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曾俊瑋
Chen-Wei Tseng
論文名稱: 現行高中公民與社會教科書國家認同內涵之分析
Content Analysis of National Identity in Civic and Society textbook in High school
指導教授: 劉昊洲
Liu, Hao-Jo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政治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25
中文關鍵詞: 國家認同教科書分析教育本土化公民與社會教科書
英文關鍵詞: national identity, textbook analysis, localization of education, Civic and Society textbook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01下載:7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由於台灣獨特的歷史背景與發展,使得台灣這塊土地無論在文化、制度與族群上,都處於一種多元分歧的狀況。猶有甚者,關於台灣人民的國家認同建構現況,事實上一直存在著危機。自台灣民主化歷程開展以來,國家認同問題成為台灣社會內部爭議最大、影響最廣泛的議題,而此議題經政治動員後,往往具有極大的傷害力,不僅使得族群間嚴重對立,更威脅了政治體系的穩定。
本文乃基於「理解國家認同之相關理論」、「探討台灣本土化後國家認同教育的真實風貌及影響」以及「從高中公民與社會教科書內容中探討國家認同內涵」等動機而施行研究探討。本研究採取內容分析法,並依據「國家認同內涵分析主題類目表」之分類,探究「三民、南一、龍騰」三個版本高中公民與社會教科書中國家認同之內涵,希望藉著本研究來探討國家認同之相關理論,並了解台灣民主化後國家認同觀之形成背景與演變,還有分析高中歷史教科書中國家認同之內涵,以作為未來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程規劃,以及台灣未來國家認同發展之參考。

As a result of the uniqu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background in Taiwan, it has always lied in a state of diverse and mess blending, regardless of cultures, institutions or ethnic groups on this island. Besides, for people in Taiwan, they have also been encountering national identity crisis. Since the proceeding of democratization, the issue of national identity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visible and controversial. Whenever it is goes through the process of political mobilization, it always brings explosive forces that cause serious conflict between ethnic groups and threat to the stability of political system.
The research is motivated on the basis of “understanding the theories of the national identity”, “analyzing the features and influences of the national identity education after the localization of Taiwan”, and “examining the Civic and Society textbooks cont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national identity”.
The approach of content analysis selects “National Identity Analyzing Subject Sheet “ to examine national identity in three versions of Civic and Society textbook. In addition to investigating the related theories, the research wants to interpret the background and various perceptions about national identity after Taiwan democratization. The content analysis is also conducted on national identity in textbooks f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 purpose is to provide reference to future cours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identity in Taiwan

目次 頁次 目次 I 表次 III 圖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7 第三節 名詞釋義 8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4 第二章 理論與文獻探討 19 第一節 台灣國家認同的內涵與層次 20 第二節 民主化後的台灣國家認同演進歷程 44 第三節 教育改革與教科書開放 56 第四節 高中公民教育與公民與社會課程 72 第五節 過往對台灣國家認同內涵之研究 87 第三章 內容分析設計與實施 101 第一節 內容分析架構 101 第二節 內容分析方法 103 第三節 內容分析對象 106 第四節 內容分析工具 111 第五節 實施步驟與資料處理 122 第四章 結果分析與討論 125 第一節 九五暫綱台灣國家認同內涵分析 125 第二節 各版本教科書台灣國家認同內涵量的分析 141 第三節 各版本教科書台灣國家認同內涵主題類目分析 15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67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67 第二節 建議 172 參考書目 183 一 中文文獻 183 二 英文文獻 195 附錄 197

參考書目
一、 中文文獻
方建中(2003),《台灣國家認同爭議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王石番(1989),《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台北:幼獅。
王前龍(2001),《國小道德實驗課程”愛國”德目教材中國家認同內涵之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王文科(2003),《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仲孚(2004),《台灣中學歷史教育的大變動》,台北:海峽。
中國教育學會主編(1976),《課程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莊梅芝主編(2003),《教科書之旅》,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頁46-59。
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2003),《教科書之選擇與評鑑》,高雄:復文。
台灣歷史學會編(2001),《國家認同論文集》,台北:稻鄉。
高格孚(2004),《風和日暖》,台北:允晨。
江宜樺(1998),《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揚智文化。
江宜樺、李強主編(2003),《華人世界的現代國家結構》,台北:商周。
李金梅譯(1997),Hobsbawm, E. J.著(1992),《民族與民族主義》,台北:麥田。
