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楊淑芳
論文名稱: 國民小學教師鄉土美術教育理念之研究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Local Art Education Conceptions Research
指導教授: 郭禎祥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畢業學年度: 8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98
中文關鍵詞: 鄉土鄉土美術鄉土教育鄉土美術教育教師理念
英文關鍵詞: Local, Local art, Local art education, teacher's concep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64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鑑於過去對本土文化主體性的忽略,教育部於民國八十二年國小課程標準修訂當中,增設「鄉土教學活動」一科,為我國教育史上一次重大的變革。由於教師理念關係著課程實施的成敗,且鄉土美術教育理念急待釐清,故本研究以「國小教師鄉土美術教育理念」為主題,探討目前國小教師對於鄉土美術教育所持之看法與意見,以提供未來教育相關單位在師資培育、課程修訂以及教師進修之參考。
本研究運用文獻分析法探究相關理論,並以自編之「國民小學教師鄉土美術教育理念問卷」為工具進行調查,以多階段分層叢集隨機抽樣方法,抽取台灣地區(不包括澎湖、金門、馬祖)150所公立國民小學,共900位教師(包括校長、教務主任、三至六年級之美勞老師與非美勞老師)作為研究對象,問卷回收後得691份有效樣本。資料處理以電腦套裝統計軟體SAS6.12版進行樣本數、平均數、標準差等描述分析以及MANOVA與ANOVA之變異數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一、鄉土美術教育之內涵
(一) 意義:包含鄉土、美術、教育等三個層面,以兒童生活週遭事物為範疇,培養兒童具有愛鄉愛國情操、審美能力以及思考、解決問題能力之美術教育活動。
(二) 目的:使兒童能體認自己所屬族群之文化,改善或美化生活環境品質,激發愛鄉愛國之情操,並能養成尊重多元文化之態度。
(三) 內容:包括傳統民俗美術、與生活相關之美術活動,以及多元文化美術。
二、國民小學教師之鄉土美術教育理念
(一) 教師認為鄉土美術教育之意義趨向以「生活週遭事物的體驗」以及「地區文化特色」為主。
(二) 教師認同以「發揚本土文化特色」、「認同自我族群」、「尊重他人文化」、「了解藝術之多元性」,並「能關懷自己生活環境品質」,作為鄉土美術教育之目的。
(三) 教師傾向以「探究鄉土美術之由來與意義」、「傳統民俗技藝之傳授」、「營造社區生活品質」、「利用本地媒材創作」、「參觀地方產業」等作為鄉土美術教育內容。
三、不同社會人口變項對鄉土美術教育理念之差異
(一) 教師鄉土美術教育理念不因性別、學校地區、學校類別、現在擔任美勞教學與否等因素而有所差別。
(二) 服務25年以上之教師比服務5年以下之教師更認同「愛鄉愛國」之目標;而服務6-10年之教師比服務25年以上之教師更能認同「培養兒童尊重他人文化」之目標。
(三) 美勞相關科系畢業之教師較非美勞相關科系畢業之教師更傾向贊同「欣賞鄉土美術時應探究其由來與意義」以及「在鄉土美術教育課程中介紹外國族群的文化」。
(四) 學校行政人員較一般教師更傾向以「發揚本土文化」及「愛鄉愛國」作為鄉土美術教育之目標。
(五) 具有鄉土教育或研究經驗之教師較沒有經驗之教師更認同以培養兒童「尊重他人文化」、「對問題的思考與解決能力」、「了解藝術的多元性」,及「關懷自己生活環境的品質」為目標;在內容上較認同「教導兒童如何營造生活品質」。
四、教師理念與課程標準理念之差異
(一) 教育目標之差異:教師對於課程標準中所提及的「培養審美能力」、「養成對鄉土問題觀察、探究思考及解決的能力」、「愛鄉愛國」、「對傳統藝術的保存與學習、傳遞」等目標均未表示贊同。
(二) 教育內容之差異:教師認同地方產業對鄉土美術教育之重要性,但課程標準並未提及;教師並不贊同課程標準所強調的「台灣人的文化」及「將鄉土教材範圍擴及至世界各族群文化」。
(三) 造成差異之原因:教師專業知能不足、鄉土美術教育理念之宣導不足、鄉土課程標準之制定未與基層教師充分溝通、課程設立以政治因素為考量,非以兒童為考量。
五、建議:將鄉土教學活動課程納入一般課程中,並採科際整合之統整教學、加強鄉土美術教育之師資培育、多辦理教師在職進修、鄉土美術教育課程內容應以兒童生活為主,其範圍應擴及全世界。

To foresee the future by reviewing the past, native culture was neglected in the past, education in 1993 elementary programs standard to revise, add 「local teaching activity」one subject, this is a big change in our educational history. Due to teacher's idea relative subjects to implement success or fail, and local art education idea need clear, so this case research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Local Art Education Idea」main question, discuss recently primary teacher in local art education opinion and question, in provide future education relative bureau in teacher training, programs to revise and teacher's study references.
