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映儒 Chen, Ying-Ju |
---|---|
論文名稱: |
初任教師之素養導向教學的培育與實踐─以高中國文科為例 Novice Teachers' Capacity Building and Practice of Competency-based Teaching: The Case of Chinese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
指導教授: |
陳玉娟
Chen, Yu-Chuan |
口試委員: |
王力億
Wang, Li-Yi 洪詠善 Hung, Yung-Shan 陳玉娟 Chen, Yu-Chuan |
口試日期: | 2023/06/20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23 |
畢業學年度: | 11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6 |
中文關鍵詞: | 素養導向教學 、初任教師 、高中 、國文科 、師資培育 、教學實踐 |
英文關鍵詞: | competency-based teaching, novice teacher, senior high school, Chinese, pre-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 teaching practice |
研究方法: | 主題分析 、 深度訪談法 、 半結構式訪談法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301420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70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從高中國文科初任教師的角度,來瞭解我國在高中國文科素養導向教學上的培育與實施情形,並探討初任教師在實施素養導向教學時所面臨的困境與解決策略。本研究採質性的研究方法,透過半結構式訪談作為資料蒐集取徑,取樣方式主要為立意取樣搭配滾雪球取樣,選取十位高中國文科初任教師作為受訪者,並透過主題分析法進行資料處理與詮釋。
本研究之結論統整如下:
一、對高中國文科初任教師來說,有助於培養素養導向教學能力的師資培育課程多為「教育專業課程」,其中又以「教育方法」與「教育實踐」兩類為大宗。
二、高中國文科初任教師常透過「研習」、「實務社群」、「研究所進修」、「閱讀相同領域名師的著作與影音資料」及「教學以外的活動與工作經驗」的方式或管道,增進自身素養導向教學能力。
三、高中國文科初任教師經常透過設計學習單,並引進外部資料以充實教材內容來發展素養導向教學之教材。
四、高中國文科初任教師最常使用的素養導向教學策略包括「ICT 融入教學」、「議題融入課程」與「差異化教學」,而經常運用的素養導向教學方法則包括「合作學習教學法」、「問答教學法」及「遊戲融入教學」。
五、高中國文科之素養導向評量,形式上經常採用實作評量、學習單、自評、同儕互評與加分機制,內容上強調結合學生生活經驗或社會時事,並注重學生的態度與表達能力面向。
六、高中國文科初任教師進行素養導向教學時,分別在課程設計與教學實施、素養導向評量、制度規定上面臨不同的困難與挑戰。
七、初任教師面對素養導向教學上的困難,解決策略包括:調整備課方式、讓學生瞭解課程活動之學習目的、積極尋求校內外資源,以及調整教學方式或內容等。
最後,研究者根據以上結論,提出對於高中國文科素養導向教學之培育制度及教學實施上的相關建議,供師資培育機構、高中國文科初任教師及未來研究者參考。
This study aims to understand the cultivation and practicing of competency-based teaching in high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ovice teachers. It also explores the difficulties and coping strategies that novice teachers face when implementing competency-based teaching. The researcher adopts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using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as the datacollection approach. Ten novice high school Chinese teachers were selected through purposive sampling and snowball sampling, and data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were conducted through thematic analysis.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For novice high school Chinese teachers, the pre-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 courses that help to develop competency-based teaching abilities are mainly "professional courses of education." Under the professional courses of education, "educational methods" and "educational practices" are the two most helpful types of courses for novice high school Chinese teachers.
2. Novice high school Chinese teachers often enhance their ability of competencybased teaching through activities and resources such as "workshop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graduate studies," "reading materials and
multimedia resources by renowned experts in the same field," and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and work experiences."
3. Novice high school Chinese teachers often design worksheets and incorporate
external materials to develop instructional materials for competency-based curriculum.
