖2-6 上肢力量訓練方法22 圖2-7~圖2-9 下肢力量訓練方法23 圖2-10~圖2-15 核心力量訓練方法25 圖2-16~圖2-18 全身性力量訓練方法27 圖2-19~圖2-23 柔韌訓練方法29 圖2-24 正交叉轉體180°動作分解圖33 圖2-25 SLLS動作分解圖34 圖2-26 LL270°動作分解圖35 圖2-27 馬頭正撐俄式挺身轉向360°越兩環至另一馬頭正撐(Tong Fei)動作分解圖….36 圖2-28 任意側撐打滾360°最多兩個全旋(Magyar)動作分解圖37 圖2-29 任意側撐前移3/3至另一馬頭(Magyar)動作分解圖38 圖2-30 任意側撐後移3/3至另一馬頭(Sivado)動作分解圖39 圖2-31 馬背俄式挺身轉向1080°動作分解圖40 圖2-32 馬背挺身轉向1080°下動作分解圖41 圖2-33 掛臂前擺分腿後切倒立動作分解圖42 圖2-34 向後大迴環成倒立動作分解圖43 圖2-35 向後大迴環團身後空翻轉體180°成俯掛動作分解圖44 圖2-36 希利成背撐(Healy)動作分解圖44 圖2-37 支撐前擺單臂轉體360°(Diamidon)動作分解圖45 圖2-38 支撐前擺轉體180°成手倒立動作分解圖45 圖2-39 弧形成背掛動作分解圖46 圖2-40 掛臂後擺上分腿前切成直臂撐動作分解圖46 圖2-41 直臂屈體舉倒立動作分解圖47 圖4-1 5週期鞍馬正撐迴旋檢測圖72 圖4-2 5週期鞍馬正撐30秒檢測圖72 圖4-3 第三代渥太華心理技能量表五週期 雷達圖74 圖4-4 鞍馬整套動作最高分 分析圖75 圖4-5 鞍馬實施扣分 分析圖75 圖4-6 鞍馬最後得分 分析圖75 圖4-7 雙槓整套動作最高分 分析圖76 圖4-8 雙槓實施扣分 分析圖76 圖4-9 雙槓最後得分 分析圖76 圖4-10 任意側撐打滾360°最多兩個全旋(Magyar)動作分解圖78 圖4-11 雙槓支撐前擺屈體後空翻兩周下動作分解圖79 圖4-12 筆者雙槓冠軍照片81

    王雪 (2011)。體能訓練法。訓練前與賽前熱身操的設計與技巧。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方進隆(1997)。體適能推展策略與未來研究方向。中華季刊,12(3),70-77。

    田麥久(1998)論運動訓練計畫。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曲世奎(1999)。體操大辭典。北京市:人民體育出版社。

    全國體育院校教材委員會(2000)。競技體操高級教程。北京市:人民體育出版社。

    江璧璇(2007)。體操技術報告書:已96年全國運動會江璧璇選手女子個人全能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萬福(1985)。運動比賽的心理。臺北市:台灣學生出版社。

    林正常(1993)。運動科學與運動訓練-運動教練手冊。臺北縣:銀河文化。

    林正常(2003)。運動訓練法。臺北市:藝軒。

    林正常、蔡崇濱、林政東、吳忠芳(譯)(2004)。運動訓練法。臺北市:藝軒。

    林正常、劉立宇、吳忠芳、林政東、鄭景峰、吳柏翰、林明儒(譯)(2011)運動訓練法 。臺北市:藝軒。(Bompa, T. O., & Gregory Haff,G., 1996)

    林清和(2001)。教練心理學。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

    林祥威(2011)。體操技術報告書:以2011年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為林祥威選手鞍馬項目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俞繼英、張健(2000)。競技體操高級課程。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梁宏健(2009)。競技體操運動員賽前心理影響因素及控制。動課程研究期刊,35,182-186。

    莊嵐雅、黃崇儒、洪聰敏(2010)。第三代渥太華心理技能量表中文化之信效度分析。臺灣運動心理學報,16,55-78。

    翁士航(2012)。專項體能檢測表。未出版手稿。

    翁士航(2013)。各階段週期體能劃分表。未出版手稿。

    翁士航(2013)。體能訓練內容。未出版手稿。

    許立宏(2006)。奧林匹克教育教材。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國際體操總會(2004)男子競技體操評分規則。臺北市:中華民國體操協會。

    國際體操總會(2009)男子競技體操評分規則。臺北市:中華民國體操協會。

    張春興、張力為、馬啟偉(1996)。體育運動心理學。臺北市:台灣東華。

    張宏文、吳森琛、賴高司(2005)。藝術學報,77,189-199

    張衛星、馬加禾、梁川東(2006)競技體操體能訓練的研究。山西體育科技學報,26(1),
      97-99。

    張秀麗(2009)。論新規則對體操運動員體能訓練的導向作用。商丘師範學院學報,25(9),131-132。

    張玉寶(2011)。競技體操體能訓練內容及訓練方法創新。中國競技運動體育學報,18,30-33。

    張玉寶(2011)。男子競技體操體能訓練內容及訓練方法創新。安徽師範學院體育學院體育學報,2 (18),76-79。

    黃哲奎(2007)。體操技術報告書:以2007年曼谷世界大學運動會黃哲奎選手鞍馬項目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嘉遠、陳銘堯、魏國豐、李振興(譯)(2009)。F. I .G國際男子競技體操評分規則。臺北市:中華民國體操協會。

    陳光輝、何維華(2006)。鞍馬單手支撐仰轉360動作之技術分析:以蕭才智選手為例。大專體育學刊,8,201-212。

    陳光輝、湯文慈(2011)。鞍馬專項肌力訓練方式探討。中華體育季刊,24 (4),659-666。

    劉賓(2011)。世界鞍馬冠軍張宏濤備戰大賽的訓練安排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西安體育學院,西安市。

    蔡宜郎(1992)。女子競技體操入門。臺北縣:銀禾文化。

    謝其濬(2003)。運動。臺北市:天下遠見。

    盧俊宏(1994)。運動心理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