This research use in documentary analysis relative theory and mak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Local Art Education Opinion Test Paper」tool in investigate, use multi-stage cluster random sampling method, to take at random from a batch of Taiwan area(not including Penghus, Kinman, Matsu)150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total 900 teachers(including president, dean of studies, 3 to 6 grade art teacher and not art teacher)as research, to reply question, receive 691 efficient sample. Data management use computer suit statistics software SAS6.12 progress sample size、mean、standard and so on ,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MANOVA and ANOVA analysis of variance. result as follow:
1. Local Art Education Contents
(1) Significance: including local customs of one's native place, art and education three stages. Children life events in category, to cultivate children to have love village, country sentiment, to appreciate the beautiful and thinking, the ability of solve problem art education activity.
(2) Purpose: make children know who is belonged group culture, to improve or beauty life's environment quality, to arouse native sentiment, and cultivate to respect multiculture.
(3) Contents: including traditional custom art, and relative life's art activity, and multicultural art.
2. Elementary teacher's local art education rational concept
(1) Teacher think the meaning of local art education tendency「Life environment event's experience」and the main of 「local culture characteristic」.
(2) Teacher agree 「develop native culture's characteristic」、「agree himself group」、「respect someone's culture」、「understand art multi-purpose」、and「take care himself circumstance quality」,as the purpose of local art education.
(3) Teacher trend 「investigate local art coming from」、「teach traditional custom skill」、「make community life quality」、「make local medium to write」、「visit local business」as local art education contents.
3. Different society population items will local art education concept differ
(1) Teacher local art education concept not male or female, school area, school's variety as art teaching, fact have difference.
(2) Serve about 25 years teachers more agree the purpose of 「love village, country」 more than 5 years teacher and serve 6-10 years more agree cultivate children respect someone culture than above 25 years teacher.
(3) Art relative subject graduate teacher than not art relative subject graduate teacher trend agree 「local art should research their coming from and meaning」and 「in local art education programs introduce foreign group culture」.
(4) School administration of public affairs more general teacher trend 「exalt local culture」and 「love village love country」as local art education target.
(5) Have local education or research experience's teacher don't have the experience teacher agree the cultivate child 「respect someone's culture」、「thinking the questions and the ability to solve problem」、「understand art multi-purpose」、and「take care himself life circumstance quality as purpose」, in contents more agree 「Teach children now to make life quality become better」.
4. Teacher concept and class standard concept distinction
(1) Education aim distinction : teacher disagree with the targets which program standards mention 「cultivate the appreciation ability of beauty」、「take care local question thinking and the ability to solve problem」、「love village and love country」、「keep the traditional art and learning」.
(2) Education contents difference: teacher think local business will make local art education become important and program standards not mention, teacher not agree program standards will emphasize in 「Taiwanese culture」and 「local text book extend to world's group culture」.
(3) Make difference reason: Teacher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skill not enough Local art education concept guide not enough. Local program standards didn't get good communication with basis structure teacher. Programs establish think about politics, not think about children.