4. The competency-based teaching strategies are commonly used by novice high
school Chinese teachers include "ICT integration in teaching," "integration of issues into the curriculum," and "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Novice high school Chinese teachers also frequently apply competency-based teaching methods such as "cooperative learning," " catechetical method," and "game-based learning."
5. The form of assessment for high school Chinese competency-based teaching that novice teachers often adopt ar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worksheets, selfevaluation, peer evaluation, and bonus points. In terms of content, it emphasizes the integration of students' life experiences or current events in society, and focuses on students’attitudes and expression abilities.
6. While practicing competency-based teaching, novice high school Chinese teachersface different challenges in curriculum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competencybased assessment, and institutional regulations.
7. The ways to cope with the difficulties of practicing competency-based teaching for novice high school Chinese teachers include adjusting the methods of lesson preparation, helping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learning objectives of the curriculum activities, actively seeking resources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the school, as well as adjusting teaching methods or content.
Based on these conclusions, relevant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for the reference of the centers for teacher education, novice high school Chinese teachers, and future researchers.
中文部分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民國103年11月)。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發展指引(民國103年1月7日)。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語文領域-國語文(民國107年01月)。
丁美娟(2020)。PISA三層次提問融入國文教學提升國中生閱讀素養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中華民國教師專業素養指引-師資職前教育階段暨師資職前教育課程基準(民國111年05月16日)修正公布。
王金國(2015)。活化教學,不可忽略學習原理與教學倫理。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12),107-109。
王惠英(2019年12月10日)。PISA學生國際能力排名:台灣學生閱讀素養落後僅第17,「只看得懂課本裡有的題目」為主因。未來親子學習平台。https://futureparenting.cwgv.com.tw/family/content/index/16665
王一芝(2019年11月05日)。108課綱新趨勢:全球教改都在推「素養」,台灣做對了嗎?。天下雜誌。https://www.cw.com.tw/article/5097553
王金國(2017)。談共備與有效共備之建議。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11),92-95。
王金國(2021)。素養導向教學設計的問題分析與建議。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0(1),186-192。
王金國(2023)。師培教師促進國小師資生合作學習素養之行動研究。台灣教育研究期刊,4(3),211-240。
王彥邦、程瑞福(2020)。實施素養導向體育教學於小學高年級之行動研究。臺中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系刊,(15),27-39。
王為國(2007)。從實務社群談課程發展與教師專業發展。課程研究,2(2),41-63。
王淵智(2021)。課室素養導向評量常見的問題與改進芻議。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0(3),26-29。
田孟心(2019年11月05日)。與台灣一樣推「素養」教改 芬蘭怎麼做?。天下雜誌。https://www.cw.com.tw/article/5097550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2023年05月25日)。【新聞稿】高中(職)階段教育現況問卷調查結果說明— 108課綱整體評價。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https://www.civilmedia.tw/archives/118714
全國教師在職進修資訊網(無日期)。研習資訊進階交叉查詢系統。https://www2.inservice.edu.tw/index2-3.aspx
