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曉瑋
Hsiao-wei HUANG
論文名稱: 教室中師生語言互動之研究--以國小補校為例
Classroom discourse: A case study of adult literacy program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in Taiwan
指導教授: 陳雪雲
Chen, Sheue-Yu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畢業學年度: 8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0
中文關鍵詞: 成人識字成人教學社會語言學語言互動非語言互動教室言談參與結構
英文關鍵詞: adult literacy, verbal interaction, nonverbal interaction, classroom discourse, participant structure, sociolinguistic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6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為了理解成人識字教學歷程,本研究的宗旨是以語言互動的觀點,探討國小補校教室中的教學和學習歷程及其影響因素,並分析成人教師教學型態和成人學習特性,同時,分類師生語言互動類型,希望有助於成人教學理論的建構,並且,提供具體建議以提昇成人識字教學效果。根據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除了蒐集相關文獻資料作為理論基礎外,同時採行參與觀察、訪問、文件分析等方法,實際進入國小補校中蒐集相關資料,作為分析依據。
    依據參與觀察結果,成人識字教學歷程可以分為:(1)準備活動、(2)發展活動、(3)總結活動等三階段,其中,發展活動是教學的重心。準備活動通常有1至3分鐘的緩衝時間,以便讓師生準備進入正式教學活動。在這個階段中,師生間以一種非正式的方式進行互動,目的在連接彼此的關係,增進感情;發展活動中,研究個案主要以國編本的「課」做為基本教學單位,採講述的方式進行教學活動。本研究發現,就教學內容而言,學習生字詞是識字教學的重點工作,雖然,課文體例說明,內容意義解讀也不偏廢。其次,就教學方式而言,老師仍是IRE模式的主控者,講述法是整個教學進行的主軸,但是,其間仍穿插著老師提問,學生回答,或是師生共同討論等傳達方式。同時,老師會以國、台語交互使用幫助學生理解。有關發展活動可歸納為:(1)課文內容深究,(2)生字詞教學,(3)實作等三部分;總結每一課課文時,多以師生問答的方式進行,問題型式多為封閉式,主要以課文內容為主,偶爾是開放式的問題,讓學生可以隨著個人感受不同而答案各異。在教材方面,研究個案蔡老師也會補充台灣俗諺教學、猜謎語活動等等。不過,這些活動多是做為國編本教學之餘的點綴,所用時間不多。
    師生語言互動類型則可分為「開放式互動類型」及「封閉式互動類型」。依據教室中言談分析觀點,本研究發現,「老師與全班學生互動」,亦即開放式的互動類型是二年甲班師生語言互動的主要模式。雖然,其間也穿插著「老師與部分學生私下互動」的所謂封閉式的互動類型。在「開放式互動類型」中,又可以分為三種次類型,它們分別是:(1)集體回應:老師的提問屬於封閉式的問題,提問的目在確認學生是否理解,或集中學生的注意力。(2)個別回應:提問被老師用來架構學習鷹架,擴展可能發展區,讓學生競標發言權,並進行放聲思考。(3)老師指定回答:提問目的在於鼓勵學生發聲,尤其是發言台上的缺席者。此外,在封閉式的互動類型中,因為老師在教室中的移動範圍擴大,對於平常上課較沈默或不習慣在全班同學面前發言的學生,在此類型中與老師的互動頻率有所增加。
    此外,根據研究結果,參酌相關文獻理論,以及個人看法,針對補校教學和師生互動研究的發展,提出建議:
    壹、 補校教學建議
    一、 培養教師溝通知能,營造理想的教學言談情境。
    二、 開放多元參與架構,重視師生對話。
    三、 運用母語協助成人識字教學
    四、 重視成人學習特性,妥善安排教室環境
    五、 鼓勵補校教師參與編纂補校教材
    貳、 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選擇具特殊文化的研究對象
    選擇研究參與對象時,可以嘗試從不同年齡、性別的組成、階級、文化背景的異質性、以及使用不同母語的族群等對象,擇定其中某幾種影響因素進行研究。
    二、研究內涵
    對於後續研究,建議可以探討不同的參與架構(例如在家庭、社區、學校等)對於學生的影響為何。其次,在這樣的影響下,學生的學習風格是否有所轉變,教師是否可以知覺到這種轉變,又會採取何種教學策略以為因應等等方向進行研究。
    三、 研究方法
    在正式進行參與觀察前,最好事先擇一合適時間,進入研究場域進行預試工作,以便日後正式觀察時有效充分掌握現場訊息。預試時間的長短可能因研究主題、個人需求而有所不同。不過,事前預試有助於縮短正式進行參與觀察的摸索期,同時和研究參與對象建立關係,讓他們心理有所準備接受觀察。

    Classroom discourse: A case study of adult literacy program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in Taiwan.
