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彥妮
論文名稱: 高中多元入學方式與地理科學習成就之關係—一個個案研究
指導教授: 陳國川
Chen, Kuo-Chuan
翁國盈
Wong, Kuo-Y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論文出版年: 2003
畢業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5
中文關鍵詞: 高中多元入學地理教育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517下載:3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為了解多元入學方案實施後,高中學生在地理科的認知、情意及技能三大學習領域
    的學習成就特性,筆者先分析甄選入學、申請入學及登記分發入學三種入學方式的實施精
    神與目的,並依據地理教育目標及整合的教學模式設計高一各單元教學活動,以九十學年
    度入學的新生為研究對象,親身實踐教學活動及教學評量,最後採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法(
    One-way ANOVA)分析三組學生在認知、情意及技能三大學習領域中學習成就差異。研究成
    果及建議摘要如下:
    一、 學生入學方式與地理學習成就之關係
    (一)整體而言,經由三種入學方式的一年級學生,在地理科的認知、技能及情意的成就
    表現上,並無明顯的差異。筆者推測的結論如下:
    1. 在文華高中九十學年度的甄選入學、申請入學及登記分發入學皆將學力測驗成績視為入
    學成績,入學方式差異不大。
    2. 受明星高中的光環影響,學生素質整齊,學生的學習成就差異不大。
    3. 由於本研究以學生地理科的學習成就為研究對象,三種入學方式較重視英語或是數理
    成績的表現,因此在地理方面的學習成就和入學方式關係較不明顯。
    (二)研究限制
    1. 本研究僅以一校三個班級的高一學生為研究對象,因此,研究結果之推論應為類似研究
    對象的學生,並不宜推論至所有高中學生。
    2. 由於受限於筆者的能力,無法一次觀察記錄40多位同學的個別表現,再加上設計的教學
    活動需要由小組分工合作達成,因此在技能及情意的評量皆以小組(相同入學方式的5-6人)
    為單位,無法表現出學生個人表現的差異。而在101班及113班以申請方式入學的學生人數
    較少,所以申請入學組僅有一組在112班,因此在申請入學學生學習的表現上代表略顯不足

    (三)入學方式的建議
    1. 在高中多元入學方案中應更明確的提示及區分甄選入學及申請入學的實施精神。
    2. 因甄選入學及申請入學實施的目的不同,因此可同時舉辦,讓有意願參與該入學方案的
    學生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方案應試,若未經由此方案得到入學的機會還可以和其他的同學
    經由登記分發進入適合的高中職就讀。
    二、教學過程的檢討與建議
    (一)教學活動的設計與實施
    1.實施整合的教學活動需要花費相當多的時間在分析教材、確立教學目標以及設計教學活
    動上。
    2.實施整合的教學活動時,學生在上課時所展現的高度學習興趣及信任老師、喜歡上地理
    課的態度,讓教師在教學專業上更有自信及樂趣,值得地理老師們繼績努力。
    3. 第一冊通論地理的課程內容過多,若以正常方式教學,二十二個單元無法在一學期內完
    成。
    4. 有趣的教學內容設計容易讓學生留下深刻且愉悅的印象。
    5.完善的地理專科教室有助於許多地理學習活動的進行。
    6.實施地理實察應視為地理教學活動的一部份。
    7.學生在學期剛開始的技能活動進行時,老師要多給予指引及鼓勵。
    8.實施分組教學時,學生容易因交談而分心,教師要適時提醒。
    9.教學時盡量以鄉土為實例來解說,較能引起學生的共鳴。
    (二)試卷的編製與實施
    1.在學習評量的紙筆測驗方面,編製時需根據命題原則及命題注意事項,將具體教學目標
    逐一轉換為試題,再編製教學目標層次表,合理的分配試題內容。剛開始由於技巧不夠成
    熟,速度緩慢,挫折感大,後來才漸入佳境,但也摸索相當長的時間。所以若能由高中教
    師共同合作,編製好各單元的教學目標,不僅讓學生的學習有跡可循,也可減輕教師教學
    負擔,整合教學模式才能順利的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施行。
    2.筆者在三次期中考的命題過程中,無法完全依研究的需要開發新的題型,原因包括:(1
    )由於個案學校期中考採統一命題方式,筆者所編製的期中考試題是給一年級二十一個班
    使用,為避免增加其他老師閱卷的負擔,所以題型侷限於單一選擇題及題組題兩項,因此
    較無法評鑑出學生在應用、分析、綜合及評鑑等更高層次的認知能力。(2)在課程中進行
    的多項技能活動也因上述的原因無法將技能活動的教學目標納入命題的範圍。
    (三)技能活動與情意目標的評量
    1. 技能活動及情意活動的評定量表需在教學前設計完成。
    2.如研究限制中所述,受限於人力及物力,在技能及情意目標的評量是以小組為單位,若
    能有一位教師從旁協助觀察及紀錄學生的個別表現,應更能呈現學生學習表現的差異。