全國教師在職進修資訊網(無日期)。全國教師在職進修資訊網課程資料分析。https://www3.inservice.edu.tw/index2-3.aspx
任宗浩(2017年12月)。素養導向評量。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https://epaper.naer.edu.tw/edm.php?grp_no=2&edm_no=166&content_no=2941
任宗浩(2018)。素養導向評量的界定與實踐。載於蔡清華(主編),課程協作與實踐第二輯(初版,75-82頁)。教育部。
呂易城(2019)。國民中學教師對素養導向教學認知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呂心耘(2022)。國小健體領域教師實施素養導向羽球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李建彥、張德勝(2003)。國民小學初任教師工作輔導需求之研究。花蓮師院學報(教育類),17,1-29。
李宥杰(2019)。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運作與素養導向體育教學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
李飛均(2019)。專輔教師透過諮詢與跨專業合作提升特教初任教師專業素養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李幸真(2021)。臺中市國小教師對十二年國教課綱素養導向教學之態度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
杜冠緯(2021)。高雄市某國小以合作學習教學模式實施素養導向的體育課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何縕琪、張景媛(2019)。素養導向師資培育教學:以慈濟大學為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8(8),51-56。
吳清山(2001)。教育發展研究。元照。
吳清山(2012)。差異化教學與學生學習。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https://epaper.naer.edu.tw/edm.php?grp_no=1&edm_no=38&content_no=1011
吳清山(2017)。素養導向教師教育:理念、挑戰與實踐。學校行政,(112),14-27。
吳清山(2018)。素養導向教師教育內涵建構及實踐之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3(4),261-293。
吳璧純、詹志禹(2018)。從能力本位到素養導向教育的演進、發展及反思。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14(2),35-64。
吳沂宸(2021)。偏遠地區國小初任教師工作困擾及因應策略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吳啟誠、張瓊云(2020)。主題分析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特殊教育發展期刊,(69),29-42。
余舒蓉(2018)。十二年國教課綱轉化與實踐之個案研究:以前導學校為例。雙溪教育論壇,(7),113-133。
李建彥(2018)。實施混齡素養導向課程教師教學觀點轉化之研究:以一所偏鄉國小教學團隊為例。雙溪教育論壇,(7),135-171。
林永豐(2012年10月)。核心素養/能力。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453916/?index=1
林永豐 (2017)。核心素養的課程教學轉化與設計。教育研究月刊,275,4-17。
林永豐(2018)。延續或斷裂?從能力到素養的課程改革意涵。課程研究,13(2),1-20。
林子斌(2021)。新課綱師培到位了嗎?—教學現場與專家意見反應之師資培育現況與挑戰。課程協作與實踐,4,161-171。
林純如、藍偉瑩(2021)。教師培力與專業支持—教師專業發展的現況與問題。課程協作與實踐,4,173-191。
林佩璇(2022)。啟導深度學習的素養導向教學實踐:MAPS的個案研究。台灣教育研究期刊,3(4),193-217。
林志龍(2021)。國小教師對素養導向教學的覺知-以桃園市108學年度一年級教師為例。學校行政,(21),160-186。
林淑馨(2010)。質性研究:理論與實務。巨流圖書公司。
林曉雯(2000年12月)。三角校正。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301798/?index=5
林進財(2006)。教學論。五南。
邱世平(2018)。R. Caillois的遊戲理論探討及其教育省思[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周坤億、楊淑晴、羅藝方(2022)。整合TPACK及素養導向的STEAM教學素養內涵初探。科學教育學刊,30(S),449-471。
范信賢(2016)。核心素養與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導讀《國民核心素養:十二年國教課程改革的DNA》。教育脈動,(5),1-7。
洪曙天(2020)。一位金門縣國小資優班初任教師專業實踐歷程之敘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師資培育及藝術教育司(2017年05月26日)。立法院通過「師資培育法」修正草案。教育部全球資訊網。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CE34879D0F893E37
師資培育法(民國108年12月11日)。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50001
