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洪琇惠
HUNG Hsiu-Hui
論文名稱: 走過青春叛逆的少年兄--運動對品格行為轉變之生命敘說
Pass by the youth life of the rebellious juveniles– Narrating how the sport changes to the character behavior
指導教授: 程瑞福
Chen, Jui-F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5
中文關鍵詞: 運動品格教育敘說/敘事
英文關鍵詞: sport, character education, narrated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35下載:2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乃探討個案在運動和品格實踐的相關行為,經由敘說的過程,回溯研究參與者年少青春的歷程,面臨成長階段,如何克服身體與心理的轉變,且面對學業壓力、運動技能的學習,以及同儕人際的處理,是如何透過運動調整個人品格行為。由於研究對象為立意取樣,故研究方法為質性半結構式訪談法來蒐集研究參與者相關資料。據上述方法,研究結果如下:

    一、家庭環境對個人品格行為具潛移默化影響:品格取決於父母的教養態度,若家庭結構不夠健全,教養態度不一致,沒有共同生活經驗,孩子往往失去學習模仿的機會,可見家庭教育潛移默化的重要性,對一個人的品格影響是如此深遠。

    二、運動教練是改變選手品格行為因子:運動團隊強調公平競爭,友善關懷、誠實勇敢的運動精神,透過運動教練的引導,從運動競賽經驗中,學習冒險、積極進取、爭取榮譽,藉由做中學反覆練習運動技巧,學習更重要是行動與思考,內化自我負責的態度。

    三、運動對青少年品格養成具有影響:運動團隊的情境學習,隊友的良性競爭,重建或強化自我尊重與尊重他人,勇敢面對自己與對手的能力,主動克服任何困難與挑戰,學習接納失敗與挫折,運動訓練背後所蘊含的意義,是讓參與者培養思考、負責的能力與堅持到底的毅力。

    四、環境是品格行為最大的影響者:孟母三遷的故事,說明環境的影響,在沒有覺察警醒,就容易隨波逐流,而運動是一個媒介因子用來塑造公平競爭的場域,適時介入的重要他人,即是對一個人品格行為改變的最大關鍵。

    This research is to probe into relevant behaviors that the case is practiced in sport and character. By the way of narrating, track back and study participants’ young and youthful course. When facing stage of growing up, how they overcome the transition of body and psychology; when facing study pressure, study of sport skill and the interpersonal treatment of the same generation, how they adjust the personal character behavior through the sport. Because research object, for make up one's mind, take a sample, so research approach half structural formula interview law come, collect, study participant relevant materials for quality. According to method described above, the result of study is as follows:

    1. Home environment imperceptibly influence the personal character behavior: Character depends on parents' breeding attitude. If family's structure is not sound enough, it is inconsistent to bring up the attitude. Without common experience of life, the child often loses the chance to learn to imitate. So it is obvious the importance with imperceptibe home education, the character influence on a person is so far-reaching.

    2. The sport coach changes the behavioral factor of player's character:
    The movement group emphasizes fair play, friendly care, honest and brave sportsmanship. Through the guide of the sport coach and the contest experience of the movement, the player can study and take risks, keep forging ahead actively, strive for the honor, practice the athletic repeatedly by running the middle school, study and take action and think deeply more importantly, self- responsible attitude inside.

    3. Sport is influential to form teenagers' character:
    The situation of the sport group is studied, the teammate's benign competition, rebuild or strengthen oneself and respect and respect others, bravery faces the ability of oneself and rival, overcome any difficulty and challenge voluntarily, study and admit failing and setback, sports train the meaning that the back contains, it is the willpower of letting participants cultivate the ability to think, responsible and persist.

    4. The environment is the greatest influence for the character behavior:
    It is known by everybody that the mother Meng moves three time, explaining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n a person. The behavior made naturally in having consciousness, if without alarm aware, can receive heavy influence. But sport is only one media factor to build fair field land the first day of the lunar month, a dependable one important he get involved and pay love and care in right time, that is the key to change more to one’s character.