李登輝(1995),《經營大台灣》,台北:遠流。
李琪明(1996),《德育的政治意識型態批判-海峽兩岸義務教育階段德育之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李錦旭(2001),〈國家認同模式在教育上的應用〉,發表於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辦「課程與教學論壇」論文集。
余剛式(2004),《台灣與大陸小學社會科教科書國家認同模式之分析比較》,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Anderson, Benedict(1991), 吳叡人譯(1999)《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時報。
吳乃德(1996),〈自由主義與族群認同:搜尋台灣民族主義的意識型態基礎〉,《台灣政治學刊》,第1期,頁5-39。
吳宗雄(1997),《國小補校教科書意識型態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杜正勝(2000),《走過關鍵十年(上冊)》,台北:麥田。
杜正勝(1998),《台灣心台灣魂》,台北:河畔。
邵宗海等編(1995),《族群問題與族群關係》,台北:幼獅。
邵宗海(1998),《兩岸關係》,台灣:五南。
扶志凌(2004),《教科書內容多元化與意識型態關係的探討-以審定本高中歷史教科書第二冊為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水波(1973),〈學校在政治社會化中的功能〉,《思與言》,第11卷第3期,頁132-135。
林佳龍(1989),〈威權恃從體制下的台灣反對運動-民進黨社會基礎的政治解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卷第1期,頁10-15。
林瑞榮(1994),《我國國民小學學生政治社會化研究-社會科政治內涵與小學生政治態度的分析與比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林火旺(2000),〈公民議題的回顧與反省〉,《二十一世紀公民與道德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29-137。
林新發(2001),〈跨世紀臺灣小學教育改革動向:背景、理念與評析〉,《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第14期,頁75-108。
林佳龍、鄭永年主編(2001),《民族主義與兩岸關係》,台北:新自然主義。
林偉民(2006),《95暫綱高一台灣史之國家認同內涵分析》,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周水珍(1994),〈海峽兩岸國民小學社會科教科書意識型態的取向分析〉,《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初等教育學報》,第3期,頁107-130。
周繼祥(1998),《憲法與公民教育》,台北:揚智。
周祝瑛(2003),《誰捉弄了台灣教改》,台北:心理。
周淑卿(2003),〈今是昨非,抑或昨是今非?教科書一綱多本爭議之分析〉,《國立編譯館館刊》,第31期,頁12-21。
若林正丈(1994),《臺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臺北:月旦。
施正鋒(1998),《族群與民族主義-集體認同的政治分析》,台北:前衛。
胡育仁(2000),《國小社會科教科書本土化之分析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徐火炎(1996),〈台灣選民的國家認同與黨派投票行為:1991-1993年間的實證研究結果〉,《台灣政治學刊》,第1期,頁85-127。
徐 迅(1998),《民族主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袁鶴齡(2000),〈國家認同外部因素之初探-美國因素、中國因素與台灣的國家認同〉,《理論與政策》,第14卷,第2期,頁141-163。
洪裴璞(2006),《2005年台北市國三學生國家認同與相關因素之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秀容(1986),《台灣海峽兩岸兒童政治社會化研究-小學國語教科書內容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毓峰(2005),《解嚴前後國小社會科教科書中的台灣圖像》,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黎(1990),《小丑畢費的戀歌》,台北:圓神。
陳昭瑛(1995),〈論台灣的本土化運動-一個文化史的考察〉,《中外文學》,第23卷第9期,頁6-43。
陳翠蓮(2002),〈台灣的國家認同研究近況〉,《國史館館刊》,第33期,頁10-17。
陳昭男(2002),《屏東縣國小教師認同觀及其國家認同議題教學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信義(2003),《台灣青少年國家認同之研究─以台北縣三重市國中生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慧萍(2004),《台灣地區高中學生國家認同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義彥(1991),〈我國大學生政治社會化之研究-十五年來政治價值與態度之變遷〉,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未出版。
陳文俊、黃志呈,(2000),〈台灣中小學校公民資質培育之內涵及成其成效〉,收於由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領導學系編印之二十一世紀公民與道德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45~367。
陳麗華(2002),《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課程本土化研究》,2008年4月22日,取自國立編譯館網站:http://www.nict.gov.tw/tc/learning/b_26.php
張茂桂(1993),《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
張亞中(1999)。〈兩岸未來之認同與統合——歐盟模式的思考〉,《問題與研究》,第38卷第10期,頁1-25。
張炎憲等編(2004),《李登輝先生與台灣民主化》,台北:玉山社。
張期玲(2004),《國家認同的塑造:以國中的歷史教科書為焦點》,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維真(2004),《國民小學中低年級國語教科書鄉土意識之內容分析研究--以康軒、南一、仁林及翰林版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嘉惠(2004),《戰後臺灣高中公民教育之研究--析論公民科政治教材之變革與發展》,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乃德(2001),〈台灣族群關係的政治基礎:認同與差異〉,發表於「台灣族群關係的社會基礎:認同、差異與階層化」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1年1月12日。
教育部編,(1997)。《高級中學課程標準》,臺北:教育部。
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發展委員會、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總綱編修小組、普通高級中學各科課程綱要專案小組編著(2005),《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公民與社會」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彭堅汶(1992),〈國家認同與當前台灣的政治發展〉,《近代中國》,第87期,頁51-70。
曾素秋(2002),《日治時期台灣國家認同教育之探討(1895-1945)》,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童涵浦、陳玟伶譯(2000),《當代新政治思想》,台北:揚智。