    Abstract
    Hsiao-wei Huang
    Taking a sociolinguistics perspective, this study to: (1)understand classroom lessons and activities in an adult literacy program in Chinese, including lesson structure, types of activities and discourse content; and (2)to construct the type of teacher-student verbal interaction.
    In order to be open about the nature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multiple data gathering methods are used to gain as comprehensive a record as possible of case study. The researcher entered the field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in Taipei county and played in a role as a participant-as-an-observer from September 1998 to January 1999. By taking a Chinese literacy classroom as a case study site, the teacher who has five-year of experience in adult literacy instruction and 37 students, took part in this study. Data were collected through classroom observations an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In this study, eighteen 120-minute and twenty-two 90 minute audio-taped classroom talk were analyzed and transcribed. The major findings are briefly stated as follows:
    The adult literacy instruction is developed into three phases: (1)In the begin, there are one to three minutes for teacher and students to warm up for starting the formal instruction activities. In this phase, teacher and students interact in an informal way, for instance, greetings, gift-exchange etc.; (2) In the body of teaching, teacher-directed lessons maintain dominance.
    Curriculum is enacted through lessons and tasks, assessment, practices. Also, the cultures of the teacher and students, for instance, Taiwanese cultural backgrounds and cultural capital of individual students facilitate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classroom. (3)In conclusion, teacher posed questions and students respond.
    Two types of teacher-student verbal interaction are found. "Opened interaction" is the typical frequent type in this classroom and the other is "closed interaction". The former means that the teacher interacts with students including three sub-types: (1)All of the students respond to teacher's questions; (2)Individual students respond to teacher's questions;
    (3)Teacher assigns the responder. By contrast, closed interaction means that the teacher interacts with individual students in private. The teacher provides more opportunities to the students who are silence in the classroom .
    In the final section, critical implications and suggestions are cautiously made for the practice and research of literacy education in future.