5.Suggest: Local teaching activity should put in general program and take disciple integrated education teaching methods to improve local art education's teacher cultivation more working training for teacher. Local art education program should emphasis children life point extend to all the world.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I 目次 V 表次 VII 圖次 IX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6 第三節 待答問題 7 第四節 名詞釋義 9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鄉土美術教育之背景與現況 14 第二節 鄉土美術教育之相關研究 39 第三節 教師理念之相關研究 68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79 第二節 研究樣本與抽樣方法 82 第三節 研究工具 88 第四節 實施程序與方法 107 第五節 資料處理 11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國小教師鄉土美術教育理念之分析 114 第二節 不同背景之國小教師在鄉土美術教育理念上 的差異情形 127 第三節 國小教師鄉土美術教育理念與國小課程標準 鄉土美術教育內涵之比較 135 第四節 綜合討論 14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171 第二節 建議 180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187 二、英文部分 195 附錄 附錄一 :第一階段試探性研究─開放式問卷 197 附錄二 :第一階段試探性研究問卷後訪談內容 201 附錄三 :第二階段試探性研究─半開放式問卷 202 附錄四 :國民小學鄉土活動課程標準 207 附錄五 :半開放式問卷各題答案排名細目表 218 附錄六 :專家效度調查問卷 222 附錄七 :第一次預試問卷(A)(B)卷 230 附錄八 :第二次預試問卷 238 附錄九 :正式問卷 242 附錄十 :教授推薦函 246 附錄十一 :施測說明 247 附錄十二:試探性問卷開放式問題原始資料 248 附錄十三 :第一次預試開放式問題原始資料 262 附錄十四:第二次預試開放式問題原始資料 266 附錄十五:正式問卷開放式問題原始資料 268 表次 表2-1.1 「國民小學課程標準總綱」、「鄉土教學活動」教學總目標、 「國民小學美勞科課程標準」對照表 23 表2-1.2 「美勞科」課程標準之鄉土教材綱要 24 表2-2.1 國內鄉土美術教育研究分析表-理論部分 60 表2-2.2 國內鄉土美術教育研究分析表-實證部分 63 表3-2.1 台灣地區各類(智仁勇)國民小學教師數、累計人數、樣本數 總表 84 表3-2.2 各地區抽樣學校名單 85 表3-2.3 各地區各類學校樣本數統計表 86 表3-2.4 各人口變項之樣本比例 87 表3-3.1 影響教師鄉土教育理念之相關因素 92 表3-3.2 半開放式問卷各題答案之計分方式 95 表3-3.3 專家效度問卷調查結果 98 表3-3.4 第一次預試之α係數分析 101 表3-3.5 第二次預試之α係數分析 102 表3-3.6 第二次預試問卷之驗證性因素分析摘要表 103 表3-3.7 正式問卷之α係數分析 105 表3-3.8 正式問卷之驗證性因素分析摘要表 105 表3-4.1 第一階段專家學者訪談對象 108 表3-4.2 第二階段半開放式問卷訪問對象 109 表3-4.3 專家效度調查問卷之名單 110 表3-4.4 第一次預試學校名單及人數 111 表3-4.5 第二次預試受試學校名單 112 表4-1.1 整體國小教師鄉土美術教育理念之平均數、標準差 115 表4-1.2 各分量表之答題人數、平均數、以及標準差 117 表4-1.3 不同性別教師鄉土美術教育理念之平均數、標準差 118 表4-1.4 不同服務年資教師鄉土美術教育理念之平均數、標準差 119 表4-1.5 不同畢業科系教師鄉土美術教育理念之平均數、標準差 120 表4-1.6 不同職務教師鄉土美術教育理念之平均數、標準差 121 表4-1.7 不同地區教師鄉土美術教育理念之平均數、標準差 122 表4-1.8 不同學校類別教師鄉土美術教育理念之平均數、標準差 123 表4-1.9 現任美勞教學之教師鄉土美術教育理念之平均數、標準差 124 表4-1.10 具鄉土教育或研究經驗教師鄉土美術教育理念之平均數、標 準差 125 表4-2.1 各社會人口變項在整體鄉土美術教育理念之單因子多變項變 異數分析 127 表4-2.2 性別之MANOVA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28 表4-2.3 服務年資之MANOVA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29 表4-2.4 服務年資在「鄉土美術教育目的」達顯著水準之變異數分析 摘要表 129 表4-2.5 畢業科系之MANOVA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30 表4-2.6 畢業科系達顯著水準之ANOVA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30 表4-2.7 職務之MANOVA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30 表4-2.8 職務達顯著水準之ANOVA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31 表4-2.9 學校地區之MANOVA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31 表4-2.10 學校類別之MANOVA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32 表4-2.11 美勞教學經驗之MANOVA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32 表4-2.12 鄉土教育或研究經驗之MANOVA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33 表4-2.13 鄉土教育或研究經驗達顯著水準之ANOVA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33 圖次 圖2-3.1 教師思考與行動模式 70 圖3-1.1 研究架構 80 圖3-1.2 研究內容與流程 81 圖3-3.1 問卷編製流程 89 圖3-3.2 問卷內容架構 100 圖4-4.1 鄉土美術教育之範疇 161 圖4-4.2 鄉土美術教育之理想模式 170