    3.高層次情意行為的養成非一時之間可以達成,情意的評量顯得較為主觀及困難。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文獻探討…………………………………………………………….3 第三節 研究目的…………………………………………………………….8 第四節 研究方法及步驟…………………………………………………….9 第二章 高中學生的來源分析………...…………………………....12 第一節 基本學力測驗與登記分發入學的基本精神與方法……………...12 第二節 甄選入學的基本精神與方法……………………………………...15 第三節 申請入學的基本精神與方法……………………………………...17 第四節 文華高中的學生來源……………………………………………...17 第三章 地理科教學活動的實施………………...………….……..22 第一節 地理教學活動的方法……………………………………………...22 第二節 整合的地理教學模式活動設計…………………………………...31 第三節 整合的地理教學活動實踐………………………………………...38 第四節 教學過程的檢討與建議……………………………………….…..56 第四章 教學評量與學生學習成就分析…………………………60 第一節 學生認知目標學習成就分析…………….. ……………………....60 第二節 學生技能目標評量方法及學習成就分析………………….……..88 第三節 學生情意目標評量方法及學習成就分析……………...…….…...98 第四節 教學評量的檢討與建議………………...……………….………...98 第五章 結論……………………………………………………………108 參考文獻…………………………………………………………………….112 附錄一 高中地理第一冊教學目標……………………………………….116 附錄二 各項單元技能活動的評定量表………………………………….143 附錄三 各項單元學習活動的情意評定量表…………………………….151 附錄四 國立台中文華高級中學九十學年度第一學期地理期中考試卷156 附錄五 學生活動單…………………………….…………………………175

    [參考文獻]
    丁亞雯(1998),〈高中多元入學方案的推動--申請入學高中〉,《高中教育》,1:37-
    39。
    丁亞雯(1998),〈改變考試入學的歷史─高中多元入學方案〉,《高中教育》,2:22-
    27。
    丁亞雯(2000),〈為孩子做好準備─檢視臺北市實施高中多元入學方案〉,《師友》
    ,392:11-14。
    方炳林(1992),《教學原理》,台北:教育文物出版社。
    王逸慧(2001),〈基本學力測驗之實施:問題與展望〉,《教育研究資訊》,9(1)15-
    31。
    丘逸民(1999),〈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活動和作業設計舉隅〉,《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
    訊》,10(6):37-45。
    林寶山(1988),《教學原理》,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林文惠(1993),《地理科環境教育角色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
    文。
    林世華(1999),〈跨世紀的測驗發展計畫—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發展計畫〉,《
    飛揚》,1(1):1-4。
    林世華(2000),〈跨世紀的測驗發展計畫: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發展研究〉,《
    教師天地》,109:4-8。
    林怡青(2001),《國中生選擇甄選入學之決策歷程分析》,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系
    碩士論文。
    林劭仁(2002),〈升高中推薦甄選與申請入學學生學業表現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
    》,10(1):85-108。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市:行政院。
    行政院(1998),《教育改革行動方案》,台北市:行政院。
    余霖(2000),〈對國民中學基本學力測驗之評論與期望〉,《教師天地》,109:30-32

    余民寧(1997),《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台北:心理出版社。
    李薰楓、黃朝恩譯(1997),《生活化地理:美國國家地理科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研會。
    李琪明(1998),〈體檢教育提昇品質—論基本學力指標之研究與發展〉,《研習資訊》
    ,15(5),9-19。
    李振賢(1998),《多元入學方式的高中學生學業成就與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國立台
    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永吟、單文經(1999),《教學原理》,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李明燕(2000),《台灣地區高中地圖教育之理論探究:地形圖之教與學》,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重志(2000),〈該多元的是教學,而不是入學〉,《教育研究》,75:12-14。
    李奉儒(2002),〈檢視高中多元入學方案批判教學論觀點〉,《教育研究月刊》,101
    :60-71。
    李坤崇(2002),〈多元化教學評量理念與推動策略〉,《教育研究月刊》,98:24-35。
    呂美霓、陳玉君、吳舒靜(2002),〈國中學生基本學力測驗與教育品質的共生關係〉,
    《教育研究月刊》,96:5-10。
    吳進喜(1984),《現行國中地理教學評量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