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背景 1 壹、知識論典範轉移 1 貳、教學圖樣的更張 3 參、教學研究取向的轉變 4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6 壹、研究動機 6 貳、研究目的 11 第三節 研究限制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5 第一節 情境中的語言使用 15 第二節 社會互動的意涵 28 第三節 教室言談特徵 42 第三章 方法論 57 第一節 研究設計 57 壹、研究架構 57 貳、研究取向與方法 58 第二節 研究個案分析 71 壹、補校概況 71 貳、觀察班級 7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發現 91 第一節 成人識字教學歷程分析 91 壹、準備活動 91 貳、發展活動 94 參、總結活動 120 第二節 師生語言互動類型分析 122 壹、開放式的互動類型 122 貳、封閉式互動類型 151 參、綜合討論 15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59 第一節 結論 159 壹、成人識字教學歷程 159 貳、師生語言互動類型 162 第二節 建議 166 壹、補校教學建議 166 貳、未來研究的建議 173 參考書目…………………………………………………………....174 附錄一 國內師生互動相關碩士論文一覽表…………………….186 附錄二 資料代號說明表………………………………………….191 附錄三 力山補校二年甲班座位表………….………..…………...192 附錄四 力山補校蔡老師訪問大綱..…….………………………...193 附錄五 力山補校二年甲班學生訪問大綱..…….……… ……….196 附錄六 台北縣國民小學附設國民小學補習學校實施要點…….198 附錄七 二年甲班上課進度表…………………………………….199

    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民84)。成人教育專業化。台北: 正中書局。
    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民84)。有效的成人教學。台北: 師大書苑。
    方德隆(民85)。俗民方法學及其對教育研究的啟示。高雄師範大學學報,7:51-83。
    王美文(民85)。教師對成人學生的分類與互動策略:一個國小補校班級的質性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秋絨(民77)。包魯.弗雷勒(Paulo Freire)的對話教育學思想評析。社會教育學刊,17:147-172 。
    王秋絨(民78)。哈伯瑪斯的知識論在成人教育上的意義。社會教育學刊,18:77-108。
    王秋絨(民79)。弗雷勒批判的成人教學模式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王秋絨(民86)。成人教育的思想與實務: 現代、後現代的論辯。台北:心理出版社。
    王淑俐(民86)。教師說話技巧-教師口語表達在教學與師生溝通上的運用。台北: 師大書苑。
    王淑惠(民87)。婦女與學習-以台北巿社區婦女人才訓練班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甘陽(民79)。從「理性的批判」到「文化的批判」。卡西勒(Cassirer,Ernst),于曉譯(民79)。語言與神話。台北:久大文化、桂冠聯合出版。
    伍振鷟主編(民84)。教育哲學。台北:師大書苑。
    伍振鷟等(民80)。我國國民補習教育實施狀況調查研究。教育部社教司委託研究報告。
    何青蓉(1994)。從識字教育內涵檢視我國識字教育的發展。成人教育,21:44-51。
    何青蓉(1995a)。我國成人識字教育的迷思與省思。台灣教育,535:23-26
    何青蓉(1995b)。從學習者特性論析我國成人識字教育之規劃。教育部委託研究報告。
    吳幸宜譯(民85)。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台北:心理。
    吳芝儀、李奉儒譯(民84)。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呂采芬(民86)。國中英語教室教法轉換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英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宋明順(民87)。傳雷勒(Paulo Freire)的批判教育學思想。社會教育雙月刊,83:24-31 。
    李俊輝(民85)。哈伯瑪斯公共領域在社區成人教育上的意義。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美枝(民84)。社會心理學-理論研究與應用。台北:大洋。
    李英明(民75)。哈伯馬斯。台北:東大。
    李燕、李浦群譯(民84)。人際溝通。【Trenholm,S.& Jensen,A.(1992)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台北:揚智。
    杜奉賢、陳龍森譯(民80)。論社會科學的邏輯。【Habermas, J. On the Logic of the Social Sciences】。台北:結構群。
    沈中偉(民83)。魏考斯基理論在認知策略上的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2:23-31。
    沈桂枝(民84)。老師怎樣跟學生說話--從社會語言學的觀點談教師溝通知能。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6(3):129-135。
    阮新邦(1993)。批判詮釋論與社會研究。香港:八方。
    周雅容(民85)。象徵互動論與語言的社會意涵。胡幼慧編。質性研究。台北:巨流,75-98。
    林芬遠(民 86)。國中生物課口語之探討。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清山(民67)。教學情境的社會互動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系編,教育學研究。台北:偉文。
    林朝成、沈力、結構群譯(民79)。溝通與社會演化。台北:結構群。
    洪鎌德(民86)。人文思想與現代社會。台北:揚智。
    胡幼慧編(民85)。質性研究。台北:巨流。
    胡夢鯨(民83)。台灣地區成人基本教育實施現況與問題評析。一九九四年國際成人基本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胡夢鯨(民85)。成人教育現代化與專業化。台北: 師大書苑。
    苗延威、張君玫譯(民 87)。社會互動。台北:巨流。
    孫敏芝(民74)。教師期望與師生交互作用:一個國小教室的觀察。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友漁等著(1996)。語言與哲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徐蓓蓓(民72)。教師個人特質、師生口語互動與學生對教師行為的知覺、學生學業成就之關懷。台灣師範大學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祝畹瑾(1992)。社會語言學概論。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