國教署、親子天下(2018)。面向未來的能力-素養導向教學教戰手冊。課程與教學協作電子報。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4F8ED5441E33EA7B&s=889634EC31790FC8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19年08月13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等學校師資職前教育專門課程「語文領域國語文專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培育師資職前教育專門課程各任教學科(領域、群科)課程科目及學分一覽表。https://tecs.otecs.ntnu.edu.tw/upload/tep/specialized/5-2-3.htm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22年05月06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等學校教師師資職前教育課程教育專業科目及學分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師資培育課程組。https://tecs.otecs.ntnu.edu.tw/page.aspx?id=268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2021年12月28日)。國立彰化師範大學中等學校教師師資職前教育課程教育專業課程科目及學分一覽表。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師資培育中心。https://practiceweb.ncue.edu.tw/p/412-1007-673.php?Lang=zh-tw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2021年12月21日)。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培育中等學校師資職前教育專門課程-中等學校語文領域國語文專長。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師資培育中心。https://practiceweb.ncue.edu.tw/p/412-1007-1139.php?Lang=zh-tw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2021年02月05日)。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等學校教師師資職前教育課程教育專業課程科目及學分表。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課程組。https://tecs.nknu.edu.tw/Page.aspx?PN=134&SN=124&Kind=s1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2019年10月22日)。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培育中等學校師資職前教育專門課程-中等學校語文領域國語文專長。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課程組。https://tecs.nknu.edu.tw/Page.aspx?PN=96&SN=90&Kind=s1
張新仁(2000年12月)。學位進修。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314299/
張清濱(2000)。探究教學法。師友月刊,(395),45-59。
張俐琦(2021)。臺東縣偏鄉國民小學初任教師兼任訓導組長行政困境與因應策略之多重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
張宇樑、吳樎椒(2009)。影響台中縣市公立國小數學領域初任教師效能感發展因素之個案研究。科學教育學刊,17(1),27-48。
張博翔(2021)。初任教師兼任學校行政的職涯角色適應與困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張子超(2000年12月)。立意取樣。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304283/
張添洲(2000)。教材教法──發展與革新。五南。
張嘉純(2018)。合作學習對國中二年級學生國文學習成效與學習態度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張瀚陞(2020)。從國小教師的教學經驗論未來社會領域素養導向實施挑戰與因應。南亞學報,(40),25-59。
張民杰、賴光真(2022)。實務導向師資培育的意涵與啟示。中等教育,73(3),12-27。
胡心慈、張育琳(2019)。攜手同行:建構特教初任教師導入方案之旅。教育科學研究期刊, 64(1),53-80。
教育部(2018)。面向未來的能力:素養導向教學教戰手冊。親子天下。
教育部高中優質化輔助方案計畫計畫主持人陳佩英與愛思客團隊(2017 年 12 月)。跨領域素養導向課程設計 初階工作坊實踐手冊。教育部高中優質化輔助方案資訊網。http://www.sggs.hc.edu.tw/sggsnew/premium/data/%E8%B7%A8%E9%A0%98%E5%9F%9F%E7%B4%A0%E9%A4%8A%E5%B0%8E%E5%90%91%E8%AA%B2%E7%A8%8B%E8%A8%AD%E8%A8%88%E6%89%8B%E5%86%8A.pdf
教育部師資培育及藝術教育司(2018年10月26日)。對準新課綱的師資培育課程與教學啟動〜與中小學夥伴攜手研發教材教法。課程與教學協作電子報。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4F8ED5441E33EA7B&s=D8166DF6ADA7944B
教育部師資培育及藝術教育司(2018年06月21日)。師資職前教師專業素養指引及課程基準108學年度即將啟動。教育部全球資訊網。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20E78CCBAC669CF2
教育部(2020)。素養導向教學。普通高級中等學校學科資源平臺。https://ghresource.mt.ntnu.edu.tw/nss/p/Approach01
教育部(2021)。109年版中華民國師資培育統計年報。https://depart.moe.edu.tw/ED2600/News.aspx?n=C6A181E8F32C2BBA&sms=EA1FA0326D3BA142
教育部國教署(2022)。教育部修訂高中生在校作息規定 落實兒童權利公約第31條精神。教育部全球資訊網。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8507789427737E30
符碧真(2018)。素養導向國教新課綱的師資培育:國立臺灣大學「探究式─素養導向的師資培育」理想芻議。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3(4),59-87。
陳茹玲、柯華葳、蔡佩眞(2020)。從教師認知、教學資源與教學實踐論國語文教育政策之困境與契機。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5(1),47-91。
陳昭宇(2018)。素養導向的體育課程與教學:證據本位實務的思考。課程與教學,21(2),111-140。