一、中文部份
中文大辭典編纂委員會(1985):中文大辭典(第九冊)。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
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編輯委員會(1988):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王文科(1995):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伯昂(1948):鄉土教材研究。上海:商務。
王秀雄(1995a):鄉土美術的範圍、內容與教育意涵。載於黃政傑、李隆盛主編:鄉土教育(pp.193-204)。台北:漢文。
王秀雄(1995b):鄉土美術的特質與其鑑賞要點探釋。論文發表於多文化與跨文化視覺藝術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立臺北師範學院美勞教育學系。
王秋絨(1997):社區教育模式與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王國川(1996):青少年健康行為潛在結構之探討。師大學報,41,177-208。
王鍊登(1998):鄉土藝術之文化意義。載於杜裕明編輯:鄉土藝術教育論談(pp.23-36)。台北:國立藝術教育館。
王麗菱(1998):中學美術教師專業專門學科能力指標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尤雪娥(1995):小學鄉土美術教育的實施。載於黃政傑、李隆盛主編:鄉土教育(pp.217-252)。台北:漢文。
尹建中、崔伊蘭、康敏平(1987):中國民間傳統教學研究(第五年度中國民間傳統技藝與藝能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人類學系。
尹建中(1994):文化政策之理念與實踐。載於邵玉銘主編:理念與實踐-當前國內文化發展之檢討與展望研討會(pp.25-30)。台北: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
尹章義(1993):鄉土教材之涵義及其重要性。載於臺北市政府教育局主辦:臺北市八十二學年度中小學鄉土教學學術研討會手冊(pp.)。臺北: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方德隆(1997):國民中學「鄉土教學」課程調查研究。中等教育,48(1),48-59。
毛連塭、陳燕鶴、馬家祉主持,蘇以文等六人研究,台北市國語實驗國民小學(1995):台北市國民小學鄉土教學活動意見調查。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教改檔案CN01第一期諮議報告書。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李壬癸(1996):台灣平埔族的種類及其相互關係。載於張炎憲、李筱峰、戴寶村主編:台灣史論文精選(上),(pp.43-68)。台北:玉山社。
李長俊(1997):關於藝術與文化認同的省思。論文發表於1997藝術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藝術與文化認同。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李聰明(1989):教育生態學導論-教育問題的生態學思考。台北:學生。
沈六(1993):多元文化教育的意識型態與理論。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多元文化教育(pp.47-70)。台北:台灣書店。
杜陵(1975):抽樣理論研究。台北:國家。
何春蕤(1994):本土大眾文化研究。載於朱建民主持之人文社會科學教育改進計畫成果報告(編號83-1-M-002):本土文化研究整合性教程-以台灣社會變遷為題(pp.1-21)。台北:教育部。
吳英聲(1995):中學鄉土美術教育的實施。載於黃政傑、李隆盛主編:鄉土教育(pp.253-263)。台北:漢文。
吳清基、林淑貞(1995):我國中小學課程標準修訂的理念與作法。載於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編:國民小學新課程標準的精神與特色(pp.1-32)。台北: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吳騰達(1995):陣頭技藝在國民中小學傳承的現況與展望。論文發表於民族藝術傳承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教育部。
吳鐵雄、李坤崇、劉佑星、歐慧敏(1996):工作價值觀量表之編製研究。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邱坤良(1985):民俗藝術的維護。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林谷芳 (1996):鄉土教學的歷史意義兼及可能局限的反思。文訊,126,23-24。
林廷美(1998):社區文化為核心的鄉土教學活動-九份國小鄉土文物館的誕生與相關教學。(未出版)
林昭賢(1995):台北市鄉土教育的實施。載於黃政傑、李隆盛主編:鄉土教育(pp.23-26)。台北:漢文。
林恩顯主持,黃維憲、林顯宗研究(國立政治大學邊政研究所)(1987):中國民間傳統技藝第五年度調查研究報告。 台北:國立政治大學邊政研究所(教育部委託專案研究)。
林振春(1996a):社區教育的基本理念。載於王衍芬主編:文化傳承叢書第二輯:社區文化建設(pp.39-61)。台北:財團法人林榮三文化公益基金會。