    高辛勇(民75)。形名學與現代敘述理論:結構主義的小說分析法。台北:聯經。
    高宣揚(民80)。哈伯馬斯論。台北:遠流。
    高宣揚(民83)。語用論探源。國立台灣大學中山學術論叢,12:35-74。
    張玉成(民82)。思考技巧與教學。台北:心理。
    張武昌(民77)。社會語言學、言談分析、與英語教學。英語教學,13(1):43-45。
    張家銘譯(民86)。社會學(下)【Giddens, A. (1989) Sociology 2nd ed. Backwell Publishers Ltd.】。台北:唐山。
    張惠昭(民85)。高中英文教師教學專業知識之探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莫慧如(民79)。我國國民補習教育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文茵(民82)。我國成人基本教育教師專業知能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生玉(民85)。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精華。
    郭為藩(民84)。知識問題與教育。載於伍振鷟編,教育哲學。台北:師大書苑,93-116。
    郭實渝(民86)。探討研究語言隱喻與教育關係的理論基礎。歐美研究,27(4):21-52。
    陳玉新、賀玉英(1993)。批判理論與社區發展。載於阮新邦編,批判詮釋論與社會研究。香港:八方。
    陳玉齡(民86)。高中英文教師話題結構之個案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英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伯璋(民76)。課程、教學與意識型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系編, 教學研究專集。台北:南宏。
    陳奎熹(民79)。教育社會學研究。台北: 師大書苑。
    陳奎熹等(民85)。師生關係與班級經營。台北:三民。
    陳秋月(民83)。國小二年級兒童的言談世界:言談內容和參與架構的分析。台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原(1997)。社會語言學。上海:學林出版社。
    陳雪雲(民79)。論媒介現實之論述分析。社會教育學刊,19: 135-167。
    單文經(民81)。課程與教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單文經(民83)。班級經營策略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單文經(民87)。鷹架支持的譬喻在大班教學上的應用。視聽教育雙月刊,39(6):1-22。
    曾素秋(民86)。國中啟智班師生互動之觀察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慶豹(民87)。哈伯瑪斯。台北:生智出版。
    黃光雄、簡茂發編(民84)。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黃光雄主編(民84)。教學原理。台北:師大書苑。
    黃明月(民74)。小學校大學生--談國民小學補習學校。社會教育雙月刊,5:46-49。
    黃明月(民77)。台北巿國民小學補習學校教師教學型態之研究。社會教育學刊,17:255-286。
    黃明月(民83)。成人教學互動行為之研究。社會教育學刊,23:81-107。
    黃明月(民86)。成人識字教育教材之探討。社會教育學刊,26:107-128。
    黃宣範(民82)。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灣語言社會學的研究。台北:文鶴。
    黃富順(民77)。成人心理與學習。台北: 師大書苑。
    黃富順(民82)。如何進行有效的成人教學。成人教育雙月刊,13,6-12。
    黃瑞琴(民80)。教室是一幅文化的圖畫。博雅教育文集,189-194。
    黃瑞祺(民72)。溝通與批判-哈伯瑪斯社會溝通理論初探。鵝湖,97:10-16。
    黃瑞祺(民75)。批判理論與現代社會學。台北:巨流。
    黃瑞祺(民85)。批判社會學。台北:巨流。
    楊國德(民77)。喬治米德的社會心理學說及其在教育上的意義。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國德(民85)。成人教育發展策略。台北:師大書苑。
    楊國德(民86)。成人識字教育的推展進入資訊服務網路新時代。成人教育雙月刊,36:53-54。
    楊惟曾(民84)。講述法在成人教學上的運用。載於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民84)。有效的成人教學。台北:師大書苑。
    葉蜚聲、徐通鏘(民78)。語言學綱要。台北:書林。
    詹素珠(民86)。教師口語行為、國中學生自尊與學校適應行為之相關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棟樑(民78)。批判結構的教學法。中國教育學會編,有效教學研究。台北:台灣書店。
    熊召弟(民85)。真實的科學認知環境。教學科技與媒體,29:3-12。
    甄曉蘭、曾志華(民86)。建構教學理念的興起與應用。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國民教育研究學報,3:179-207。
    劉北成、陳銀科、方海波譯(民87)。言語與現象。台北:桂冠。
    劉仲冬(民85)。民族誌研究法及實例。載於胡幼慧編,質性研究。台北:巨流。
    歐用生(84)。質的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蔡文輝(民83)。社會學理論。台北:三民。
    蔡敏玲(民83)。母語在課程中的可能位置:以三個幼稚園小朋友的雙語經驗為例。國民教育,35(1.2):19-25。