    目 次 V 表 次 VIII 圖 次 VIII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四節 研究之重要性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品格教育相關理論探討論 8 第二節 體育運動與道德倫理相關研究 18 第三節 體育運動中的敘說研究 24 第四節 本章小結 3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4 第一節 質性研究 34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36 第三節 研究流程 38 第四節 資料處裡與分析 42 第五節 研究倫理 43 第四章 故事的開端 45 第一節 揭開故事的面紗 45 第二節 叛逆嗎?青春行為的轉變 60 第三節 驀然回首品格行為實踐成效 67 第四節 同儕人際互動的社會關係 74 第五節 關鍵時刻投入運動扭轉品格 78 第五章 結論與省思 82 第一節 結 論 82 第二節 自我省思 84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86 二、外文部分 91 附 錄 附錄一 研究參與者同意函 93 附錄二 研究參與者訪談大綱 94 附錄三 研究參與者訪談逐字稿 95 表 次 表2-1 專家學者品格教育內涵之看法 11 圖 次 圖3-1 研究流程圖 38

    一、中文文獻
    丁亞雯(2000)。高中品格教育的反思與行動。學生輔導,92,79-95。
    方志華(2000)。諾丁關懷倫理學之理論發展與教育實踐。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方志華(2000)。二十一世紀道德哲學的開發與困境—女性主義關懷倫理學概說。鵝湖,297,46-51。
    方慈惠(1997)。棒球選手之運動道德判斷。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何琦瑜、吳毓珍主編(2007)。教出品格力:零體罰時代,孩子怎麼管教?。台北市:天下雜誌。
    林火旺(1999)。倫理學。台北市:五南。
    林秀珍、顧曉雲(2003)。課程改革新視野—學校運動經驗與道德教育的結合。教育實踐與研究,20(1), 147-172。
    林美珠(2000)。敘事研究:從生命故事出發。輔導月刊,36(4),27-34。
    林新發、王秀玲(2003)。品格的意涵及國民中小學實施品格教育之策略。教師專業成長與實踐智慧,93,171-193。
    林慶宏(2006)。衝突、衝動、衝擊—桌球選手與教練互動關係敘說。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吳芝儀(2005)。敘事研究的方法論探討。載於齊力、林本炫,質性研究訪方法與資料方析(頁145-188)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研究所。
    吳芝儀、李奉儒合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Michael Quinn Pattonm原著。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臺北縣:桂冠。
    吳忠誼(2006)。運動員的身體故事--「運動人」‧「不馴服」。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吳清山、林天佑(2005)。品格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64,149。
    吳寶珍(2004)。國民中學品格與道的教育內涵與實施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李素貞、蔡金鈴(2004)。中小學品格教育之實施與評量。教育研究月刊,120,53-68。
    李琪民(2004)。品德教育之課程設計理念及其教學模式。學生輔導,92,8-24。
    宋宏璋(2008)。從黑爾的道德思維模式檢驗SHL運動道德衝突。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宋清榮(1979)。運動倫理學基礎。體育學報,1,55-67。
    周志建(2002)。敘事治療的理解與實踐-以一個諮商個案為例之敘說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周偉航(2004)。麥金泰的內在善概念。未出版博士論文,天主教輔仁大學,台北縣。
    胡天玫(2001)。運動倫理學。輯於體育基礎理論經典叢書(115-139頁)台北市:教育部。
    胡幼慧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市:巨流。
    胡幼慧、姚美華(1996)。質性研究的分析與寫成。載於胡幼慧主編,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159-170頁)。台北市:巨流。
    洪 蘭(2007)。從大腦發展看兒童教養。載於何琦瑜、吳毓珍,教出品格力:零體罰時代,孩子怎麼教?(頁63-71)台北市:天下雜誌。
    洪 蘭(2008)。通情達理 : 品格決定未來。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財團法人培基文教基金會(2004)。品格教育教師手冊第一集。台北:培基。
    財團法人培基文教基金會(2004)。品格教育教師手冊第三集。台北:培基。
    財團法人培基文教基金會(2004)。品格教育教師手冊第四集。台北:培基。
    張燕文(2006)。繪本應用於品格教育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南教育大學,台南市。
    張春秀(1988)。國民中學體育認知與體育道德目標達成程度之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張春興(2001)。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淑卿(2002)。體育運動中道德之發展。中華體育,16(2)87-93。
    教育部(2000)。編印學校體育活動規劃參考手冊,八十九年台灣地區學生參與休閒運動現況調查,王同茂主持人八十九年十二月。
    教育部(2004)。品德教育促進方案93年12月16日台訓(一)字第0930168331號函訂定,取自:http://ce.naer.edu.tw/index3-1.html。
    教育部(2006)。教育施政主軸執行成果專冊。http://www.edu.tw/secretary/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19795。
    許立宏(2000)。運動的「內存善」及道德教育。中華體育,14(2),10-18。
    許立宏譯(2004)。運動倫理學。M.J. Mc Namee & S.J. Parry , 原著.Ethics and sport。台北市:師大書苑。
    許立宏(2004)。運動倫理學的重要及目前國際研究趨勢。輯於台灣運動哲學研討會專題座談資料,59-66頁。
    陳 立(2008)。以麥金泰爾德行論探討運動員道德問題與實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
    陳永宏(1998)。國小運動員與非運動員道德判斷之比較。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台北市:洪葉文化。