    論文。
    邱愛鈴(1998),《我國大學聯招政策變遷之研究(一九五四~一九九七) 》,國立台灣師
    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邱皓政(200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周麗玉(2001),〈多元入學方案不等於基本學力測驗〉,《師友》,404:15-19。
    施添福(1983),《我國中學的地理教育─反省與展望》,地理研究叢書第3號,臺北:臺
    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施添福、陳國川(1984),〈地理教學目標設計〉,《中等教育》,35(2):51-65。施
    添福(1986),《地理教學—一個整合的模式》,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施添福、陳國川、吳進喜、吳育臻、許心寶、劉玲秀(1993a),《高級中學地理科的整合
    教學與命題模式》,教育部「加強高級中學人文及社會科學教育發展計畫」專書。
    施添福(1993b),《中學地理教學理論與實際》,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等教育輔導
    委員會。
    施添福、陳國川(1993c),〈中學地理科整合教學模式與命題模式〉,《教師天地》,62
    :29-36。
    施添福總編,翁國盈等主編(2000),《高級中學地理(一)》,台北:龍騰文化事業股
    份有限公司。
    施添福總編,翁國盈等主編(2000),《高級中學地理(一)教師手冊》,台北:龍騰文
    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胡正華(1998),〈廢除高中聯招─多元入學之我見〉,《高中教育》,2:28-32。涂伯
    原、章舜雯(2000),〈國中基本學力測驗的分數及相關議題〉,《教師天地》,109:9-
    17。
    徐湛(2001),〈建構多元新價值〉,《師友》,404:10-13。
    徐湛(2001),〈多元入學需要多元學習來成就〉,《師友》,404:13-14。
    教育部(1995a),《高級中學課程標準總綱》,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5b),《高級中學地理課程標準》,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5c),《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邁向二十一世紀的教育願景》,台北市:教育
    部。
    教育部(1998),《高級中學多元入學方案》,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0),《高級中學多元入學方案》,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1),《高屏澎區九十學年度高中職多元入學方案宣導暨種子教師研習手冊》
    ,台北:教育部。
    柳玉清、王淑敏、邱秀美等譯(1997),《教育測驗與評量》,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
    司。
    馬向青(2001),《我國高級中等學校入學制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
    士論文。
    許泰益(1998),〈高中聯考廢除後─高級中學多元入學方案規劃簡介〉,《北縣教育》
    ,25:19-23。
    國立台中文華高中(2000),《國立台中文華高級中學多元入學招生制度與學生整體表現
    之研究》,教育部八十八年行動研究專案。
    郭生玉(1989),《心理與教育測驗》,四版,台北市:精華書局。
    翁國盈、陳國川(1993),〈高中高職聯考地理科試題的品質及其對國中教學正常化的影
    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地理研究報告》,19:23-49。
    翁國盈、陳國川(1994),〈臺灣省立高中聯考地理科整合測驗題的試題分析〉,《中等
    教育》,45(4):80-91。
    陳國川、姚翰玲(1988),〈國中本國區域地理的整合式教學〉,《師大學報》,33:325

    陳國川(1995),《地理科教材設計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陳美玉(2000),《教師專業:教學法的省思與突破》,麗文文化事業。
    陳果真(2002),〈教改願景怎樣改良?多元入學方案何去何從〉,《師說》,168:5-11

    陳木子(2002),〈高中職多元入學的改良之道〉,《師說》,168:12-15。
    陳亮妤(2002),〈多元評量與基本學力測驗之推動〉,《教育研究月刊》,98:5-36。
    旋京藩(2002),〈多元入學方案之評析〉,《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3(1):
    84-94。
    曹治中(1994),〈鄉土地理的教學內涵與教育價值〉,《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4
    (6)12-25。
    黃朝恩(1992),〈地理素養的養成〉,《地理教育》,18:11-20。
    黃政傑、劉永永、吳明清、何英奇、周慶星、黃光明、游家政、王明富、方志華,(1992
    ),《推薦甄選國中畢業生入學高中及高職方案之規劃研究》,臺灣省教育廳委託國立台