    蔡敏玲(民84)。詮釋性研究的一個可能方式:我如何建構婷婷和穎的故事。八十四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 第四集。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出版。
    蔡敏玲(民85)。眾聲喧嘩中,看誰在說話?幼稚園及小學教室互動方式的節奏與變奏。教育資料與研究,12:3-20。
    蔡敏玲、彭海燕譯(民87)。教室言談:教與學的語言。【Cazden, C. B. (1988) Classroom Discourse:The Language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Heinemann】。台北:心理出版社。
    蔡雅琴(民85)。英文教室教室使用中文的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英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嵐蘭譯(民81)。舒茲論文集(第一冊)。【Schutz,A.Collected Papers.Vol.1,The problem of social reality】台北:桂冠。
    錢清泓(民85)。在熟悉與陌生之間的一堂課:國小本土語言教學課之分析研究。台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顏肇基(民86)。「傷人」的話語:一個國小四年級班級口語攻擊行為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秋昭(民85)。國小語文科教材教法。台北:五南。
    嚴祥鸞(民85)。參與觀察法。載於胡幼慧編,質性研究。台北:巨流。
    西文部分
    Argyle, M.(1988) Bodily Communication., London: Methuen & Co Ltd.
    Ball, W.(1992) Critical Social Research, Adult Education and Anti-Racist Feminist Praxis. Studies in the Education of Adults, 24(1):1-24.
    Barr, J. & Birke L.(1995) Cultures and Contexts of Adult Learning: the Case of Women and Science, Studies in the Education of Adults, 27(2):119-132.
    Bloom, L. R.(1998)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 and Multicultural Feminism: Reconceptualizing Education for Democracy, Theory and Research in Social Education, 26(1):30-49.
    Brookfield, S. D.(1987) Developing Critical Thinkers Challenging Adults to Explore Alternative Ways of Thinking and Acting,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Brookfield, S.(1996) Fostering Critical Conversation in the Learning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niversity Adult Education, 35(1): 49-61.
    Caffarella, R. S.(1994) Planning Programs for Adult Learners: A Practical Guide for Educators Trainers and Staff Developers,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Calderhead,J.(1993) The Contribution of Research on Teachers' Thinking to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in Christopher, D., Calderhead, J. & Denicolo, P. (eds.) Research on Teacher Thinking: Understand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London & Washington D.C.: The Falmer Press.
    Carmack, N.A.(1992). Women and Illiteracy: The Need for Gender Specific Programming in Literacy Education, Adult Basic Education, 2(3):176-194.
    Catt,R. & Eke.J.(1995) Classroom Talk in Higher Education: Enabling Learning Through a Reflective Analysis of Practice, Innovations in Education & Training International, 32(4):363-369.
    Cazden,C.B.(1988) Classroom Discourse: The Language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Portsman, NH: Heinemann.
    Cervero, R. M. et al.(1997) Language, Power,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dult Education Programs, Adult Education Quarterly, 47(2):63-77.
    Chouliaraki, L.(1998) Regulation in "Progressivist" Pedagogic Discourse: Individualized Teacher-pupil Talk, Discourse & Society, 9(1):5-32.