林振春(1996b):社區學校化、社區總體營造與社區文化發展。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社區學校化(pp.155-194)。台北:心理。
林清江(1983):文化發展與教育革新。台北:五南。
林清財(1990):我國國民小學教師教育信念之相關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林曼麗(1996):談美勞科新課程標準之精神及其內涵。美育月刊,69,37-44。
林進材(1997):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思考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林瑞榮(1996):不及與過之間-實施鄉土教育的省思。國教之友,47(4),16-17。
洪冬桂(1994):文化政策之理念與實踐。載於邵玉銘編:理念與實踐-當前國內文化發展之檢討與展望研討會。台北: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
洪若烈(1995):國民小學鄉土教學活動科課程標準的精神與特色。載於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編:國民小學新課程標準的精神與特色(pp.234-243)。台北:省國教研習會。
柳玉清、王淑敏、邱美秀譯,陳李綢校訂,Kubiszyn, T. &Borich, G.原著(1997):教育測驗與評量。台北:五南。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倪再沁(1994):台灣美術中的台灣意識。載於葉玉靜主編:台灣美術中的台灣意識-前九○年代「台灣美術」論戰選集(pp.176-216)。台北:雄獅。
袁汝儀(1996):論國小鄉土美勞教育(原標題誤植)。載於陳瑤華編:兒童美術教育教學講座。台北:藝術家。
袁汝儀(1997):析論國小、國中鄉土藝術教育中國家教育之內涵。論文發表於八十六年傳統藝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中心。
孫志麟(1994):教師思考研究之探討。載於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教育研究方法論文集:紀念蔡保田教授逝世三週年。台北:台灣書店。
徐宗林(1983):文化學與公民教育。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術研究委員會主編:明日的公民教育。台北:幼獅。
徐震(1985):社區發展:方法與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
高強華(1996):師資培育問題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凌紹雯等主編(1981):新修康熙字典。台北:啟業。
唐鉞、朱經農、高學敷(1964):教育大辭書。台北:商務。
夏征農主編(1993):教育文藝辭海。上海:上海辭書。
夏黎明(1995):鄉土的範圍、內容與教育意涵。載於黃政傑、李隆盛主編:鄉土教育(pp.3-9)。台北:漢文。
翁德明譯,Hell, V.著(1990):文化理念。台北:遠流。
教育部(1993a):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台捷。
教育部 (1993b) :修訂國民中小學課程標準第六次委員會議記錄。教育部公報,224,33-34。
教育部(1994a):國民小學鄉土教學活動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4b):國民中學鄉土藝術活動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5):國民中小學鄉土輔助教材大綱專案研究報告。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國民教育司(1993):國民中小學暨幼稚園人事法規彙編。台北:教育部國民教育司。
教育部統計處(1997):八十五學年度台閩地區各國民中小學基本統計。台北:教育部。
張小菁(1996):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閱讀教學信念之研究。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自立、高明智、羅秋昭、歐用生(1997):國民小學『鄉土教學活動』概念綱領。教育研究資訊雙月刊,5(6),1-8。
張芬芬(1984):師大結業生分發實習前後教學態度與任教意願之比較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念宏(1987):教育學辭典。北京:北京出版社。
張炎憲、李筱峰、戴寶村(1996):(編序)1895年以前的台灣:移墾社會的自主性。載於張炎憲、李筱峰、戴寶村主編:台灣史論文精選(上)(pp.5-10)。台北:玉山社。
張淑芳(1993):我國國小課程標準修訂之決策過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生玉(1996):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精華。
郭為藩(1986):從生活素質談文化建設。社教,7,19。
郭禎祥譯(1991),Eisner, E. W.(1972)原著:藝術視覺的教育。台北:文景。
郭禎祥(1994):多元文化觀與藝術教育。師大學報,39,545-582。
郭禎祥(1998):國際藝術教育所面臨的問題(師大美研所上課講義,未出版)。
郭禎祥(1999):二十一世紀藝術教育的展望。美育月刊,106,1-9。
陳伯璋(1995):鄉土課程的設計原則。載於黃政傑、李隆盛主編:鄉土教育(pp.23-26)。台北:漢文。
陳明德(1995):學校鄉土教育的推動。載於黃政傑、李隆盛主編:鄉土教育(pp.23-26)。台北:漢文。
陳昇飛(1997):國小實習教師評量之研究。台中: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奕愷(1996):台灣傳統美術工藝。台北:台灣東華。
陳朝平(1994):鄉土美勞教材與教學的研究發展方向。論文發表於美勞科鄉土教材與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陳朝陽(1996):鄉土教育與鄉土教學活動。教師之友,37(4),9-18。