    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黃政傑、李隆盛、呂建政、徐超聖、陳麗華、張煌熙、楊思偉、方志華、張嘉育(1996)
    ,《中小學基本學力指標之綜合規劃研究》,教育部委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黃政傑主編(1997),《教學評量》,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政傑主編(1999),《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朝恩(1999),〈教改聲中談地理能力的養成〉,《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0(6
    ):8-19。
    黃素真(2001),〈高中地理科多元化教學活動設計之理念與實務〉,《人文及社會學科
    教學通訊》, 12(5):42-56
    黃朝恩(2002),〈地理教育國際憲章的基本精神〉,《地理教育》,28:1-9。
    張振成(2001),〈多元入學方案的評議〉,《師友》,404:19-22。
    張添洲(1999),《教材教法:發展與革新》,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張麗麗(2002),〈從分數的意義談實作評量效度的建立〉,《教育研究月刊》,98:37-
    51。
    楊慧鉑(2001),《建構論地理環境資源教學研究:一個高中教師的行動研究》,國立臺
    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瑞明(2000),〈中等教育變革的多元智能省思〉,《教育研究資訊》,8(2):1-8。
    楊思偉(2001),〈高中職多元入學方案的再檢視〉,《師友》,403:5-9。
    黃立賢(1998),〈高中多元入學方式因應策略之探討〉,《北縣教育》,25:24-28。
    雷文(2000),〈推甄制度浪滔滔〉,《師說》,141:24-41。
    鄧國雄總編(2000),《高級中學地理(一)》,台北市: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鄧國雄總編(2000),《高級中學地理(一)教師手冊》,台北市: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
    限公司。
    臺北市高級中學多元入學方案研究小組(1997),《臺北區八十六學年度推薦甄選入學高
    中實施報告》,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葉連祺(2003),〈布魯姆認知領域教育目標分類修訂版之探討〉,《教育研究月刊》
    ,105:94-106。
    劉秀滿(2000),《高級中學多元入學方案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
    劉祐彰(2001),〈國中基本學力測驗之後—高級中學多元入學方案的反思與檢視〉,《
    訓育研究》,40(1)63-67。
    劉金山、李欣潔、葉佩真(2002),〈基本能力指標的建立與轉換〉,《教育研究月刊》
    ,96:11-16。
    盧秀美(2002),《國中地理教學情意目標成就及相關變相之分析—一個個案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薛家圓(2001),《中等學校地理科地形單元電腦網路教學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進貴(1996),〈也談地理教學改革—課程內容與技能教育〉,《臺灣省政府教育廳地
    理科教學研究專題》,2:74-88。
    蔡秋明(2002),〈多元入學方案全面實施後的省思〉,《師說》,171:9-11。
    錢幼蘭(2002),〈彌合多元入學方案之理想面與現實面〉,《師說》,168:16-20。
    羅美娥(1985),《地理科整合教學模式的應用與評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
    碩士論文。
    蘇德祥(1998),〈高級中學多元入學方案配套措施之規劃〉,《高中教育》,2:14-16

    Apple,Michael W.(1986),Teachers and texts,New York :Routedge.
    Bloom,B.S.(1956),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 : The Classsification of
    Educational Goals,N.Y.:Longman Green.
    Bunnett ed.(1992),New Geography :Teacher’s Guide ,Hong Kong:Manhattan,2nd.
    Borich,G.D.(1996),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N.J.:Merrill.
    Linn,R.I.&Gronlund,N.E.(1995),Measurement and Assessment in Teaching,NJ:
    Practice-Hall,7th.
    Michael & William ed. (1997),Teaching and Learning Geography,London:Routledge,
    1st.
    Stiggins,R.J.(1994),Student-centered classroom assessment,New York:Macmillan.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