游盈隆主編(1997),《民主鞏固或崩潰》,台北:月旦。
黃森泉(1988),《我國小學公民教育內涵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光雄、簡茂發主編(1993),《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黃天中、張五岳主編(1993),《兩岸關係與大陸政策》,台北:五南。
詹美華(2004),《九年一貫課程改革教科書開放主要議題之論述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國樞等箸(1989),《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台北:東華。
楊賜香(1992),《我國中小學教科書政治文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順富(2001),〈國家認同多面向之分析〉,《中山學報》,第22期,頁175-176。
楊日青、李培元、林文斌、劉兆隆譯(2002),《政治學新論》,台北:韋伯。
劉信成(2000),《台灣政治民主化對小學社會科課程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阿榮(2005)。〈徘徊於理想與現實之間:台灣地區公民國家認同的雙重弔詭〉,發表於第14屆全國通識教育教師研習會:大學通識教育中的公民教育與民主素養,台北:國父紀念館。
施正鋒(2002)。〈台灣教科書中的國家認同─以國民小學社會課本為考察的重心〉,文載於台灣歷史學會編,《歷史意識與歷史教科書學術研討會論文》(19-47頁)。台北:台灣歷史學會。
葛永光(1991),《文化多元主義與國家整合兼論中國認同的形成與挑戰》,台北:正中。
管延愷(2002),《台灣政黨輪替過程中民主鞏固的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孫錫忠(2001),《民族主義的功能與國家現代化初探-以孫中山先生主張為張本》,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鄒景雯(2001),《李登輝執政告白實錄-李登輝受訪,鄒景雯採訪紀錄》,台北:印刻。
董秀蘭(1995),〈高中學生應學習的政治知識—兼論台灣地區高中公民類科現行『政治』教材〉,《中等教育》,第46卷第6期,頁96-102。
趙素娟(1993),〈”civil society”與葛蘭西「文化霸權」論-兼論三民主義教育政策態度〉,《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第3卷第6期,頁125。
廖添富、張樹倫、王錦雀(2002),〈從民主教育觀點探討國民中學『社會學習領域』統整課程之設計編製〉,收錄於公民與道德教育學會主編之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公民資質與師資培育,頁301~313。
鄧志松(2000),〈認同與認同衝突:一個自由主義的解決途徑〉,發表於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臺灣教育社會學學會主辦:第四屆教育社會學論壇「多元文化、身分認同與教育」學術研討會。
蔡英文(1997),〈認同與政治:一種理論性之反省〉,《政治科學論叢》,第8期,頁51- 84。
蔡佩如(2003),《中華民國中學歷史教科書的後殖民分析-以台灣論述為核心》,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昀珍(2007),《我國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科書民主意涵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歐用生(1985),〈我國國民小學社會科教科書意識型態之分析〉,《新竹師專學報》,第12期,頁91-125。
歐用生(1990),《我國國民小學社會科「潛在課程」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歐用生、李麗卿(1994)。〈海峽兩岸小學語文教科書政治意識形態之比較分析〉,文載於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編,《海峽兩岸小學語文教學研討會》(1-25頁)。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錢永祥(2001),《縱欲與虛無之上:現代情境裡的政治倫理》,台北:聯經。
蕭高彥(1996),〈共同體的理念:一個思想史的考察〉,《台灣政治學刊》,第1期,頁257-289。
蕭高彥(1997),〈國家認同、民族主義與憲政民主:當代政治哲學的發展與反思〉,《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6期,頁1-27。
蕭揚基(2002),〈台灣地區高中生國家認同及其相關因素〉,《公民訓育學報》,第11期,頁67-108。
蕭新煌(2000),〈國家認同與民族主義〉,自立晚報,8月18日第2版。
顏慶祥(1995),《教科書政治意識型態分析:兩岸國(初)中歷史教科書比較》,台北:五南。
魏素鈴(2006),《香港中學歷史教科書中香港歷史與認同塑造(1991-2003)》,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盧建榮(1999),《分裂的國族認同1975-1997》,台北:麥田。
藍順德(2003),〈教科書開放政策的演變與未來發展趨勢〉,《國立編譯館館刊》,第31期,頁3-11。
藍順德(2004),〈二十年來國內碩博士論文教科書研究之分析〉,《國立編譯館館刊》,第32卷第4期,頁2-25。

二、 英文文獻
Bloom,William (1990). Personal Identity, National Identit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hu, Yun-han and Lin, Chia-lung (1998). “Democratization, Cross-Strait Rivalr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aiwanese Identit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Confer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Taiwan, co-sponsored by Institute for National Policy Research (Taipei) and French Research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China (Hong Kong).Taipei, Taiwan, December 16-17.
Erickson, E. (1980). Identity and the Life Cycle.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Guttman, Amy .(1999) Democratic Education- With a New Preface and Epilogue,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Kellas, J.(1991). The Politics of Nationalism and Ethnicity. London: Macmillan.
Mokros, H. B. (1996). Introduction: From Information and Behavior to Interaction and Identity. In H. B. Mokros (Ed.), Interaction and identity (pp. 319-346). New Brunswick, NJ: Transaction Publishers.
Rustow,Dankwart.(1970)“Transitions to Democracy” Comparative Politics,2(3):337-363.
Sorensen, George(1993)Democracy and Democratization. Boulder,Colorado: Westview Press.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