陳雅莉(1994):教師教育信念與班級經營成效關係之研究。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瓊花(1997):鄉土、藝術、生活。音樂教育學會會訊(86.12.25出版)。
莊鳴鳳(1998):國中學生美術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彭仁信(1995):鄉土教育的省思。教育資料文摘,36(2),110-121。
湯仁燕(1993):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關係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曾永義(1988):鄉土的民族藝術。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黃壬來(1993):社會美術欣賞教育的理論基礎與未來發展取向。論文發表於台灣省加強社會美術欣賞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暨研討紀錄。台中:台灣省立美術館。
黃壬來(1994):鄉土美勞創作之教學理念與應用。論文發表於美勞科鄉土教材與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黃玉冠(1994):鄉土教材發展與實施之分析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政傑(1994):鄉土教育的課程設計。師友月刊,324,9-12。
黃炳煌(1996):再談「鄉土教育」。載於教育改革-理念、策略與措施。台北:心理。
黃敏(1994):國民小學教師教育信念之研究:以兩名國小教師為例。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項退結編譯,布魯格著(1989):西洋哲學辭典。台北:華香園。
喻肇青(1999):從「搭一間遊戲小屋」到「營造一條社區的街」─鄧公國小的環境教育實驗個案。台北:鄧公國小藝術教育種籽教師研習資料(未出版)。
喻麗華(1995):立足本土、放眼世界-鄉土教育的時代性與前瞻性。國教之友,47(4),18-24。
楊亮功主編(1971a):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第八冊)教育學。台北:商務。
楊亮功主編(1971b):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第十一冊)地理學。台北:商務。
楊龍立(1995):鄉土教育之課程設計的探討。人文及社會科學教學通訊,6 (3),51-62。
楊馥如(1998):鄉土美術鑑賞教學之研究。美育,93,31-44。
詹茜如(1993):日據時期台灣的鄉土教育運動。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詹棟樑(1993):多元文化教育理論與實際探討。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多元文化教育(pp.21-46)。台北:台灣書店。
劉蔚之(1993):多元文化教育思想之研究。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多元文化教育(pp.71-99)。台北:台灣書店。
熊召弟(1995):鄉土教育之理念與實務。國民教育,36(1),12-21。
鄧天德(1990):國小環境教育落實之道-鄉土化。教育研究雙月刊,15,27-34。
潘雅芳(1996):國中教師科學信念與教學信念、教學行為之關係。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歐用生(1995a):展望新課程標準的實施。載於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編:國民小學新課程標準的精神與特色(pp.44-55)。台北: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歐用生(1995b):國小新課程標準的內涵與特色。載於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編:國民小學新課程標準的精神與特色(pp.33-43)。台北: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歐用生(1995c):鄉土教育的理念與設計。載於黃政傑、李隆盛主編:鄉土教育(pp.10-22)。台北:漢文。
鍾喜亭(1994):國小鄉土教學活動之推展。國教天地,107,7-14。
鍾喜亭(1995):鄉土教材的設計。載於黃政傑、李隆盛主編:鄉土教育(pp.27-35)。台北:漢文。
蕭玉煌(1996):社區學校化與社區發展。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社區學校化(pp.105-133)。台北:心理。
蕭新煌(1986):解開當前意識型態紛爭的「結」。中國論壇,22(1),27-29。
蕭新煌(1986):當代知識分子的「鄉土意識」─社會學的考察。中國論壇,23(1),57-67。
顏銘志(1996):國民小學教學信念、教師效能與教學行為之相關研究。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羅明華(1996):國民小學初任教師實務知識的發展及其影響因素之個案研究。台中: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藍順德(1986):公民教育的內涵。高雄:復文。
蘇振明(1995):回歸鄉土.展現本土-國小美勞課程本土化精神的建構美。載於黃政傑、李隆盛主編:鄉土教育(pp.205-216)。台北:漢文。
蘇振明(1996):回歸鄉土.展現本土-台灣省本土美術教育的理念探索。美育月刊,69,27-36。
二、英文部份
Branen, K., & Congdon, K. (1994). An elementary school museum celebrates community diversity. Art education,47(4),8-12.
Brog, W. R., & Gall, M. D. (1989).Educational research:An Introduction(5th ed.). New York:Longman.