陳俐君(2021)。一位初任教師在偏鄉幼兒園發展部落在地課程的經驗反思〔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
陳冠伶(2020)。初任學前集中式特殊教育班教師班級經營之經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五南。
莊宗達(2022)。培育自主行動素養學習之研究:以社會環境議題能源議題單元為例。地理研究,(75),155-180。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8年01月18日)。素養導向教學與評量的界定、轉化與實踐之說明。十二年國較新課綱推動專案辦公室。https://depart.moe.edu.tw/ED7600/News2.aspx?n=4CA08FBBF2CF9E87&sms=EB0BF5FFB037E8E3
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國文科(民國103年02月)。
項祖恩(2013)。初任教師擔任國中導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温明麗(2022)。激發自主思維和創造力之方:兼論素養導向教學。台灣教育研究期刊,3(4),23-36。
彭麗君(2018)。以焦點討論法提升國中學生核心素養導向口語表達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湯家偉、王俐淳(2021)。《教師專業素養指引與師資職前教育課程基準》實施之影響、挑戰與因應:中等師資培育機構之觀點。當代教育研究季刊,29(2),61-94。
黃秀香(2019)。素養導向教學對學生創造力與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以技術型高中語文領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
黃雅鈴(2020)。素養導向的PISA閱讀教學行動研究 ——以正義為核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黃郁倫(2021)。國中英語教師對素養導向英語教學之釋意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黃怡儒(2021)。讀報教育應用於國民中學國文寫作課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黃薇(2022)。公立幼兒園初任教師兼任園主任之困境與壓力〔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賀彩利(2020)。以計畫行為理論探究桃園地區國小教師素養導向教學行為之研究。學校行政,(129),183-206。
楊思偉、高新建、陳木金、魯先華、何金針(2007年03月31日)。建構臺灣教師在職進修體系之研究〔論文發表〕。華人社會的教育發展系列研討會─教師教育,澳門,中國。
楊俊鴻、張茵倩、張淑惠(2019)。素養導向課程與教學:理論與實踐。高等教育。
詹惠雪、黃曰鴻(2020)。教師對素養導向課程設計的理解與實踐反思。課程與教學,23(3),29-58。
廖嘉惠(2020)。北北基公立幼兒園初任教師親師溝通滿意度與幼兒行為輔導策略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趙金婷(2018)。國小國語文素養導向教學設計之探究。國民教育學報,(15),101-128。
鄭任君、蔡清田、楊俊鴻(2017)。跨越科目疆界的「健體與綜合活動」之跨領域主題課程設計。教育脈動,(11),1-19。
歐鴻志(2018)。國文科素養導向課程實踐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劉慶仁(2001)。績效責任:美國當前教育改革的趨勢。教育資料與研究,43,30-38。
劉光漢(2020)。國小初任教師兼任學校代理總務主任之工作壓力與其因應策略的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
劉芯妤(2021)。素養導向學習單與國中國文課程—以素養導向評量增進九年級閱讀理解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
蔡清田(2011)。課程改革中的核心素養之功能。教育科學期刊,10(1),203-217。
蔡清田(2012)。課程發展與設計的關鍵DNA:核心素養。臺北市:五南。
蔡清田(2014)。國民核心素養:十二年國教課程改革的DNA。高等教育。
蔡淑華(2020)。桃園市國民小學校長素養導向領導與教師素養導向教學關係之研究。學校行政,130,86-110。
蔡家薰(2020)。透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推動素養導向教學歷程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蔡佩縈(2021)。技術型高中教師對新課綱之認知與實踐—以應用英語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盧秀琴、呂可慧(2021)。因應「108課綱素養導向」培育國小師資生設計跨領域教案與教學。雙溪教育論壇,(10),15-29。
聯合報新聞部(2022年06月20日)。108課綱三年困境 966所國高中完整民調解析。聯合報。https://vip.udn.com/newmedia/2022/12-years-education/poll_3rd/
魏秀如(2021)。南投縣國小初任教師兼任行政職務之工作壓力與留任意願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
顏國樑(2000年12月)。教師在職進修。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310184/?index=2
顏佩如(2021)。教師短期暑期在職進修課程選擇與 教師專業成長影響之個案研究。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0(9),98-104。
簡瑋成(2017年12月)。翻轉教室帶動教學創新之探究。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https://epaper.naer.edu.tw/edm.php?grp_no=3&edm_no=166&content_no=2938
羅寶鳳、陳麒(2020)。初任教師工作困擾、教學效能與專業表現之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5(2),37-71。
外文部分
Bates, I. (1995) The competence movement: Conceptualising recent research. Studies in Science Education, 25, 39-68.