    Cooper,P.A.(1993) Paradigm Shifts in Designed Instruction: From Behaviorism to Cognitivism to Constructivism, Educational Technology, May,12-19.
    Elias, J. L. & Merriam, S(1984)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of Adult Education, Florida: Roberte Krieger Publishing Co.,Inc.
    Elias, N. (1991) The Symbol Theory,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Fang, D. L.(1993): A Study of Pedagogical Porcess and Interaction in The Primary Classroom.Kaohsiung: Fu-wen.
    Florio-Ruane,S.(1987) Sociolinguistics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ers.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4(2):185-197.
    Freire, P.(1985) The Polities of Education, Bergin & Garvey Publishers, Inc.
    Garcia, G. E.(1992) Ethnography and Classroom Communication: Taking an "Emic" Perspective, Topics in Language Disorders, 12(3):54-66.
    Goldstein, L. S.(1998) Teacherly Love: Intimacy Commitment and Passion in Classroom Lif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hought, 32(2):257-271.
    Gottlieb, E. E. & La Belle, T. J.(1990) Ethnographic Contextualization of Freire's Discourse, Conscionusness-raising Theory and Practice, Anthropology & Education Quarterly, 21:3-18.
    Hansford, B.(1988) Teachers and Classroom Communication, Florida: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Inc.
    Highet, G.(1986) Gender and Education: A Study of the Ideology and Practice of Community Based Women's Education as Observed in three Groups Operating within the City of Glasgow, Studies in the Education of Adult, 18(2):118-121.
    Merriam, S. B. & Caffarella, R. S. (1991) Learning in Adulthood: A Comprehensive Guide,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Mezirow, J.(1996) Toward a Learning Theory of Adult Literacy, Adult Basic Education, 6(3):115-126.
    Neil, S.(1991) Classroom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NY: Chapman and Hall, Inc.
    Neuman, W. L. (1997)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Boston: Allyn and Bacon.
    Parsons, S.(1990) Feminist Challenges to Curriculum Design, Studies in the Education of Adults, 22(1): 49-58.
    Philips, S. U.(1981) Participant Structures and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Warm Springs Children in Community and Classroom, in Cazden, John, V. P. & Hymes, D. (eds.), Function of Language in the Classroom, New York: Teacher College Press, 370-394.
    Rios, F. A.(1996) Teacher Thinking in Culture Contexts,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Robinson, H. A.(1994) The Ethnography of Empowerment: The Transformative Power of Classroom Interaction, London: The Falmer Press.
    Sainsbury, M.(1992) Meaning, Communication and Understanding in the Classroom, England: Athenaeum Press Ltd.
    Saville-Troike, M.(1982) The Ethnography of Communication: An Introduction , Oxford: Basil Blackwell Ltd.
    Shore, S.(1994) Possibilities for Dialogue: Teacher Questioning in an Adult literacy Classroom, Adult Basic Education, 4(3):157-171.
    Stokoe, E. H.(1998) Talking about Gender: the Conversational Construction of Gender Categories in Academic Discourse, Discourse & Society, 9(2):217-240.
    Tisdell, E.(198) Poststructural Feminist Pedagogies: The 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s of Feminist Emancipatory Adult Learning Theory and Practice, Adult Education Quarterly, 48(3):139-156.
    Vella, J.(1994) Learning to Listen, Learning to Teach: The Power of Dialogue in Education Adult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
    Vygotsky, L.(1978) Interaction between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in M. Cole, V. John-Steiner, S. Scribner, & E. Souberman (eds.),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79-91
    Vygotsky, L.(1996) Thought and Language, London: The MIT Press .
    Williams, F.(1984) The New Communication, Belmont, C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Wolfson, N. & Judd, E.(1983) Socio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assachusetts: Newbury House.
    Young, R. E.(1987) Critical Theory and Classroom Questioning, Language and Education, I (2):125-134.
    Young, R.(1991) Critical Theory and Classroom Talk, UK: Longdon Press Ltd.

    無法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