Brousseau, B. A., Book, C., &Byers, J. L.(1988). Teacher beliefs and the culture of teaching.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November-December,33-39.
Clark, C. M.(1988).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s about teacher preparation: Contribution of research on teacher think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7,5-12.
Efland, A. D.(1990). A history of art education:intellectual and social currents in teaching the visual arts. 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Elliott, S. & Bartley, S. (1998). Material arts design:an exploration in creativity, ecology and culture.Art Education, 51(3),53-55.
Fletcher, C., &Thompson, N. (1980).Issues in community education. London:The Falmer Press.
Frey, K. M.(1987).Administrative implications of self-reported instructional beliefs and practices of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PHD. 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 DAI 48/03A.
Gay, L. R. (1992). Educational research:Competencies for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4th ed.). New York: Merrill.
Gollinick, D. M.(1980).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Viewpoints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56,1-17。
Hair, D. P.,Anderson, R. E.,Tatham, R. L.& Black, W. C.(1995).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with readings(4th ed.).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Krug, D. H.(1997).Cultural translation and the study of cultural identity . Paper presented at A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in Art Education, Taipei, Taiwan, ROC.
McFee, J. & Degge, R. (1977). Art, culture, and environment:a catalyst for teaching. Belmont,CA:Wadsworth Publishing Co.
McFee, J. k.(1996). Interdisciplinary and international trends in multicultural art education. Journal of multicultural and cross-cultural research in art education,14 ,6-18.
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1988).Toward civilization:a report on arts education. 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
Parsons, M. J.(1998). Integrated curriculum and our paradigm of cognition in the arts.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39(2),103-116.
Patchen, J. H.(1999).Education in and through the arts for the 21st century .Paper presented at 1999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in Art Education, Taichung, Taiwan, ROC.
Siegesmund, R.(1998). Why do we teach Art today?:conceptions of art education and their justification .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39(3),197-214.
Stankiewicz, M. A., &Krug, D. H.(1997).Art and ecology. Art education,50(6),4-5.
Stuhr, P. L. (1994). Multicultural art education and social reconstruction.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35(3),171-178.

無法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