Brundrett, M. (2000). The question of competence: The origins, strengths and inadequacies of a leadership training paradigm. School Leadership & Management,20(3), 353-369.
Braun, V., & Clarke, V. (2012). Thematic analysis. In H. Cooper, P. M. Camic, D. L. Long, A. T. Panter, D. Rindskopf, & K. J. Sher (Eds.), APA handbook of research methods in psychology, Vol. 2 .Research designs: Quantitative, qualitative, neuropsychological, and biological (pp. 57-71). Washington, DC, US: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http://doi.10.1037/13620-004
Cheetham, G., &Chivers, G. (1996). Towards a holistic model of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Journal of European Industrial Training, 20(5), 20-30.
Caillois, Roger & Halperin, Elaine P. (1955). The Structure and Classification of Games. Diogenes, 3 (12),62-75.
European Commission. (2005). Lifelong learning and key competences for all: Vital contribution to prosperity and social cohesion. Retrieved January 16, 2008, from http://europa.eu.int/comm/education/policies/2010et_2010_fr.html
Gadotti, M. (2009). Adult education and competence development: From a critical thinking perspective. In K. Illeris (Ed.),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competence development: Developing skills and capabilities (pp. 18-33). New York, NY:Routledge.
Horton, S. (2000). Introduction - the competency movement: Its origins and impact on the public sector.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Sector Management, 13(4),306-318.
Joyce, B. R. (1971). The Promise of Performance (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An Analytical Review of Literature and Experience. U. S. Department of Health,Education and Welfare. Retrieved from https://files.eric.ed.gov/fulltext/ED083147.pdf
Mogensen, F., & Schnack, K. (2010). The action competence approach and the ‘new’ discourses of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mpetence and quality criteria.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16(1), 59–74.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04). Completing the foundation for lifelong learning: An OECD survey of upper secondary schools. OECD: Paris.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6). Global competency for an inclusive world. Paris, France:Author.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8). The future of education and skills Education 2030. Paris, France:Author.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9). OECD Future of Education and Skills 2030: OECD Learning Compass 2030.Retrieved from https://www.oecd.org/education/2030-project/teaching-and-learning/learning/
Russell K.Schutt (2010)。社會研究法:歷程與實務[高美英譯;初版]。洪葉文化。(原著出版年:2008)
Rychen, D. S. & Salganik, L. H. (eds.) (2003). Key competencies for a successful life and a well-functioning society. Göttingen, Germany: Hogrefe & Huber Publishers.
Stoof, A., Martens, R. L., Van Merriёnboer, J. J. G., & Bastiaens, T. J. (2002). The boundary approach of competence: A constructivist aid for understanding and using the concept of competence.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Review, 1(3), 345-365.
Slavin, Robert E. (1995). Cooperative learning: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Allyn and Bacon.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 and Culture Organization. (2017).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learning objectives. Paris, France:Author.
Willbergh, I. (2015). The problems of ‘competence’ and alternatives from the Scandinavian perspective of Bildung.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47(3), 334-354.
Wenger, E., & Snyder, W. M. (2000).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The organizational frontier.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78(1), 139-145.
World Economic Forum. (2023). The Future of Jobs Report 2023. World Economic Forum. https://www3.weforum.org/docs/WEF_Future_of_Jobs_2023.pdf