    陳向明(2007)。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
    陳正高(2007)。桌球國手與菜鳥選手的生命衝擊—一段運動生命故事的敘說。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雅慧(2010)。專訪美國品格教育大師李寇納。品格力=學習力。親子天下。6,38-40。
    陳美雪(2005)。談國小品格教育之落實。南投文教,22,11-14。
    陳智蕾(2004)。新約聖經德行觀及其品格教育蘊義─以耶穌的教導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建勳(2003)。父母管教方式與國小學童到得判斷及道德行為相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縣。
    單文經、汪履維(1986)。道德發展與教學。台北,五南。
    畢恒達(1996)。社會研究的研究者與倫理。載於嚴祥鸞主編,危險與秘密:研究倫理(31-91頁)。台北市:三民。
    彭英慈(2005)。成年男性喪父(母)親之哀傷經驗敘說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程瑞福(2007)。德智體群美五育理念與實踐。台北市,教育部。
    黃 藿(2007)。品格教育與社會正義的哲學分析。教育研究與資料雙月刊。75,1-12。
    黃乃毓(2010)。家庭的正負二度C。親子天下,6,19。
    黃芳進(1994)。經濟發展與運動倫理。體育學報,18,79-87。
    黃德祥、謝龍卿(2004)。品格與道德教育的內涵與實施。教育研究月刊,120,35-43。
    黃振豐(2003)。麥金泰爾(Alasdair MacIntyre)人格教育理論。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黃鴻文(2003)。國民中學學生文化之民族誌研究。台北:學富。
    羅國俊(2006)。國民中學品格教育活動方案實施之行動研究:以體驗為主的小團體探索教室實施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詹棟樑(1996)。兒童人類學—兒童發展。台北:五南。
    劉一民(2005)。運動哲學新論。台北:師大書苑。
    鄭秀玲(2005)。品格教育所蘊含的運動道德。輔仁大學體育學刊,4,427-436。
    鄭稼琪(2007)。「球場?還是我家?」女性教練角色衝突歷程之個案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歐陽教(1986)。德育原理。台北:景文。
    蔡敏玲、余曉雯譯(2003)。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Clandinin, D. J. & Connelly, F. M 原著(2000)。台北市:心理。
    廖小慧(2001)。憂鬱症母親的生命敘說:內在運作模式的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縣。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心理。
    蘇志榮(1999)。運動禁藥禁令理由的道德正當性反性。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解明整(2009)。綠茵蹴鞠夢:一位資深足球教練的哲學立場。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二、英文文獻
    Character Counts(2002).http:// charactercounts.org
    Clandinin, D. J. & Connelly, F. M. (2000). Narrative Inquiry: Experience and Stor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
    Lickona, T. (1991).Educating for character:How our schools can teach respect and responsibility. New York:Bantam Books.
    Lickona, T. (2003). The center of our character: Ten essential virtures. The Fourth and Fifth Rs-Respect and Responsibility, 10(1), 1-3.
    Gilligan, C. (1982). In a different voice: psycological theory and women’s develpoment.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Gilligan, C. (2007).Moral development and moral education:An overview.Retrieved Augudt 10, 2007, From http://tigger.uic.edu/~lnuccu/MoralEd/overview.html
    Noddings, N. (1992). The challenge to care in school: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education.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Raya Fidel(1993) “Qualitative Methods in Information Retrieval Research,”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15:3 (1993): 222.
    Riessman, C. K. (1993). Narrative analysis. Newbury Park: Sage.
    Rose, C. M., & Sharon, W. W. (2001). Classroom idea-sparkers. Childhood Education, 77, 222-227.
    Ryan, K & K. E. Bohlin. (1999) Building character in schools : Practical Ways to Bring Moral Instruction to Lif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Jana Bradley(1993) “Methodological Issues and Practices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The Library Quarterly 63:4 (October 1993): 438.
    Polkinghorne,D.E.(1988)Narrative knowing and the human sciences.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Wynne, E. A., & Ryan, K. (1997). Reclaiming our schools: Teaching character, academics, and discipline. Upper Saddle River,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